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农民艰苦创业事例doc.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328396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返乡农民艰苦创业事例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返乡农民艰苦创业事例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返乡农民艰苦创业事例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返乡农民艰苦创业事例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返乡农民艰苦创业事例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返乡农民艰苦创业事例doc.docx

《返乡农民艰苦创业事例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返乡农民艰苦创业事例doc.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返乡农民艰苦创业事例doc.docx

返乡农民艰苦创业事例doc

返乡农民艰苦创业事例

返乡农民艰苦创业事例一

蔡甸米王创新湖北豆丝加工工艺赚大钱

这个夏天,夏长兴格外忙碌:

一方面,新米即将上市,他的米业公司进入生产旺季;另一方面,他设在玉贤的加工厂正大批量生产湖北特色美食豆丝,以及油炸兰花豆和花生米等休闲食品。

湖北人爱吃豆丝,但过去受时令限制,一般只在秋冬两季做。

经过创新加工工艺,今年7月起,我们就能不受季节限制全年加工豆丝,而且还开发出杂粮、莲藕、绿豆等多种口味。

夏长兴自豪地说。

从1994年辞职下海,夏长兴在长达20余年的时间里,基本上只做了一件事:

卖大米。

创业就是把一件事做精做透,自然也就成功了。

如今,他创办的天安米业有限公司已经成为蔡甸米业加工的龙头企业,年产值上亿元。

武汉好爸爸为儿治病辞职卖大米

如果不是因为儿子,或许,夏长兴不会迈出创业第一步。

辞职下海前,夏长兴在蔡甸区粮食局下属的柏林粮管所工作,当过营业员,下乡收过粮油,后来做到了业务经理。

当时,虽然收入不高,但粮食系统是铁饭碗,依然有不少人羡慕。

1993年,儿子的出生,彻底改变了夏长兴的生活。

儿子刚生下来就连续高烧不退,送到医院检查,被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如不能及时治疗会有生命危险。

而当时他和妻子的月工资加在一起还不到500元,为给儿子治病,他背上了十几万元的巨额债务。

为了救儿子,为了还债,夏长兴毅然辞职,用身上仅有的几百元钱买了一辆三轮车,开始了卖大米的生涯。

创业之初异常艰辛,夏长兴每天清早起床,骑着三轮车到粮油店批发大米,再走街串巷叫卖,经常到晚上八九点钟,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

好在,一年下来,他攒下2万多元,也有了一些固定客户。

同时,他也敏锐地意识到,要扩大经营就得有固定的场所。

于是,他租下一间门面,开了家粮油门市部,批零兼营。

中国合伙人老同事联手再创业

随后几年,夏长兴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从一家门市部发展到四五家门店。

生意蒸蒸日上的同时,儿子的病经过手术治疗也痊愈了。

没有了后顾之忧,夏长兴更是一门心思扑在生意上。

1999年,一个新的机遇摆在了他面前:

那一年,粮食部门开始整体改制,几个昔日的同事找到他,希望他能牵头,把粮食局的大米加工厂盘下来。

最终,夏长兴拿出20万元,老同事则拿出自己买断工龄的钱,一起入股办厂。

2005年,在大米加工厂的基础上,夏长兴正式成立了天安米业有限公司,注册了金碾王商标,推出了晚金优、农家晚粳米等系列产品。

2009年,金碾王被评为武汉市著名商标,2012年被评为湖北省著名商标,2013年被评为武汉名牌。

天安米业也被评为武汉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12年的产值超过了1亿元,产品还销往云南、广东、上海等多个省市。

尽管事业越做越大,夏长兴并不满足。

他着手在蔡甸玉贤镇新开加工厂,对大米和一些当地农作物进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采访中,夏长兴带记者参观了他的豆丝自动化加工车间和兰花豆加工车间。

其中,豆丝是把大米和绿豆混合打成浆,摊成皮切成丝,夏长兴还对这款武汉人喜爱的特色小吃进行了创新,推出了杂粮、莲藕、绿豆、黄豆、荞麦等多种口味。

仅需2分钟米浆就变成豆丝1月19日,记者来到万顺农产品合作社的生产厂区,这里过去曾是当地一所小学,豆丝生产线就建在改造后的教学楼里。

一楼是磨浆车间,核心设备都在二楼。

合作社负责人夏长兴大手一挥,带着记者直奔位于二楼的糊化成形车间。

糊化成形说得通俗些就是烙豆皮,这是整个豆丝制作的关键。

车间里的两台转轮式电动烙豆皮机器,是合作社与武汉工业学院食品学院历时两年,共同研发生产的专利产品。

夏长兴说,豆皮的厚度影响豆丝口感,也影响后期晒干的时间。

在烙豆皮的过程中,火候大了,豆皮容易烙糊,没卖相,温度低了,豆皮又不易成形。

过去,村民烙豆皮用的都是圆形的平底锅,以蜂窝煤和木材做燃料,火焰温度飘忽不定,烙的豆皮既不卫生,品质也不稳定。

要想大规模生产豆丝,就必须走机械化道路。

用机器生产出来的豆皮,厚薄均匀,颜色亮白,口感和外观都远胜传统手工豆皮。

机器每天可烙豆皮一万斤,只需一个工人就能操作。

生产出来的豆皮厚3毫米,宽60厘米,像玉带一样源源不断地从机器中吐出。

在传送带末尾,一位工人将豆皮卷成圆筒,送入切丝车间。

在切丝车间里,豆皮卷被切成一指宽的湿豆丝。

随后,湿豆丝又随着传送带,送入长约20米,温度约60摄氏度的高温烘干车间。

经过一次烘干的豆丝落入一楼的低温烘干车间,经过二次烘干后的豆丝就可以进入包装车间了。

从米浆到豆丝成品送入仓库,等待包装,全过程只需2分钟。

而用传统工艺制作的干豆丝,仅晾晒就要花费一周以上。

豆丝产值翻番网销全国各地

2013年2月,合作社豆丝生产线正式投产,到2014年春节前,产值达到800万元。

2014年春节后至今,合作社已经生产豆丝300多万斤,产值达1300万元,预计在2015年春节前能达到1600万元,产值实现翻番。

由于统一购买生产资源,统一收购农产品,统一加工,统一销售市场,社员去年人均收入1.7万元。

2013年,万顺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被评为湖北省省级示范合作社。

几年时间,玉贤种植大户社员从5人发展到现在的260多人,农产品经纪人社员达到40多人。

合作社与各大连锁超市和农贸批发市场都有良好的营销合作,销售额逐年递增。

豆丝产业正在发展的上升期,我们不能急功近利,过节不赶工,保证豆丝品质是关键。

过去还有农户自家晒了豆丝拿到集市上卖,现在他们弃了老把式,从合作社批发豆丝,去市场零售。

夏长兴得意地说。

去年9月,夏长兴开通了电商平台,全国人民都可以通过网络,以厂家价格购买豆丝、荷兰豆等特色农产品。

现在每天都有至少20单生意,顾客清一色的好评。

■导师点评

湖北豆丝走出作坊传统食品工业化路更宽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核农技术研究所粮食与果蔬加工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何建军认为,夏长兴从走街串巷卖大米,到开公司加工大米,再到对农作物进行深加工,附加值不断提高。

难能可贵的是,他还对湖北特产豆丝的传统作坊式加工方式进行了改良升级,研发出自动化豆丝生产线,改变了过去只有秋冬季节才能加工豆丝的局面。

自动化生产的豆丝,在营养搭配、品质控制、卫生安全等方面,均较传统作坊豆丝有了质的飞跃。

豆丝生产符合我国提倡的传统食品工业化、主食产品工业化,是当下国家政策积极支持和倡导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市场。

他建议夏长兴积极申报专利进行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多种营销模式(尤其是电商销售模式),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尽快走出产大于销的局面。

返乡农民艰苦创业事例二

67岁果农做做电商网上卖起冰糖橙

政府大力宣传互联网+,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看年轻人都用电脑卖橙子,我也想把我的冰糖橙放到网上去卖。

学会怎么卖后,我也开始了二次创业。

郴州永兴,最适宜橙类生长的地方,这里有上万亩无公害冰糖橙示范基地,这里有一群新农人,他们紧跟时代潮流,敏锐地捕捉到互联网+农村中的机遇,向互联网伸出了创业触角。

67岁的果农曹戊生便是其中一员,在接触到电子商务后,他就开始研究互联网,琢磨如何在网上推广自己的冰糖橙元气橙,现在的他已然成了当地玩电商的名人。

10月11日,三湘都市报《创周刊》记者来到永兴,近距离接触了这名67岁的新农人电商。

从笔耕到农耕

曹戊生是永兴县便江镇碧塘村人。

他的果园占地80亩,亩产约1000公斤,总产量约80000公斤。

在1973年,他曾是永兴县碧塘镇的一名小学语文民办教师;1982年民办教师被取消,当了9年代课教师的他离开喜爱的讲台,回家务农。

离开讲台后,曹戊生在家里承包了几亩鱼塘,开始养殖鱼苗。

每天早上就要挑着鱼苗出去卖,一天至少要走五六十里路。

曹戊生说,挑担卖鱼每天早出晚归太累人了,收入也不是很高,养了五六年鱼苗后他又开始尝试着养猪。

养猪加上养鱼一年才赚5000块钱,成本也高。

曹戊生又开始寻找另外的赚钱之道。

1995年,永兴县开始丘冈开发,政府发动村民大规模种植冰糖橙,曹戊生抓住机遇在自家地里种上了4000多棵冰糖橙。

刚开始种时,曹戊生对种植冰糖橙一无所知,于是他买来冰糖橙种植的专业书籍,一边研读一边改良种植技术。

定期施肥、按时剪枝、

科学管理曹戊生种植的冰糖橙在当地声名鹊起。

自2006年永兴县首届优质冰糖橙竞选开始,他种植的冰糖橙连续两年获永兴县优质果品二等奖。

育树犹如育人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

曹戊生说,当时种植技术还不是很完善,所以冰糖橙树苗一般要种植8年后才开始大规模挂果,开始种植的前几年虽然也有挂果,但产量低很难回本,一直到2002年才开始略有盈利。

而且当时的冰糖橙没有推广,价格也比较低,才1块多钱一斤。

原本以为果树大规模挂果后就可以营收了,但一场突如其来的冰灾让他的美好希望顿时破碎。

2008年,我国遭遇百年不遇的冰灾,湖南、湖北、贵州、广西、江西、安徽等17个省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1.01亿亩,曹戊生的冰糖橙种植园也未能幸免。

当时的果树基本上全被冰雪压断,结的冰柱子都有手臂粗。

曹戊生说,50天冰灾不仅颗粒无收,果树还全部损坏。

那段时间,望着满园的果树他辗转难眠。

冰灾刚过,曹戊生便迫不及待地跑进了果园,开始一棵一棵地对果树进行嫁接恢复。

要把断枝剪掉,让它们再次发芽。

为了拯救果树,曹戊生一头扎进果园里,没日没夜的一干就是大半个月,家人曾多次抱怨过他要树不要命。

对此,曹戊生笑着说,育树就要像育人一样,不仅要认真对待,而且还要负责任,做一件事,就把这件事做好。

此后,曹戊生的果树越长越好,冰糖橙的销量也剧增,以前我卖的橙子要放在马路边上卖,等过路的车子停车买,生意不好时一天都卖不出几斤,每年的橙子至少要卖两个月才能卖完,现在还没熟就开始有人来预定了。

如今,曹戊生的果园收入每年能达10万元以上。

元气爹爹初遇互联网+

2015年,永兴县政府大力宣传互联网+,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4月,永兴县政府明确了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产业的地方配套政策及优惠措施,同时还召开了该县电子商务千人培训大会。

67岁的曹戊生成为了当届培训会上年龄最大的学员。

也是在这个培训会上,曹戊生第一次接触到了互联网+。

网络运营、众筹刚接触到互联网+曹戊生对这些新鲜名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看年轻人都用电脑卖橙子,我也想把我的橙子放到网上去卖。

此后的每一次培训,曹戊生都会从9公里外的便江镇上赶往县里参加。

一副老花镜、一支圆珠笔、一本笔记本,这是曹戊生每次参加培训的必备品,每次培训会他都会坐在最前排,认真记录,不懂就问。

由于他年龄最大、学习最认真,而且每场必到,众学员们纷纷称他为元气爹爹。

5月,由邮政主导的永兴电商协会成立,同时引入了冰糖橙果园溯源技术。

电商协会的成立吸引了多家科技公司、电商企业、当地农特企业等200余人加入。

这将是果农的新机遇,希望通过互联网能把我的冰糖橙传递出去。

曹戊生积极加入了电商协会。

网上众筹推元气橙

在4月份开展的那次千人大培训上,来的人都是年轻人,曹爹(曹戊生)是年龄最大的一个,但却是学得最认真的一个。

他对互联网知识的渴求,和对创业创新的渴望,感染了我们,我们一定要帮他实现创业梦。

永兴县电商协会负责人龙辉对记者说。

9月,省邮政公司为永兴冰糖橙专业立项,曹戊生的橙子成为首批推广对象。

当初起名时,协会问我起个什么名好,我说既然大家都叫我元气爹爹那干脆就叫元气橙吧。

曹戊生笑呵呵地对记者介绍,他现在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县政府、县电商协会、邮政企业等都在为他出谋划策。

电商协会专门聘请了柑橘专家,为他的元气橙把脉传经,湖南邮政还为我的元气橙做了营销策划,在淘宝网上开展上线众筹,采摘打包、物流配送、品牌推广等等,连包装盒都准备好了。

从10月7日开始到10日,4天时间,淘宝网上的众筹资金已经有了1.9万元。

曹戊生说,他的每个橙子都有专属编码,全程种植都可以溯源。

我果园里马上将装置摄像头,大家以后可以通过扫二维码来全程监控橙子的生长情况。

同时还引进了无损伤糖酸度选果分选线,实现9级分选,保证元气橙糖酸度在13度以上,酸度误差低于0.2度,而且大小基本都一致。

经过几个月的触网学习,曹戊生介绍起他的产品来专业术语层出不穷。

如今,人气有了,众筹资金有了,政策支持有了,扶持企业有了,但曹戊生每天还是要到果园里去转转,看着果树挂果才放心。

他说:

我准备了300多天,为的就是给大家送上最甜、最精致的冰糖橙。

现在我这果园才80亩地,稍微小了点。

初尝电商甜头的曹戊生心里也有着自己的小九九,我现在又开始在准备种油茶了,等元气橙销售走上轨道后,我想把油茶也放到网上去卖。

现在开始也来得及,我要二次创业。

返乡农民励志创业故事

返乡农民励志创业故事一

种铁皮石斛致富一方百姓

在磐安县冷水镇,有一个远近闻名的铁皮石斛基地。

该基地面积达100多亩,组培室面积5000多平方米,年组培苗生产能力4000多万株。

作为磐安种植仙草铁皮石斛的第一人,磐安科普带头人郑方正用实际行动实现理想:

种一片仙草富一方百姓。

转行尝试种植植物黄金

郑方正原来是一名药材商人,做了10多年药材生意。

2004年,他发现铁皮石斛供不应求,价格居高不下,而且冷水镇的自然环境特别适合种植这种稀缺药材,一直以来都有野生的铁皮石斛生长。

据我所知,磐安之前还没有人种植铁皮石斛。

这几年不是都在讲创新吗,我搞农业也要讲创新,要走在别人前面。

郑方正说干就干,当年下半年就开始培育铁皮石斛。

可是,培育铁皮石斛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创业初期,由于缺乏经验和技术,郑方正的首次尝试以全军覆没告终,损失惨重。

2004年下半年,郑方正高价购入10万株铁皮石斛种苗,搭起简易塑料大棚,由于自己在外做生意顾不上,雇工又不懂种植技术,霜冻时没能及时将塑料大棚压实保暖,一夜之间,大部分种苗都被冻死,几万元钱打了水漂。

第一次种植铁皮石斛就遭遇惨败,郑方正并没有气馁。

他多方讨教,认真学习铁皮石斛的种植技术。

很快,他再次买来一批铁皮石斛种苗重新种植。

郑方正成功了,不但种活了铁皮石斛,而且存活率高达80%,让农业专家都为之惊叹。

被称为植物黄金的铁皮石斛,在郑方正的手里成了真正的黄金。

带头走科技创新、共同富裕之路

在自己发家致富的同时,郑方正主动带领和支持当地农户走科技创新、共同富裕之路。

2010年,郑方正牵头组建了月塘铁皮石斛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的成立既解决了基地的资金短缺问题,又为更多农户提供了新的增收渠道,同时还带动了磐安县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在发展基地的过程中,郑方正始终坚持研发新技术,不断推广新技术、培育新品种。

2010年,该基地组培室攻克重重技术难关,经过反复实验,批量培养出6万瓶铁皮石斛试管苗,这些试管苗大田成活率达95%以上,可种植面积达10亩,市场价值30万元。

2011年,郑方正又联合当地11位村民共同投资200多万元,建成无菌恒温的铁皮石斛种苗基地,成功培育出优质高产的种苗。

不断创新和完善种植技术,以科技实现石斛产业效益的最大化,是郑方正一直以来的追求。

不久前,郑方正与他人合作,在福建省泰宁县承包数千亩崖壁作为铁皮石斛种植基地,目前该基地已种植铁皮石斛300多亩。

把铁皮石斛种在崖壁上,是仿野生栽培的重要方法。

据郑方正介绍,福建泰宁为我国五大丹霞地貌所在地之一,生态环境优良,空气湿度适中,特别适合铁皮石斛生长。

公司请来16名攀崖高手,组成专业种植团队,在山崖上进行种植。

公司承包的山崖中,适宜种植铁皮石斛的面积可达2000亩。

尽管种植成本很高,但后期管理成本低。

崖壁种植完全利用了自然优势,回归了铁皮石斛自然的生长状态,与野生铁皮石斛在质量上保持一致。

目前,崖壁种植的铁皮石斛鲜品市场价格达每公斤4000~5000元,为同类地面栽种铁皮石斛的10倍。

随着今后崖壁种植的发展,价格会有所下跌,但高品质的特点决定了其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除了发展崖壁种植,郑方正还在福建建宁县利用黄花梨果树基地发展林下栽培,把铁皮石斛种植在有20多年树龄的黄花梨树干上。

目前已在500株黄花梨上种植了铁皮石斛,同时通过跟当地果农合作,准备把林下栽培面积发展到100~200亩。

如今,郑方正又在石斛抗冻性方面动起了脑筋。

他以一亩多基地作为试验,去除了大棚外侧用于保温的薄膜层,让棚内的石斛在完全自然的环境下生长。

目前,大棚内石斛经受住了第一波的冰冻考验,长势良好。

前几天,气温降到零下,大棚内的石斛苗上结出了冰棱,郑方正拍了张照片放到微信上,许多人看见后纷纷咨询,想购买这类抗冻苗。

郑方正介绍说,石斛抗冻性研究成功之后,在室外的板栗树、梨树、松树等落叶树种上都可以种植,能够节省大量的耕地资源。

此外,移栽室外树上的石斛比在室内种在地上的虫害会少很多,不必使用任何农药、化肥,只要保证有干净的水源即可,所以品质也相对较好。

由于郑方正崇尚科学、勇于创新,带动农户共同致富,2010年,他被磐安县科技局特聘为创业型农村科技特派员,成为该县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以来的首位农民科技特派员,也是该县农民科技协会副理事之一。

2011年,在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行动中,郑方正被评为磐安县级科技示范户,他牵头的铁皮石斛培育基地被选为磐安县级科普示范基地。

返乡农民励志创业故事二

4位大学生养泥鳅创业,从负债40万到年赚百万

提起大学生创业,不少人会想到电子商务、信息技术之类的高新产业。

然而,在舟山市定海区,浙江海洋学院的4名大学生却挑中了又脏又累的水产养殖,他们不挑梭子蟹、大黄鱼这类高大上的海产品,偏偏和灰不溜秋的泥鳅看对了眼。

2013年起,从负债40万元到年收入上百万元,从最初只想赚份打工钱到如今养殖基地扩张到省外,泥鳅远销海外两年来,4位泥鳅兄弟凭着一股韧劲,泥巴里翻出了大动静。

象牙塔里泥腿子

寒冬里的定海区白泉镇小展社区的泥鳅养殖基地,王小军、贺龙兴、胡秀峰3人正在整修池塘,为来年生产旺季作准备。

而贾兴鲁则在江苏连云港的合作养殖基地照看着。

泥鳅兄弟4人,是浙江海洋学院水产养殖专业的同班同学,其中3人2013年毕业,而王小军继续读研究生。

毕业之际,他们4人的想法出奇地一致:

给人打工不如自己创业。

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我们正好用所学的水产养殖技术,打拼一份自己的事业。

创业,不能跟风。

在舟山,大黄鱼、梭子蟹等海产是百姓最为喜爱的餐桌美食,市场大、销路好,吸引了众多水产养殖户。

可王小军他们偏不愿去大碗里与别人抢食,决定养殖不起眼的泥鳅。

大学期间,我们跟着导师做过泥鳅养殖的课题,对传统泥鳅养殖存活率低的难题有所突破,这也是我们决胜市场的法宝。

土地承包费、设备投入费、基地改造费估算下来,创业成本居然高达40万元之多。

我们几个都来自农村,家人没法给我们太多支持。

王小军说,筹集资金只能靠自己。

于是,他们向朋友、亲戚一遍遍讲述创业方案,努力说服对方,终于凑齐了40万元。

2013年3月,4兄弟在白泉镇小展社区承包下20亩地,挖塘搭棚,下田当起了泥腿子。

泥鳅兄弟勤创业

1个大棚、9口苗塘渐渐地,泥鳅养殖基地雏形初现。

随后,泥鳅兄弟又斥资20多万元,引进个大体肥的优质品种台湾泥鳅用于繁殖生产。

很快,40万元启动资金被花得一干二净,几个小伙穷得揭不开锅。

这时,胡秀峰提议,在养殖场里种些蔬菜,自给自足,解决生计问题。

种地,对于这些农家娃来说并非难事,塘埂上很快就种满了西红柿、大白菜、豌豆等各种蔬菜。

想不到的是,不起眼的塘埂竟产量惊人,有大量蔬菜剩余。

于是,他们把蔬菜卖掉,购买更多泥鳅苗。

那阵子,他们常常凌晨起床,踩着载有几百斤蔬菜的三轮车,去市场占位卖菜。

起初,我们都很腼腆,不好意思张嘴叫卖,一天都卖不出多少,可一想到养殖场需要钱,大家都豁出去了,整个菜市场就数我们的吆喝声高。

王小军颇为自豪地说,有一晚,他们赚了500多元。

通宵卖菜虽然苦,但和养泥鳅遇到的困难相比,根本不值得一提。

因缺乏大规模养殖经验,养殖泥鳅栽了不少跟头。

对此,王小军记忆犹新。

2013年6月,首批泥鳅出塘在即。

一天夜晚,养殖场突然停电,为泥鳅塘增氧的一个水泵停止运转近一个小时。

等巡夜的贺龙兴发现异常时,整整一塘泥鳅、近10万条都死了。

这对急需回笼资金的养殖场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

兄弟4人一边默默吞下苦果,一边加强夜间值班,轮流巡塘。

王小军戏谑地说:

养泥鳅可不容易,稍有粗心大意,它们就跟你玩命,几万条几万条地死给你看!

资金匮乏、经验欠缺、技术瓶颈这些一度困扰养殖场发展的难题,并没有难倒心怀梦想的4个年轻人。

创业哪有一帆风顺的,经历困难是正常的。

只要挺过去,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养殖场的成功,还有宝贵的人生阅历。

正是这种以苦为乐的精神,让泥鳅兄弟逐渐走向成功。

天道酬勤苦为乐

在前阵子举行的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泥鳅兄弟的参赛项目舟山台岛鳅业有限公司创业计划书从10万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了计划类农林渔牧方面的金奖。

小小的泥鳅养殖为何能受到评委青睐?

养殖场简陋的平房内,王小军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泥鳅炖豆腐,回答了这个问题。

传统的土泥鳅,个小肉少,养殖周期长,利润少;而我们养的台湾泥鳅,平均一条重2两,个大肉肥,口感鲜美,更具市场前景。

除了引进品种,技术创新是泥鳅兄弟获得成功的又一关键。

经过6年努力,王小军等人在浙江海洋学院硕士生导师储张杰博士的带领下,突破了泥鳅育苗的关键技术泥鳅幼苗敌害豆娘幼虫的防控。

利用人工育苗技术、开口饵料技术和敌害防控技术等三大核心优势技术,泥鳅成活率从5%提升到了50%,而繁育成本下降一半多。

2013年6月,获得首笔销售收入3万元;2014年1月,接到温岭客商的第一份大额订单,并正式注册成立舟山台岛鳅业有限公司2014年夏季,是养殖场丰收的季节,安徽、重庆、湖北等地的订单纷至沓来泥鳅兄弟一步一个脚印,梦想的光芒照进了现实,2014年公司销售额达150万元,前来洽谈合作养殖的客商络绎不绝。

我们打算在这里建一个实验室,继续提高养殖技术。

说到对未来的憧憬,王小军信心满满。

新一年,他们既要巩固原有市场,又要加快建立合作养殖基地,在全国各地推广他们的苗种和技术。

其中,江苏连云港的合作基地将继续拓展韩国、日本等海外市场,让泥鳅游出国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