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目的地管理简.docx
《旅游目的地管理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目的地管理简.docx(7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旅游目的地管理简
上篇:
旅游概论
第一章旅游活动
1.1认识旅游活动
1.产生与发展
在世界范围
《马尼拉宣言》——旅游是人类的基本需要;
人类有意识的短暂外出旅行活动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并在奴隶社会时期得到了迅速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旅游活动产生最早的国家之一.
1841年英国人托马斯·库克(ThomasCook)组织的第一次有组织的旅游活动,标志着近代旅游业的诞生。
二战以后航空业的发展促进了大众旅游的发生发展
主要的旅游活动发生在欧美国家之间
1990年代之后,欧美以外地区的旅游活动迅速发展
21世纪,旅游活动空间范围更广,活动方式和内容更加多样化
在中国的发展
1964年,中国旅行和游览事业管理局成立,后更名为“旅游局”
1978~80s中期,入境旅游为主,带有政治色彩
1991年,将旅游业的性质定为产业,并将其列为第三产业中的重点
2007年,中国居民总出游人次达10多亿
2.旅游活动的定义
基本含义
旅游活动(tourismactivity)的基本含义是指人们短暂离开惯常环境的行为。
世界旅游组织对旅游活动作了如下界定:
旅游是指人们为了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而旅行到其惯常环境之外的地方并在那里停留持续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活动。
一个人的惯常环境是由其居住地周围的地区及所有他或她经常光顾的地方所组成。
旅游活动的三个本质特征:
移动性:
旅游活动的根本属性
异地性:
将旅游活动和人们在惯常环境中的大量行为区分开来
暂居性:
将旅游活动和诸如迁徙、移民等行为进行了区分
三个特征环环相关
异地性(disattachmentofplace)与所谓的地方依赖(placeattachment)正相反,将旅游活动和人们在惯常环境中的大量行为区分开来。
惯常环境(usualenvironment)即人们日常居住、工作或学习的地方。
人们在家庭或社区内的活动以及日常上班、上学不算旅游活动,如在家看电视或日常购物等。
人们在闲暇时间内在家庭之外惯常环境之内发生的游憩活动,我们称之为户外游憩。
暂居性(temporaryresidence)将旅游活动和人类其他离开惯常环境的行为进行了区分;
迁徙、移民也是人们离开惯常环境的行为,但这些行为的目的是为了长期改变居住地;
而旅游只是短暂地访问及居住于非惯常环境;
迁徙、移民等人类行为在空间上往往是单向的,而旅游活动的行为轨迹构成一个环路(circuit)。
旅游活动的内容:
一是基础活动,即满足人们基本生理需求的活动和满足人们外出旅行和逗留的其他必需活动,如吃、住、行等;
二是愉悦活动,如游览、运动和其他娱乐活动,这是愉悦旅游的主要目的,但对于商务旅游却不是必要的;
三是商务活动,如工商事务、参加会议、探亲访友等,这是商务旅游的主要目的,但对于愉悦旅游来说亦非必要部件。
泛旅游活动
泛旅游活动是将人类在闲暇时间或工作时间内所表现出的户外游憩、愉悦旅游和商务旅游等各种短暂性空间移动行为界定于同一个领域内。
旅行与旅游
旅行强调人们在空间上的移动过程,而旅游不仅包括这种空间的移动过程,也包括在异地的短暂滞留过程。
“旅游”是由“旅”加“游”两个动作组成的,其中旅=旅行,游=游览或游憩。
什么是休闲活动?
在闲暇时间内人类所从事的活动,具有较大弹性,一般称为休闲活动。
休闲活动通常又可分为:
游憩活动和旅游活动
户外游憩:
分大游憩(本地游憩与异地游憩结合在一起,相当于休闲活动。
)和小游憩(局限于当地户外休闲的活动)
愉悦旅游:
人们在闲暇时间内的旅行。
商务旅游:
人们在工作时间内的旅行。
泛旅游活动
户外游憩、愉悦旅游、商务旅游三者合并在一起的研究领域,构成了最普适、最基本的旅游活动领域,即泛旅游活动。
泛旅游活动:
休闲、游憩和旅游的关系
活动时间
闲暇时间
工作时间
活动类型
休闲活动(大游憩:
游憩活动谱)
外出事务活动
游憩活动
旅游活动(广义旅游)
户内游憩
户外游憩(小游憩)
中远程
商务旅游
公共空间
愉悦旅游(狭义旅游)
基于家庭的游憩:
阅读、园艺、网络、电视、社交等
日常游憩:
听歌剧、上饭馆、参与运动、观看比赛、社交等
一日游:
走访景点、野炊、自驾郊游等
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购物旅游等
商务旅行与旅游、会议与展览、教育旅游等
泛旅游活动
地理范围
家庭
当地
附近
全国或国际
当地外各范围
1.2旅游活动的影响
直接影响:
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造成的影响
间接影响:
旅游企业、政府、其他个人或组织进行相关活动造成的影响
旅游活动对于接待地的影响十分广泛,涉及经济、资源环境、社会文化等不同方面。
旅游活动的影响不是一个单向的过程,而是相关事物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
旅游活动的影响有长期和短期之分,有些影响在短期内比较显著,而另外一些影响则要在长期内才能够显现出来。
经济影响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增加旅游收入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及优化产业结构
创造就业机会
改善投资环境
引起土地价格、房地产价格、普通物价的上升和资源供给的紧张
过分依赖旅游业会影响当地经济的稳定
环境影响
积极影响:
为资源环境保护和优化提供资金
提高保护意识
政府出台相关措施保护旅游地
消极影响:
旅游者带来的不利影响
旅游开发带来的不利影响
旅游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
如何对待旅游环境影响
不利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不能忽视。
进行旅游项目开发时:
进行严格环境影响评估;
对已经开发的旅游项目:
加强管理;
在一个区域决定发展旅游业之前:
综合衡量旅游业和其他行业的资源环境影响。
社会文化影响:
积极影响:
增强相互的了解
促进先进思想观念的传播
保护传统文化
提高待当地居民的文化水平
保障妇女的地位
消极影响:
加剧传统文化的沦丧和商品化
疾病传播渠道
传统美德的丧失和社会的不安定
第二章访客与旅游者
2.1访客(visitor)
*1.访客与旅游者
相关概念:
旅行者(traveler)
游憩者(recreationist)
访客(visitor)
速访者(excursionist)
旅游者(tourist)
1937年,国际联盟统计专家委员对“国际旅游者”进行技术性定义:
国际旅游者是离开自己的居住国,到另一个国家访问至少24小时的人。
根据罗马会议的规定,访客是指除了为获得有报酬的职业以外,基于任何原因到其他一个不是自己常住国家观光、访问的人。
访客的种类
投宿访客,也称为旅游者(tourist),是指那些在访问地的集体或私人接待设施内至少停留一夜的投宿访客。
一日游访客(same-dayvisitor):
国际一日游访客、国内一日游访客
旅游者身份识别(identificationoftourist)
主要视角
来自何处(客源地)
具备何种社会角色(人口统计特征)
为何出游(旅行目的)
客源地(originoftrip)
客源地是指访客的实际居住地。
根据客源地地理特征,划分为:
欧美旅游者、日韩旅游者、港澳台旅游者
根据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距离,划分为:
远程旅游者、近程旅游者
旅游人口统计学
性别
年龄:
0-14岁、15-24岁、25-44岁、45-64岁、65岁以上
职业
经济收入:
高收入旅游者(注重品质)、中等收入旅游者和低收入旅游者(价格敏感)
教育背景
旅行目的(purposeofvisit)
休闲、游憩与度假;
探亲访友;
商务与专业事务;
健康医疗;
宗教朝觐;
其他目的。
愉悦旅游者(leisuretraveler)
愉悦旅游者是指在闲暇时间内,为了观光、娱乐、休闲度假、文化欣赏、运动保健、购物等为主要目的而离开惯常环境前往各类目的地持续滞留时间不超过一年的访客。
*观光旅游者
*娱乐旅游者
*度假旅游者
*文化旅游者
*购物旅游者
商务旅游者(businesstraveler)
商务旅游者是指在闲暇时间或工作时间内,为了公务活动、商务活动、宗教活动或私人事务离开惯常环境而至相关目的地持续滞留时间不超过一年的访客。
公务旅游者(商务旅行者、会议旅游者、展览旅游者和奖励旅游者)
宗教旅游者
个人事物旅游者
2.2旅游动机
旅游需要
自然需要(衣、食、住、行、性等需要):
以生理活动为基础,与生存和种族延续活动密切相关。
社会需要(劳动、友谊、社交、社会赞许、成就等需要)为了维持与推动社会发展
马斯洛(Maslow)需求层次理论:
初级阶段: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
中级阶段:
归属需要、尊重需要
高级阶段:
自我实现
旅游需要(touristneed)即人对参与旅游活动的需要,它是一种综合性的需要。
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旅游需要,旅游需要差异大。
旅游动机
定义:
旅游动机(touristmotivation)是指能引起、维持个人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特定目标进行的一种内在过程。
需要是动机的基础,但是动机并不是需要的简单延续,而是需要、诱因、情绪等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动机分类
德国学者葛里克斯曼1935年就已对旅游动机分类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心理动机、精神动机、身体动机和经济动机等四类旅游动机。
日本学者田中喜一对葛里克斯曼四类旅游动机进行了进一步细分,在心理动机之下分出了思乡、交游、信仰等动机;在精神动机下面,提出知识动机、欢乐动机、见闻动机;在身体动机方面,提出治疗动机、休养动机、运动动机;在经济动机下面,提出购物动机和商务动机。
美国学者麦金托什(McIntosh)等也把旅游动机划分为四类,即身体动机、文化动机、交际动机和声望动机。
动机影响因素
外部环境因素:
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社会因素
个体特征因素:
个人客观条件(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
个人主观特征(气质、性格、兴趣)
普洛格的游客心理类型模式
自向型(谨慎,多忧虑;好安逸,活动量小,喜欢熟悉)
类自向型
中间型(综合型心理,特征不鲜明)
类异向型
异向型(开朗,兴趣广泛;爱冒险,不愿附和主流,喜欢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
2.3旅游消费者行为
旅游消费的特征:
综合性(旅游消费是涉及多方面的综合性消费)
异地性
体验性
产消同时性
旅游消费虽然包括对实物产品的消费,但主要是对服务产品的消费。
旅游者购买和消费的旅游产品的核心,就是旅游体验。
旅游消费行为的四阶段:
产生旅游动机(内在驱动力)
进行行前决策(过渡环节)
参与现场体验(旅游消费过程的核心)
事后满意评价
行前决策
定义:
旅游决策是指个人根据自己的旅游目的,收集和加工有关的旅游信息,提出并选择旅游方案或旅游计划,并最终决定把选定的旅游方案或旅游计划付诸实施的过程。
消费决策
除影响旅游者出游动机的因素外,旅游目的地的产品质量、服务水平等信息都会对旅游决策造成重大影响。
所罗门等认为,消费者做出决策的过程,包括明确问题、搜集信息、评价备选方案、选择产品、购买自己选择的产品。
购买前信息搜寻包括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
外部信息通常来自四个信源:
个人信息(口碑)、中立信息、广告信息、个人亲历信息
口碑效应指旅游者的亲朋、同学、同事等熟人的言论对其旅游决策施加的影响。
口碑信息大多源于上述成员的亲身经历,包含客观描述及引导性。
对旅游者而言,口碑来源于旅游者小群体内部,因而具有很强的可信度。
购买行为模式从三方面归纳:
确定程度(确定、半确定、不确定)
购买态度(习惯型、理智型、经济型、冲动型、情感型、慎重型、随意型)
行为模式(边际效应模式、刺激-反应模式、需要-动机-行动周期模式)
依据旅游者购买的态度,可以将旅游购买行为分为习惯型、理智型、经济型、冲动型、情感型、慎重型、随意型等7种类型。
现场体验
旅游现场阶段是旅游消费行为过程中最核心的部分。
旅游体验(touristexperience)是指旅游者通过与外部世界联系,改变其心理水平并调整其心理结构的过程,是旅游者内在心理活动与旅游客体所呈现的表面形态和深刻含义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借助于观赏、交往、模仿和消费等活动方式实现的一个时序过程。
观赏是实现旅游体验的重要方式,是旅游审美活动的主要形式。
旅游交流(touristcommunication)是指旅游过程中发生的人际交往活动,是一种异地性暂时性的个人之间的非正式交往。
旅游参与(touristparticipation)是指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社会的融入需求和行为。
事后评估与重访
旅游者完成往返目的地的旅程、回到惯常环境之后,整个消费行为并未完全结束,还会在一定时段内经历某种形式的评估过程。
旅游经历总结、旅游评价和口碑传播。
旅游消费满意度(satisfaction)是旅游者对旅游消费质量的一种感受,是旅游者的旅游体验与其旅游期望之间的对比关系。
第三章旅游需求
旅游需求的定义及约束条件
旅游需求是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价格水平下,人们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旅游产品的数量。
两个约束条件:
消费意愿
消费能力(支付能力、闲暇时间)
3.1了解旅游需求
需求特征
旅游需求的分类
从旅游需求约束条件的完备程度上划分,分为真实需求和潜在需求。
真实需求同时具备意愿和能力两个约束条件,也是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旅游需求。
真实需求包括已实现的旅游需求和待实现的旅游需求。
潜在需求只具备两个约束条件(意愿和能力)中的一个。
从消费者规模尺度来讲,分为个体需求与社会需求(市场需求)。
个体旅游需求:
个体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旅游产品的数量。
社会需求:
社会整体或其一部分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旅游产品数量的总和。
旅游需求的特征
旅游需求具有弹性较大、季节性明显、集中度较高、敏感性较强等特征。
弹性包括:
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
旅游需求除易受经济变动影响外,对旅游目的地的社会状况、政治因素、环境条件、健康水平及旅游风尚的变化都具有敏感性。
季节性
所谓季节性是指旅游活动中暂时不平衡现象。
通过访客人数、花费、公路或其他交通客流量、就业人数,以及景区门票收入等要素呈现。
需求指标
旅游者人数:
最常见的指标,如入境国际旅游者人数、出境居民人数和国内旅游者人数
滞留天数(durationofstay):
旅游者停留人天数和旅游者人均停留天数
旅游花费(tourismexpenditure):
国内旅游花费和国际旅游花费
出游率:
总出游率和净出游率
重游率
“重游率”与“重访率”
重游率与重访率不同:
重游率是游客每一分析时段内(如一年)所出游的次数,是指一个人在多个地方的移动
重访率是指针对同一个目的地再次访问的频率。
3.2需求影响因素
*市场自身特征——人口特征、收入、闲暇时间、旅游动机——的推动作用。
*外部因素——产品供给、抵达目的地距离、价格因素——的拉动作用。
外部因素可分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
推动因素(PushingFactors)
人口统计学特征:
人口数量、年龄、家庭特征
收入水平:
与旅游需求正相关
闲暇时间: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需求的程度
出行动机:
影响旅游需求的重要因素
拉动因素(PullingFactors)
产品供给
旅行距离:
与旅游需求呈反相关
价格策略:
供给角度对需求影响最大的因素
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文化异同
市场供给对需求两方面的影响:
市场规模(住宿接待设施、旅行交通服务)估计不足→限制旅游需求
增加、改善供给→有利真实需求的实现
旅行距离
距离衰减规律
一般地,客源地与目的地距离越近旅游需求越大,距离越远需求越小。
距离衰减规律很明显地体现在客源地居民出游行为上。
主要是因为距离越远,需要花费的时间和金钱成本更多。
中国城市居民到访率在空间上的分割(据吴必虎等,1997)
时间距离是空间距离在时间维上的表达,有时是一种更有效的距离表达方式。
旅游时间分为由客源市场到目的地过程所耗费的时间和旅游者在目的地活动所花费的时间。
时间距离对人们旅游需求行为的影响更多地表现在对交通方式的选择上。
价格策略
旅游产品价格是供给角度对旅游需求产生影响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旅游产品的价格与人们购买的数量成反相关。
由于获得价格数据的可能性小、难度大,因此常常在国际和国内旅游需求模型中采用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PriceIndex,CPI)来替代价格数据。
价格与需求量之关系曲线
价格与需求量之关系曲线
文化特征
客源地文化对当地居民的出游偏好、产品选择具有影响;
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文化差异,也会对需求产生促进或抑制作用。
文化差异的矛盾作用
一方面,文化差异构成可以满足人类好奇心的一种推动力。
另一方面,这种差异又成为滋生人们不安和恐惧心理的力量。
3.3需求预测
旅游需求预测(demandforecasting)是旅游发展决策的前提条件之一。
旅游需求增长一般被视为一种logisitic增长模式,并且属于一种供不应求、产品分异的市场类型(Faria,2008)
第四章旅游产品与供给
4.1认识旅游产品
1.旅游产品与体验
产品的概念
产品是指任何可以供给某个市场以满足其欲求或需要的事物。
可在市场上销售的产品包括有形物品、服务、体验、节事、人物、地方、地产、组织、信息和创意。
产品的层次
科特勒将产品分为五个层次:
核心利益(corebenefit)
基础产品(basicproduct)
期望产品(expectedproduct)
增广产品(augmentedproduct)
潜在产品(potentialproduct)
核心利益:
消费者真正购买到的最基本的服务或利益
基础产品:
产品的基本形式
期望产品:
顾客购买产品时通常希望和默认的一组属性和条件
增广产品:
增加的服务和利益
潜在产品:
该产品最终可能会实现的全部附加部分和将来会转换的部分,即公司采用新的方法满足顾客和区分它们的供应品。
旅游产品(tourismproducts)是一个综合概念,它是人们进行旅游活动所需的多种吸引物、设施和服务的组合。
体验
体验的含义
心理学角度:
体验是当一个人达到情绪、体力、智力甚至是精神的某一特定水平时,他意识中所产生的深度感觉;或者说,是个体对某些刺激产生回应的个别化感受。
经济形态角度:
体验就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以消费者为中心,创造能够使消费者参与、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
体验的类型
派恩等将体验划分为娱乐体验、教育体验、审美体验和逃避现实体验等四个方面,而让人感觉最丰富的体验,是同时涵盖四个方面的,即处于四个方面的交叉的“甜蜜地带”(sweetspot)的体验。
史密特则将体验分为感官体验、情感体验、思考体验、行动体验和关联体验等五种形式。
旅游与体验的联系
愉悦旅游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文化需求,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目的不是获得一般的物品或服务,而是为了获得某种精神享受。
这使得愉悦旅游和体验天然地联系在一起,愉悦旅游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体验过程。
人们从旅游项目中获得的体验可能侧重于某一类型,但也可能同时涉及各种类型,达到所谓的“甜蜜地带”。
2.旅游产品的特征
综合性
无形性
不可贮存性
不可替代性
4.2产品分类
*各类旅游产品的概念及特征
旅游产品分类
观光益智旅游产品
休闲娱乐度假旅游产品
商务会展节事旅游产品
专项(主题)旅游产品
特殊兴趣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树
旅游产品树(tourismproducttree)同时考虑旅游产品的基本要素,即吸引物、设施、服务,以及它们按照不同的人类旅游活动功能需求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搭配,以及各地具备的资源条件、区位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将错综复杂、层出不穷的旅游产品以树状图的形式加以表现。
树干代表旅游产品总体
树根是形成旅游产品的三大要素,包括吸引物、设施和服务等
五个主枝代表旅游产品的五大类型:
观光益智旅游产品、休闲娱乐度假旅游产品、商务会展节事旅游产品、专项(主题)旅游产品和特殊兴趣旅游产品
在五个主枝之上长出的细枝代表各种具体的旅游产品
树木的不断生长代表了旅游产品的不断动态变化,当一个新的旅游产品出现时,可以很容易地在产品树上找到它的位置。
基于资源的观光益智旅游
概念
观光益智旅游指以参观、欣赏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为主要目的和游览内容的旅游消费活动,同时强调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对人们所起到的户外教育作用。
构成
自然观光益智旅游:
名山大川、峡谷湖泊、喷泉瀑布、森林草原、海滨海岛
人文观光益智旅游:
文化遗产旅游、城市旅游(城市风貌观光、园林观光、博物馆旅游、欣赏各种表演艺术、观看城市夜景等)
基于生活质量的休闲度假旅游
构成
休闲娱乐运动:
娱乐活动、主题公园、户外运动、体育旅游、野营旅游
度假旅游:
滨海度假旅游、游轮旅游、保健旅游、温泉旅游、乡村旅游
环城游憩带
环城游憩带(RecreationalBeltaroundCities)理论
在城市游憩市场从城市内部向郊区移动的趋势作用下,城市郊区政府和地产开发商对旅游的开发力度加大,出现了环绕城市外围、处于近城乡镇及其所拥有的农田、林地、水面、山丘等景观的包围之中、与城市交通联系便捷、主要适应城市居民周末休闲度假需求的土地利用形式。
城市居民选择环城游憩带内的休闲设施进行周末短期近途度假,是1990年以来中国城市居民最普遍的休闲方式。
功能
环城游憩带分别具有观光、休闲、度假、娱乐、康体、运动、教育等不同功能,或同时具备上述各种综合功能。
基于利益的商务旅游
概念
商务旅游(businesstourism)又叫事务性旅游,是指以完成特定商务、政务或个人发展为主要目的,离开惯常环境旅行到目的地并在那里连续滞留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旅游活动,包括商务旅行、政务旅行、出席会议、会展节事等。
特点
商务旅游者往往是专业人士,旅程时间较短但频次较多;
目的地选择由工作需要或由他人决定,很大程度上限于城镇;
旅行费用由公司而非旅游者本人支付。
专项旅游与特殊兴趣旅游
界定
与常规旅游产品相对应的其他旅游形式通称为专项旅游(主题旅游)和特殊兴趣旅游产品(specialinteresttourism),这些旅游产品具有明显的个性化和非程序化特征,参与人数较少,主要针对具有特殊兴趣的中众和小众市场开展。
构成
专项
旅游
教育旅游
一般教育旅游、成人学艺旅行、中小学教育旅游和大学生旅游
工业旅游
工业遗产旅游和工业观光旅游
生态旅游
特殊
旅游
科考旅游
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和森林公园
探险旅游
4.3旅游产品供给
1.旅游业性质
*部门综合性
*边界模糊性
*目标多样性
2.旅游业层次
*旅游特征产业
*旅游相关产业
*其他产业
3.旅游业体系
旅游业的主要内容
负责目的地旅游公共事务的政府部门、旅游接待、交通、吸引物、业务组织等部门
旅游支持行业
餐饮、娱乐、信息服务、金融、保险、房地产等
4.旅游业供应链
从供应链的角度,可以将旅游业分为:
旅游供应商
指旅游产品或服务的生产者,主要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