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阶段质量检测9生物与环境.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320498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47.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阶段质量检测9生物与环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阶段质量检测9生物与环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阶段质量检测9生物与环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阶段质量检测9生物与环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阶段质量检测9生物与环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阶段质量检测9生物与环境.docx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阶段质量检测9生物与环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阶段质量检测9生物与环境.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阶段质量检测9生物与环境.docx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阶段质量检测9生物与环境

阶段质量检测(九) 生物与环境

(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2018届河北省衡水中学大联考)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群落丰富度调查实验的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调查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

B.调查森林植被的丰富度可用样方法,需对各个样方取平均值

C.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鼠妇时,应用记名计算法统计其丰富度

D.对于土壤小动物而言,取样器取样法可调查群落丰富度和某个种群的密度

解析:

蚯蚓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所以调查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A项错误;用样方法调查森林植被的丰富度时,应该取植物种类的总数,不能取平均值,B项错误;用取样器取样法可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而鼠妇只是土壤小动物的一个类群,调查鼠妇应属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不是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不能说丰富度,C项错误;对于土壤小动物而言,取样器取样法可调查群落丰富度和某个种群的密度,D项正确。

答案:

D

2.(2017届新疆乌鲁木齐三模)科研人员用模型构建的方法研究某个种群数量的变化时,绘制出下图,图中的λ=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2008年~2010年,λ保持不变,说明种群数量没有发生变化

B.2010年~2015年,该种群数量先增大后减小

C.根据图中数据,不能确定相应环境对这个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D.该图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是一种概念模型

解析:

2008年~2010年,λ保持为2,即后一年的种群数量总是前一年的两倍,数量一直在增加,故A错误;2010年~2015年,λ一直大于1,即后一年的种群数量总是比前一年多,因此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λ先变大后变小体现的是种群增长速度先增大后减小,故B错误;环境容纳量指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图中λ一直保持大于1,因此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不能确定环境容许的种群数量最大值,故C正确;概念模型是指以文字表述来抽象概括出事物本质特征的模型,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用字母、数字及其他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等式或不等式,也包括表格,曲线,柱状图扇形图等数学表达式),该图是数学模型,故D错误。

答案:

C

3.(2017届盐城模拟)下图甲表示某一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图乙是某时期该鱼类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乙为图甲C点后该经济鱼类年龄组成曲线

B.在B点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C.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该种群密度的大小

D.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

解析:

图乙由于老年个体占的比例较大,年龄组成为衰退型,图甲C点时增长率大于零,为增长型,A错误;D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此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B错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直接因素,此外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也影响着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因此,仅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并不能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C错误;D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即增长率为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D正确。

答案:

D

4.(2017届衡水模拟)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据下表完成了有关实验。

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遵循了单因子变量原则,只含有一个实验变量

B.计数操作时,不需染色直接镜检

C.3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不可能都经历了“J”型增长

D.该实验需要设置对照实验,也需要重复实验

解析:

该实验中有温度和培养液两个变量,A错误;滴加培养液后应用台盼蓝染色,再进行计数,统计活菌的数量,B错误;3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不可能都经历了“J”型增长,C正确;该实验已设置对照实验,D错误。

答案:

C

5.(2017届河南省安阳一模)某弃耕大豆田地的主要食物链由植物→田鼠→鼬组成,某生态学家通过调查得知,田鼠种群密度为80只/hm2。

调查时,他在1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标记40田鼠,第二次捕获30只。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弃耕地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主要为植物,三级消费者为鼬

B.弃耕农田里发生初生演替,和弃耕前相比该弃耕地群落结构发生了改变

C.该生态学家第二次捕获的田鼠中,标记的田鼠有20只

D.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估算的种群密度大于80只/hm2

解析:

鼬属于第三营养级,属于次级消费者,A错误;弃耕的农田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B错误;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数量(N)÷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总数=第二次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X,计算得出80∶40=30∶X,X=15只,C错误;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会减少,计算出来的种群数量会增大,故估算的种群密度大于80只/hm2,D正确。

答案:

D

6.(2018届河南新乡模拟)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数量保持不变

B.受灾的水稻呈斑块性的稀疏分布属于群落水平结构特征

C.通过年龄组成图可以预测种群密度

D.水生群落的垂直结构主要由氧气的垂直分布决定

解析:

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不是保持不变,而是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A错误;水稻属于种群,受灾的水稻呈斑块性的稀疏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B错误;通过年龄组成图可以预测未来种群密度的大小,C正确;水生群落的垂直结构主要由光照决定的,D错误。

答案:

C

7.(2017届山东省临沂一模)如图表示某海域鲅鱼的种群增长速率随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a点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点为衰退型

B.a点和c点种群增长速率相同,所以种内斗争程度相同

C.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该海域鲅鱼种群的K值为2b

D.用标志重捕法估算该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易于被捕食,则估计值偏低

解析:

图中a点和c点种群增长速率相同,所以年龄结构也是相同的,都属于增长型,A错误;a点和c点种群增长速率相同,但是种群数量不同,所以种内斗争程度不同,后者斗争更激烈,B错误;图中b点种群增长率最大,处于K/2处,所以种群的K值为2b,C正确;根据标志重捕法的公式,若标记个体易于被捕食,导致第二次捕捉到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减少,则估计值偏高,D错误。

答案:

C

8.(2017届上海市浦东新区质检)研究者调查了某山地南坡不同海拔高度处的植物多样性,记录统计结果如表。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样方法是调查植物多样性的常用方法

B.海拔2600m处的植物种类数一定最多

C.海拔高度与植物多样性呈正相关

D.不同海拔高度的生境影响植物多样性

解析:

样方法是调查植物多样性的常用方法,A项正确;辛普森多样性指数越高,说明群落中各种个体分配越均匀,但种类数不一定最多,B项错误;海拔高度与植物多样性呈正相关,C项正确;不同海拔高度的生境影响植物多样性,D项正确。

答案:

B

9.(2017届镇江三模)下表是江苏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几年中的麋鹿的数量变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年份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出生率(%)

17.9

27.3

29.6

22.7

24.9

30.2

存活数(只)

44

54

66

78

96

122

A.由表中可以看出,麋鹿的物种丰富度逐年增大

B.若自然保护区进行麋鹿放生,可能降低麋鹿的遗传多样性

C.1991年麋鹿种群的死亡率大于1990年

D.若自然保护区对外开放,有可能改变保护区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解析:

丰富度是指物种数目,但表中只表明麋鹿的数量变化,A错误;保护区进行麋鹿野生放归,有助于自然选择和种群内随机交配,从而有助于提高麋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B错误;由于1991年麋鹿种群出生率小于1990年,且存活数也更小,因此死亡率无法比较,C错误;若自然保护区对外开放,在人的干预下,该保护区的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可能都发生改变,D正确。

答案:

D

10.(2018届河南省漯河三模)如图是研究人员为净化水质在湖边建立的人工湿地,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种植的各种植物体现了湿地群落的垂直结构

B.人类的活动改变了湿地的群落演替方向和速度

C.人工湿地能调节气候属于直接价值

D.各种植物分布区域不同不存在竞争关系

解析:

图中人工种植的几种水生植物分布在不同的区域,因此体现的是湿地群落的水平结构,A错误;人类的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与方向进行,B正确;人工湿地能调节气候属于间接价值,C错误;各种植物都消耗水中的无机盐等营养物质,D错误。

答案:

B

11.(2017届辽宁部分重点中学作协体模拟)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的数量变化情况。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两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是反馈调节的结果

B.M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两个种群间信息传递方向是甲→乙

D.两个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并不意味着生态系统在衰退

解析:

由图可知,两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是反馈调节的结果,A正确;M点时甲种群的曲线是下降趋势,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乙种群的曲线是上升趋势,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正确;两个种群间信息传递方向可以是双向的,C错误;两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趋于稳定,达到动态平衡,D正确。

答案:

C

12.(2017届江西省鹰潭一模)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

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绿色植物再利用

C.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再利用

D.分解者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

解析:

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一定是分解者,生产者是进行自养的生物,主要指绿色植物,消费者是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的生物,A项错误;分解者能把动植物遗体、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回归到无机环境,这些物质又能被绿色植物重新吸收利用,制造有机物,B项正确;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不能被再利用,C项错误;微生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如化能合成细菌属于生产者,而分解者也不一定都是微生物,如蚯蚓能分解腐败的食物,属于分解者,D项错误。

答案:

B

13.(2017届合肥质检)为解决合肥市民饮用水源而建设的大房郢水库已经是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下列关于大房郢水库的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水库中所有的鲫鱼是一个种群,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B.水库中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不再发生变化

C.水库浅水区域和深水区域有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D.不同水层分布的动物不同,与群落中植物垂直结构造成多样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

解析:

生活在同一地域的同种生物的总和称为种群,故生活在水库的全部鲫鱼为一个种群,由于鲫鱼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所以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水库中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也会发生变化;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水库浅水区域和深水区域生物分布不同,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动物的垂直分层由植物的分层决定,因为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

答案:

B

14.(2017届安徽省“江南十校”联考)下列有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食物链中的最高营养级生物所同化的能量不会再提供给其他生物

C.分解者可以通过分解消费者的粪便,从而获得该消费者所摄入的能量

D.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能量的输入,但无须输入物质,因为物质是可循环的

解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A错误;食物链中的最高营养级生物所同化的能量会提供给分解者,B错误;C正确;一些人工生态系统,需要额外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入,D错误。

答案:

C

15.(2018届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联考)河蟹为杂食性动物,可捕食稻田中的小动物和杂草。

下列有关稻蟹农业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稻蟹生态系统的基石是河蟹和水稻

B.水稻长势整齐的稻田群落不存在垂直分层现象

C.稻田中水稻的空间特征表现为均匀分布

D.该生态系统中,物质可被循环利用,而不依赖于系统外的供应

解析:

生态系统的基石为生产者,河蟹为消费者,A错误;稻田垂直方向群落分布存在分层现象,例如水稻上层与其他生物如藻类在底层,B错误;稻田中水稻均匀分布,属于水稻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的均匀分布,C正确;物质循环是在整个生物圈中循环,稻田生态系统不能实现物质循环,D错误。

答案:

C

16.下列关于图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若三角形为数量金字塔,则此图适合所有的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的数量关系

B.若三角形为能量金字塔,则所有营养级的总能量为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若图示为一个生态系统,则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两大部分

D.若需对图中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进行研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解析:

不是所有的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的数量都呈现金字塔形式,如城市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数量较少,消费者数量较多;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第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而不是所有营养级的总能量;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常用取样器取样法。

答案:

D

17.(2017届四川省宜宾二诊)某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仅有A、B、C、D、E五个种群,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一年内输入各种群的能量数值如下表所示(表中能量的单位相同)。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种群

A

B

C

D

E

能量

3.56

12.80

10.30

0.48

226.5

A.表中五种生物构成1条食物链

B.表中B和C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C.表中缺少的生态系统的成分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D.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5.4%

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由于五个种群中每个种群只占一个营养级,所以能量最多的营养级最低,能量最少的营养级最高,所以表格中E的能量最多,B和C其次,A第三,D最少,因此可以形成两条食物链,A错误;根据以上分析,B和C都处于第二营养级,两者为竞争关系,B错误;表中缺少的生态系统的成分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C错误;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3.56÷(12.80+10.30)=15.4%,D正确。

答案:

D

18.(2017届江西省临川模拟)图1中的a、b、c和图2中的甲、乙、丙、丁为两个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的生物成分,生态系统Ⅰ中a、b、c三个种群之间数量变化关系如图1所示,生态系统Ⅱ中甲、乙、丙、丁四个种群同化量所占比例如图2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Ⅰ中,能量流动方向为a→b→c

B.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丙属于第四营养级

C.若c、丁为植物,常用样方法调查两者的种群密度

D.甲、乙、丙、丁四个种群构成了一个群落

解析:

按图1中曲线峰值出现的先后顺序来看,能量流动方向为c→a→b,A错误;甲、乙两个种群的同化量之比约为1∶1,不符合10%~20%的能量传递效率,故它们应属于同一个营养级,因此丙属于第三营养级,B错误;常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C正确;图2中的生物不包括分解者,甲、乙、丙、丁四个种群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D错误。

答案:

C

19.(2018届云南昆明模拟)下列有关生态学原理或规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中不同种群间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在种群数量上相互抑制

B.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差异

C.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蜜蜂通过跳圆圈舞向同伴传递蜜源信息属于物理信息

解析:

群落中不同种群间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在种群数量上相互抑制,A正确;而人为因素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所以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差异,B正确;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正确;蜜蜂通过跳圆圈舞向同伴传递蜜源信息属于行为信息,D错误。

答案:

D

20.(2017届江西省临川模拟)下图表示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组合是(  )

①在能量传递过程中,大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②鸟类排泄物中的能量最初来自树叶的光合作用,最终全部被分解者的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③树叶中只有0.045%的能量被鸟同化

④虫与鸟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3%

A.①④       B.②③

C.①③D.②④

解析:

在能量传递过程中,虫摄入的能量只有50%被同化,还有50%排泄出后被分解者分解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其同化的能量中也有35%呼吸代谢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同理鸟摄入的能量也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①正确;鸟类排泄物中的能量最初来自叶的光合作用,最后大部分被分解者分解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②错误;同化的能量包括呼吸代谢和生长的能量,所以叶中被鸟同化的能量为50%×30%×15%×20%×(40%+15%)=0.225%,③错误;设树叶同化的能量为a,则虫同化的能量为50%a×30%×(35%+15%)=7.5%a,鸟同化的能量为50%a×30%×15%×20%×(40%+15%)=0.225%a,所以虫与鸟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0.225%a÷7.5%a=3%,④正确。

因此,A项正确,B、C、D项错误。

答案:

A

21.(2017届江西省赣州二模)多营养层次综合水产养殖法(IMTA)是一种全新的养殖方式。

例如在加拿大的芬迪湾,人们用网笼养殖鲑鱼,鲑鱼的排泄物顺水而下,为贝类和海带提供养料。

下列与之相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IMTA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贝类和海带都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分解者

C.IMTA的实施提高了能量的传递效率,使人类获得了更多的产品

D.笼养鲑鱼的种群密度远大于野生种群,是由于笼养区域的食物网更复杂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IMTA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A项正确;贝类属于分解者,而海带属于生产者,B项错误;IMTA的实施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C项错误;笼养鲑鱼子密度大,主要是人工补充能量的结果,而且笼养区域的其他种群很少,可以给鲑鱼更多的生存空间,D项错误。

答案:

A

22.(2017届陕西西安一模)以下关于生态学的叙述,说法正确的是(  )

A.跳蝻种群密度的调查只能采用标志重捕法

B.夏季某月110只老鼠中有10只是新生的,这个月老鼠的出生率是10%

C.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的基础,但生态系统也存在正反馈

D.近三年,我国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呈现“J”型增长

解析:

跳蝻种群密度的调查只能采用样方法,A错误;夏季某月110只老鼠中有10只是新生的,这个月老鼠的出生率是10÷110=9%,B错误;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的基础,但生态系统也存在正反馈,C正确;近三年,我国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呈现“S”型增长,D错误。

答案:

C

23.(2018届安徽淮南十校联考)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稳定性的影响,利远小于弊。

人类只有正确处理人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才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温室效应的出现主要原因是植被破坏

B.我国人口有上升趋势,其主要原因是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C.建立风景名胜旅游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D.生物圈中氮可以循环利用,但每年农田依然要施加氮肥

解析:

温室效应的出现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A项错误;我国人口有上升趋势,其主要原因是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项错误;建立自然保护区,而不是风景名胜旅游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C项错误;生物圈中氮可以循环利用,但每年农田由于输出粮食等,依然要施加氮肥,D项正确。

答案:

D

24.(2018届辽宁省六校协作体联考)浮萍(一种被子植物)在环境污染治理和能源生产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研究发现,浮萍不但能净化水质,还能分泌有关物质促进水中藻类叶绿素的分解,并覆盖在水体表面,使藻类处于遮光状态,从而降低水华的发生。

以下推论正确的是(  )

A.浮萍能分解水中有机污染,属于分解者

B.浮萍通过影响叶绿体的生理功能抑制的蓝藻生长

C.浮萍与藻类是竞争关系

D.浮萍可用能源生产,体现了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间接价值

解析:

浮萍属于自养型生物,为生产者,A错误;蓝藻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内无叶绿体,B错误;浮萍和藻类都要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为了争取光照和空间进行竞争,C正确;浮萍用于能源生产体现的是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D错误。

答案:

C

二、简答题(共52分)

25.(10分)(2018届江阴重点中学联考)图甲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中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②③为特定的生理过程,图乙表示该系统中部分生物间的食物关系。

图丙表示某种群数量变化可能的四种情况(“J”型、Ⅰ、Ⅱ、Ⅲ),其中a点表示外界因素的变化。

请据图分析回答:

(1)在图甲①③过程中碳主要以________形式进行循环。

图乙中的生物对应图甲中的________(用字母表示)。

(2)图乙中,若鼠和昆虫粪便中的能量为M,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R,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为N,则图中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可表示为________。

(3)该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断地与其他生物进行着信息交流,其作用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态系统的功能除图甲所示以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

(5)若图丙种群为长江流域的野生扬子鳄(处于最高营养级生物之一),当种群数量在a点后的变化曲线为Ⅲ、且种群数量为K2时,对野生扬子鳄种群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

若图丙种群为东亚飞蝗,应控制其种群数量为________项(填“K1”“K2”或“0”),以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干旱能抑制一种丝状菌(该菌造成蝗虫患病)的生长,若a点变化为干旱,则a点后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可能为________(用图中标号Ⅰ、Ⅱ、Ⅲ表示)。

解析:

(1)分析图甲可知,A是非生物物质和能量,B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D是生产者。

①③过程依次表示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实际是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因此在①③过程中碳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

构成图乙食物网的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所以对应图甲中D、B。

(2)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R+N。

(3)该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断地与其他生物进行着信息交流,其作用在于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生态系统的功能,除了图甲所示的物质循环以外,还有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5)建立自然保护区(或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有效的措施。

东亚飞蝗可破坏生产者,为维持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应控制其种群数量在K2所示的最低水平。

丝状菌造成蝗虫患病,干旱环境可抑制丝状菌生长;若a点变化为干旱,则a点后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可能为曲线Ⅰ。

答案:

(1)CO2 DB 

(2)R+N (3)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5)建立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自我管理与提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