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世界与人类社会》课件内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326344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117 大小:843.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昆虫世界与人类社会》课件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7页
《昆虫世界与人类社会》课件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7页
《昆虫世界与人类社会》课件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7页
《昆虫世界与人类社会》课件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7页
《昆虫世界与人类社会》课件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昆虫世界与人类社会》课件内容.docx

《《昆虫世界与人类社会》课件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昆虫世界与人类社会》课件内容.docx(1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昆虫世界与人类社会》课件内容.docx

《昆虫世界与人类社会》课件内容

目录

CONTENTS

第一章开战前的世界3

第一节地球史上昆虫帝国的兴起3

一、古老的无虫时代3

二、虫族发迹与恐龙时代7

三、昆虫的超级进化11

四、向空中发展12

第二节兵家必争的植物王国12

一、植物王国的崛起12

二、植物与昆虫的初次交手13

第三节另一场战争—虫鸟大战14

一、永远的昆虫克星——鸟类14

二、尔虞我诈的虫鸟大斗法15

第四节新一代的挑战者—人类16

一、从灵长目走出自己的路16

二、与昆虫的第一次温柔接触20

三、农耕生活引爆人虫大战21

四、理不清的恩怨情仇23

第二章古今中外大害虫24

第一节身边常见的大害虫24

一、蟑螂24

二、苍蝇25

三、蚊子26

四、跳蚤27

五、虱子28

六、床虱29

七、白蚁29

第二节田野、森林中的大害虫30

一、蝗虫30

二、白背飞虱与褐飞虱31

三、甘蓝纹白蝶与台湾纹白蝶32

四、夜盗虫33

五、黄果蝇与东方果实蝇34

六、天牛35

第三章昆虫各种各样的生活技巧36

第一节超强的体力与耐力36

一、追求速度与距离的飞行专家36

二、田径与举重的记录保持者37

三、超忍耐力赛的各类高手38

四、沙漠恶地的求生专家39

五、处变不惊的体温调节能手39

第二节昆虫谋略学40

一、无所不在的昆虫栖息地40

二、虫族中的毒门功夫41

三、狐假虎威的骗吃伎俩42

四、高超的隐身术42

五、团结力量大的虫海战术43

六、舍命牺牲的神蜂特攻队44

七、背负氧气筒的潜泳特技44

第四章回顾人虫战争史45

第一节性命攸关的身体战场45

一、衣料、谷物之战45

二、身体发肤之战46

第二节人类向农业害虫的宣战52

一、古代中国的人虫交战52

二、古代欧洲的人虫交战54

第五章人类的科技大反击56

第一节化学防治的功与过56

一、杀虫剂的诞生56

二、诱杀剂与忌避剂57

第二节抗虫品种与天敌的利用59

一、选育抗虫性品种59

二、利用天敌防治害虫60

第三节法规防治与植物检疫62

一、法规防治的施行62

二、植物检疫制度的确立62

第六章两败俱伤的现代战62

第一节害虫的绝地大反攻63

一、抗药性害虫品系的产生63

二、不死虫风云再起64

三、战后的新版图65

第二节人虫恶斗的后遗症66

一、环境与生态受伤惨重66

二、食品农药残留知多少67

昆虫:

真核域,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

昆虫的基本特征:

体躯分为头、胸、腹3段,2

对翅膀,3对足。

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会飞的动物。

 

1234

我们是蛛形纲的1.蜘蛛(AranⅢdiadema) 2.蜱[Dermacentorsp(♀)]3.棉红蜘蛛(Tetranychuscinnabarinus) 4.蝎子(Buthussp.,我们的体躯分成头胸(头不明显)、腹2段;无触角;4对足。

你们一定要记住我们不是昆虫纲的昆虫(6条腿)。

告诉你们,我们是唇足纲(Chilopoda)

的1蜈蚣、2钱串子,体躯分头、胴

2段。

有1对触角。

我们有很多条腿,

不象昆虫只有6条腿。

12

我跟你们说,我是重足纲(Diplopoda)的马陆,不是昆虫。

我的体节,除前方3~4节及腹末1~2节外,其它各由

2节合并而成,所以各节有2足。

1.我是甲壳纲(Crustacea)的水蚤

2.我是甲壳纲(Crustacea)的虾

怎么跟你们说呢,我们的体躯

分头胸、腹2段。

有2对触角。

至少有5对足,我们真的都不

12是昆虫纲的昆虫。

第一章开战前的世界

第一节地球史上昆虫帝国的兴起

一、古老的无虫时代

45.7亿年前地球从环绕太阳旋转的吸积盘之中形成(宇宙年龄约为130至140亿年)。

在地质学上,根据生物的发展和地层形成的顺序,把地壳的发展历史划分为若干个自然阶段,叫做地质年代。

“宙”、“代”、“纪”、“世”分别指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级是宙,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显生宙。

冥古宙:

就是地球刚刚形成,生物(指数量比较多的生物,不特指最早出现在数量较少的原核生物——细菌)还没有出现的时期,距今约45.7亿年到38.0亿年前。

冥古宙按先后顺序又分为:

隐生代、原生代、酒神代、早雨时(海)代。

隐生代:

地球刚刚形成的时期,(45.7到41.5亿年前),在地球上,还没有生物(包括最早的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细菌也没有出现)出现的一段时间。

45.33亿年前依大碰撞假说,原始的地球与忒伊亚(Theia一个行星)相撞,在原始地球周围产生一个环,这个环在数百万年之后形成月球。

重力的拉扯使地球的自转轴倾斜,建立了地球生命的形成环境。

初生的地球,在绕太阳不断地旋转和凝聚物质的过程中,由于本身的凝聚、收缩和内部放射性物质的蜕变产生了热,温度不断增高(内部的温度甚至达到了炽(chi)热的程度);于是,初生的地球上的重物质,就沉向了内部,形成了地核和地幔;而较轻的物质,则分布到了表面,就形成了初生地球的地壳。

初生的地壳非常薄,而地核的温度又很高。

因此,地球上的火山就不断爆发,从火山喷发出来的气体,又构成了地球的大气层。

当时的大气层的主要成分是氨、氢、甲烷、水蒸气。

水是原始大气层的最主要成分,原始的地球的地表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所以,当时地球上的水,都是以水蒸气的形态存在于原始大气层中。

当时,地球的地表在不断地散热,温度下降,水蒸气就又被冷却,还原成了常见的水的形态。

又过了一段漫长的时间,地球内部的温度逐渐降低,地面温度终于降到了水的沸点以下,于是倾盆大雨从大气层中回到了地表,并在地球表面的低处不断的汇集,就形成了当时地球上的江、河、湖、海。

原生代(41.5到39.5亿年前):

原生代,就是以出现了最早的生物—原核生物—细菌,命名的。

40亿年前最早生命的出现,可能是源于能够自我复制的RNA分子。

这些生命的繁殖所需要的资源有限,所以不久之后便开始竞争。

由于天择青睐在复制上更有效率的分子,因此DNA逐渐成为最主要的复制物。

之后它们开始在膜内发展,这些膜拥有更稳定的物理与化学环境,形成了原始的细胞。

此时大气中尚未有自由的氧气存在。

酒神代(39.5到38.5亿年前):

当时已经出现了古细菌(原核生物,是细菌的进化生命体)。

地球地表不断地降温,原始大气层中充满了“水蒸气”的常温体—小水珠,有一点像酒不断地挥发出酒精中含有的水一样,就被称为了“酒神代”。

39亿年前的后期重轰炸期:

是地球、月球、火星及金星受到小行星及彗星撞击的高峰期。

连续的干扰可能诱发生命的演化,海洋被完全煮沸。

细胞以及原核生物出现。

这些都是化能生物:

以二氧化碳为碳源及氧化无机物来获取能量。

后来原核生物演化了糖酵解,从如葡萄糖的有机物释出能量。

糖酵解产生了现今所有生物都用到的三磷酸腺苷(ATP)分子来临时储存能量。

早雨时代(38.5到38.0亿年前):

当时,地球大气层中的水不断地从天而降,地球上出现了海洋和其他的水面,故名“早雨时代”。

始太古代:

38.0到36.0亿年前的一段时间。

古太古代(36.0到32.0亿年前):

在这段时间中,就出现了最早的大型生物—蓝绿藻。

35亿年前最后共同祖先出现,细菌及古细菌分裂。

细菌发展了光合作用的原始模式,但最初不会产生氧。

这些生物透过电化学梯度产生三磷酸腺苷。

33亿年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蓝菌出现,它们以水为还原剂,并排出氧。

氧首先将海洋中的铁氧化,产生铁矿石。

氧在大气层的浓度上升,对很多细菌都有毒。

中太古代(32.0到28.0亿年前)。

新太古代(28.0到25.0亿年前)。

元古宙(25.0到5.42亿年前):

元古宙又分为了始元古代、古元古代、中元古代和新元古代。

始元古代(25.0到18.0亿年前):

包括成铁纪、层侵纪、造山纪。

当时大量出现了蓝藻、细菌。

成铁纪(25.0到23.0亿年前):

当时是地球上形成特大型铁矿,出现硅铁建造的主要时期。

期间蓝藻、细菌繁盛。

25亿年前一些细菌演化到有能力去使用氧来有效的从有机物中获取能量。

差不多所有生物都用相同的三羧酸循环及氧化磷酸化来使用氧。

24亿年前,地球历史上最严酷、时间最长的第一次大冰期,休伦大冰期出现。

层侵纪(23.0到20.5亿年):

此期间蓝藻、细菌繁盛。

21亿年前第一次大冰期结束;更多、更复杂的细胞出现,包括有细胞器的真核生物。

最接近的可能就是古细菌。

大部份有细胞器的都可能是从共生细菌衍生而来:

粒线体会用像现今立克次体般从有机物获取能量,而叶绿体则从光及有机物合成能量。

这是共同演化的例子。

造山纪:

(20.5到18.0亿年):

蓝藻、细菌繁盛。

古元古代(18.0到12.0亿年):

包括固结纪、盖层纪、延展纪3纪。

期间蓝藻、细菌经过了几亿年的进化,终于进化出了大型宏观藻类。

固结纪(18.0到16.0亿年前):

蓝藻、细菌繁盛。

盖层纪(16.0到14.0亿年前):

蓝藻、褐藻经过了近十亿年的进化,终于,出现大型的宏观藻类。

延展纪(14.0到12.0亿年前):

蓝藻、褐藻发育,出现大型宏观藻类。

12亿年前出现有性生殖,引发更快的演化。

大部份的生命于海洋及湖中出现,一些蓝菌已经生活在湿润的泥土中。

中元古代(12.0到6.3亿年):

包括狭带纪、拉伸纪、成冰纪3纪,当时已经出现大型的具刺疑源类和大陆板块。

狭带纪(12.0到10.0亿年):

蓝藻、褐藻发育,出现大型宏观藻类。

10亿年前多细胞生物出现,首先是生活在海洋中的藻及海苔。

拉伸纪(10.0到8.5亿年):

期间首次出现大型具刺凝源类。

10~7.5亿年前第一个超级大洲罗迪尼亚形成及重新分裂。

9.5~7.8亿年前进入斯图尔特冰期,这个时期是多重及接近全球性的冰期,反复的从雪球地球变为温室地球。

9亿年前每年共有481日,每天18小时。

地球的自转及公转因潮汐力逐渐变慢。

成冰纪(覆冰纪)(8.5到6.3亿年):

期间出现全球雪球事件,为生物低潮。

7.5~5.8亿年前根据雪球地球假说,前寒武纪成冰纪的冰河时期非常严重,连海洋亦完全结冰,只有在热带的海水仍保持是液态。

地球上最早动物出现于雪球地球。

新元古代(埃迪卡拉纪)(6.3到5.42亿年):

6亿年前多孔动物、刺胞动物、扁形动物及其他多细胞动物在海洋出现。

刺胞动物及栉(zhi)水母是最早有神经元的生物,神经元只是一个简单的网,没有脑部或中央神经系统。

6~5.4亿年前第二个超级大陆潘诺西亚形成及分裂。

在地球生命历史中,已知最古老的宏体真核生物组合是“埃迪卡拉生物群”,其中,产自加拿大北部距今5.79-5.65亿年的“阿瓦隆生物群”(Avalonbiota)出现的年代最早。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袁训来等专家研究发现,距今6.35亿~5.8亿年的“蓝田生物群”是地球上迄今最早的宏体生物。

这一发现将地球上多细胞“高等生命”的起源向前推进了近2000万年。

蓝田生物群发现地:

安徽休宁县蓝田镇(北纬30°)。

显生宙(看得见生物的年代)(5.7亿年前到现在):

从寒武纪始,生物逐渐向较高级的发展阶段进化,动物已具有外壳和清晰的骨骼结构,故称显生宙。

显生宙以来发生的生物进化事件主要是以多细胞动、植物出现为开始;在显生宙的生物进化舞台上的主角,已经不再是单细胞的原核生物的天下了。

显生宙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古生代又可分为:

寒武纪5.70至5.10亿年前;奥陶纪5.10至4.38亿年前;志留纪4.38至4.10亿年前;泥盆纪4.10到3.55亿年前;石炭纪3.55至2.90亿年前;二叠纪2.90至2.50亿年前;六个时期。

5.65~5.25亿年前寒武纪大爆发产生了所有现今动物的主要的门。

以三叶虫为主的节肢动物是最主要的门。

脊索动物的皮卡虫可能是人类的祖先。

奇虾是达2米长的猎食者,它的后代可能是海蜘蛛。

5.05亿年前第一个脊椎动物甲冑(zhou)鱼出现。

4.88亿年前在寒武纪至奥陶纪间发生第一次生物集群灭绝,是为寒武纪-奥陶纪灭绝事件。

4.75亿年前第一个原始植物从绿藻演化并移至陆地上,沿湖边生长。

与它们一同的有真菌,可能植物与真菌是共生的,地衣就是共生的例证。

4.50亿年前节肢动物的外骨骼可以支撑身体及阻止水份流失,是第一类移至陆地的动物。

最早的有多足亚门(马陆及蜈蚣),及后有蜘蛛及蝎子。

4.5~4.4亿年前奥陶纪~志留纪灭绝事件发生,这是第二次的生物集群灭绝。

4亿年前首类没有翅膀的昆虫,即蠹鱼、跳虫及缨尾虫出现。

第一类鲨鱼亦出现。

首条腔棘(ji)鱼出现,

3.7亿年前裂口鲨是高速的猎食者。

3.65亿年前晚泥盆纪灭绝事件发生,是第三次生物集群灭绝。

昆虫在地上及淡水中从多足纲演化。

一些淡水的肉鳍鱼类发展了脚及成为四足总纲。

四足总纲(鱼石螈、棘螈)利用它们的脚走上陆地,可能是为了猎食昆虫。

肺部及鱼鳔演化出来。

两栖类今天仍保有很多早期四足总纲的特征。

石炭纪,不开花的木本羊齿植物(蕨类植物)形成了巨大的森林,由于极移,大部份的冈瓦那大陆从亚洲及南美洲中心至印度及澳洲中心都冰封了。

3.6亿年前植物演化了能保护植物胚体及容易快速生长的种子结构。

3.6~2.86亿年前鲨鱼的黄金时期。

3.5~2.5亿年前卡罗冰河时期在早石炭纪开始,于晚二叠纪完结。

3亿年前盘古大陆形成及维持了1亿2千万年。

这是地球上的大洲最后一次闭合在一起。

羊膜卵(指具有羊膜结构的卵,是爬行类、鸟类、卵生哺乳动物所产的卵)的演化,产生了能在地上繁殖的羊膜动物与爬行动物。

昆虫能够飞行,并出现了多个目,蜻蜓目代表了很多早期的昆虫。

羊膜动物(Amniote)是一群四足脊椎动物,

包括合弓类动物(哺乳类与似哺乳爬行动物)

与蜥形类(含爬行动物、鸟类)。

羊膜动物藉由

产卵、胎生等方式繁衍,胚胎由多层膜来保护。

真兽类哺乳动物,更演化出羊膜来包覆胎儿。

膜动物与两栖动物的差异在于保护胚胎的膜,与缺乏

幼体变形为成体的阶段。

大部份石松纲、有节植物门及桫椤(suoluo)目的森林覆盖陆地,当它们衰化后变成了煤及原油。

裸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裸子植物的种子裸露,外层没有果皮包被。

被子植物种子的外层有果皮包被)开始广泛分化。

苏铁科首次出现。

2.8亿年前原蜻蜓目的巨脉蜻蜓是最大的昆虫,翅膀展开长达2呎(0.6096米)。

脊椎动物,包括两栖动物、早期的爬行动物出现。

2.56亿年前二硕齿兽、小头兽、二齿兽、雷塞兽、原犬鳄龙出现,它们是生存于南非及俄罗斯的众多兽孔目的一小群。

锯齿龙科是大型的草食性动物。

最初的初龙形动物出现。

2.5亿年前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杀死约90%的所有动物,这是第四次及最严重的生物集群灭绝。

灭绝过后,水龙兽是地表最常见的草食性动物。

初龙类分开演化出其他的爬行动物。

真骨总目从辐鳍鱼纲演化,最后成为主要的鱼类。

大气层的氧含量下降至以往的1/30,所有有气泡呼吸系统的动物生长理想。

一些杆菌菌株2-9-3的孢子被困在新墨西哥州的盐结晶中,于2000年重新活跃及分裂,现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生物。

两栖类Platyhystrix,在1981年发现在美国南部的沙漠。

生活在早二叠纪和著名的有帆动物异齿龙同时期,据说早二叠纪的美国和欧洲是寒冷的半沙漠森林,这种帆状物可以吸收热量而不是散热。

体长达到1米,属于两栖类里面的迷齿两栖类。

古代巨型蜻蜓,翼展可以达到2英尺(0.6096米),是地球上有史以来最大的飞翔昆虫。

科学家们长期认为,那样巨大的蜻蜓只能滑翔而不可能飞。

 

二、虫族发迹与恐龙时代

到了古生代的末期二叠纪,地球在地形上发生了大变化,即原来分成数块的陆地再度并合,形成一个大陆,叫做泛大陆(PangeaIsland),因而造成海域面积的扩大,加上石炭纪末期以来温度再度下降,促使冰河面积扩大、海平面变低,生物的活动范围更加缩小,以致引起大量及多种生物的灭绝,高达90%的海栖生物在此灾难中绝迹,包括三叶虫。

这种现象不只发生于海域,巨型古蜻蜓也是在这次大变动中绝迹的,至于侥幸存活的动物则在接下来的中生代迈入了繁荣期。

过了大灭绝期的二叠纪,即进入中生代(2.50至0.65亿年前)。

这时期又可分为:

三叠纪2.50至2.05亿年前

侏罗纪2.05到1.35亿年前

白垩纪1.35亿年至0.65亿年前

2.2亿年前气候非常干燥,适合这种气候的初龙类及裸子植物得益。

初龙类分化成为鳄鱼、恐龙及翼龙目。

在合弓纲中,演化出哺乳动物的首个先躯兽孔目,特别是真犬齿兽下目。

最初它们都是细小的。

所有哺乳动物幼时都有乳腺及能保持恒常体温。

常染色体对中的一个得到SRY基因(从X染色体的SOX3基因衍生而来)成为Y染色体,长度亦缩短了。

裸子植物是陆地上的主要植物。

草食性动物成长为巨大的体型以消化这些植物。

2.08-1.44亿年前鲨鱼的第二次主要扩展。

在古生代末期形成的泛大陆,自侏罗纪至白垩纪再度分裂,形成现在的大西洋。

欧亚大陆的东边,自三叠纪至侏罗纪不断地发生陆块的离合,形成现在欧亚大陆的轮廓,虽然二叠纪是冰河发达的寒冷时期,但进入中生代后气温再度转温。

中生代又名为“爬虫类时代”,爬虫类是由石炭纪末期的两栖类进化而来。

虽然在三叠纪,自古生代延续下来的哺乳类型爬虫类仍是主要物种,但不久恐龙即取代了主角的地位。

2亿年前第五次生物集群灭绝的三叠纪-侏罗纪灭绝事件发生。

海中的爬行动物包括鱼龙类及蛇颈龙类兴盛。

恐龙从灭绝事件中存活过来,并成长为巨大的体型,但槽齿类全面死亡。

现今的两栖类,滑体亚纲包括无尾目、有尾目及蚓螈(yinyuan)开始出现。

联体病毒科可追溯至这个或更早的时期。

1.95亿年前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哺乳动物吴氏巨颅兽出现。

1.8亿年前盘古大陆开始分裂为几个大陆,最大的是冈瓦那大陆,由现今的南极洲、澳洲、南美洲、非洲及印度组成,南极洲当时还是一片森林。

北美洲及欧亚大陆当时仍然连接,是为劳亚大陆。

1.64亿年前最古老能游泳的哺乳动物近亲獭(ta)形狸尾兽出现,是现今如鸭嘴兽及针鼹(yan)等哺乳动物的直系祖先。

1.6亿年前3米长的五彩冠龙在中国西北的新疆出现,是最早的暴龙超科。

1.5亿年前巨大的恐龙甚为普遍及多样化。

鸟类从兽脚亚目演化出来。

始祖鸟是鸟类的祖先,有爪及羽毛,但没有喙(hui)。

1.35亿年前禽龙、林龙等新的恐龙在侏罗纪灭绝后出现。

顾氏小盗龙在中国东北辽宁出现,身长77厘米,四翼上有类似鸟类的羽毛。

1.33亿年前原始热河鸟在中国东北出现,它有大及强壮的翼,并保有像恐龙的长骨质尾巴。

1.30亿年前被子植物演化出可以吸引昆虫及其他动物散播花粉的花朵。

被子植物的革新引发动物的演化及共同演化。

1.28亿年前帝龙在中国辽宁出现,有羽毛及体长5呎。

1.25亿年前现今有胎盘哺乳动物的祖先攀援始祖兽出现,它像现今的睡鼠。

鹦鹉嘴龙是后期有角恐龙的祖先。

1.23亿年前千禧中国鸟龙有原始的羽毛但不是用作飞翔,其他有羽毛恐龙包括中华龙鸟及长城鸟,它们共同的祖先为始祖鸟。

其他恐龙包括多刺甲龙及始暴龙出现。

1.20亿年前只有25厘米的森林翼龙在中国辽宁出现。

1.10亿年前8公吨重及12米长最大的鳄鱼帝鳄出现。

肉食性恐龙包括驰龙科的恐爪龙及棘龙科,草食性恐龙包括波塞东龙、高吻龙及蜥结龙。

1.00亿年前巨大兽脚亚目的鲨齿龙及南方巨兽龙出现。

8800万年前印度及马达加斯加大陆分裂。

8000万年前蜥脚下目、鸭嘴龙科、角龙科及兽脚亚目很多的恐龙种类出现,超过一半已知的恐龙都是在中生代的最后3千万年,被子植物生长后开始出现。

印度开始移往欧亚大陆。

自侏罗纪至白垩纪,陆地成为恐龙的活动场所,同时翼龙、鱼龙也进入空中、水中称霸,直到白垩纪末期,再次发生多种生物的大灭绝,其中也包括陆栖的恐龙。

中生代的昆虫,仍是从古生代就已出现的蝉、椿象等半翅目昆虫、甲虫类、蝇、虻类的繁荣期。

蜂类是进入中生代后出现的,蜂类也与甲虫、蝇、虻一起进入新生代,继续繁荣。

到了中生代后期,螳螂、白蚁、跳蚤之类也开始陆续出现。

“新生代”(6500万年前至现在),第三纪(6500至160万年前),此时气温逐渐降低。

古第三纪(6500至2300万年前);新第三纪(2300至160万年前)。

6500万年前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将差不多一半的动物物种(包括所有不能飞的恐龙)消灭,可能是因小行星撞击扬起铱微尘覆盖整个地球,引起气候变冷所致。

没有了巨大及白天活动的恐龙,哺乳动物的多样性及体型得以增长。

一些哺乳动物重回海洋,如鲸鱼、海牛目及鳍足亚目等,其他的亦开始演化成能飞行,如蝙蝠。

一类细小、生活在夜间及栖息树上吃昆虫的统兽总目分支出灵长目、树鼩(qu)及蝙蝠。

6000万年前古食肉目在北半球出现,于520万年前灭绝。

已知最大的蛇泰坦巨蟒生活在南美洲热带雨林。

5500万年前澳洲从南极洲中分裂出来。

最早的真灵长类首次于北美洲、亚洲及欧洲出现。

5000万年前马由始祖马开始演化。

鲸鱼及海豚的祖先游走鲸可能像海狮般在陆地上行走及像水獭在海中游泳,它的脚有蹼(pu),并且是以耳朵听声音。

细齿兽类(所有狗、猫、熊、浣熊、狐狸、土狼、狐狼及麝猫的祖先)是肉食性,可以爬树。

4850万年前冠恐鸟是1.75米高的肉食性鸟类,是顶级掠食者。

4650万年前游走鲸后代的罗德侯鲸是鲸鱼的祖先,开始不再饮用淡水。

4300万年前始祖象出现,有长的鼻,但没有象鼻或象牙。

4000万年前灵长目分支成原猴亚目及简鼻亚目。

3700万年前龙王鲸的后肢开始缩小及发育完好,听觉开始经下颚传至中耳。

在埃及的鲸鱼谷当时是在水中,龙王鲸未有呼吸孔,要把头部伸出水面呼吸。

3500万年前禾本科从被子植物中演化出来。

3000万年前简鼻亚目分支成阔鼻小目及狭鼻小目。

所有猫的祖先原小熊猫生活在欧洲的树上,在2000万年前灭绝。

2300万年前印度与亚洲碰撞,产生喜玛拉雅山及青藏高原。

由于湿度被断绝,中亚洲成为了沙漠。

所有熊的祖先出现,其体型只有狐狸般大,以植物及昆虫来补足肉食。

猫熊亚科分支出来,当中只有大熊猫能生存至今。

2100万年前像獴(meng)的生物乘坐植物造成的筏由马达加斯加漂浮至非洲,并成为所有当地肉食性哺乳动物的祖先。

2000万年前非洲板块与亚洲碰撞。

拟指犬是狗的祖先,第五爪缩短了,有现今狗的上爪的影子。

犬科及猫科开始分支。

1500万年前猿从非洲迁徙至欧亚大陆,成为了长臂猿及猩猩。

1300万年前人类祖先从猩猩祖先形成。

猩猩的亲属开远禄丰古猿出现。

1000万年前气候开始变得干燥,草原代替了森林。

猴的数量激增,猿则减少。

人类祖先从大猩猩的祖先形成。

700万年前最大的灵长目巨猿在中国、越南及北印度生活,于30万年前灭绝。

560万年前地中海干涸。

500万年前火山爆发及产生很多小块的陆地连结了南北美洲。

哺乳动物由北美洲往南迁徙,并造成当地的哺乳动物灭绝。

370万年前一些南方古猿在肯尼亚的火山灰中留下脚印。

300万年前大猩猩在刚果河南岸消失。

南北美洲连接,发生南北美洲生物大迁徙。

现今的马属首次出现。

220万年前大猩猩分裂成西部大猩猩及东部大猩猩。

200万年前一些在刚果河南部的黑猩猩分支出倭黑猩猩,倭黑猩猩生活在雌性主导的社会。

自中生代至新生代,动物界又发生了明显的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