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教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307446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07.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经济学教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产业经济学教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产业经济学教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产业经济学教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产业经济学教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产业经济学教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docx

《产业经济学教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经济学教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产业经济学教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docx

产业经济学教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年月日

教学

目的

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确定产业组织政策目标和垄断的弊病;了解美国反垄断政

策的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

第六章产业组织政策

一、产业组织政策的含义及分类

(一)产业组织政策的概念

指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由政府制定的干预和调整产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调节企业间关系的公共政策。

其实质是政府通过协调竞争与规模经济的关系,以建立正常的市场秩序。

(二)产业组织政策的分类

1、政策导向

竞争促进政策——维持正常的市场秩序产业合理化政策——限制过度竞争

2、政策对象

(1)市场结构控制政策是从市场结构方面禁止或限制垄断的政策,如控制市场集中度、降低市场进入壁垒等。

(2)市场行为控制政策是从市场行为角度防范或制止限制竞争和不公正交易行为的发生,以及诈骗、行贿等不道德商业行为的发生。

案例:

日本的产业组织政策

20世纪5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从一片废墟中得到了恢复,进入6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呈全面起飞状态。

这个转折时期,针对规模小、垄断不足、竞争过度的情况,日本确定其产业组织政策的核心是集中优先,为了使产业组织政策落到实处,日本政府采取了立法的形式对产业组织政策加以规范和硬性约束,以确保其权威性。

如《石油工业法》、《电子工业法》、《机械工业化振兴临时措施法》等等。

二、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政策

1、禁止私人垄断和卡特尔协议

2、禁止市场过度集中

3、禁止滥用市场势力

4、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政策的例外原则

案例:

美国的反垄断法

1、谢尔曼法(TheShermanAct),18902、克莱顿法案(TheClaytonAct),1914

3、联邦贸易委员会法(TheFederalTradeCommissioAct)

 

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确定产业组织政策目标的主要依据

2、垄断的弊病

教学方法:

以讲述、举例为主,结合案例分析

作业、思考题(讨论题)、阅读材料

思考题:

1、什么是产业组织政策?

2、垄断的含义,垄断的弊病有哪些?

3、美国反垄断政策的主要内容

阅读材料:

利用网络,查找我国的《反垄断法》以及相关的案例。

 

题后记

注:

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年月日

教学

目的

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直接规制的含义、必要性、内容;熟悉中国加强中小企

业政策。

 

教学内容

第六章产业组织政策

三、直接规制

1、直接规制的含义

指在自然垄断产业,为了防止发生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和确保使用者的公平利用,政府机关以其法律权限,通过许可和认可等手段,对企业的进入和退出、价格、质量、投资、财务会计等有关行为加以管制。

2、政府直接规制自然垄断产业的必要性

3、直接规制政策的具体目标

(1)资源的有效配置

(2)收入的公正分配

(3)物价的稳定

(4)产业的发展

4、直接规制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

(1)进入规制

(2)数量规制

(3)质量规制

(4)设备规制

(5)价格规制

(6)退出规制

四、中小企业政策

1、中小企业政策的内容

(1)中小企业的立法保障政策

(2)产业扶持政策

(3)技术创新政策

(4)金融支持政策

(5)财税优惠政策

(6)社会化服务体系政策

2、实施中小企业政策的手段

 

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

教学重点、难点:

1、直接规制的必要性

2、直接规制的内容

3、中小企业政策

方法

教学方法:

以讲述、举例为主,结合案例分析

思考题:

作业、思考题(讨论题)、阅读材料

1、什么是直接规制?

2、直接规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结合中国实际,谈谈中国对中小企业如何扶植的。

 

题后记

注:

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年月日

教学

目的

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产业关联的实质、产业关联系数的计算;熟悉投入产出

表和投产出表的均衡关系。

 

教学

内容

第七章产业关联第一节产业关联概述

一、产业关联的涵义

产业关联:

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连接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

投入是指产品生产所需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动力、固定资产折旧和劳动力的投入,它是任何产业从事某种经济活动都必须耗用的物质资料和必须使用的劳动力。

产出是指产品生产的总量及其分配使用的方向和数量,如用于生产消费(中间产品)、生活消费、积累(投资)和净出口等(后三者总称为最终产品)。

医药制造行业的产业关联图

二、产业关联的方式

产业关联方式是指产业部门间发生联系的依托或基础,以及产业间相互依托的不同类型。

(一)产业间联系的方式

1、产品、劳务联系——产业间最基本的联系

2、生产技术联系

3、价格联系——产品和劳务联系的价值量的货币表现

4、劳动就业联系

5、投资联系

(二)产业间关联方式的类型

1、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

前向关联,是指通过供给联系与其他产业部门发生的关联。

后向关联,是指通过需求联系与其他产业部门发生的关联。

2、单向关联和环向关联

3、直接关联和间接关联

第二节投入产出表

一、实物型投入产出表

1、实物型投入产出表的一般形式

2、实物型投入产出表中的平衡关系

(1)总产品=中间产品+最终产品

(2)劳动力总量=各产品生产所需劳动力数量之和

二、价值型投入产出表

1、价值型投入产出表的一般形式

(1)中间需求部分

亦称为内生部分,是投入产出表的核心部分。

它反映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一个国家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产业之间相互提供中间产品的依存和交易关系。

(2)最终需求部分

亦称“外生部分”。

它反映各产业生产的产品或服务成为最终产品那部分的去向。

学(3)毛附加价值部分:

固定资产折旧及新创造的价值。

I.

中间需求

II.

最终需求

III.

毛附加价值

内2、价值型投入产出表的结构

 

中间产品

最终产品

总产品

积消净

累费出

物质消

产业1

X11x12

x1n

 

X1j

Y1

X1

折旧

D1

Dn

D2

∑Xj

总产值

X1

教学内容

2、价值型投入产出表中的均衡关系

(1)各行的平衡关系是:

各行的中间产品+各行的最终产品=各行的总产品

(2)各列的平衡关系是:

各列的生产资料转移价值+各列新创造价值=各列的总产值

(3)行与列之间还存在如下平衡关系:

第一,横行各产业部门的总产出等于相对应的同名称的纵列各产业部门的总投入。

第二,最终产品总量等于国民收入总量和固定资产折旧总量之和,即最终需求部分和毛附加价值部分相等。

三、各类系数的计算与确定

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

教学重点、难点:

1、产业关联的实质

2、投入产出表

3、投入产出表的均衡关系

4、产业关联系数的计算

方法

教学方法:

以讲述、举例为主

作业、思考题(讨论题)、阅读材料

1、产业关联的含义。

2、简述实物型投入产出表的均衡关系。

3、简述价值型投入产出表的主要构成。

4、什么是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其经济含义是什么?

 

题后记

注:

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年月日

教学

目的

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产业关联分析的应用。

 

教学

内容

第七章产业关联

第三节投入产出方法的应用

一、结构分析

1、产出结构——中间需求率

中间需求率,即某一产业的中间需求率,是指各产业对某产业产品的中间需求之和,与整个国民经济对该产业部门产品的总需求之比。

2、投入结构——中间投入率

某产业部门的中间投入率是指该产业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生产过程中的中间投入与总投入之比。

3、反映产业关联程度的中间需求率、中间投入率指标,其在产业关联分析中的作用

(1)可较准确地确定按不同的中间需求率和中间投入率划分不同产业群在国民经济中的不同地位。

(2)可较清楚地显示各产业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不同程度。

(3)可揭示各产业部门协调发展的“有序性”。

二、波及效果分析

1、产业感应度系数和带动度(影响力)系数

一个产业的感应度是指它受其它产业影响的程度,或者说是对其它产业需求的满足程度.

2、产业的生产诱发系数与产业对最终需求的依赖度系数

产业的生产诱发额是指最终需求各构成项目(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净出口)分别对各产业生产的影响程度。

三、地区内投入产出分析四、地区间投入产出分析五、企业投入产出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1、中间需求率和中间投入率

2、产业波及分析

及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以讲述、举例为主

作业、思考题(讨论题)、阅读材料

1、简述“中间需求率”、“中间投入率”在产业关联分析中的作用。

2、产业波及效果分析的基本工具有哪些?

(I-A)-1的经济含义是什么?

3、简述产业波及效果的时滞现象。

4、简述产业波及效果现状分析的主要内容。

 

题后记

注:

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年月日

教学

目的

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增长极理论、点轴理论和地理性二元经济理论。

 

教学

内容

第八章产业布局

产业布局,又称产业分布或产业配置,是指产业在一定地域空间上的分布与组合。

具体

来说,产业布局是指企业组织、生产要素和生产能力在地域空间上的集中和分散情况。

第一节产业布局理论概述

一、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一)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是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期

1、杜能的《孤立国》及其对产业布局理论的贡献

2.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产业布局理论的发展1、成本学派理论

理论的核心:

以生产成本最低为准则来确定产业的最优区位。

代表人物:

龙哈特,韦伯胡佛、赖利、艾萨德等。

2、市场学派理论

理论的核心:

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将企业布局在利润最大的区位。

代表人物:

(1)研究市场划分的主要理论有谢费尔的空间相互作用理论,费特尔的贸易区边界区位理论,帕兰德的市场竞争区位理论,罗斯特朗的盈利边界理论,以及吉的自由进入理论等。

(2)研究市场网络合理结构安排的理论主要有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和廖什的区位经济学。

3、成本—市场学派理论

成本—市场学派是在成本学派与市场学派的基础上形成的。

这一学派建立了一般均衡理论,而且探讨了区域产业布局与总体产业布局问题。

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艾萨德、俄林、弗农等。

4、以后起国家为出发点的西方产业布局理论

(1)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是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的,其核心内容是:

在一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由于某些主导部门或者有创新力的企业在特定区域或者城市聚集,从而形成一种资本和技术高度集中,增长迅速并且有显著经济效益的经济发展机制

(2)点轴理论

点轴理论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从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过程看,产业、特别是工业先集中于少数点,即增长极。

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点增多,点与点之间由于经济联系的加强,

必然会建设各种形式的交通通讯线路使之相联系,这一线路即为轴。

 

学内

(3)地区性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在后起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发达地区由于要素报酬率较高,投资风险较低,因此吸引大量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和重要物质资源等由不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而在一定时期内使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

另一方面,产业集中超过一定限度以后,往往出现规模报酬递减现象。

这样,发达地区会通过资金、技术乃至人力资源向其他地区逐步扩散,以寻求不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机会,特别是对不发达地区产品和资源的市场需求会相应增加。

案例:

天山北坡经济带

区核心增长极:

乌鲁木齐工业增长极:

克拉玛依

综合增长极:

昌吉、石河子交通增长极:

奎屯

旅游增长极:

阜康农业与地区增长极:

玛纳斯、呼图壁

农工增长极:

米泉农业增长极:

乌苏、沙湾

2008年,天山北坡经济带实现生产总值2304.9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54.8%,比2000

年增长了2.8倍,每年以18.1%的增速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教学方法:

以讲述、举例为主,结合案例进行分析

作业、思考题(讨论题)、阅读材料

1、产业布局的含义。

2、简述增长极理论、点轴理论和地理性二元经济理论的内容。

 

阅读:

《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发展问题研究》,龚新蜀主编,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题后记

注:

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年月日

教学

目的

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掌握影响产业布局的因素,熟悉地区性产业布局的主要模

式及其在中国的应用,理解中国在国际分工和国际产业转移中的战略和策略。

 

教学内容

第八章产业布局

第二节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一、地理位置因素二、自然因素

三、人口因素

四、社会经济因素五、科学技术因素

第三节产业布局的实践

一、国际分工与国际产业转移

1.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国际产业转移是柄双刃利剑。

2.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和国际产业转移背景下应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是:

第一,兼收并蓄走超常规发展之路。

第二,以内为主,内外联动。

3.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东、中、西部发展极不平衡,我们必须采取既积极又审慎的态度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产业转移。

二、全国性产业布局

(一)全国性产业布局的总体目标——产业的合理布局和经济资源在空间上的有效配置

从根本上讲,产业布局的目标可分为两个,即效率目标和公平目标。

此外,生态平衡目标和国家安全目标也是非常重要的目标。

(二)全国性产业布局的调整

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全国性产业布局出现了一些新的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导致东部沿海地区与内陆的中西部之间差距明显拉大。

二是区域产业结构在一种低层次上严重趋同,直接损害规模经济和聚集效益,并引发经济震荡。

三是区域间不正当竞争、地区封锁、市场分割,引发资源大战,阻碍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根本对策是必须坚持全国性产业布局非均衡协调发展的思路。

三、地区性产业布局

1.增长极发展模式。

我国改革开放后,借鉴增长极的理论指导产业布局。

首先,主要在东部地

区重点培育一批增长极,比如经济特区的设立、开放城市的确定、各类开发区的建设等,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2.点轴布局模式。

点轴布局模式是增长极布局模式的延伸。

当前我国产业布局中比较公认的两

种点轴模式是:

“T”型模式(以沿海与长江为轴线,以上海为首的包括轴线上的主要城市为点展开我国产业布局)和“弓箭型”模式(以沿海或京沪线为弓,京广线为弦,长江为箭,上海是箭头,以此为脉络展开我国的产业布局)。

教学内容

3.网络布局模式。

网络布局是点轴发展与布局的延伸,是地区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一种布局模

式。

我国东部的京津唐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都属于这种开发模式。

4.区域梯度开发模式。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梯度开发和布局理论被引入我国,并很快运用到我国生产力的总体布局之中。

梯度理论认为我国存在着东、中、西三大地带,根据其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它们分别被认为是高梯度、中梯度和低梯度地区,因此可以成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与产业扩散的基本脉络

 

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影响产业布局的因素

2、地区性产业布局的主要模式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教学方法:

以讲述、举例为主。

作业、思考题(讨论题)、阅读材料

 

1、影响产业布局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试分析我国在国际分工和国际产业转移中的战略和策略。

3、试分析地区性产业布局的主要模式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题后记

注:

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年月日

教学

目的

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技术进步的含义,熟悉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机理。

 

教学

内容

第九章产业技术进步与政策第一节产业技术进步

一、技术进步

狭义:

指生产领域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工艺流程、操作方法及劳动者的知识、技能等

的改进更新和发展。

广义:

除了上述内容外,还包括微观与宏观层面上组织管理技术(如管理方法、决策方法、计划方法、组织方法、推销方法、流通方法等)的改进与提高、发展和完善。

二、产业技术进步

指不断开发和采用新产品、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组织管理水平,以提高产出量和产品质量,获得更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过程。

三、技术进步的五个阶段

基础应用技术开发成果新技术研究研究开发商品化扩散

 

一组概念的区分:

技术转移:

指技术从一个区域流向另一个区域,从一个产业流向另一个产业的过程。

技术扩散:

指技术从较先进的区域向相对落后的区域,从较先进的产业向相对落后的产业转

移的过程。

因此,技术扩散是技术转移的一个特例。

技术引进:

技术转移和扩散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通过贸易或合作的途径,从境外获得先进技术的行为。

四、技术进步的机制及作用过程

1、政府的作用

2、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作用

3、企业的作用

讨论:

我国的产学研结合的评价

 

五、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

(一)技术创新理论

教学内容

1、独创型的产业技术创新

2、综合型的产业技术创新

3、需求拉动型的产业技术创新

4、二律背反型的产业技术创新,主要是从现有产业技术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入手,找出相应的改进和解决办法,从而使得产业技术得到进步的一种创新方式。

(二)科技进步的经济增长源泉理论

技术进步通过生产力诸要素的变化和变革,促进经济增长。

(三)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技术进步的涵义

2、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

 

教学方法:

以讲述、举例为主,开放式讨论为辅。

作业、思考题(讨论题)、阅读材料

1、技术进步的含义

2、技术进步的五个阶段是什么?

3、产业技术进步的含义

4、试论述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

 

题后记

注:

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年月日

教学

目的

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技术进步政策的实施措施;熟

悉中国高技术产业化的政策措施。

 

教学内容

第九章产业技术进步与政策第二节产业技术进步政策

一、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演变的关系

1、技术进步不断开拓出新的部门和行业

2、技术进步使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3、技术进步的结果造成就业结构的变化

4、技术进步导致生产组织的变化,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

5、技术进步引起生产体系、管理体制的变革

6、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转化

7、技术进步、高技术的发展导致各国经济的国际化

二、技术进步政策的必要性三、产业技术进步的内容

四、产业技术政策中需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1、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制开发的关系

2、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创新和扩散的关系

3、技术改造与新建、扩建的关系

4、不同产业的技术选择

5、技术引进与保护民族工业的关系

五、技术进步政策的实施措施

第三节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一、高技术产业的概念及特点

1、概念:

一般是指用当代尖端技术(主要指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领域)生产高技术产品的产业群。

2、特点:

高智力密集、高投入、产品生命周期短、高渗透性、高风险、高收益、需求收入弹性高

二、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历程回顾与现状

(一)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历程

(二)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

1.奠定了门类齐全的高新技术产业基础,取得了一批高技术研究成果。

2.出现了一批效益比较好的高技术企业,一些高新技术产品打入了国际市场。

3.组建了一批高技术企业集团,形成了明显的群体优势。

4.建立或正在建立一批高新技术开发区或科学工业园区,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智力依托。

 

教学内容

5.经历了40多年的锻炼和成长,培养了一支拥有300多万人的高新技术产业队伍,其中包括许多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6.积极推进科技兴贸战略,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大幅增加。

三、中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意义及环境与制约因素

(一)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意义

1.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可以大幅度提高我国的劳动生产率,减少资源消耗。

2.利用高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和基础产业,可以迅速提升我国的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协调稳定发展。

3.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可以迅速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增强综合国力。

(二)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环境与制约因素

1.宏观环境方面

(1)国际合作

(2)政治和政策(3)经济

(4)科学与教育(5)工业基础(6)文化

2.微观环境方面

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

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高科技产业的概念和特征。

2、中国高技术产业化的政策措施。

教学方法:

以讲述、举例为主。

作业、思考题(讨论题)、阅读材料

1、为什么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我国今后产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

2、什么是高技术?

什么是高技术产业?

简述高技术产业的特点。

3、简要论述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意义。

4、简述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环境与制约因素。

题后

注:

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