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政治学原理笔记政治学概论第三章.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305997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53.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政治学原理笔记政治学概论第三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大学政治学原理笔记政治学概论第三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大学政治学原理笔记政治学概论第三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大学政治学原理笔记政治学概论第三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大学政治学原理笔记政治学概论第三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政治学原理笔记政治学概论第三章.docx

《大学政治学原理笔记政治学概论第三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政治学原理笔记政治学概论第三章.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政治学原理笔记政治学概论第三章.docx

大学政治学原理笔记政治学概论第三章

第三章国家

第一节国家的兴起

一、国家的定义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原始政治共同体与国家的根本区别:

①地缘共同体取代血缘共同体;

②职业化军队取代民兵。

☆查尔斯·蒂利【国家的几个特征】:

①控制大片连续的领土;

②中央集权;

③垄断强制手段;

④独一无二的政府机构;

⑤统一的行政安排。

☆马克思主义【国家的定义】(恩格斯)——国家是表示:

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

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相互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

恩格斯又进一步指出,这种有组织形式的暴力叫做国家。

国家是唯一合法垄断了强制手段的暴力机器。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起源学说

在人类原始社会并不存在完整意义上的国家政权,而只有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公社。

在原始社会晚期,随着新生产工具的产生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个体经济、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不断得到发展,生产方式的变革最终一起了旧的生产关系的瓦解。

私有制和私有观念开始产生,一些掌握了权力的氏族首领就利用权力发展了自身的利益,逐渐在氏族内部形成了一个贵族阶层,社会开始出现阶层分化,并最终分裂为对抗阶级,为了压制对抗阶级间的大规模公开冲突,国家政权便应运而生。

在此阐释中应该注意三点:

①伴随着私有制产生的私有观念在国家的形成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

②权力、阶级与国家三者的逻辑关系。

显然,权力先于阶级和国家,正是基于氏族的公共管理权力,氏族首领才具有了垄断社会剩余产品的可能性,从而导致阶级的分化和国家的产生。

③国家的产生并不是人类文明的倒退,相反缔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开端,人类只有在国家中才形成了一个统一体。

国家和政府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

⑴政府是国家最为重要的构成要素。

⑵政府是国家的主权代表和具体形态。

⑶政府是实现国家目标最为基本的手段。

【区别】:

①政府权力并不等同于国家主权。

——政府的权力来自宪法和法律的授予,最终来自人民的委托,是有限、可分、可转移的;

——国家是自决自主的实体,国家主权是充分、完整、不可分割的。

②政府的功能并不能完全替代国家的功能。

——除了一些强制性功能外,国家还有一些非强制性的资源(如历史文化、风俗传统、礼仪规则、道德观念等),承担着某种共同体功能,获得公民的某种认同感和归属感,为他们提供精神上的安全感。

③合法性的层次和来源不同。

——根据戴维·伊斯顿对合法性的层次划分:

国家、典则、当局政府。

公民对国家的合法性认同层次最高,对政府的合法性认同层次最低;

——政府的合法性来源于其对社会经济生活管理的有效性;国家的合法性来源于神圣、非选择性的传统。

非马克思主义的几种国家起源学说

☆国家神权说——是最早的一种国家学说。

在神权政治时代,由于社会生产力和民众认知的蒙昧,普遍认为,国家是由神或上帝直接或间接创造的,是神或上帝为保护人类而创造的。

在此创造过程中,人并不重要,一切政治权力均由神或上帝所赐予,统治者是上帝在世间的代理人,人民应无条件绝对服从之,人民若反抗国家、国家权力及统治者,都是不可饶恕的大罪。

国家神权学说有利于那时的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安定,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有重大影响。

但该学说是不可论证的,也是暴君统治的护身符,导致不负责任的政治。

☆国家社会共同体说——该学说基本特点就是把国家看作人们为了特定目的而在一起生活的群体。

如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指出,“国家是许多家族和村落的联合体,它是为了达到完美的和自治的生活而组织的。

共同体说在西方比较流行,但问题在于:

①国家是一个政治实体,而非一般的社会共同体。

社会共同体说未能很好地把国家与其他社会集团区别开来;②社会共同体说的流行导致了现代西方政治学以“政治系统”、“政治体系”或“政治共同体”等概念取代国家概念。

(80年代后,新制度主义研究又带来了“国家的回归”。

☆社会契约说——16-18世纪,随着资本主义市场交换和契约行为的发展而逐步完善。

代表人物有:

伊壁鸠鲁、格劳修斯、斯宾诺莎、霍布斯、洛克、卢梭等。

社会契约说认为,在国家产生以前,人们处于自然状态中,并拥有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由于人们在自然状态下生存不方便或不安全,因而相互订立社会契约,交出自己的部分权利,由此组成了国家。

由此可见,国家实际上是自然状态下的人们按照理性原则形成的社会契约。

由社会契约理论导致的主权在民论,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社会契约学说实际上反映着资本主义的利益交换方式或交换关系。

但由于自然状态和社会契约都只是历史的虚构,因而这种观点是历史唯心主义的。

☆国家统治说——即从国家政治生活中统治的一面来定义国家。

国家的存在就意味着政府的存在,政府是统治和管理国家的机关。

如无政府主义者巴枯宁:

“国家是暴力的化身……它的本质就是命令和强迫。

”布丹:

“国家是受一种最高权力和理性所支配的家族及其共同事务的一种联结体。

国家统治说表明了一些国家的统治特征和统治手段,但并不能科学地解释国家统治的本质,也就难以让人明白国家到底为何物。

新的国家理论

★工具主义国家观——一种认为资本主义国家不过是统治阶级的一种强制性工具的学说。

20世纪60年代由英国政治学家密利本德提出。

它认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尽管千差万别,但是有两个共同点:

①都有庞大的、极其复杂的,而且高度一体化的经济基础;工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绝大部分;②大部分的经济活动为私人所有,受私人控制。

这决定了极少数人占有大量财富,形成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阶级,即资产阶级;大多数人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被统治阶级,即无产阶级。

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形式。

资产阶级能够利用手中掌握的经济权力,直接或间接控制国家机构,使国家称为其统治整个社会的工具。

★结构主义国家观——阿尔都塞认为,国家本质上是社会中的统一因素,其功能就是组织统治阶级,运用暴力的和意识形态的手段,分化瓦解被统治阶级。

它指出,资本主义政治结构的力量与其生产方式的功能需要是一致的,所有的国家组织都是按照当时的资本需要而最终组织起来的。

奥康诺等人进一步从结构—功能的角度分析了国家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三种基本职能:

维护秩序、促进资本积累、制造合法性。

他们特别地把国家的这些职能与一定的社会消费形式结合起来。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的秩序是通过国家的“社会费用”政策而得以维持的;资本积累是通过由降低生产成本得到的“社会投资”而形成的;合法性则是通过提高工人生活水平的“社会消费”而达成的。

二、国家的形成

国家形成的必备条件(查尔斯·蒂利)通过对15-18世纪西欧社会历史的考察

⑴资源的大量获取——国家的形成需要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

⑵安全的地缘政治——即在国家形成过程中,毗邻指出不能出现不可匹敌的大国,否则很难维持自治和镇压反对力量。

⑶持续的政治人才供给——以适应国家的开拓和治理。

⑷战争中获胜——最关键的因素。

(查尔斯·蒂利)“战争缔造了国家,而国家也造成了战争”。

①为了取得战争的生理,就要建立有效率的军事机器,这就相应的催生了一种以效率为取向的制度安排,以提高税收、征粮、募兵、物资征用、后勤等资源的提取、分配和管理的效率,从而推动理性化政府及其他社会各领域的发展。

(社会学者赵鼎新“战争驱动型”)

②战争的频仍使得军事力量不断完备化,对资源的依赖也促使军队逐渐被政治体制所吸纳,作为执行统治意志、镇压反抗力量的工具,它有力促进了地区团结、中央集权、政府独占和垄断强制手段的国家的形成过程。

⑸被统辖人口文化上同质——可大大降低国家形成的成本。

这样就更容易推行统一的行政安排,促进被统辖人口的忠诚和团结,统治者也可以坐享其成地利用既有的沟通系统。

⑹中央权力与地方精英的强大同盟。

国家形成对人类政治的意义:

①在传统社会中术语土地贵族的政治权力,都逐渐集中到国家手中,形成中央与地方之分。

②国家的政治权力延伸至基层社会。

③民众开始向国家提出诉求。

④国家形成之后,借助国家强制力量去进行民族建构,使共同地域内的人口形成了统一的民族认同。

⑤在国家形成过程中,兴起了个人的政治权利。

三、国家理论诸流派

☆自由主义国家

自由主义者坚持“有限国家”模式,以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勘定国家权力的范围,反对国家权力和政府权力的扩张,尤其是竭力反对国家对社会经济事务的过度干预。

自由主义者心目中的理想秩序是以早期资本主义国家为原型的,坚持充分自由自发的市场秩序。

哈耶克谓之为“自发秩序”,认为是人类从传统中不断进行试验和选择的最终结果,所以不仅是最合理的、最不易导致压制的,同时也是最易为人们所接受的制度规则。

弗里德曼:

“管的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

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提出★“政府失败”的观点。

那么国家权力应该勘定在什么范围内呢?

哈耶克认为,国家的作用要勘定在对一般性规则的实施上,即为个人自主选择创造最佳的环境,确保个人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有限国家”模式不仅主张限制行政机构的权力扩张,而且主张限制一切国家权力。

PS:

★“政府失败”

【提出背景】:

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开始出现“滞胀”现象以及其他社会经济问题,正是政府过度干预、政府失败的集中体现。

【界定】:

指的是政府对经济活动的过度干预将使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低于以市场机制为主导配置的社会资源的效率。

【原因】:

政府缺乏竞争机制和利润压力,同时政府官员追求的是扩大个人影响而不是公共利益,从成本-效益的分析框架来看,政府官员不会为了公共利益而支出过多的成本,而由政府垄断社会资源的做法,对于社会资源的配置而言则是成本高于效益。

【表现类型及具体成因】:

⑴公共政策失效——主要原因来自于公共决策过程本身的复杂性和困难以及现有公共政策体制和方式的缺陷。

⑵公共物品供给的低效率:

①公共物品的估价或评价上的困难。

②公共机构尤其是政府部门垄断了公共物品的供给,缺乏竞争机制。

③政府机构及官员缺乏追求利润的动机。

④监督机制的缺陷。

⑶内部性与政府扩张——☆内部性(内在效应):

公共机构尤其是政府部门及其官员追求自身的组织目标或自身利益,而非公共利益或社会福利。

内部性的存在意味着“私人的”或组织的成本和利润很可能支配了公共决策的制定,这中内在性决定了公共官僚机构的运行及官员行为。

⑷★寻租及腐败——寻租是政府干预的副产品。

在现代寻租理论中,一切利用行政权力大发横财的活动都可以称为寻租活动。

(产生)当政府干预市场时,就会经常形成集中的经济利益和扩散的经济费用,政府干预带来了可以以“租金”形式出现的经济利益,租金是超过机会成本的收入。

寻租则是为了这样的干预而进行的游说活动,是用较低的贿赂成本获得较高的收益或超额利润。

(特点)其特点的是利用各种合法或非法的手段(如游说、疏通、拉关系、走后门等),以获得拥有租金的特权。

(后果)寻租作为一种非生产性活动,并不增加任何新产品或新财富,只不过改变生产要素的产权关系,把更大一部分的社会财富装入私人的腰包。

寻租导致不同政府部门及官员争权夺权,影响政府的声誉和增加廉政成本;妨碍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降低行政运转速度甚至危及政权稳定。

寻租及腐败是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文化进步的陷阱。

【纠正和防范政府失败的理论】公共选择学者认为,政府失败是西方公共选择或公共决策体制的缺陷所造成的,实质上是西方政治制度的失败。

因此,要避免政府失败,首先必须改善现有的西方民主政体,发明一种新的政治技术和表达民主的方式。

他们所提出的改造现存西方民主政体的具体措施有:

①进行立宪改革。

②对政府的财政过程尤其是公共支出加以约束。

③完善表达民主的方式以及发明新的政治技术。

公共选择学者主张用市场力量来改善政府的功能,提高政府效率,以克服非市场缺陷及政府失败。

【改进政府经济管理效能的措施】:

⑴强化政府权威——①提高政府领导集体的整体素质;

②规范政府行为;

③建立政府工作程序;

④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

⑤提高政府的财政吸纳能力。

⑵转变政府职能

⑶提高政府政策能力

⑷利用市场力量改善政府服务功能:

20世纪70年代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掀起了一场政府改革运动,这场改革有两个重要内容:

①把市场机制引入政府管理,提高政府的整体管理水平;

②把企业家精神引入政府管理,树立“顾客至上”的新理念。

☆多元主义国家

代表人物有:

阿瑟·本特利、哈罗德·拉斯基、罗伯特·达尔、林德布洛姆等。

多元主义者主张,“国家主权的多元性”,反对传统的一元主义国家观,认为国家从性质上讲不过是人类社会中形式众多的团体之一,与其它团体并无实质上的差别,故不能独占社会的全部权力,政治权力应该是在政党、社会集团之间和各种政治机构之间广泛分配的。

任何社会团体都只在某些特定的领域中才有决定权,一旦超越这一领域,其权力就失去了意义。

现代社会中,政治权力已经出现了多元化的态势,利益集团占据了国家权力的核心地位,当代国家的多数决策都是国家与各种利益集团协商的结果,名义上是有国家制定的政策,实际上是在利益集团的压力下不得不作出的,用政治系统论来分析这一过程就是,由政党和利益集团将其利益输入到政治系统,再通过政治系统制定出政策输出到社会上,对社会产生影响。

这一过程无疑是国家政权与社会力量的互动过程。

社会利益的多元化也应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上体现出来,即通过议会政治和多党政治实现对国家政权的多头控制,而这种多头控制就是民主制度的实质所在。

林德布洛姆和R.达尔都认为,民主的程度表现为民众对整治过程的控制程度。

林德布洛姆认为,多头政治是以决策权掌握在实业界为前提的,实业家侵蚀政府公共政策的权威,在多头政治中担当主要领导,故民主政治一定是与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的,因为只有在这种条件下,民众才有可能通过实业家的多头控制去控制政治进程。

☆精英主义国家

代表人物有:

莫斯卡(《统治阶级》)、帕累托、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赖特·米尔斯(《权力精英》)、托马斯·戴伊(《民主的反讽》、《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诺德林格等。

精英主义从社会组织的角度出发,其理论前提是任何社会都存在着统治者和被统治者。

统治者是少数人,他们垄断了政治权力,履行着所有重大政治职能,享受着权力带来的利益。

相反,被统治者是绝大多数群众,他们是统治者的工具,为统治者提供物质的生活资料和政治机体存在所必需的基本手段。

据此,精英主义者激烈地反对民主理论,倡导一种民主精英政治。

米尔斯——“政治权势人物”、“公司总裁”、“职业军阀”统治着美国。

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

代议民主制作为一种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必然会存在一个由极少数政治精英组成的统治阶级,他们总是倾向于运用其权力控制各种事务,以便攫取个人利益。

因此代议民主制不过是专制制度的现代翻版。

以此为由,精英主义者从根本上修正了民主的定义,熊彼特将民主视为手段而不是目的,认为民主是公民通过竞选而取得政治决策权的制度。

精英主义者指出,现代国家在结构上具有科层化合集权化的特征,在性质上具有工具性和自主性的特征。

总而言之,现代国家实质上被操纵在少数职业官僚手中,这些职业官僚利用其专门的知识和手中的政治权力,驾驭了整个国家机器的运作,使后者服务于本阶层的特殊利益,社会上的普通民众则难以控制国家政权。

第二节国家的演变

一、前国家的古典政治形态

㈠古希腊城邦

㈡古罗马共和制(权威国家)

古罗马国家政权形态的中心观念是“权威”,权威的观念是从古希腊城邦的共同体观念中发展而来的,即强调城邦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的存在必须以认同一定的权威为前提。

古罗马的权威观念主要是祖先崇拜,祖先在建国时所奠定的一切都成为后来者的样板或其合法性的源泉。

对于庞大的罗马帝国而言,罗马城是其权威中心,而权威储存在元老院中,因为元老院是最接近祖先的团体,故元老院在罗马政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种地位源自于他们可赋予命令合法性。

权威国家的特征在于,其权威是亘古不变的,而其权力体制则永远是未定型的,处于不断成长之中,这一特征体现在罗马社会中,就使得形成了杂糅了君主制、贵族制和平民值的共和政体,同时也奠定了以制度化的方式和平解决冲突的政治传统。

这一特征体现在罗马的国家结构上,就是罗马人以联盟的方式在保持成员国既有权利不受削弱的条件下构建一个大帝国。

这对后来美国革命以联邦方式缔造美利坚合众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㈢中世纪封建领主制

与早期城邦国家形态相比,封建国家形态是那种将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紧密结合的国家政权形态。

公共权力无论是产生还是运用,都取决于私人利益的诉求,因此,封建时代的政治精神完全堕落了。

封建国家形态的主要特征是从国王到大贵族、从小贵族到骑士,以服从军役为主要条件,将土地连同其行政司法权,依据效忠仪式和双边契约的方式层层分封。

于是形成了欧洲中世纪以领主-附庸关系为主导的封建国家形态。

错综复杂的分封使领主和附庸之间形成了相互制约的关系。

这对后来西方社会的法治观念和契约观念的形成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㈣东方帝国(中华帝国)

中华帝国的帝制具有四大特征:

⑴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了金字塔式的权力结构。

⑵确立了绝对的君主专制统治。

⑶形成了严密而庞大的官僚机构。

⑷公共领域完全覆盖私人领域。

中华帝国的君权形式上虽是绝对的,但是受到两个方面的制约:

①意识形态上受制于传统礼制,君主不能在破坏传统的条件下仍然维持其合法性;

②权力运作上受制于行政官僚。

中华帝国具备了现代国家的某些因素:

①帝国是依赖理性化的制度进行统治的。

尽管仍然存在君权神授的观念,但是政治权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官僚机构的理性化运作,君权的神圣色彩在淡化,而更多地作为制衡和牵制官僚权力的工具来看待;

②官僚阶层本身具有开放性和流动性。

二、过渡性的绝对主义国家

欧洲从14到16世纪完成了从中世纪封建割据向同一的、具有现代民族意识的民族国家转型,其间经历了一个过渡性的绝对主义国家阶段。

(产生背景)中世纪晚期①战乱使欧洲民众渴望和平与统一,即使是君主的专制统治也要好于乱局;②教会的世俗力量式微;③君主开始将自己视为更高更广公共权力的所有者。

(定义)所谓绝对主义国家,是指在这些国家之中,君权具有绝对性,君主大权独揽,将立法、行政、司法、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一身,而且君主作为主权的化身,凌驾于法律之上,成为一切法律合法性源泉。

君权基本上不受任何约束而可自行其是;同时君主依靠理性化的官僚机构和军事机构,去实施自己对民间社会的一元化专制统治。

而在君权绝对化的同时,随着贵族势力的式微,一些民间社会力量从传统的枷锁中被解放出来,尤其是在城市中,市民阶级兴起,开始提出政治权力诉求,绝对主义君权与市民社会之间的对抗开始初露端倪。

国家积极干预社会经济的发展,推行重商主义政策。

在绝对主义国家阶段,长年的战争让国家这一暴力机器逐渐完备,国家的领土版图逐渐清晰,国家逐渐将生活在其管辖范围内的人口整合起来。

为了将这些人口动员起来效忠于绝对主义国家,国家也有意识地构建了一些民族认同符号。

这些都为民族国家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三、现代民族国家

㈠“守夜人”国家

亚当·斯密意义上的“守夜人”国家,是资本主义社会早起的民族国家形态。

它从法律上确定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界分,形成了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分立。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市民社会逐渐获得了完整的财产所有权和独立的经济活动权,形成了自由平等的契约关系所调节的自发秩序,即所谓私人领域。

国家以宪法的形式规定和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这些基本权利构成了对公共领域政治权力的勘定,即公共权力以不侵犯公民基本权利为限度,以保护公民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为目标。

专制君主逐渐成为虚位君主,或通过革命的方式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以人民主权为原则的现代代议民主制。

与代议民主制相适应的是三权分立的政府制度。

作为国家政权与社会力量最为重要的联系机制,现代政党逐渐走向成熟。

早期资本主义国家形态一直被视为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理想形态。

1870年后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的立国之本即古典自由主义遭到民族主义的严重挑战,资源争夺和市场掠夺使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政体制面临威胁,两次世界大战及德国极端政体的建立,从根本上摧毁了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的自由主义理想。

㈡福利国家

福利国家是二战前后兴起的晚期资本主义国家形态。

之所以称之为“晚期”,一方面是相对于“早期”而言;另一方面意味着资本主义文明的有机化合最终成熟。

资本主义国家从早期形态步入晚期形态,尽管保留了原有的宪政体制,但从整个国家政权形态来看已发生了根本的转型。

福利国家最初是为了弥补自由市场制度下导致的“有效需求不足”,其根本特征是国家政权全面干预市场社会。

这种形态肇始于1847年后英国政府对贫困问题的关注,到20世纪70年代末几乎所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基本上都进入了这一晚期形态。

在晚期资本主义国家形态中,早期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截然界分已不复存在,不仅公共领域的政治权力全面干预私人领域事务,而且私人领域的个人幸福也成为了公共领域最为关注的问题。

相应地,公民权如普选权、参政权和公民各项社会经济权力都进一步扩大,由此而使资本主义国家形态从带有浓厚贵族制的代议制转变为平民大众参与的代议制。

国家政权全面干预市场社会给国家政权带来了一个重要后果,就是政府内部权力关系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三权分立名存实亡,呈现出“行政集权民主制”的结构特征。

而一向被视为对政府实施大众化控制的重要机制——政党也逐渐呈现出“政策趋中”的倾向,越来越成为一个为竞争之目的而存在的功能性组织。

这种情况下,政党不仅无法控制国家政权,相反成为了国家政权的合法化工具。

晚期资本主义国家形态是一个高度同质化和有机化的国家政权,资本主义的国家机制已高度完善,但这也意味着走向衰败。

福利国家带来的种种问题和矛盾累积到一定程度,将使晚期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面临严重的有效性和合法性危机。

㈢威权国家

二战后在亚非拉地区兴起的一些新的民族国家,建立了一种威权主义的国家形态。

这些民族国家高举民族主义的旗帜,刚刚摆脱了宗主国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政权掌握在少数以革命发家的武装领袖手中。

由于他们是新国家的缔造者,也是国家独立的象征,他们的权威是不容挑战的,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国家形成了少数人的威权主义统治。

威权国家独立之时统治者将殖民者的旧有统治机器不加改造的直接占用,因此不可避免地形成了国家机器对民众的强权统治。

同时,他们在宗主国的政治压力之下被迫模仿宗主国的政治制度,也往往因为不符合国家的实际情况而显得有名无实,虽然威权国家具备了西方民主的制度框架,但这些制度缺乏功能,无法实际运作。

真正在威权国家中掌权的是单一的领袖或是少数寡头组成的寡头集团。

威权国家与纯粹寡头独裁政体的不同之处:

①威权国家依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民族主义这一意识形态来巩固其威权统治,故有意识地去塑造某些民族认同符号,以强化民众对国家的认同;

②威权国家的统治者虽然缺乏巩固的合法性,而十分依赖国家机器,但他们往往会试图允诺幸福,以有效性来寻求民众对统治的支持;

③威权国家中的寡头领袖虽然拥有几乎不受制约的权力,政权运作的好坏,全赖寡头本人的领导能力,但寡头不至于全凭一己之喜好来实施统治,将个人意志完全凌驾于民众意志之上,而是试图以行政机构、政党等组织力量去控制社会。

㈣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形态一般是在专制统治相当成熟的国家中通过革命的方式而建立的,社会力量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建国后都面临着变革既有社会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