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管理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323091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德育管理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小学德育管理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小学德育管理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小学德育管理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小学德育管理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德育管理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docx

《小学德育管理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德育管理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德育管理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docx

小学德育管理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小学德育治理论文范文精选3篇

一、提高教师素养,注重言传身教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

“教师的职业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

所以应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在工作和生活中处处严格自律、努力成为学生可以效仿的榜样。

”这位大教育家的话也充分说明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重要性。

高尚的品行情操会给予人很大的正面影响,而且小学是学生思想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小学生本身就具有善于模仿的特点,老师在他们心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如果老师能够有意给予学生正确的行为指向,那么学生便会效仿,班级的风气也会越来越好,可是如果老师的行为举止存在问题,那么便会误导学生,所谓:

“不正其身,如何正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教师必须严于律己,言行一致,举止文明,在教育教学中要高度自觉,进行严格的自我监控,保证情绪积极稳定,以自己积极的情绪营造良好的心理教学氛围,不能把消极的情绪和不好的行为习惯带给学生。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必须要有博大的胸怀、高尚的情操,以自己至诚至真至爱的人格力量去影响我们祖国的未来,带领他们走向道德光辉的顶点。

例如,老师如果要教育学生养成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的行为习惯,那么老师就要做好榜样作用,这样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再如,老师如果教导学生要懂礼貌,不说脏话,那么前提就是保证自己能够礼貌待人,文明用语,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从内心接受这些思想教育,培养高尚的品行。

二、抓好课堂教育,注重学科与德育的整合

俗话说: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应该注重语文这个资源(语文可以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只要我们合理利用,那么语文的学习便会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那么通过课堂教学来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便不再是难事,例如在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语文老师应该根据邱少云的英雄事迹向学生宣传邱少云的爱国思想,从而引导学生学习他的爱国精神。

其次,上课的时候老师要注重课堂纪律,对于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要给予批判。

最后,语文老师也可以开展关于“好的行为习惯”的演讲活动或作文比赛,以这些方式对学生进行文明习惯教育。

三、语文德育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小学阶段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最佳时期。

因此,我们要有效利用这个关键时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需要将语文课文中的德育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从课文学习走到生活学习中,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会更加深刻和有意义!

例如,学习《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文时,我引导学生明白“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的道理后,就给学生看了一些好人好事的视频,以鼓舞学生的内心,坚定学生做雷锋的决心,使学生能够以成为雷锋而自豪,然后我又组织学生寻找班级小雷锋的足迹,同学们积极发言,课堂气氛热烈,列举了许多“雷锋”做好事的例子。

然后我又问学生想不想做雷锋,发扬雷锋精神,由于学生感受到雷锋精神的可贵,便会争当“活雷锋”,这时语文老师应该给学生一次做雷锋的机会,让他们通过个人实践体会到做雷锋的乐趣,学习雷锋的宝贵精神,语文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去敬老院,帮助老人打扫卫生,或者给他们讲故事,也可以让学生以自家长辈为主,帮助长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做雷锋乐趣的同时也可以孝敬长辈,当然也可以组织学生帮助班级需要帮助的学生,从而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发扬学生的雷锋精神,培养学生爱心。

德育是教育的灵魂,实效是德育的关键,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站在高处、看在远处、着手小处、干在实处。

我会不断努力,积极探究更好的德育治理方法,从而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提高学生的思想观念,培养学生高尚的品行。

寻找工作,可是一连20多家公司都没有接受他。

他想自己才能出众,找家小公司应该没有问题吧。

可是小公司也把他拒绝了。

同学们,为什么德国的公司都拒绝他呢?

猜猜,可能是什么原因?

(悬念一摆,学生都积极猜想)

想知道真实原因吗?

那家公司的老板告诉他,不录用他的原因,竟然是因为他在德国期间乘公共汽车曾经逃过三次票。

留学生很吃惊,难道我的博士文凭还抵不过三次逃票。

德国老板说:

“是的。

我们不怀疑你的能力,但我们认为您只有缺少了非常重要的两个字!

此时老师提问:

“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你有什么感想?

感触学生心里,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感受,深切体会到说谎的危害。

二、发挥导入的铺垫功能

1、为突破重点作好服务

有些品德教育主题可能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有一定的距离。

如果,在课堂学习开始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那么,要想在课堂上让学生真正领会课程教育意图则有困难,从而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

鉴与这样的考虑,我们要在课堂导入环节把问题解决好。

(1)、事实说话导入补认识

用事实说话:

就是采纳社会上出现的事例,自然界存在的现象,来安排课堂导入。

由于它的真实性,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这类课堂导入的设计对与那些学生感性认识上不足或者模糊的品德教学主题特别合适。

例如《保护环境》的教学,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学会保护环境。

现实生活中,学生知道身边存在着比较严峻的环境污染,但是他们并没有觉得环境污染对自己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水污染了,他们觉得现在有自来水;电池乱扔,对土地的污染似乎也看不出来环境污染的严峻性,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的威胁认识就较为欠缺。

因此,在导入时,老师用多媒体播放了“森林大肆砍伐;污水排放,河水变质,鱼儿死亡;不可分解塑料袋漫天飞舞……”随着画面的切换,学生脸上的表情变的严肃了,雄辩的事实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环境污染的严峻性,那么“我们要保护环境”的意识马上萌生出来。

接下去的课堂学习实效就有很好的保障。

(2)、亲身体验导入强感受

由于年龄的原因,生活状况不同的原因,我们的孩子对他人的心理,生活不可能有切身的体会。

如何引导学生和他人交往,学会与人相处是品德课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这类品德课程教育,在导入时要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最好的办法是设计活动让学生去亲身体验体验,这样对马上进行的课堂教学非常有利。

残疾人生活上的困难,一般健康的人都不会有什么体会和感受。

看到残疾人遇到困难,好大一部分学生会嘲笑他们。

《关怀残疾人》课堂导入时,如果老师选择“一位盲人在行走时,不小心摔了一跤”或“一位脚残疾人走楼梯”的情景来导入。

希望引导学生认识到“他们遇到困难需要得到我们的帮助。

”那么,肯定会有部分学生最先关注的是盲人摔跤,脚有残疾的人走楼梯的情形。

这情形在他们眼里看到的可能只是摔跤时的狼狈,走楼梯时的滑稽。

有位老师的导入很巧妙。

设计一个生活情景:

在讲台上放本书,旁边再放些其他的东西,过道上也摆些凳子或物品,设置些障碍,让学生蒙上眼睛,独自去取书。

然后在同学的帮助下再去取回书。

在课堂导入时,请大家谈谈取书的感受。

这样回避了前一案例中出现的尴尬场面,同时让学生亲身来感受一下残疾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体会一下渴望得到他人帮助的那种心理,效果就不一样了。

(3)、情景再现导入温经历

现在的孩子生活幸福,在家里无时不刻都享受着亲人的关爱,有一种“以我为中心”的意识。

许多孩子忽视了生活经历中许多值得珍惜的东西。

品德课程中,许多主题安排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深刻理解生活。

这类课堂的导入时,要把曾经的生活情景重新再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意识的温习、再新认识生活,这对与课堂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谢谢你们,我的父母》的重点是感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怀,体会到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辛苦操劳。

作课前调查,和学生交谈中发现,许多学生认为:

“父母照顾好孩子的生活,是天经地义的。

”有的还埋怨:

“父母对自己的关怀不够,没有其他的父母那么好。

”那么,课堂导入就需要老师精心选择生活中一些温馨的情景,能打动孩子心灵的生活细节展示给学生看。

如“灯下,妈妈给孩子打毛衣;孩子生病父母精心照顾;晚上,妈妈给孩子折叠第二天穿的衣服;孩子睡着时,妈妈起床为孩子盖棉被”等等。

在重温这些每位学生都经历过的生活小事后,可顺势提问:

“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内心深处一定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怀,体会到父母的辛苦操劳。

2、为解决难点做好服务

有些品德课的教育主题尽管与学生的生活经验非常的贴近,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不是很大,但是这一教育主题中可能会涉及到一些易混淆的概念,较抽象的道理,认知上有困惑的现象。

这些我们在课堂上必须需要处理的问题,可以考虑在课堂导入的时候来先行解决,从而为课堂学习打好一定的伏笔,促进学生对课堂主题有更深刻的理解,为提高课堂的学习质量奠定基础。

(1)、类比感悟导入渗道理

品德课程中涉及到一些比较抽象的道理,这是我们在课堂教学时所遇到的难题。

我们可以在导入时,用比较形象的、例子进行类比,让学生对抽象的道理有个较为感性的认识。

《集体的力量大》要求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集体的力量的无比。

一个人办不到的事情,很多人在一起齐心协力,互相合作就有可能办到。

难点:

人多并不一定力量大,只有团结一致,力往一处使才行。

要在课堂上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可以通过课本中的《运水果》的故事来突破,但是总觉得学生的认识不够深刻。

所以在导入课堂教学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纳能类比说明问题的“折筷子”的游戏来作好相应的铺垫。

先请一位学生上前来折筷子,给一根,轻而易举折断了,再给两根,有点费力,但还是折断。

作后给一把筷子,结果怎么也折不断。

整把筷子请其他的同学也来折,可……游戏结束后,老师组织学生讨论。

通过游戏,你明白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然揭示课题。

这个游戏中蕴涵着团结,力往一处使,力气就大的道理。

在讨论中,学生认识到筷子多了就折不断了。

这是对道理的最为朴素的认识。

在课堂中《运水果》的故事学完后,再让学生说一说对“折筷子”的游戏有什么新的认识。

这时学生对道理的认识就深刻到位了。

(2)、形象感知导入释概念

现行的好多品德课的主题涉及到概念,这是老师在课堂教学时遇到的最令人头疼的问题。

对概念进行解释吧,学生听不懂,再说对小学生讲概念也没有这个必要;不解释吧,课堂上出现这样那样的混淆,弄不明白。

对与这类主题的教学,在课堂的导入时,可以把概念的外延一一具体摆出来,学生在大量的具体形象面前就自然理解可这个概念。

《生活中的你我他》这课的难点是,学生对职业这个概念弄不清楚。

容易把外地人、领导、超人、魔法师等当做职业来看待。

如果要引导学生把哪些是职业,哪些不属于职业分辨开来,有些难度,因为什么叫职业这个解释,小学生理解不了,也没有理解的必要。

怎么办?

仔细想想,学生对生活中各种不同职业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医生、老师、工人、农民、护士、JC、售货员”等等应该都认识。

因此,解决这个难题可以直接采纳“职业”的具体形式来说明。

在导入时,展示“不同职业人员的劳动场面以及模仿各种职业的典型动作,让学生来猜猜他是从事什么职业的人?

”这样形象感知导入的效果真的好,学生兴趣很浓,而且对各种职业的名称很快有了清楚的认识。

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再也没有出现把外地人、领导、超人、魔法师等当作职业来看待。

(3)、情境体悟导入揭困惑

现实社会缤纷复杂,现实生活丰富多彩。

学生对生活中许多现象存在认识上的困惑,觉得到底该怎样来正确认识,感觉很难,品德课程中如果涉及到了,我们就要花时间把它讲透彻。

因此,在课堂导入时就让学生来面对困惑,对于积极解决困惑帮助很大。

《当冲突发生后》的难点,就是希望学生尽量幸免与人发生矛盾,当矛盾发生的时候,要冷静处理,不激化矛盾,能理解他人,做到宽容待人。

在现实的生活中,学生知道不该为一点小事与同学闹的不可开交。

但在事情发生时,总觉得自己吃亏了,于是剑拔弩张干起来。

对此孩子们在认识上很困惑,“我们到底怎么办?

”很希望在课堂上在老师的指点下,知道如何来处理。

结合这样的情况,可以设计如下的导入:

出示:

三幅漫画,第一幅两个男同学在打架,闹得很凶。

第二幅是在办公室里,老师在教育他们,两人都低着脑袋。

(旁边文字)老师:

“打架对吗?

”第三幅是老师在问哪你们为什么打架?

两个男同学都仰着头说旁边文字:

一个说:

“是他先打我的。

然后问学生“看着这三副画,你对他们打架以及在办公室的表现是怎样看的?

”因为这种事情太熟悉了,学生纷纷发言。

老师引出“当冲突发生后,我们怎么办?

”然后重点和学生一起探讨合理的处理办法以及谈论“老实是要吃亏的”这种说法。

整堂课的教学,一点也不拖泥带水,结构紧凑,重点突出,教学实效明显。

明清时期许多教育家在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基础上,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作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提出了不少富有启发性的主张。

这些主张和当时人们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与内容的观点相比,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制造性。

因此,在我国传统的小学道德教育思想体系中,这部分内容也就具有更大的价值。

(一)以爱养之,宽严相济

启蒙教育应以爱护儿童为出发点。

所谓“爱养”,就是以慈爱的精神关怀、爱护儿童,用说理的方法教育、感化儿童。

孩子六七岁时入蒙学读书,刚开始不大适应。

此时教师应“不问知愚,皆当用好言劝谕,使知读书之高”;同时“勤于教导,使不惮读书之苦”。

切不可一味训斥甚至“扑责”,因为这样做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到八九岁时,儿童渐渐懂事,此时可适当采纳责罚手段,但只能间或为之,才有效用。

若经常使用,“则彼习以为常,必致耻心丧尽,顽钝不悛矣。

”十四五岁时是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关键期,此时须“循循诱掖”,使之“专心读书”。

应根据儿童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

对聪颖者,应“单用善言警悟”,使其不责自成;对愚顽者,可适当予以责罚,但责罚后仍然要用“好言劝谕”、使其“知悔而能新”。

否则,虽然采取了处罚措施,但却达不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同时,处罚学生还应当掌握时机,做到“四毋责”,即“空心毋责,方饭毋责,毋乱责,毋出不意从背后掩责”。

因为这些都有害儿童的健康,故须绝对禁止。

以爱养之,就要对学生负责。

而要对学生负责,就必须严格要求,所谓“教则必严,严则必勤,勤则必成。

”然而仅仅严格还不行,还须济之以宽。

只有宽严相济,才能取得教育的成功。

所谓宽严相济,包含三层意思:

一是年幼以宽,年长以严。

儿童幼小时,“筋骨未坚,血气未满,心知未定”,因而胆子较小,见生人或异物,“不免心悸而神怖”。

在其刚离父母而入学之时,若老师要求过严,则必定“恐惧而畏缩”。

他们表面上虽不敢违背,但实际上内心却受到损害,畏学、避学之心便由此而生。

因此,当年幼儿童刚刚入学时,“教诲固不可缺,而保护尤所当慎”。

此时要求可适当放宽一些。

假如有的孩子“放纵无度”,也只须脸色严厉一点,“令其稍改即止”,切不可大声呵斥或扑责。

年幼以宽,其目的在于保护儿童的身心健康并“诱其入道”。

儿童稍长,“则智计渐生”。

对年龄大的学生若要求过宽,单用诱掖的方法,则难以见效。

故此时要求应当严一些。

严是为了防止孩子学坏,使其能走上正道。

二是宽其辞色、严其课程。

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应当宽厚一些,如表情和气,语言和气,耐心细致,循循善诱。

但在学习上则要从严要求,丝毫放松不得,不能有一点马虎。

三是家教素宽者则严,家教素严者则宽。

对家教素宽的儿童应严格要求,然而由于他们一向松懈惯了,突然从严管教,则“懦弱之子必病,顽劣之子必逋”。

所以,在刚入学时,不能操之过急,“须缓缓约束”,耐心开导,反复劝说,当他们真正心悦诚服以后,再加以批判,帮助其改正缺点。

至于那些家教素严的孩子,则可“稍济以宽”,“使其恋恋塾中”,孩子若热爱老师,喜欢上学,则“教理更易入”教育效果必将大大增强。

(二)顺其性情,寓教于乐

儿童天性活泼好动,喜欢自由自在、自由自在地玩耍、嬉戏。

若按照儿童的特点,顺其性情,就能促进其进展;否则,便会阻碍儿童的健康成长。

因此,教育儿童“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那么,他们将一定进步很快。

这就好比花草树木在春风吹拂、时雨滋润之下,“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以“冰霜剥落”,其结果只能是“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

要使儿童趋向鼓舞,就要“常存童子之心”,采纳适合儿童特点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其乐习不倦”。

孔子曾经说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可见乐之是学习的最高要求。

儿童只有乐学,才能极大地发挥其学习积极性,才能真正理解学习内容,从而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一般来说,儿童都喜爱音乐、诗歌和舞蹈。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组织儿童唱歌、跳舞,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欢乐的气氛中和愉快的情境下,教学效果将明显提高。

当然,教学活动还须以读书为主。

“读书虽不如嬉戏乐,然书中得有乐趣。

”这样,学生才会爱读。

教师可根据教学目的,选择儿童喜爱并易于接受的内容,如历史典故,名人名言以及榜样人物的事迹,用故事的形式讲给儿童听,他们定会兴趣十足,注意集中、精神振作。

读书贵简约,使学生易于理解。

“今日进有功,以鼓发其兴致”。

当儿童感到学习并不困难,并看到自己的进步时,便会激发起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内在动力。

学生负担不可过重。

功课完成后,即使时间尚早,也不要再增加任务,让孩子能够自由地嬉戏、玩耍。

尤其是年幼儿童,切“勿令终日在馆,以苦其心志,而困其精神”,而应当让其有自由活动时间,满足其活泼好动的需要。

顺其性情,寓教于乐,则儿童无不欢欣鼓舞,对老师的教导便易于接受;而悖其性情,“劳累拘束,则厌弃之心生矣”[10]。

即使老师言之谆谆,学生也只会是听之渺渺。

(三)量资量力,循序渐进

儿童资质有高下之分,故教学内容和方法须因人而宜,“浅人浅解、深人深解”。

不能不分高下深浅,一概而论。

只有“斟酌变通”,使之“与资相合”,方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果学生肯动脑筋,能质疑问难,就应当启发他进一步思考,自己解决问题;假若学生不善于思考,可由老师提出问题,让他分析解答,也可提出几种观点,令其选择;对于那些反映迟钝,一时不能回答的学生,可宽限几日。

聪慧的孩子往往容易骄傲。

对于这样的学生,即使进步较快,也不宜过多表扬,相反倒应常常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以免其骄傲自满。

所谓“摘其短以抑之,则不骄”。

愚钝的孩子往往容易丧失信心,对他们如果批判责罚过多,便会令其自暴自弃,“而安于下流,无上进之机”。

因此,对这样的孩子应以表扬为主,即使他们只取得了点滴进步,“亦不妨极言嘉许”,以鼓舞其“踊跃向往之心”。

所谓“举其长以扬之,则不退”。

儿童年龄幼小,故教学应量力而行。

“初立课程”,当“量其资力”所及,先“酌定十分之六七”,留有充分余地,“再观后效,逐渐加增”,从而使学习者“有日进之功”。

教学中亦应“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援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

教学生读书,切不可躐等,应当循序渐进。

“先易讲者,而后及难讲者。

”[10]因为,只有先易后难,学生才容易理解,容易接受、进而有所“进益”。

先选择浅显易懂的内容讲给学生听,使之易学,只有易学才能够条理通达。

然后,再“由浅入深,由显入微”,一步一步因势利导,儿童才会“兴致勃然”[11]。

儿童读书,“贵分层次,”先读什么,次读什么,再读什么,都要有明确的安排。

如果“不循次序”,“不分层次”,虽然“欲其速成”[12],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因此,教儿童学习,“不必性急一时,而在操功于悠久”。

让其“悠而游之,使自得之”[13]。

这样,孩子便会越来越聪慧,越来越懂道理。

(四)随读随讲,知行并进

教儿童读书,应当随读随讲,这样,“久久胸中自能有所开悟”。

如果只读不讲,学生不明其义,即使读得再多,也毫无益处。

“故先生教学工夫,必以勤讲解为第一义。

”[14]

给初学者讲书,要用浅显易懂的话语加以解释,“宜说白话,指实事,道俗情。

”[15]要使“仆僮炊妇”听了,都能“手舞足蹈”,这才是“真讲书”[16]。

例如讲解“学”字,就是“看了人的好样,依照他做好人的意思。

学读书,学写字,学孝顺爷娘都是。

”[17]

讲解书中的文理,必须“证之以日用常行之事”[18],这样学生才容易领会。

若脱离实际空洞讲解,那么学生就难以真正理解。

老师讲书时要学生字字句句都向“自家身上体贴。

这句话,与你相干不相干,这章书,你能不能学。

”务须将要求,“说与学生知道,要这等行,才是好人。

”例如,“立身根本,孝弟为先。

”这是必须首先要向学生讲清的道理。

在教儿童识字时,就应当灌输这种思想。

“如认父母字,则教以如何孝顺;认兄弟字,则教以如何友悌。

”在教儿童读书时,老师必须专门讲解孝悌的有关要求,如对父母应当和言悦色,尊重爱戴,听从父母的教导,关怀父母的健康,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对兄弟要团结友爱,互敬互让。

每日可教一典故,将可师可法的故事讲给儿童听,如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等等。

总之,要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使儿童懂得必须孝顺父母,友爱兄弟。

老师在讲授时,须诱导学生提问,然后根据学生的问题再详细讲解。

学生若能勤问,则说明他用心思考,已进入书中。

若提不出问题,便可知他尚未专心听讲,或未用心思考,此时老师可提出问题请他回答。

一则督其专心,二则“令其善疑”。

只有专心,才能听清老师的讲解;只有善疑,才能真正理解书中的含义。

对于年幼初学者,老师在讲完一章以后可将此章重讲一遍。

因为年幼初学,往往不得要领。

“初讲一周,多未领会,惟经再讲,始知梗概。

”然后让学生复讲。

学生讲错的地方,老师加以纠正,学生不理解的地方,老师可以再讲,直到学生真正弄懂为止。

对于那些不用心听讲,一点也讲不出来的学生,需要适当惩处,以督促其用心学习。

让学生复讲好处很多,它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帮助学生真正掌握所学内容。

“使之胸中开明,真实有得。

读书是为了做人。

因而,学了就要做,力行才是根本。

如果学生只读书而不按书中道理去做,那么,书读得再多也没有用。

所以,“学要切己”。

要使学生将书中的每句话都和自己联系起来,切实照着去做。

如书中讲“头言直”,即“端正头顶”,讲“手容恭”,即“整齐手足”,如此“知行并进”,那么,读书的目的就达到了。

(五)务求精熟,力戒贪多

“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

”因为内容多了,就不可能详细讲说,学生也就难以理解,理解不了就容易遗忘。

只有少而精,抓住要点,反得讲解,才能使学生“章章句句,无一字不明白”。

所谓“多则惑,少则得。

”故“讲书切不可贪多”[10]。

如果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了老师讲授的内容,那么他们的学习能力就会提高,通过举一反三,对于那些老师没有讲过的内容,也能渐渐有所理解。

这样的教学便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儿童读书务求精熟。

若此篇尚未精熟,决不读他篇。

要“含英咀华”,仔细体会,才会有所领会。

如果东读一篇,西读一篇,“这篇不熟,那篇不精,岂不枉费工夫?

”因此,读书时一定要精力集中,读一篇就要全力以赴读熟并理解它,“切不可读着这篇,又想着那篇”。

这就好比烧开水。

一锅水不停地烧,自然会开。

如果水还未开又换水煮,这样,即使花了很多时间,烧了很多水,但始终一锅也烧不开。

儿童年幼时记忆力强,故所读之书均须“精熟明透”,这样,“根本既深”,以后才能“永不遗忘”。

(六)多加诱掖,少施惩戒

老师教育学生应以正面开导为主,经常用“好言劝谕”,“上之动以圣贤、德业,次之动以功名,富贵,再次之惕以利害、祸福。

”同时可将各种宣传善行的书籍,当作每日学习的功课,时时与学生讲说。

这样,即使再愚钝的儿童,每天都能听到有益于身心的“嘉言”。

自然会逐渐警惕醒悟,产生追求上进之心。

好的老师应当“以诱掖奖劝为主”。

学生有了过失,便“讽以微言”,使其“翻然改悔”。

不到迫不得已时,不可轻易使用惩处手段。

即使惩处学生,也要掌握以下原则:

一是惩处次数切勿过多,因为“数则不威”。

二是惩处要严,“不责则已,责则须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