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度教学反思提高教学技能的催化剂.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306628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87.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60度教学反思提高教学技能的催化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360度教学反思提高教学技能的催化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360度教学反思提高教学技能的催化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360度教学反思提高教学技能的催化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360度教学反思提高教学技能的催化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60度教学反思提高教学技能的催化剂.docx

《360度教学反思提高教学技能的催化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60度教学反思提高教学技能的催化剂.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60度教学反思提高教学技能的催化剂.docx

360度教学反思提高教学技能的催化剂

360度教学反思,提高教学技能的催化剂

 

【摘要】北京市“实施发展性评价,促进中小学教育质量提高”项目,是一种从教学设计、教学行为、教学反馈、教学研究4个指标上进行的自评、学生评、知情人评的校本测评模式,利用校本测评评价形成对测评者的反馈报告,从而促进测评学校及教师的教学技能的发展。

【关键词】发展性评价教学设计教学行为教学反馈教学研究

我于2009年7月参加了北京市“实施发展性评价,促进中小学教育质量提高”项目,2010年7月有幸再次参加了此项目。

测评时,任教四年级数学学科,系统帐号是t-00412-343663,我将从“四指标、四维度”总结本次测评的心得体会。

一、教学设计

我在教学设计这一指标的测评反馈情况是:

自评88.6%;知情人对我的教学设计评价81.4%。

我在前后两次测评结果比较图里,可以看出,我的教学设计得分率自评上升14.3%;他评得分率上升6.4%。

(一)、反思

根据数据可以分析出,我在教学设计这一指标上,与本校和全体教师相比较,得分率偏低,有待提高;虽然如此,从表5可以看出,我在这一指标上,纵向比较,我的得分率在自评和他评两个维度上有所上升,说明我在教学设计方面有进步。

(二)、原因分析

对于教学设计,我觉得它是一项复杂的教学技术。

教学系统设计主要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优化学习为目的的特殊的设计活动。

我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主要原因是

(1)目标模糊,层次不明。

比如在《认识角》中原本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广泛的、自主的、按自己兴趣的去操作折不同种类的角,结果出现学生只忙自己的,折来折去,搞出自己喜欢的各种造型,全然把所需研究的边、对边、角的关系丢在一边,其实就学生而言,他们拿着纸片的第一个意识就是要折出东西来,他们对什么叫特征都不知道是什么,就是折出一个什么来,下面怎办呢?

不知道,只有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等着大组汇报,老师来发问。

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

(2)设计未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

他们是四年级的学生,平时对于小组合作这样的学习形式,缺乏科学的训练,再加上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明确的步骤安排,出现无所适从在所难免。

其实我想在操作前,可以用填充题的形式将步骤明确下来,如:

长方形有()条边,()相等,有()个角,都是()角。

这样就逼着他们带着解决问题去数一数、折一折、量一量了,用问题统领,操作既有目标性又有步骤感,如果有困难的也可以在小组里作一些交流,这样效果好些。

(三)、对策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以情引趣,激活思维。

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比如在学习《认识角》,根据角与实际生活有密切联系,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从学生所熟悉的校园生活引出角,这样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加深了学生对角的直观认识,抓住教材实际,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中,我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

注重丰富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注重对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实现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

使学生生动活波、主动有效的进行学习。

让全体学生自始自终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并不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

注重语言表达。

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等心理特点,引导他们敢想敢说。

凡是通过思考能说的我从来不包办代替,留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

2、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

比如在学习《乘法简便运算》,在教学本课时,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迁移的认知规律,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表象。

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

(1)竞赛。

本课属于计算课,本身让人觉得枯燥无味、学生缺乏兴趣。

因此在口算题目的处理中改为小组竞赛,希望以此为切入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合作、竞争意识。

(2)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

教学时,我创设了小华买文具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帮助他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受到被信任、能做事情的快乐,不仅实现了角色转换,唤起学生的主角意识,而且让学生享受到助人的乐趣。

计算时让学生自行探究,从比较中得到简便算法,这样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3)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题目,在本节课中,我另外编排了一些调动学生智力发展的问题,让学生有一个质的提升。

(四)、改进总结

教学设计的“灵魂”实质是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教学活动的“精气神”。

从理论学习来说,要及时阅读、学习,更新观念,完善自身理论结构;从教学实践来说,它或许就是您每单元、每学期、每学年所要进行的专题研究,例如:

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等。

但研究的专题可能很多,而我们要做的是根据学生、教材、时间等情况,善于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抓住关键因素,例如:

在第一学期关注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第二学期关注的是学生的合作学习……,切忌“全部抓”,当我们从小做起,日积月累,聚沙成塔,您会发现:

一个个关键因素组成了完整的“灵魂”。

二、教学行为

从图2可以看出,我在教学行为指标上自评96.9%;学生评84.7%;其中,学生评“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技能”、“运用教学语言的技能”、“组织讨论的技能”、“关注学生”(差异、体验)、“有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技能”方面的评分分别为79.6%;69.3%;86.9%;95.5%;74.2%。

从表5可以看出在教学行为测评指标方面,我的纵向得分率上升偏高。

(一)、反思

由此可以看出,在教学行为方面虽然进步大,但是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技能”、“运用教学语言的技能”、“有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技能”方面有待提高。

(二)、原因分析

1、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学生在认知方面与学科要求方面存在瓶颈,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解决这一难题。

而平时,我重口头表达,忽略了对孩子实物的直观演示。

比如,在学习《厘米与米》之间的关系时,我仅头口上告诉学生100厘米=1米,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直观演示,学生理解起来会更容易的多。

2、有些问题的讲解上过于细致,显得比较罗嗦。

我总会有这样的想法,怕自己在课堂上有些比较重要的知识点不能很好地被学生理解,怕自己的讲解太过于简单而造成理解上的偏差。

为了弥补可能出现的问题,我往往在讲知识点时过于的仔细,有些点到的内容或者已经讲解到位,学生都理解的内容还是要从头再讲一遍,这是没有必要的,完全可以将这些时间给学生进行练习,讲解学生出现的问题更加有效。

3、科学利用小组合作的方法,发挥学生主体功能作用。

课堂上我担心学生利用讨论的方法实效性不强,因此忽略学生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忽略了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

(三)、对策方法

1、合理使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有些知识是必须利用多媒体技术,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 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教学中如何画角是本节课一个重要内容。

以往教师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黑板上画,学生看,这样存在一定的弊端。

其二,画图时,教师的身体会遮挡部分学生的视线等等。

而这一环节,如果利用多媒体来完成,情形就大不一样。

首先利用电脑演示画角的步骤和方法。

演示前,教师提出“注意观察画角时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最后画什么?

的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电脑演示步骤。

由于是电脑来画,学生注意力集中,给学生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

然后教师再在黑板上画角,进一步明确画角的步骤,渗透角的形成。

最后让学生独立画角。

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主动参与,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学生掌握了画角的方法,教学效果好。

2、科学使用教学专用术语,避免重复啰嗦。

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多充电,掌握科学系统的知识结构。

3、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1)建立一套有序的小组合作常规。

为了消除我对小组合作实效性的担忧,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

具体来说,可以从两方面来操作:

一是合理分工,各司其职。

在教师在出示学习目标之后,合作小组组长分配给每一个成员一定的任务,在规定时间内尽力完成,也可以在其他组员的帮助下完成。

同时每组都有自己的讨论记录,由专人负责记录。

只要有了一定的规则,使每个学生都明确自己的任务,才能更好的避免消极组员的产生,真正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学习中去,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分组时,还应该考虑到这两个方面:

一是争取小组间的零差距,做到每个小组的实力相当;二是组内成员的异质互补,就是将有各种特长的学生放到一个组内,让他们取长补短,尽量做到最佳组合。

二是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以避免小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三是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四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尊重他人,建立平等、民主的意识,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

(2)教师积极参与,切实进行课堂合作学习的调控。

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教师的新角色,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也应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同学生一起交流,同学生一起讨论,为学生的合作学习起到榜样效应。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教师在参与合作学习时,要注意保护儿童文化,允许学生争辩,允许学生质疑,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要牢记自己是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只是学习小组中的一员,不能以“传授者”或时刻以“首席”的身份自居,更多的是一个学习者的身份,使学生认为教师是在与我们一起学习。

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比一比,想一想,让学生合作讨论一组图形的共同特点。

教师也参与其中,有的小组活动开展的非常顺利,教师就及时表扬,有的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受阻时,教师就及时制止,及时点拨……这样,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才得到了保证!

 

(四)、改进总结

通过反思、质疑等,共同解决教育教学的问题和疑惑,改进教育实践,促进了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善。

教师的教学行为得到改善,才能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三、教学反馈

(一)、反思

从表中可以看出学生对设计作业、练习和试卷的技能方面,评分较低,前后测相比较,学生对教学反馈指标的评价上升15.5%。

(二)、原因分析

在本班,我做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有48.2%的学生回答“学习数学对解决生活实际没有大的帮助”;有53.3%的孩子“不喜欢”做数学作业;而当调查“你喜欢做哪一科作业?

”时,语文、数学和英语的百分率相差无比,分别是28.5%、29%和29.4%;六成多人每天碰到难的作业会选择一个人解决;一成多人选择和同学合作完成;选择放弃的有三成多的人;应教师、家长要求而做作业的学生占了绝大部分;而感兴趣的只有少数一部分人。

由此看出,学生对于现有作业的形式与内容存在着不满意的现象,原因在于:

1、学生对于作业,总是处于被动接受任务的境地。

学生必须严格地按照教师所作的规定完成作业,没有选择权。

而在这样单调乏味的作业面前,学生很容易产生疲劳,并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和反感,从而使作业成为了一种呆板的机械训练。

2、家长们对于孩子的期望是越来越高,额外给孩子增加繁重的课外作业。

3、教师在作业中迷茫,自己布置大量的作业也是为了强化教学效果,但学生反而不接受;学生的数学作业形式总是很单一,书面笔算作业占大部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类作业所占比例微乎其微,这单一的形式使学生厌烦,应试训练色彩浓厚,失去了作业发挥创造性、探究性的作用。

这严重地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对策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儿童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据此,我觉得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传统作业型式已不适合学生的需求,而必须对作业设计的方式和方法作改革,使它成为学生张扬个性又一个舞台。

1、作业设计的原则性

(1)多样性。

作业在设时应采用多样的形式(如图片、游戏、卡通、表格、文字等),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呈现作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2)开放性。

在布置作业时,教师既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又要兼顾到学生的学习特点,承认学生间存在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最终达到“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的目的”。

  (3)激励性。

作业的过程是不断地解决问题的过程,应使学生在作业的过程中感受到问题解决后所带来的成功体验,逐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使学生时刻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合作性。

针对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作业,激活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情感,引领学生互动学习。

而多布置合作性作业,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性,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交往能力。

  (5)人文性。

要使学生感到作业是自己的需要,不是教师强加给他的作业。

2、课外作业的布置形式

 (1)趣味性作业——增加作业的趣味性,使学生乐学乐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

学习“24时计时法”后,教师布置学生以下作业:

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了各具特色的作息时间表,然后再班里交流展示。

 (2)操作性作业——在自己积极、主动的操作活动中提升思考,获得发展。

  例如,学习了“认识厘米和米”回家测量一下你睡的床约几米,你的身高和家里人的身高并把他制成表格等相对应的课外作业。

,如学习“千克和克”重量计量单位后,建议学生回家称称一千克的水果大约有几个,再掂一掂一袋洗衣粉,还可以让学生上市场去先估一估某些物体的重量,然后亲自动手称一称或看卖主称一称,验证一下。

 (3)开放性作业——开拓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灵活性、创造性。

  如,适当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

在学习统计《求平均数》时,计算出本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龄、平均体重,利用放学时间到附近菜市场调查某一种蔬菜的价格,并计算出这种蔬菜的平均价格;学生通过调查或结合自己生活的实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如:

学校准备组织去效外野餐,请你设计一购物方案,列出所需的物品、数量和单价,要求不超过50元/人,并说说你的理由等。

学生在互相合作中展开活动过程中,提高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样的开放性作业,既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又闪烁着学生独特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在完成作业中体验到思考的快乐。

(四)、改进总结

诚然,我们的作业多一点趣味性,多一点开放性,多一点实践操作,的确能让学生以更大的热情去对代它,学生也会多途径、积极地去探索。

作为教师,让学生在实践运用中张开智慧的翅膀,尽情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才能,使数学作业成为他们放飞潜能的天空,从而赋予数学作业生命的色彩。

四、教学研究

(一)、反思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我个人在教学研究指标上,评课的技能在知情人看来偏低,前后测的数据表明他评上升4%。

(二)、原因分析

1、评课内容的浅薄。

在评课时,往往评论教学内容的表面层次,忽略了教学内容的实质性问题,原因主要是对教材的理解不到位,对新课标的认知缺乏深层次的钻研。

例如,在评课《多位数乘法》的课例中,关注教学设计的巧妙,忽略了授课者为什么这样设计,教材与课标对这一知识点的要求。

2、评课结果的模糊。

在评课中经常使用一些“多一点”、“少一点”、“不用太多”、“不到位”、“不够”、“不足”、“再加强”、“讲得太多”、“稍快一些”、“更合理”、“更多一些”等模糊性词语,从而使该条意见成为无法把握的“空话”。

这样的评课并未从有效课堂教学的角度出发进行评课,而且脱离了活生生的教学情境,也无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把握自己教学行为的度。

3、评课语言的“高、空、全”。

在评课时,使用的语言常用“体现新课改理念”、“以人为本”、“符合认知规律”、“体现某某教育思想”等话语来评课。

这些话语从理论层面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高度评价,但该意见无法正确评价教师的具体教学行为,也无法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作用。

评课语言的“空”,表现在用一些传统的空话和套话来进行评课。

例如:

“教态自然大方”、“思路清晰”、“条理清楚”、“目标明确”、“重点、难点突出”、“层次清楚”、“基本功扎实”等话语来评课。

这些话语表明了我在评课时过于关注教师表面的教学行为,而没有深入分析教学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评课结构的“全”,在评课时,力求面面俱到,因此对整节课做全面分析。

面面俱到反而造成对自己的教学缺乏有针对性地反思。

(三)对策方法

1、重视评课内容的高度和深入

要对一堂课进入高度和深度的评价,首先要求听课人对课标和教材的深入钻研。

假设我们在听课前不做准备工作,不去提前预热,听课时也就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评课时也就不知所措了。

因此重视评课前的准备工作。

2、确定评课结果的可操作性

要避免评课结果的模糊,就需要使用可操作性的词语。

对某一问题提出量化的指标,和可操作性的具体实践办法。

3、提升评课语言的有效性

教学的情境性、多变性和复杂性使我们在分析具体的教育问题时,只能对发生了的教学事件做情境性分析,而不是脱离教学事件的一种抽象概括。

我们始终要坚持一条原则,即评课意见不仅是为了促进授课教师的发展,更是参与评课智慧的一次火花碰撞。

把自己看懂的、理解的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因此,要降低空话、套话、大话的使用频率。

使赞扬的语言具体、真诚并充满人文关怀。

而改进意见也不是搭空架子,要富有操作性,能给授课教师具体的教学行为提供参考意见,自己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吸取教训。

(四)改进总结

努力学习具有创新性的教育思想,积极参加各种教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主动听课,互相学习,集体研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水平,并将学习研究的心得和教学实践的经验等总结成教学研究论文发表。

其次要积极参加评教评学活动,做好自评总结工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用心关注教学进程和状态,多与学生交流,通过教学情况记载、问卷、访谈等形式,直接了解教学效果和相关信息,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实施改进和调控,及时做出阶段小结,到期末和年度总结时,才能做出有价值的总结评价,而不是流于形式。

教学研究提高认识和总结经验,找出自身不足和横向差距,教师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思考,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并且付诸实施于下一轮教学过程,从而不断提高教学工作水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乌美娜;《教学设计》;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孙可平;《现代教学设计纲要》;西安: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对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认识与实践研究》丁雁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