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后反思doc.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31686 上传时间:2022-10-1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7.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后反思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后反思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后反思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后反思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后反思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后反思doc.docx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后反思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后反思doc.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后反思doc.docx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后反思doc

三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教后反思2010-10-1313:

43:

21|分类:

教学反思|标签:

|字号大

小订阅

第一单元除法

除法的验算教后反思:

本课的目标定位不仅要让经历除法验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而且通过情景的创设及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验算的方法和意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意识和习惯。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数学学习中这种验算的意识和习惯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

对于学生的验算意识和习惯的培养,往往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是“要求”或“命令”式的被动方式,学生往往产生不了验算的心理需要,体验不到验算所带来的意义。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分别在新授和巩固环节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即设计“大家帮丁丁算出了买蛋糕(面包)的块数,可丁丁不放心,你有什么方法能让丁丁放心呢?

”这样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新授之始就体验到验算的作用;设计“当回小老师”这样的巩固练习环节,进一步让学生体验验算的意义和功能,从而内化为一种自己学习的方法。

从教学情况来看,效果良好,尤其是对课堂揭示的12字的“良好验算习惯要求”印象深刻,记得在第二天的教学中,许多同学对于自己计算能用这12字要求来要求自己。

小学教育重点是培养习惯,我想习惯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必须具有这种培养良好习惯的教学目标理念,而且在教学设计中能够让其内化为学生的一种需要,一种方法。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教后反思:

1、忘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三年级的学生他们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如我在结合现实情景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列出算式后,让学生借助实物摆一摆,在这个摆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要先分整筒的,每班只能分得2整筒,还有1整筒就只能折开来分,既然折开了那就和2个单个的合起来再分。

有了这个1个整筒折开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学生对十位上余下的数要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接着除,就有了直观的理解,从而自然而然地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形成一定的技能。

2、忘了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

在两份教案中,我都安排了口算算出52÷2,以为既然能口算了就必定能列竖式。

其实这是大错特错,能口算只是学生平时的生活经验,要想从生活经验转变数学经验,还有一定的距离,需要尊重学生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激活学生的思维,更需要老师智慧地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升。

3、忘了简单点未必不是好事

数学有时真的被我们老师想复杂了,学生有时要的只是简单的操作。

“听过的、看过的,只是过眼烟云,做过的,才会狹骨沦肌!

商末尾有0的除法教后反思:

1、通过复习题的练习,不仅复习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而且也巩固了等分除法的解题方法,为学习新知作铺垫。

同时新授中先让学生列出算式,再利用学具进行实际操作,为竖式计算的思维过程提供了形象支撑,学生便于理解。

2、新授前先让学生计算商末尾没有0且整除的除法,而后让学生试算商末尾有0且有余数的除法,新旧知识产生了矛盾,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同桌合作用学具分一分,求出结果;当得出商的个位上写0时,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商的个位上写0。

整个新授过程充分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课堂教学模式。

3、注意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

4、改错题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有利学生在实际计算时避免出现同样的错误,达到了防患未然的作用。

由图中一个同学向同学求助怎样才能自我检查自己的题目做得是对是错来让学生为他想办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进一步养成进行验算的好习惯。

通过练习计算并验算进一步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让学生根据得数分分类让学生进一步感知理解为什么商的末尾会有0。

第二单元认数

认识整千数和一万教后反思1: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1000以内的数并能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的基础上,教学认识10000以内的数。

要求学生能认识整千数和一万,会读会写,还要会口算整千数的加减。

由于本课的知识比较多,我注意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感受大数、认识大数、运用大数,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整千数他们早就已经熟悉了。

上课时,好多同学脸上一副早就会的表情。

我就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说说生活中遇到过那些大数,再通过对学校人数的估计初步感受大数,然后引出万人体育馆,实际感受10000的大小。

在学生一千、二千的数数,一直数到一万的过程中,利用正方体图片具体感知了整千数。

并让学生自己归纳10个一千是一万,体验比较深刻,然后再次安排生活实例,再次感受10000的实际大小,从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用数的观念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

二、利用游戏加强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三年级学生毕竟才从二年级升上来,还不到一个月时间,一方面,他们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兴趣浓厚;另一方面,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还不强,所以食粮的游戏对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

为了让学生对数位顺序表留下一个比较深刻的表象,我设计了一个游戏,让学生戴着写有数位名称头饰重新排队,一下子就抓住了孩子们的眼球,注意力相对比较集中,孩子们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对数位顺序更加深刻了,学习过程非常轻松、快乐,学习兴趣更浓了。

三、本课的不足。

因为刚刚接手本班不到一个月,所以在课堂上对学生放得不是很开,我觉得在某些问题得处理上还要给学生充分探讨交流的时间和机会,比如在教学整千数加、减整千数的口算方法时,教师不必很快说出自己的意见,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交流的时间和空间,然后让他们各抒己见,把他们看成学习的主人,学习自信心才更容易建立,同学之间也才会慢慢学会合作、学会分享。

教后反思2:

本课总体来说自我感觉并不是很好,因为教学内容比较多,学生接受起来也比较累,但由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已经有一定的整千数的经验,因此学生学习起来还是比较积极投入的,从课堂作业看来也还可以。

虽然在上完课后听课的同事们没有提出来,但自己知道还是有不少方面很欠缺,下面简短地说一说。

一、注重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

学生没有现场见过体育馆,对摄氏度了解不够,我就根据我的经验给学生介绍一下。

而学生每天都看到操场上所有的学生做操大约有一千人,那么十个中心小学的学生站在一个大操场上做操大约就是一万人。

让学生通过这样的类比来理解一万在生活中的含义。

本来这是个很好的例子,但是我在课前没有能够预设好,现在反思下来,如果在学生会读会写,通过一千一千地数到一万,初步认识了一万的含义之后再来通过这个例子来理解的话,学生一定会有更深刻的印象和理解。

二、注重指导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来认识整千数。

学生数感的发展都有赖于认识的过程,因此,参照教参的思想,在认识整千数时我注重让学生通过一千一千地数来加深印象,并对整千数的组成进行一定的练习。

课后听徐金华老师介绍的海门东洲小学的刘耀老师在上同样内容的课时,先让学生从1数到9,再整十数,整百数地数,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迁移能力,从而更深刻地认识了整千数。

这是多么好的一种培养学生数感的方法啊!

真不愧是我曾经的老师哦!

本课中,我在学生认识数位顺序表时,通过提问,让学生比照计数器等活动加深了对数位的认识。

三、让学生自主探索整千数加减整千数的口算方法。

第四题让学生自己通过已有的经验自己进行计算,但是在教学时没有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功能,没有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说说自己的想法,因此对接受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而言,他们对这部分知识可能掌握的比较薄弱。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有学生自己能够掌握的,就让他们自己给自己的同伴当老师,从而更好地通过合作学习来掌握知识,还提高学生们之间的交往能力。

第三单元千克和克

千克的认识教后反思1:

1、在活动中感悟数学知识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是指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的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教师从数学现实出发,将课本上“已完成的知识”还原成“未完成的知识”。

呈现知识情境,让学生从中感悟出数学问题,把从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交给学生,并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在帮助学生将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形成能力,发展情感。

本课共开展了8个活动,说一说、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表现出思维活跃,情绪高涨,投入程度极高、极广、在老师的引导下不断感受加深,逐步建立了一千克的表象,在活动中人人参与,兴致很高,且不仅仅停留于表面的热热闹闹,教师引导学生同时在思考,如“你怎么知道钉子和棉花谁轻、谁重?

”先估计苹果有几个再验证,称了苹果后再估计鸡蛋有几个,“你怎么想,”带问题展开活动,使活动不留于形式,不追求表面的花哨,使学生实实在在地学到数学思考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

2、在真实生动的课堂上生成数学知识。

数学来源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验有密切的关系,是对他们有吸引力,能使他们产生兴趣的内容。

重量单位不象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而要对物体重量的体验基础上理解,在本课中时时处处以生活为基础,从导入时的黑木耳和虾片,从让学生互背,从说生活中的称,从称大米、苹果、鸡蛋、蔬菜等这些学生耳熟能详、真实具体原材料,学生感到很亲切,很高兴,也就达成了情感目标这一项,教师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学生也深切的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小小的心灵增进了对数学的亲切感,也增强了对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在评价中提升学习品质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方向是:

多角度的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在课中,教师不断地、有针对性地恰当评价,改变了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的做法,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关怀,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了张扬,如:

师对生的评价,“你想的真好。

”“你的想法真了不起”“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第四小组合作的很好”“第三小组办法真多”,生对生的评价,“我觉得他这个办法很好。

要拿一千克苹果可以和一千克大米比较。

”“他知道的真多,我向他学习。

”还有学生的自评,“我还可以做的好些。

”教师如果经常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评价,使他们观察与交流的能力更强,更适应与人交流,也体现了人文性。

真诚的鼓励的话,无论出自老师的还是学生的嘴,都会使学生感到无比自豪,且没得表扬的小组、个人也会自觉纠正自己的行为,马上更正缺点,整个课堂融合在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中,互相促进,提升学习的品质。

使学习成为儿童发自内心的一种愿望。

学习是快乐的,这种内驱力会使学生更乐于学习。

希望越来越多的课堂,能让学生主动学习,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感悟数学知识,教师们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尽情展示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教师要善于分享学生自我表现的情感与想法,积极肯定学生的进步,让学生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持续发展注入鲜活动力。

教后反思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

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依据新课标提出的两个基本理念,在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

一、用活教材,诱发学习的动机

  教材呈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

在备课时,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

找准“知识的最近生长区”,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交流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