大寨虎头山作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335086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寨虎头山作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大寨虎头山作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大寨虎头山作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大寨虎头山作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大寨虎头山作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寨虎头山作文.docx

《大寨虎头山作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寨虎头山作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寨虎头山作文.docx

大寨虎头山作文

大寨虎头山作文

【篇一:

虎头山上三座碑(发于《美文》)】

举凡四十岁以上的中国人,大约很少有不知道虎头山的。

从1964年“农业学大寨”运动开始,到“文革”结束,大寨这个太行山上的小山村红透了中国的大半个天空。

大寨展览馆陈列的资料显示,从1964年到1978年,全国各地到大寨参观的有九百六十多万人次,平均每年有六十多万。

最多的时候,一天要接待十万多参观者。

而主要参观点便是这座并不算大的虎头山。

从1963年到1979年,先后有一百三十四个国家的两千二百多批共两万五千多外宾访问过大寨,虎头山上平均不到三天便有一场外事活动。

而党和国家领导人登虎头山就更频繁了,不必细数。

其时虎头山的名气压倒五岳,盖过匡庐,几乎成了中国第一山。

几十载风云聚散,尘埃落定,而今的虎头山恢复了自然形态。

大寨人在山上栽花种树,修亭立碑,开辟了森林公园。

优美的自然景色加上显赫的历史名声,虎头山成了一方旅游胜地。

在虎头山的各个景点中,最引人思索的,是三座纪念碑,或说是三座墓碑。

第一座是陈永贵的墓碑。

陈永贵墓建在虎头山的半坡上,据说这是老陈生前自己选定的地方。

墓堆座南向北,用十分齐整的青石块砌成,靠山的半面,又用挡墙护起来,整个墓便如同一把太师椅的形状。

大寨人说,老陈生前没有休息,现在让他好好歇着吧。

墓前是一座汉白玉墓碑,上面刻着华国锋所题“陈永贵同志永垂不朽”。

由墓碑向下,顺山坡修了二百二十八级青石台阶。

其中两组分别为七十二级和三十八级,标志着陈永贵的享年和党龄,最下端的一组八级,标志陈永贵在北京工作八年。

台阶前面,是陈永贵的巨型花岗岩雕像,再前面就是大寨展览馆。

我最近一次登上虎头山是在五月的一个傍晚。

站在陈永贵墓前望出去,脚下是大寨村,炊烟袅袅,安详宁静;再远处是昔阳县城,各色建筑鳞次栉比;更远处是蜿蜒环抱的山脉,把天地连在了一起。

墓的四周新绿遍地,青松翠柏中,间或又挺出几枝桃花,红得使人不忍离去。

老陈在这里安息得很好。

陈永贵一介贫民,赤手空拳起于陇亩之中,几十年奋斗,将太行山上的一个小穷山村推为全国学习的榜样。

自己则两手老茧一块白毛巾,从容不迫地步入京城,做了十几亿人的副总理。

其功过是非已有定论,不必赘述。

然其1986年3月在京城病逝,不入八宝山而返回虎头山,实在是最好的选择。

大寨是陈永贵的根,陈永贵是大寨的魂。

有了陈永贵的墓,虎头山才完美,大寨才完美,游人的感觉才完美。

陈永贵在虎头山上也不寂寞,正如昔阳一位作者写的:

“每天总有南来北往的一些人,稔熟的和陌生的,垂垂老者和翩翩少年,或曲径探幽、寻求哲理,或凭吊故地、追念前贤,或闲情逸致、揽胜猎奇,都要在他面前驻足留连。

”陈永贵的归来,用“叶落归根”来形容,是再恰当不过了。

在虎头山西侧半山坡上,距陈永贵墓不远,还有一座纪念碑,是山西作家孙谦的。

孙谦1920年4月出生在山西文水县,是山西“山药蛋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1964年,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他写出了当时影响很大的记实文学《大寨英雄谱》,从而使大寨村名满全国。

“文革”期间,孙谦一家下放到离大寨很近的武家坪大队,使得孙谦能经常到大寨体验生活,他是最早与大寨打交道的作家之一。

1996年3月,孙谦在太原病逝,按照遗嘱,他的骨灰被撒在了虎头山上。

大寨人敬重这位老农民一般的作家朋友,在虎头山上为孙谦建了墓,并于1998年4月,重新修葺墓地并立起了汉白玉纪念碑。

纪念碑背面镌刻着孙谦同志生平,正面刻着大寨人自己写的诗:

悼念孙谦同志

铁肩担起民间义妙手绘出农家情

生前笔下英雄谱身后大寨安忠魂

距孙谦纪念碑不远的地方,就是一代文化巨人郭沫若的纪念碑。

郭老于1978年6月12

日在北京逝世,生前留下遗嘱,要将自己的骨灰撒到大寨的土地上。

6月20日,郭老的骨灰用飞机撒在了虎头山周围。

1992年11月16日,在郭老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大寨党支部村委会为郭老立起了一座汉白玉纪念碑。

纪念碑正对着陈永贵认为不吉利的狼窝掌沟。

碑的正面刻着“郭沫若同志永垂不朽”,背面刻着郭老的手迹:

颂大寨

人是千里人,乐以天下乐。

狼窝成良田,凶岁夺大熟。

红旗毛泽东,红遍天一角。

纪念碑旁边有一说明牌,在详细介绍了立碑的过程之后又这样写道:

“纪念碑寓意深刻,碑后的白墙象征着白纸,碑座象征砚台,松柏象征毛笔,祝愿郭老在大寨有永远诉不完的心曲,写不完的话题。

郭老是在1965年12月,率中国科学院代表团参观大寨后写下这首《颂大寨》的。

其时“农业学大寨”运动在全国开展得轰轰烈烈,文化界已开始了对《海瑞罢官》和一大批文化名人的批判,中国政治局势正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候。

郭老在那种特定形势下写的应景诗,终竟上了自己的纪念碑。

经过那段历史的人,虽然可以理解《颂大寨》这首诗,但对郭老把骨灰撒在虎头山上则实在不好说什么。

因为在人们的感觉中,郭老和大寨毕竟是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

更何况郭老逝世的时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已经展开,新时期思想解放的号角已经吹响。

而且在1978年3月31日全国科学大会闭幕式上,郭老还作了题为《科学的春天》的书面讲话。

讲话文情并茂,当属二十世纪不朽之作。

在讲话最后,郭老再一次展现诗人情怀:

“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

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

”然而郭老在讲话两个多月后对自己骨灰的安置,则实在有负于这个伟大的春天。

徘徊在郭老纪念碑前,看着碑上的文字,看着那粗俗的说明,一种无奈与遗憾油然而生。

郭老一生才华盖世,他在文学、历史学、考古学、政治、外交、书法等众多领域都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郭老生前为不少地方题词,使得山川增色,古迹添彩。

随手打开一本对联集锦就能看到郭老的不少佳作:

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

——题成都武侯祠

好事流传千古良书播惠九州

——题宁波天一阁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题杜甫草堂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题蒲松龄故居

这些题词可谓千秋之作,以后恐怕也再无人能出其右。

于是我就想,郭老纪念碑上,也应该有流传后世的文字。

但继而又想,即使请出一位才比郭老的泰斗,面对虎头山上的这座碑,恐怕也是难以下笔的。

郭老在“文革”期间已有好多遭人非议的地方,而他将骨灰撒在虎头山上,几乎又成为后人诟病的最好证据。

郭老的四川老乡魏明伦在《巴山鬼话》自序中便毫不客气的这样评论郭老:

“成名于高唱《女神》,鼎盛于疾呼《雷电颂》,终结于瞎说《李白与杜甫》!

?

?

我沉重地叹息自己曾经那么倾倒的文豪,临终时留下一个假聪明真糊涂的遗嘱——骨灰不埋在生

他养他的桑梓乐山,硬要撒到与他自己毫不相干,已经摇摇欲坠的大寨旗杆之下!

走下虎头山,进到大寨村,大柳树依然枝繁叶茂。

大寨人把自家做的布老虎、干饼子、各色豆子和《陈永贵传》等摆在树下,等零星的游客选购。

无论是游客还是大寨人,此时都以十分安详平和的心境看着眼前时光的流逝,与三十多年前轰轰烈烈的场面形成十分鲜明的对比。

于是就想起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尾曲“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

?

一页风云散啊,变幻了时空。

”虎头山上的三座纪念碑和它们的三位主人,也都随时间化为了永恒。

【篇二:

大寨实践报告】

社会学实践报告试析大寨的成功模式

学院名称:

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专业:

社会学

实践地点:

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大寨镇实践时间:

2010年9月8日

游大寨

——试析大寨的成功模式题记:

大寨是太行山麓松溪河畔的一个小山村;在昔阳县城东南5公里处,距太原168公里,从太原走太旧高速公路3小时即可到达。

大寨曾经是六、七十年代我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

毛主席号召“农业学大寨”后,吸引了1000余万人次慕名来大寨参观、学习、旅游,不少国家的元首也曾在这里留下足迹。

如今,大寨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迈开新的步伐,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令国人瞩目。

人们为了追寻大寨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时代精神和探访大寨人在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共同富裕”的新风新貌,纷至沓来,每年接待10万人次。

大寨已初步建设成为山西新的旅游景区,再度成为游人观光热点。

同时大寨文化荟萃,人才辈出,涌现出了如大寨村党总支书记、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总经理郭凤莲以及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永贵等为人民服务的好干部。

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人文资源,使大寨这个品牌如同璞玉一般日渐闪耀出迷人的光芒。

这次,随着学院的小学期实践组走进大寨,不敢说收获了什么,但通过查阅资料以及实地考察至少对这个远近驰名的大寨有了感性的认识。

大寨什么地方最吸引外人?

大寨为什么会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楷模?

大寨印象

9月8日一早我们就坐上了开往大寨的大巴,由于出发大太早大家都没有精神,一路上车内的气氛很低迷,经过四个小时辛劳我们终于到了虎头山脚下,由于事先没有探好路,下了车才发现此地距大寨还有一段距离,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我们终于顺利的到达虎头山上,哎,真是天公不作美,一场瓢泼大雨更是冲散了大家仅存的一些兴致。

但是雨停之后虎头山的美景刷的一下把我们都迷住了。

虎头山上早已是绿树成荫、松柏成林,满山苍翠而静穆,散发出一股清灵之气,蕴含着一种自然美的神韵。

山坳间黄栌、灌木,丹黄朱翠,分外妖娆。

如此美景当然也能给游者焕发起精神,增加蓬勃的生命活力。

山麓有“大寨展览馆”,是一座平面呈倒“山”字形的民族式仿古琉璃瓦建筑,四周松槐柏柳相间,极为雅致洁静。

馆内在“农业学大寨”的金色大宇下,展览了建设新大寨的全过程。

展览分7个单元,从思想领先,自力更生起直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用许多照片、实物展示了一代大寨人的思想境界。

展览馆前有大地之子陈永贵雕像,栩栩如生,那种朴实坚强的性格,显示出农民政治家的伟大魄力。

沿山势步步登高,两旁梯田式的花坛内,松柏亭亭玉立,百花争芳斗艳。

经过4层台地,登上228级青石台级,前有墓碑,上书“陈永贵之墓”,碑阴镌刻陈永贵传略。

碑后建墓冢,圆形平顶,高1.5米,上饰一桃形石墩。

墓的三面依山筑梯田成靠背式的墓圈,圈里花团锦簇,绿草如茵,实现了“我死后就埋在虎头山上,好亲眼看看大寨变化”的生前遗愿。

墓左侧百米处,有郭沫若纪念碑,汉白玉石碑横置在碑基上,四周围以铁质栏杆,是在郭老诞辰100周年的1992年11月16日立碑纪念的。

据说,郭老的部分遗骨分撒在虎头山上。

著名作家孙谦墓依次建在虎头山下。

墓的右侧开辟了一处山间游园,在林木间建有古式的凉

亭、回廊,朴厚劲挺。

座座“天池”,清澈见底,条条沟渠,纵横交叉,汩汩流水灌溉着山上的良田果木。

“养鹿场”掩映在群峰苍翠之中,苍松绿草,梅花鹿群,使你顿入回归大自然之妙境。

站在周总理纪念亭中,下望大寨村,群山环抱着层层楼舍,如诗如画。

袅袅炊烟,几声鸡鸣,一个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环境幽美,安全文明的新农村就展现在眼前,构成一组融自然、人文景观为一体的新型旅游画面。

站在虎头山上,已见新世纪的大寨曙光。

大寨成功模式

(1)经济建设方面:

大寨的经济建设,主要在全面发展农村生产的基础上,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重点在发展村镇旅游上,大寨旅游业的发展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产业结构等方面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应该注意到,农村旅游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对一些农村地区经济与社会面貌的改善所起到的促进作用。

1.促进农村生产发展

发展农村旅游,尤其是发展大中城市周边的农村旅游,可以实现城市自愿支持农村发展,吸引城市的资金及人才向农村流动,且符合市场规律,真正的体现“城市反哺农村”的方针。

农村经济发展,需要进行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形成高附加值的经济产业。

而旅游产业,是乡村经济中最具有附加值的产业。

同时,旅游业能推进农村乃至全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农业的平均利润率,实现“生产发展”的目标。

2.让农民的荷包鼓起来

通过发展农村旅游,可以使农村自力更生,靠自身力量得到发展,进而减少国家对农村的扶持资金。

同时,当地农民参与投资、经营旅游业,可增加其可支配收入,实现“生活宽裕”的目标。

3.拂动乡村文明风

农村旅游产业,最终是服务产业,是文化产业。

没有以游客为上帝的服务精神,就难以获得市场的认可,更不易获得经济的收益。

因此,发展农村旅游,必然在市场的引导下,在现实的教育下,培养了农民市场经济意识和服务顾客的文明。

市场是一所最好的学校,服务教育将农民培养成为文明卫生礼貌的公民。

发展农村旅游,大量的外来文化和先进思想带入农村,可以迅速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使农民接受先进思想,实现思想转变,实现“乡风文明”的目标。

4.打造农村整洁环境

农村旅游中的旅游休闲环境的打造,农家接待条件的建设,都是最基础的内容;旅游对于环境卫生及整洁景观的要求,将大大推动农村村容的改变,推动卫生条件的改善,推动环境治理,推动村庄整体建设的发展。

最为重要的是,旅游休闲要求,村庄面貌不是千村一面,而是各具特色;旅游最求个性化、特色化、原生态文化基础、唯一性等等,都形成了旅游村庄的独特面貌和村容,是打破目前新农村建设中千村一面的最佳模式。

可以说,发展农村旅游,有利于农村乃至全国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保护资源和环境,促进农村科学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村容整洁”的目标。

5.促进农村管理民主

在发展农村旅游的过程中,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高旅游业在当地社区的参与度,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进行农村建设,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或里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提高当地农民的民主、法治意识,实现“管理民主”的目标。

(2)政治建设方面:

大寨的政治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民民主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和农村法制建设,引导农民依法实行自己的民主权利。

大寨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是政治的神话。

(3)文化建设

大寨的文化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如近几年陆续改善或创办了大寨中学,大寨小学,大寨幼儿园。

(4)社会建设

大寨的社会建设,主要指在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事业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农村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期实现农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愿望。

(5)法制建设

大寨的法制建设,主要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同时大力做好法律宣传工作,进一步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提高农民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依法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觉悟和能力,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体建设。

因此,大寨政府非常重视农村的法制教育与宣传工作,努力提高广大农民的法律知识。

这从我们在大寨随处可见的法律标语,和感受到的良好治安就能深刻表现出来

大寨模式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示

1.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基础设施,改善其生存条件。

各级政府要进行必要投入,加强农村道路、安全饮水、燃料、用电、通讯、广播电视等设施建设,同时改造

中小学校舍、改造卫生所,并帮助农民改厕所、改厨房、改圈舍;另外,在农村还要建设必要的公共活动场所,建设垃圾处理场所。

2.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务,重点解决农民看病难、上学难、养老难的问题。

“十一五”期间,应该对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生全部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并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扩大到所有地区,要完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对农村孤寡老人、贫困人口建立长效的救济机制。

3.改善农业、农村生产条件,培育农村的支柱产业,为农民增加收入提供基本保证。

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所需要的基础设施,涉及到国家食品安全问题,这部分成本应该由国家和社会承担;另外,农民是弱势群体,又是拉动内需的潜力所在,政府应该帮助农民培育支柱产业,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农民进城打工。

4.深化农村改革,健全和完善乡村治理结构,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制度保障。

加强农村法制建设,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大力推进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等农民自治组织的建设;同时,帮助农民提高素质,要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创新培训方式,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农民进城打工技能培训、遵纪守法和移风易俗培训等。

面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诸多内容,应该坚持六项基本原则:

一是统一规划,整村推进;二是因地制宜,区别对待;三是以点为主,相对集中;四是量力而行,逐步推进;五是政府引导,自愿进行;六是引路引导,示范带动。

大寨成功经验的启示——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和城镇化、工业化相结合。

城镇化、工业化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新农村建设不是要把农民固定在农村,而是在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的同时,为城镇化建设和工业化推进创造条件。

因此,加快城镇化建设和推进工

【篇三:

大寨的沉浮历史】

大寨的今与昔

摘要: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毛主席“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使大寨散发了无限光辉。

大寨模式是当时我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而大寨精神也鼓舞和激发了当时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在他经过特殊年代的洗礼,大寨已经成功的完成了由“政治品牌”向“经济品牌”的转变,形成了新的大寨精神。

关键词:

大寨昔与今转变

大寨地处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城东南部,全村有160多户人家,510口人,总面积1.88平方公里,海拔为1162.6米。

这里属太行山土石山区,由于长期风蚀水切,地域形成了七沟八梁一面坡的形貌。

村座落在虎头山下,层层土地在山坡上挂着,旧社会人们常常形容为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无三亩平,年年灾情多。

正是这穷苦的环境,造就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寨精神。

《颂大寨》

全国学大寨,

大寨学全国,

人是千里人,

乐以天下乐,

狼窝成良田,

凶岁夺大熟,

红皮毛泽东,

红逼天一角。

1965年,郭沫若率中国科学院来参观大寨,大寨的巨变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他以诗的形式,回避写下了他的感受,也表达了他对大寨的真挚情感。

一、昔日的大寨——是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农业学大寨”在全国蓬勃兴起

1、大寨精神的形成以及在山西范围内的广泛宣传

说到大寨就不得不提到陈永贵,陈永贵出身贫农,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2年,陈永贵接替“主动让贤”的所在村原书记贾进才出任中国共产党山西省

昔阳县大寨村的支部书记,在环境非常恶劣的的大寨村,他带领农民艰苦创业,从山下用扁担挑土上山造田,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

他的事迹被中央政府肯定,毛泽东号召全国要“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因此成为全国的榜样。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他辞去国务院副总理职务,之后在北京东郊农场担任顾问。

后来在北京逝世。

大寨在1945年解放,在1946年由贾进才组织了互助组,他和贾承福等人领导当地的贫苦人民搞土改,抓生产,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1947年建立了党组织,1949年随着祖国的胜利解放,昔阳县的生产建设也渐渐步入正轨,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1949年,大寨村粮食平均亩产达175斤,人均占有粮食568斤,村民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

[1]

1953年在昔阳县委的支持下,成立了陈永贵为首的大寨初级农业合作社,合作化时期,在党支部书记陈永贵同志以及贾进才、贾承让、梁便良、宋立英等一代领导人的带领下,获得了初步成效,到1955年,成立大寨初级生产合作社,在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的背景下,大寨成立了“新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贾来恒任支部书记,陈永贵任合作社主任。

在陈永贵等的领导下组织广大群众,走集体化的道路,首先向群山恶水展开宣战。

铺开了农田基本建设的战场,制定出十年造地规划。

那时大寨的地形是由一道道深浅宽窄不同的山沟和沟与沟之间的一道道高低长短不一的坡粱组成,大寨人种的地,不是挂在那些山梁上,就是挤在沟边上。

号称观亩土地,东一巴掌,西一簸箕,七零八落分成4多块散布在一面坝上,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七沟八粱一面坡”。

黄土高原,荒山秃岭,十年九旱。

平时,人们吃水困难,到了雨季,山洪暴发,沟壑惊呼,立时成灾。

[2]他们就凭着一双手、两个肩膀、一把镢头、两个箩筐不分昼夜的苦干,河沟造良田,山坡造梯田,花去了十年的工夫,改造了大寨的七沟八梁一面坡,修成了亩产千斤的高产、稳产海绵田。

不仅解决了大寨人的温饱问题,而且每年上交国家20多万斤余粮。

1963年,大寨遭受了一场毁灭性的洪涝灾害,山流、地冲、房倒、窑塌,139亩梯田全部被冲光,41亩好端端的庄稼苗淹没在泥水里。

全村140眼窑洞倒塌了113眼,125间房子倒塌了77间,群众生活十分困难,十年心血付之东流。

灾后上级领导慰问大寨人,并送来了钱、粮、物资,大寨人没有收下,给国家退

回去了,并说:

遭灾地方很多,如果都依靠国家救济,国家的钱财从哪来呢?

党支部当即提出了三不要三不少的口号:

不要国家钱、粮、物资,交售国家粮食不能少、群众分红不能少、社员口粮不能少。

在陈永贵同志的带领下开展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热潮。

就在这样一个大灾之年,大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粮食总产达到42万斤,亩产达到742斤,仅比去年减少4%,卖给国家的粮食达到34万斤,社员的口粮达到400斤,都没少于去年,而全村的综合收人比去年还略有增加,实现了“三不要”和“三不少”的目标。

[3]花了五年时间,成就了一个崭新的大寨。

在1.8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植树造林1000多亩,整修良田800多亩,修筑盘山公路12华里,建蓄水池6个,容水10000多立方,盘山水渠28华里,铺设地下水管道30000多米,旱地灌溉面积达400亩,实现了农业机械化、水利化。

1963年3月,山西省召开全省农业生产先进集体单位代表会议,会议再次号召向大寨和陈永贵学习,要求把大寨“当作全省农业战线上一面红旗”。

《红旗》杂志在1963年第13、14期合刊上发表了题为《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对于社会主义制度是带根本性的一件大事》的社论。

7月17日,《人民日报》在显著位置发表了《农村党支部书记要又红又专》的社论。

社论指出,农村党支部书记,“要在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中都走在最前线,成为最积极的分子,成为政治上的旗手,再进一步,还要成为生产能手,成为劳动模范”。

1963年11月,山西省委发出通知,要求全省各级党组织认真学习大寨的先进经验,并将大寨精神概括为:

“藐视困难,敢于革命的英雄气概;自立更生,奋发图强的坚强意志;以国为怀顾全大局的高尚品格”山西省、地,县各级组织提出:

学大寨,赶大寨不应当仅仅局限于农村,而要扩大到文教卫生等各条战线。

他们认为:

大寨精神“不仅是农业战线上的旗帜,也是我们文化、教育、卫生工作者学习的榜样,”“无论在政治理论学习和检查各单位的工作上,都已大寨人民的革命精神作为内容之一。

”“使我们全体职工在思想上,工作上、作风上大大提高一步,进一步适应整个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4]至此,大寨精神已经在山西得到了广泛的宣传。

2、毛泽东“农业学大寨”的口号的提出以及大寨精神在全国的推广

1963年5月,毛泽东亲自对《浙江省七个关于干部参加劳动的好材料》加了

批语,把干部无例外地参加生产劳动的意义,评价为“是使共产党人免除官僚主义,避免修正主义和教条主义,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确实保证”。

1964年5月10日,毛泽东在听取国家计委领导小组汇报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设想时,插话说:

“农业要自力更生,要像大寨那样。

他们不借国家的钱,也不向国家要东西。

同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的讲话中又说:

“农业主要靠大寨精神,自力更生。

1964年12月,经过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同意,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农业学大寨”学什么的问题作了精辟的概括,提出要学习大寨大队“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毛泽东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物植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