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淮南子》作品精选精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328567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7.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淮南子》作品精选精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淮南子》作品精选精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淮南子》作品精选精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淮南子》作品精选精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淮南子》作品精选精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淮南子》作品精选精练.docx

《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淮南子》作品精选精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淮南子》作品精选精练.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淮南子》作品精选精练.docx

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淮南子》作品精选精练

《淮南子》作品精选精练

或有罪而可赏也,或有功而可罪也。

西门豹治邺,廪无积粟,府无储钱,库无甲兵,官无计会【1】,人数言其过于文侯【2】。

文侯身行其县,果若人言。

文侯曰:

“翟璜任子治邺而大乱。

子能道,则可;不能,将加诛于子。

”西门豹曰:

“臣闻王主富民,霸主富武,亡国富库。

今君欲为霸王者也,臣故稸【3】积于民。

君以为不然,臣请升城鼓之,一鼓,甲兵粟米,可立具也。

”于是乃升城而鼓之。

一鼓,民被甲括矢,操兵弩而出;再鼓,负【4】辇粟而至。

文侯曰:

“罢之。

”西门豹曰:

“与民约信,非一日之积也。

一举而欺之,后不可复用也。

燕常侵魏八城,臣请北击之,以复侵地。

”遂举兵击燕,复地而后反。

此有罪而可赏者也。

解扁为东封,上计而入三倍,有司请赏之。

文侯曰:

“吾土地非益广也,人民非益众也,入何以三倍?

”对曰:

“以冬伐木而积之,于春浮之河而鬻之。

”文侯曰:

“民春以力耕,暑以强耘,秋以收敛,冬间【5】无事,以伐林而积之,负轭而浮之河,是用民不得休息也。

民以弊矣,虽有三倍之入,将焉用之?

”此有功可罪者。

贤主不苟得,忠臣不苟利。

何以明之?

中行穆伯攻鼓【6】,弗能下。

馈闻伦曰:

“鼓之啬夫【7】,闻伦知之,请无罢武大夫,而鼓可得也。

”穆伯弗应。

左右曰:

“不折一戟,不伤一卒,而鼓可得也,君奚为弗使?

”穆伯曰:

“闻伦为人,佞而不仁,若使闻伦下之,吾可以勿赏乎?

若赏之,是赏佞人。

佞人得志,是使晋国之武,舍仁而为佞。

虽得鼓,将何所用之?

”攻城者,欲以广地也。

得地而不取者,见其本而知其末也。

(取材于《淮南子·人间训》)

注:

【1】计会:

账簿。

下文中“上计而入三倍”中的“计”,也指计会。

【2】文侯:

魏文侯。

文本中“西门豹”“解扁”均为魏文侯臣。

【3】稸:

古同“蓄”,积蓄。

【4】负:

驾。

【5】间:

暇。

【6】中行穆伯:

即荀吴,晋大夫。

鼓:

此处为国名,姬姓,时属鲜虞。

【7】啬夫:

古代官名。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侯身行其县身:

亲自

B.翟璜任子治邺子:

儿子

C.虽有三倍之入虽:

即使

D.贤主不苟得苟:

随便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B.

C.

D.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或有罪而可赏也

有的人有罪过却得到嘉奖

B.民被甲括矢

百姓身披铠甲,捆束箭矢

C.吾可以勿赏乎?

到时我能不奖赏他吗?

D.见其本而知其末也

看清了事物的主要方面而推知它的次要方面

9.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4分)

①与民约信,非一日之积也

②是使晋国之武,舍仁而为佞

10.本文分别讲述了西门豹、魏文侯、穆伯三人处理政务的故事,你从中获得哪些启示?

(5分)

6.(3分)B(子:

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也用以尊称对方,相当于“您”)

7.(3分)C(C项两句中的“而”均为连词,表示顺承关系。

A项第一句中的“之”为代词,“聚集的百姓”;第二句中的“之”为代词,“燕国”。

B项第一句中的“以”同“已”,意思为“已经”;第二句中的“以”是连词,表目的,“用来”。

D项第一句中的“于”为介词,“对”;第二句中的“于”为介词,“在”)

8.(3分)D(看到它的根本就知道它的末梢了)

9.(4分)①和百姓立下的誓约,不是一天积累成的。

②这就将使晋国的将士,舍弃仁义而追随奸佞。

【评分说明:

4分,每句翻译1分,其中“约信”要准确,①句中的否定句要准确。

②实词、句意翻译要准确。

其余表述意思对,即可给分】

10.(5分)答案要点:

藏富于民;取信于民;不能滥用民力;不完全依据结果赏罚;不任用奸佞。

【评分说明:

5分,每个要点1分。

意思对,即可给分】

淮南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或无功而先举,或有功而后赏。

何以明之?

昔晋文公将与楚战城濮,问于咎犯曰:

“为之奈何?

”咎犯曰:

“仁义之事,君子不厌忠信,战陈之事,不厌诈伪。

君其诈之而已矣。

一辞咎犯,问雍季,雍季对曰:

“焚林而猎,愈多得兽,后必无兽;以诈伪遇人,虽愈利,后无复。

君其正之而已矣。

”于是不听雍季之计,而用咎犯之谋,与楚人战,大破之。

还归赏有功者,先雍季而后咎犯。

左右曰:

“城濮之战,咎犯之谋也。

君行赏先雍季,何也?

”文公曰:

“咎犯之言,一时之权也。

雍季之言,万世之利也。

吾岂可以先一时之权,而后万世之利也哉!

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囤晋阳,决晋水而灌之。

城下缘木而处,悬釜而炊。

襄子谓张孟谈曰:

“城中力已尽,粮食匮乏,大夫病,为之奈何?

”张孟谈曰:

“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乃见韩、魏之君,说之曰:

“臣闻之,唇亡而齿寒。

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矣。

赵亡,则君为之次矣。

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

”二君曰:

“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

我谋而泄,事必败。

为之奈何?

”张孟谈回:

“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

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

”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

张孟谈乃报襄子。

至其日之夜,赵氏杀其守堤之吏,决水灌智伯。

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杀其身而三分其国。

襄子乃赏有功者,而高赫为赏首。

群臣请曰:

“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

而赫为赏首,何也?

”襄子曰:

“晋阳之围也,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者,唯赫不失君臣之礼,吾是以先之。

由此观之,义者,人之大本也。

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

故君子曰:

“关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9.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仁义之事,君子不厌忠信      厌:

讨厌

B.辞咎犯,问雍季          辞:

拒绝

C.以诈伪遇人,虽愈利,后无复    遇:

对待

D.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     亲:

恩情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或无功而先举           唇亡而齿寒

B.君其正之而已矣          其孰能讥之乎

C.晋阳之存,张盂谈之功也      苟以天下之大

D.吾是以先之            不赂者以赂者丧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B.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C.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D.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12.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本文列举晋文公与楚军在城濮交战和智伯帅韩魏攻赵两个事例,证明了文段开头所说的“或无功而先举,或有功而后赏”的观点。

B.在晋阳城里人力耗尽、粮食缺乏的危难时刻,张孟谈挺身而出,找赵襄子商量请求涉水出城去魏、韩二家君王,商讨共同对付智伯。

C.趁着智伯军队混乱之机,韩军和魏军从两翼攻打过来,赵襄子又率领军队从正面出击,杀死智伯,又将晋国分成了韩、魏、赵三国。

D.等到胜利归来,赵襄子首赏高赫,是因为在国家危难之时,众多大臣对他流露出轻侮骄傲的神情,唯有高赫不失君臣礼节。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吾岂可以先一时之权,而后万世之利也哉!

(4分)

(2)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

(3分)

(3)故君子曰: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3分)

答案:

三、(12分,每小题3分)

9.B(辞:

辞别)

10.D(介词,因为。

A.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顺承,“就”;B.语气副词,商量语气,“还是”/语气副词,反问语气,“难道”;C.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11.B                                  

12.B(是赵襄子找张孟谈商量,说张孟谈“挺身而出”属于无中生有。

13.

(1)我怎么能只看重权宜之计,却轻视千秋万代的长远利益呢?

(“先”“权”“而”“后”各1分)

(2)再说,处境一样、情况相同、利益一致的人应该互相成全,生死与共。

请两位君王仔细考虑吧!

(“且”“同情”“图”各1分)

(3)所以君子说:

“美好的言辞可以博得(换来)尊重,美好的德行可以超越众人。

”(“市”“加”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有时候没有功劳却先得到荐举,有时候有功劳却后得到赏赐。

怎么说明这点呢?

以前晋文公要在城濮和楚军交战,文公向咎犯征询意见,问咎犯:

“”这仗该怎样打?

”咎犯说:

“如果是做仁义的事,君子就不该讨厌忠诚守信用;如果是和敌军开战,那最好是兵不厌诈。

(现在既然是和楚军交战)君王你就只管使用欺诈就行了。

”晋文公辞别咎犯后,又去请教雍季,雍季回答说:

“放火来焚烧山林,尽管暂时能打获到很多野兽,但是最终会到无兽可猎的地步;用欺诈手段对付人,虽然一时能获得很多利益,但到最后一定会无利可图。

所以君王还是正大光明行事为好。

”晋文公没有听从雍季的话,而是采纳了咎犯的计策,和楚军开战时(用计)大败楚军。

回国以后,嘉奖有功人员,首先是奖赏雍季,然后才奖赏咎犯。

(这时晋文公)身边的人就说了:

“我们之所以能在城濮之战中获胜,靠的是咎犯的计策。

君王论功行赏将雍季放在最前面,这是为什么?

”文公回答说:

“咎犯的诈术,只是权宜之计,(适用于一时战争需要);而雍季的忠信观点,则是符合长远的利益,我怎么能只看重权宜之计,却轻视千秋万代的长远利益呢?

(还有一事例)智伯率领韩、魏两家攻打赵家,包围了晋阳城,并挖开晋水灌淹晋阳城,导致城中的军民爬上树来避水,悬挂着锅来烧饭。

这时赵襄子找张孟谈商量:

“晋阳城里人力已经耗尽,粮食也十分缺乏,官兵们也缺医少药,你看如何是好?

”张孟谈说:

“国家面临灭亡而不能使它得到保全,国家面临危险而不能使它太平,那真的是算白白地看重我们这批谋士了。

现在让我偷偷试着涉水出城,去拜见魏、韩两家君王,约同他们共同对付智伯。

”于是张孟谈暗中出城会见魏、韩两君王,劝说道:

“人们常说,唇亡齿寒。

今天智伯胁迫你们两家来攻伐我们赵家,眼看赵家将要灭亡。

可是(按智伯的个性)赵家一灭亡,你们就是下一个啊。

所以现在假若我们不共同想法对付智伯的话,灾难也就很快要落到你们两家头上了。

”韩、魏两家君王说:

“智伯这个人,暴戾骄横而少恩寡情。

我们的计谋如果泄露,事情就坏了,这如何是好?

”张孟谈马上说:

“话从二位君王口中出,进入到我的耳中,他人谁还会知道?

再说,处境一样、情况相同、利益一致的人应该互相成全,生死与共。

请两位君王仔细考虑吧!

”于是韩、魏二君王与张孟谈暗中谋划商定举事日期。

张孟谈随即潜回城里向赵襄子报告。

到了约定日期的晚上,赵襄子派人杀了看守堤防的官兵,挖开大堤使水倒灌进智伯的军营,智伯军队连忙堵水,一片慌乱。

这时韩军和魏军从两翼攻打过来,赵襄子又率领军队从正面出击,大败智伯的军队,杀死智伯,又将智伯的封地一分为三(从此晋国也就分为韩、魏、赵三国)。

(等到胜利归来)赵襄子奖赏有功人员时,最先受奖赏的是高赫。

大臣们提出问题:

“晋阳之所以能保住,全仗张孟谈的功劳。

可现在却是高赫获首赏,这是什么缘故?

”赵襄子回答:

“当晋阳被围困的时候,我的国家危难的时候,众多大臣很少不对我流露出轻侮骄傲的神情,唯有高赫仍然不失君臣礼节,所以我首先奖赏他。

”由此看来,“义”才是做人的根本。

即使有战胜敌人、挽救国家的大功劳,也比不上施行忠义高贵。

所以君子说:

“美好的言辞可以博得(换来)尊重,美好的德行可以超越众人。

淮南子

人间

夫爝火①在缥烟之中也,一指所能息也;塘漏若鼷穴,一墣之所能塞也。

及至火之燔孟诸而炎云台,水决九江而渐荆州,虽起三军之众,弗能救也。

夫积爱成福,积怨成祸。

若痈疽之必溃也,所浼者多矣。

诸御鞅复于简公曰:

陈成常、宰予二子者,甚相憎也。

臣恐其构难而危国也,君不如去一人。

简公不听。

居无几何,陈成常果攻宰予于庭中,而弑简公于朝。

此不知敬小之所生也。

鲁季氏与郈氏斗鸡,郈氏介其鸡,而季氏为之金距②。

季氏之鸡不胜,季平子怒,因侵郈氏之宫而筑之。

郈昭伯怒,伤之鲁昭公曰:

祷于襄公之庙,舞者二人而已,其余尽舞于季氏。

季氏之无道无上久矣,弗诛,必危社稷。

公以告子家驹。

子家驹曰:

季氏之得众,三家为一。

其德厚,其威强,君胡得之?

昭公弗听,使郈昭伯将卒以攻之。

仲孙氏、叔孙氏相与谋曰:

无季氏,死亡无日矣。

遂兴兵以救之。

郈昭伯不胜而死,鲁昭公出奔齐。

故祸之所从生者,始于鸡足;及其大也,至于亡社稷。

两人构怨,廷杀宰予,简公遇杀。

两家斗鸡,郈公作难,鲁昭公出走。

祸生而不早灭,若火之得燥,水之得湿,浸而益大。

故蠹蝝剖梁柱,蚊虻走牛羊,此之谓也。

人皆务于救患之备,而莫能知使患无生。

晋公子重耳过曹,曹君欲见其骿胁③使之袒而捕鱼。

厘负羁止之曰:

公子非常也,从者三人,皆霸王之佐也。

遇之无礼,必为国忧。

君弗听。

重耳反国,起师而伐曹,遂灭之。

身死人手,社稷为墟,祸生于袒而捕鱼。

听厘负羁之言,则无亡患矣。

患祸之所由来者,万端无方。

是故圣人深居以避辱静安以待时小人不知祸福之门户妄动而挂罗网虽曲为之备何足以全其身!

夫墙之坏也于隙,剑之折必有啮,圣人见之密,故万物莫能伤也。

太宰子朱侍饭于令尹子国,子国啜羹而热,投卮浆而沃之。

明日,子朱辞官而归。

其仆曰:

楚太宰,未易得也。

辞官去之,何也?

子朱曰:

令尹轻行而简礼,其辱人不难。

明年,伏郎尹而笞之三百。

夫仕者先避之,见终始微矣。

(选自《淮南子人间》,有删节)

[注]①爝火:

小的火焰。

②金距:

金属尖爪。

③骿胁:

肋骨并成一片。

9.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浼者多矣浼:

沾染,污染

 B.蚊虻走牛羊走:

使奔跑

 C.圣人见之密密:

秘密,机密

 D.人皆务于救患之备务:

致力,努力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虽起三军之众,弗能救也燕虽小国而后亡

  B.则无亡患矣则请立太子为王

  C.若火之得燥未有封侯之赏

  D.因侵郈氏之宫而筑之因人之力而敝之

11.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圣人深居以避辱/静安以待时/小人不知祸福之门户/妄动而挂罗网/虽曲为之备/何足以全其身

  B.圣人深居以避辱静/安以待时/小人不知/祸福之门户妄动而挂罗网/虽曲为之备/何足以全其身

  C.圣人深居以避辱静/安以待时/小人不知祸福之/门户妄动而挂罗网/虽曲为之备/何足以全其身

  D.圣人深居以避辱/静安以待时/小人不知祸福之门户/妄动而挂罗网/虽曲为之/备何足以全其身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的怨恨或错误就如刚燃起的火焰和池塘堤坝上的小漏洞,如果不加以重视及时处理,就会酿成不可挽回的灾祸。

简公之死就证明了这一点。

B.厘负羁识时知人,预见到了重耳的将来并指出了曹君行为的不当,可谓有先见之明,但曹君还是一意孤行,最终落了个身死国灭的下场。

C.在季氏与郈氏两家的争斗事件的处理中,鲁昭公偏听偏信,不听子家驹之言,最终引发民怨而亡国。

一场小小的斗鸡使他失去了一个国家。

D.子朱之所以能够认清令尹子国的真实面目,远离凌辱,就是因为他能够在事情发生之前从细节中预知祸患的存在并预先采取了相应措施。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季氏之无道无上久矣,弗诛,必危社稷.(5分)

(2)楚太宰,未易得也。

辞官去之,何也?

(5分)

  答案:

  9.C(密:

精到,细致)

  10.B(B项则都是连词就。

A项虽,表假设关系的连词即使/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虽然;C项之,用于主谓间取消独立性/结构助词的;D项因,连词于是,就/介词凭借)

  11.A12.C(最终引发民怨而亡国不合文意)

文言文参考译文:

小小的火焰在刚刚点燃冒起细烟之时,只用一根手指就能按熄;池塘堤坝的漏洞像老鼠洞那么大时,只需一块土就可堵塞。

但等到火势烧及孟诸,蔓延的范围有云梦泽那么大一片,洪水从九江决口,泛滥淹没整个荆州,那时即使调动全国所有军队也都无法扑灭堵塞。

积累仁爱则带来福祉,积聚怨恨则酿成祸患,这就如同痈疽必然要溃烂,并污染很多地方一样。

诸御鞅向齐简公报告:

陈成常和宰予,他们两人互相憎恨,积怨很深。

我怕他们两人会作乱而殃及国家,君王不如除掉他们其中一个。

简公不听。

没过多久,陈成常果然在庭院里杀死宰予,并在朝廷上杀死齐简公。

这就是不懂得谨慎处理小事而造成的祸害。

鲁国的季氏和郈氏两家斗鸡,郈氏给鸡披上铠甲,而季氏则给鸡装上金属尖爪。

季氏的鸡斗输了,季平子非常恼火,便乘机侵占了郈家的宅院,还修建了房屋、围墙。

郈昭伯非常愤怒,在鲁昭公面前中伤季平子:

祭祀襄公庙堂时,季氏只用两人跳祭舞,其余的都去为季氏祖庙起舞了。

季氏大逆不道、目无君王,(这种情况持续的时间)已很久了,如不杀季平子,以后一定会危及国家。

鲁昭公将郈昭伯的话告诉了子家驹。

子家驹说:

季氏家族深得民众支持,而且季氏三兄弟又联合成一体,他们德高望重,实力强大,君王您又怎么能对付得了呢?

鲁昭公不听,派郈昭伯率军去攻打季氏。

仲孙氏和叔孙氏一起商量:

如果无季平子,我们两家不用多久就会灭亡。

于是发兵去救助季平子。

战争的结果是,郈昭公战败被杀死,鲁昭公也为之出逃到齐国去避难。

所以这场灾难的发生,开始于鸡爪(斗鸡这样的小事),祸事闹大以后,竟然会导致国家灭亡。

陈成常和宰予结下怨仇,造成宰予被杀于朝廷中,齐简公为此遭到杀害。

季氏和郈氏斗鸡,引起郈昭伯发难,鲁昭公出逃。

祸患的苗子不及时扑灭,就会像火碰上干燥物、水遇上低湿处一样,蔓延扩散开来,以至不可收拾。

蛀虫白蚁咬啮,会裂损毁坏房梁柱子;蚊虫牛虻叮咬,会引起牛羊痛得乱蹦乱跑。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人都竭力做到对祸患的防备和阻止,但却没有人懂得怎样使祸患从根本上不发生。

晋公子重耳流亡途中经过曹国,曹君想看看重耳生的骈肋骨,就有意让重耳裸露着上身下河去捉鱼。

这时釐负羁劝说道:

公子不是一般的人,跟随他的三位随从,也都是成就霸王之业的辅佐之才。

如果今天对待他们无礼,将来必定会成为国家的后患。

曹君不听劝告。

后来重耳返回晋国取得了君位,果然对曹国发起了攻击,灭亡了曹国。

曹君也身死于他人之手,曹国变为一片虚墟,而这灾祸正是由让重耳袒露骈生肋骨下水捉鱼引起。

如果当初曹君听了釐负羁的劝告,曹国就不会有这样的灾祸了。

祸患的由来,各种各样没有固定的方式。

所以圣明的人常常是以深居简出来避免被欺辱,静心安适以等待时机。

而小人不知道祸福产生的由来,常常是轻举妄动自投罗网,有时尽管千方百计加以防范,但又怎能保全得了自身?

大墙的倒塌往往起因于一条小小的裂缝;剑的折断常常是因为它本身已有缺损处了。

所以圣人的预见往往非常精到细致,所以也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伤害他。

楚国的太宰子朱侍候令尹子国用餐,子国尝了一口羹汤后感到汤太烫,就拿杯子里的汤水向子朱浇去。

第二天,子朱便辞去了太宰的职务,回家去了。

他的仆人问:

楚国太宰的职务不易谋得,你为何辞官离去?

子朱解释说:

令尹子国的行为轻浮,傲慢无礼,他要想侮辱人是非常容易的。

第二年,子国果然强令郎尹爬伏在地,并打了他三百鞭子。

所以说,明察事理的人总是预先避免祸患的发生,并善于从事情开始的细微之处预料到事物发展的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