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阴阳学说对武术文化的影响.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331818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74.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阴阳学说对武术文化的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古代阴阳学说对武术文化的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古代阴阳学说对武术文化的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古代阴阳学说对武术文化的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古代阴阳学说对武术文化的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阴阳学说对武术文化的影响.docx

《古代阴阳学说对武术文化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阴阳学说对武术文化的影响.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阴阳学说对武术文化的影响.docx

古代阴阳学说对武术文化的影响

古代阴阳学说对武术文化的影响

 

古代阴阳学说对武术文化的影响

 

学院名称:

体育学院

专业名称:

民族传统体育学

学号:

2013210253

姓名:

康亚峰

指导教师:

郭守靖

 

2014年05月

 

经》便是讲“阴阳”变化的数理和哲理。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对立的双方又是相互统一的。

阴阳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和消亡的根本原因。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

3.1阴阳的相互对立

任何事物,其本身莫不存在着阴与阳的相互对立、相反相成、相生相克的矛盾关系。

阴阳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它们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斗争的。

天地万物皆有阴阳,大到天地,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

小到人体也有阴阳之分,《吕氏春秋》讲,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

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

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

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

马克思主义讲道“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5]。

任何事物互相对立着的双方,总是通过斗争对另一方面起着制约和排斥的作用,而不是平稳地各不相关地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只有相对峙的阴阳双方不断排斥和斗争,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3.2阴阳的依存互根

清·程允升《幼学琼林·夫妇》讲,“孤阴则不生,独阳则不长,故天地配以阴阳”[6]。

阴阳双方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阴阳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和根据,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在内的阴是外在阳的内部动力,在外的阳是内在阴的运动形式。

如果阴阳双方失去了互为存在的条件,那么孤阴不生,孤阳不长。

以自然界来说,外为阳、内为阴;上为阳,下为阴,白天为阳、黑夜为阴。

如果没有上、外、白天,也就无法说明下、内、黑夜。

另外,阴与阳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相互转化,都是以他们之间的依存互根关系为基础,否则,也不能各自向着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化。

3.3阴阳的互相消长

阴阳消长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阴阳双方并非一直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时时刻刻处于阴消阳长或阳消阴长的运动变化之中。

当消长变化到极点时,便各自向着与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化。

消长与转化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两个阶段,正像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的度就会引起新的质变一样。

就如四季气候变化,从冬至春至夏,由寒逐渐变热,是一个“阴消阳长”的过程;由夏至秋至冬,由热逐渐变寒,又是一个“阳消阴长”的过程。

由于四季气候阴阳消长,所以才有寒热温凉的变化。

万物才能生长收藏。

如果气候失去了常度,出现了反常变化,就会产生灾害。

阴阳相互消长的过程是推动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本,也是宇宙万物发生、发展的根本规律。

3.4阴阳的相互转化

指一个事物的阴阳面,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其对立面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这叫做“阴阳转化”。

哲学上讲矛盾的两个方面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一定时间一定空间的情况下,主要矛盾有可能成为事物的次要矛盾,次要矛盾也会成为主要矛盾。

《管子》里面说道:

“是故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时者,阴阳之大经也;刑德者,四时之合也。

邢德合于时则生福,诡则生祸”[7]。

讲的就是阴阳之间的变化是天下的根本原则,四季的变化更迭,归根到底是阴阳变化的根本规则,国家的刑政和德政要与四季相结合。

这是从治理国家方面跟阴阳理论结合起来。

4.阴阳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阴阳家理论的重要支柱之一。

五行学说最早是夏启时代的《尚书·甘誓》提出的“威侮五行”,原话是“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8]。

到后来《洪范》中提出的“初一五行”[9],它最早解说了五行的特性以及相互关系,孕育了后来的“五行生克的奥义”,因此,“初一五行”实际成为阴阳家思想的重要来源。

而阴阳家五行学说的孕育时期还应包括春秋时期的“五行化百物说”,真正的阴阳家五行学说的完善和确立,还有赖于墨家学派提出的交胜、相丽说、阴阳家邹衍的“五德终始”说、董仲舒提出的“五行相生”说等。

5.阴阳学说对武术文化产生的影响

中国的武术文化不论从套路的风格、形式还是单招练习都完全符合老子的道家理论。

众所周知,道家武术理论的基础是阴阳学说,太极图的阴阳看似简单,实际是包罗万有的一种标志,它代表着世间的一切物质的运动规律。

大到自然天体的运行,小到人体的运动,无所不包。

中国的武术前辈们经过终年累月的实践,在动与静、功与守、养与用等方面充分运用阴阳互补、互存的道理,研究创造出了既符合大自然的规律、符合养生学。

又表现自身特色的、独具个人魅力的武术套路。

5.1阴阳学说的形神观对武术“形神兼备”思想的影响

中国武术虽然也是体育项目,但它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武术区别与篮球、田径等运动技术项目的根本是,武术不但讲究动作规范标准,而且要求树立精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观[10]。

中国武术在练习的时候要求外在的手、眼、身法、步等形体活动与内在的心神、意等心志活动及气息运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认为形与神,内与外是分不开的。

“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是各家各派练功的准则。

如太极拳主张身形合修,注重“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形意拳要求“心意诚于忠,肢体形于外”;外形和内意高度统一;长拳以“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八法的变化来锻炼心身;少林拳强调精、力、气、骨、神内外兼修。

“形神兼备”与“内外双修”体现了中华武术内练与外练相结合的思想。

中华武术要求只有内练与外练相统一,才能达到形神共养,形体和精神协调平衡,进而实现强体健身的目的。

这种形神统一的思想,恰恰体现了中国阴阳学说的形神统一观。

“形神”关系问题自秦汉以来,特别是汉以后,就成为哲学争论的中心之一。

华夏民族在处理身与心、形与神这一对矛盾时,不仅以两者的和谐为手段,更以此为追求的目标。

“形神相即,形质神用,名殊体一”,认为精神不能离开形体而独立存在,精神是特定的形体(人体)的自然运动、自然表现,形与神是统一的。

5.2阴阳辩证思想对武术“动静相生,虚实结合”的影响

武术要求“动静相生”、“刚柔相济”、“快慢相间”、“后发先至”等,这都是以阴阳辩证思想为指导的。

早在先秦时代,阴阳学说就已开始指导武术理论与实践了,越女论剑便是一例。

当越王勾践问“手战之道”时,越女说:

“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布形气候,与神俱往。

”“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11]。

其中,以假示形,出奇制胜的攻防策略,以阴阳兴衰说明攻守(开门闭户)变化之理。

再如庄子的《说剑篇》,“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12]。

揭示了武术格斗中,力的大与小,速度的快与慢,都是相对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只要阴阳变化得当,力小可胜力大,后发也可以先至。

后世武术理论和技法,多在阴阳辩证观念的指导下,得到发展。

太极打手要言日:

“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似松非松,将展未展。

劲断意不断。

”太极推手强调以静制动。

八卦掌要求“以动为本,以变为法”,强调以动制静。

另外,武术各流派,对行拳换势都要求“动中求静”,定势时要求“静中求动”,运动时追求“刚柔相济”,搏斗时崇尚“攻中寓防,防中寓攻”,这些都是明晰事物对立双方,又强调对立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技法要求,正是阴阳学说在武术中的运用。

5.3阴阳五行学说对武术技击理论的影响

武术与五行学说的关系极为密切。

阴阳五行认为,五行相生相克,循环往复,是世间万物变换的规律。

其中,“五行生克”理论就是武术技击理论的指导。

如形意拳,形意拳又名心意六合拳,相传为南宋民族英雄岳飞所创。

从更深层次上看,形意拳“夫一本者,必意之灵也……六合者,心与意合……”。

与岳飞用兵论战之“阵而后战,兵法之常。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特别重视心意的作用是一脉相承的。

除此之外,更有以五行命名的“五行拳”。

五行拳根据五行生克理论创编出了劈、崩、钻、炮、横五拳,并与中医脏象学说之人体五脏,心、肝、脾、肺、肾,以及与自然界之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相互匹配,形成了独特的拳派理论:

拳技一动,内外五行皆要随之相合,即“内五行要合,外五行要顺”。

换言之,内五行要将五气合为一气,外五行要按“三节”运动原理顺随而动,使“气力之所到,架势即随之;架势之所至,而气力即注之”[13]。

5.4阴阳学说对太极拳理论的影响

宋明时期理学家们用阴阳学说解释宇宙生成理论,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宋代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以太极阴阳为万物生成的根本,用太极图来解释万物。

周敦颐在《太极图说》开篇就讲: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阴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14]。

即由太极混沌之气生出阴阳,又由阴阳变化配合生出五行、万物。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对明清时期太极拳理论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太极拳理论研究之先河王宗岳,在其名篇的《太极拳论》的开篇立论中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阴不离阳,阴阳相济。

”显然,两种立论异曲同工。

太极拳理论中始终贯串着阴阳变化观,太极拳运动的动静、刚柔、进退、开合等等均是阴阳变化的表现。

特别是太极拳的柔中寓刚,如棉里裹铁,静中有动,阴阳相济,亦可在周敦颐《太极图说》之阴阳互动中找

到解释。

5.5阴阳学说对武术健身理论的影响

中医养生家己经从形神统一来认识人的健康: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15]法于阴阳”就是效法阴阳的变化之理,所谓“形与神俱”是要求形神并重,强调养形养神不可偏废。

可见依据阴阳变化之理,注重劳逸结合、形神共养就能达到长寿。

“阴阳学说”与祖国医学的结合,不仅促进和发展了中医学理论,也对武术运动的健身理论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利用太极拳健身,主要是注重练与养的结合练,就是练形,是在保持拳架规矩法度的基础上,通过拳架的反复练习,使遍体松柔,达到体格强健的目的;养,就是养神,是在拳架精熟,身体松柔灵巧之后,逐渐向静境深入,达到“精熟内敛”的高级习修阶段.这种“动以练形”的练,属阳;“静以养神”的养,属阴;练养结合,就是阴阳合一,使身体达到阴阳平衡,体现了阴阳学说的理念。

汉代阴阳家董仲舒提出“阴阳中和”的理论。

他认为“和者,天之正也,阴阳之平也”[16]。

“中和”是天地阴阳运动的根本要求,天地阴阳双方协调,达到中和,便是祥瑞;阴阳失调,中和破坏,则有灾异。

这是说明天地阴阳中和之理。

还说:

“人与万物一样赋天地阴阳之理。

不仅在骨肉形体上而且在血气精神上也副天地阴阳之理”[17]。

有人把武术运动的健身理解为:

“把人视为阴阳复合体,以拳械为符号,在攻防意识的组合练习中展示着形与神的完整,意与气的统一,以及内心世界对自然的体悟与契合。

……达到精神、形体的双重冶化,全面改善生理、心理的机能”[18]。

这也正是武术健身有别于一般体力锻炼的重点所在。

武术运动的健身,体现了东方人对生命结构及其运动形态的理解。

即所说的“内外合一”与“形神统一”。

6.总结

中华武术讲究有刚才有柔,无刚就无所谓柔;柔能制刚,无刚不能击人;有进才有退,无进就无所谓退。

技击时迅雷不及掩耳。

筋骨强壮、坚硬有力、无坚不摧。

所以,各种拳术的形成从本质上讲,不论是外练还是内练,健身还是修身都是以阴阳理论为基础的。

只是由于创始人对阴阳、刚柔、虚实、内练、外练的认识不同。

以及创始人自己的知识结构、人生经历、人生感悟的不同,所以所创的拳种就具有了各自不同的特点、风格。

中华武术离不开中国哲学的内蕴,中国哲学奠定了中华武术的根基。

 

参考文献

[1]《黄帝内经·素问》

[2]《灵枢·阴阳系日月》

[3]《老子》

[4]《周易·系辞上》

[5]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组.高中课本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67

[6]程允升.《幼学琼林·夫妇》

[7]《管子》

[8]《尚书·甘誓》

[9]《洪范》

[10]戴有祥,张豪林,王会儒.《论武术文化中的传统哲理》[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7.8(3)

[11]赵晔撰.《吴越春秋》

[12]庄子.《说剑篇》

[13]刘殿琛.《形意拳术抉微》[M].山西: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

[14]周敦颐.《太极图说》

[15]高大光郎宝明.东周时期导引、行气初兴的思想基础研究[J]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98,3.

[38]汪凤炎.试论先秦儒道养生心理学思想的异同[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7,1

[16]张立文.理[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63.

[17]张立文.理[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63.

[18]徐伯然沈贤.武术养生与东方哲学[J]山东体育科技,1999,2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