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最终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333066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最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最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最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最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最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最终版.docx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最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最终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最终版.docx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最终版

1、中国如何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

1、1840——1842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开始沦为鸦片战争结束以后,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先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

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给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政治上,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权。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中国独立自主的国家地位开始丧失。

在经济上,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封建国家。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逐步地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以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为主要标志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的签订——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俄美英法和英法先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在政治上,清朝统治者公开投靠外国侵略者,开始成为它们的附庸和工具,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起来,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在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大大方便了西方列强进行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和廉价劳动力,使中国难以抵挡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侵略的冲击,正式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和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签订——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马关条约》的签订给近代中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首先,台湾、澎湖列岛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这是日本继俄国之后,对中国领土进行的一次严重掠夺。

它大大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此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其次,巨额赔款相当于清政府三年财政收入的总和,这就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清政府无力偿还,只有大借外债,便利了西方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

再次,四个内陆通商口岸的开放和内河航线的开辟,使帝国主义势力进一步深入到中国内地。

最后,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其它列强援引“利益均沾”的条款,争先恐后在中国开设工厂,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廉价原料和劳动力,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甲午战争以后,随着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步伐的加快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的进程加快。

4、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签订——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中国再次战败,被迫与英、俄、德、法等11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危害。

其一、巨额的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大规模勒索;为支付巨额赔款,清政府加紧搜刮中国人民,使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凋敝。

其二、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通过外务部直接干涉中国内政。

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其三、按照条约规定,清朝官吏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使它们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

其四、改设外务部的规定,便于清政府能够按照外国侵略者的意旨实行卖国的外交政策。

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了。

2、近代中国如何探索救国救民道路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资本主义与帝国主义的入侵后,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深,中华民族的各个阶级从自己的立场开始进行了探索。

1.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西方资本主义进入中国后,中国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慢慢解体,加上清政府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使农民走向反抗的道路。

太平天国运动就此爆发。

1843年,洪秀全创立了拜上帝教。

随后,太平天国迅速席卷6省,并建立太平天国农民政权,制定并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但是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这些制度都未能付诸实施,只成为空头支票。

后来,由于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局限性及受到清政府和外国列强的镇压,最终走向灭亡。

尽管这次探索以失败告终,但它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有力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它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2.洋务运动的兴衰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各个方面都受到严重打击,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开始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兴办近代企业,购买和制造武器装备。

1860年,洋务派用洋枪装备军队,建立海军陆。

随后又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

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但洋务派并未使中国变得“自强”“求富”,由于它具有封建性,对外国依赖强,管理腐败,最后以失败告终。

3.戊戌变法甲午战争的残败,造成新的民族危机,激发新的民族觉悟。

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及封建势力的束缚,为中国的资本主义开辟道路,一些民族资本主义知识分子向西方的学习更进一步,除了学习科学技术外还学习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

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迅速传播,逐步形成变法维新的思潮。

1895年,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主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和谭嗣同等向皇帝上书,他们还著述立说、办学会、办报纸。

这些行动对维新变法都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898年6月11日,无权的年轻皇帝光绪帝颁布了“明定国是谕旨”,宣布开始变法。

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新政府政令。

这些命令像雪片似的颁布下去,在全国引起很大震动,支持的人固然不少,可是反对更占优势。

除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集团之外各省的地方官吏绝大部分也是守旧的官僚,他们把慈禧太后当作靠山,根本不理睬这些改革命令。

而维新派拥有一个毫无实权的皇帝,丝毫没有与顽固派较量的实际力量,他们既不敢依靠群众,自己手中又无军队,表面上轰轰烈烈,但随时有被顽固派扼杀的可能。

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废除一切新法令,一批维新人士惨遭杀害,维新运动因而遭到失败。

这次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第一次遭到失败,登上政治舞台如昙花一现。

这次不但暴露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想通过统治者来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尽管都是以失败告终,但他们推进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

三、辛亥革命的爆发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社会矛盾的激化,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这是中华民族在危亡时的一次探索。

辛亥革命之前,清政府已放弃对外国列强抵抗的念头,正陷入无法照旧统治下去的境地。

而此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已得到了初步发展,日益登上政治的舞台。

1905年8月20日,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成立中国同盟会。

随后将同盟会的纲领概为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它对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积极的作用。

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起义取得了首义的胜利,武昌起义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

不久国内各地宣布起义,脱离清政府的统治。

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瓦解。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不久又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民族资产阶级第一次登上了历史的政治舞台。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并在一定程度上给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重的打击。

虽然辛亥革命使民族资本主义走向高潮,但由于它脱离群众,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及它存在着软弱性。

这理所当然逃不了失败。

武昌起义后,袁世凯以武力威胁革命派,他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以及附从革命旧官僚、立宪派的共同支持下,孙中山不得不表示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拥护共和就可以让位于他。

1914年1月,停止参议院众议院两院议员职务,随后公然撕毁《临时约法》,炮制了一个《中华民国约法》,又通过《总统选举法》,这样他可以终身独揽政权,可将其传给子孙,而且进行帝制复辟活动。

就这样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

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没有能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辛亥革命失败后,工人阶级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并走向政治的舞台,在不断发地斗争中挥着积极作用,最后在曲折的道路中推翻“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在1914年到1918年世界大战期间,由于西方国家顾于战争,无暇顾及中国,中国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力量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这为下一步的斗争奠下了基础。

随着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及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1919年5月,五四运动在中国爆发,北京十几所学校的学生举行游行示威,他们的爱国行为受到北洋政府的镇压。

而此时,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他们大量进行罢工游行示威,爱国运动扩展到全国各地,进行了反帝反封建,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不像辛亥革命仅是一些民族资产阶级,它具有广泛性有群众基础。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一批进步青年开始各自摸索,走上了共产主义道路。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创建,参加大会有12名代表,代表50多名党员,规模较小,她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党派,她的出现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与希望。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他们开展了革命斗争,发动工农群众罢工。

随后,1924年国共进行了合作。

大革命中,北洋军阀势力迅速崩溃,使帝国主义列强感到震惊,但由于反革命力量强大及当时中国共产党处在年轻时期,缺乏经验,大革命最后失败。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斗争,并探索出了一条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在土地革命过程中,共产党的毛泽东与国民党的蒋介石进行生死搏斗,经过不屈不挠的斗争,中国革命在曲折中前进。

1937年,日本对我国进行灭亡性侵略,中国共产党再次与国民党合作并发动人民群众积极抗日,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抗日取得胜利。

在抗日中,中国共产党从中获得了许多经验并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

抗日胜利后,蒋介石发动国内战争,而此时的中国共产党已不是二十多年前摸样了她已发展成了一个庞大的队伍。

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国民党的军队不堪一击,南京国民政府覆灭。

中国共产党推翻了“三座大山”解放全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为了振兴中华,中国人历尽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可惜多次奋斗以失败告终,尤其是辛亥革命的失败。

实践证明,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只有社会主义的道路才能救中国。

3,近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和评价

1维新变法

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围绕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进行了一场激烈论战。

这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资产阶级维新派后来发动了维新变法, 这次变法的历史意义有两点。

其一是它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

其二是它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运动。

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抨击封建思想文化,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改革教育,起到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为后来的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创造了有利条件。

2辛亥革命

1901-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之间,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问题,展开一场论战,使民主革命思想得到传播,形成又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  推翻了满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提出了三民主义。

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促进中国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各方面的发展。

3新文化运动

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以民权、平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指导思想,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

新文化运动是思想空前的解放,主要体现在:

第一,新文化运动的前期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

它反映了中国自近代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已从仿制器物、采用制度层次发展到学习接受思想文化层次。

第二,它猛烈地冲击着中国几千年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和政治意识,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在国内产生巨大的影响。

  

第三,新文化运动中,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民主和科学得到弘扬,形成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也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第四,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新文化运动中,一些先进分子在批判封建正统思想过程中,对东西方文化的某些提法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4、五四精神

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积极创新、探索科学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源泉,民主和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于创新、敢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民主变革是民主与科学提出和实现的途径,理性精神、个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与科学的内容。

而所有这些,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

五四精神代表着诚实的、积极的、自由的、平等的、创造的、美的、善的、和平的、相爱互助的、劳动而愉快的、全社会幸福的统一体。

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归结起来是,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宣传民主科学的进步精神,追寻时代潮流、把握时代命运的伟大精神。

五四精神反映着五四运动不同于前此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意,又是五四时期那一代时代先锋的崭新的人格特征,表现为以下四个统一:

一是启蒙与救亡的自觉广泛的统一

二是知识分子与劳动群众的统一

三是刻苦耐劳的精神与进取创新的精神的统一

四是独立自主的精神与无私奉献精神的统一

5、长征精神

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创新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

这些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精神,勇往直前、坚忍不拔的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精神。

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6.印象最深的事件或者人物,原因

(1)五四运动:

事件:

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的5月4日,是一场发生于中国北京、以青年学生为主的学生运动,以及包括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广泛参与的一次示威游行、请愿、罢课、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形式的运动。

事件起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完结后举行的巴黎和会中,列强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即山东问题。

当时北洋政府未能捍卫国家利益,国人极端不满,从而上街游行表达不满。

历史意义:

1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2这次运动中,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起了主力军的作用;青年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

3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是当时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4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5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

(2)孙中山

孙中山是近代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

特别是在学医行医期间结识了不少国际友人华人华侨等为以后革命奠定了基础与支持。

  孙中山是最早提倡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建立民国政府的革命家之一。

由于孙中山早年即接受西方教育,认识西方世界较深,通晓外语,有医生学历,在中国内外都享有知名度;是故被多数外国人视为革命领袖。

而在国内,多数革命者也认为他的声望与能力足以成为革命组织的代表人物,也因此孙中山在武昌起义后顺利被选为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去世后,蒋介石领导他创建的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在名义上完成中国的统一。

由于当时参与革命的主要领导人物,特别是蒋介石、汪精卫两人,均为孙培育出来的领导人物,故当时的国民政府当以孙为最高的精神领袖,并推举三民主义为治国的最高指导。

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孙成为蒋介石之外,凝聚全国向心力的象征人物之一。

国民政府与旗下将领也往往以“保障孙总理的革命成果”为号召,鼓动人民建设和将士作战。

因此到战争中后期,孙中山很自然被推举为中华民国的国父。

  孙中山亦为中国政治经济现代化之重要阶段性人物。

他较全面地整合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重要成分,包括宪政民主,人民主权(选举、罢免、创制、复决),权力分立制衡,与社会主义等等。

另加上其个人认为有必要保留的中国传统制度机构——监察权与考试权,形成五权宪法学说。

对西方重要思想在中国的普及,具有推动者的作用,促成西化民主派和共产主义派对中国未来建设的深入探索。

而孙中山在其中采取某种折衷立场,却坚持共和民主之宪政体制,至今仍有其价值。

西安事变:

关键词: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历史地位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并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协助下和平解决的西安事变,几乎搅动了整个中国,被公认为中国现代史上左右中国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使中国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初步实现;在抗日的前提下,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其历史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一、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的革命力量开辟了发展壮大的前景。

“西安事变”发生并得以和平解决,恰恰解除了来自国民党对红军的威胁,从而使共产党获得了喘息、休整的机会。

西安事变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壮大了革命力量。

二、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奠定了全民族抗战的基础,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转折点。

它促使全国各种势力不得不聚集在民族主义的旗帜下,各反蒋势力明确表示拥蒋抗日,准备投入抗日第一线。

它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客观上迫使蒋介石停止了剿共内战之举,争取到了蒋介石抗日的承诺,使国共第二次合作得以实现。

2.西安事变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西安事变”前,蒋介石已经有了抗日思想的萌芽,“西安事变”起了催化的

6·本课程让你留下最深刻的人物。

一、梁启超是中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

梁启超先生最早将西方的民权,民主自由思想系统地介绍到中国。

促使了国人的觉醒,使国人产生了近代化意识。

以戊戌变法为界,中国思想此前是封建正统思想,此后是启蒙思想兴起。

他将民权思想引进实务学堂,培养新式人才,开创了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新阶段。

他的启蒙思想还影响到其他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具有国际意义。

二、梁启超先生坚决不妥协地反封建专制,倡导民主宪政,开创了中国政治民主化,思想自由化和法律制度化的新时代。

三、梁启超是中国杰出的宣传家梁启超先生把报刊作为宣传思想的阵地,先后创办了《中外纪闻》、《实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国闻报》、《大中华》、《申报》等有重大影响的报刊。

他的文章反映了当时最科学的思想,广受知识分子的欢迎,影响广泛。

他将西方的哲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财政学和法学等当时先进的学科和学说介绍到中国。

四、梁启超是世界史上罕见的社会活动家和杰出的政治家

梁启超先生是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主将,君主立宪的倡导推动者,革命共和的大力鼓吹者和立宪派领袖。

辛亥革命后任进步党党魁,熊希龄主阁时任司法总长兼财政总长。

袁世凯称帝,他愤然拒绝重金收买,发表著名文章《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公开讨袁,与蔡锷等组织护国运动。

一战后任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会外顾问,极力主张力争国权。

他事先探听到日本欲接管山东这一帝国主义图谋,及时将消息传回国内并在报纸上发表,引发了标志中国民主革命转入新阶段的五四运动。

五、梁启超是坚决反帝的旗手

梁启超组织领导了公车上书反对签定《马关条约》。

发表文章《瓜分危言》揭露帝国主义欲瓜分中国的野心。

坚决地反对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六、梁启超是中国杰出的教育家

由于过去对他主要是大力批判,梁启超的教育思想没引起国人的重视。

他的教育思想主要是:

(1)倡导教育救国,提出培养人才是基础的教育救国论。

(2)兴办学堂等教育机构,主张废八股,设立京师大学堂和国内各级学堂。

他率先引进西方学制和管理制度,制定教育方针。

(3)设立图书馆,他先后设法组建了京师图书馆、北京图书馆、松坡图书馆,组织建立了中国图书馆学会。

(4)实地讲学,早年在东莞办学,后任万木草堂学长,主讲于实务学堂。

辛亥革命后任清华大学教授并为清华题写了“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校训。

(5)教育以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主张首先教学生做人,次则传授知识,贯彻“立志,爱国,成才”的教育理念。

他的九个儿女中有八个出国留学,又都学成归国,其中三个是院士。

他在理论和实践上为中国近代教育奠定了基础。

七、塑造国民精神梁启超毕生致力于倡导继承和发扬民族的优秀精神,引进西方先进文化。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历史上首先提出改造国民懦弱性的学者,主张塑造新智新力的新国民,只有这样中国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八、梁启超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梁启超先生把当时几乎所有的西方社会科学都介绍到中国并结合中国实际加以推广。

他广泛研究中国历史,指出二十四史只是为帝王作谱牒,提出了新的史观。

因此我们可以说梁启超先生是中国旧学的终结者,新时代中西结合新文化的开创者,是划时代的文化人物。

九、首创思想解放,反对儒训梁启超开创了中国学术的新时代。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第一个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人并不是李大钊,而是梁启超先生。

早在1902年梁启超就发表文章宣传这一学说,李大钊是在梁启超创办的《申报》供职期间受他的影响才宣传马克思主义的。

十、学术著作颇丰,学术观点价值高据上海社科院研究梁启超著述的学者说,梁启超的已出版学术著作约有1400万字,未录入著作的约是2000多万字,可见他的文章之多。

梁启超最早提出中国处于由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观点,并设想了过渡社会的发展模式¬¬¬¬¬¬¬—渐进的,分阶段的。

在这种观点影响下他主张实行开明君主制,反对激进的暴力革命。

他认为开明皇帝是改革的重要人物,对社会历史的发展有重大的贡献。

梁启超反对跨越论,主张把中国实际与国外经验结合起来,反对照搬外国的经验。

他在政治上主张实行开明君主专制,经济上反对节制资本,提倡大力发展民族资本来增强国力,反对激进的社会主义。

回望他的思想观点同党的十五大制定的“社会发展的速度,力度要与社会的承受度相适应”的社会发展方针是多么得吻合呀!

十一、梁启超首倡道德革命,猛烈抨击三纲五常的儒家伦理道德。

十二、崇高的人生观,价值观,科学先进的学术观梁启超先生以他高尚的个人情操,渊博的学术,博爱的社会革命活动受到了国内外人士的高度评价。

爱德加·斯诺评价他是“中国精神之父”。

日本首相伊腾博文称他是“中国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