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概论课程分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334646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101.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言学概论课程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语言学概论课程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语言学概论课程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语言学概论课程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语言学概论课程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言学概论课程分析.docx

《语言学概论课程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言学概论课程分析.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言学概论课程分析.docx

语言学概论课程分析

《语言学概论》课程分析

一、教材内容及知识逻辑架构

1、从课程编排上来讲,教材共9章,第1、7、8、9章分别讲述语言和语言学、语言和社会、语言和心理以及语言学的应用问题;第2-5章分别讲述组成语言系统的语音、语汇、语法、语义这4大子系统的有关问题;第6章讲述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文字的有关问题。

2、上述结构内容,就表面看,似乎不算繁复。

问题是:

这些内容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内在关联?

课程作为语言学学科的概论,理论性、学术性、逻辑性都很强,而且比较抽象。

同时,从实际的考试命题来看,课程重在对应用能力的考核,这就要求考生对课程的理论知识不能仅仅流于表面的模糊概念或粗浅认识,而是必须深入体会、系统把握课程的知识逻辑架构,才能真正理解掌握课程的知识内容,从而对灵活多变的各种考题作出自己正确的判断和分析。

3、为此,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上来把握课程教材的知识逻辑架构:

其一、从语言学的研究角度层面来划分课材目录内容版块。

什么是语言学?

我们知道,任何一门独立学科的成立,其必备条件之一,是具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独立研究对象和范围。

由于语言这种社会现象本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因此,即使是在索绪尔区分了言语和语言、并且以理想假设的均质的、有规律可循的语言作为研究对象的基础上,对语言学的研究,依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切入点。

课程教材在P25页中指出:

“如果不考虑哲学家对‘语言’的哲学思考的话,到目前为止,语言学家研究语言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角度。

一种是着眼于语言的‘本体’,也就是重点研究语音、语法、语汇、语义等语言系统内部的结构规律;一种着眼于语言的社会功能,也就是重点研究语言在社会中的功能以及语言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还有一种着眼于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也就是重点研究语言和思维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

”因此,如果从大方向着眼的话,我们可以发现,教材目录及其内容,事实上就基本涵盖了语言学研究的这三大角度:

语言的本体研究(第2-6章)、语言的社会功能研究(第1、7、9章)、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研究(第8章)。

这些不同研究角度都具有不同的研究内容,课程教材根据侧重点的不同,都予以了一定程度的阐述和介绍,故教材的名称定义为“语言学概论”,理概如此。

其二、从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层面来解读课材的语言学研究。

接上所述,课程教材在指出语言学研究的三大角度之后,又进一步指出:

“即使研究‘语言’的角度相同,但是由于范围、目的、理论基础和方法等等不同也会形成各种不同的学派,而不同学派很可能对‘什么是语言学’有不同的理解。

因此,不同学派的不同作者在自己的著作中一般都要阐明自己的理论观点、研究范围、目的、方法等等,给有关的名词术语下定义。

”从课材目录结构以及考核大纲要求上看,教材内容的重心,显然落在有关语言的本体研究部分。

该如何学习掌握这一部分呢?

也就是说,在研究角度确定的情况下,课材关于语言本体研究的有关理论和内容是如何架构的呢?

上面这段引文,为我们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①研究范围:

侧重于探讨关于“语言”的一般理论或者说普遍理论,是理论语言学中的普通语言学论著。

“语言学界把研究人类社会的语言这种现象的一般理论称为普通语言学,把研究某种具体语言的语言学称为汉语语言学或英语语言学、日语语言学等等;把侧重理论探讨的称为理论语言学,把侧重语言学理论和成果的实际应用的称为应用语言学。

”从课材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关于语言符号,还是语言本体各个子系统,或是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文字),都不是代表某种具体语言文字、而是关于人类语言这种社会现象的一般理论阐述的。

②研究方法:

系统性和层次性研究相结合,形式和意义密不分割,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贯穿语言本体研究。

系统性和层次性、形式和意义、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这3组关系,是课材关于语言学研究的3大基本原则,也是我们在学习语言本体研究过程中应该自始至终牢牢贯彻的重要理论指导。

这3组关系,既相对独立存在和起作用,又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和立体交叉体现的。

举例来说,语言系统的系统性和层次性不仅体现为概念本身所定义的语言结构层面上的特性,笔者以为,它还应该被理解为广泛意义上的关于语言本体研究的一种方法论:

从结构(语言实体结构和理论结构)、到形式、到意义。

语言实体结构方面的系统性和层次性较为显见:

语言系统是由语音系统、语汇系统、语法系统、语义系统等子系统组合而成的,这些子系统又都是由不同层次的更小的子系统组合而成的。

就整个语言系统和各个子系统而言,都不是单一层次,而是分层次的,而且有上位层次、下位层次之分。

就语言系统的理论结构而言,每一个子系统的有关理论,既是语言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其本身又都足以独立成为一个语言学的分支,如语音学、语汇学、语法学等。

至于形式和意义方面的系统性和层次性,不妨这样理解:

一方面,从系统性层面来看,语言的形式,不管是口语还是书面语,其表达的意义,是同一社会群体共同掌握的、有规律可循而又成系统的那一部分,是社会约定俗成的,是形式和所表示意义的有机统一。

另方面,从层次性层面来看,各个子系统本身又都具有表征相应语言意义的各级单位形式,如语音子系统中的音素、音位、音节等,语汇子系统中的语素、词、词组等,语法子系统中的词法手段、句法手段等,语义子系统中的义素、义项等。

值得注意的是,表示语言意义的语言形式单位既可以和结构单位相同,也可以不同,如,语素是最小的语言单位,有一定的语音形式和语义内容。

从语言系统的角度来说,语素不能再分,再分就不是语言系统的成分了。

但从语音学的角度来说,语素的语音形式可以分解为音位,音位可以分解为音素,音素还可以分解为音子。

按现阶段的语言学理论,音子是语音的结构单位,却不是语音表示意义的形式单位。

从语义学的角度来说,语素的语义内容可以分解为义项,义项可以分解为义素。

义素是理论分析的结果,是一种不与语音形式相联系的抽象的语义单位,因此,义素是语义的结构单位,却不是语义表示意义的形式单位。

又如语法,语法从语言系统的角度来说,其结构单位是语素、词、词组、句子,但从语法学的角度来说,其表征语法意义的语法形式则通过类别归并得到,如词法手段、句法手段以及它们属下各小类的形式和变化等。

语言系统结构单位和表示语言意义的形式单位之间存在的这某种差异,可以令我们更好地辨析语言系统方面的某些特点:

语言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其最本质的功能,就是通过声音传达意义,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各个子系统作为语言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共同担负起语言的这种社会功能意义,一方面,它们都必须具备各自不同的结构单位、表征形式及相应的功能意义;每个子系统都是相对独立和发挥作用的。

另方面,各个子系统之间又必须是相互协作和谐调统一的,它们之于语言系统,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叠加或集合,而是各种不同的语言符号根据严密的组织规律分层次组织起来的、不同单位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个有机系统。

而贯穿这种组织规律的灵魂主线,则是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

这组关系,并不仅仅存在于哪个子系统或哪种结构方式中,而是无所不在,以确保整个语言系统及其各个子系统之间实现系统性和层次性、形式和意义的有机统一。

此外,正是由于各个子系统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因此,一种语言现象,如果从系统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论分析,一者,可能会有不同的表述,但这仅仅是看待同一个问题的视角不同而已,其最终的核心本质,却应该是谐调统一的而不是相互冲突和相互抵触的;例如,“老王说服了小李”中,如果要分析“老王”和“小李”这2个词的语义,从语汇的角度来看,它们分别指称不同的具体某个人,意义都是通过词来表达的,因而这种意义是词汇意义;从语法的角度来看,“老王”是行为的施事,“小李”是行为的受事,表达施受意义的主要是句中词语的排列顺序,即语序,因而这种意义是语法意义。

二者,不同归类标准中类属的交叉现象是非常普遍的。

这一点,不仅体现在语言现象上,而且也体现在语言系统及其各个子系统本身的某些构造和分类上。

例如,语汇系统。

不管是语素、词、还是语,都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类。

至于“词”,如果从语言系统的角度来看,它不仅属于语汇单位,而且还是语法单位。

其整体定义在语汇和语法角度上说都是相同的,即“最小的音义结合的能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但词的内部分类在语汇和语法角度上却有不同。

词的语法学分类主要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即分布)分成动词、名词、形容词等,是词的聚合关系的体现;而词的语汇学分类主要是根据词的构造形式、语音形式及其地位和用途等,这些分类又都是相互交叉的。

后者的不同类型就构成了语汇中“词”的类聚系统。

诸如此类的现象及其分析,在考试分析题题型中体现最突出,自学时一定要多加联系和分辨;三者,歧义的现象是存在的,但从语言的社会功能和实际运用角度来讲,由于存在着语境、语音等具体的限制,因而理论分析上的不同结论,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妨碍现实语言的正确理解和交流。

这从另一个侧面上也反映了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它不仅仅是一门理论意义上的学科、一个研究理想状态下的“语言”均质系统,更是与现实的语言现象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总之,对于语言本体理论的学习研究,既要注意每个子系统本身的构成及其特点,同时又应该正确认识到每个子系统在语言系统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和其它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系统地、辨证地、有层次性地看待和理解各种语言现象,并运用到具体的分析中。

③术语定义:

析名辨义,牢固掌握课材关于语言学名词术语的各种概念定义。

从课材的目录结构看,有关语言本体研究这一部分,开首全部采用了相同的结构形式:

首先对各个子系统的名词术语下定义,同时阐述其性质。

这个形式可以概括为:

第N章语X

第一节语X的性质

1.1语X是……

课材第6章有关语言书写符号文字部分的阐述,其实也一样。

很显然,这种开宗明义的结构方式,就是为了向我们明确传达课材关于“语言学”研究方面的理论方向。

因此,切实理解和牢固掌握目录层次中关于语音、语汇、语法、语义、文字这几个关键概念的定义和性质,无疑是我们学习本课程的重中之重。

当然,随着对课程内容的进一步深入学习,可以发现,充斥整本教材的,几乎就是一个个语言学名词术语的定义以及对于这些概念定义和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的阐述。

对这些名词术语的正确理解,一定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融会贯通。

考试试题有关“名词解释”一项,与任何其它课程都不同,题目明确要求“每一名词解释都须举例”,这一点,就是最好的明证。

其三、从语言学研究的应用范畴层面来认识语言学的研究作用和学习意义。

对应于语言学研究的三大角度,语言学不仅具有各自不同的研究内容侧重点,而且也形成了相应不同的各种应用范畴。

课材以介绍语言学本体的基础知识为重点,而在第7-9章有关语言与社会、语言与思维的版块中,则侧重于讨论有关这2方面研究的一些重要问题及其理论和实际应用的一些内容。

它不仅涉及到语言本身的问题,还牵涉到社会、文化、民族、科学等因素,需要从一种更综合的知识层面、更广泛的人文视角来看待语言这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这一点,很明显地体现在考试的论述题题型中。

因此,对课程有关内容的学习和理解,更应该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而不能仅仅只停留在一种表面的、照本宣科式的机械记忆上。

4、综上所述,对于课程教材目录的逻辑架构,可以先按语言学的研究角度划分为3大版块:

语言的社会功能研究、语言的本体研究、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研究;其次,关于语言的本体研究部分,可以按照形式与意义、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进行逻辑结构的划分。

划分情况具体请见表3-1-1。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语言系统本身所具有的系统性,各个子系统以及各种语言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常常是很难截然分割的,甚至于是相互交叉的。

因此,与文学史逻辑架构的明晰不同,这些划分仅仅代表一种粗略的定位,以有助于自学时对课材内容知识结构逻辑意义上的框架理解和辨析。

关于形式,如前所述,包括2种:

语言的结构或构造单位形式以及表示意义的语言形式单位;相应地,语言的意义也包括2种:

语言单位本身的意义以及通过组合或聚合关系所体现出来的关系意义。

语言本体的研究,其实就是贯穿这样的一种逻辑:

形式、意义和关系。

只要紧紧记住这一点,基本就不致于在语言本体的学习中迷失方向。

另外,目录经过这种表格形式的编排后,各章节的横向比较,更具逻辑理解上的参考意义,读者可自行体会。

二、课程学习线索及知识要点

1、依照语言学研究的3大角度和研究范围,以及基于语言的系统性考察角度,将课材3大版块逻辑架构的学习线索,简列如表3-1-2所示。

2、依照逻辑架构线索,将课材3大版块相关内容的纲要线索和知识要点,罗列如表3-1-3所示。

表3-1-1《语言学概论》课材目录逻辑结构划分概览表

语言

语音

语汇

语法

语义

文字

语言和社会

语言和心理

1.

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

1.

语音的性质

1.

语汇的性质

1.

语法的性质

1.

语义的性质

1.

文字的性质

1.

语言的起源和发展

1.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1.1

1什么是语言

1.1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

1.1

语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

1.1

语法是组词造句的规则

1.1

语义是语言形式表达的内容

1.1

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

1.1

语言的起源

1.1

语言是思维的最重要的工具

1.2

口语和书面语

1.2

语音的物理属性

1.2

语汇的性质和特点

1.2

语法规则的性质和特点

1.2

语义的概括性

1.2

字符

1.2

语言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1.2

先有思维还是先有语言

1.3

语言和民族

1.3

语音的生理属性

1.3

语汇和语汇学

1.3

语法和其它一些现象的关系

1.3

语义的模糊性

1.3

文字的类型

1.3

1.3

语言和思维是否相互对应

1.4

语言和种族

1.4

语音的心理属性

1.4

语义的民族性

1.4

语言和思维哪个是主导

1.5

语言客观存在形式和语言研究

1.5

语音的社会属性

2.

语言的性质

2.

音素

2.

语汇的类聚系统

2.

语法研究的内容、类别和单位

2.

词义的结构

2.

文字和语言

2.

语言的分化和统一

2.

语言能力和语言获得

2.1

语言和言语

2.1

音素和音标

2.1

语汇系统的不同类聚关系

2.1

语法和语法学

2.1

词义的构成

2.1

文字和语言的关系

2.1

语言随社会的分化而分化

2.1

语言能力问题和语言获得问题

2.2

语言符号

2.2

元音和辅音

2.2

词的分类

2.2

语法研究的内容

2.2

义项和非义项

2.2

语言对文字的影响

2.2

语言随社会的统一而统一

2.2

大脑的构造和人的语言能力

2.3

语言系统

2.3

元音的分类

2.3

语的分类

2.3

语法现象的分类

2.3

义素和义素分析

2.3

儿童语言获得的过程和原因

2.4

2.4

辅音的分类

2.4

语法的单位

3.

语言学

3.

音位

3.

语汇的构造形式

3.

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

3.

词义的聚合

3.

文字的起源和演变

3.

语言的接触

3.

语言与认知活动和民族社会心理

3.1

语言学

3.1

什么是音位

3.1

语素和词

3.1

形式和意义是语法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3.1

单义和多义

3.1

文字的起源和演变

3.1

语言成分的借用和吸收

3.1

语言在各种心理活动中的作用

3.2

语言研究的历史回顾

3.2

音位变体

3.2

词的构造

3.2

语法形式的几种主要手段

3.2

同义词

3.2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3.2

双语现象

3.2

语言和人的认知活动

3.3

语言学的应用价值

3.3

区别特征

3.3

语的构造

3.3

语法意义的几个主要范畴

3.3

反义词

3.3

语言转用

3.3

语言和民族文化意识

↓(接第9章内容)

3.4

词语和词组的区别

3.4

语义场

3.4

语言混合

语言学的应用

4.

音位的组合

4.

4.

语法单位的聚合和组合

4.

句义

4.

文字的创制和改革

4.

语言规划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研究)

1.

语言学的应用问题

4.1

音节

4.1

4.1

词和句子是语法结构中最重要的两个单位

4.1

句义的构成

4.1

文字的创制

4.1

语言规划

2.

语言学和语言教学

4.2

复元音

4.2

4.2

词的聚合和词类

4.2

句子的语义结构

4.2

文字的改革

4.2

官方语言的选择

2.1

语言学和语言教学的关系

4.3

复辅音

4.3

4.3

词的组合和词组

4.3

蕴含和预设

4.3

民族共同语的推广和规范化

2.2

语言学和第二语言教学

4.4

语流音变

4.4

4.4

句子的聚合和句类

4.4

歧义

4.4

民族语言政策

2.3

语言学和第一语言教学和语言词典

4.5

句子的组合和句组

3.

语言学和信息处理

5.

韵律特征

(语言的社会功能研究-2)

3.1

语言学和语言信息处理研究

5.1

韵律特征

3.2

语言学和已实现的信息处理技术

5.2

长短音

3.3

语言学在信息处理中的应用前景

5.3

声调

5.4

轻重音

(语言的社会功能研究-1)

5.5

语调

语言本体子系统包括

【语音、语汇、语法、语义】

单位、构造

形式与意义、系统性与层次性的统一通过关系实现

【聚合关系、组合关系】

类别、意义

表3-1-2《语言学概论》学习线索概览表:

语言研究的3大范畴及语言系统的结构和性质

语言的研究角度

研究范围-【语言学、语言学分支学科】

应用范畴

语言的本体研究

1、系统性研究-【语言学】、【文字学】:

语言系统和文字系统的形式、结构、性质、发展、演变;

2、层次性研究-【语音学、语汇学、语法学、语义学】:

——语音、语汇、语法、语义四个子系统的结构组成、类聚关系及其所表示意义

语言信息处理研究及其应用

语言的社会功能研究

1、语言和社会的关系研究:

语言的起源

2、语言的发展研究:

分化现象、统一现象、接触现象

语言的规划:

官方语言、民族共同语、民族语言政策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研究

1、语言和心理的关系研究-【心理语言学】: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大脑构造问题-【神经病理语言学】;语言能力问题;语言获得问题;

2、语言和认知活动的关系研究:

广义的语言心理学范畴,侧重于研究语言对人的思维活动的影响作用;

3、语言和民族文化意识的关系研究:

语言对文化的影响-【语言文化学/语言民族学】;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文化语言学】

失语症和病理学、语言教学和语言词典

考察、分析研究不同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了解、分析研究不同语言的特点

语言(本体)系统的结构和性质

语言符号系统的性质

【任意性】——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语音)和所表示的意义之间没有必然的理据关系。

但极少数语言符号如拟声词则是有一定理据的。

【强制性】——同一社会、使用同一语言的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都是不能任意改变的;

【可变性】——语言的后天获得、社会生活的变化、社会的发展是引起语言在功能上分化和发展的原因。

【离散特征】——语言符号是离散的,可以分解的,并且在时间这根轴上是成线性排列的;【线性特征】——指离散的语言符号有可能组合成大小不等的语言单位,组合成连续的语流。

对语言系统的结构特点具有重大意义。

语言系统的性质

【系统性】——包括语音系统、语汇系统、语法系统、语义系统等。

语音系统的系统性最强,语法子系统次之。

系统性还表现为相对的封闭性(一般情况下不受外界因素影响,不依赖外界因素支撑)和自主性(内部的各个部分和各种局部规律都是通过转换规则来实现联系并保持相互制约的)

【层次性】——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语素”;最小的可以自由运用的语言单位是“词”;最小的交际单位是“句子”;最大的交际单位是“语篇”。

【聚合关系】——联想关系;【组合关系】——不同语言单位的组合可以称为“句段”。

因此组合关系也可以称为“句段关系”或“句法功能”(句法syntax原意就是“组合”)。

语言本体子系统的性质

语音

语汇

语法

语义

【自然属性】——物理属性(音高、音强、音长、音质)

——生理属性(发音器官及其运动)

【心理属性】——心理活动、思维

【社会属性】——语言的意义、民族性、地域性

【在产生时】——既有任意性,又有理据性

【在表达上】——既有普遍性,又有民族性

【在变化中】——既有活跃性,又有稳定性

【高度抽象性】——对具体的语言现象进行类的概括

【强大递归性】——相同的规则可以在一个结构里重复使用

【严密系统性】——语法规则具有推导性和解释性

【相对稳定性】——与其它语言要素相比,变化现象比较少,变化过程也十分缓慢

【概括性】——词义从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可以使一类事物区别于他类事物的特征,同时舍弃同类事物之间各种差别的特性

【模糊性】——词义所反映的对象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而没有明确的界限。

往往是词义所指范围的边缘区域意义模糊而中心区域清楚

【民族性】——突出体现在词义上。

在理性意义方面,不同语言词义完全对应的词语不是很多。

在非理性意义方面,反映同一类对象的词义在不同的语言中可能经历不同的多义化历程

语言本体子系统的最小单位

【构成单位】——音素(元音、辅音;复元音、复辅音)

【意义单位】——音位(音位变体)、音节(开、闭音节)

【构成单位】——语素

【意义单位】——词

【构成单位】——语素、词、词组、句子;语法手段

【意义单位】——语法范畴(属性范畴-体词谓词;类别和关系范畴)

【构成单位】——义项(理性意义、附加色彩)

【意义单位】——义素(由分析义项得到的词义的语义特征,是一种不与语音形式相联系的抽象的语义单位)

表3-1-3《语言学概论》课程教材知识要点概览表

一、语音

1、语音的3大属性:

①自然属性:

-物理属性:

声音4要素:

音强、音高、音长、音质

-生理属性:

发音动力源(肺)、发音器官、共鸣腔

②社会属性:

语言意义、民族性、地域性

③心理属性:

2、音素的分类:

①元音:

-音质决定于共鸣腔(口腔、鼻腔)的不同形状

-口元音:

单纯利用口腔发音:

-舌面元音:

舌面起作用:

舌位高低、前后、嘴唇圆展分高元音、半高元音、半低元音、低元音、前元音、央元音、后元音、圆唇元音、不圆唇元音等

-舌尖元音:

舌尖起作用:

舌位前后、嘴唇圆展。

如z、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