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态变化整章复习教案和提高习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313754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65.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态变化整章复习教案和提高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物态变化整章复习教案和提高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物态变化整章复习教案和提高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物态变化整章复习教案和提高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物态变化整章复习教案和提高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物态变化整章复习教案和提高习题.docx

《物态变化整章复习教案和提高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态变化整章复习教案和提高习题.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物态变化整章复习教案和提高习题.docx

物态变化整章复习教案和提高习题

二、物态变化

命题规律及考点分布:

中考对本章主要考查温度计的读数和正确使用、物态变化的概念规律辨析、物态变化的现象和应用、用图像法研究沸腾和物质的熔化凝固、联系气象方面的物态变化。

试题热点集中于从图像确定物质的熔点、沸点、吸热情况以及物质的状态判定;题型以填空、选择题为主,也有少量的实验探究题。

今年对实验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核逐年加强;将来可能会出现设计实验方法的题目及联系环保的考题,应引起重视。

教学目标:

1、掌握温度计的构造、测温原理和使用方法;2、知道汽化的两种方式:

蒸发和沸腾,以及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沸腾的条件和特点,蒸发和沸腾的联系与区别;3、掌握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式;4、掌握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的图像及特点;5、熟练解释常见的升华与凝华现象;6、了解自然界中的一个水循环过程,能解释雨、雾、露、霜、雪、雹等的形成过程。

重点与难点:

1、温度计的构造、测温原理及使用方法;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沸腾的条件和特点、蒸发和沸腾的区别与联系;3、使气体液化的方式;4、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与凝固图像及其分析;5、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6、自然界的一个水循环过程、自然现象的雨、雾、露、霜、雪、雹等的形成过程。

一、知识点梳理

二、知识点

1、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

⑴物质的三态:

固态、液态、气态,物质所处的状态与温度有关。

比较这三种状态所用的物理量是:

形状和体积。

形态

形状

体积

固态

固定

固定

液态

不固定

固定

气态

不固定

不固定

⑵温度的测量

酒精灯的使用注意事项:

灯芯剪齐平,灯座须放稳。

加热用外焰,内焰温度低,熄灯用帽盖,最忌用嘴吹。

①温度:

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温度只与物体的冷热程度有关,与测量者的主观感觉无关。

如:

冬天放置在室外的铁块和木块,用手摸它们时,会感到铁块比木块凉,实际它们的温度是相同的,即它们的冷热程度是相同的。

②温度符号:

t

③温度单位:

摄氏度

④摄氏度符号:

(℃)

⑤摄氏度(℃)的规定:

温度计上的字母C表示所使用的温标是摄氏温标,该温标是瑞典科学家摄尔西斯首先规定的,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0℃—通常情况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100℃—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沸水)的温度;

1℃—在0℃至100℃之间等分为100份,每一等份是摄氏温度的一个单位,叫做1℃。

⑶温度计

液体温度计的测温原理:

根据测温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构造:

玻璃外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温标。

使用方法:

①使用前要做到“一看二清”

“一看”是观察量程;“二清”是认清分度值。

②使用时要做到“三要三不要”

玻璃泡要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要触到容器底或壁;

要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不要在液柱上升过程中读数;

读数时,玻璃泡要留在液体中,视线与液柱上表面相平,不要随意读数。

⑷体温计、实验用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如下表所示:

由于体温计有缩口,其内部的液柱只能上升,不能自动下降。

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和寒暑表的区别与联系:

实验用温度计

体温计

寒暑表

原理

液体的热胀冷缩

液体的热胀冷缩

液体的热胀冷缩

刻度范围

-20℃~110℃

35℃~42℃

-30℃~50℃

分度值

1℃

0.1℃

1℃

构造

玻璃泡上部都是均匀细管

玻璃泡上部有一段细而弯的“缩口”

玻璃泡上部都是均匀细管

使用方法

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不能甩

可以离开人体读数,使用前要甩几下

放在被测环境中直接读数,不能甩

典型例题:

某同学用体温计测热水的温度(70℃),请你指出他的错误。

经典题

1、下列关于温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B、“℃”是温度的常用单位

C、温度高的物体表示其吸收的热量多D、温度可以用温度计准确测量

2、0℃的冰与0℃的水相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的水比0℃的冰冷B、0℃的冰比0℃水冷

C、0℃的冰和0℃的水一样冷D、无法比较

典型例题

甲、乙两支温度计,玻璃泡内装等量的水银,甲温度计的玻璃管内径比乙粗,若两支温度计的分度值相同,则的刻度更密一些,用它们测量同一物体的温度,则测得更准确些。

 

点拨:

由于温度计的玻璃泡内装等量的水银,故当它们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时,水银膨胀或收缩的体积相同,根据△V=S.△h,内径粗的温度计液柱短,内径细的温度计液柱长,所以内径粗的刻度更密些。

若用两支温度计测同一物体的温度,由于内径细的分度间隔大,示数误差小,故内径细的测得更准确些。

想想、议议:

怎样测量更准确?

内径越细,分刻度间距离越大;测温泡越大,热膨胀的高度越大(热膨胀的比例一定)

问题:

温度计内径是否越细越好?

细的好:

变化的幅度大,便于读数;

粗的好:

测温很高时,液柱上升太高,要求温度计的长度很长,携带不便

严冬,湖面上结了厚厚的冰,但冰下面的鱼儿仍在游动,为了测出冰下面的温度,徐军同学在冰面上打了一个洞,拿来一支实验用温度计,用下列四种方法测量水温,正确的做法是()

A、用线将温度计拴牢从洞口放入水里,待较长时间后从水中提出,等水干后读出示数

B、取一塑料饮水瓶,将瓶拴住从洞口放入水里,水灌满瓶后取出,再用温度计测量瓶中水的温度

C、取一塑料饮水瓶,将温度计悬吊在瓶中,再将瓶拴住从洞口放入水里,水灌满瓶后待较长时间再将瓶提出,并立即从瓶外观察温度计的示数

D、手拿着温度计,从洞口将温度计插入水中,待较长时间后取出立即读出示数

 

点拨:

本题考查利用温度计测量实际液体的温度的方法及动手实验的能力。

由于空气的温度很低,将温度计拴住放入水中后若等水干后再读数,则液柱要下降,用塑料瓶取水放在空气中,再用温度计测水温,同样水温也要下降,故正确答案为C。

物态变化:

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2、汽化和液化

汽化:

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过程)。

⑴蒸发:

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并且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①液体的温度;②液体的表面积;

③液体上方空气流动速度;④液体的种类。

⑵沸腾:

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节能型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腾的特点:

①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②温度不变;

③现象剧烈;④需要吸热。

⑶沸腾的条件:

①达到沸点;②继续吸热。

⑷沸点与压强的关系:

沸点是液体共有的,它与气压有关,气压升高,液体的沸点升高;气压降低,液体的沸点降低。

⑸蒸发和沸腾的异同

蒸发

沸腾

不同点

只在液体表面进行

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

任何温度下都可进行

必须要达到沸点且继续吸热

缓慢的汽化

剧烈的汽化

温度降低

温度保持不变

相同点

都是汽化现象,都使液体变为气体,都要吸收热量

⑹液化

①定义:

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放热过程)。

是温度高的气体遇冷放热的过程。

我们平时看到的“白气”都是液化形成的。

②气体液化的两种方式:

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常温下压缩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但并不是所有气体在常温下都可以靠压缩体积就能液化的,有些气体必须使它的温度降低到一定温度,才能用压缩体积的办法液化。

③液化的优点:

减小体积,便于贮存和运输。

典型例题

1、医生为病人检查牙齿时,常拿一个带把的金属小平面镜在酒精灯上烤一烤,然后再放入病人的口腔中,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点拨:

在检查牙齿时,先把小平面镜在酒精灯上烤一烤,一是可以起到消毒的作用,更重要的目的是使小平面镜的温度高于口腔内的温度,防止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在镜子的表面上,影响医生观察和治疗。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夏天,冰块周围冒“白气”是蒸发直接造成的

B、烧红的铁块放到水中,冒出大量的“白气”是水先汽化后液化的结果

C、初夏江面上浓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D、云层中的小水滴合并成大雨滴是液化现象

点拨:

冰块周围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是液化现象;烧红的铁块放到水中,铁块周围的水遇热迅速汽化,产生的水蒸气在空中又遇冷液化成小液滴;雾的形成属于液化现象;小水滴合并成大水滴不属于物态变化。

3、图中的甲、乙两个房间里的两壶水都已烧开,试判断哪个房间的气温比较高,说明理由。

3、熔化和凝固

⑴熔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⑵凝固点:

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⑶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晶体

非晶体

物质举例

海波、冰、食盐、水晶、明矾、萘、各种金属

松香、玻璃、蜂蜡、沥青

熔点和凝固点

熔化过程

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凝固过程

放出热量,温度不变

放出热量,温度降低

熔化条件

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吸收热量

凝固条件

温度达到凝固点,继续吸热

放出热量

⑷晶体、非晶体的熔化曲线

⑸晶体、非晶体的凝固曲线

问题:

要使热的物体冷却,用质量相等的0℃的水或0℃的冰效果一样吗?

 

课堂练习:

1、下列属于物质熔化的是()

A、卫生球逐渐变小B、在草木、石块上出现露水

C、盐放入水中成盐水D、钢锭加热到1400℃以上变成“钢水”

2、下列有关于熔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晶体在熔化时要吸收热量,非晶体在熔化时也要吸收热量

B、固体都有固定的熔点

C、晶体的熔点比非晶体的熔点高

D、合金的沸点要比组成它的各种金属的沸点都要高

3、对玻璃和铁分别加热足够长的时间,则()

A、玻璃不会熔化,因为它没有熔点

B、玻璃和铁都会熔化,但熔化过程铁的温度保持不变,玻璃的温度一直升高

C、玻璃和铁在熔化时温度都上升

D、玻璃和铁都会熔化而且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都保持不变

4、将冰投入相同质量的水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可能所有的冰都熔化为水B、可能所有的水都凝固成冰

C、可能冰和水的量均保持不变D、冰和水的量一定发生变化

5、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一小块铜和一大块铜熔点相同B、一小块铜和一小块铝的熔点相同

C、一小块铜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D、一小块铝和一大块铝的凝固点相同

6、有两杯水,里面都有没熔化的冰块,一杯放在阳光下,一杯放在阴凉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阳光下的水的温度高B、阴凉处的水的温度高

C、两杯水的温度一样高D、两杯水温度的高低无法进行比较

7、水在0℃的状态是()

A、只能是固体B、只能是液体C、只能是气体D、三种状态都有可能

8、美国有一家工厂要制造一种特殊用途的钢铝罐,即钢罐内表面要压接一层厚度为0.25mm的铝膜,焊接专家、锻压专家对此束手无策,后来圣地亚哥实验室的科学家解决了这一难题,他们先把薄薄的铝膜装到钢罐内,之后灌满水,水中插入冷冻管,使水结冰后铝膜就与钢罐接牢了。

使铝膜与钢罐接牢的原因是()

A、铝膜与钢罐之间的水把它们冻牢了

B、铝膜和钢罐之间的水把它们粘牢了

C、水结冰时放热使它们焊牢了

D、水结冰时膨胀产生的巨大压力把它们压牢了

点拨:

水在凝固时属于物理变化,由于质量不变,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可知水结冰时体积变大,体积膨胀时产生一种向外的压力,水结冰时放出的热不足以将二者焊牢。

4、升华和凝华

⑴升华:

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过程)。

常见的易升华物质:

冰(雪)、干冰、奈、碘、乙醚

⑵凝华: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过程)。

典型例题:

1、为了防止运输中的食品腐烂变质,可以利用干冰华热来降温,制造低温环境。

解析:

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CO2)的俗称,通常干冰极易升华,而升华又是一个吸收大量热量的过程,因此常常利用干冰的这点性质来致冷。

干冰作为一种常用致冷剂,没有副作用,没有污染,因此在食品的冷藏和某些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在寒冷的北方清晨,房子的玻璃窗上会有一层美丽的“冰花”,这是因为()

A、房外的冷空气液化成小水珠在玻璃外壁上形成的

B、房内的热空气凝华在玻璃的外壁上形成的

C、房内的水蒸气凝华在玻璃的内壁上形成的

D、房内的水蒸气凝华在玻璃的外壁上形成的

易错点津:

注意最终的“冰花”为固态,而玻璃原来并没有水(液态),所以“冰花”只能是由气态的水蒸气凝华而来的。

玻璃外的水蒸气温度很低,不满足放热凝华的条件,所以冰花应出现在玻璃内壁。

3、文艺演出时,舞台上往往要用弥漫的白烟雾,给人以若隐若现的舞台效果,这种烟雾实际上是()

A、向舞台喷射的真实的烟雾

B、利用干冰升华形成的二氧化碳

C、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放热液化成的“雾”

D、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放热液化成的“雾”

4、人们在应用升华现象的同时,也受到了升华现象的很多启发。

说出下列做法中的物理学道理。

⑴在大功率灯泡中充入适量的惰性气体。

 

⑵炒菜时要等菜做好了熄灭炉火后再加入碘盐。

 

5、冷藏厂的冷库里冷冻了一部分鱼,有的同学认为:

冷冻的鱼出库后向外冒“白气”,因此冷冻的鱼出库后称量会变轻,但是实际上却是冷冻的鱼出库后比未出库时还重,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6、下列对生产、生活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20XX年我国南方雪灾使高压电线上结起了“冰挂”,是凝华现象

B、猪肉出冷库时比未出冷库时重,这是肉中水分结冰造成的

C、霜是空气凝华形成的

D、冬天,农作物遭遇霜冻,低温是真正的“凶手”

7、雾凇是附于树枝上的白色松散冰晶,雾凇形成时()

A、吸收热量B、放出热量

C、既不吸热也不放热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8、据报道,阿根廷科技人员发明了一项果蔬脱水新方法—升华脱水法。

其原理很简单:

先将水果、蔬菜冷冻后,放进低压的环境中,使冰直接从固态变为态,达到水果蔬菜脱水的目的。

5、水循环

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阳光照射下,海洋、陆地上的水蒸发成水蒸气,随风流动,在高空通过雨、雪或冰雹等降落到海洋、陆地,然后又蒸发到大气中,开始了新的循环,如此周而复始,水的物态变化,形成了海洋、陆地、大气间的水循环。

自然界中的云、雨、雾、露、霜、雪、雹、雾凇等,都是水的物态变化形成的。

①云:

(阳光照射下),海洋、陆地上的水蒸发为水蒸气,随风流动,在高空遇到冷空气,液化成小水珠或凝华成小冰晶。

大量小水珠、小冰晶聚集悬浮在高层空气中,形成云。

②雨:

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随着气流的急速升降而上下运动,它们相遇后越聚越大,达到一定质量就会在重力作用下下落。

在下落过程中,冰晶吸热熔化成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形成雨。

③雾:

在夏季的夜间,地面附近的空气温度降低,如果空气中含有的水蒸气较多,气温足够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也会液化,形成很多小水滴凝结在空中尘埃上,这就是雾。

④露:

初秋季节,空气比较湿润,在夜间温度下降,地面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植物枝叶表面放热液化成小水滴,这就是露。

⑤霜:

深秋和初冬季节,晚上气温可降到0℃以下,这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或植物的茎叶上放热凝华成小冰晶,这就是霜。

霜的形成条件:

地表附近的空气中有大量水蒸气;气温要骤降;且气温要降到0℃以下。

⑥雪:

当气温降到0℃以下时,云中的水蒸气凝华为小冰晶,在下落过程中周围的水蒸气与其接触而凝华结晶,当其所受的重力足够大时,就下落到地面,这就是雪。

⑦冰雹:

夏季气温变化剧烈时,高空中会有冷空气团存在,空中悬浮的小水滴在冷空气团的作用下,凝固成小冰块。

有些小冰块体积较大,下落过程中不能完全熔化成水,这就是冰雹。

⑧雾凇: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成小冰粒附着在树枝上,形成雾凇。

是冰雹。

⑧雾凇: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成小冰粒附着在树枝上,形成雾凇。

课后练习

1、气象站测量气温用的温度计装在百叶箱中。

⑴百叶箱是什么颜色?

为什么?

⑵如果装在密封的箱子中会有什么弊端?

为什么?

⑶如果露天放置会有什么弊端?

为什么?

 

解析与答案:

百叶箱是气象站的最基本设施,其中包含了许多物理知识。

⑴百叶箱是白色的,白色物体对光的反射率高,大大减少了温度计测气温时受太阳照射的影响;⑵如果把温度计密封在箱中,由于空气不流通,内部空气不能及时真实反映外界气温变化,所以温度计只是测出了箱内的温度,起不到监测环境温度的目的;⑶露天放置,也测不准气温,可能还会因特殊的天气影响而被破坏。

2、人们常说井水冬暖夏凉,是因为()

A、井内冬夏温度变化小,地面冬夏温度变化大,所谓“冬暖夏凉”是井水温度与地面温度比较而言的

B、井水受地热的作用而有较多的热能

C、井水远离地面,不受空气流动的影响,因而具有较多的热能

D、井水暴露在空气中,夏天气温高,蒸发得快,吸收了较多的热量,因而温度较低

 

解析:

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来表示,测量温度的过程,实际上是与一个标准作比较的过程。

凭感觉来判断“暖、凉”是一种粗略的测温方法,是与周围物体相比较而言的结果。

关于井水的“冬暖夏凉”,实际上并不是井水冬天温度比夏天温度高的缘故,而是因为水跟周围环境条件相比较而言的。

3、温度计越精确,其玻璃泡的容积与细管的容积相差越(填“大”或“小”),这是因为。

解析:

温度计精确与否,很重要的是看温度计的灵敏度,如果玻璃泡内液体的微小体积变化能灵敏地体现出来,那么温度计可反映出温度变化的细微程度就较高,温度计更显精确。

答案:

大玻璃泡里的液体有微小的膨胀,细管里的液柱就有明显的变化。

4、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放出热量后温度立即降低的是()

A、0℃的水B、冰水混合物C、100℃的水蒸气D、-10℃的冰

5、甲、乙两个漂满冰块的木盆,甲盆置于阳光下,乙盆放在背阴处,在两盆里的冰都还未完全熔化时,那么()

A、甲盆水的温度比乙盆高B、乙盆水的温度比甲盆高

C、两盆水的温度相同D、不同温度计测量无法比较两盆水的温度高低

解析:

晶体冰熔化时,吸热温度并不升高,维持在熔点;水在凝固成晶体冰时,放热温度也并不降低,维持在凝固点。

因此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通常是稳定在0℃的,可以作为温标的一个参考点。

本题中,两盆都是冰水混合物,虽然在不同的条件下,熔化过程进行的快慢不同,但最终都还是冰水混合物,所以温度还是维持在0℃。

答案:

C

6、地球的南北两极,温度很低,因而在两极形成大片的冰原。

曾经有一艘在南极探险的“高斯”号轮船,被茫茫冰原封住归路,船员们采取挖、炸、锯、砍冰层的办法都无济于事。

最后是把煤屑、黑灰铺在冰原上,航线才得以开通,船员们靠这种办法摆脱困境的物理原理是什么?

(提示:

黑色物体更容易吸热)

解析:

本题涉及的环境是冰原,被困船只是因为航道结冰而不能前进,要脱险显然要破开冰层。

分析题文,船员们的解决办法是:

利用黑色物体更容易吸收太阳辐射能的特点,渐渐把航线上的冰熔化,才得以走出冰原。

答案:

黑色煤屑、黑灰加快吸热,从而使冰熔化。

7、夏天,在天平左盘放一敞口玻璃杯,杯中有一块冰,右盘中放有一定质量的砝码,这时天平是平衡的,过了几分钟后,天平失去了平衡,天平向倾斜了,原因是。

解析:

本题的悬念就在于左盘敞口杯中的冰块。

天平由平衡到一段时间后的失去平衡,右盘砝码的质量在自然状况下是不会改变的,左盘到底是变重了还是变轻了,这是判断倾斜的关键。

水分蒸发是一种可能情况,但几分钟内不足以使天平失去平衡;主要原因在于放有冰块的杯子表面会因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而附着一层水珠,从而增加了左盘的质量,所以天平会向“左”倾斜。

答案:

左由于空气中水蒸气在敞口杯子表面液化增加左盘质量而使天平失去平衡。

8、烧菜的铁锅坏了不能用焊锡补,烧水的铁壶坏了能用焊锡补,这是因为()

A、炒菜锅内有盐,与焊锡会发生作用

B、炒菜锅内有油,焊锡补不上

C、炒菜时锅内的温度可能超过焊锡的熔点

D、烧水时铁壶的温度一定比炒菜时炒菜锅的温度高

9、冬天穿棉衣可以有效防止人体热量向外散发,使人感到暖和,而棉衣自身并不发热。

据说法国准备生产一种夹克,其衣料纤维中添加了一种微胶囊,这种胶囊所含物质在常温下呈液态,温度降低时会结晶。

人们穿上它,气温较高时感到凉爽,气温降低时感到温暖,这种服装能够调节温度的原理是。

解析:

这种胶囊在熔化时要吸热而降温,凝固时要放热而降温。

答案:

当外界气温降低时,棉衣中的微胶囊凝固放热而升温;当外界气温升高时,棉衣中的微胶囊熔化吸热而降温,从而使棉衣自动调节温度。

10、一杯充分混合的冰水混合物,放在-20℃的冰柜中,过一段时间后仍有少量的水,说明()

A、冰的温度不变,水的温度降低B、水的温度不变,冰的温度降低

C、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一定降低D、在水未全部凝固以前,温度不变

11、流星进入地球大气层时,由于与大气发生强烈的摩擦,会使流星燃烧发光;而人类在发射火箭时,火箭同样也要与空气发生剧烈的摩擦,为什么没有燃烧发光呢?

原因在于科学家们一方面研制了可耐几千摄氏度的耐高温材料,另一方面还在火箭头部涂了一层特殊材料,这种材料在高温下因发生熔化或升华而被消耗,却有效预防了火箭因温度过高而被烧毁,请回答涂这层材料问什么能起到防止烧坏火箭头部的作用?

 

解析:

这是一段有关航空航天材料的短文,问题在于火箭头部所涂的特殊材料,在火箭飞行时有效保护了火箭,从而避免像流星那样被烧毁。

流星被烧毁原因在于摩擦产生的热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所以被烧毁,如果能把产生的热量及时有效地转移或消耗掉,那么温度也就不会急剧升高,从而也就起到了保护作用。

显然特殊材料的作用就是尽可能地把产生的热吸收掉。

答案:

保护过程是这样的:

火箭飞行与空气摩擦产生大量的热,特殊材料在火箭温度上升的同时发生熔化或升华并吸热,带走大量热量,致使火箭头部温度不致过高,因而不会被烧毁。

12、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与人类和生物的生存、工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下面对水的认识和观点中,你认为错误的是()

A、由于水的比热比泥土、砂石的大得多,因此水土流失严重,植被被破坏的内陆地区温差大

B、因为水能电解为氢气和氧气,因此水是一种很好的燃料

C、世界上许多植物虽然耐干旱,但其生长也离不开水

D、自来水烧开后出现水垢,说明自来水不是纯净物

解析:

水的比热比泥土、砂石的大得多,在同样吸热或放热的情况下温度变化不那么显著,所以A正确;任何植物的生长都离不开水分,即使耐干旱植物也是这样,所以C正确;自来水中含有许多的矿物质,如钙离子、镁离子、硫酸根离子等,经加热后会结合生成不溶性物质,沉淀后形成水垢,所以D正确。

13、把一段长约5cm的蜡烛,粘牢在一个碗底,然后把水装入碗内,使水面刚好到蜡烛边缘,然后点燃蜡烛,试说明观察到的现象,并解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解析:

这是一道贴近生活实际的试题,可以应用所学知识加以分析解释。

应注意到:

第一,蜡烛燃烧时,烛芯周围的蜡会被熔化消耗;第二,由于蜡烛外侧均是水,因而可以吸收由于石蜡燃烧而产生的热。

答案:

点燃蜡烛后,经一段时间蜡烛会烧到水面以下,这时蜡烛呈现四周的壁很薄的漏斗状。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蜡烛燃烧后,烛芯四周的蜡熔化,当熔化到四周只剩很薄的一层蜡时,由于产生的热从蜡层传递到周围的水,使得最外层的蜡达不到熔化的温度,因而曾漏斗状。

14、炎热的夏天,小强拿着一支干燥的温度计坐在开动着的电风扇下,感到很凉爽。

就此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温度计的示数一定在下降

B、电风扇开动时能降低环境的温度

C、小强身体上的汗液蒸发吸热,带走热量感到凉爽,而环境的温度并没有改变,所以温度计的示数不变

D、温度计的示数先下降后上升

15、制药时为了从溶液中提取抗菌素,用加热的方法使溶液中的水沸腾而除去水分,但抗菌素不能在超过80℃的温度下提取,应采取的方法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