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1到120回读后感.docx
《三国演义1到120回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国演义1到120回读后感.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国演义1到120回读后感
Theearthisinmotionallthetime,andapersonwillnotalwaysbeinanunluckyposition.简单易用 轻享办公(页眉可删)
三国演义1到120回读后感
三国演义是一部既极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演义小说。
当我初次翻阅这本书时,里面曲折的情节,血性的人物,丰富的内容,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动乱的时代,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与特点。
如果说红楼梦是柔情似水,那么三国必是刚柔并济的。
“两耳垂肩”,不仅说明刘备的外貌与众不同,更是暗示他日后必有所作为。
我想两耳垂肩之人也是个有福之人,说明刘备不会这么轻易地被人害死。
当我读到他被蔡瑁追杀到檀溪边时,也不禁为他捏了一把汗,谁知戏剧性的一面出现了,的卢马居然纵身一跃,神奇般地不仅保护了刘备,更是让刘备遇到了贵人。
这是天意啊。
正如司马懿父子眼看就要被大火烧死,老天偏偏下了一场大雨,让他乘机逃脱掉了。
可见他命不该绝。
此时暗示着蜀汉终将逃不了灭亡的命运。
而此时的曹睿对于司马徽来说,杀了他等于捏死一只蚂蚁。
所以后来曹睿听了谗言,对司马徽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更促使了司马徽篡夺他的皇位。
一开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后来的曹丕逼献帝退位,也给他做了“榜样”。
每一个有雄心的人,都想日后能有所作为,恨不得全天下的人都匍匐在他的脚下。
每一个有才能的人,都希望得到君主的重用。
就连庞统这样一个具有经天纬地之才的人也如此。
如果他不是这样急切,有怎会疏忽敌人的埋伏,我想作为一个有军事才能的人来说,他不可能不知道地处险境最易受到袭击。
正如诸葛亮所说,不了解天文地理的是庸才。
而他绝不是个庸才,他只是一心想向别人证明自己。
如果他还活着,蜀汉的结局恐怕要改写了。
每个人的经历都是这么的传奇,三国中有神奇色彩的要属诸葛亮了。
“飘飘然有神仙之貌”的他第一次用兵就令关羽等人十分佩服,这也暗示诸葛亮最擅长用火攻。
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火烧藤甲兵等。
他能在自己进中原之前布好八阵图,日后困住陆逊。
要不是黄彦昌指点陆逊,恐怕他到死都在琢磨怎么出去呢。
一个八阵图相当于十万精兵,诸葛亮估计是神仙转世了,可是天妒英才啊。
依我看庞统没有他那么旷然,司马懿没有他那么用兵如神,周瑜就更别说了。
每一个想急于成功的人,往往更会有破绽。
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又怎么测不出蜀汉的结局呢?
他一死,蜀汉必将灭亡,那刘禅就是一个摆设,成天就知吃喝玩乐,被黄皓哄得团团转,真是烂泥扶不上墙,也难怪刘备最后会叫诸葛亮取代他了。
而诸葛亮担心老是这么拖下去,不能完成国家大业。
他呕心沥血,以至于积劳成疾。
又因急于统一蜀汉,也促使他病逝。
诸葛亮如果真篡夺了皇位,那他先前的功绩估计全部被抹得一干二净了,因为人言是可怕的,足以毁了人的一生。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来形容他再也不为过了。
三国里面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关于用兵的描写,里面的出其不意,掌握敌人的一动一态,兵法的虚虚实实,再随着谜团逐渐被揭开,我就像身临其境般,享受着里面的乐趣。
那些计策又是如此的巧妙,使敌人不攻自破。
这更是一场心理的较量,诸葛亮的空城计着实让我佩服,临危不乱,从容不迫,这是我们现代人处事时应当学习的地方。
三国演义1到120回读后感1
如果说刘备是仁义的化身,救万民于水火而礼贤下士平易近人,那么诸葛亮则是智慧的化身,火烧赤壁六出祁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一部《三国演义》成就了几个经典角色,也让千百年来的读者形成了尊刘贬曹的思维定式。
可是,真正的历史是我们了解的那样吗?
我们所看到的历史,是小说家、史官融合了个人情感甚至政治阴谋的历史。
人们只看到诸葛亮的智慧和伟大,看到他的阴谋和罪恶了吗?
新官上任三把火。
诸葛亮一出山,就连续制造类“博望坡纵火案”、“新野纵火案”及闻名于天下的“赤壁大战纵火案”。
千里之中,狼烟滚滚,横尸遍野,血流成河。
儒以仁治天下,诸葛亮一介儒士,却为了军事利益对士兵和百姓下此毒手,令人发指。
更令百姓所苦的是,赤壁大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形成,此后战火绵延,乱世因为赤壁大战一直延长了六十余年。
诸葛亮首次提出“天下三分”时,尚在隆中与刘备饮酒作对,他早知这一点,却没有阻止分裂,加速统一,反而助刘备夺荆州,篡西蜀,把他的自家兄弟们赶下台,让百姓们苦不堪言,这难道是“仁义”之人的所作所为吗?
(刘备先背叛袁绍,再背叛曹操,他也是个反复之人。
)
进入蜀中安身立命的诸葛丞相并没有就此收手,七擒孟获六出祁山都是他犯罪的证据。
让我们看一看丞相是怎样治国的:
蜀国总人口96万,带甲士兵10万,官4万。
官兵:
百姓=1:
6,也就是六名百姓(包括老弱妇孺)供养一名官兵,如此暴举。
可就在此种情况下,诸葛亮还要命令夹带着老弱病残的军队挥师南下,六举北出。
据统计,东汉末年全国人口5648万,而到了公元263年魏灭蜀时,全国人口仅存767万。
这是中华历最为惨痛的人口丧失。
曹操诗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正是对当时百姓遭战火荼毒惨状的生动描绘。
就连一向贬曹尊刘的罗贯中也在《三国演义》七擒孟获后写道:
“瘴烟之内,阴鬼无数”,反观诸葛丞相,他有过悔改之心吗?
没有,他为了一纸《出师表》的千古流芳,不惜牺牲百姓,为自己铺上了流血的仕途。
大刀阔斧希望大下一片江山的诸葛丞相一面扬言“王业不偏安”,一面还要除掉妨碍自己事业的“碍眼同僚”,比如李严。
李严的下场我们在《三国演义》中清除地看到。
殊不知这样的下场也是诸葛亮希望看到的?
自入蜀以来,刘备团体一下分为两派势力。
一派是跟刘备打天下的荆州集团,一派是长年居于川中的原蜀集团。
原蜀集团的代表就是李严。
为了把权力牢牢地抓在自己手中,诸葛亮大力排挤原蜀集团而使荆州集团独大,李严与诸葛亮同为刘备白帝城托孤的两位顾命大臣,却屡遭排挤,最终以误报吴国入侵的军务大罪由丞相独断处决,后主刘禅连过问的机会都没有。
诸葛亮处决李严之后,还假惺惺地提拔一下李严之子李丰以慰军心,生怕自己所作所为惹人非议。
而他治蜀期间,百官皆设,独独不设史官。
陈寿《三国志》载:
“国不置史,注记无官。
”光芒万丈的诸葛丞相不可能不希望有史官多记他的高尚人格,聪明才智,而他此举又是为了掩饰什么历史真相呢?
而对于一直忠心耿耿跟随刘备的简雍,资历比诸葛亮还老,为何找不到关于他后半生的半点文字记载呢?
还有关羽、马谡之死,也真的如此单纯吗?
三国演义1到120回读后感2
《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
东汉末年,天下纷乱。
先是宦官把持朝政,后是黄巾作乱。
曹操、刘备、孙权等人为了一统天下,各自建立了魏、蜀、吴国,之后便是三国鼎立的阶段,于是汉朝灭亡。
此后,各国一直在为争夺领地而爆发战争。
诸葛亮病亡后,魏国势力越来越大,不久,蜀国于魏景元四年(263年)灭亡。
接着,泰始元年,司马炎改国号为大晋。
最后,在太康元年(280年)大晋灭吴国。
自此,三国归于晋帝司马炎。
古代人们竞争领地,现在人们竞争学习。
其实学习和打仗的道理是一样的:
优胜劣汰。
于是,我与我的同学开始了学习上的“战争”。
五年级下学期开学后,学习“战场”上的火药味挺浓。
我的主要竞争对手是袁婧怡。
谁知学期伊始,她数学期初卷和英语一单元卷竟然连得两个满分,给我了一个下马威,吓得我心惊胆战。
还好袁婧怡的后劲不足,过了几天她的成绩马上一落千丈,给了我超越的机会。
我心想:
袁婧怡的弱点就是成绩不稳定,一会好,一会差;我的成绩虽然不十分出众,但是成绩一直不错,而且很稳定。
我要保持这个状态,打个漂亮的翻身仗。
你看,学习真跟打仗似的,得有勇有谋。
转眼间,半个学期过去了,我的成绩一直在优、良之间徘徊,下半学期,袁婧怡的成绩稳定起来,似乎已经察觉出期末临近了,期末考试要是考砸了,她的家长肯定没好脸色给她看。
于是,她比平时更努力用功了。
在她的带动下,我也用功起来。
我们俩开始了暗暗斗争,觉得非分出个高下不可。
终于,期末考试这一难关被我们攻克了。
我和袁婧怡的成绩都很不错。
我悬了一个学期的心终于放下了。
三国时期,多少英雄好汉为了帮助祖国统一天下而洒热血;二十一世纪,多少学子为了将来的美好生活而寒窗苦读。
只有努力与别人竞争,未来才能更加美好!
三国演义1到120回读后感3
三国演义1到120回读后感4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每当这首《临江仙》出现在我的视野里,我就会联想到四大名着之一——《三国演义》。
奸诈的曹操,仁义的刘备,心胸狭窄的周瑜,谨慎的孔明,勇猛的张飞,献帝的昏庸。
书中有上百个人物,每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都刻画地淋漓尽致。
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他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这使周瑜非常的嫉妒。
于是他对诸葛亮说:
“在水上打仗是的兵器就是弓箭,如果你不能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如果不能完成就要严惩。
”但是诸葛亮并不惊慌,他凭自己的智慧和学识。
在一个大雾弥漫的早上,向曹操“借”了十万余支箭,非常出色的完成了任务。
还有一次,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国大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
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
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惊慌失措,面如土色。
只有诸葛亮镇定自若,他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位大臣说:
“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叫司马懿退兵。
”再后来,诸葛亮叫人把所有的旗子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
又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在大街上扫地。
而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慢慢弹起琴来。
因为司马懿多疑的性格,导致他以为城内有埋伏,便撤军了。
可见诸葛亮能利用敌军的性格特点来作战这一举动是多么的聪明呀!
其次,我喜欢的就是关羽。
关羽,字云长。
他有勇有谋,武艺惊人。
“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无不显出关羽的英勇。
关羽的忠,惊天地,泣鬼神。
“身在曹营心在汉”流芳千古。
书中记载:
“曹操素爱云长武艺人才,欲得以为己用,所以待之甚厚”,既如此,仍未能收得关羽之心。
后有人以诗叹曰:
“奸相枉将虚礼待,岂知关羽不降曹。
”关羽的气,惊心动魄。
“刮骨疗伤”时的非凡气概,历代传颂。
书载:
“华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
帐上帐下者,皆面失色,关公饮酒食肉,谈笑奕棋,全无痛苦之色。
”虽然华佗医术高明,但能忍受这种痛楚而又不显形于色的实数罕见。
在三国演义里,虽有英勇的人,但也有奸诈的人。
曹操就是其中一个,他虽被称为奸雄,但他是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在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说:
“当今天下,英雄只有你我二人。
”刘备吓的把筷子掉在了地上,又装作害怕打雷,这才蒙混过关。
他在统一魏国时,可以说是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他的策略,无不可以统一天下。
但曹操生性多疑,在赤壁大战中,只是因为周瑜的一个小计策,而失去了蔡瑁、张允那么好的将军,也导致了他们没有好的水军将领,也没能识破庞统为他提供的连环计,结果大败而归,全军覆没。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还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东西。
《三国演义》——值得一读!
三国演义1到120回读后感5
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三国演义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历史故事,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
先来说说曹操这个人物带给我的启示。
曹操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型的人物,也是十分_诈的。
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其无情无义至此,陈宫便离他而去,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吕伯奢若真带了些人过来追杀他,可能曹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了。
但是_诈带来的只会是一时的小利,一直是_诈的话,自然会遭到报应。
后来董承一伙人便刺杀曹操,可惜事败了。
后来陆续都有一些人刺杀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败了,否则这位曹阿瞒也不会叱咤风云了。
曹操给我的启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诈。
与曹操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就是刘备了,他以仁义当先,他热爱百姓。
刘备一生的行为都与曹操相反,曹操_诈,刘备仁义。
刘备在落难时,还带着百姓逃命,他管理一个新野,或是徐州,都是布施仁政,得到百姓的爱戴。
但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个吕韦,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吕韦。
他的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
刘备则更重视人才了,起初赵云并不是刘家的将军,但他十分器重赵云,几次留他,后来终于归到了刘门下,才使得那个扶不起的阿斗两次脱险。
徐庶被曹操“拐骗”到那边,在送别时,刘备哭着送别,还要砍掉挡在前面的竹林,后来徐庶才又回来推荐了诸葛亮。
刘备三顾茅庐更是成为聘用人才的典范。
所以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买马,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创建事业,这才是成功之道。
与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绍了,照说袁绍与曹操一战的时候,拥有明显的军事优势,但袁绍为人不重视人才,有许多忠臣在身边也不知道。
他如果听忠臣的话,那曹操怎么可能胜得了他呢?
而他却听信一些小人的话,致使败给了兵力较少的曹操。
三国演义还让我学到:
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言逆耳。
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
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
“若敌人用火攻,如之耐何?
”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
“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
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这个气象专家能知风雨。
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议,曹操也应该有所警觉呀,不然也不会败了。
另外一次就是刘备在一片靠近水的树林中安七百里连营,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议,说敌人如果用火攻怎么办?
但他没有接受,致使后来真的被陆逊七百里火烧连营。
所以,能否正确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最终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