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工程3纵横中国观后感.docx
《超级工程3纵横中国观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超级工程3纵横中国观后感.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超级工程3纵横中国观后感
超级工程3:
纵横中国观后感
01
2030年中国将达到14亿5千万的人口峰值。
竟然有海水稻这种东西。
蚌埠的奶牛养殖基地,奶牛竟然也有美甲师,一个奶牛厂一小时产的奶够北京一个城市的人一天的消耗量。
莱州,海上大型养殖基地。
中国是全球唯一一个水产超过捕捞的国家。
戈壁上也能建火电厂,解决了冷却塔水冷问题。
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竟然是地球上最多的化石燃料。
光热发电厂。
在磁场中实现核聚变。
三峡大坝的通航量超出了设计通航量的十倍。
新机场候机大厅的下面有高铁,城铁,地铁,哈哈这一段是让我最兴奋的。
400米长最大的船。
5G芯片,这个绝对是大国重器。
比亚迪的纯电动汽车。
鸡蛋壳上都能绘出世界地图。
所有危险品的运输都在全程监控之下。
一条流水线上能生产处男装,女装,童装,惊呆!
2016年北京地铁每天客流824万人。
2020年北京地铁将达到1000公里,我家门前肯定也会有地铁,哈哈。
CBD线。
京东的通州分拣中心。
垃圾烧完成了建筑材料,产生的热量变成了电能。
地下再生水厂。
鸟巢一场演唱会就需要布置77个基站,984个天线。
深深感到个人的渺小和工程师们的伟大,难道他们就没有更大的野心吗?
不是,做好本职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骄人的成绩,发光发热,就已经堪称伟大,而不是好高骛远,自命不凡。
这样才是知行合一,太多的人总是在批判,到了实践的时候却什么都做不出来,成了社会的吸血虫。
至于本片不好的地方。
。
。
大概就是汪峰吧。
。
。
。
02
超市蔬菜的生鲜供应,高时长的地铁运营,全新的物流配送体系。
看似生活细节的背后,体现的却是不同时间里城市居民的生活服务保障,以及这些日益改善和优化的生活细节背后蕴含的巨大而不失精细的超级工程。
《超级工程3》立足于一个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的中国,日新月异的时代下,城市的各个角落无不体现出人与自然的终极关怀,而本片所运用的生动叙事结构和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展示出一个民族发展的伟大成就。
在社会不断进步的今天,举世成果不单单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日益紧张的人与自然关系也是重中之重。
《超级工程3》更加着眼于整体上的谋篇布局,相比前两季,其并非以单个工程的复杂难度来表达我国实力的增强,而是在多个方面进行选材和组合,体现出一副优势互补,互相协助,动态平衡的超级系统,从而更加清晰地从整体上来展现这些工程给国家和个人生活带来的意义。
本片采用以时间为发展主线,将两座城市以交叉串联的方式来达到良好的叙事效果。
城市是人类建造出地球上最复杂的人造物,在一天不同的时间段中,背后的生活服务和保障都是一个巨大的超级工程。
在时间线索的推动下,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细节,一个个复杂庞大的子系统昼夜不休的运转,展现出的是中国人在对更高生活质量和生态关系上的不懈追求。
除此之外,该片以多种表现形式展现出在时代发展下的今天中国城市24小时的运转情况。
和同类型纪录片相似,本片采用了较多的动画模拟,以展示复杂工程背后的奥秘,而纪录片在各种不同的工程表现上采用了大量纪实镜头和人物述说,来体现各个工程领域的建设者们的不懈努力与奋斗。
今天的中国,在时代的推进下,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在《超级工程3》中,体现的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需求。
而这些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背后,一个个生动的细节展示,表现出的是中国对未来的无限展望。
城市一天的不停运作,不同时间的人类活动,也正如这个国家在各个方面的包容万象,吐故纳新。
03
五集看完,心里有些疑惑,是前两季着重讲解单个工程好,还是像《舌尖》的风格一样分主题讲解多个工程好,实话说我更喜欢前者。
北京新机场的建设,中国尊建筑群,北京污水处理系统,新能源并入电网受到的法规和制度的阻碍,地铁自动化面临的机遇和风险,展示的内容大多浅尝辄止,如果像前两季一样单列一集去讲,效果肯定会好很多。
农业方面有些出戏,养活13亿人确实是个浩大的“工程”,但有些偏题。
和上海中心大厦类似的工程,广州珠江城大厦也值得单独讲解,还是制作组对摩天大楼失去了兴趣?
第三季内容丰富,工程师们和工作人员们工作的场景令人动容,他们付出的努力在改变世界,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便捷,安全,舒适。
但还是希望超级工程系列能够回归到详细讲解每个工程的风格,第三季单作为新的系列会更好些。
04
实至名归的评分:
国庆假期之后,新一部的《超级工程Ⅲ:
纵横中国》,如同去年《超级工程Ⅱ》一样,给新一岁的中国献礼。
截止我写这篇影评之时,豆瓣上的评分是9.2,较之第一部的8.7和第二部的8.9分,观众的评价进一步上升。
在一秒钟不落地欣赏完全片之后,我觉得这部新的《超级工程Ⅲ》的高评分的确实至名归。
全新的选题角度:
从整体来看,第三部重回五集,更全面丰富地展现了日新月异的中国。
如果说,第一部的“海上巨型风机”、“北京地铁网络”、“超级LNG船”等内容,还是从单个的工程,由点切入,展示中国现代的超级工程。
那么,我们从第二部就已经明显地体会到了李炳导演在选题和整体内容把握上,尝试由线来展示——“中国路”、“中国桥”、“中国车”、中国港“”——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某一座桥、某一栋楼、某一条船的单体工程,而是将这些不断刷新世界纪录的中国现代奇迹清晰分类,多角度展示给观众。
这种趋势,早在第一部的“上海中心大厦”中就有体现:
不单单介绍一座上海中心大厦,而是全面展示了上海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那一座座刷新城市天际线的摩天大楼拔地而起的过程。
全新的《超级工程Ⅲ:
纵横中国》,更是从全新的整个面入手——“食物供应”、“能量之源”、“交通网络”、“中国制造”、“城市24小时”。
第二部的分类把单个的工程分类,将这一个个现代工程的珍珠由点串线,第三部则是从完全不同的——更贴近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面,例如食物与能源的供应、城市生活等等,更系统地诠释了超级工程——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此前的两部《超级工程》,固然是一片赞誉之声,但仍然有人质疑这些高大上的超级工程并不贴近普通百姓的生活,有点曲高和寡、单纯展示国家力量之嫌。
导演李炳这次显然是想从更贴近普罗大众的角度,想讲清楚“这一个个世界纪录收割机般牛哄哄的超级工程其实就是为咱们老百姓服务的,它们的贡献就在咱们每一天的点滴生活之中”的道理。
显然,导演的选题和整体把握有了进步,从结果来看,他也做到了。
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因为从时空跨度和素材量来看,这是让人叹为观止的工作量,而这份最终成品也足够精致。
虽然有一些片段略显得有一些剪辑混乱,但导演的选题角度始终体现得很好,而且每一集的线索也始终前后贯通、连接紧密(这一点在最后一集“城市24小时”中最为巧妙)。
更不用说镜头的运用、画面感和配音、配乐等硬件配置,完全对得起纪录片国家工程的身份。
还有不得不提的一个细节:
2012年推出第一部《超级工程》后,导演李炳四年磨一剑,在2016年才推出了《超级工程Ⅱ》,但仅仅时隔一年就完成了第三部,足以说明导演对素材和主题的运用成熟度大大提高了。
而且神奇的是,虽然难免有一些镜头重复,但真正的内容的重复却极少,这显然体现了导演和创作团队的出色功力。
何谓超级工程:
越仔细品味《超级工程Ⅲ》的选题角度,越能体会李炳导演对“超级工程”的深刻理解。
何谓“超级工程”?
一定要是能解读出“中华民族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这样豪情壮志的高大上内容吗?
其实,对于中国这个有世界1/5人口、960万平方公里广袤国土的大国来说,自然环境、文化背景都迥然各异,再多的超级工程,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中国更强大、老百姓生活得更好。
而任何民生上的优化,现实中真正实现起来都毫无疑问是超级工程,举第三集“交通网络”中一个例子:
为了更方便地穿越海拔6168米的雀儿山,中国修筑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超长公路隧道——雀儿山隧道,相较于正常情况下200人次就可以完成的平原隧道,雀儿山隧道则动用了2600余人次,五年的时间,换来的是一次10分钟的轻松通过。
这些震撼的数字,在雷磊富有磁性的声音中读出,我们可以体会到为了改善国计民生背后的那份国家担当。
每一集的观感:
其实,在刚刚观看第一集的时候,我甚至有一点失望。
因为相较第二季那种改天换地的气势,第一集一开始介绍的农田、蔬菜供应,在这点上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当我看到87岁高龄的袁隆平院士不辞辛劳赶赴青岛,依然在试验田里观察他带头研究的耐盐碱的海水稻,带给我的那份触动同样不是一星半点。
而给奶牛修甲、无人机植保等新鲜有趣的细节,给我最直观的感觉是更精细、更生活化了。
我以为李炳导演本季会选用这种最贴近生活的素材,走《舌尖2》的人文和温情路线。
但让我惊喜的是,在第一集的最后,“食物供应”向我们展示了极其高端的植物基因组测序及育种改良技术,以及近乎科幻建筑的国家基因库。
其实,本季的前三集如果是以“面”来阐述,那后两集简直可以用“体”来形容——面面俱到,甚至囊括外层空间的卫星组网。
而前三集的每一集结尾都有一个“骚操作”——极其尖端的前沿科技。
第二集的结尾介绍了用于操控可控核聚变的托卡马克磁约束装置(控制5000万开尔文的核聚变反应),第三集的洋山港全自动无人码头和造型同样科幻的北京新国际机场。
在雷磊那沉稳大气、看似平静实则处处无形装逼的声音衬托下,全片的逼格都在片尾升华到顶点。
第二集里,从煤炭、风冷塔、火力发电到太阳能、风能,以及全球最先进的海阳核电站,全方位为我们揭示了支撑庞大的中国社会运转的能量之源。
而最好笑的就是如此严肃高端的纪录片,央视还不忘抖机灵黑一下日本:
“此前,对可燃冰的持续开采,仅仅维持了12天就无奈地结束”,这里指日本;而中国的科研团队则在持续可控开采可燃冰上取得了关键突破,取得了足够的科研数据并在60天后“主动”(划重点)停止了开采(233)。
我明显感觉到雷磊一本正经的口气下,那抑制不住的笑意和满满的嘲讽。
还有,就是那些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扫过的镜头,华为荣耀、比亚迪、共享单车、外卖平台、京东等等,央视做硬广来比起《变形金刚》那是毫不逊色,而且不动声色浑若天成一点也不像那些突兀植入的妖艳贱货(233)。
最后两集给人的感觉是,单纯的“面”已经无法满足李导了,这部纪录片在逼格是可以说是“先抑后扬”的完美典型。
第四集极尽高端大气上档次之能事,从比“辽宁号”航母长了近百米的超级集装箱运输船,到5G芯片、IGBT芯片、C919、电动汽车和机器人,终于到达外层空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以服装生产流水线的技术革新收尾。
流畅凌厉的剪辑、炫酷的技术,较之前两部的“炫技”犹有胜之,简直是技术的饕餮盛宴。
第五集,则把这种大气和数字轰炸(超级工程系列常规操作)结合在了城市的24小时运转中,与第一集体现“民以食为天”的食物供给对应,也完美对应了本季的主题——再逆天的超级工程,再复杂精细的系统,都是为老百姓服务,超级工程其实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前后呼应,升华主题,这是满分作文啊李导)。
第五集中,超市蔬菜生鲜的供应,地铁运营,南水北调,电力维护,北京新CBD,物流体系,外卖服务,城市污水处理,通信系统保障,以一天的时间线串联,展示不同时间里城市居民的生活服务和保障,以及这些日益改善和优化的生活细节背后蕴含的巨大而不失精细的一个个超级工程。
城市是人类建造的地球最复杂的人造物,某一座运行的城市其实就是一个超级系统工程,而城市的生活质量可以用一个词概括——见微知著。
在生活的各方面的细节里,一个个复杂、庞大的子系统昼夜不休地运转,支撑着中国人对更高生活质量的不懈追求。
整体感悟:
《超级工程》系列,至此已经完成了三季,而且都是赶在国庆前后播放,其中的深意不言自明。
相较于前两部,这部《纵横中国》想表达的主题已经发生了改变。
导演李炳已经不再局限于展示“国家肌肉”,而是回归生活本质——一切超级工程都是为了更便捷、更高效,从而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提升中国人的生活品质。
而且,就取材来说,已经不仅仅是展示建筑领域和工业——农业,基因技术,新能源,核技术,芯片制造,卫星导航系统,物流系统,外卖服务,给排水,机场、码头的建设等,包罗万象,全方位地展示了中国力量。
可以说,这是一次中国的自信宣传。
如此野心勃勃的期许,如此庞杂的内容,通过精心地设置和剪辑,我们见识了导演和主创团队的杰出才华。
当然,每一个镜头背后,每一次震撼的全景展示,我们能感受到背后拍摄、制作的艰辛,以及为了这份宣传而坚定支持的国家力量。
当代的中国,越发认识到这一点:
提升国人和国家自信,凝聚全民族的力量,少不了强大的体现主流核心价值观的舆论宣传手段。
西方引发东欧、西亚和中东地区地缘政治格局雪崩的“和平演变”的可怕威力犹在眼前,其中最主要的手段就是无孔不入的强势文化输出和舆论轰炸。
未来的中国,不仅要引领科技和创造力的发展,更要夺取至高无上的话语权。
实现这个的第一部,就是这份自信的国家宣传、民族自豪。
以前,我们有《特别关注》、《读者》这样的纸质媒体对日本、美国、西方世界的一篇篇“赞歌”;如今,公知大V不遗余力地宣传,影视作品、基于互联网的价值观输入更是司空见惯。
我们不仅要学会自己辨识,更急需国家这种提高国人自信的宣传方式,打破如今的局面。
国家和我们自己,要教会那群小学生和习惯了奴性的人这个道理——无论是航母歼星舰,还是芯片核聚变,都是为了国泰民安,百姓富足。
我们沐浴在阳光下,是因为有人用生命挡住了黑暗;我们享受着日益便捷高效的生活服务,却很难想象,任何一项数字指标的小小改进,在中国巨量的人口和复杂的自然环境加成下,都是难以想象的超级工程,需要逆天的技术和创造。
因此,何谓超级工程?
就在我们身边,隐藏在每次优化中。
结语:
和《明朝那些事儿》以徐霞客结尾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轻灵美妙的旋律和雷磊完美的声线衬托下,《超级工程Ⅲ:
纵横中国》是以城市的夜晚,一个幼小新生命的出生作结的,就以这段让我感动的解说词结尾吧。
“在周而复始的24小时里,每一次轮回的分秒时刻,总有生命逝去。
与此同时,无数的小生命也第一次睁开眼睛,看到了地球上最神奇的存在——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