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地质实习报告太原理工级采矿.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326915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4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野外地质实习报告太原理工级采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野外地质实习报告太原理工级采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野外地质实习报告太原理工级采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野外地质实习报告太原理工级采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野外地质实习报告太原理工级采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野外地质实习报告太原理工级采矿.docx

《野外地质实习报告太原理工级采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野外地质实习报告太原理工级采矿.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野外地质实习报告太原理工级采矿.docx

野外地质实习报告太原理工级采矿

野外实习

所在系及班级:

矿业工程系09采矿专业2班

姓名:

学号:

日期:

2011年6月26日

指导老师:

蒋福兴黄立华高常青徐志平

目录

序言

第一章岩石…………………………………………………3

第一节概述……………………………………………3

第二节绪言沉积岩…………………………………………4

第三节火成岩…………………………………………6

第四节变质岩…………………………………………8

第二章地层与化石…………………………………………9

第一节概述……………………………………………9

第二节前寒武纪地层…………………………………10

第三节古生代地层于化石……………………………11

第四节中生代地层于化石……………………………12

第五节新生代地层……………………………………13

第三章地质构造……………………………………………13

第一节概述……………………………………………13

第二节褶皱……………………………………………16

第三节断层……………………………………………17

第四节节理……………………………………………18

第四章其他…………………………………………………19

第一节外力地质作用…………………………………19

第二节观测点作业……………………………………20

第三节结束语…………………………………………20

 

绪言

常言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而实习正是理论知识与实地实际相结合的过程。

从理论到实际,用哲学的观点来看,这是一次飞跃。

我们有了理论知识,并不等于我们可以很高的分析实际眼前的问题,只有把学到的理论应验于实地,用理论来知道实践,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才能真正了解地貌学。

这种从理论上的认识到真正亲临现场去分析问题,就是一次飞跃。

因此,应该把实习看成是从理论到实际的过程,把自己对每一种地貌类型的认识看成是自己在认识论上的一次飞跃。

通过实习,使我们进一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地质学基础理论知识。

运用这些知识去观察、研究、分析和判断各种地质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我们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锻炼我们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地质精神。

树立热爱专业以及勤奋学习的思想和决心。

煤矿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个应用学科分支,是采矿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之前必修的一门课程。

地质学不仅是一门科学理论知识,同时也具有广泛的实际意义。

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科学。

无论是进行地质研究还是地质知识应用几乎都离不开野外地质观察。

通过野外地质观察和取样,获取地质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和实物材料,经室内进一步研究,进而最终获得地质知识。

这次实习无疑巩固了地质学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习的质量与热诚,让同学们学以致用,能够用书本的知识来解决实际上的一些问题,提高同学们的野外作业能力和分析能力,并学会了一些外出实习的基本要领和考察方法。

本次实习是以获得地质现象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野外综合观察能力,地质思维能力,野外地质工作基本能力,启发创新意识为目标的地质启蒙教学实践。

一、实习概况

1.时间:

2011年6月14日—2011年6月17日

2.区域:

汝萁沟;沙坡头;石炭井。

3.地点:

(1)汝萁沟地质观察路线

(2)沙坡头地质观察路线

(3)石炭井地质观察路线

第一章岩石

第一节概述

岩石是天然产出的具稳定外型的矿物或玻璃集合体,按照一定的方式结合而成。

是构成地壳和上地幔的物质基础。

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其中岩浆岩是由高温熔融的岩浆在地表或地下冷凝所形成的岩石,也称火成岩或喷出岩;沉积岩是在地表条件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和火山作用的产物经水、空气和冰川等外力的搬运、沉积和成岩固结而形成的岩石;变质岩是由先成的岩浆岩、沉积岩或变质岩,由于其所处地质环境的改变经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地壳深处和上地幔的上部主要由火成岩和变质岩组成。

从地表向下16公里范围内火成岩和变质岩的体积占95%。

地壳表面以沉积岩为主,它们约占大陆面积的75%,洋底几乎全部为沉积物所覆盖。

岩石学主要研究岩石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分类命名、形成条件、分布规律、成因、成矿关系以及岩石的演化过程等。

它属地质科学中的重要的基础学科。

如图:

第二节沉积岩

一.沉积岩

沉积岩,又称为水成岩,是三种组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岩石之一(另外两种是岩浆岩和变质岩)。

是在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将其他岩石的风化产物和一些火山喷发物,经过水流或冰川的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

在地球地表,有70%的岩石是沉积岩,但如果从地球表面到16公里深的整个岩石圈算,沉积岩只占5%。

沉积岩主要包括有石灰岩、砂岩、页岩等。

沉积岩中所含有的矿产,占全部世界矿产蕴藏量的80%。

 沉积岩是指成层堆积的松散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

曾称水成岩。

是组成地壳的三大岩类(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之一。

沉积物指陆地或水盆地中的松散碎屑物,如砾石、砂、粘土、灰泥和生物残骸等。

主要是母岩风化的产物,其次是火山喷发物、有机物和宇宙物质等。

沉积岩分布在地壳的表层。

在陆地上出露的面积约占75%,火成岩和变质岩只有25%。

但是在地壳中沉积岩的体积只占5%

  

沉积岩

不整合素描图

左右,其余两类岩石约占95%。

沉积岩种类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是页岩、砂岩和石灰岩,它们占沉积岩总数的95%。

这三种岩石的分配比例随沉积区的地质构造和古地理位置不同而异。

总的说,页岩最多,其次是砂岩,石灰岩数量最少。

沉积岩地层中蕴藏着绝大部分矿产,如能源、非金属、金属和稀有元素矿产,其次还有化石群

沉积岩的矿物成分按成因分

(1)陆源碎屑矿物母岩风化产物,呈碎屑状态出现。

这类矿物从母岩继承而来,故又称继承矿物或他生矿物,如碎屑石英,碎屑长石等。

(2)自生矿物沉积岩形成过程中新生矿物,由母岩分解出的化学物质沉淀形成的,如海绿石等。

(3)次生矿物沉积岩遭受风化作用形成的矿物。

沉积岩的结构

(1)碎屑结构碎屑颗粒根本的特征(粒度.圆度.球度.形状及颗粒表面特征)杂基和胶结物的特征.碎屑颗粒与杂基和胶结物之间的关系的总和。

按碎屑颗粒粒径(d)的大小,可以将碎屑结构进一步分为

砾质结构d≥2mm;

砂质结构d<2~0.06mm;

粉砂质结构d<0.06~0.04mm;

泥质结构d<0.04mm.

(2)非碎屑结构由化学沉积作用和生物化学作用形成的沉积岩往往具有显晶质或隐晶质结构;由呈原地生长状态的生物骨骼构成格架,格架空隙内充填其他沉积物形成的沉积岩往往具有生物骨架结构。

构造是指由成分.结构.颜色的不均一引起的沉积岩层内部和层面上宏观变化特征的总和。

沉积岩区别于火成岩最具有特征的构造是层理和层面构造。

①层理包括水平层理.平行层理.波状层理.透镜状层理

②层面包括波痕.泥裂.印模.结核

沉积岩的分类为:

火山—沉积碎屑岩.陆源沉积岩.内源沉积岩。

沉积岩的主要类型:

砾岩与角砾岩.砂岩.粉砂岩.泥质岩.石灰岩.白云岩.硅质岩.火山—沉积碎屑岩。

第三节火成岩

 火成岩也称岩浆岩。

来自地球内部的熔融物质,在不同地质条件下冷凝固结而成的岩石。

当熔浆由火山通道喷溢出地表凝固形成的岩石,称喷出岩或称火山岩。

常见的火山岩有玄武岩、安山岩和流纹岩等。

当熔岩上升未达地表而在地壳一定深度凝结而形成的岩石称侵入岩,按侵入部位不同又分为深成岩和浅成岩。

花岗岩、辉长岩、闪长岩是典型的深成岩。

花岗斑岩、辉长玢岩和闪长玢岩是常见的浅成岩。

花岗岩:

岩石为肉红或灰白色,但岩体分布很不均匀,结构构造变化很大。

其中有很多混合岩化的迹象和老变质岩的残留体或捕虏体。

岩体很大,呈肉红色,由正长石、斜长石、石英和少量黑云母组成,具中细粒显

晶质斑状结构,所以称中细粒斑状花岗岩。

滚钟口山腰处黑云母斜长花岗岩素描图

火成岩的结构

(1)按结晶程度分:

全晶质结构.半晶质结构.玻璃质结构

(2)按颗粒直径大小分:

显晶质结构(粗粒结构d≥5mm,中粒结构d<5-2mm,细粒结构d<2—0.2mm,微粒结构d<0.2—0.02mm).隐晶质结构(d<0.02mm).斑状结构和似斑状结构

(3)按矿物颗粒自形程度分类:

自形粒状结构.他形粒状结构.半自形粒状结构

火成岩的构造块状构造.斑杂构造.气孔构造和杏仁构造.枕状构造

火成岩的产状包括侵入岩产状.喷出岩产状

侵入岩产状:

岩床.岩盆.岩盖与岩盘.岩脉与岩墙.岩株.岩基

喷出岩产状:

火山锥.岩钟.熔岩流.熔岩被

火成岩的分类:

超酸性岩:

ω(

)>75%;

酸性岩:

ω(

)≤75%—63%;

中性岩:

ω(

)≤63%--52%;

基性岩:

ω(

)≤53%---45%;

超基性岩;ω(

)<45%

火成岩的主要类型:

橄榄岩.辉长岩.玄武岩.闪长岩.安山岩.正长岩.花岗岩.流纹岩.

第四节变质岩

 变质岩,原有岩石经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变质岩的组构

1)结构

(1)变余结构如变余碎屑结构,变余斑状结构

(2)变晶结构

1按变晶矿物的相对大小,有等粒,不等粒,斑状变晶结构

2按变晶矿物粒径大小,有粗粒(d≥3mm),中粒(d<3—1mm)细粒结构(d<1—0.1mm),显微(d<0.1mm)变晶结构;

(3)交代结构

2)构造

(1)变余构造(变余气孔构造,变余流纹构造,变余层理构造,变余波痕构造)

(2)变成构造(板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片状构造,片麻状构造)

3)变质岩的分类常见的变质岩有糜棱岩、角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角闪岩。

变质岩占地壳体积的27.4%。

如图:

 

第二章地层与化石

第一节概述

构成地球表层成层的岩石,叫做地层。

地层本来是一层一层地沉积而成的,一般来说,先沉积的地层在下面,后沉积的地层在上面,所以下层地层的年代比上层的古老。

但是,由于地球表面不断运动,地层也会随着上升、下降、扭曲等,使地层顺序发生某些变化。

   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

也就是说,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

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

   地层一层层地重叠,像书页一样,保存着地球上生命世界的历史记录,化石就像这巨大历史书中的文字。

人们根据地层中的岩石,可以分析出地层形成的年代,而其中的化石,就是推断当时生命世界的根据。

第二节前寒武纪地层

寒武纪的开始,标志着地球进入了生物大繁荣的新阶段。

而在寒武纪之前,地球早已经形成了,只是在几十亿年的漫长过程中一片死寂,那时地球上还没有出现门类众多的生物。

这样,科学家们便把寒武纪之前这一段漫长而缺少生命的时间称作前寒武纪。

前寒武纪约占全部地史时间的六分之五,由于没有足够的生物依据,我们对地球的这段历史知之甚少。

寒武纪是地质年代划分中属显生宙古生代的第一个纪,距今约5.7亿至5.1亿年,寒武纪是现代生物的开始阶段,是地球上现代生命开始出现、发展的时期。

寒武纪对我们来说是十分遥远而陌生的,这个时期的地球大陆特征完全不同于今天。

寒武纪常被称为“三叶虫的时代”,这是因为寒武纪岩石中保存有比其他类群丰富的矿化的三叶虫硬壳。

当时出现了丰富多样且比较高级的海生无脊椎动物,保存了大量的化石,从而有可能研究当时生物界的状况,并能够利用生物地层学方法来划分和对比地层,进而研究有机界和无机界比较完整的发展历史。

但澄江动物群告诉我们,现在地球上生活的多种多样的动物门类在寒武纪开始不久就几乎同时出现。

第三节古生代地层于化石

古生代是地质时代中的一个时代,开始于同位素年龄542±0.3百万年(Ma),结束于251±0.4Ma。

古生代属于显生宙,上一个代是新元古代,下一个代是中生代。

古生代包括了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又合称晚古生代。

古生代——地质年代的第3个代(第1、2个代分别是太古代和元古代)。

约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2.3亿年前。

古生代共有6个纪,一般分为早、晚古生代。

早古生代包括寒武纪(5.4亿年前)、奥陶纪(5亿年前)和志留纪(4.35亿年前),晚古生代包括泥盆纪(4.05亿年前)、石炭纪(3.55亿年前)和二叠纪(2.95亿年前)。

动物群以海生无脊椎动物中的三叶虫、软体动物和棘皮动物最繁盛。

在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相继出现低等鱼类、古两栖类和古爬行类动物。

鱼类在泥盆纪达于全盛。

石炭纪和二叠纪昆虫和两栖类繁盛。

古植物在古生代早期以海生藻类为主,至志留纪末期,原始植物开始登上陆地。

泥盆纪以裸蕨植物为主。

石炭纪和二叠纪时,蕨类植物特别繁盛,形成茂密的森林,是重要的成煤期。

泥盆纪

第四纪

奥陶纪

倾向:

167°倾角:

27°倾向:

342°倾角:

34°

第三纪古生代的地质特征:

 早古生代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的发展时代,如寒武纪的节肢动物三叶虫、奥陶纪的笔石和头足类、泥盆纪的珊瑚类和腕足类等。

最早的脊椎动物无颚鱼也在奥陶纪出现。

植物以水生菌藻类为主,志留纪末期出现裸蕨植物。

在晚古生代,脊椎动物开始在陆地生活。

鱼类在泥盆纪大量繁衍,并向原始两栖类演化。

石炭纪和二叠纪时,两栖类和爬行类已占主要地位。

植物也进入依靠孢子繁殖的蕨类大发展时期,石炭纪和二叠纪因有蕨类森林而成为地质历史上的重要成煤期。

古生代的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深刻影响自然环境的发展。

早古生代的地壳运动在欧洲称加里东运动,在美洲称太康运动,在中国又称广西运动。

此时古北美、古欧洲、古亚洲、冈瓦纳古陆及古太平洋、古地中海都已形成。

晚古生代地壳运动在欧洲称海西(华力西)运动,在北美称阿勒盖尼运动,在中国又称天山运动。

经过古生代地壳运动,世界许多巨大的褶皱山系出现,南方的冈瓦纳古陆和北方的劳亚古陆联合在一起,形成泛古陆(联合古陆)。

晚古生代在冈瓦纳古陆发生了大规模的冰川作用,大冰盖分布于古南纬60°以内的今南非、阿根廷等地,该冰川作用期即地质历史上的石炭——二叠纪大冰期。

古生代的地层总称古生界。

第四节中生代地层于化石

中生代(时间:

距今约2.5亿年~距今约6500万年)显生宙第二个代,晚于古生代,早于新生代。

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中生界。

中生代名称是由英国地质学家J.菲利普斯于1841年首先提出来的,是表示这个时代的生物具有古生代和新生代之间的中间性质。

中生代从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开始,到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为止。

自老至新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

第五节新生代地层于化石

新生界可划分为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古近系济阳群主要分布于冲积平原区,如齐河、济阳一带;新近系黄骅群与济阳群分布基本一致,巴漏河组在山前平原区零星分布。

第四纪为更新统和全新统,其岩石地层单位平原区有平原组、黑土湖组、临沂组、黄河组;山前丘陵区有羊栏河组、山前组、大站组、黑土湖组、临沂组、沂河组、白云湖组新生代分为三个纪,分别是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

第三章地质构造

第一节概述

地质构造是地壳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过程中遭受构造运动作用后,所形成的地层形态(如地壳中岩层或岩体的位置、产状及相互关系等),或者说地质构造是构造运动在岩石圈中留下的形迹.

褶皱、节理和断层是最基本的地质构造,它们是岩石圈中构造运动的产物。

各种地质构造具有相应的地质现象和工程地质条件。

本章系统地介绍了几种常见地质构造的概念、要素、类型及其特性;简要阐述了这些地质构造的野外识别和工程地质评价。

地层接触关系和岩层产状反映了地质构造的时空特征。

第二节褶皱

一、褶皱的定义

   层状岩石经过塑形变形后保持其连续完整性,形成弯弯曲曲的形态,这种构造称为褶皱。

褶曲是褶皱中的单个弯曲,是组成褶皱的基本单位。

因此,褶皱是由一系列的褶曲组成,褶曲有两个基本形态,即背斜和向斜。

  褶皱是岩石发生塑性、韧性或流动变形(连续变形)的结果。

在地壳深部高温高压条件下,加上地壳应力作用缓慢,岩石可以表现为塑性,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褶皱。

二、褶皱的基本类型

   褶皱形态虽然复杂繁多,但可以归结为两种基本类型:

即背斜和向斜。

背斜是褶皱面弯曲,凸向地层有老变新方向,即核老翼新的褶皱;向斜是褶皱面弯曲凸向地层由新变老方向,即核新翼老。

(图)。

 

褶皱的要素:

核.翼.转折端.枢纽.轴面.轴迹

 倾斜褶曲

褶皱的倒转

背斜

向斜

三、褶皱和地形的关系

   如果背斜形成山脉,向斜形成河谷,称为顺(构造)地形;反之,如果背斜形成河谷,向斜形成山脉,则称为逆(构造)地形(地形倒置)。

背斜转折端由于局部拉张,发育裂隙,易于侵蚀,天长日久,形成谷地,向斜核部由于局部挤压,紧闭完整,难于侵蚀,天长日久,成为正地形,出现背斜谷、向斜山等地貌。

 四、褶皱的研究意义

   褶皱现象十分普遍,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根据褶皱的对称性,如果在褶皱的一翼发现矿床,并且证明矿床先于褶皱形成,则可以预测另一翼也应当存在相应的矿床。

背斜常常构成油气的圈闭,成为油气勘探的重点部位;而地下水则常常储存在开阔的向斜中,既能提供优质的地下水源,也能给地下工程带来威胁和危害。

第三节断层

一、断层的定义

   是构造运动产生的地应力超过组成地壳岩石的的强度极限时,岩石便发生断裂,断裂后的岩块(或岩层)若岩破裂面发生相对位移,这种断裂构造叫做断层。

上盘上升,下盘下降(逆断层)

方位:

45°倾向:

165°倾角:

61°

二、断层的基本要素

断层面(断层的破裂面)

三、断层的基本类型

1.正断层

   上盘相对于下盘发生下滑的断层称为正断层(图a)。

图正断层(a)、逆断层(b)和平移断层(c)。

四、断层的表现

1.断层面上的表现

   断层的强烈错动,会留下擦痕、阶步、反阶步、摩擦镜面等痕迹,有的擦痕规模很大,可称为擦槽。

如果擦痕头粗(深)尾细(浅),代表了逐渐磨损的硬块,由粗深向细浅指示对盘错动方向。

阶步是断层面上不对称的小陡坎,陡坡面向断层对盘的运动方向,缓坡面向本盘运动方向。

如果陡坎底部张开成与缓坡大致平行的小裂隙,则为反阶步,反阶步指示的运动方向与阶步相反。

断层的强烈而快速错动,会使部分矿物(如石英)熔化成覆盖在断层面上的薄膜(断层被摸),断层被摸常表面光滑如镜,称为镜面,镜面上也常常留下擦痕。

2.断层带上的表现

   断层带常发育断层岩(动力变质岩),随破碎程度增加,依次为断层角砾岩、碎裂岩、糜棱岩等构造岩石,还会出现断层泥(断层强烈运动被碾碎的物质)。

糜棱岩中的矿物不仅较为细小,而且细长定向,反映断层带一定程度的韧性变形,是温度压力较高的地壳深处错动的表现。

强烈的挤压,还会使断层带中出现透镜状的岩块,称为构造透镜体,它们单个或者密集成群产出,长轴垂直挤压力方向。

六、断层的研究意义

   地球表层被许许多多规模不等、类型各异的断层所切割,仿佛是漫长岁月中留下的道道“伤痕”,成为地质发展过程的“痕迹”。

断层既可以形成各种成矿流体、地下流水的通道,又可以构成各种障蔽而成为油气储藏的圈闭,还能使本来简单有序的地层复杂化,使异地与原地岩石地层相互交杂,出现“飞来峰”、“构造窗”等现象。

规模巨大的断层还是重要的地质边界,划分了不同历史背景、不同分层结构的地块,分隔着不同地貌景观。

作为含水层、软弱带的断层,还会带来诸如突水、漏水、地陷、边坡不稳等各种灾害,对工程建设而言,被看作是令人生畏的“病害”。

断层一旦形成,便很难愈合,再受应力,便会复活,“兴风作浪”,引发大小不同的地震。

因此,断层的形成、分布、活动规律历来是地球科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第四节节理

一、节理的定义

   在野外经常看到岩层或者岩体中某一部位,分布着具有一定方向的裂隙,将岩层或者岩体分割成许多岩块,但裂隙两侧的岩块没有发生明显的位移,这种断裂构造称为节理。

汝箕沟剪节理

倾向:

108°倾角:

86°走向:

198°

二、节理的基本类型

   自然界有两种节理,即剪(切)节理和张节理。

   剪切节理由剪切应力产生,其主要特征有:

①产状稳定,沿走向延伸较远;②节理面比较平直光滑,节理面上可见擦痕;③切错砾石。

   张节理由拉张应力产生,其主要特征有:

①产状不稳定,沿走向延伸不远,单条节理短而弯曲;②节理面粗糙不平,无擦痕;③绕开砾石;④可由矿脉填充。

   早期剪节理如果后期受到拉张,形成先剪后张节理,并充填各种脉体。

第四章其它

第一节外力地质作用

一.球状风化

二.河流的侵蚀,搬运与沉积作用

第二节观测点作业

1沙漠是如何形成的

就自然界方面的原因来说,风是制造沙漠的动力,沙是形成沙漠的物质基础,而干旱则是出现沙漠的必要条件。

风吹跑了地面的泥沙,使大地裸露出岩石的外壳,或者仅仅剩下些砾石,成为荒凉的戈壁。

那些被吹跑的砂粒在风力减弱或遇到障碍时堆成许多沙丘,掩盖在地面上,形成了沙漠。

地球上南北纬15°~35°之间的信风带,气压较高,天气稳定,雨量较少,空气干燥,是容易形成沙漠的场所。

就社会原因来说,有滥伐森林、破坏草原、战争或其他原因破坏了干旱地区的水利工程等等

2黄河对宁夏的作用

黄河自西向东流,由于地势的原因,产生水差,还有就是地球自传,即自西向东。

使河水流而且自西向东流。

宁夏川区,也叫宁夏平原,由银(川)吴(忠)平原,(中)卫(中)宁平原组成,以青铜峡水利枢纽为分界。

温柔缠绵的宁蒙河段--黄河在这里平静地流淌,灌溉着两岸的农田,造福当地的人民。

因而有“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说法。

宁夏银川附近的土地平坦,面积广阔,利用黄河水进行自流引灌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这里物产丰富,名贵中药枸杞和银川大米品质优良,有“塞北江南”之美称。

这里“无水是荒漠,有水成绿洲”。

黄河水给这里的工农业生产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第三节结束语

这是大学以来的第一次野外实习,可谓感触颇多。

尽管我们这次的"笃行"只有短短三天,但得到的并不次于在校所学,甚至更多。

尤其那些在课堂上看不到,学校也见不到的。

通过短短的实习大开眼界。

把一些理论上传奇的东西看了个明白。

烈日炎炎,我们并没有为此而头疼,也没有为此而止步,恰恰是因好奇而大步向前。

本着对大自然神奇的向往,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凭着顽强的意志,去寻找我们想要的和未知的。

因为这是一次十分难得的锻炼机会,我们不得不珍惜。

另外,我们在课堂上所学的能与实践结合起来,这极大地提升了我们继续学习的的信心和热情。

当然,每天去的地方都对我感触很深,我学到了很多东西,那里有很多东西,人哦奇特的羚木植物化石和蕨类植物化石,但可惜的是有几个同学找到了化石,而我没找到。

不过在老师的帮助和讲解下我也学到了不少,这也是值得欣慰的。

大伙都热情高涨,兴趣盎然,信心百倍。

有人照相,有人照石头,有人和老师留影……,我和几个人问老师问题,老师在休息之余给我们讲解,让我们懂得更多有关这方面的知识。

然而我更深刻认识到了地质学对采矿专业的的意义,它也与安全相联系,如角度不整合与瓦斯研究密切相关。

也体会到了"学以致用"的道理,并且学会了一些基本的考察地质构造的方法和要领。

例如,出外实习要对考察对象做一定的了解,需要准备那些东西,记录那些内容。

注意研究的方法和工具的使用,学会基本的考察报告的写法,同是充分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