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英语学习中石化现象的成因英语大学论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311250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英语学习中石化现象的成因英语大学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浅析英语学习中石化现象的成因英语大学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浅析英语学习中石化现象的成因英语大学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浅析英语学习中石化现象的成因英语大学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浅析英语学习中石化现象的成因英语大学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析英语学习中石化现象的成因英语大学论文.docx

《浅析英语学习中石化现象的成因英语大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英语学习中石化现象的成因英语大学论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析英语学习中石化现象的成因英语大学论文.docx

浅析英语学习中石化现象的成因英语大学论文

浅析英语学习中石化现象的成因

摘要:

中介语石化是二语习得过程中由母语向目的语转化时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本文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对石化现象的定义和种类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并从生理、心理、文化和认知角度以及母语迁移、培训转移失误、外语学习策略、外语交际策略和目的语过度概括等方面分析了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最后从母语的使用、学习策略的运用以及对教材与教师的要求三个方面提出了防止或延缓石化现象发生的途径。

关键词:

英语学习;石化现象;成因

ABriefDisscussiononCausesofFossilizationinEnglishLearning

Abstract:

Theinterlanguagefossilizationisacommonphenomenon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whenlanguagelearnerstransferringfrommothertonguestotheirtargetlanguages.Thisthesis,onthebasisofresearchresultsavailable,organizesandsummarizesthedefinitionandthecategoriesofthephenomenon.Itthenanalyzesthecausesofitfromdifferentanglessuchasthephysical,mental,culturalandcognitiveperspective,transfersofmothertongue,errorsoftransferoftraining,foreignlanguagelearningstrategies,over-generalizationoftargetlanguage.Finally,itputsforwardthreewaysinvolvingtheuseofmothertongue,theapplicationoflearningstrategiesandtherequirementsforteachingmaterialsandteachersthemselvestoavoidordelayfossilization.

Keywords:

Englishlearning;fossilization;causes

1.引言

二语学习者都有这样的体会:

外语学习到了一定程度后,就不再像学习的最初阶段那样稳步提高,而是处在一种停止不前的徘徊状态,至少不再能看出有明显的进步,也无法像本族语使用者那么自如。

这种现象就是外语学习中的石化现象。

研究中介语石化,弄清其产生的原因并掌握预防方法,对于减少、推迟中介语石化现象,加快向目的语转化,以提高语言学习者的能力十分必要。

因此,如何打破这种僵局以提高学习者目的语的熟练程度已成为急需探讨的问题。

2.石化现象的界定

2.1石化现象的定义

Selinker(1972)认为:

“语言石化现象是指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中与目的语有关的那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语言次系统知识趋于定型的状态,它们不受学习者年龄以及目的语学习量的影响。

”也就是说,“石化是外语学习中有时出现的一个过程,即在外语学习者的口语和书面语中始终伴有不正确的外语语言特征。

发音、词汇用法和语法等各个方面在外语学习中都可定型或石化。

发音的石化特征是学习者的外国口音”。

很明显,已石化的语言形式虽在表面上似乎已被消除,但始终有可能在学习者的语言输出中重新出现。

将中介语看作是学习者重新建构的连续体,绝大部分外语学习者(大约95%)沿着这一连续体在未达到目的语状态时便停止发展,即使他们不断地接触目的语,也无法最终到达目的语这个终点,即完全掌握目的语。

Kellermanet(转引自Eubanketal.,1995)在谈到以石化为基础的背景问题时指出“二语习得研究者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之一是成年人在外语学习中能否获得类似于本族语使用者的语言能力,还是这一语言能力只有较早就开始学习外语的儿童才能成功获得。

第二个问题是,被报道的成年外语学习者中有极少数人能够成功获得这一语言能力,情况是否果真如此?

如果是,这些人为什么能成功而绝大部分人却明显不能?

根据Selinker的观点,大部分外语学习者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他们过分依赖于“潜在性心理结构”和一般的认知机制,而不能完全激活和利用人脑中类似于Chomsky(1968)提出的“语言习得机制”的“潜在性语言结构”,从而难以将普遍语法转化为目的语语法。

尽管Richards(2000)等人把石化视为不正确目的语形式(语误)的长期使用,然而,进一步研究发现,语言石化现象可在外语学习的任何阶段出现,是外语学习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因此,“石化”不单纯是语言错误的代名词,它是一个中性词,戴炜栋(1999)将它译作“石化”。

同时,不同的外语学习者在中介语连续体的不同位置上可产生不同的石化现象,并且不同程度地折射出学习者目的语知识和具体运用的不足之处。

2.2石化现象的分类

按照分类方式的不同,石化现象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2.2.1个体石化与群体石化

按照Selinker的观点,石化现象在形式上可以分为个体石化(individualfossilization)和群体石化(groupfossilization)两种。

前者主要表现在错误再现和语言能力石化两个方面。

错误再现是指外语学习者的错误被多次纠正后仍在语言输出中重新出现。

语言能力石化是指中介语在语音、词汇、句法结构等方面的石化。

在很大程度上,外语能力石化是整个社会的普遍现象,往往导致一种新方言的产生,如菲律宾英语、非洲英语等。

2.2.2个体石化和社区石化

Littlewood(2000)根据移民的方言特征,将石化现象分为个体石化和社区石化两种。

他认为个体石化在先,社区石化在后;个体石化寓于社区石化之中。

在个体层次上出现的语言错误可分为:

(1)过渡性错误,即随着学习者个体语言能力的不断增强,这类错误将最终消失;

(2)石化性错误,即学习者在外语学习中不能完全消除的错误。

2.2.3暂时稳定化和永久性石化

石化现象按其性质又可分为暂时稳定化和永久性石化两种。

Selinker&Lakshmanan(1992)提出了一个连接迁移和石化的多种作用原则。

根据此原则,当两个或更多的外语学习因素共同作用时,中介语形式的稳定化就更可能导致石化。

因此,实际上不能称暂时稳定化为石化,它是产生石化的预兆。

这一区分对我国外语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我国广大的外语学习者而言,中介语都没有石化,而是Selinker所说的稳定期(stabilization)----石化的前兆。

如果学习者能够有机会接受最优化输入或接触自然地目的语环境,其语言学习还是会达到另一次高峰期的。

3.石化现象的成因

关于中介语石化现象的成因,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不同的语言学家对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的解释侧重不同,一些学者从生理、心理、文化、认知等方面对中介语石化现象的成因作了分析;而有些学者则从外语教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解释和探讨。

3.1从生理、心理、文化、认知角度来看

3.1.1生物学观点

一些学者从生物学角度把语言石化现象看作是由人内在的生物和生理因素所造成的,如Lenneberg(1967)的语言习得临界期假说。

Lenneberg认为,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存在一段时间,由于生理的作用,语言的习得最为容易,超过这段时间,语言的习得能力就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Scovel(1981)认为,在临界期之前大脑有很强的可塑性,学习者能顺利习得几种语言,到青春期时大脑两侧的功能分工已完成,语言功能已定位在左脑,再学习语言就会很困难。

语言的发展受限,也就形成了石化,所以年龄成为影响石化现象的最重要的内在原因。

但是,对临界期的临界线却难以确定,实际生活中也不乏起始学习年龄较大的学习者取得成功的例子。

Chomsky(1965)认为,人类的语言是一个心理客体,但最终是一个生物客体。

儿童能够在短短数年内掌握复杂的语言,是因为大脑中有一个生理的内在语言习得机制。

在语言习得的生理性这点上,Chomsky的观点与语言习得的临界期假说是一致的。

许多研究者对临界期假说持反对意见。

Snow(1978)等人对临界期假说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结果否定了临界期的存在,提出了非临界期假说。

生物学观点的一个主要问题是难于解释学习中的个体差异现象。

语言环境条件、外界推动力、社会影响、性格、气质、动机等各种因素,会相互影响,从而造成不同的学习效果,因而年龄的影响不是绝对的。

3.1.2心理学观点

关键期假说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不同年龄段的学习者在语言习得成效上的差异,却未能解释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

Selinker从心理学和神经学的角度解释了中介语语言能力石化现象。

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与母语习得是构建在完全不同的心理学基础之上的。

第二语言和母语具有不同的习得机制,不同的习得机制导致不同的语言体系,石化的心理机制是潜在的、难以激活的语言心理结构。

绝大部分成年人在临界期后无法激活这种潜在的语言心理结构,只好依靠一般的认知结构,从一般的思维角度来获取第二语言,这样久而久之,石化必然产生。

言语障碍往往只涉及一种语言的言语能力,别种语言的言语能力却保持不变。

就是说,掌握每种语言都有特殊的神经机制,从而构成掌握本族语与掌握外语的神经机制的差别。

语言学习者的心理发展是以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为基础,是神经生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对大脑的语言神经功能的研究说明这样一个事实,人类虽然拥有共同的语言能力,却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形成了有一定差异的语言神经机制,这种差异会在新的语言加工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语言心理机制。

语言习得就是构建语言的心理词典和句法模块,并同时使这些模块与认知系统建立联系的过程,其心理机制对于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习得是相同的。

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是两种语言神经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牵涉到大脑左右半球功能的调用。

这种共同作用的结果会导致母语参与第二语言的加工过程,出现母语迁移现象,时间久了就会形成石化。

3.1.3文化观点

从文化的角度强调社会文化环境对学习者学习心理的影响,代表性理论是文化适应模式。

文化适应是指“一种逐渐适应新的文化的过程”。

Schumann(1976)认为:

“第二语言习得是文化适应的一个方面,一个人自己的文化适应程度决定了一个人习得第二语言的成败。

”他指出,早期第二语言的特点与皮钦语(指不同语种的人们在商业交往中发展起来的混杂语)类似。

当社会与心理距离太大时,学习者将停留在初级阶段,因而形成学习者的语言的皮钦化。

认为语言习得的早期均有皮钦化的趋势,当社会心理距离太大时,这种现象就更为明显。

学习者在经历经久不退的皮钦化过程时,第二语言就开始石化。

文化适应程度的高低决定了语言向两个方向发展:

文化适应的程度可以控制学习者接触目标语的多少;同时它反映了学习者的学习语言的目的。

文化适应模式强调的是社会心理因素造成了对语言处理的障碍,但并没有说明第二语言规则是如何在大脑内部建立的,学习者综合各种语言信息的机制是如何运作的。

外部因素条件虽然是起因,作用很大,但内部处理机制的问题仍然无法得到满意解释。

语言材料处理机制的关系是一种相当复杂的关系,任何一种相关理论都须说明学习者如何运用不同的策略理解并表达第二语言。

对于一些学习动力很强,也有学习条件,可是学习效果却不尽如意的学习者,这一模式还缺乏解释力。

这一理论的另一弱点,是没有注意到语言输入与交际环境的相互作用对第二语言习得所起的作用。

3.1.4认知观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者在不同的年龄段会呈现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其认知方式和情感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Schuman(1978)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学习者的心理变化,认为在青少年时期,生理、情感、认知方面的变化会让他们产生一种防范心理来抵制业已建立起来的自我价值和观念,这种防范心理会一直持续到成年。

Krashen(1983)从第二语言习得认知过程来考察石化现象,认为成人认知成熟后的情感因素使他们最终无法获得第二语言习得的成功。

他提出了认知过程的5种假设,列举了可能引起语言石化的5种因素:

(1)目标语输入量不足;

(2)目标语输入质量不高;(3)感情过滤器;(4)目标语输出过滤器;(5)目标语语言变异形式的习得。

他将学习者的情感比喻成一张过滤网,如果学习者对第二语言采取消极的态度,他们的情感过滤就强,获得语言的输入就少,即使他们读懂了信息,这些输入也无法进入负责语言的大脑区域;相反,那些采取积极态度的语言学习者会有较低的情感过滤,语言的输入就能容易达到大脑的更深层次。

学习是一种认知行为,应遵循人类共同的认知规律。

按照认知心理学的观点(Anderson,1980),人的知识有两大类,一类是陈述性知识,一类是程序性知识。

Anderson认为,陈述性知识获得的关键是记忆,而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要复杂得多,需要3个阶段,即陈述性阶段、联结阶段和自动化阶段。

Anderson认为,母语与外语学习的差别只是一个达到什么阶段的问题,对母语的学习无一例外达到了自动化阶段,而对外语的学习则往往停留在联结阶段。

因为在联结阶段,错误更容易出现。

当遇到自己不熟悉的事物时,人们会积极调用长期记忆中已有的一般知识,对新的材料和输入进行匹配、类推、重组和转换。

在程序性知识获得的第二阶段,学习者的头脑中已并存着较为熟悉的母语和有待发展的第二语言两套知识系统,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知识的组块完全依赖于头脑中的这两种知识。

依照认知模式,第二语言知识的输入和输出都会牵动学习者记忆中的两种知识来做出反应。

如果对第二语言知识较为熟悉,学习者就会运用已学过的第二语言知识组块对新的语言知识进行匹配和类推,按照自己的想象来构建第二语言知识,套用已学过的知识,产生像maked这样的语言错误。

如果学习者碰到自己不熟悉的语言知识,第二语言知识又不足以让其依赖,母语的知识组块就会发生作用,迁移到第二语言知识的系统中,出现类似母语结构的表达形式。

总之,第二语言知识的多少和熟练程度会影响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构建和母语的迁移程度,母语的迁移使这个阶段更容易产生石化。

3.2从外语教学的角度来看

Selinker将中介语形成原因归纳为五个:

(1)母语迁移(languagetransfer);

(2)培训转移失误(transferofimpropertraining);(3)外语学习策略(strategiesofsecondlanguagelearning);(4)外语交际策略(strategiesofsecondlanguagecommunication);(5)目的语过度概括(overgeneralizationofTLlinguisticmaterial)。

3.2.1母语迁移

根据理论研究和实际观察,一般来说,当学习者的中介语处于初始阶段,母语迁移引起的错误较多,因为学习者在此阶段对母语语言形式有很强的依赖性,母语迁移引起的错误可表现在语音、用词、语法等方面,最明显的表现是在中介语的语音与句法结构上。

随着学习者外语水平的提高,他对母语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小,中介语的母语迁移引起的错误也会越来越少。

3.2.2培训转移失误

培训转移失误引起的错误大体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在于缺乏正确的语言形式(form)的输入(input)和语言材料的不当使用有关,如教材的某些语言表达不够地道;教材选用难度不当;另一方面,教师某些不正确或不地道的语言表达和教授会使学习者的中介语形成一些语言错误,学习者长期模仿教师这些不合适的语言表达形式,这些语言错误往往会在他们的中介语中固定下来,形成石化现象。

3.2.3外语学习策略

学习者的学习策略也是导致石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失败的学习策略很可能引起石化的产生,例如,定语从句是英语学习的一个难点,许多学习者对此就采取了回避的策略。

因为他们使用定语从句频率低,所以他们在定语从句方面的错误就很容易保留下来,从而使他们不能很好地掌握定语从句。

3.2.4外语交际策略

学习者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能力后,倾向于使用回避(avoidance)、简化(simplification)等交际策略去克服交际中存在的困难以达到交际目的。

由于交际目的已实现,学习者往往不再像初期那样注重语言能力的提高,因而产生石化。

具体来说,学习者在运用目的语和本族语者进行交际时,往往只要求能表达清楚意思,而不注意语法的正确性,如冠词、复数、时态的误用等,而且学习者在无意识中常常只使用简单的目的语以利于交际,结果会影响中介语的进一步发展,导致中介语石化。

3.2.5目的语过度概括

目的语过度概括引起的语言错误一般出现在学习者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的阶段,由于学习者对所学语言的理解有错误或一知半解,加之目的语本身结构之间互相干扰,常常把学过的语法规则和词汇用法错误应用到其他语境中去。

(何娟,2003)

4.防止或延缓石化现象的教学策略

中介语石化在语言学习中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学习者和教学者应该做到正确对待,运用合理的教与学方式防止或延缓它的发生。

4.1合理使用母语,减弱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讨论石化问题不可能不涉及迁移(transfer)问题,外语学习中的主要困难是母语干扰,也称负迁移(negativetransfer),是石化的重要来源之一。

母语负迁移是指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的消极影响。

在学习的初级阶段,由于对目的语的知识认识不足或不熟悉,母语知识便是学习者的主要依靠。

其表现可分为两种:

一是出现由母语干扰而产生的语际错误(interlingualerrors),如although...but连用等。

二是出现我们所说的中国式英语。

如下两例:

(1)Myfather’sfriendsaremorethanmymother’s.

我爸爸的朋友比我妈妈的多。

(2)Thestudentsinclassfivearemorethanthestudentsinclasssix.

五班的学生比六班的学生多。

母语干扰引起的石化更多的是这种中国式英语,即虽然语法上完全正确,听者也能明白说话人的意思,但感觉得出不是地道的英语。

由于初学者的目的语知识非常有限,母语迁移在初学者的过渡语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因此,Krashen&Terrel(1983)不主张学习者过早地使用目的语,认为学习者说的能力要等到学习者通过充足的语言输入,不再依靠母语就能够形成系统之后再加强,否则一些不恰当的表达就会石化。

正如Corder(1981)所说,学习者的母语为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关于目的语的假设,只有通过大量的目的语输入,才能减少母语的干扰程度,建立目的语的认知语法系统。

这一点在初学阶段尤为重要,但往往被我们忽视。

学生通常只是精读“豆腐块”段落或文章,分析每一句的语法,每个词的用法,殊不知语境是掌握词语的重要因素,语言输入的量才是克服母语干扰的有效手段。

Krashen认为,母语在二语习得中并非完全起到干扰作用。

我国外语学习者大都是在汉语环境中习得外语,若把汉语视为学外语的障碍,在教学活动中不许使用汉语,势必影响外语的学习。

“在外语教学中,合理、适当地运用汉语可帮助学习者更好、更快地理解外语,加速对外语的习得。

”(Krashen,1983)通过大量的语言的输入,使丰富而标准的现代外语占据学习者的大脑,可降低母语对外语学习的负面影响,增加母语对外语学习的正面影响。

4.2学习策略的训练

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参与者,是学习的主体。

在接受语言输入时,学习者对其进行分析处理并从中悟出规则,加以吸收。

在语言输出时,学习者在对自己的语言行为进行自我监控等一系列过程中,始终处于一个异常活跃的状态中。

每一个外语学习者在试图完成某一学习和认知任务时,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调动自己的原有知识和认知策略。

因此,学习者应注意培养正确的学习策略,充分利用学习策略提高语言学习能力。

学习者应确立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定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努力摸索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由被动转为主动学习。

这样,学习者在运用时就会减轻心理压力,增强信心,积极主动利用所学知识努力创新。

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防止语言石化的形成。

4.3教材与教师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外语教育的普及,我国外语教师队伍在不断壮大,但教师的外语能力还有很大的改进余地,尤其是中小城市及边远的城镇。

教师培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因为教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者和教学任务的实施者。

教师培训的任务不仅要提高教师的外语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教师了解一些外语教学法的知识。

外语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两点,一是讲解语法及词汇知识,二是提供给学生足够的最优化输入。

而许多教师并不了解自己第二个角色的重要性,也不清楚什么样的输入才能促进习得,才对学生有利,更不重视以何种方式向学生介绍目的语语言材料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Krashen,1982)。

教材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

(1)过时的语言和内容。

语言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载体,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不但语言形式总体有所变化,而且还不断地增加新的表达法和新词,而语言教材往往跟不上这一变化,学生很难获得真实的目的语材料。

(2)书面语和口语混淆。

中国学生说英语时往往像是在背书,而写作时又过于口语化。

许多口语教材过于强调句型的完整,是专为学生内化语法句型和结构而编写的,不能真实反映口语特点。

但是在编写教材时,又不能不考虑使学生掌握规范的英语。

因此,要弥补这一点,只有靠录像或其它电化教学手段,来加强学生对现代自然语言的了解和掌握。

(3)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混合使用。

在有些语言用法上英国英语与美国英语还是有很大的差别,如定冠词的用法及一些介词的用法等等,不注意这些差别,就使得学生进入高年级后学习写作时经常犯错误,而这类错误也很难清除。

这也就是Selinker所说的培训转移引起的石化。

对此,我们认为虽然无法做到完全使用纯英国英语或纯美国英语的教材,但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应尽量指出两者的区别。

教材和教师是学习者最重要的语言输入来源,然而学习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依靠学习者在课外主动寻找机会练习外语。

除教材和教师外,学习者可以通过捕捉更多的语言输入机会,拓展语言输入的途径,如外文期刊杂志及外语广播电视等媒体是很好的语言输入来源。

另外,看外语原著以及收听和收看原版电影等,这些原版资料提供的英美国家的语音语调,英语语境与情景更形象、更直接、更能深刻地影响学生的语言学习,也是很好的输入来源。

可见,学习者可以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音像等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正确的语言输入,尽可能地避免或推迟石化现象的产生。

5.结语

语言学习过程本身具有较强的复杂性,要证实石化现象的起因不是轻而易举的。

杨连瑞教授(2006)指出:

我国学者有必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外语学习石化现象做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特别是中国学生英语石化现象的分布状况,哪些类型的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石化现象,哪个学习阶段容易出现石化现象,哪些语言或语用项目(如听力、口语、阅读、写作)容易被石化,等等。

对这些问题的科学研究,将有助于我们确立正确的外语教学指导思想,揭示外语学习的认知心理过程,认识中国学生外语学习的客观规律,解决我国外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诸多问题。

参考文献

[1]Anderson,J.R.1980.CognitivePsychologyandItsImplications[M].SanFrancisco:

Freeman

[2]Chomsky,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