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化学必修一第四 第四节 第1课时 氨 铵盐练习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316547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85.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6 化学必修一第四 第四节 第1课时 氨 铵盐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6 化学必修一第四 第四节 第1课时 氨 铵盐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6 化学必修一第四 第四节 第1课时 氨 铵盐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6 化学必修一第四 第四节 第1课时 氨 铵盐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6 化学必修一第四 第四节 第1课时 氨 铵盐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6 化学必修一第四 第四节 第1课时 氨 铵盐练习题.docx

《6 化学必修一第四 第四节 第1课时 氨 铵盐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 化学必修一第四 第四节 第1课时 氨 铵盐练习题.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6 化学必修一第四 第四节 第1课时 氨 铵盐练习题.docx

6化学必修一第四第四节第1课时氨铵盐练习题

第四节 氨 硝酸 硫酸

第1课时 氨 铵盐

 1.知道NH3的物理性质特点以及氨水显碱性的原因。

 2.学会氨气的实验室制取、收集和检验方法。

3.学会铵盐的性质及NH

的检验方法。

 氨 气

1.氮的固定

2.氨的物理性质

颜色

气味

密度

溶解性

沸点

无色

刺激性气味

小于空气的密度

极易溶于水,1体积水能溶解700体积NH3

易液化

3.喷泉实验

实验装置

操作及现象

结论

①打开止水夹,并挤压滴管的胶头

②烧杯中的溶液由玻璃管进入烧瓶,形成喷泉,瓶内液体呈红色

氨极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

4.氨的化学性质

5.氨的用途

(1)氨是氮肥工业、有机合成工业及制造硝酸、铵盐和纯碱的原料。

(2)氨易液化,液氨汽化时吸收大量的热,所以它可用作制冷剂。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闪电时氮气和氧气化合,生成的氮的化合物被植物吸收的过程,属于自然固氮。

(  )

(2)将氨气转化为固态铵盐,这属于人工固氮。

(  )

(3)可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检验氨气。

(  )

(4)将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靠近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时,有白雾生成。

(  )

(5)液氨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可用作制冷剂。

(  )

(6)充满氨气的烧瓶倒置于水中后液面迅速上升,说明氨气易溶于水。

(  )

答案:

(1)√ 

(2)× (3)× (4)× (5)√ (6)√

2.下列关于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氨易液化,可用来作制冷剂

B.氨易溶解于水,因此可用来做喷泉实验

C.氨极易溶解于水,因此氨水比较稳定(不容易分解)

D.氨溶解于水显弱碱性,因此可使酚酞试剂变为红色

解析:

选C。

氨极易溶于水,但氨水仍易挥发出NH3,C错误。

喷泉实验的原理及成因

1.喷泉形成的原理:

容器内外存在较大的压强差,在压强差的作用下,液体迅速流动,通过带有尖嘴的导管喷出来,即形成喷泉。

2.使容器内外产生较大压强差的两种方法

方法

装置

成因

减小内压

增大外压

3.喷泉实验应注意的问题:

(1)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2)烧瓶要干燥;(3)烧瓶充满气体。

4.常见能形成喷泉的物质组合

气体

NH3

HCl

SO2、CO2

NO2与O2

吸收剂

水或盐酸

水或氢氧化钠溶液

浓氢氧化钠溶液

 喷泉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存在压强差。

(1)制取氨气并完成喷泉实验(图中夹持装置均已略去)。

①用图1装置进行喷泉实验,上部烧瓶已装满干燥氨气,引发喷泉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果只提供如图2的装置,请说明引发喷泉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利用图3装置,在锥形瓶中分别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反应后可能产生喷泉的是______________。

A.Cu与稀盐酸   B.NaHCO3与NaOH溶液

C.CaCO3与稀硫酸D.NH4HCO3与稀盐酸

(3)在图3锥形瓶中加入酒精,瓶外放一水槽,水槽中加入冷水后,再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结果也产生了喷泉。

水槽中加入的物质可以是________。

A.浓硫酸B.食盐

C.硝酸钾D.硫酸铜

(4)从产生喷泉的原理分析,图1、2是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下同)上部烧瓶内的压强,图3是________下部锥形瓶内气体的压强。

人造喷泉及火山喷发的原理与上述装置图________原理相似。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喷泉形成的基本原理,即烧瓶内与烧杯(或锥形瓶)液面外产生压强差。

(1)图1引发喷泉,只需打开止水夹,挤压胶头滴管即可。

图2则需先打开止水夹,然后用热毛巾捂住烧瓶,发现有气泡冒出后,移去热毛巾即可。

(2)能在锥形瓶内反应产生气体,使压强大于烧瓶内压强方可,故应选NH4HCO3和盐酸,Cu与稀盐酸不反应,NaHCO3与NaOH反应不生成气体,CaCO3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气体很少,故不能形成喷泉。

(3)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热,使瓶内酒精汽化也会产生喷泉现象。

(4)图1、2导致上部压强减小,图3导致下部压强增大,人造喷泉及火山喷发均与图3原理相似。

[答案] 

(1)①打开止水夹,挤压胶头滴管,使少量水进入烧瓶 部分NH3溶于少量水中,使烧瓶内压强减小,烧杯内的水进入烧瓶

②打开止水夹,用热毛巾捂住烧瓶至有气泡从水中冒出,移去热毛巾

(2)D (3)A (4)减小 增大 3

某同学积极思考喷泉原理的应用,设计如图装置。

实验前a、b、c活塞均关闭。

(1)若要在烧瓶Ⅱ中产生“喷泉”现象,烧瓶Ⅰ中不产生“喷泉”现象,其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先打开a、c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在烧瓶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挤压胶头滴管和控制活塞的开关,在烧瓶Ⅰ中产生“喷泉”现象,烧瓶Ⅱ中不产生“喷泉”现象,其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先打开a、b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 

(2)烧瓶Ⅱ导管口处产生白烟 (3)先打开a、c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或先打开a活塞,挤压胶头滴管,再打开c活塞),片刻后,关闭a活塞,然后打开b活塞

 氨的性质

1.下列关于氨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氨水显碱性,是因为氨水是一种弱碱

B.氨水和液氨成分相同

C.氨水中物质的量浓度最大的粒子是NH3(除水外)

D.1mol·L-1的氨水指在1L溶液中含NH3·H2O、NH3、NH

物质的量之和为1mol

解析:

选D。

溶于水的氨气大部分与水反应生成NH3·H2O,所以,除水外,物质的量浓度最大的粒子是NH3·H2O;NH3·H2O是一种弱碱,在水中发生部分电离使溶液呈碱性;氨水中共含有六种粒子,分别是H2O、NH3、NH3·H2O、NH

、OH-和少量的H+,是一种混合物,液氨是纯净物,只有NH3分子。

2.(2017·六安高一检测)如图,利用培养皿探究氨气的性质。

实验时向NaOH固体上滴几滴浓氨水,立即用另一表面皿扣在上面。

下表中对实验现象所做的解释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现象

解释

A

浓盐酸附近产生白烟

NH3与浓盐酸挥发出的HCl反应产生了NH4Cl固体

B

浓硫酸附近无明显现象

NH3与浓硫酸不发生反应

C

氯化物溶液变浑浊

该溶液一定是AlCl3溶液

D

干燥红色石蕊试纸不变色,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NH3是一种可溶性碱

解析:

选A。

向NaOH固体上滴加浓氨水产生氨气,氨气和酸反应生成相应的铵盐,遇到挥发性酸(如浓盐酸、浓硝酸)会产生白烟,A正确,B错误;氨水能够与AlCl3、MgCl2等溶液反应生成沉淀,C错误;NH3的水溶液呈碱性,NH3·H2O是一种可溶性碱,D错误。

 喷泉实验

3.(2017·福州高一测试)如图是实验室进行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装置,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说明氨气是一种极易溶于水的气体

B.进入烧瓶中的液体颜色由无色变为红色,说明氨水呈碱性

C.形成喷泉的原因是氨气溶于水后,烧瓶内的气压小于大气压

D.用氯气代替氨气,利用此装置也可进行喷泉实验

解析:

选D。

A项,NH3极易溶于水,可用来做喷泉实验;B项,氨水呈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C项,NH3极易溶于水,使烧瓶内的气压小于大气压,在压强差的作用下,烧杯中的水沿导管迅速向上流动,从而形成喷泉;D项,Cl2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不能用于做喷泉实验。

4.(2017·徐州高一检测)如图所示是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设计的四个喷泉实验方案。

下列有关操作不可能引发喷泉现象的是(  )

A.挤压装置①的胶头滴管使NaOH溶液全部进入烧瓶,片刻后打开止水夹

B.挤压装置②的胶头滴管使NaOH溶液全部进入烧瓶,片刻后打开止水夹

C.用鼓气装置从装置③的a处不断鼓入空气并打开止水夹

D.向装置④的水槽中慢慢加入足量浓硫酸并打开止水夹

答案:

B

 铵盐 氨气的制法

1.铵盐

(1)概念:

由铵根离子(NH

)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2)物理性质:

都是易溶于水的白色晶体。

(3)化学性质

①受热易分解:

NH4Cl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NH4Cl

NH3↑+HCl↑;NH4HCO3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NH4HCO3

NH3↑+CO2↑+H2O。

②与碱反应:

NaOH与NH4NO3受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NH4NO3

NH3↑+NaNO3+H2O。

2.氨气的制法

(1)工业制法:

化学方程式:

N2+3H2

2NH3。

(2)实验室制法

3.NH

的检验

(1)化学原理:

铵盐与碱反应生成氨气。

(2)检验方法:

把NaOH溶液加到某物质的固体或溶液里,加热后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就可以判断该物质是铵盐。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氨和铵盐的水溶液都能导电,所以氨和铵盐都是电解质。

(  )

(2)铵态氮肥不宜与草木灰混合使用。

(  )

(3)NH3可由NH4Cl直接加热分解制得。

(  )

(4)分别蘸有浓氨水和浓硫酸的玻璃棒相互靠近,会产生大量白烟。

(  )

(5)检验NH

时,往试样中加入NaOH溶液,微热,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检验逸出的气体。

(  )

(6)用碱石灰固体或NaOH固体均可干燥氨气。

(  )

答案:

(1)× 

(2)√ (3)× (4)× (5)× (6)√

2.下列不属于铵盐的共同性质的是(  )

A.都是晶体

B.都易溶于水

C.与碱共热都产生氨气

D.都不与酸反应

解析:

选D。

NH4HCO3、(NH4)2SO3等弱酸的铵盐可与酸反应。

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1.实验装置

(1)发生装置:

固体+固体

气体

(2)净化装置:

通常用碱石灰干燥氨气,不能用五氧化二磷、浓硫酸和无水氯化钙干燥。

2.收集方法:

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因NH3极易溶于水)。

3.验满方法

(1)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置在试管口附近,若变蓝,说明已经收集满。

(2)用蘸取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试管口,若有白烟生成,说明已经收集满。

4.尾气处理

多余的氨气要吸收掉(可在试管口放一团用水或稀硫酸浸润的棉花球)以避免污染空气。

在吸收时要防止倒吸,常采用的装置:

5.其他常见制取NH3的方法

方法

化学方程式(或原理)

气体发生装置

加热浓氨水

NH3·H2O

NH3↑+H2O 

注意:

①NH3·H2O不稳定,受热易分解;②加热温度不宜过高

浓氨水+固体NaOH

NaOH溶于水放热,促使NH3·H2O分解,且OH-浓度的增大有利于NH3的放出

浓氨水+固体CaO

NH3·H2O+CaO===NH3↑+Ca(OH)2

CaO的作用:

①吸水;②吸水后放热促进NH3的放出;③增加溶液中OH-浓度,减少NH3的溶解

实验室制取氨气的注意事项

(1)收集装置和反应装置的试管和导管必须是干燥的。

(2)发生装置的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3)由于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因此收集氨气时,导管应插入试管的底部。

(4)实验室制取氨气时,通常在收集氨气的试管口放一团棉花,若为干燥的棉花则起到减缓氨气与空气对流的作用;若蘸有水或稀硫酸,则是为了吸收多余的NH3。

(5)干燥NH3不能用CaCl2、P2O5和浓H2SO4,因为NH3能与CaCl2反应,也能与酸[如H2SO4、H3PO4(P2O5+3H2O===2H3PO4)]反应。

 某学习兴趣小组探究氨气的制取实验:

(1)甲同学拟用下列实验方法制备氨气,其中合理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将氯化铵固体加热分解

B.将浓氨水滴入氢氧化钠固体中

C.将氢氧化钠固体加入浓氨水中

D.将氯化铵稀溶液滴入氢氧化钠固体中

(2)根据上述正确的原理,该同学欲用下列常见的实验室制气装置制取氨气,适宜的装置是________。

(3)气体的性质是气体收集方法选择的主要依据,下列性质与收集方法无关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密度 ②颜色 ③溶解性 ④热稳定性 ⑤是否与氧气反应

(4)下图是甲同学设计的收集氨气的四种装置,其中可行的是________(填字母),集气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加热氯化铵固体产生的氯化氢和氨气,遇冷又转化为氯化铵固体,不能制取氨气;如果将氢氧化钠固体加入到浓氨水中来制得大量氨气,所需氢氧化钠的量较多,并且浓氨水中所含水较多,若反过来将氨水滴入氢氧化钠固体中就很容易制得NH3;氨气极易溶于水,若用稀溶液制取,产量较少。

(3)收集气体可采用排空气法(气体密度与空气密度的比较,气体不能被氧气氧化等),也可采用排液法(是否溶于液体),与其他性质无关。

(4)氨气极易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小,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答案] 

(1)B 

(2)C (3)②④ (4)d 利用氨气的密度小于空气,采用短管进气,长管出气,即可收集氨气

(1)例题中第二小题有三种装置,试分别写出一种制备气体的化学方程式。

(2)为防止环境污染,以下装置(盛放的液体均为水)可用于吸收多余氨气的是________(填序号)。

答案:

(1)A:

4HCl(浓)+MnO2

MnCl2+Cl2↑+2H2O;

B:

2KClO3

2KCl+3O2↑;

C:

H2SO4(浓)+Na2SO3===SO2↑+Na2SO4+H2O(或2H2O2

2H2O+O2↑)。

(其他合理答案也正确)

(2)②④

 铵盐的性质和NH

的检验

1.关于铵盐的叙述:

①铵盐易溶于水;②铵盐中氮元素均为-3价;③铵盐受热易分解;④铵盐都只能跟碱反应,不能跟酸反应;⑤铵态氮肥不宜跟碱性物质如草木灰混合使用。

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⑤

C.③④⑤D.①②④

解析:

选B。

②和④中只注意了铵盐中的NH

,忽略了铵盐中的酸根离子。

铵盐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不一定均为-3价,如NH4NO3中N的化合价既有-3价又有+5价;NH4HCO3等弱酸形成的铵盐也能与强酸反应。

2.为了检验某固体物质中是否含有NH

,下列试纸和试剂一定用不到的是(  )

①蒸馏水 ②NaOH溶液 ③红色石蕊试纸 ④蓝色石蕊试纸 ⑤稀硫酸

A.①⑤B.④⑤

C.①③D.①④⑤

解析:

选B。

NH

的检验方法是向待检溶液中加入强碱(OH-)并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若产生使试纸变蓝的气体,则证明原溶液中含有NH

,所以一定不会用到的是④蓝色石蕊试纸和⑤稀硫酸。

 氨气的制备

3.下列方法中,不能用于实验室里制取氨气的是(  )

A.在试管中将熟石灰和氯化铵混合后加热

B.加热试管中的氯化铵固体

C.将烧瓶中的浓氨水加热

D.将分液漏斗中的浓氨水滴入装有生石灰的烧瓶中

解析:

选B。

A项,熟石灰与NH4Cl固体混合后加热,发生反应Ca(OH)2+2NH4Cl

CaCl2+2NH3↑+2H2O;B项,加热时NH4Cl发生分解反应NH4Cl

HCl↑+NH3↑,遇冷时两种气体又发生化合反应HCl+NH3===NH4Cl,故不适合用于实验室制NH3;C项,NH3·H2O

NH3↑+H2O;D项,生石灰溶于水放热促使NH3逸出,且增大溶液中c(OH-),有利于产生NH3。

4.氨气是化学实验室常需制取的气体。

实验室制取氨气通常有两种方法:

①用固体氢氧化钙与氯化铵共热;

②在常温下用固体氢氧化钠与浓氨水反应。

(1)上面的制取装置图中,方法①应选用装置________(填“A”或“B”,下同),方法②应选用装置________。

(2)在制取后,如果要干燥氨气,应选用的干燥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浓硫酸   B.固体氢氧化钠   C.五氧化二磷

(3)检验集气瓶中是否收集满氨气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装置A适用于固体与固体加热制气体,装置B适用于液体与固体(或液体)不加热制气体。

(2)NH3为碱性气体,只能用碱性干燥剂。

(3)检验NH3一般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答案:

(1)A B 

(2)B (3)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集气瓶口处,若试纸变蓝,说明气体已收集满

重难易错提炼

1.氮的固定是指将游离态的氮转变成氮的化合物,人工固氮常用方法是合成氨。

2.NH3极易溶于水,是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唯一气体。

3.牢记四个化学(离子)方程式

(1)NH3·H2ONH

+OH-;

(2)NH

+OH-

NH3↑+H2O;

(3)4NH3+5O2

4NO+6H2O;

(4)NH4HCO3

NH3↑+CO2↑+H2O。

4.实验室常用加热NH4Cl与Ca(OH)2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备NH3,干燥NH3用碱石灰,检验NH3常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并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制取NH3的化学方程式为2NH4Cl+Ca(OH)2

CaCl2+2NH3↑+2H2O。

课后达标检测

[基础巩固]

1.(2017·北京东城区高一检测)氮元素在地球上含量丰富,氮及其化合物在工农业生产、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

下列叙述与氮元素的循环无关的是(  )

A.工业合成氨的过程是固氮的过程

B.自然界中,氨是动物体特别是蛋白质腐败后的产物

C.为防止粮食、罐头、水果等食品腐烂,常用氮气作保护气

D.在电闪雷鸣的雨天,N2与O2会发生反应并最终转化为硝酸盐被植物吸收

解析:

选C。

将游离态氮转化为化合态氮称为氮的固定,工业上合成氨的过程是将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化合态的氮,属于固氮过程,符合氮的循环,故A不选;自然界中,蛋白质腐败后生成氨,符合氮的循环,故B不选;用氮气作保护气,讲的是氮气的用途,而不是氮的循环过程,所以不符合氮的循环,故选C;在电闪雷鸣的雨天,N2与O2会发生反应并最终转化为硝酸盐被植物吸收,符合氮的循环,故D不选。

2.下列不属于氮的固定的是(  )

A.N2与H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NH3

B.雷雨中,N2与O2反应生成NO

C.NH3经催化氧化生成NO

D.N2

蛋白质

答案:

C

3.关于1L1mol·L-1的氨水中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含有1molNH3分子

B.只含有NH3和NH

两种微粒

C.含有1molNH3·H2O

D.含有NH3、NH3·H2O、H2O三种分子,还含有NH

、OH-、H+等离子

解析:

选D。

在氨水中存在转化关系:

NH3+H2ONH3·H2ONH

+OH-,因此氨水中含有NH3、NH3·H2O、NH

、OH-、H+、H2O等微粒,且NH3分子及NH3·H2O的物质的量都小于1mol。

4.已知氨气难溶于有机溶剂CCl4。

下列不宜作氨气尾气吸收的装置是(  )

解析:

选C。

A、D装置中倒置的漏斗和干燥管均有较大的容积,可防止倒吸;B中NH3不溶于CCl4,也可防止倒吸;C中NH3直接通入水中,由于NH3极易溶于水,所以易引起倒吸。

5.下列有关NH3的实验或结论正确的是(  )

A.NH3溶于水形成的溶液呈碱性,故NH3属于一元碱

B.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伸入集气瓶内,试纸变蓝则证明NH3已收集满

C.将少量浓氨水滴入装有碱石灰的烧瓶中,可快速获得NH3

D.将NH4HCO3热分解后的产物通过硅胶干燥管,可收集到干燥纯净的NH3

解析:

选C。

NH3溶于水显碱性是因为NH3与水反应生成的NH3·H2O属于一元碱,而NH3本身是非电解质,A错误;检验NH3是否集满容器,应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瓶口而不是伸入瓶内,B错误;NH4HCO3热分解后的产物中含有NH3、H2O、CO2三种成分,硅胶只能吸收H2O而不能除去CO2,D错误。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所有铵盐受热均可以分解,产物均有NH3

B.氨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C.铵盐与浓NaOH溶液共热有NH3放出

D.NH4Cl和NaCl的固体混合物可用升华法分离

解析:

选C。

A项,有些铵盐(如硝酸铵)受热时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放出氨气;B项,氨是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D项,可用加热法分离NH4Cl和NaCl的混合物,但其过程为先受热分解,再降温化合,而不是升华。

7.如图所示转化关系中不能一步实现的是(  )

A.①      B.②

C.③D.④

解析:

选A。

N2与H2在高温、高压、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可直接化合生成NH3,NH3发生催化氧化反应生成NO,NO与O2直接化合生成NO2,②、③、④都能一步实现,N2在放电或高温条件下与O2反应生成的是NO而不是NO2。

8.图示装置中,干燥烧瓶内盛有某种气体,烧杯和滴管内盛放某种溶液,挤压滴管的胶头。

下列与实验事实不相符的是(  )

A.CO2(NaHCO3溶液)/无色喷泉

B.NH3(H2O含酚酞)/红色喷泉

C.H2S(CuSO4溶液)/黑色喷泉

D.HCl(AgNO3溶液)/白色喷泉

解析:

选A。

形成喷泉的前提是气体极易溶于所给溶液或易与所给溶液发生反应,从而形成较大的压强差。

A.CO2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