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NC各接口集成手册.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316363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642.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RNC各接口集成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RNC各接口集成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RNC各接口集成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RNC各接口集成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RNC各接口集成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RNC各接口集成手册.docx

《RNC各接口集成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RNC各接口集成手册.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RNC各接口集成手册.docx

RNC各接口集成手册

1NOKIA的RNC简介……………………………………………….…...2

2RNCIu-cs接口集成步骤及所需注意事项…………………………….8

2.1创建物理端口……………………………………………………………8

2.2创建ATM层……………………………………………………………..8

2.3创建控制平面的MTP层……………………………………………….9

2.4创建控制平面的SCCP层配置………………………………………..12

2.5创建用户平面……………………………………………………….….14

3RNCIu-ps接口集成步骤及所需注意事项…………………….…….17

3.1建物理端口……………………………………………………………..17

3.2创建ATM层………………………….………………………….…….17

3.3创建控制平面的MTP层……………………………………………..19

3.4创建控制平面的SCCP层配置……………………………………….20

3.5建用户平面…………………………………………………………….22

4RNCIur接口集成步骤及所需注意事项……………………………25

4.1创建ATM资源………………………………………………………..25

4.2创建控制面数据……………………………………………………….25

4.3创建用户平面…………………………………………………………..28

5RNCIub接口集成步骤及所需注意事项……………………………..30

5.1创建IMA组…………………………………………………………..30

5.2创建物理端口……………………………………………………….....30

5.3创建ATM层………………………………………………………..…30

5.4下面在NOKIA图形界面中创建VP,VC及其一些基站参数…………31

 

NOKIA的RNC简介

NOKIA的RNC与BSC不同,BSC采用的是DX200平台,而RNC采用的是IPA2800平台。

相比较DX200平台而言,IPA2800内部消息传送及告警系统的功能是依靠基于ATM信元交换的HMS(硬件管理系统),而非DX200所采用的基于LAPD的MessageBus的告警系统;IPA2800的操作平台是Chorus计算机平台,而BSC采用的则是DX200的操作平台;此外,IPA2800的交换单元的速率很高,可以达到10Gbit/s,而各单元板传过来的都是中低速率的信号(NIS单元除外,它是155M的光接口板),因此,在各板件和交换单元之间,引入了一复用单元——MXU。

其作用是将各板件过来的中低速率信号转换成为速率为622M的信号至交换单元——SFU。

从硬件结构上来讲,RNC又回归到SubRack的结构,因为它的每个插板的功能都很强大,相当于一个Cartridge。

另一个很重要的不同就是在RNC中没有了“ZE**”,命令组。

在RNC中引入了NEMU单元(它包括一个主板,一块ESA12接口板以提供网线接口,两块硬盘,一备一用),在NEMU中完成对基站的操作和对无线参数的修改。

NEMU是基于JAVA为用户构建的图形化操作界面,因此需要在机器上安装JAVA虚拟机平台才可以运行它。

//此处可以添加RNC引入的其他新单元及其作用

到基站侧,RNC支持光和电两种ET接口,电口在这里称为PET,每个PET对应一个E1;光口称为SET。

可以将几条E1(最多8对2M)线(即8个PET)复用成一个IMA,组成一条逻辑电路,以实现较高速率的数据传输。

一个SET支持155M的带宽。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RNC各板件及层间的后备板连线是LVDSLine方式,这是一种在电传输介质上实现数据高速传输的方式,其传输速率可达400-600M,几乎可以和光传输介质相媲美,但传输距离似乎不宜过远。

RNC包含以下几个接口,与基站相连的Iub接口,与MGW(多媒体网关)相连的Iu-cs接口和与SGSN相连的Iu-ps接口以及RNC之间的Iur接口。

RNC(无线网络控制器)的主要功能是控制和管理无线接入网络和无线信道,充分利用有限的无线资源。

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WCDMA无线资源管理

•信道配置的管理

•切换控制

•接入控制

•数据包的调度

•功率控制/负载控制/切换控制

2、支持不同QoS等级的3G业务

•会话级(例如:

语音和可视电话)

•数据流(例如:

音频和视频)

•交互式(例如:

浏览)

•后台式(例如:

文件下载)

3、电信功能

•位置和连接的管理

•RNC和MSC之间的信道的拥塞指示

•分配RNC和基站之间的业务信道

•ATM交换和复用

•ATM传输(基于SDH或PDH)

•GTP(GPRStunnelingprotocol)至分组核心网

RNC从硬件结构上区分,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交换及复用单元:

SFU:

SwitchingFabricUnit。

它是基于ATM的光交换单元。

交换能力10Gbit/s,16个光接口,2N备份。

MXU:

MultiplexerUnit。

它的功能MultiplexingtowardsSFU,到SFU的接口速率为622M,2N备份。

A2SU:

AAL2SwitchingUnit。

它的功能是将基站侧过来的基于AAL2的minipacket(小数据包)复用和解复用,SN+备份。

2、网络接口单元:

STM-1(NIS1/NIS1P)。

它主要完成物理层的ATM功能,它会规定数据如何在物理链路上分配和传送。

每个NIS1板有4个STM-1接口,无冗余;NIP1,即电接口单元PDH,每个NIP1板上有16个PET接口(即可以连接16条2M电路)。

3、管理及计算机控制单元:

DMCU-DataandMacroDiversityCombiningunit,数据宏分集及合并单元

RSMU-ResourceandSwitchManagementUnit,资源及交换管理单元

ICSU-InterfaceControlandSignallingUnit,接口控制及信令单元

RRMU-RadioResourceManagementUnit,无线资源管理单元

GTPU-GPRSTunnelingProtocolUnit,GPRS隧道协议单元

OMU-OperationandManagementUnitanditssub-units,操作及维护单元及其子系统

NEMU-NetworkElementManagementUnitanditssub-units,网络管理单元及其子系统

a)DMCU

功能:

-MAC,RLCandPDCP功能

-FrameProtocolprocessing,帧协议处理功能

-AAL2termination,AAL2信令的终结点

-GTPtermination,GTP的终结点

-Encryption,加密

特征:

基于奔腾处理器,SN+备份

每个DMCU单元包括4个DMPG(DATAANDMACRODIVERSITYPROCESSORGROUP),即数据宏分级处理器组,每个DMPG中又包括8个DSP(DIGITALSIGNALPROCESSOR),即数字信号处理器。

b)RSMU

功能:

-ATMswitchingmanagement,ATM的交换管理,类似于BSC中的MCMU单元

-DSPresourcemanagement,DSP资源的管理

特征:

基于奔腾处理器,2N备份

c)ICSU

功能:

-Layer3signallingprotocolsRANAP,NPAB,RNSAP,RRCandSABP:

层3的信令协议,包括RANAP,NPAB,RNSAP,RRCandSABP协议,有些类似于BSC中的BCSU单元

-TransportnetworklevelsignallingprotocolALCAP,透传网络层的ALCAP协议(该协议用于建立AAL2连接)

-Handovercontrol,切换控制

-Admissioncontrol,接入控制

-Loadcontrol,负载控制

-Powercontrol,功率控制

-Packetschedulercontrol,包调度及控制

-Locationcalculationsforlocationbasedservices,位置管理

特征:

基于奔腾处理器,N+1备份

d)RRMU

功能:

-Maintainscentralisedinformationoneachuserconnection,保持核心网两侧用户间信息的连接

-Distributespagingmessages,分配寻呼消息

-SupportsOMUinrecoveryofICSUfailurescondition,支持OMU对ICSU单元错误的恢复

特征:

基于奔腾处理器,2N备份

e)GTPU

功能:

-Iu-PStransportlevelIPprotocolprocessingandtermination,IP协议的终结点

-GPRStunnellingprotocoluserplane(GTP-U)protocolprocessing,GPRS隧道协议用户平面的协议处理

特征:

基于奔腾处理器,SN备份

f)OMU:

和BSC中的OMU单元功能相同

g)NEMU

功能:

-Graphicaluserinterfaces,为用户提供图形化界面

-NetActinterface,NetAct接口

-Performancemgmt.Support,

特征:

基于奔腾处理器,主机是基于WINNT的操作系统,ESA12接口板,硬盘2N备份。

4、时钟及同步系统:

TBU(TimingBufferUnit):

包括TSS3&TBUF

TSS3:

从上级网元取得时钟同步信号,并将其分配至本层所有插板及TBUF,也可从外部取得同步信号,当所有外部同步时钟丢失后,会自己产生一时钟信号,用于内部通信。

TBUF:

从TSS3取得时钟信号后,传递给本层所有网元,并收集告警及缓冲。

改系统是2N备份

附二:

RNC1.5版本的容量情况

 

RNC的容量共分以下五种情况。

 

第一种容量对应RNC的基本架;第二种容量对应RNC的基本架加RNC扩展架的第一个SUBRACK;第三种容量对应RNC的基本架加RNC扩展架的前两个个SUBRACK;第四种容量对应RNC的基本架加RNC扩展架的前三个SUBRACK;第五种容量是RNC的基本架与扩展架之和。

注意,此时的实际容量并不代表RNC有如此多的传输接口。

实际上第一种容量只有4块NIP1板(每个NIP1板),2块NIS1板(4个);第二种容量对应6块NIP1板,2块NIS1板;第三种容量对应8块NIP1板,2块NIS1板;第四种容量对应10块NIP1板,2块NIS1板;第五种容量对应12块NIP1板,2块NIS1板。

RNC的扩展架不再有NIS1板。

因此,在实际网络种一定要使用SAXC设备,它可将1条155M的光纤对应成多条PCM电路,建议在试验网种引入SAXC单元,并将其置于传输侧。

附三:

关于HMS

HMS_HardwareManagementSystem硬件管理系统,收集插板信息及硬件告警;强制单元切换;在非ATM连接的单元之间传递消息;具有硬件上的3层主从结构。

 

其中OMU作为主节点——MasterNode位于整个体系结构的最上层,TBU作为桥节点——BridgeNode,位于中间起桥梁连接作用,其余板件作为SlaveNode,作为节点存在。

NEMU单元除外,他可以看作单独的一部分,它具有自己的操作系统,只是为了便于管理,将其放了进来。

附四:

时钟及同步系统的硬件结构

注:

红线与绿线各为一套时钟及同步系统,二者一主一备。

同时该连接亦对应一套HMS系统的连线,不仅时钟信号通过它来分配至各插板单元,而且各种告警收集及消息传递都是通过这套系统来传递的。

 

 

 

RNCIu-cs接口集成步骤及所需注意事项

1、创建物理端口(ZYDC)

ZYDC:

;(PET=|IMA=|SET=|PROTGROUP=):

[|def]:

[ATMdef|PPP],[ONdef|OFF];

其中:

物理端口号码。

当它是PET则,一般它的取值和PET的值相同;当它对应于IMA时,它的取指和IMA的值相同;当它对应于SET时,它的取指和SET的值相同。

以上取法只是为了便于记忆,当然可以按照自己的习惯任意给值,但必需注意他们的对应关系。

我们在这里取的是SET,因为连接的是MGW。

2、创建ATM层

2.1建ATM接口(ZLAC)

ZLAC:

:

,;

其中:

想要创建的逻辑端口号。

逻辑端口类型。

对于Iub接口时UNI类型;其余接口均是NNI类型,这里因为是连接MGW,属于网络间的接口,因此给NNI。

逻辑端口所对应的物理端口号。

其值为在YDC指令中所创建的。

2.2创建ATM接口的Profile(ZLAF)

ZLAF:

:

:

;

其中:

已创建的逻辑端口号,在LAC命令中给出。

该端口所能创建的最大VP数目,其值为0-7,一般选5,意味着在该端口中可以创建32条VP。

该端口所能创建的最大VC数目,其值为0-14,一般选7,意味着在该端口中可以创建128条VC。

2.3创建VP(ZLCC)

ZLCC:

,,,,:

,:

:

,,,:

:

,,:

STATE=UNLOCKED;

其中:

已创建的逻辑端口号,在LAC命令中给出。

终结点的类型,有VP&VC两种选项,这里给VP。

VP号,可自行给出。

VPL的服务等级。

可选VPORVC。

选VP意味着在不能在该VP中创建VC;选VC意味着可以在该VP中创建VC;

缺省,选NO.

使用缺省值,给NO。

输出服务种类,这里选C(CBR),是指连续比特速率。

输出性能的定义,这里选CBR1,即第一类的连续比特速率。

:

该VP的最大带宽。

VP的单位。

注意,在创建VP时只给出向数据,即egress部分,不能给和ingress相关的数据,否则建不上。

2.4创建VC:

(ZLCC)

ZLCC:

,,,:

:

,:

,,,:

,,,;

其中:

已创建的逻辑端口号,在LAC命令中给出。

终结点的类型,有VP&VC两种选项,因为创建VC,所以这里给VC。

VP号。

前一步所创建的。

VC号,因为VC是基于VP创建的,其值由自己定义。

:

抖动时延。

可以缺省,也可以自行给定。

缺省值是1000000/PCR(PCR的单位为cps),此时其结果的单位为USEC。

抖动时延的单位。

输入服务种类,这里选C(CBR),是指连续比特速率。

:

输入性能的定义。

这里选取CBR1。

输出服务种类,这里选C(CBR),是指连续比特速率。

输出服务等级,这里选CBR1,即第一类的连续比特速率。

输出服务种类,这里选C(CBR),是指连续比特速率。

输出服务等级,这里选CBR1,即第一类的连续比特速率。

在创建Iu接口的过程中,我们依然使用7号信令协议。

不同的是,由于在R4中CS域采用话务承载与信令承载相分离的设计结构,将MSC分成了MGW和MSS两个部分。

虽然Iu-cs接口位于RNC和MGW之间,但信令指向却是MSS,因此须将MGW作为信令转接点。

注意,这一点与2G不同。

3.创建控制平面的MTP层

3.1定义自己的信令点:

ZNRP

在创建信令链路之前,首先需要定义本端设备的信令点代码和名称及其性质。

3.2创建一条单独ATM信令的Link:

ZNCS:

:

,:

,:

;

其中,

为信令链路号码,从0开始,默认为已存在最大信令链路号码的下一条,最大值为299。

为前面所定义的物理端口号。

为前面所定义的VP和VC的值。

为信令所建立的单元类型,这里是ICSU单元

ICSU单元序号。

注意,建立多条信令连接时,应给不同的ICSU单元,以降低由于ICSU损坏所导致的风险。

为该链路相关的一个参数集,这里选“0”号参数集,即ITU-T(国际电联制定的标准)。

如果该参数集中的参数不能满足实际情况,可以对参数集中的参数进行修改或者自己定义新的参数集并对其进行引用,注意参数集中的一些重要参数在RNC侧和MGW侧必需一致,不然会导致意外情况的发生。

3.3创建LinkSet:

ZNSC

signalinglinkset可以理解为物理层承载,所以signalinglinkset是RNC到MGW的连接,不是RNC到MSS的连接。

MTProuteset是RNC到MSS的逻辑连接,通过MGW路由到MSS。

MTProuteset使用signalinglinkset的承载服务,MTProuteset看不到signalinglink。

当删除时,signalinglinkset中的最后一条signalinglink使用ZNSD删除,同时把signalinglinkset一起删除。

ZNSC:

,,:

,,;

其中:

为信令网代码,这里选“NA1”。

,即SLC,指信令点代码,该数值RNC和核心网两侧应该协商一致,一起决定了该link指向。

信令链路集名称,这里就是MGW的信令点名称。

对端信令点代码的名称。

信令链路号码,在ZNCS命令中创建,与其中的第一个参数一致。

同ZNCS命令中的参数一致。

信令链路的优先级,其值从0到15,0级别最高,这里取0。

signalinglinkset可以理解为物理层承载,是点对点连接,在Iu和Iur接口为MTProuteset提供承载服务。

对于Iu-CS接口,signalinglinkset是RNC到MGW的连接,不是RNC到MSS的连接。

3.4创建RouteSet(ZNRC)

a)首先创建RNC至MGW的路由,此时两个设备直连,信令转接点是MGW本身。

ZNRC:

,,,,,:

,,,;

其中:

该参数同ZNSC中的参数。

对端信令点代码,这里就是MGW的信令点代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