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藻行业现状问题与需求及技术对策.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31400 上传时间:2022-10-1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58.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海藻行业现状问题与需求及技术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我国海藻行业现状问题与需求及技术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我国海藻行业现状问题与需求及技术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我国海藻行业现状问题与需求及技术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我国海藻行业现状问题与需求及技术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海藻行业现状问题与需求及技术对策.docx

《我国海藻行业现状问题与需求及技术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海藻行业现状问题与需求及技术对策.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海藻行业现状问题与需求及技术对策.docx

我国海藻行业现状问题与需求及技术对策

我国海藻产业的现状、问题与需求及科技对策

中国海藻工业协会

2008-1-4修改稿

一、海藻产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1、我国海藻养殖业居世界首位

我国是世界上海藻生产(品种和养殖面积)规模最大的国家。

2005年全球海藻鲜重总产量为1860万吨(按FAO),我国为1450万吨(按FAO),占全球总产量的78%。

1995年全世界海藻总产量732.6万吨,我国海藻产量350万吨,占47.8%;2003年全世界海藻总产量1083.4万吨,我国海藻产量721.6万吨,占66.6%;十年间世界海藻产量翻了二番还多(2.54倍),我国海藻产量则翻了四番。

上述情况表明:

许多国家重视发展海藻产业,如南非、智利、菲律宾等国家的海藻产量在此期间增长幅度也不少,全世界海藻产品市场需要在不断扩大。

但我国在其中的作用是主要的。

(以上数据来源于FAO,产品产量是按鲜品计算的)

2006年我国海带、裙带菜、紫菜、江蓠、羊栖菜等各种海藻(按干品计)的产量达到150.28万吨,占我国主要海水养殖物种总产量的11%(如按FAO方法则还要多)。

2、海藻养殖技术成熟,促进海藻养殖业大发展

我国海藻的苗种培育与海上养殖技术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之中,相关技术在世界上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海带与紫菜苗种培育与海上养殖技术的相关研究分别获得突破性进展,这些成果的推广应用掀起了我国海水养殖的第一次浪潮。

随后,我国在海带、裙带菜配子体克隆技术,纯系雌性孢子体的培育,种内和种间的杂交,单细胞克隆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一系列的进展,海带、裙带菜、紫菜、江蓠、羊栖菜等各种海藻的育苗以及海上养殖技术基本完善;海带、紫菜通过育种工作已经培育出了一些列的抗高温、生长快产量高品质优良的食用新品种(品系),这些食用品种(品系)已经能够满足食用的消费需求。

3、海藻加工业规模与产量居世界首位

作为我国海藻加工业主体的褐藻化工业始于上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形成了规模化生产,经过近40年的发展,我国海藻加工行业从单一的解决国防用碘发展到了联产甘露醇、海藻酸钠、海藻酸钾等系列藻酸盐、海藻肥料等产品,广泛应用于印染、医药、食品、肥料、饲料等领域,生产厂家从起初的几家发展到了目前的34家。

据统计,2006年全国同行业主导产品海藻酸钠生产能力达到48750吨,山东省有20多家生产企业,约占全国的80%(其中有技术水平较高的国家或者省市的高新技术中心和产业化基地二家),生产能力达41900吨,约占全国的86%。

2006年全国海藻酸钠实际产量估算约为34000吨,山东省海藻酸钠产量约30000吨左右,约占全国90%。

红藻加工业在我国历史久远。

近几年产量飞速增长,剌激了福建省等地江蓠的养殖业的发展。

当前各类红藻胶产量约20000-25000吨,其中琼脂7000-8000吨,大小生产企业近百家。

2007年1月到11月我国进口海藻71123吨比去年同期增长0.7%,而进口额增长22%;;11月份当月进口海藻6374吨,比去年同期增长23.2%,进口额374.3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9.6%。

进口海藻的主要用途是满足海藻化工生产的需求。

2007年1月到11月我国进口碘2460吨,比去年同期增长22.4%;进口额5898.5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2.2%。

进口海藻和碘的数量和价格都呈上升趋势。

二、我国海藻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与需求

尽管我国海藻行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与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和国际海藻业的先进水平相比较差距仍然很大。

这些问题与需求在海藻加工业更为突出,并且与当前节能降耗减排等中心工作密切相关,急需通过行业专项的确立和实施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以下对我国的海藻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作简要介绍。

1、海藻化工原料严重缺乏,海藻品质下降,

我国海藻化工的主要原料淡干海带来自山东,近几年山东海带产量波动,价格翻番,海藻化工企业被迫大量进口干海藻,而进口海藻的价格持续上扬,预期2008年海藻的价格还要上涨。

一直以来,我们忽略了工业用海带新品种的培育工作。

随着生产及加工业的发展,高质量、多性能的产品日新月异,现有海带品种难以适应目前生产及加工业的发展需要。

由于海带向单一高产性状的长期选择,导致工业性状的严重退化。

国内加工用海藻品质逐年下降。

在工艺相同的条件下,生产结果显示,现在的海带品种含胶量比上个世纪70年代普遍下降了4-6个百分点。

如:

海藻化工龙头企业胶南明月集团今年以来得率只有12%,较去年又下降二个百分点。

按褐藻酸钠年产量30000万吨当前吨价格5万元推算仅仅因得率降低全行业每年损失约3亿多元。

2007年海带价格上涨,海带化工企业原料短缺,行业直接和间接损失加大。

琼脂、卡拉胶等红藻化工产品生产所用海藻原料国产不足依靠进口的局面也极为严峻。

2、海藻化工节能减排任务繁重,

我国海藻化工产业总体状况是可利用海藻资源品种单一、资源利用率低、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环境污染重,以上缺点严重制约了海藻化工产业的持续发展,导致我国海藻化工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我国海藻酸钠生产技术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确立为化学方法至今没有过重大改观,已经明显老化落后;海藻化工企业集中的地区淡水资源较缺乏,然而海藻化工产业要消耗大量宝贵的淡水资源和能源,每生产一吨海藻酸钠及碘等联产品需要1000多吨淡水和大量煤炭、酸、碱等原料,所产生废水很难回收利用大都直接排放,往往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目前化学法生产海藻酸钠的得率低于15%,即便加上提取0.2%的碘,原料海带的大部分没有被充分利用;化学法的高温、高压和剧烈的酸化反应使海藻酸钠制备工艺和产品质量不易控制,影响产品质量。

海藻化工业主要产区山东省和青岛市提出到2010年实现工业综合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6%,工业万元产值取水量减少到18m3/万元以下的工业节水目标。

海藻化工厂COD排放标准由目前的150mg/kg(新厂)300mg/kg(老厂)到期将降低为80mg/kg。

实现这一目标难度不少。

3、海带提碘得不到应有重视,生产能力萎缩

为国家提供碘仍是我国海藻产业的重要任务之一。

虽然当前我国所需碘主要依靠进口产品,但是国际上碘的价格上涨幅度大供货渠道单一,我们仍不能对此掉以轻心。

特别要指出的是,我国有4.25亿人缺碘,占世界受碘缺乏威胁人口的40%,这对人民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是个严重障碍。

同时,碘也是航天、医药等行业必需的重要战略物资。

目前中国碘年需求量90%以上依赖进口,国内海藻化工企业生产能力200多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年产碘量仅100多吨。

国家付出很大代价建立了海带制碘业,但由于国内制碘的生产成本与国外相比较高,所以至今仍以进口无机碘为主,若没有政策扶持,以海带为原料的海藻化工制碘业将逐步萎缩很难发展,加剧我国碘的供求矛盾,必将影响到这种我国紧缺战略资源的供应保障。

4、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新技术。

我国海藻化工产品大多为碘、胶、醇等常规产品,在海藻食品加工方面,则为低附加价值的半成品,难以满足目前市场对精深加工海藻食品(如休闲食品、保健食品)和海藻化工新产品(如高粘度褐藻胶、海藻肥、岩藻多糖)等高端产品的需求。

这一点和国际上的同行相比较落后很多。

尽管这些年来,许多企业先后进行了一些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推出了海藻酸盐系列、海藻肥料等一些具有一定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但就总体而言,我国海藻加工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依然较弱,下游产品研发不够,对海藻综合利用的深入研究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和加强。

5、海藻食品的安全评价标准问题突出,制约了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因福建省阿一波紫菜砷含量超出国家强制性标准规定事件,突显了我国在海藻的食品毒理、安全评价与标准方面的落后。

此事虽然有总理的批示和国家标准化监督委员会的督促,事经一年多到今天仍未彻底解决。

除了管理体制的问题,事情的根本原因在于海藻食品安全评价研究工作落后,海藻标准化相关的技术基础性研究工作不足。

作为印染助剂的褐藻酸钠因产品标准问题(添加剂的规定与相关检验技术)也困扰许多企业在国内市场竞争。

海藻酸盐为主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滞后更是限制了其市场的开拓与新产品的研发。

6、传统产品盲目扩张,市场供大于求,市场低层次无序竞争激烈

由于目前海带加工产品基本上还是传统的老三样,在全球市场容量有限,下游新产品研发没有突破的情况下,市场低层次竞争日趋激烈,传统产品积压较为严重。

据估算,2006年全国海藻酸钠的产销率在60%左右,库存积压较大,我省作为其主产区更为明显。

目前,仍有厂家(特别是小规模个体投资厂)正在建设或计划扩建中,这些传统产品的盲目扩张,将进一步导致市场无序竞争加剧。

另外,部分厂家用工简单,劳保福利、养老保险费用少甚至根本没有,使生产成本中人工费用极低,同时对生产人员也缺乏培训,质量管理松懈,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质量成本差距很大。

以上因素的影响,导致并加剧了行业内部的无序竞争,企业间争相压价,产品以次充好,严重扰乱了市场,造成恶性循环,产品无利可图,企业没有精力投入技术改造和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使整个行业的技术装备和技术水平处于停滞状态。

7、海藻化工企业出口退税减少、新增出口许可证等政策性问题对海藻产业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

二、发展我国海藻产业的建议

海藻产业事关我国渔业的持续发展,海藻化工是海带养殖业的支柱产业,是我国的特色海洋产业,海藻化工行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我国海带养殖业的发展,海带养殖业也是我国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国家海洋农牧工程、增加渔民收入的支柱产业,同时关系到海水养殖生态平衡和海洋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抓好海藻产业宜由此入手带动海藻产业的全局。

1、急需培育和开拓新海藻资源

应当多方面开拓海藻化工的新原料资源。

培育高胶含量的海带新品种(品系)以及找到可以替代海带的新品种海藻是解决目前我国海藻化工所面临困境的首要问题。

(1)工业用海带主要产自我国北方,而海带品种(品系)的培育技术相对成熟,因此开展高胶高碘含量海带品种(品系)的培育工作切实可行并且急需尽早开展。

采用传统杂交育种方法与现代育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传统方法为不同品种(品系)之间的杂交,然后进行不同性状的选择,新方法主要有:

A、配子体育苗(纯系的培育)海带细胞工程育苗是以植物细胞的全能性为基础的育苗方法,技术路线上与传统育苗方法主要的区别在于:

室内培养雌、雄配子体克隆系,利用克隆系替代了种海带进行采苗。

其优势体现在:

(1)工艺简单,育苗前的克隆系培养,在一定器皿中进行即可,减少了传统育苗需海上养殖及选择种海带环节,可节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2)避免了大量种菜混合繁殖对品种纯度的影响,能够长期保持品种的优良性状,一定程度地解决目前海带品种退化、混杂问题;(3)克隆系在室内人工条件下培养,可随时根据生产需要进行采苗、育苗,而不受季节的严格限制,同时也避免了种海带养殖中生长发育时常受到海域复杂因素干扰而影响。

B、突变体的筛选海带配子体可以无性繁殖,这就为突变体的筛选与鉴定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已有的研究表明藻类较易发生突变,而且突变体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

C、分子生物学的方法主要是细胞水平上的转基因操作以及相应的检测筛选方法。

(2)马尾藻是重要的经济藻类之一,是提取褐藻胶、甘露醇和碘等化工产品的良好原料。

近年来,马尾藻提取海藻酸钠工艺有了较大的改进,为发展马尾藻加工业提供了技术保证。

以马尾藻为原料,分别采用离子交换法和钙凝法生产海藻酸钠,得胶率分别达到23.7%和19.8%,粘度分别达到1300mPa.s和230mPa.s,明显高于GB1976-80规定得粘度(150mPa.s),也远高于目前普通工业用品的粘度。

由于马尾藻具有以上的特点,这就为其加工品种的选种、育种等工作提供了可能。

因此,马尾藻育苗(育种)和规模化养殖的实施与人工藻场的建设,将为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