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知识总结精讲.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325558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5.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疗器械知识总结精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医疗器械知识总结精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医疗器械知识总结精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医疗器械知识总结精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医疗器械知识总结精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疗器械知识总结精讲.docx

《医疗器械知识总结精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疗器械知识总结精讲.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疗器械知识总结精讲.docx

医疗器械知识总结精讲

医疗器械知识总结

医疗器械——指单独或组合使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材料或其他物品。

准确度——测量值与理论值的偏离程度。

精密度——是指多次重复测定同一量时各测定值之间彼此相符合的程度。

输入阻抗——(广义:

外加输入变量与相应变量之比,用于有能量或信号转换的系统。

狭义:

电信号放大器的输入阻抗。

灵敏度——输出变化量与输入变化量之比。

频率响应——仪器保持线性输出时允许其输入频率变化的范围。

信噪比——信号功率与噪声功率之比。

零点漂移——在信号输入量恒定或无信号输入时,输出量偏离原起始值而上下漂动变化的现象。

共模抑制比——差模增益与共模增益之比。

第Ⅰ类风险安全级别——指通过常规管理足以保证其安全性、有效性的医疗器械。

第Ⅱ类风险安全级别——指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应当加以控制的医疗器械。

第Ⅲ类风险安全级别——指植入人体、用于支持、维持生命、对人体具有潜在危险,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必须严格控制的医疗器械。

电极——为了测量和记录生物机体的生物电位或电流而安置在机体和测量仪器之间的导电界面。

共模干扰——进行生物电测量时,被测体因受到各种交变电磁场的作用,而在人体表各部位上产生的幅度、频率和相位均相同的交流感应电位。

心电图——用体表电极,以时间为单位记录下来的心脏电活动(主要是心房肌、心室肌的激动)经过躯体在体表形成的电位差变化的图形。

心电图导联——体表电信号通过电极接入生物电放大器的方式。

标准导联——亦称双极肢体导联,它反映两个肢体之间的电位差,有Ⅰ导联、Ⅱ导联、Ⅲ导联。

单极肢体导联——也称加压单极肢体导联。

把RA、LA、LL之间的均值作为零电位点,测量各肢体电极与零电位之间的电位差。

胸导联——也称单极胸导联,测量胸部电极与零电位之间的电位差。

有V1、V2、V3、V4、V5、V6

运动心电图——又称运动负荷试验心电图,指在运动负荷下检测受试者的心电信号,以评估心脏功能和诊断心血管疾病。

动态心电图——又称Holter心电图,是一种长时间连续记录并编集分析人体心脏活动在活动和安静状态下心电图变化的方法。

心电向量图——记录心脏各瞬间产生的综合心电向量之立体方向及大小的检查仪器。

脑电图——利用体表电极检测人体脑组织生物电活动并放大记录而获得的一组电位变化曲线图。

脑电诱发电位——用外部刺激的方法引起的大脑皮层局部区域的电活动。

视觉诱发电位——是枕叶皮层对视觉刺激产生的电活动,用两侧后头部电极检出,用于测试视觉通路。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由短声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在脑干听觉传导通路上的电活动,由头皮电极检出。

体感诱发电位——是对躯体感觉系统的任一点给予适当刺激(微弱电流、机械刺激或其他刺激),在该特定通路上可以从反应出的点活动。

脑电图的导联——是指脑电电极的安置及与脑电图机的导线连接方式。

脑电单极导联法——将作用电极置于头皮上,并通过导联选择开关接至前置放大器的一个输入端;无关电极置于耳垂,并通过导联选择开关接至前置放大器的另一端。

脑电双极导联法——不使用无关电极,只使用头皮上的两个活动电极。

这样记录下来的是两个电极部位脑电变化的差值,因此可以大大减少干扰,并可排除无关电极引起的误差。

脑电地形图——脑电信号功率与头皮具体位置相结合的能量分布图。

触电事故——市电电流流过人体时产生的电能伤害。

直接电击——指人触及正常带电体所发生的电击。

间接电击——指设备或线路出现故障时,人触及异常带电体所发生的电击,是故障状态下的电击。

保护接零——中线接地的三相四线制供电系统将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与零线可靠连接的措施。

保护接地——电源中线接地的三相四项制供电系统电气设备外壳采取保护接地。

监护——测量患者生理及病理状态的生物信息,提取特征并及时转变为可视信息,并对潜在的微机生命的事件进行自动报警。

ST段电平——是从QRS复波终点到T波起点间的线段,它所反映心室肌早期复极过程的电位与时间变化,其检测对于心肌缺血和心肌梗塞有重要诊断价值。

收缩压(SP/systolicpressure)——是指心脏在收缩射血中期即心室收缩时,动脉内壁的压力。

舒张压(DP/diastolicpressure)——是心脏在收缩射血末期即心室舒张时,动脉内壁的压力。

液体耦合法IBP测量原理——压力传感器通过植入血管的导管内液体的传导直接测量人体血管内的血压。

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血中氧合血红蛋白占全部可氧合血红蛋白的比例。

血氧饱和度Sao2——动脉血中氧合血红蛋白占全部血红蛋白的比例。

朗伯-比尔定律——Hbo2和HbR对同一种光线的吸收率各不相同,透射光的衰减程度与Hbo2和HbR的浓度有关。

心输出量(CO)——心脏每分钟射出的血量,也称心排量,反映心功能。

热释电法心输出量测量原理——经漂浮导管注入右心房,混合后温度发生变化的血液进入肺动脉,安置于导管远端处(肺动脉)的温度传感器检测出温度值。

动脉波轮廓分析法测量心输出量原理(PiCCO)——由于心脏搏动形成的主动脉流量波形与周围动脉的血压波形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利用热释电法测量单次CO,并通过留置在外周动脉的测压导管分析动脉压力波形曲线下面积与CO存在的定量关系模型,实现连续心输出量监测。

阻抗法心输出量测量概念——利用心动周期中胸部电阻抗的变化来测定左心室收缩时间和计算心搏量。

胎儿监护仪及其常用监测参数——用于对围产期胎儿进行监护以便及时发现胎儿宫内缺氧,窘迫的监护设备。

监测参数:

胎儿心率,宫缩压

尿动力分析仪及其检测参数——是根据流体力学原理,采用电生理学方法及传感器技术,检

测尿路各部压力、流率及电生理活动的医疗仪器。

检测参数:

尿路压力、尿流率和肌电图。

电击除颤——用较强的脉冲电流通过心脏来消除心率失常、使之恢复窦性心率,又称为电复率术。

(电击除颤原理:

利用足够大的电流流过心脏来刺激心肌,使所有的心肌细胞同时去极化,然后同时进入不应期,从而促使颤动的心肌恢复同步收缩状态,使心肌恢复正常。

只有一定幅度和一定持续时间的电流才能起到除颤作用。

高频电刀(Electro-surgicalUnit,ESU)——一种利用高频电流(高电压、小电流)通过人体组织时产生的生物热效应来实现对肌体组织分子结构的分离、凝固或汽化,从而实现组织切割或止凝血的医疗仪器。

集肤效应——当变化的电流在导体中流动时,由于交变电磁场的作用而影响导体中电流的分布,使电流趋向导体表面。

频率越高,效应越明显。

高频电刀的射频单端技术——当电流频率在射频范围时,不用负极电极和电缆,病人与周围空间和大地之间因电容效应呈低阻抗,因而只有单个作用电极即可构成回路,实现电外科作业。

双极等离子电切技术工作原理——利用高频强电场使电解液(生理盐水)变为低温等离子态,在电极前形成厚度约100微米的等离子体薄层,电场还使等离子体薄层中的自由带电粒子获得足够动能,打断分子键,使靶组织细胞以分子为单位解体,在低温下形成切割和消融效果。

利用盐水的导电能力,电流在电极和组织之间的较小距离内形成回路。

氩等离子凝固术——利用电刀所提供的高压电场电离氩气(惰性气体),使之电离形成能导电的蓝色氩等离子束,利用氩等离子传导高频电流产生止血或凝固作用。

机械通气——吸气依靠机械动力向呼吸道和肺泡输送气体,呼气撤除外部机械动力,依靠肺泡与外界大气压的压差排气。

气动气控呼吸机——通气源和控制系统均只以压缩氧气为动力来源。

多为便携式急救呼吸机。

(气体由外部压缩气体驱动,调控系)

CT原理

CT普通扫描——指不用对比剂增强或造影的CT扫描,又称CT平扫,平扫是CT扫描最基本的扫描方式。

CT普通扫描包括——非螺旋CT扫描(即轴位扫描或序列扫描)、螺旋CT扫描、双源CT扫描、薄层扫描、连续扫描、重叠扫描、间隔扫描、靶扫描、高分辨率扫描、定量扫描、低剂量扫描、双能量成像、CT透视。

非螺旋CT扫描(axialscaning)——扫描时,检查床载被检者位置不变,球管与探测器系统在曝光的同时围绕人体旋转一圈扫描一个层面,该层面扫描结束后,检查床载被检者移动到下一个层面再进行扫描。

球馆围绕被检者旋转的运行轨迹成一个个独立的圆形。

(颅脑、椎间盘)(管电压120~140KV/管电流70-260mA/扫描时间6-20S/层厚5-10mm/矩阵5-10mm/层距5-10mm/连续扫描/缺点:

扫描速度慢/优点:

无螺旋CT多层螺旋CT:

一次采集获得多层CT图像,包括双层、4层、8层、16层、64层、320层等。

螺旋CT扫描(spiralCT)——又称容积扫描,有单层螺旋CT扫描和多层螺旋CT扫描,采用滑环技术,球管与探测器系统在曝光的同时围绕人体单向连续移动,球管围绕被检者的运行轨迹成螺线形,其中螺旋CT采集不是一个层面的数据,而是一个器官或一个部位的纵向连续的扫描数据。

(三维成像)(管电压80~140KV/管电流50-450mA/扫描时间100S/层厚1-10mm/优点:

扫描速度提高/多层螺旋CT:

一次采集获得多层CT图像,包括双层、4层、8层、16层、64层、320层等。

)(胸部、腹部)

双源CT扫描(dualsourceCT,DSCT)——有双球管和双探测器系统,两套采集系统同置于扫描机架内,成90度角排列,两球管既可以同时工作,也可分别使用。

(心脏成像、双能减影、全身大范围扫描)(优点:

提高了扫描速度和时间分辨力,减少了对心率的依赖,双能成像)

薄层扫描(thinslicescaning)——指层厚<=5mm的扫描方法。

(用途:

较小组织器官、较小病灶、较大病变的内部细节、拟进行图像后处理)(优点:

减少部分容积效应)

连续扫描——也称为序列扫描,各层之间既无间隙,也无重叠。

(CT检查常规使用)

重叠扫描——层面相邻部分重复扫描。

(非螺旋CT)

间隔扫描——部分层面组织未被扫描。

(肺高分辨率扫描)

靶扫描(targetscaning)——又称放大扫描、目标扫描,指对较小的感兴趣的区域进行扫描的方式。

(通常对检查部位先进行普通扫描,确定感兴趣区后扫描)

高分辨力CT扫描(highresolution,HRCT)——使用较高的X线计量进行薄层扫描、大矩阵、骨算法重建图像,获得具有良好的空间分辨率CT图像的扫描方法。

(小病灶、小器官、病变细微结构的检查)(管电压120-140KV管电流120-220KV层厚1-2mm矩阵512*512)(优点:

良好的空间分辨率)

定量扫描(quantitativeCT,QCT)——是指利用CT检查来测定某一感兴趣区内特殊组织的某一种化学成分含量的扫描方法(用于测定骨矿物质含量)

低剂量CT(lowdoseCT,LDCT)扫描——指在保证诊断要求的前提下,降低扫描X线剂量进行CT扫描的方法,可以降低被检者X线吸收剂量,并且减少球管损耗。

双能量成像——利用双源CT两种不同的能量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实现组织结构的减影、识别等CT技术。

(血管增强与骨骼进行直接减影、特征性识别、成分识别、结石识别)

CT透视(CTfluoroscopy)——CT快速连续扫描的同时,进行高速图像重建和连续图像显示,可以达到近似X线透视的实时观察图像的效果。

(主要用于CT导向穿刺活检)(CT导向穿刺活检:

在CT引导,将穿刺针刺入病灶内,进行组织活检、抽吸、注入药物等诊断、治疗的手段)

CT增强扫描(contrastenhancement,CE)——静脉注射对比剂后的扫描。

(注射对比剂后血液内碘浓度增高,血管和血供丰富的组织结构含碘量升高,而血供少的组织结构含碘量较低,使组织结构的密度差别增大,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之间密度差别增大,有利于病变的显示和区别)(增加组织器官的对比度)

对比剂分类——根据分子结构在溶液中以离子或分子形式存在(离子型对比剂和非离子型对比剂),浓度为300-400mgI/ml。

(离子型单体对比剂渗透压约1500-1600mosm/kg,非离子型单体对比剂约500-700mosm/kg)

一般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进行CT增强扫描。

常用的药物有:

碘海醇(又称为碘苯六醇、欧乃派克)、碘普胺(优维显)、碘佛醇(安射力)、碘帕醇(碘必乐)、碘比醇等。

对比剂的不良反应——化学毒性、渗透压毒性、免疫反应、离子失衡、肝肾功能损害等毒性反应、过敏反应。

对比剂的用量——1.5-2.0ml/kg,儿童用量酌减。

对比剂注射方法——

(1)静脉团注法:

以2.5-3.5ml/s快速注入80-100ml,再进行扫描(增强效果明显,应用广泛。

(2)快速静脉滴注法:

以1.5-2.0ml/s将100-120ml快速滴注,注入约一半左右时开始扫描。

(强化效果不好,不利于时相的选择和微小病变的显示,多用于扫描速度慢的CT机现已少用。

CT增强扫描通——常使用高压注射器准确、匀速地注入对比剂。

血管造影——对比剂注射后常需要紧接着注射生理盐水30-50ml。

(减少高浓度对比剂对上肢血管的刺激、将残留在输液管内的对比剂冲入血管,以及迅速推移静脉内的高浓度对比剂以免造成放射状伪影)。

增强扫描的方法——常规增强扫描、动态增强扫描、延迟增强扫描、双期和多期增强扫描。

常规增强扫描——指静脉注射对比剂后按普通扫描的方法进行扫描。

动态增强扫描——采用团注法静脉注入对比剂,指静脉注入对比剂后,在极端的时间内对感兴趣区进行快速连续扫描。

(可获得动脉早期、动脉期、静脉期、静脉晚期等不同时相的强化图像。

还可以针对多次扫描的同一病灶测定CT值,将其制成时间密度曲线,以研究该层面病变血供的动态变化特点,借以诊断及鉴别诊断。

)(扫描方式——

(1)进床式动态扫描:

通常使用螺旋CT,对一组层面或整个脏器连续进行数次快速扫描;

(2)同层动态扫描:

可选一病灶的最大层面或感兴趣层面,对该层面连续进行多次扫描。

延迟增强扫描——是指在常规增强扫描后延迟数分钟至数小时再行感兴趣区扫描方法。

(肝脏小病灶的检出、肝癌和肝海绵状血管瘤之间的鉴别及肾盂、膀胱病变的显示等。

双期和多期增强扫描——是指一次静脉注射对比剂后,分别于血供的不同时期,对欲检查器官进行两次或多次扫描。

CT血管造影——(computedtomographicangiogryphy,CTA)实质是血管的增强扫描,经周围静脉快速注入对比剂后,在靶血管对比剂充盈的高峰期,使用多层螺旋CT进行快速连续的薄层扫描,并经重组得到血管的直观图像。

(需多次螺旋CT)(螺距0.3-2mm重建间隔0.5-1mm对比剂:

碘对比剂,浓度大于300mg/ml,经手背静脉或肘静脉团注法以3.5-4.5ml/s速度注入80-100ml后,延迟时间进行快速薄层扫描。

层厚0.5-1.5mm矩阵512*512)

触发扫描方法——团注追踪智能触发技术自动触发扫描,根据经验值确定延迟时间进行扫描。

采用小剂量对比剂预扫描试验确定延迟时间。

CT灌注成像(CTperfusion,CTP)——指用CT同层动态增强扫描来分析局部器官或病变的动态血流变化,并以图形或图像的形式将其显示出来的一种功能性成像技术。

(应用较多的是脑血流灌注,对缺血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具有明显优越性;在肿瘤病变的鉴别诊断和分级诊断以及其他方面的应用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实时增强监视——是指增强扫描时对一定解剖区域的CT值进行监视,并根据CT值得变动来自动触发预定的扫描程序。

也称团注追踪(bolustracking)技术,属于CT心脏、血管检查的辅助手段。

(为增强扫描,准确掌握扫描时机提供了可能。

)(平扫——设定增强扫描的扫描程序——在靶血管内选定一个监测的感兴趣区并设定CT值阈值——注射对比剂并延迟一定时间5S后对该区进行连续快速扫描,并监视CT值得变化——对比剂达到该区域时CT值会突然升高,达到预定阈值80-100HU时则会自动触发预定的扫描程序。

PET-CT扫描仪——是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ositionemissiontomography,PET-CT)和CT机结合的产物。

它基于肿瘤组织的代谢与正常组织的代谢不同,通过正电子药物示踪剂在PET-CT显像上反映,是目前诊断肿瘤的强有力的检测手段。

(目前应用最多的PET显像剂是放射性核素18F-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它是一种正电子糖代谢显像剂,由回旋加速器产生,然后经过化学合成,其显像机制是恶性肿瘤细胞增殖活跃,对能量需求量大,显像剂在恶性肿瘤内浓聚。

CT检查技术的曝光条件——管电压(KV)、管电流(mA)、扫描时间(S)(根据设备扫描速度和扫描范围大小确定)(X线剂量降低,光子数量降低,噪声增大,图像质量下降)(必须根据检查部位的组织厚度和密度来选择合适的曝光剂量,并在保证影像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少被检者所接受的X线剂量。

视野(fieldofview,FOV)——包括扫描视野和显示视野

扫描视野——X线扫描时确定的范围,即在定位像上制定扫描计划时确定的层面视野大小。

(颅脑25cm,胸腹部50cm)

显示视野——数据重建形成图像的范围。

(腰椎间盘15cm,胸部36cm。

)扫描结束后也可以改变显示视野的大小重建图像。

矩阵不变,显示视野减小,则空间分辨率增大,突出病变的细节。

矩阵——数字图像纵横两个方向像素数目的乘积。

256*256、512*512、1024*1024(相同视野情况下,矩阵增大,像素减小,图像越细致、清晰,空间分辨率增大。

扫描结束后,也可以改变矩阵重建图像。

准直——分为前准直器(控制射线剂量)和后准直器(控制扫描层厚,与间距无关。

输出呈狭缝状,限制了探测器接受照射的实际密度。

)同时使用几个采集通道通常代表同时采集几层图像。

层厚(slicethickness)——指扫描后一幅图像对应的断面厚度。

主要影响密度分辨率。

层厚增大,密度分辨率增大,空间分辨率降低,信噪比增大。

(颅脑5mm,胸腹部7.5-10mm)非螺旋CT机前准直器的宽度即扇形X线束的厚度和单层螺旋CT机前准直器的宽度通常等于图像的厚度。

多层螺旋CT——有多排探测器接收X线,多个采集通道输出信号,扫描层厚是一个采集通道对应的全部体层的厚度。

薄层扫描——内耳、颞骨乳突、眼眶、椎间盘、肾上腺。

厚层扫描——在软组织且范围较大时。

层距(slicegap)——一般用于非螺旋扫描,是指相邻两个层面的中点之间的距离。

重建间隔(reconstructioninterval)——螺旋CT重建的相邻图像的中心在纵轴方向的距离。

重建间隔一般选择为层厚的30%-50%。

(重建间隔等于层厚时,层面显示无遗漏、无重叠;重建间隔大于层厚时,部分体层层面未显示;重建间隔小于层厚时,重叠重建,但可减少部分容积效应,改善3D后处理的图像质量。

螺距(pitch)——指扫描转架旋转一周检查床运行的距离与X线准直器宽度的比值。

(无纲量的比值)(螺距为1时,曝光剂量、重建使用的数据量与非螺距扫描持平;螺距大于1时,重建使用数量小于非螺旋扫描,X线剂量减小,图像信噪比降低,但是扫描速度加快;X线剂量增大,图像质量提高,但扫描时间延长。

)在短时间(如一次屏气)需要大范围扫描时,可使用较大的螺距。

旋转速度——多数CT机旋转速度为0.5-1.0S/周。

多层螺旋CT的扫描速度快。

扫描增大,运动伪影降低,因运动产生的漏扫降低,检查时间减少,多期扫描时间各更准确,时间分辨率提高,曝光时间减小,X线剂量减小,信噪比降低,但图像质量降低。

(动态器官的检查——心脏、大血管、冠状动脉;多部位与大范围——急、重症。

心电门控(cardiacgating)技术——包括前瞻性心电门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

前瞻性心电门控——采用心电触发技术,根据心电监控预设的扫描时机,在被检查者心电图R波的间期触发序列扫描,触发方式既可选择R-R间期的百分比,也可选择绝对毫秒值。

回顾性心电门控——在记录心电监护信号的同时,采集一段时间、全部心动周期的扫描数据,采集回顾性图像重建的方法,将心电周期相同时期的数据用于图像重建。

扫描架倾斜角度——当被检组织器官的扫描层面与水平不相垂直的时候,需将扫描架倾斜一定角度进行扫描。

算法(CT图像重建时所采用的数学函数)——包括:

标准算法、软组织算法、骨算法。

(算法不当会降低图像质量)

标准算法——均衡图像的密度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

(颅脑脊柱图像)

软组织算法——适用于需要突出密度分辨力的软组织图像重建。

(肝、脾、肾的图像重建)

骨算法——提高空间分辨力,强化组织边缘、轮廓,适用于密度差异大,且需要清晰显示细节的部位检查。

(骨结构(骨小梁)、内听道和弥漫性肺间质性病变的图像重建)

各参数的确定要结合实际需要进行综合考虑,合理选择。

CT值——(μ物-μ水)/μ水*1000单位HU

CT水=0;CT空气=-1000;CT液体=-10~10;CT气体=-1000HU左右;CT脂肪=-70~-90HU;CT软组织=20~50HU;CT骨性组织>=300HU;骨皮质>=1000HU

窗技术(windowtechnology)——将CT值有选择性地进行适当的灰阶图像表达,提供最大诊断信息的技术。

CT显示系统灰阶设置一般为256个灰阶,人眼的分辨灰阶的能力一般不超过64个灰阶。

以某个CT值为中心,设定为一个CT值范围,将该范围内的组织结构以全部灰阶显示,将该范围以外的组织全部显示为无灰度差别的最白或最黑。

窗宽(windowwidth,WW)——是指CT图像上的全部灰阶有效显示的CT值范围。

窗位(windowlevel,WL)——是窗宽的中心CT值。

(平均CT值)

图像有效显示的CT值范围——为(窗位

1/2窗宽)。

观察同一个组织器官,根据观察目的不同,可以选用不同的窗宽、窗位。

(脑组织WL35,WW100;肺组织WL-650,WW1600;骨组织WL300,WW1500;纵膈WL40,WW400)

图像质量的影响因素——分辨率(包括:

空间分辨率、密度分辨率、时间分辨力。

是判断CT性能和图像质量的三个重要指标)、噪声、部分容积效应、伪影。

空间分辨力——又称高对比分辨力(highcontrastresolution),指在密度对比大于10%的情况下,鉴别细微结构的能力。

(CT的空间分辨率小于X线胶片)

密度分辨率(densityresolution)———又称为对比度分辨力(contrastresolution)或低对比分辨力(lowcontrastresolution),是指当细节与背景之间具有低对比度时,将一定大小的细节从背景中辨别出来的能力,即能够分辨组织之间最小密度差别的能力。

(CT的密度分辨力比常规X线检查高约20倍。

(厚度增大,X线剂量增加,信噪比增大,密度分辨力增大;厚度增大,矩阵减少,像素增大,数目减少,空间分辨力降低。

时间分辨力(temperalresolution)——指重建相邻两层图像所使用的最短时间间隔。

(机架旋转速度,心脏重建算法增大,时间分辨力增大,运动伪影减少)

噪声(noise)——均匀物体的影像中各像素的CT值参差不齐。

(X线量增大,噪声降低)

部分容积效应(partialvolumeeffect)——在同一扫描体素内含有两种以上不同密度的组织时,所测得的CT值不能真实反映任何一种组织真实的CT值,而是这些组织的平均CT值。

(采用薄层扫描、小视野、大矩阵重建可减少部分容积效应。

伪影(artifact)——CT图像中与被扫描组织结构无关的异常影像。

条状伪影——被检者活动、心脏搏动、肠蠕动、屏气不良。

条状、星芒状、放射状伪影——金属异物、钡剂、碘油。

CT的图像后处理技术——包括:

重建技术和重组技术。

重建技术(resonstruction)——指使用原始容积数据经计算机采用各种特定的重建方法处理得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