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金牌课程.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320519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庭教育金牌课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家庭教育金牌课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家庭教育金牌课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家庭教育金牌课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家庭教育金牌课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家庭教育金牌课程.docx

《家庭教育金牌课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庭教育金牌课程.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家庭教育金牌课程.docx

家庭教育金牌课程

家庭教育金牌课程

睢县潮庄镇一中韩文举

第一讲学会积极倾听

倾听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因素,无论是成人与成人之间还是成人与孩子之间或者是老师与学生之间,倾听反映了听话者对说话者所反映问题的重视及对其人格地位的尊重。

孩子成长的三个阶段是这样的:

开始是家长控制,多体现在幼儿时期,做家长的可以任意支配孩子的饮食起居,穿衣戴帽与他们的活动意向,活动范围。

第二阶段是由父母和孩子共同控制,本阶段的孩子已进入童年期(7——12岁)他们已开始上学、交友,有了自己活动的圈子,他们的目光开始投向更广阔的空间,思维内容与思维形态也在发生着从量到质的改变,做事有了一定的主见,但仍缺少家长与老师的指导,这一阶段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

第三阶段是由孩子控制,此时的孩子多半已到了青春期(13、14岁——17、18岁),他们身体上的成熟感与心理上的半成熟感之间产生了矛盾,这种生理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出现青春期叛逆,对父母及老师的百般教导充耳不闻,甚至对着干、唱反调,不然就是沉默不语,软抵抗,这个时期孩子的情绪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出现较大的心理波动,心理学上把这一时期为“疾风暴雨期”,他们做事往往不计后果,图一时之快,不考虑他人感受,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引导孩子树立远大志向,养成良好习惯,塑造健全人格对孩子影响巨大,一个正确或错误的思想往往会决定我们的教育成败。

许多时候,孩子并不需要父母老师的指导和教训,他们需要的是倾听,有人听他们诉说,有人理解他们的感受;他们需要在受伤的时候沮丧的时候,愤怒的时候或者兴奋的时候,有人能和他们一起分担、分享,而此时,做为父母或者老师的成人所要做的只有两个字——闭嘴。

但实际生活中许多父母的反应多是这样的:

听到孩子说第一句话时便急不可耐地说:

“什么?

你又犯事了?

”孩子想分辨说是老师冤枉了他,父母便会呵斥:

“你没犯错误老师会冤枉你吗?

那么多学生什么单独冤枉你一个?

还敢撒谎!

”接着父母还会举出更多的例子来证明孩子的种种劣迹。

面对孩子的过错,做为家长老师常见的做法是直接面对学生的错误,而很少倾听孩子的心声,与之共同发掘犯错的深层原因,戴有色眼镜看人,学生辩解时常常打断或与之辩论,竭力找到一种方法在气势上战胜孩子,以维护我们的权威。

此时,我们会引用大量的事实和道理,喋喋不休,仿佛我们人人都是哲学家。

但我们也会发现,犯错的孩子却常常在听老师家长教育时走神,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会火上浇油:

“听见了吗?

说你呢!

什么态度?

”事情的结局怎么样?

往往是孩子牢骚满腹,委屈愤懑,甚至摔门而出,家长老师的教育是用心良苦的,可为什么事情的结局与我们当初的期待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

实际上,亲子沟通、师生沟通这两种形式的沟通当中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多是我们做为育人者认为是一种正当的习惯化了的行为,那就是做为师长、父母在与下一代沟通时“说”的多,“听”的少,让沟通成了一种说教,此时,我们往往是以权威的角色出现在孩子的面前的,孩子对我们的这种说教充耳不闻,反应冷淡是必然的,因为我们完全是按照成人的眼光与体验来评判孩子的,成人与孩子之间存在着一道鸿沟,没有了倾听的沟通无疑是一道没有桥面的桥梁,即使我们有对孩子极度的关爱作为基础,但孩子也并不领情,仍不能实现“无梁飞渡”。

不难发现,在沟通的过程当中,“听”比“说”更重要,并且我们应该学会“被动倾听”,什么叫被动倾听?

就是让孩子自由表达他们内心的感受,发表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们的体验,不去妄加评判,不是传统的我问你答,在孩子真情流露之时,我们一定要保持冷静,哪怕是他们的想法和与你传统的观念格格不入,也要保持足够的耐心,最多的时候,我们是在用鼓励的方法让孩子敞开心扉,“嗯”“说下去”“很好”“我理解”等中性词语是最能打开孩子心锁的钥匙,此时,“闭嘴”的巨大功用便得以展现出来。

案例1:

小明的妈妈声带出了毛病,手术后医生叮嘱让十天之内不许开口说话,在家休养。

儿子放学回家见到妈妈,但他并不知道妈妈现在的情况,他今天在学校遇上了不开心的事:

6个小朋友在一起做值日,小明做得很认真,其它5个小朋友却把扫好的垃圾堆在了门边,然后离开了。

小明也想离开,可想到门边还有垃圾没倒,就独自清理垃圾,但是没有清理彻底。

下午上课前老师查卫生,发现后,问是谁倒的垃圾,其余5个人说是小明,老师批评他值日不认真,小明很委屈,想说明真相,可看到老师很凶的样子又不敢说,想讲给妈妈听。

小明趴在妈妈的腿上,边说边哭,妈妈只是轻轻拥着小明,抚摸孩子的头,儿子叙述完,抬起流泪的小脸,盯着妈妈的眼睛,妈妈找来笔和纸,写道:

儿子,你做得很好,妈妈为你骄傲,妈妈做了手术,虽不能说话,但我知道,事情一定会有真相的,你也肯定能受到老师的表扬,儿子,今天你想吃点什么?

事情的结果是小明让妈妈好好休息,收起妈妈写的纸去厨房给妈妈泡了一碗热气腾腾的方便面。

心理学家讲,沟通的前提是互相尊重,指的是孩子与家长老师能够真诚地表明自己想法与感受,而不必担心会被拒绝,也就是说,尊重不仅体现在尊重孩子的人格,更要尊重孩子的内心情感。

三条箴言告诉我们,倾听、沟通、尊重在亲子教育中起的作用有多大。

箴言1:

倾听是了解最佳途径。

箴言2:

如果你能倾听孩子诉说一次,那么你与孩子的距离会拉近许多。

箴言3:

给孩子倾诉的机会,让孩子渲泄心中积郁的情感,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另一种倾听叫做积极倾听,倾听是了解的开始,在心理学上,倾听更具有净化作用。

当孩子在倾诉自己内心情感时家长应悉心倾听孩子说话的内容,如果孩子遇到困惑,不知怎么解决时,做为家长应不给孩子支招,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只对孩子倾诉的内容做出相应理智的反应就行了,因为,不论何时,当一个孩子决定与他的父母沟通时,他就开口说话,因为他有一个需求。

这是因为他的内心产生了某种想法,他需要一些东西或是满足一种欲望,内心有了焦虑或不安。

我们可以假设几种场景进行模拟:

场景1:

孩子(哭泣):

小强把我的玩具卡车抢走了!

家长:

你肯定不好受——你不喜欢他这样做。

孩子:

是的。

场景2:

孩子:

自从小亮度假以后就没人跟我玩了!

我不知道该玩点什么?

家长:

你感到很孤独,一个人玩没意思是吗?

孩子:

是的,真希望我能想出一些事情来做。

场景3:

孩子:

哎,今年我遇到了一个很愚蠢的同桌,我真受不了他。

家长:

你感到很苦恼,对同桌很失望,是吗?

孩子:

没错。

场景4:

孩子:

你猜怎么着,爸爸,我进校足球队了!

家长:

你一定会很高兴。

孩子:

当然!

场景5:

孩子:

当你还是一个男孩的时候,你喜欢什么样的女孩?

是什么让你真正喜欢一个女孩的?

家长:

听起来你是想知道怎样让一个男孩喜欢你?

孩子:

是的,不知道为什么他们似乎不喜欢我,我想知道原因。

场景6:

孩子:

妈妈,我当选优秀生啦!

家长:

看起来你很快乐。

孩子:

是的,很难得的。

由以上几个模拟场景我们不难发现,此类倾听在形式上发生了改变,“听者”必须试着了解对方的想法和感受,然后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向对方求证,此类倾听叫反映倾听。

需要指出的是,“听者”在听的过程中绝不可加入自己的意思、分析、劝告及任何价值判断,“听者”就像一面镜子,将孩子的感受和情绪反映出来,帮助孩子认清自己,了解自己,你像两个人玩球,当孩子把球踢过来时,不要接,而是把球踢还给孩子,也就是说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下面上一位班主任与学生的对话。

生:

老师,我能调换班级吗?

师:

听起来你像是遇到了什么问题?

生:

是的,全班同学都不喜欢我。

师:

哦,全班同学都不喜欢你?

你能举个例子吗?

生:

上周美术课,我向明明借橡皮,他没借给我,却借给了别人。

师:

还有吗?

生:

昨天踢球,他们都不想和我分在一组。

师:

哦,是这样,没有别的了吗?

生:

好像,好像没别的了。

师:

我很能理解你现在的心情,有件事情我不太明白,你能帮我一下忙吗?

生(疑惑地):

我帮你?

嗯,试试吧。

师:

前天你的自行车胎没气了,我看到有位同学推着自己的车子和你同行,一块去了修车铺,你能告诉我那位同学是谁吗?

生:

是明明,为此他还耽误了回家吃饭呢。

师:

哦,原来是他,我还以为是强强呢,强强帮助过你吗?

生(想了想):

有过,那次我请假,是他帮我做的值日。

师:

现在我好像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是说全班同学都不喜欢你了。

(重音放在“都”上)

生:

(沉默)好像也不是那样了。

以上的师生对话,老师并没有直接去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而是注重了引导,抓住学生的情绪反应逐步探讨出情绪产生的根源,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对事件的不合理评价与解释,从而改变了信念,进而解决自己所遇到的问题。

很多时候,我的做家长或老师的,当孩子向我们抛来问题的时候,我们没有学会缓冲,而是接个正着,究竟问题是什么性质,有什么特点,产生的根源是什么,我们还没有弄清,凭固定不变的经验去做工作,或者指责,甚至出现与学生对立的情绪(比如:

“调班?

你想调就调呀,学校不是为你家开的”和“调吧,想调哪班就调哪班,自己找去!

)都会把原本简单的事情弄得更糟。

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倾听并不代表让做家长和都老师的失去原则,一味纵容、退让,而是让我们在处理问题时一定要有冷静的态度,客观的认识,准确的判断,不失时机地运用鼓励技术让孩子敢于倾诉,以便于我们找到切入点。

例如:

小宇在上英语课晨,扰乱课堂秩序,对老师的批评不但不接受,反而顶撞老师,这种事情的发生本身就让每一位老师都为之恼火,此时我们最需要的是冷静和细致,认真查找一下小宇这种行为背后隐藏的更多的原因,采用冷处理的方法,避其锋芒,这并不意味着是老师选择了退缩与忍让,而是避免了在全体同学面前伤害学生的自尊,同时也不会让老师感到难堪,不至于让事态恶化,师生关系紧张,运用以上的方法,倾听他们的心声,我们会发现很多秘密,这时倾听就成了一种最有效的沟通工具,待到烟消云散时,家长老师完全可以采用较为幽默的方法让这份情意升华。

比如:

“你那次的冲动情绪给我的心灵带来了伤害,我很生气,但我知道你没有太多恶意,为了表示对你冲动的惩罚,你必须做一件让我高兴的事情来给我看,这样我们就两抵了,你看怎样?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孩子说不准会做出点让人高兴半年的事来。

第二讲学会鼓励孩子

很多育儿书里都提到,家长培养孩子的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让孩子保持独立,帮助他们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有一天当他们离开我们的时候,能自己独挡一面。

我们希望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延伸或者翻版,而是一个独立的人,与我们有着不同性情,不同品味,不同感知,不同期望,不同梦想的个体。

超女李宇春姿色并不出众,反倒有几分男孩相,但她却连续红了几年,近来不断有导演找她去拍电影,理由很简单:

她很有个性。

可李宇春说,我没有刻意去伪装,也不想去演电影,我就是我,一个有独立个性的我。

小沈阳,一夜之间红遍了大江南北,尽管社会各界对其表演风格褒贬不一,可你不得不承认,他的表演的确给人的们的视觉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啃老族”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中国的家庭教育在自立品质培养方面的缺失,面在欧美,当孩子年满十八岁时,他们就必须离开父母,去开创自己的事业,如果继续依赖父母则被认为是无能的表现,所不常见知名企业家的儿女在快餐店做服务生,或在自由市场做营销员,独立地去接触社会,,感知世界,并在这个过程当中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学会了处理社会问题的各种技巧。

上个世纪初,在首都北京举办的一次“中日少年友好夏令营”活动中,中国的少年儿童与日本的少年儿童在为期一周的活动中的不同表现,已经让中国孩子在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上的不足显露无遗。

一次野炊,中国孩子从背包里拿出父母预备好的丰富多彩的快餐食品,吃得十分快活,而在一边的日本孩子则分工明确,各自拿出自己事先准备好的材料,打水的打水,升火的升火,做饭的做饭,半个小时以后,他们尽管各个累得满头大汗,但是他们在吃饭时却表现出一种极大的满足与快乐,野炊结束时,他们有仅把自己制造的垃圾收拾得干干净净,还将中国孩子遗弃在草地上的各类快餐食品包装也收拾得干干净净,装入一个大大的塑料袋带到山下。

后来媒体评价说,这一次,日本在精神文明上战胜了中国的未来。

想让孩子有独特的个人品质,就必须让孩子从小学会自立,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有句话说得非常经典,发人沉思:

最勤劳的妈妈,往往会造就最懒惰的孩子。

孩子本来靠自己的力量能够解决的问题往往都是由父母代劳了,殊不知,父母的这种做法正逐渐减弱孩子的自立意识,可等到孩子长大的那一天,我们需要他去助我们一臂之力时,才发现他根本没有这个能力或根本没有这个意愿。

此时,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是“这孩子,这么大了,怎么啥活也不会干呢?

你怎么就不能体谅父母的辛苦呢?

”其实,追根求源,问题恰恰是出在我们做父母的身上,是我们的勤劳能干扼杀了孩子的自立意和潜能。

举个例子,孩子一不小心跌倒了,这种情况是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事情,看孩子趴在地上或睁大双眼望着妈妈或是在嘻嘻大哭,中国妈妈绝大多数是出于母爱的本能三步并作两步跑上前去,一边将孩子扶起来,一边查看孩子是否摔伤,如果孩子在哭,中国妈妈往往是手脚并用连拍带跺向地面撒气,直到孩子委屈全消,而美国妈妈会怎么样?

她们会蹲下身子,目光里充满鼓励和期待,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然后再查看是否受伤,并告诉孩子以后该注意什么。

教育孩子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宏伟工程,孩子必须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许多困难与挫折,难免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这些过失或错误也正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材料,做为父母我们要做的事情是帮助孩子成为一个自立的人,让他们做自己的事情,让他们亲自经历各种问题带来的刺激,允许他们犯错误,让他们在自己的错误当中得到成长。

需要指出的是,不要误导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这样会伤及孩子的自尊,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与从不同的个性,自尊心长期受到伤害,成年后会产生处处不如别人的自卑情绪,导致他们在该展现自我的时候畏首畏尾,退缩不前。

孩子的事情不可完全由父母代劳,应当给他们足够的发展自我的空间,虽然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的确需要我们,因为他们没有经验,做父母的大多事情只需要我们告诉他怎么做就可以了,给孩子一些鱼不如给孩子一张网,这样,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才不会对家长过分依赖。

举两个例子来说明以上问题。

例1:

孩子玩土玩泥巴常被大人看作是不讲卫生的表现,殊不知孩子在玩土和玩泥巴的游戏过程中既开发了大脑又锻炼了动手的能力。

游戏过程中的诸多象征因素常常来自于孩子在平常生活中对事物形象的观察记忆,这个过程再现了事物的特征,能通过想象的加工创造出令成人都为之惊叹的杰作,他们常能赋予自己的创作以新的意义和内涵。

例2:

上个世纪80年代出现的大学少年班,当年考入少年班的少年天才如今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走入社会以后,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并没有像人们所期待的那样有多么辉煌的成就,其中还有一少部分中途退学,退学的原因令人难以置信——没有处理能力。

长期的父母代办包办让这些孩子没有适应社会的能力,令人沉思。

鼓励孩子养成自立的习惯有六大技巧:

1、让孩子自己选择,选择给孩子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练习决定的机会。

2、尊重孩子的努力,孩子只要努力地去做一件事,父母必须无条件尊重,哪怕是他的努力没有成功,父母也应该予以赞赏。

忌说“我就说吗,你不行,看,办砸了吧。

“明知不行,逞啥能?

”等伤及孩子自尊的话。

当孩子的努力得到尊重时,他就会集中精力地去自己解决问题。

3、不要问太多问题,问太多问题会让人感到私人生活被侵犯,孩子想说的时候自然会给你说,记住,孩子在外面干了什么,都会写在他的脸上的。

4、别着急告诉他们答案,当孩子提问时,首先应让他们自己寻找答案。

5、鼓励孩子善用外部资源。

外部资源如书籍、互联网、有经验的专业人士等。

6、不要放弃希望。

不想让孩子失望,就要保护他们的希望、梦想和实现梦想所付出的努力。

倾听孩子的感受,分享他们的感受,邀请他们与我们一起解决问题。

可能当我们在鼓励孩子学会自立的过程中会和他们有着许多观念上的冲突,觉得有必要与之辩论时,请我们冷静,想一想,还有没有其它选择。

拓展1:

1、至少把以上提到的六个技巧中的两个运用在你对孩子鼓励自立的行动中,让孩子感到自己是独立的,有能力的,自立的人。

2、观察孩子的反应是什么。

3、反思你替孩子做了什么?

他自己可以做事情吗?

4、你怎么把责任还给孩子,而不至于让他们觉得压力大?

(大部分孩子不喜欢听到“你已经是大孩子了,应该自己穿衣服、吃饭、收拾床)

拓展2:

1、让孩子拥有自己的身体。

避免经常帮孩子整理衣着、头发,这样会让孩子觉得这是对他们身体的侵犯。

2、不要在细节上过多干涉孩子的生活。

3、不管孩子多小,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议论他们。

拓展3:

代替说“不”的方法

1、提示

孩子:

我能去XX家玩吗?

家长:

我们五分钟以后就要吃饭了。

孩子得到的提示是会对自己说:

我不能去。

这种做法要比家长直接说不行或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表达“不,你不能去”省力又温情地多,孩子更容易接受。

2、接纳感受

孩子:

我现在还不想回家,还能再玩会儿吗?

代替说“不,我们现在必须走”:

接纳他的感受,“我看得出来,你不愿意走,想再玩一会儿,不想走,你是选择现在走,还是十分钟以后走?

把选择权交还给孩子,他会感到自己的感受被接纳,抗拒心理就会减弱。

3、描述问题

孩子:

妈妈,现在我们能去动物园吗?

代替说“不能,你得等会儿。

描述问题:

“我想带你去,问题是半个小时后电工就要来了。

4、有可能的话,用“是”代替说“不”

孩子:

我可以去操场吗?

代替说“不行,操场上有水。

肯定的方法说是“行,但现在操场上刚下过雨,有水。

相比之下,说“不”显得简短,上面的叙述略显繁琐,但是它比直接说“不”更有效。

第三讲爱孩子的十大养育态度

一、做个有爱的能力的父母

爱,是人间真情的表达,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最为原始,最为淳朴,最为无私的表达,无论是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文学作品当中,都不乏此类作品,父母对子女的爱的故事也常常是感恩教育当中最常见的一种方式。

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通常要扮演四种角色:

权威、榜样、伙伴、向导。

而我国的家长,大多只是在扮演着第一种角色,多是以权威的形象出现在孩子面前的,常能听到“听话”、“来,听我说”“我走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如有逆反者,便以武力施加,所谓的“棍头出孝子,不打不成器”。

这是中国的传统观念的产物,早已在家长的心中根深蒂固,然而随着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年龄的成熟,我们会发现,孩子似乎越来越不听话,面对我们的教育常常反应冷漠,再不然就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我行我素,甚至根本不愿与家长沟通,把问题压在心里,自尊心低落,或是行为乖张,性格反叛,做出出格的事情,其实这些都是孩子性格发育不良的表现,当我们做家长的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想去改造他们却又时常有“儿大不由娘”的感叹,导致我们处理问题急于求成,方法简单粗暴,局面越来越糟。

现代社会处处提倡民主平等,以人为本,家庭是构成社会的一个元素,同样也要为孩子提供一个民主尊重的成长环境,尊重孩子的个性与人格,另外,大众传播媒介的快捷也促使孩子性格早熟的因素,家长对孩子发展速度特点认识的滞后,也是我们与孩子沟通变得困难的一个主要原因。

因此,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应主动实现角色转换,减少角色间冲突。

想成为有效能的、有爱的能力的父母,没有快捷方式可循,必须花时间去学习,总结,领悟。

首先要改变对孩子的态度及对其人性的基本看法,然后学习不加价值判断地倾听孩子说话,真诚的沟通,相信必能成为成功的父母。

许多时候,我们产生的无力感是孩子不听话,其实若冷静思考一下,你会发现只要是有触及国家法律,不危及生命的事情,先洗澡还是先看电视,事实上是可以讨论的。

至于生气,则是因为孩子没有按我们的要求去做,没达到父母预期的标准罢了。

能够认识到这些,相信将来也一定能接受孩子学业成绩和未来事业不成正比的现实。

不论大人或小孩都期盼着被肯定,接纳,当被如此对待时,你就能破茧而出,改变自己,这塑造全新的自我,使自己更有作为,孩子就像有无限潜能的种子,而父母的接纳就是开户潜能之门的钥匙。

也许有时你会咬牙切齿地说:

“我家的丧门星,除了给我惹麻烦之外,一无是处!

”果真如此吗?

他总是有点可爱或有别于他人之处,不妨在他有良好情绪表现时予以增强,这中心理学上叫强化,即淡化和漠视不良行为,强化正面积极行为。

人的心理过程可以分为知、情、意三个阶段,教育孩子必须依照这一过程,从这三个方面运用沟通技巧,势必会让家庭教育规范化、科学化。

1、改变对孩子的态度及对人性的基本看法。

孩子是一个有灵性的个体,不是一台任由家长操纵的机器,他需要尊重,无论年龄大小,都要采用民主的方法来面对,“家长制”作风是不可取的,即使这种做法能取得一些成效,那也只是表面现象,是暂时的,经不起时间检验,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犯错误是正常的发展规律,成人犯了错误往往会找这样那样的借口来为自己开脱,为什么就允许孩子犯错误呢?

一颗宽容的心会催生孩子自我反省的意识,减少自卑情绪的产生,是走向成熟的催化剂。

2、父母要情绪稳定地对待孩子,家长的喜怒无常会让孩子早早地学会察言观色,叙述经历时避重就轻,不能对父母坦言相告,养成说谎的习惯。

对待孩子的叙述,我们只要单纯的感情接纳就可以了,倾听过程中绝不可加入成人的社会体验和价值判断,贸然下结论,还要不失时机地把自己的情感体能反映给孩子,力求和孩子有共同的情感体验。

3、学会有净化作用的倾听。

即抓住孩子的情感反映的主要内容,真诚地与之沟通,把听到的内容和观察到的孩子的情绪变化反映给孩子,共同协作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是说,听完之后家长要有所动,用行为指引孩子处理问题的,此时,我们就实现了由权威到向导的角色转换。

二、身教重于言教

有些父母会推说工作过于忙碌,无暇教育管理孩子,将孩子成长的全部都交给了幼儿园和学校,而孩子意志品格的形成,良好习惯的培养却是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产生的,忽略这一个重要环节是家庭教育的一个重大缺失。

其实日常生活中我们有很多机会和孩子在一起,增加亲子关系的情感厚度,例如一起干工作,做游戏,购物,准备餐具,家务劳动等。

从实际生活中教育孩子基本的生活技能和态度,在亲子关系互动的温馨情谊中,孩子可以从父母身上学到的东西将是他一生的财富。

三、为孩子提供温馨的家庭气氛

有句话说“在家中长大的孩子,懂得如何去爱别人”,那么,如何才能让孩子感受到家在的温馨呢?

1、让孩子觉得家的门永远向他敞开着的,这是不必挨骂,不被批评,不受到讥笑的地方,即使犯了错误也会受到宽容。

温馨的家庭氛围需要每个家庭成员共同营造,家长要起到表率作用,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用比较冷静的态度去解决家庭中的各类冲突,当着孩子的面拌嘴或者争吵,甚至武力相向对孩子的影响都是极为深刻的,甚至终生,孩子在家的中最想看到的是家人亲切的笑脸,最想听到的是家人和谐的笑声。

2、心连心,手牵手。

同喜同悲,患难与共不仅是见证一个家庭稳定程度的标尺,更是让孩子从小体验家人在大事来临尤其是面对困难时所表现出的团结一致,家人的表现会让孩子对家有一种安全感,在他以后的成长道路中会更坚强,因为他知道,在自己的背后有自己稳固的家,一个可以避风的港湾。

3、家人常一起做游戏。

一家人欢欢乐乐地在一起做游戏,共享天伦之乐,无疑是最能增进亲情的方式,游戏过程中每个人都会完全释放个性,沉浸在快乐之中,眼神的传递,身体的接触都在传达着亲情,孩子在这种纯洁的空间里活动,展现童心,增加了与父母交流的时间,父母也能更多地倾听孩子的心声。

四、爱要等候

虽说教养要及时,但爱却要花时间等候,犹如农民春耕夏耘待秋收一样,但许多父母常常操之过急,从孩子呱呱坠地便盘算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拼命地给,尽情地灌,唯恐漏了什么,心里想着的满是爱我期盼,嘴里说的却是要这样那样。

事实上,人生道路那漫长,孩子的一点小疏忽、小失误,对他一辈子的影响其实没那么大,为什么不给孩子更多的机会,从旁协作引导,修正他的脚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