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名词解释(上).doc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03055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上).doc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名词解释(上).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上).doc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上)

1、《诗经》:

: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

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

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又分大雅和小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2、赋比兴:

赋:

《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最大就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者,敷其事物而直言之也”,也就是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比: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

兴: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引用其它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有些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

3、四家诗:

汉代传授齐、鲁、、毛四家诗说的合称。

《鲁诗》为鲁人申培所传,《诗》为燕人婴所传,《齐诗》为齐人辕固生所传。

三家诗为今文诗学,并立于学官,晋以后先后失传。

《毛诗》为毛亨、毛苌所传,虽比三家诗晚出,但学有渊源,又经学大师玄作笺,流传至今。

4、笙诗:

又称“六笙诗”,指《诗经·小雅》中《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六篇,有声无辞。

据《仪礼》记载,这六篇诗都以笙奏,故名笙诗。

5、春秋笔法:

原指《春秋》作者以一字“寓褒贬,别善恶”来表明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的思想倾向的写作手法。

春秋笔法言简意赅,委婉含蓄,用词准确,浅显平实,表现出修辞学的发展,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但其“为尊者讳,为亲者讳”的严格倾向性,也产生了消极作用。

7、《国语》:

是一部按国别记载的史书,分别记载周、鲁、齐、晋、、楚、吴八国史事。

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战国早期人根据各国史料编订,以记言为主,书中记载的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活动。

其思想倾向于儒家。

书中既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8、《左传》:

《左传》是先时期的一部历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作者是左丘明,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三家灭智氏的史实。

书中生动反映了这一时期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有关的诸侯、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

有很高的叙事技巧。

9、《庄子》:

《庄子》是先诸子散文中道家学派重要的一部著作,现存三十三篇,包括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

一般认为,篇是庄子本人自著,外篇和杂篇中的有些作品出自其门人和后学之手。

《庄子》寓言丰富,想象奇诡,文风汪洋恣肆,有很高的文学成就。

10、楚辞:

是战国后期楚国出现的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新诗体,它突破了《诗经》四言为主的句式,以六字句和五字句为基本句式,形式自由,句式多变,极富于表现力。

它“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表现楚国的民俗风情,又吸取楚地许多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浪漫主义情调。

此外,也指以屈原为首的一群作家的诗歌总集名称。

11、《九歌》:

是屈原在楚国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整理而成的一组抒情诗,包括《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等十一篇作品。

它保存了民歌原有的精神情韵,有独特的艺术风姿,充满了浓厚的浪漫主义。

语言清新秀媚,情味幽深。

12、《九章》:

作者是屈原,是楚辞中一组叙述屈原身世和遭遇的抒情诗,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九篇作品。

艺术上主要采取直接铺叙,反复抒写的手法,所表现的感情较为直接,奔放。

浪漫色彩则略逊于《离骚》。

13、宋玉:

是屈原之后最重要的楚辞作家。

宋玉作品篇目争议很大,大致可信的有《九辩》、《风赋》、《神女赋》等。

这些作品除《九辩》外,多是赋作,是汉赋的源头。

《九辩》的思想境界不及《离骚》尽管它也有自标高洁的咏叹和批判、揭露政局的黑暗,但是缺少屈原那种激切的情思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但对楚辞体也有新的创造。

14、散体大赋(汉大赋):

汉代兴盛起来的一种文学体裁,一种艺术形式。

它除师承屈原、宋玉外,还师承《诗经》的“雅”、“颂”,是从战国时期的纵横游说之风发展起来的。

这种作品多属为统治者扬威颂圣的文字,篇幅巨大,文字铺排堆砌。

代表作品是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赋》、班固的《两都赋》、衡的《两京赋》等。

15、七体:

赋的体裁之一,其特点是通过虚设的主客反复问答,按“始邪末正”的顺序铺七事。

这种赋体由枚乘首创,典型作品即《七发》。

后来模仿者甚多,以至于《文选》于赋体之外,另立“七体”。

例如傅毅的《七激》、衡的《七辩》、植的《七启》等,但都不及枚乘的《七发》。

 

16、汉赋四大家:

指汉赋的四位大作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衡,其中以司马相如为杰出代表,他的《子虚赋》和《上林赋》代表着汉大赋的最高成就,并成为后世效法的典。

17、古诗十九首:

组诗名。

汉无名氏作。

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大都作于东汉末年。

南朝萧统将其合为一组,收入《文选》。

形式都用五言体,语言朴素自然,容多写夫妇间的离愁别绪和士子文人的失意之感,充满了感伤情调。

18、《汉书》:

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记载自汉高祖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历史。

东汉时期最杰出的史传散文。

《汉书》先后经过四人之手才完成,分别为班彪、班固、班昭和马续,其主要作者是班固。

在体制上承袭《史记》,而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

全书分本纪十二、表八、志十、传七十,共一百篇。

19、互见法:

“互见法”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开创的一种写作方法。

即是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其本传为主;或将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

互见法分为人物互见法和事件互见法两种。

《史记》特别注意人物形象和事件的统一性,为了既不伤害这种统一性,又能忠于史实,常常把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的篇章中。

通过人物和事件的互见法,司马迁使《史记》既有了史学的可信性,又有了文学的可读性。

20、建安风骨:

东汉末年,建安诗人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出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

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

后人把这种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

代表作家有“三”、“七子”、蔡琰等。

21、之三祖:

该词见于勰《文心雕龙•乐府》:

“至于之三祖,气爽才丽,宰割辞调,音靡节平。

”三国武操、文帝丕和明帝叡。

由于操、丕、叡在政治上的极高地位和诗文上的较大成就,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故后人称之为之三祖。

22、建安七子:

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最早出自丕的《典论•论文》,他们是孔融、阮瑀、琳、王粲、徐幹、应瑒、桢。

“七子”的创作各有个性,各有独特的风貌,同时也具有建安时代文学的共同特点,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氏父子而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

23、晋风流:

晋风流又称晋风度,是在晋玄学的背景下出现的。

它是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具有魅力和影响的人格美。

它以竹林七贤和兰亭名士为代表人物,以狂放不羁、率真洒脱和颖悟旷达为代表特征,在政治上,越名教而任自然,在学术上,讲求言意之辨,在精神上,追求个性自由与心的逍遥。

人们把这一文化现象叫晋风流。

晋风流促进了思辨意识的提升,但是也带来了一定的危害。

24、正始之音:

正始,齐王芳的年号。

这一时期的文学,以阮籍和嵇康为代表,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开始减少,表达个人忧愤的诗歌逐渐增多,同时由于正始玄风的影响,诗歌开始与玄理结合,呈现出厥旨渊放、寄托遥深的艺术风格。

严羽《沧浪诗话•诗体》称之为正始体。

故后世将该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文学称为正始之音。

25、竹林七贤:

指的是晋代七位名士:

阮籍、嵇康、山涛、伶、阮咸、向秀和王戎。

他们以老庄思想为核心,返璞归真,率性自然,飘逸洒脱,放旷不羁,越名教而任自然,追求个性的自由和精神的逍遥,“放浪于形骸之外”,常于竹林下,酣歌纵酒。

26、三二陆两一左:

西晋武帝太康、惠帝元康时期,文学出现繁荣,其中以太康文学为代表,作家则以“三、二陆、两、一左”最著名。

三是载、协、亢,二陆是陆机、陆云,两是岳和尼,一左指左思。

在文学风格上,模拟古人,追求词藻的华美与对偶的工整,繁缛成为其基本特点。

也有一些作家如左思表现了一些现实的容和怀才不遇的情怀。

27、太康文学:

太康是西晋文学的繁荣时期,此时时局稳定,文人们有时间和精力用于文学的创作和研究,又因社会小康,文人多忘乎所以,歌功颂德,故形式主义文风亦日趋严重,追求文学作品形式的华美,创作成就并不太高,文人自学地追求作品的艺术表现,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学大潮是趋于浮艳,诗尚雕琢,文崇骈俪,词采绮丽成为诗文的普通特色。

代表这种主流派风格的作家,首推岳和陆机。

28、玄言诗:

晋室南渡,士族文人沉溺享乐,意志更加消沉,以玄学自我迷醉的风气日渐浓厚,其容上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淡乎寡味。

缺少艺术形象和真情流露,几乎无艺术性可言,东晋玄言诗代表人物有绰、许询等。

29、左思风力:

这是钟嵘《诗品》对左思创作风格的评价。

左思的诗歌,尤其是他的代表作《咏史》八首,借咏史抒发寒士之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感慨深沉、情调激昂,笔力矫健,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与发扬,即是后世所说的“左思风力”。

30、元嘉三大家:

指的是宋时期活跃在文坛的三位诗人:

灵运、颜延之、鲍照,灵运大力创作山水诗语言工整精练,境界清新自然;颜延之喜用典故、堆砌辞藻,成就较逊;鲍照诗歌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表现了寒士的慷慨不平,他们艺术成就高,影响大,被称为“元嘉三大家”。

31、竟陵八友:

南齐竟陵王萧子良礼才好士,一时天下文士皆追随之。

其中文学成就较为突出、在当时名声最高的是“竟陵八友”:

萧衍、约、朓、王融、萧琛、云、任昉、陆倕。

其中约、朓成就最高,他们对声律的发明、诗歌艺术的精细起了重要作用。

32、体:

文学是指上自宋泰始二年,下至梁武帝天监十二年这一时期的文学活动,而以齐年间为中心。

“体”又称新体诗,是从诗歌声律角度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五言诗从声律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之间的过度阶段,其理论支持便是声律说。

代表人物有朓、约等。

33、宫体诗:

宫体之名始于萧纲入主东宫之时,但约、鲍照、萧衍等人的艳诗已肇其端。

容上,主要是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具体的题材不外乎咏物与描写女性。

情调轻艳,风格柔靡,注重词藻、对偶与声律。

在艺术上继续了体的探索而更趋格律化。

34、徐庾体:

指南朝梁徐摛、徐陵父子与庾肩吾、庾信父子的诗风和文风。

他们的诗文绮丽,多变旧体,故时称“徐庾体”。

“徐庾体”诗大多是奉旨应制之作,是“宫体诗”的代表作品。

徐陵、庾信又工骈文,传统所谓“徐庾体”,更侧重于指“文”而言。

徐陵、庾信在文学史上的主要贡献,就是将宫体诗所运用的隶事声律与缉裁丽辞文采的形式之美,完全巧妙地移植于“文”的创作中,使骈文耳目一新。

35、诗任笔:

该语出自南朝梁锺嵘《诗品》卷中:

“彦升少年为诗不工,故世称诗任笔,昉深恨之。

”南朝梁约以诗著称,任昉以笔,也就是无韵之文表、奏、书、启诸体散文擅名,时人称为“诗任笔”。

36、北地三才:

至北齐时期,北朝出现了几位比较正统的诗文作家,其中较著名的是温子升、邢邵、收。

他们模仿南朝诗文创作,虽然水平有限,难与南朝相比,但却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标志着北朝文学开始复,迈开了南北文学融合的第一步,有些甚至开了唐朝文学题材的先河。

因此人们将这三人号称北地三才。

37、骈文:

中国古代晋以后产生的、盛行于六朝的、与散文相对而言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

以四六句式为主,又称为四六文。

在声韵上,讲究对仗工整与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注重形式技巧。

38、志怪小说:

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小说。

容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