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度本科教育教学质量自检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334596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政法大学度本科教育教学质量自检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政法大学度本科教育教学质量自检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政法大学度本科教育教学质量自检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国政法大学度本科教育教学质量自检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国政法大学度本科教育教学质量自检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政法大学度本科教育教学质量自检报告.docx

《中国政法大学度本科教育教学质量自检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政法大学度本科教育教学质量自检报告.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政法大学度本科教育教学质量自检报告.docx

中国政法大学度本科教育教学质量自检报告

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度本科教育教学质量自检报告

一、学校基本情况

(一)学校简介

中国政法大学是一所以法学为主,兼有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哲学等多学科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被教育部批准拥有自主设置本科专业权的7所高校之一,2003年又被教育部批准为本科自主招生的22所试点院校之一。

学校本科目前设有法学院、民商经济法学院、国际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商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等10个教学院部。

各类在校生21000余名,其中本科在校生8196名。

教职工1488名,其中,专任教师549名,教授、副教授342名,博士生导师75名,硕士生导师280名。

其中,法学教师所从事的教学、研究领域几乎涵盖了法学学科的所有三级学科。

(二)、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办学目标

中国政法大学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针,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经济建设主战场,为依法治国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办学。

在中央主管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中国政法大学以“厚德、明法、格物、致公”为校训,以“推动中国社会政治进步和法制昌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理想,严谨治学,砥砺人才,在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中国政法大学在法学领域具有突出的整体优势,被认为是中国法学教育的最高学府和对外交流的总代表。

中国政法大学是我国高素质政法人才的培养中心,50年来,学校共为社会各界输送优秀毕业生10万余名,其中绝大部分已成为国家公安、检察、审判、司法行政及政府机关、经济实体的骨干力量和法学教学科研的中坚,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具有高等学历的司法工作者中,约有1/10来自于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是我国重要的法学研究中心,50年来,学校在许多专业领域都开创了新中国法学教育的先河,如新中国的第一个法律史专业、第一个民商法专业、第一个经济法专业、第一个诉讼法专业、第一个比较法专业等都设在中国政法大学,新中国的第一批法学博士也在这里诞生。

50年来,学校的科研成果不断应用于国家立法和司法实践,从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起草,到《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共和国每一部重要法律的诞生和实施,无不凝聚着法大人的心血。

仅从1978年复办至今,学校就有1000余人次参加了国家主要立法的论证和起草工作。

中国政法大学是中国法学与世界交流的中心,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与世界25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所大学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目前学校有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400余名。

中国政法大学的办学目标是,用二十年左右的时间,把学校办成多科性、研究型、开放性、特色鲜明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使法学学科跻身于世界前列,实现国家要求的“把中国政法大学办成中国法学教育、科研、信息资料及立法与决策咨询中心”的任务,为依法治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二、师资队伍建设取得巨大成效

我校以“以教师为本位”的理念指导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的所有中心工作都通过教师和围绕教师展开,教师是学科建设的主体,是教学、科研工作的主体,还是为社会提供知识和智力的主体,更是教育创新的主体,教师在学校事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增强。

我校通过自身培养和外部引进加快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教学技能,通过建立具有我校自身特色的竞争激励机制

促进师资队伍在竞争中发展,在激励中提高,建设出了一支高精尖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1.自身培养

在自身培养方面,主要通过接收高素质的优秀硕、博士毕业生和

青年教师导师制两种途径。

2003年我校共接收应届博士毕业生22名、硕士毕业生46名,使我校的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学缘、学历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

为了改变我校现有教师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和水平结构,我校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作为师资建设的工作重点,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鼓励支持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努力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

学校在制定相关政策时,有意识地对教师的学历和留学背景等提出了要求,提出了“博士提升计划”和“外事培养计划”。

经过努力,现在我校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老师已经增加到147人,具有硕士学位的则增加到253人。

2003年,学校继续鼓励非研究生学历的青年教师参加研究生课程进修或同步进修,在工作量及学习费用上给予更多优惠政策。

共有21名教师通过了博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有16名教师获得了博士学位。

2.人才引进

在引进人才方面我校依照《中国政法大学优秀人才引进办法(试行)》,注重引进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多渠道调入、引进高层次人才。

2003年我校调入环境保护法、刑事侦察学、社会学等专业教师33名,其中16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

2003年我校引进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个相关学科优秀人才十多名,他们或是学科带头人,或是国内知名教授,或是成果丰硕的留学回国人员,这都有助于提高我校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加强我校的学科建设,提升我校的教学质量。

3.教师技能培训

我校开展了教师现代化教学手段培训、新教师岗前培训、教师外语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与水平,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根据2003年我校教师培养计划,加大了对教师的培训力度。

一是依照教育部高教司[2000]79号文件精神,举办了六期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班,有300多名教师参加了培训班的学习。

通过培训,教师能基本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提高了他们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交流、处理与应用教学信息的能力。

二是完成了新进教师岗前培训工作,为新到校教工举办岗前培训和高等教育理论培训,使他们了解学校,熟悉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尽早掌握教育技能,尽快融入到教师队伍之中。

4.建立富有我校特色的教师激励机制

我校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实施的终身教授制度给全校教师提供了一个奋斗、学习的目标。

2003年我校实行了教学名师评选制度,拟定了特聘教授岗位制度、讲座教授岗位制度等教师职务聘任制度的讨论稿,随着这些制度陆续实施必将激励我校教师潜心学术、专心研究、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和知识创新的原创性。

我校注重加强教师队伍学术梯队的建设,将教师培训与教师的考核、职务晋升、实施奖惩等结合起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不断壮大,一批优秀中青年教师成长为教学科研工作的骨干。

与1996年比较,35岁以下的副教授由8人增至29人;40岁以下的教授实现了零的突破,人数增至16人;4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7%,比1996年增长了44%。

同时,教师队伍管理工作也在逐步规范化,制度建设得以加强。

以《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为依据,制定了一系列配套规章,形成了包括教师资格认定、遴选任用、培养培训、考核奖惩、教师申诉在内的完整的教师队伍管理法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了科学、规范的教师管理制度。

通过这种种的措施和努力,我校形成了一支包括学术大师和众多国内外知名学者在内的高素质、专业化、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师资队伍。

与1996年比较,我校现任专职教师中教授、副教授的人数增长分别为173%和47%;教授、副教授占教师总数比重分别从11%和32%增长到22%和36%,具有研究生毕业学历的教师400余人,占现有教师总数的67%。

有了这么一支教师队伍,我们的事业有了最强大的人力资源保证。

有了这么一支教师队伍,我们的教学质量和科研就有了中坚力量。

三、学科与专业建设

2003年我校确立了“优先发展优势学科、重点发展特色学科、大力发展交叉学科、努力发展新生学科”的学科建设指导思想,通过把“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平台”等基础性工作做好、做实,推进学科建设整体向前发展,在学科建设上取得重大突破:

成功申报法学一级学科和政治学博士点,成功设立了博士后流动站。

目前,我校有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0个,本科专业14个,共跨5个学科门类。

目前,我校设立法学博士后流动站的工作已经基本结束,2003年度的博导遴选工作也已经完成,第十次学位点的申报准备工作现在已经开始着手落实。

学科与专业建设的高质量和高水平又大大促进了我校教学水平的提高,扩大了我们开设新的本科专业的空间。

根据我校新的办学目标,2003年我校继续调整学科和专业布局,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的规划和组织工作,专业设置更加科学规范,专业结构更加合理。

2003年我校本科招生专业已扩大到14个,大大优化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扩大了学生的学习视野。

四、学校本科教学工作

我校始终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为第一要务。

围绕教学工作这个中心,开展教学改革、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大讨论,教育教学观念不断创新,教学改革稳步进行,教学效果十分显著。

(一)教学计划与课程建设

加大教学改革和建设力度,促进教学水平尽快上一个台阶是我校本科教学工作的一个重点。

1、完善教学计划

我校围绕教育创新,面向社会、面向经济,全面修订教学计划,着力于培养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人才。

2003年我校经过充分论证并借鉴其他高校的成功改革经验,对14个本科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以此推动本科阶段课程体系的改革。

通过改革,建立了通识课+专业课的课程结构,突出了通识课地位,加强了专业课教学,为“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仅半年时间,各院、部、中心、所开设自然科学与技术类、哲学社会科学类、人文素质类及法学类的通识选修课共达257门。

教学计划的改革大大优化了我校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了我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2.教改立项制度化

为使教学改革有序进行并深入开展,我校制定并通过了《中国政法大学教学改革项目立项管理办法》。

2002年我校有国家级教改立项1项,2项教改获得省市级立项,4项教改获得校级立项。

2003年,我校各院、部、所、中心申报的教学改革项目,则有30个项目通过了学校评审正式立项。

各级教改立项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推动了我校教育教学观念的创新和教学质量、教学水平的提高。

3.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

我校的课程改革包括新设课程和优化课程、精品课程三个方面。

2002年以前我校课程门类相对较少,2003年我校组织各学院、教学部围绕新的教学计划开设新课,一共开设新课程91门,大大增加了学生的选择空间,扩大了学生的学习范围,得到学生的大力欢迎。

对已开设的课程,我校注重课程优化,在不减少课程知识容量的前提下,压缩单门课程的学分、学时,加大单个课时的知识容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通过这些改革,我校现有课程基本实现压缩课时和学分近1/3,任课教师基本实现了一人多课、一课多人,为将激励和竞争机制引入教学工作,实现教师选课、学生选教师的“双选制”创造了条件。

我校制定并实施了《中国政法大学精品课程建设管理办法》,规范精品课程建设制度,在此基础上,组织开展了我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工作。

《海商法》被北京市评为2003年精品课程,体现了我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成果。

在教材建设方面,我校一方面抓好教材编写的规范工作,修订了《中国政法大学教材编写管理办法》,组织我校2003年度教材编写工作。

一方面抓好精品教材建设,组织我校教师申报国家和北京市精品教材建设项目。

2003年我校有3个精品教材立项项目成功申报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立项项目,他们分别是: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中国改革的哲学解读》、《中国现代化思想史》。

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的成功,优化了我校学生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二)加强人才培养探索,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不断加强人才培养探索,推出了全新的“456人才培养模式”,即全部专业实行4年制本科教育;所有专业学生入学两年后有机会选择学习第二专业,从而在5年内实行双专业、双学位的教育;在法学专业教育上实施6年制本硕连读的精英教育。

当前,在培养双专业、双学位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方面,我校迈开了成功的步伐。

我校根据学分制,鼓励学生在学期间获取2个本科专业的学位,制定实施了《中国政法大学双专业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办法(试行)》。

自2003年9月始,2001级非法学专业试行法学双学位人才培养,现已有292人报名修读法学双学位。

通过我校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实现了双学位学生进入法学专业课堂上课,既保证了双学位的人才培养质量,又无须额外占用学校教学资源,在不增加支出的情况下为国家多培养了292名法学本科生,提高了办学效益。

(三)教学方式和管理手段不断创新

我校大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推进教学方式与手段的改革。

“非典”期间,我校一手抓非典防控,一手抓教学工作,实施“教师不停教、学生不停学、师生不离校”的“三不”方针,推进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我校及时调整教学方式,草坪教学、露天教学、网络教学、电话教学、答疑教学等教学方式得到广泛运用,并召开数次教学工作会议,及时总结、交流改变教学方式后各院在教学方面的经验,分别制定非典时期开展教学工作方案及毕业生、非毕业班学生期末考试组织安排方案。

实践证明,这些方法起到了有效防控抗非典,保证非典时期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的双重作用。

2003年我校在充分保障六项教学经费外,进一步加大了教学管理、教学手段与方法方面的投入,引进了清华大学的电子教务综合管理系统,实现教学管理数字化,大大提高了教学工作的效率,提升了教学管理现代化的水平。

在教学楼安装了教学电子显示屏,方便师生了解教学信息。

增设了多间多媒体教室,为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教学提供了硬件保障。

总之,2003年我校教学管理、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改善了教学效果,加快了创新人才的培养,进一步提升了我校的教学质量。

(四)教学管理体制及规章制度的健全

科学的管理体制和健全的规章制度是良好的管理与服务的基础。

我校作为一个法学特色鲜明的院校,充分发挥法学优势,坚持依法治校和管理的制度化,在校院两级管理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2003年我校试行校院两级分权管理,明确了各自的职责和权限,理顺了校院沟通机制,进一步调动了学院层面各项工作的积极性,也减轻了学校各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任务,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2004年我们将总结经验继续推行校院两级分权管理,加大实施二级管理的力度。

2003年我校在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修订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出台了一些新的制度,进一步推进了学校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五、学校建立形式多样的多层次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我校严格贯彻落实国家和北京市关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政策、文件,极其重视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成立了中国政法大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全校的教学计划、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各项教学工作。

各个学院也成立了教学指导委员会,具体指导学院专业课程的设置和专业培养方案的拟定。

我校聘请有丰富教学和教学质量管理经验的老教授成立中国政法大学教学督导组,监督学校各项教学政策的执行和教学工作的开展情况。

2003年6月,教学督导组召集专题会议,邀请八个学院的学生代表,重点就“教学督导做什么,怎么做”进行了座谈。

同学们重点从加强教风建设、迎评促建等几个方面,谈了自己的意见和理解。

此后,教学督导组通过分工密集听课来监控教学质量,作为校本科教学评估专家检查、指导院部的教学评估和教学质量监控情况。

至今,我校各个学院和教学单位都成立了教学督导组,院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良好运行。

我校建立了健全的教学质量保障制度和完善的学生评教、教师评学、专家评教、干部评教、教师自评的体系。

学生评教、教师评学、专家评教、干部评教、教师自评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评教反馈、教学相长成绩斐然。

为宣传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政策,高效管理教学评估资料,实时监控教学评估进展,2003年6月初,我校还建立了教学评估专题网站,运行半年来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我校广大师生通过教学评估网了解评估政策、信息和各项动态,对教学评估和质量监控提出各项建议。

教学评估网起到了宣传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的阵地作用,加强了学校迎评促建、齐心协力建设一流大学的凝聚力,同时也提高了我校运用计算机统一管理教学评估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到目前为止,我校建立起了形式多样的多层次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有力地保障了我校本科教学,进一步的提升了我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得到了广大师生的高度肯定。

六、学生素质与校风、学风建设

多年以来,我校拥有高素质的本科生源,录取分数居北京市和全国高校前列,2002、2003年的本科第一志愿录取率平均高达96.5%。

截至目前,我校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8196名,来自全国各个省份的学生在政法大学这样一个学术氛围浓厚的环境里学习。

我校校风严谨、学风浓厚,考风良好,学生学习认真,成绩优秀。

我校2000级本科生第四学期末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分别为:

74%和49,在全国高校英语四、六级通过率排名中居于前列。

我校高度重视广大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具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

我校团委和学生会以“学术大讲堂”、“学术十星”、“学术新人”、“江平民商法奖学金”等形式在广大学生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和科研能力,取得优异成绩。

2003年我校学生在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1102件参加终审角逐的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一个特等奖、两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

而在本次“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全国仅有22件作品获得了特等奖。

我校学生的作品呈现出获奖作品多、奖项高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校学生较强的创新能力。

 

我校学生工作卓有成效,学生活动积极活跃,校园文化非常浓郁。

我校开展的第二课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社会实践中得到进一步提高,为成长成才打下了实践基础,也为今后就业打开了成功通道。

由于上述原因,我校毕业生深受社会各界用人单位欢迎。

多年来我校的就业率维持在较高水平,而且体现出:

就业层次高、就业面宽等特点。

2002年我校的本科生一次就业率为85.2%,2003年我校的本科生一次就业率为82%。

这么高的就业率又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我校优秀的人才培养质量和高层次的办学水平。

七、办学、教学条件建设

2003年我校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资金和物质保障。

加大教学投入,保障教学中心地位。

加大办学硬件建设

为学生学习提供物质保障。

1.教学基础设施建设

2003年9月我校昌平校区新建学生宿舍10号、11号楼顺利竣工交付使用,大大缓解了学生住房紧张情况。

2003年12月教学楼E段和学生活动中心顺利竣工,将于2004年2月开学时正式投入使用,届时我校的教室紧张情况将有所缓解,学生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将有专门的场地。

2003年我们还完成了多个体育场馆的改造,为体育教学和师生锻炼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2.校园网络建设

2003年我校大力推进校园网建设,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强,校园网路拥挤、访问速度慢的现象有所改变,方便了师生的学习和生活。

3.图书文献资料建设

2003年我校图书资料建设取得巨大进步。

传统印刷图书的购买结合我校的发展目标,注意多学科均衡,共购进6000余种计三万多册,其中法律图书的购买经费占校中文图书购置经费的28%,社科图书占校中文图书购置经费的72%。

全年购进外文图书317种计317册,其中法律图书占65%,社科图书占25%,经济图书占10%。

在电子文献方面,我校在保持2002年电子文献的基础上,征求我校师生的意见,增订了两个大型网络版数据库:

一个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l)数据库;一个是EBSCOhost系统中的两个(ASP、BSP)全文数据库。

这两个数据库的采用填补了我校非法律专业国外文献数据库的空白。

到目前为止,我校图书馆已有CSSCI、EBSCOhost系统ASP&BSP全文数据库、Lexis.com.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四种网络数据库,极大地方便了我校广大师生对引文索引的检索需求。

此外,我校图书馆为了扩大文献收藏数量,丰富文献收藏载体,2003年购买了北大方正的教参管理平台、数字图书馆系列软件集成CCRS5.o应用平台,并购买了近3千种电子图书。

我校图书馆还与7个国家和地区的31个单位进行了文献交换工作,2003年全年共交赠图书465种,930册,期刊7种。

在报纸和核心期刊建设方面则根据学校的新增专业和科研动向及时调整了报、刊的订购方针。

2003年图书馆的期刊订刊种数昌平校区为1853种,学院路校区为1355种;昌平校区订购111种报纸,学院路校区85种报纸。

2004年的报刊订购学院路校区期刊为1718种,报纸为87种。

我校的教学硬件建设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为目的,做实事、做事实,给学生提供了更加完备的学习、生活环境,有力保证了我校的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大大促进了我校办学硬件设施的提升。

八、学校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我校的校园面积显得十分有限,办学的地理空间极其紧张,办学经费仍有很大缺口,这些因素大大限制了新世纪我校的跨越式发展和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我们将进一步创造和争取条件,为把政法大学建设成为“多科性、研究型、国际性、开放型的特色鲜明的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和国家立法咨询中心及依法治国人才的培养摇篮,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