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系统课后复习题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319737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79.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信息系统课后复习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管理信息系统课后复习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管理信息系统课后复习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管理信息系统课后复习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管理信息系统课后复习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管理信息系统课后复习题答案.docx

《管理信息系统课后复习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信息系统课后复习题答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管理信息系统课后复习题答案.docx

管理信息系统课后复习题答案

《管理信息系统》课后习题答案

第1章

1.从1993年仅有银行卡400多万张,到2002年发卡总量高达15.97亿张,作为国家信息化工程重要助推器的金卡工程,在经过10年的努力后终于站在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上。

截至2002年,中国的银行业发卡金融机构已经从1993年的5家上升至88家,发卡数量从1993年的400万张蹿升至4.97亿张,特约商户也达到了12.7万户,而在1993年,这一数字仅为2万户左右。

如果说银行卡有其自身行业发展迅速的原因,而在非银行卡领域,卡应用也同样日新月异。

2002年,我国的IC卡应用已经进入成熟、理性的发展阶段,截至当年年底,我国累计发行各类IC卡11亿张,其中仅2002年1至10月份的发行量就达到2.1亿张。

2.使用管理信息系统的原因有4个:

●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现在正处于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的转变过程中,作为社会经济实体的各种企业组织,为了适应网络化、信息化环境的变化,通过使用各种信息系统,走信息化建设之路,才可以建立一种与经营环境相互协调和适应的关系模式,才可以生存和壮大。

●知识经济的特征,与传统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相比,知识经济有许多根本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产业内容不同、效率标准不一样、管理重点不一样、生产方式不一样、劳动者所处的劳动场所有所不同、劳动力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分配方式发生了变化、经济学原理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和知识经济表现为全球经济。

●经济全球化,今天的世界已经和以前大为不同,生产和金融网络已经打破了国家之间的界限,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建立在不同价值观和社会制度之上的经济体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企业的变革,当前企业的经营环境即顾客、竞争和变化有了很大的变化,从顾客方面来看,顾客主宰买卖关系的买方市场,表现在顾客的消息非常灵通,选择的机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注重个性化,需求趋向饱和等;从竞争的角度来看,世界越来越小,信息沟通迅速、准确,竞争更加激烈;从变化的角度来看,变化的节奏加快。

3.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生产活动全球化;

●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行成;

●各国金融日益融合在一起;

●跨国公司进一步发展;

●经济全球化正向无边界经济发展。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国企业应该积极响应中国政府提出的“走出去”战略,积极到海外投资,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

4.企业管理的新思想有:

●企业流程再造BPR(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

●创新思维;

●计算机集成制造(ComputerIntegratedManufacturing,CIM);

●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TQM);

●敏捷制造(AgileManufacturing,MA);

●管理的定义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资源,以期更好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组织形式,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以下3类:

●U型组织,其中U型组织又分为正规直线型组织和非正规直线型组织。

分别如图1-1和1-2所示。

图1-1

图1-2

●M型组织(multidimensionalstructure):

M型组织的示意图如图1-3所示。

图1-3

●H型组织(holdingcompanystructure),H型组织结构如图1-4所示。

图1-4

6.从广义的角度来说,信息是物质和能量在时间、空间上定性或定量的模拟型或其符号的集合。

信息具有以下特征:

●客观性:

信息反映客观事物的属性。

信息必须真实、准确、如实地反映客观实际。

●主观性:

对于信息和信息处理的任何研究与讨论,都离不开主体的目的或目标。

●抽象性:

必须区分信息的载体与内容,使信息有可能在不同的载体之间转化与传递。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人们往往将主要注意力集中在信息的载体(例如计算机网络的建设)或技术手段上,而忽略了信息的内容,这种本末倒置现象的产生就源于对信息的抽象性缺乏明确的认识。

 

●整体性:

即系统性。

信息必须作为表达客观事物(或系统)的完整描述中的一环,脱离了全局,零碎的信息将毫无意义。

●不完全性:

客观事实的信息通常难以一次就全部获得,它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程度有着直接关系。

●共享性:

一个信息源的信息可以为多个信息接收者享用。

一般情况下增加享用者不会使原有享用者失去部分或全部信息。

有的信息涉及商业的、政治的、军事的秘密,扩大对这类信息的享有者可能影响某些享用者对这类信息的利用,但不会改变信息本身的内容。

●时效性:

信息的时效是指从信息源发送信息,经过接收、加工、传递、利用的时间间隔及其效率。

●价值性:

管理信息是经过加工并对生产经营活动产生影响的数据,是劳动创造的,是一种资源,因而是有价值的。

●层次性:

管理系统在客观上是有层次的(如公司级、工厂级、车间级等)。

●可存储性:

信息借助于载体可在一定条件下存储起来。

信息的可存储性为信息的积累、加工和不同场合下的应用提供了可能。

●可传输性:

这是信息的本质特征。

信息可以借助于载体脱离其信息源进行传输。

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可以转换载体而不影响信息的内容。

●可压缩性:

通过各种模型,将大量具有一定规律的数据加以压缩。

●可加工性:

信息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进行加工,如扩充、压缩、分解、综合、抽取、排序等。

加工的方法和目的反映信息接收者获取和利用信息的特定需求。

加工后的信息是反映信息源和接收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更为重要和更加规律化的因素。

应当注意的是,信息的内容是语法、语义和用语三者的统一体。

信息在加工过程中要注意保证上述三者的统一而不致受到损害,以免造成信息的失真,即原始信息(加工前的信息)的有些内容丢失或被歪曲。

7.系统是由处于一定的环境中为达到某一目的,由若干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元素结合在一起并形成具有某种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这种有机整体有三层含义:

第一,这些元素是为了达到某个或某些共同的目标而结合的;第二,这种结合要遵循某些规则;第三,这种结合意味着这些元素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往往不可轻易地分割为独立单元。

系统必须有两个以上要素,各要素和整体之间、整体和环境之间存在一定的有机联系。

8.管理信息系统是在电子数据处理系统(EDP)上发展起来的,通过对管理信息进行收集、传递、存储与处理,形成多用户共享系统,直接为基层和各级管理部门服务。

9.管理信息系统对组织的影响是广泛的。

这些影响包括扁平化组织,重新组织工作流程、工作位置的分散化、提高组织的灵活性、重新定义组织的边界等。

第2章

1.(10)10=(0000000000001010)2

(64)10=(0000000001000000)2

(127)10=(0000000001111111)2

(1024)10=(0000010000000000)2

2.

图2-1计算机系统组成图

3.以C语言为例,程序执行的过程如图2-2所示。

图2-2程序的执行过程

其包括以下几个过程:

●程序编辑:

用来编写文本文件的应用软件(也称为ASICC码文件),通常用来创建计算机源程序文件。

不同的计算机语言其源程序文件的扩展名不同,如C语言的源程序文件扩展名为.c、BASIC语言的源程序文件扩展名为.bas等。

目前计算机语言的编译系统一般提供程序编辑环境。

●编译程序:

对程序源代码进行语法分析、代码生成和优化的软件。

一个程序若编译没有通过,则返回编译系统查出的程序错误,提示编程者修改,然后再一次进行编译,直到编译成功。

编译系统将通过编译的源程序生成目标代码文件,其文件扩展名为.obj,同时表明源程序无语法错误。

●链接程序:

将目标文件与系统提供的函数等链接起来产生可执行文件的软件。

可执行文件的扩展名为.exe,该文件是可以被计算机直接运行。

●运行程序:

运行可执行文件产生计算结果。

此时如果有交互数据就要根据需要输入实际数值。

4.

图2-3计算机软件、机器和用户之间关系

第3章

1.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主要任务是:

●制定信息系统的发展战略:

信息系统服务于企业管理,其发展战略必须与整个企业的战略目标协调一致。

制定信息系统的发展战略,首先需要调查分析企业的目标和发展战略,评价现行信息系统的功能、环境和应用状况,然后在此基础上确定信息系统的使命,制订信息系统的战略目标及相关政策。

●确定信息系统开发的总体方案,安排项目开发计划:

在调查分析企业信息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信息系统的总体方案,根据发展战略和总体结构方案,确定系统和应用项目开发顺序及时间安排。

●制订信息系统建设的资源分配计划:

提出实现开发所需要的硬件、软件、技术人员、资金等计划,作出人、财、物以及工作进度计划等各种计划和安排。

●预测未来发展:

提供系统今后的发展、研究方向和准则。

制订MIS战略规划的目标在于:

●合理分配和利用信息资源(信息、信息技术和信息生产者),以节省信息系统的投资。

●通过制定规划,找出存在的问题,更正确地识别出为实现企业目标。

MIS系统必须完成的任务,促进信息系统的应用,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指导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用规划作为将来考核系统开发工作的标准。

MIS战略规划一般包括三年或更长期的计划,也包括一年短期计划,规划的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信息系统的目标、约束及总体结构:

信息系统的目标确定了MIS应实现的功能;信息系统的约束包括MIS实现的环境、条件(如管理规章制度、人力、物力等);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指明了信息的主要类型和主要的子系统。

●组织的状况:

包括计算机软件及硬件状况、产业人员的配备情况以及开发费用的投入情况等。

●业务流程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流程在新技术条件下的重组:

企业流程重组实际上是根据信息技术的特点,对原信息系统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再设计。

对影响规划的信息技术发展的预测:

这些信息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硬件技术、网络技术及数据处理技术等。

这些技术的不断更新将给MIS的开发带来深刻的影响(如处理效率、响应时间等),与MIS的性能有密切的联系,决定着MIS的优劣。

因此,在规划过程中应及时吸取相关技术的最新发展,从而使所开发的管理信息系统具有更强的大的生命力。

2.

图3-1系统规划和实施的过程

3.

●初装阶段:

初装阶段是管理人员、用户对信息系统从不认识到有一些认识的阶段。

管理者通过支持和组织开发、运行一两个简单的应用系统(工资管理、人事管理系统),通过系统运行所带来的效率和效益能够使管理者对信息系统的认识得到极大的提高。

●蔓延阶段:

随着计算机应用初见成效,信息系统从少数部门扩展到多数部门,并开发了大量的应用系统,使单位的事务处理效率有了提高,这便是蔓延阶段。

显然在该阶段中,数据处理能力发展得最为迅速,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如数据冗余、不一致、难以共享等。

可见此阶段只有部分计算机的应用收到了实际效益。

●控制阶段:

管理部门了解到计算机数量超出控制,计算机数量每年以30%~40%或更高的比例增长,而投资的回收却不理想。

同时,随着应用经验逐步丰富,应用项目不断积累,客观上也要求加强组织协调,于是就出现了由企业领导和组织部门负责人参与的领导小组出面,对整个企业的系统建设进行统筹规划,特别是利用数据库技术解决数据共享问题。

这时,严格的控制阶段便代替了蔓延阶段。

这一阶段的发展速度较慢。

●集成阶段:

这一阶段,组织从管理计算机转向管理信息系统,这是一个质的飞跃。

从第一阶段到第三阶段,通常产生了很多独立的实体。

在第四阶段,开始使用数据库和远程通信技术,努力整合现有的信息系统。

由于重新装备大量设备,该阶段预算费用又一次迅速增长。

●数据管理阶段:

信息系统开始从支持单项应用发展到在逻辑数据库支持下的综合应用。

组织开始全面考察和评估信息系统建设的各种成本和效益,全面分析和解决信息系统投资中各个领域的平衡和协调问题。

●成熟阶段:

高层管理者开始认识到管理信息系统是组织不可缺少的基础,正式的信息资源计划和控制系统投入使用,以确保管理信息系统支持业务计划。

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用充分体现出来。

4.MIS战略规划的常用方法有企业系统规划法、关键成功因素法、战略目标集化法、组织计划引出法、战略栅格表法、目的手段分析发、投资回收法和零点预算法等。

5.

●确定企业或MIS的战略目标;

●识别所有的成功因素。

主要是分析影响战略目标的各种因素和影响这些因素的子因素;

●确定关键成功因素。

不同行业的关键成功因素各不相同。

即使是同一个行业的组织,由于各自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差异和内部条件的不同,其关键成功因素也不尽相同;

●明确各关键成功因素的性能指标和评估标准。

6.

(1)系统规划

根据用户的系统开发请求,进行初步调查,明确问题,确定系统目标和总体结构,确定分阶段实施进度,然后进行可行性研究。

(2)系统分析

分析业务流程、分析数据与数据流程、分析功能与数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出分析处理方式和新系统逻辑方案。

(3)系统设计

进行总体结构设计、代码设计、数据库(文件)设计、输入/输出设计、模块结构与功能设计,根据总体设计,配置与安装部分设备,进行试验,最终给出设计方案。

(4)系统实施

同时进行编程(由程序员执行)和人员培训(由系统分析设计人员培训业务人员和操作员),以及数据准备(由业务人员完成),然后投入试运行。

(5)系统运行与维护

进行系统的日常运行管理、评价、监理审计,修改、维护、局部调整,在出现不可调和的大问题时,进一步提出开发新系统的请求,老系统生命周期结束,新系统诞生,构成系统的一个生命周期。

7.原型法的缺点是要求管理基础工作完整、准确,一般只适用于小型系统。

基于原型法的优缺点,该方法只适用于处理过程明确、简单、涉及面窄的小型系统,而不适合于大型、复杂、难以模拟、存在大量运算、逻辑性强的处理系统,管理基础工作不完善、处理过程不规范的系统和大量批处理系统。

8.面向对象开发方法的过程:

(1)系统调查和需求分析:

对系统将要面临的具体管理问题以及用户对系统开发的需求进行调查研究,即先弄清要干什么的问题。

(2)分析问题的性质和求解问题:

在繁杂的问题域中抽象地识别出对象以及其行为、结构、属性、方法等。

一般称之为面向对象的分析,即OOA。

(3)整理问题:

对分析的结果作进一步的抽象、归类、整理,并最终以范式的形式将它们确定下来。

一般称之为面向对象的设计,即OOD。

(4)程序实现:

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将上一步整理的范式直接映射(即直接用程序设计语言来取代)为应用软件。

一般称之为面向对象的程序,即OOP。

(5)识别客观世界中的对象以及行为,分别独立设计出各个对象的实体;分析对象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所传递的信息,由此构成信息系统的模型;由信息系统模型转换成软件系统的模型,对各个对象进行归并和整理,并确定它们之间的联系;由软件系统模型转换成目标系统。

第4章

1.D

2.A

3.BC

4.B

5.A

6.系统详细调查包括管理业务调查和数据流程调查。

7.管理业务调查包括组织结构调查、管理功能调查和管理业务流程调查等。

8.常用的3种处理逻辑描述工具有判断树、判断表和结构化语言表示法

9.系统化分析的内容包括:

分析业务流程

分析系统目标

分析数据流程

功能分析和划分子系统

数据属性分析

数据存储分析

数据查询分析

数据的输入输出分析

绘制新系统的数据流图

数据处理方式的确定

10.

图4-1判断树

表4-1判断表

条件及行动

1

2

3

4

组合条件

低于最低储备量

Y

N

N

N

高于最低储备量低于订货点,上月销售大于5000

N

Y

N

N

高于最低储备量低于订货点,上月销售小于5000

N

N

Y

N

高于订货点

N

N

N

Y

行动

订货

不订货

第5章

填空题

1.逻辑、物理

2.功能模块、功能模块

3.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ManagementSystem,DBMD)

4.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

5.一

6.主键

7.传递依赖

8.实体、参照、用户定义的

9.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

10.顺序、条件、循环、选择

11.系统设计报告

选择题

12.A

13.B

14.C

15.C

16.A

17.D

18.D

19.D

20.D

21.B

22.A

23.D

计算题

24.算术级数法:

代码本体:

24567

加权因子:

65432

加权求和:

12+20+20+18+14=84

以11为模去除求和结果,得余数MOD(84,11)=7

所以使用算术级数法得到的包含校验位的代码是245677

几何级数法:

代码本体:

24567

加权因子:

3216842

加权求和:

64+64+40+24+14=206

以11为模取出求和结果,的余数MOD(206,11)=8

所以使用几何级数法得到的包含校验位的代码是:

245678

简答题

25.管理信息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将系统分析阶段所提出的反映用户信息需求的系统逻辑方案转化成可以实施的基于计算机与通信系统的物理方案。

26.通常,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依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系统分析的成果从工作流程看,系统设计是系统分析的继续,因此系统设计人员必须严格按照系统分析阶段的成果,“系统分析说明书”所规定的目标、任务和逻辑功能进行系统设计,对系统逻辑功能的充分理解是系统设计成功的关键。

●现行技术现行技术主要是指可供选用的计算机硬件技术、软件技术、数据管理技术、数据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现行的信息管理和信息技术标准、规范和有关法律制度。

●用户需求系统的直接使用者是用户,进行系统设计时应应充分尊重和理解用户的要求,特别是用户在操作使用方面的要求。

●系统运行环境新系统的目标要和现行的管理方法相匹配,与组织的改革与发展相适应。

也就是说,既要符合当前需要,又要适应系统的工作环境,如基础设施的配置情况、直接用户的空间分配情况、工作地点的自然环境及安全保密方面的要求等。

在系统设计中还要考虑现行系统的软、硬件状况和管理与技术环境的发展趋势,在新系统的技术方案中要尽可能保护已有的投资,又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以适应未来的发展。

27.常见的代码有以下几种:

(1)顺序码

顺序码是一种最简单、最常用的代码。

这种代码是将顺序的自然数或字母赋予分类对象。

例如:

按照GB2261-80规定:

1为男性,2为女性。

(2)区间码

区间码把数据项分成若干组,每一区间代表一个组,码中数字的值和位置都代表一定意义。

如我国的邮政编码、公民身份证号码等都是区间码。

(3)助记码

助忆码用文字、数字或文字数字结合起来描述,其特点是可以通过联想帮助记忆。

例如用W-B-l2代表12英时黑白电视机,用W-C-20代表20英时彩色电视机。

28.进行输入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最小量原则:

由于数据录入工作一般需要人的参与,数据输入速度与计算机处理比较起来相对缓慢,系统在大多数时间都处于等待状态,效率显著降低,增加系统的运行成本。

因此,在输入设计中,应在尽量满足处理要求的前提下使输入量最小。

输入量越小,出错的机会越少,花费的时间越少,数据的一致性越好。

●简单性原则:

输入的准备、输入的过程应该尽量容易,减少错误的发生。

●早检验原则:

对输入数据的检验应尽量接近原数据发生点,以便使错误能够得到及时的改正。

●少转换原则:

输入数据尽量使用其处理所需的形式记录,以免数据在转换过程中发生错误。

29.系统设计报告的主要内容如下: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包括系统总体结构、子系统结构,说明子各系统的名称、功能等。

●物理系统配置和实施方案:

包括系统物理结构、分布、硬件设备配置、软件选择、网络结构等。

●代码设计方案:

说明代码的种类、功能、结构和校验方法。

●数据库设计方案:

说明数据库设计的目标、功能要求、需求性能规定、逻辑设计方案、物理设计方案等。

●输入输出和界面设计方案:

说明输入输出的项目、主要功能、要求、输入输出设备的配备情况以及校验方法等。

界面设计要说明设计规范、效果要求等。

30.在题中的E-R模型图中,矩形表示实体,实体之间的关系用菱形表示,圆角矩形表示实体的属性。

转换后的关系模式如下所示:

学生(学号、姓名、性别、年龄)

课程(课程号、课程名、学分)

学生(关系)mn课程(关系)

第6章

填空题

1.物理模型

2.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

3.整个软件

4.发现软件的错误

5.穷举测试

6.静态测试、动态测试、静态测试、动态测试

7.单元测试、组装测试、确认测试、系统测试

8.白盒测试、语句覆盖、判断覆盖、条件覆盖、判断-条件覆盖、路径覆盖

9.管理人员、专业人员

10.并行转换

11.程序的维护,数据文件的维护,代码的维护,机器、设备的维护

12.更正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完善性维护、预防性维护

13.技术、经济

选择题

14.B

15.C

16.B

17.C

18.A

简答题

19.整个过程包括以下内容:

(1)硬件准备

硬件准备包括计算机主机、输入输出设备、存储设备、辅助设备(稳压电源、空调设备)、通信设备等。

(2)软件准备

软件包括系统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及一些应用软件。

(3)系统测试

在完成系统的软、硬件布设之后,应对整个程序进行测试。

根据不同的模块应选择不同的测试方法。

(4)人员培训

主要指用户培训,包括主管人员和业务人员。

同时人员培训的过程也是检验系统结构、硬件设备以及应用程序的过程。

(5)系统转换

当系统开发完成之后,要进行系统的转换工作,即新系统代替旧系统,系统转换工作要根据系统的特点来选择转化方法。

20.程序设计的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可维护性

可维护性一方面是指可以对程序进行补充或修改,由于信息系统需求的不确定性,系统需求可能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因此,就必须对系统功能进行完善和调整,为此,就要对程序进行补充或修改。

此外,由于计算机软硬件的更新换代也需要对程序进行相应的升级。

另一方面是指排错所需要的平均时间。

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由于系统软硬件故障以及操作人员的不当操作等都可能导致系统出错。

如果出错后能够迅速、及时的排除错误,那么这样的可维护性才是值得信赖的。

因此,可维护性是程序设计的主要标准之一。

(2)可靠性

可靠性是指程序应具有较好的容错能力。

正常情况下能正确工作。

意外情况下应便于处理,不至于产生意外的操作,从而造成严重损失。

(3)可理解性

程序的可理解性是指程序结构清晰,易于理解。

它是保证程序正确性、提高可读性恶化可维护性的基础。

程序设计不仅要求逻辑正确,计算机能够执行,而且应当层次清楚,便于阅读。

因为程序的维护工作量很大,维护人员经常要维护他人编写的程序,一个不易理解的程序将会给程序维护工作带来困难。

(4)效率

效率是指程序能否有效地利用计算机资源,程序设计应做到尽可能地减少系统资源的占用,同时要有较高的执行效率。

程序效率的地位已不像以前那样举足轻重了,因为硬件价格大幅度下降,而其性能却不断完善和提高。

程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