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 第二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314395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3.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剂学 第二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药剂学 第二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药剂学 第二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药剂学 第二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药剂学 第二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药剂学 第二篇.docx

《药剂学 第二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剂学 第二篇.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药剂学 第二篇.docx

药剂学第二篇

第九章药物溶液的形成理论

第一节药用溶剂的种类与性质

一.药用溶剂的种类

1.水溶剂

2.非水溶剂

二.药用溶剂的性质

1.介电常数(dielectricconstant)

ε表示在溶液中将相反电荷分开的能力,它反映溶剂分子极性大小

介电常数大的溶剂极性大,介电常数小的溶剂极性小

“相似相溶”

2.溶解度参数(solubilityparameter)

δ表示同种分子间的内聚能,也是表示分子极性大小的一种量度

溶解度参数越大,极性越大

由于溶解度参数表示同种分子间内聚力,所以两组分的δ值越接近,它们越易互溶

第二节药物溶解度与溶出速度

一.药物的溶解度(solubility)

1.药物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S是指在一定温度下药物溶解在溶剂中达饱和时的浓度,它是反映药物溶解性的重要指标

2.药物溶解度的测定方法

(1)药物的特性溶解度测定法

药物的特性溶解度是指药物不含任何杂质,在溶剂中不发生解离或缔合,也不发生相互作用时所形成饱和溶液的浓度。

计算法:

直线外推到比率为零处即得到药物的特性溶解度

(2)药物的平衡溶解度测定法

测定法:

取数份药物,配置从不饱和溶液到饱和溶液的系列溶液,置恒温条件下振荡至平衡

计算法:

曲线的转折点即为该药物的平衡溶解度

3.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

(1)药物溶解度与分子结构

药物分子在溶剂中的溶解度是药物分子与溶剂分子间的分子间作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结构相似物质易互溶”

(2)药物分子的溶剂化作用与水合作用

一般溶解度:

水合物<无水物<有机化物

(3)药物的多晶型与粒子大小

晶型不同,导致晶格能不同,药物的熔点、溶解速度、溶解度等也不同

一般溶解度:

无定型>亚稳定型>稳定型

(4)温度的影响

溶解过程吸热,则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

(5)pH与同离子效应

一般向难溶性盐类饱和溶液中,加入含有相同离子化合物时,其溶解度降低

(6)混合溶剂的影响

潜溶(cosolvency):

当混合溶剂中各溶剂在某一比例时,药物的溶解度与各单纯溶剂中的溶解度相比,出现极大值。

潜溶剂提高药物溶解度的原因:

两种溶剂间发生氢键缔合;潜溶剂改变原来溶剂的介电常数

(7)填加物的影响

a.加入助溶剂

助溶(hydrotropy):

难溶性药物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分子间的络合物、复盐或缔合物等,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

b.加入增溶剂

增溶(solubilization):

指某些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在溶剂中溶解度增大并形成澄清溶液的过程

二.溶出速度及影响溶出速度的因素

1.药物的溶出速度

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药物溶解进入溶液主体的量

2.影响溶出速度的因素

(1)固体的表面积→充分粉碎减小A

(2)温度→提高温度

(3)溶出介质的体积

(4)扩散系数→提高温度

(5)扩散层的厚度→搅拌

第三节药物溶液的性质与测定方法

一.药物溶液的渗透压

1.渗透压(osmoticpressure):

药物溶液中溶剂分子可自由通过半透膜,药物分子不通过,膜的一侧为溶液,另一侧为溶剂,溶剂进入膜内溶液中达到渗透平衡,此时两次温度相等,两侧产生压力差,此压力差即为溶液的渗透压

渗透压是溶液的依数性质。

其大小取决于溶液中的质点数目

2.渗透压测定方法:

冰点降低法

二.药物溶液的pH与pKa测定

1.药物溶液的pH

(1)生物体系pH

(2)药物溶液pH:

一般情况下,注射液pH应在4-9范围内;滴眼液pH应为6-8,同时要考虑药物溶液pH对药物稳定性的影响

2.药物溶液的解离常数

表示药物酸碱性的重要指标。

pKa值越大,碱性越强

三.药物溶液的表面张力

四.药物溶液的粘度

五.药物溶液的澄清度

第一十章表面活性剂

第一节表面活性剂分类

一.表面活性剂的定义(surfactant)

指那些具有很强表面活性、能使液体的表面张力显著下降的物质

其结构特征是由具有极性的亲水基和非极性的亲油基组成

二.表面活性剂的类型

1.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1)高级脂肪酸盐:

硬脂酸钠等

(2)硫酸盐:

十二烷基硫酸钠等

(3)磺酸盐: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等

(4)胆盐

2.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1)铵盐型

(2)季铵盐型:

新洁尔灭

3.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

(1)氨基酸型

(2)磷脂

(3)甜菜碱型

4.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1)多元醇型

a.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类(Span类)

b.聚氧乙烯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类(Tween类)

(2)聚氧乙烯型

(3)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型:

Poloxamer

(4)蔗糖脂肪酸酯

第二节表面活性剂的理化性质与生物性质

一.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micelleconcentration,CMC):

开始形成胶束的浓度

1.胶束的形成

2.外界条件对临界胶束浓度值的影响

3.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

二.亲水亲油平衡值(Hydrophile-lipophilebalance,HLB)

HLB值小泽亲油性强,HLB值大,则亲水性强

三.Krafft点与昙点

1.Krafft点:

对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其溶解度在某一温度K点急剧升高,转折点K对应的温度称Krafft点

(此点对应的溶解度为该粒子型表面活性剂在此温度下的临界胶团浓度)

2.昙点: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下降,使溶液变浊,称此变浊温度为昙点

四.表面活性剂的生物学性质

1.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1)表面活性剂能溶解生物膜脂质,增加上皮细胞的通透性,从而改善吸收

(2)但当聚氧乙烯或纤维素类表面活性剂增加胃液粘度而阻止药物向粘膜面的扩散时,则降低吸收

2.表面活性剂与蛋白质的作用

3.表面活性剂的毒性

毒性大小:

阳离子>阴离子>非离子

4.表面活性剂的刺激性

第三节表面活性剂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

一.表面活性剂的乳化作用(降低界面张力;形成牢固的乳化膜)

二.表面活性剂的润湿作用

三.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

四.表面活性剂的起泡和消泡作用

五.表面活性剂的去污作用

六.表面活性剂的消毒和杀菌作用

第一十一章药物微粒分散系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微粒分散系的种类

一.溶胶

是微多相分散系,亦称为疏液胶体或疏液溶胶。

其分散微粒的大小是在1-100nm范围,具有较大的相表面能,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二.缔合胶体

是由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达到临界胶束浓度时产生的胶束,它具有溶胶的一些特性,并呈溶液状态

三.囊泡与脂质体

1.囊泡是是一种球形或椭球形的单室或多室的封闭双层结构,不易变形而具有渗透性,类似于生物膜

2.脂质体是囊泡的一种,是将磷脂分散在水中自然形成双分子层或多层囊泡,每层均为磷脂分子的双分子层,囊泡中央和各层之间被水相隔开,具有类似生物膜结构的双分子囊泡

四.亚微乳与微乳

1.亚微乳:

乳剂中分散液滴大小在100nm-1000nm之间的乳剂

组成:

油相、水相、乳化剂和调渗剂

2.微乳:

乳剂中分散微粒大小介于50-100nm,透明或半透明液体的乳剂

组成:

油相、水相、乳化剂和辅助剂

第二节药物微粒分散系的性质

一.药物微粒粒径大小与体内吸收分布

1.在临床治疗上,静注微粒的大小有严格的要求,以防止堵塞血管产生静脉炎

2.0.1-0.2μm的微粒注射在静、动脉,可迅速被网状内皮系统的巨噬细胞从血流中清除,最终到达肝脏

3.小于50nm的微粒能穿过肝脏内皮,或通过淋巴转运至脾和骨髓,也可到达肿瘤组织

4.大于7μm的微粒,静注后可被肺部机械地滤取

二.微粒中药物的渗漏与释放

1.微粒中药物的渗漏

(1)影响药物渗漏的因素

(2)微粒分散药物制剂中药物渗漏动力学

2.微粒中药物的释放机理

(1)微粒表面吸附的药物释放:

通过药物溶解或脱吸附释放,释放速度取决于药物在释放介质中的溶解度、药物在微粒中所处的物理状态、药物与微粒的亲和力

(2)浅表层和孔隙内药物释放:

受扩散控制

(3)深层部位药物:

通过扩散释放药物

第三节微粒分散系的稳定性

一.微粒分散系的物理稳定性

1.热力学稳定性

微粒分散系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具有巨大表面的开放体系

ΔG=σΔA

制备此类分散系时均须加入稳定剂吸附在微粒表面上,使σ降低,体系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2.动力学稳定性

指在重力场或离心场的作用下,微粒从分散介质中析离的程度。

微粒分散系之所以具有一定的动力稳定性是由于微粒的Brown运动

当微粒的半径大于1μm后,微粒在分散介质中受重力场作用而运动

3.聚结稳定性

是指体系的分散度是否随时间变化而言

二.DLVO理论

1.微粒间的相互作用

(1)两个球形粒子间的引力——范德华引力

(2)微粒间的排斥力

是由于微粒荷电,在微粒表面形成双电层

2.微粒间的势能曲线

V=VA+VR

势能曲线性状取决于VA与VR的相对大小。

势能曲线如有最高点,叫做斥力势垒,只有离子的动能超过这一点时才能聚沉,所以势垒的高低往往标志着微粒分散系稳定性的大小

三.空间稳定理论(HVO理论)

在微粒分散系中加入一定量的高分子化合物或缔合胶体,可显著提高体系的稳定性,这种现象称为高分子的保护作用,近年来又称为空间稳定性

1.高分子化合物在微粒表面的吸附

2.高分子化合物的稳定作用

高分子吸附层存在,产生一种新的斥力势能——空间斥力势能;高分子的存在减少了范德华引力势能;带点高分子背媳妇会增加微粒间的静电斥力势能

四.空缺稳定理论

在微粒界面里的空间存在着自由高分子。

微粒相互靠近时,具有一定扩散能力的高分子从微粒间的间隙中被挤走,致使在二个微粒间隙区域内只有溶剂分子,而没有高分子,称为空缺作用

五.。

六.。

第一十二章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本章只限药物的化学稳定性

第一节概述

一.研究药物制剂稳定性的意义

药物制剂的基本要求应该是安全、有效、稳定

药物若分解变质,疗效降低,有些药物甚至产生毒副作用,在经济上造成巨大损失

二.研究药物制剂稳定性的任务

药物制剂稳定性包括化学稳定性、物理稳定性、生物学稳定性

就是探讨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因素与提高制剂稳定化的措施

第二节

药物稳定性的化学动力学基础

一.反应级数(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反应级数是用来阐明反应物浓度与反应速率之间的关系

1.零级反应:

凡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无关,而受其它因素影响的反应

2.一级反应:

凡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一次方程正比的反应

通常将反应物消耗一半所需的时间称为半衰期,记作t1/2

对于药物降解,常用降解10%所需的时间,称为十分之一衰期,记作t0.9

二.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与药物稳定性预测

1.阿仑尼乌斯方程

2.药物稳定性预测

第三节制剂中药物化学降解途径

一.水解

1.酯类药物的水解

2.酰胺类药物的水解

3.其它药物的水解

二.氧化

1.酚类药物的氧化

这类药物分子中具有酚羟基,如肾上腺素、左旋多巴、吗啡、水杨酸钠等

2.烯醇类药物的氧化

维生素C是这类药物的代表,分子中含有烯醇基,极易氧化

3.其它药物的氧化

三.其它反应

1.异构化

2.聚合

3.脱羧

第四节影响药物制剂降解的因素及稳定化方法

一.处方因素对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影响及解决方法

1.pH的影响(专属酸碱催化)

许多酯类、酰胺类药物常受H+或OH-催化水解。

在pH-速度曲线图最低点所对应的横坐标,即为最稳定pH

2.广义酸碱催化的影响

给出质子的物质叫广义酸,接受质子的物质叫广义碱

3.溶剂的影响

(1)药物离子与攻击离子的电荷相同,采取介电常数低溶剂将降低药物分解的速度

(2)药物离子与进攻离子的电荷相反,采取介电常数低溶剂就不能稳定药物制剂

4.离子强度的影响

5.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1)一些容易水解的药物,加入表面活性剂可使稳定性增加

(2)但应注意,表面活性剂有时可使某些药物分解速度反而加快

6.处方中基质或赋形剂的影响

二.外界因素对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影响及解决办法

1.温度的影响:

阿仑尼乌斯方程是药物稳定性预测的主要理论依据

2.光线的影响:

有些药物分子受辐射作用使分子活化而产生分解的反应叫光化降解,其速度与系统的温度无关。

这种易被光降解的物质叫光敏感物质

3.空气(氧)的影响

药物的氧化降解常为自动氧化,在制剂中只要有少量氧存在,就能引起这类反应,因此还必须加入抗氧剂

4.金属离子的影响

微量金属离子对自动氧化反应有显著的催化作用。

它们主要是缩短氧化作用的诱导期,增加游离基生成的速度

要避免金属离子的影响,应选用纯度较高的原辅料,操作过程中不要使用金属器具,同时还可加入螯合剂如依地酸盐或枸橼酸、酒石酸等附加剂,有时螯合剂与亚硫酸盐类抗氧剂联合应用,效果更佳。

5.湿度和水分的影响

药物是否容易吸收,取决其临界相对湿度(CRH%)的大小

6.包装材料的影响

三.药物制剂稳定化的其他方法

1.改进药物剂型或生产工艺

(1)制成固体制剂

(2)制成微囊或包合物

(3)采用直接压片或包衣工艺

2.制成难溶性盐

第五节固体药物制剂稳定性的特点及降解动力学

一.固体药物制剂稳定性的特点

1.固体药物与固体剂型稳定性的一般特点→研究固体剂型稳定性是十分复杂的工作

(1)系统不均匀性

(2)这些剂型又是多相系统

2.药物晶型与稳定性的关系

3.固体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4.固体药物分解中的平衡现象

二.固体剂型化学降解动力学

第六节药物稳定性试验方法

一.影响因素试验

在比加速试验更激烈的条件下进行

1.高温试验

2.高湿度试验

3.强光照射试验

二.加速试验

在超常的条件下进行

三.长期试验

四.稳定性重点考察项目

五.固体制剂稳定性实验的特殊要求和特殊方法

赋形剂对药物稳定性的影响:

药物与赋形剂按1:

5配料,药物与润滑剂按20:

1配料。

配好料后,其中一般用小瓶密封,另一半吸入或加入5%水,也用小瓶密封,然后在5℃、25℃、50℃、60℃和4000LX光照下进行加速实验,定期取样测含量和薄层分析,并观察外观、色泽等变化,以判断赋形剂是否影响药物的稳定性

第一十三章

粉体学基础

第一节概述

一.粉体概念

粒子不一定都是单一结晶体而是出于多个粒子聚结在一起的状态。

单一结晶粒子称为一级粒子,一级粒子的聚结体称为二级粒子

在固体剂型制备过程中,必将涉及到固体药物的粉碎、分级、混合、制粒、干燥、压片、包装、输送、贮存等。

因此粉体学很重要

第二节粉体的基础性质

一.粒子径与粒度分布

1.粒子径的表示方法

(1)几何学粒子径

(2)筛分径:

当粒子通过粗滤网且被截留在筛网上时,粗细筛孔直径的算术或几何平均值

(3)有效径:

是在液相中与粒子具有相同沉降速度的球的直径

(4)比表面积等价径:

是与离子等比表面积的球的直径

2.粒度分布

百分含量的基准可以用个数基准、质量基准,但表示粒度分布时,必须注明测定的基准。

(1)频率粒度分布:

表示各个粒径相对应的粒子占全粒子群中的百分含量

(2)累积粒度分布:

表示小于某粒径的粒子占全粒子群的百分含量

3.平均粒子径

在制药行业中最常用的平均径为中位经,在累积分布中累计值正好为50%所对应的粒子径,常用D50表示

4.粒子径的测定方法

(1)显微镜法:

(2)库尔特计数法:

当粒子通过细孔,细孔截面积↓,电阻↑

(3)沉降法

(4)比表面积法

(5)筛分法:

使用最早、应用最广、简便和快速的方法

“目”系指在晒面的长度上开有的孔数。

故“目”↑,筛孔尺寸↓

二.粒子形态

为了用数学方式定量地描述粒子的几何形状,习惯上将粒子的各种无因此组合称为形状指数(shapeindex),将立体几何各变量的关系定义为形状系数

1.形状指数

(1)球形度:

表示粒子接近球体的程度

(2)圆形度:

表示粒子投影面接近圆的程度

2.形状系数

(1)体积形状系数

显然,立方体的形状系数为1,球体的形状系数为π/6

(2)表面积形状系数

(3)比表面积形状系数

三.粒子的比表面积

1.比表面积的表示方法

(1)体积比表面积SV

(2)重量比表面积Sm

2.比表面积的测定方法

第三节粉体的密度及空隙率

一.粉体的密度

1.定义:

(1)真密度:

体积为不包含颗粒内外空隙的体积

(2)颗粒密度:

体积为包括封闭细孔在内的颗粒体积

(3)松密度(堆密度):

体积为该分体所占容器的体积

2.粉体密度的测定方法

(1)真密度与颗粒密度的测定

常用的方法是将粉体用液体或气体进行置换而测得

a.液浸法:

将粉体侵入液体中,采用加热或减压等方法脱气后,测定粉体排出液体的体积

b.压力比较法:

本法可避免样品的破坏

(2)松密度与振实密度的测定

二.粉体的空隙率

空隙率是分体重空隙所占有的比率。

由于颗粒内、颗粒间都有空隙,相应地将空隙率分为总空隙率、颗粒内空隙率、颗粒间空隙率

第四节粉体的流动性与填充性

一.粉体的流动性

1.流动性的评价与测定方法

(1)休止角

是粉体堆积层的自由斜面与水平面所形成的最大角。

休止角是例子在粉体堆积层的自由斜面上滑动时所受重力和粒子间摩擦力达到平衡而处于静止状态下测得,是检验粉体流动性的好坏的最简便的方法

休止角越小,摩擦力越小,流动性越好,一般认为θ≤40°时可以满足生产上对流动性的需要。

值得注意的是,休止角测定重现性差,不能看做粉体的一个物理常数

(2)流出速度

将物料加入于漏斗中,测定全部物料流出所需的时间

(3)压缩度

2.流动性不好的改善方法

(1)增大粒子大小

(2)球形粒子的光滑平面

(3)适当干燥

(4)加入助流剂(滑石粉、微粉硅胶,主要是因为其填平粒子表面粗糙面而形成光滑平面)

二.粉体的填充性

1.填充性的表示方法

2.颗粒的排列模型

球形颗粒在规则排列时,接触点数最小为6,其空隙率最大;接触点数最大为12,其空隙率最小。

一般情况下粒子径小于某一限界粒径时,其空隙率大,接触点数少

3.填充状态的变化与速度方程

4.助流剂对填充性的影响

助流剂增强流动性,增大填充密度

第五节吸湿性与润湿性

一.吸湿性

1.水溶性药物的吸湿性

具有水溶性的药物粉末在较低相对湿度环境时一般不吸湿,但当相对湿度提高到某一定值时,吸湿量急剧增加,此时的相对湿度叫临界相对湿度(criticalrelativehumidity,CRH)

CRH是水溶性药物的固有特征,是药物吸湿性大小的衡量指标。

CRH越小则越易吸湿。

在药物制剂的处方中多数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或辅料的混合物。

水溶性药物混合物的CRH值比其中任何一种药物的CRH值低,更易于吸湿(CRHAB=CRHACRHB)

2.水不溶性药物的吸湿性

水不溶性药物无CRH。

水不溶性药物的混合物的吸湿性具有加和性

二.润湿性

1.润湿性

是固体界面由固-气界面变为固-液界面的现象

润湿性由接触角θ表示,θ越小,润湿性越好

2.接触角的测定方法

(1)将粉体压缩成平面

(2)在圆筒管中精密填充粉体

第六节粘附性与凝聚性

粘附性系指不同分子间产生的引力;凝聚性系指同分子间产生的引力

产生粘附性与凝聚性的主要原因:

①在干燥状态下主要由范德华力与静电力发挥作用②在润湿状态下主要由粒子表面存在的水分形成液体架桥或固体架桥。

第七节粉体的压缩性质

一.粉体的压缩特性

二.粉体的压缩方程

第一十四章流变体基础

第一节概述

一.流变体的基本概念

1.流变学的研究内容

是研究物质的变形(固体)和流动(液体、气体)的一门科学

对固体施加外力后,除去外力时,固体具有恢复原状的倾向性,我们把这种恢复原状的性质称为弹性。

(可逆性变形称为弹性变形)

对固体施加外力时,固体内部存在着一种与外力相对抗的内力使固体恢复原状,我们把这种单位面积上存在的内力称为应力。

对于液体和气体,流动的难易与其本身性质有关,这种性质称为粘性(不可逆性变形为粘性变形)

实际上,某些物质可以对外力表现出弹性和粘性双重特性(粘弹性)

2.切变应力与切变速率

为了使液层能为诶吃一定的速度梯度运动,就必须对它施加一个与流动阻力相等的反向力,我们把单位液层面积上所需施加的这种力称为切变应力。

速度梯度亦称为切变速度

二.流变学在药剂学中的应用

1.在混悬剂中的应用

2.在乳剂中的应用

3.在半固体制剂中的应用

第二节流变性质

一.牛顿流动

切变应力S(反映流动阻力大小)与切变速度D成正比。

S=η D。

遵循该定律的液体即为牛顿流体。

二.非牛顿流动

1.塑性流动:

曲线不经过远点。

将曲线的直线部分外延至横轴时,交点称为致流值(S0)

(1)当S≤S0时,液体将不发生流动,此时该物质表现为弹性物质的性质

(2)当S>S0时,液体将开始流动,D和S呈直线关系(粘度η不变),液体的这种性质称为塑性

(3)流动公式:

D=(S-S0)/η

(4)表现为塑性流动的制剂:

浓度较高的乳剂、混悬剂、单糖浆、涂膜剂等

2.假塑性流动:

随着S值的增大,粘度下降的流动现象。

(切稀!

越切越稀)

如甲基纤维素、西黄蓍胶、海藻酸钠等链状高分子的1%水溶液表现为假塑性流动。

其原因是:

随着S值的增大,这些高分子的长轴按流动方向有序排列,减少了对流动的阻力

3.胀性流动:

随着切变应力的增大其粘性也随之增大(切稠!

越切越稠)

4.触变流动:

当对某种软膏剂进行搅拌时,其粘稠度下降,易于流动;当静置一段时间以后,它又恢复了原来的粘性。

像这种随着切变应力的增大,其粘度下降,等温静止后又缓慢地恢复到原来粘稠状态的现象

三.粘弹性

第三节流变性质的测定方法

一.落球粘度计法

二.。

第一十五章药物制剂的设计

第一节制剂设计的基础

一.给药途径的选择与剂型的确定

二.药物设计的基本原则

1.要使药物迅速达到作用部位并保持有效浓度

2.要避免药物在体内转运过程中的破坏

3.要考虑药物在体液中的溶解性

4.要研究体外溶出与体内吸收的相关性

5.要考虑吸收部位及其特点

三.剂型与药物的吸收

一般认为口服给药各种剂型的生物利用度的大小顺序是:

溶液剂>混悬剂>胶囊剂>片剂>包衣剂

四.制剂的评价与生物利用度

第二节处方前的研究工作

一.文献检索

二.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测定

1.药物的多晶型

(1)熔点测定法:

一般熔点较高的是稳定的晶型

(2)热分析法:

常规手段之一,可测出药物在晶型上的差异

(3)红外光谱法

(4)X射线衍射法

2.药物的分配系数

分配系数P值越大则脂溶性越强

测定方法:

摇瓶法;高效液相色谱法。

3.。

三.药物的分析方法

四.药物的配伍与相容性

第三节药物制剂的优化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