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305430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76 大小:74.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比较文学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比较文学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比较文学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比较文学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比较文学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比较文学1.docx

《比较文学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比较文学1.docx(7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比较文学1.docx

比较文学1

比较文学

第一编绪论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标

第一节“比较”的真谛——跨越与沟通

一、何谓文学

1.文学:

以形象化的语言,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是一门语言艺术。

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样式,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2.文学是一种文化样式:

社会角度、读者角度、作品角度、作家角度

3.文学四要素:

作家、作品、生活、读者

4.文学:

文学创作、文学研究、作家创作、民间文学(方面)

比较文学属于文学研究,是其一个分支

二、何谓比较

1.比较文学词源考据

(1)法国是比较文学的发源地

(2)1818年两位法国教师编辑家:

诺埃尔和拉普拉斯,他们编了一部各国文学的选集,取名为《比较文学教程》

(3)法国学者维尔曼于1827-1830年间在巴黎大学开设比较文学性质的讲座“18世纪法国作家对外国文学和欧洲思想的影响”,把自己在1829年出版的一部著作称为《比较文学研究》

(4)1848年,英国批评家马修阿诺从法语引进这个术语,并造出英语比较一词,比较一词共同源于拉丁文,意为比较的人,相互关照,相互对照的。

(5)乔治史密斯《加麦什英雄事迹》《太平广记》卷四八保有唐代故事

跨越性:

跨民族、语言、文化、科学

2.比较

开放性:

视野开拓、开拓精神

3.比较文学的比较:

历史的比较研究两种民族文学之间的借鉴、相互作用的过程。

比较其相似差异,追溯其渊源,探究其影响与流传。

三、比较文学不等于文学的比较

1.比较文学

(1)属于文学研究

(2)是四跨的文学研究(国际视野、跨学科视野的文学研究)

(3)文学的比较自古有之,不是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源于19世纪初,独立为学科建立在19世纪70-90年代

第二节比较文学的定义

一、比较文学:

是一门关涉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或者说具有国际视野,跨学科视野的文学研究)

二、比较文学的目的

1.桥梁:

走向世界文学

2.跨越:

每个民族界限

3.沟通:

相互了解中互相沟通

三、文学维度

1.纵向:

继承和发展

2横向:

不同文学的影响和交融

第三节世界文学

一、基本概念

1.民族文学:

在某个民族土壤上产生的具有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学

2.国别文学:

国家界限区分文学

3.比较文学:

最初仅指两个不同民族文学的比较研究

4.总体文学(一般文学):

从多国文学现象中探讨文学理论、文学基本原理及规律的研究

二、世界文学

1.定义:

指各民族文学多元共存、互相借鉴,吸收共同发展的的文学局面,不意味着民族文学差异的消除,而是以各民族文学繁荣为基础的。

2.比较文学是社会历史发展与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其目标世界文学的发展也是大势所趋。

3.比较文学(分析)—总体之学(总结)—世界文学(理想)

三、世界文学概念的提出

1.歌德1827年1月31日《歌德谈话录》普遍人性论

2.马克思·恩格斯1848年《共产党宣言》资本主义经济市场形成

四、思考

1.当今并没有完全世界文学,世界文学时代,民族文学是否存在,民族文学的差异是否存在?

世界文学时代不等于大同文学时代,而是差异性,沟通性并存的多元时代——“和而不同”

2.如何对待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文学的并存和相遇呢?

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文学→碰撞冲突←不同意识形态、社会制度

平等互助的文化交流

本章小结

1.比较文学是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四跨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上和方法上具有比较自觉的意识和兼容并包特色的开放式的文学研究——经济全球化与文明多样化背景下的文学研究,无所不在的比较。

2.比较文学的真谛是跨越与沟通,是文化交流之桥梁和文化创新之路,从他民族文学发展中获得自身发展的借鉴。

3.比较文学的目标是走向世界文学:

民族文学多元共存,互相借鉴,吸收共同发展。

4.传统文学研究是通过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三种途径来进行的。

5.世界文学概念最早由歌德在《歌德谈话录》中提出,马克思、恩格斯也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这个概念。

名词解释

1.比较文学是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四跨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上和方法上具有比较自觉的意识和兼容并包特色的开放式的文学研究——经济全球化与文明多样化背景下的文学研究,无所不在的比较。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诞生与确立

一、比较文学的诞生

1.过程:

漫长的孕育期→(19世纪末期—19世纪70-90年代)法国影响研究→(20世纪50年代末—20世纪70年代)美国平行研究→(20世纪70年代—至今)理论大潮、西方比较文学的兴起、文化研究

2.欧洲文学的源头:

早期基督教文学和古希腊罗马文学

古罗马时期

中世纪

15-18世纪

19世纪中期

黄金时期三大诗人:

贺拉斯《诗艺》、维吉尔《埃涅阿斯纪》、奥维德《变形记》

郎基努斯、塔西佗、昆提利安

但丁《论俗语》

人文主义、古典主义

启蒙运动:

伏尔泰、莱辛、歌德、施泰格尔兄弟、斯达尔夫人、赫尔德尔

浪漫主义

(1)古罗马时期(注意到罗马与希腊文学之间的传承关系)

①贺拉斯:

《诗艺》→接受亚氏模仿论→强调罗马作家要模仿古希腊作家→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

②昆提利安:

《演说家原理》——轮廓式的概述希腊罗马文学,并着重比较狄摩西尼和西塞罗

③莫克罗毕乌斯:

《神农书》诗的模仿

④维吉尔:

《埃涅阿斯纪》西方历史上第一部“文人史诗”

(2)中世纪时期

①但丁《论俗语》表现全欧眼光

②按照方言把不同的欧洲文学分为北南东三部分,并把意大利俗语文学、普罗旺斯俗语文学、西班牙俗语文学加以对照。

(3)15-18世纪

①伏尔泰(1694-1778)

a.《论史诗》及相关著作提出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欧洲各民族史诗的意见

b.他还讨论了荷马、维吉尔、塔李、弥尔顿等重要的史诗诗人,希望通过对这些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作家的比较研究,探索共同的原则,发展共同的鉴赏趣味,同时有维持并增强不同民族的独特的个性

c.改编《赵氏孤儿》:

认为中国的杂剧更富有美好的理性,有许多“合理尽情”的原则,并按照自己的启蒙思想和理性原则改编

②莱辛(1729-1781)——汉堡剧评(开启了平行研究与跨学科研究的源头)

a.亚氏与法国古典主义理论的比较

b.《哈姆莱特》《赛密拉斯密》鬼魂的比较——启示了后来的平行研究

c.伏尔泰《墨洛珀》、意大利剧作家马菲·殴里庇得斯《克瑞斯丰忒斯》

就同一题材处理的比较——比较文学影响研究探索渊源的最早范例

指出何为因袭模仿,何为推陈出新——影响研究中的独创性问题

d.诗与画的比较——《拉奥孔》——跨学科研究

③赫尔德尔

a.认为文学史应该是一个整体,应该由不同的民族文学构成,能够说明不同地区、时代、作家的不同风格,应能反映文学的起源发展、变化、衰亡——孕育了歌德世界文学观

b.《民歌集》搜集了英、法、德、意、西、希腊、丹麦、冰岛、瑞典、波兰各国各民族的民歌,是第一本较为丰富的世界文学选集

④歌德《歌德谈话录》首次提出世界文学观

⑤斯达尔夫人——法国女作家,积极浪漫主义的前驱

a.《论文学》提出了文学取决于社会生活与地理环境,启示了丹纳(泰纳)后来提出的环境、种族、时代三要素,决定文学发展的著名理论

b.《论德国》对德法两国文学的文学传统、社会生活、客观环境做了比较

(4)19世纪中期

①19世纪中后期随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发展,尤其是进化论与实证主义大大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启发了人们从整体性、相互关联性的角度来认识欧洲各国的关系。

而冠以比较文学之名也是受到当时各种比较研究的启发。

但是当时的论文和讲座只是罗列史料泛泛而谈,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

②两名法国教师诺埃尔和拉普拉斯:

最早使用比较文学一词,编了一部各国文学的选集,取名《比较文学教程》

③法国学者维尔曼:

在巴黎大学开设比较文学讲座“18世纪法国作家对外国文学和欧洲思想的影响”,并把自己1829年出版的一部著作称为《比较文学研究》

④安贝尔:

接替维尔曼开设“各国比较文学史”讲座

⑤马修·阿诺德从法语中引进这个术语,并造出英语的比较文学一词

二、比较文学正式诞生的标志

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正式的课程进入高等学校的课堂

人物

维谢洛夫斯基

桑克蒂斯

查理谢克福德

戴克斯特

国籍

俄国

意大利

美国

法国

时间

1870年

1871年

1871年

1892年

大学

彼得堡大学

那不勒斯

康奈尔大学

里昂大学

讲座

总体文学讲座

主持比较文学讲座

总体文学与比较文学讲座

文艺复兴以来日耳曼文学对法国文学的影响

2.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问世

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比较文学》,1886年作为比较文学正式诞生的标志。

3.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

(1)1877年匈牙利的梅茨尔创办《总体比较文学报》

(2)1887年,德国学者马克斯·科赫创办了《比较文学杂志》,1901年创办了《比较文学史的研究。

4.比较文学学位论文、学术专著与工具书的出现

人物

功绩

勃兰兑斯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比较文学巨著

布吕纳介

把达尔文的进化论引入文史研究

戴克斯特

完成法国第一部科学的比较文学专著,也是第一篇比较文学学位论文《卢梭与文学世界主义的起源》

贝茨

第一次整理了比较文学目录,并完成博士论文《海涅在法国》

三、法国比较文学(比较文学发展的第一阶段,法国成为了它的中心)

1.法国比较文学是在进化论和实证主义思想指导下发展起来并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的。

2.布吕纳介:

将达尔文的进化论引入了文学史研究

3.戴克斯特:

完成法国第一部科学的比较文学专著,也是第一篇比较文学学位论文《卢梭与文学世界主义的起源》

4.贝茨:

第一次整理了比较文学目录,并完成博士论文《海涅在法国》

5.巴尔登斯贝格

(1)在巴黎大学创立现代比较文学研究所

(2)创办了法国最重要的比较文学杂志《比较文学评论》,主持出版比较文学丛书

(3)扩编了贝茨的书目,使之成为比较文学学者必备的工具书

(4)主要著作有:

《歌德在法国》、《文学史研究》、《巴尔扎克所受的外来影响》

6.梵第根

(1)1931年出版《比较文学论》,全面系统的总结了法国比较文学的成就,阐述了比较文学的理论、方法和历史

(2)第一次把文学研究分为国别文学、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三个范畴,并对此做出界定

(3)明确地把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划定为两国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把研究的目的规定为发现作品之间的影响和假借及其“经过路线”,这也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影响研究”。

(4)在研究方法上,他强调“精细和准确的考据”而排斥审美批评和鉴赏在比较文学中的作用

7.卡雷

(1)是巴尔登斯贝格的学生

(2)理论上继承了前辈的观点,更重视不同民族之间的精神联系,他强调的精神联系必须是事实上存在而不是任意猜测的。

(3)影响研究往往不可靠,相比之下最可靠的是作品的成就、作家的境遇、各民族之间的各种游记、想象间的相互诠释。

从而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形象学”。

8.基亚

(1)卡雷的学生,于1951年出版的《比较文学》是一本影响颇大的教科书

(2)认为研究对象首先是国际关系的媒介(书和人),然后是体裁、主题、作家、渊源。

(3)不能像梵第根一样把总体文学从比较文学中分隔开去

(4)十分重视卡雷倡导的“形象学”

本节小结

1.比较文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孕育期

(1)最早可追溯到古罗马时期,人们已经意识到古罗马与希腊的继承关系,代表人物有贺拉斯、郎基努斯、塔西佗、昆提利安。

(2)中世纪代表人物但丁(《神曲》)

(3)17-18世纪代表人物:

伏尔泰、莱辛、赫尔德尔、歌德、施莱格尔兄弟、斯达尔夫人

①《论史诗》及相关著作提出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欧洲各民族史诗的意见,探索共同的原则,发展共同的鉴赏趣味,改编《赵氏孤儿》

②莱辛:

《汉堡剧评》涉及平行研究、影响研究、跨学科比较

③奥·威·施格莱尔《论戏剧艺术与文学》;弗·施格莱尔《论印度人的语言和智慧》

④斯达尔夫人《论文学》《论德国》

2.两名法国教师诺埃尔和拉普拉斯最早使用比较文学一词

3.比较文学之父法国学者维尔曼在巴黎大学开设比较文学讲座“18世纪法国作家对外国文学和欧洲思想的影响”

4.19世纪70-90年代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法国正式诞生,其标志:

(1)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

(2)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问世;

(3)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正式的课程进入高等学校的课堂;

(4)比较文学学位论文、学术专著与工具书的出现。

5.其代表人物有布吕纳介、戴克斯特、贝茨、梵第根、巴尔登斯贝格、卡雷、基亚

6.主力军是以法国学派为代表的影响研究.

7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

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出版的《比较文学》

8.比较文学最早的杂志

(1)1877年匈牙利的梅茨尔创办《总体比较文学报》

(2)1887年,德国学者马克斯·科赫创办了《比较文学杂志》,1901年创办了《比较文学史的研究。

9.专著及论文

(1)第一篇比较文学学位论文:

戴克斯特《卢梭与文学世界主义的起源》

(2)第一篇博士论文:

贝茨《海涅在法国》

(3)比较文学巨著:

勃兰兑斯《19世纪文学主流》

第二节新领域的开拓(平行研究与跨学科研究)

一、主要过程

1.19世纪70-90年代法国影响研究→(转折点、新领域的开拓)1958年9月教堂山会议:

指出存在的危机,需要彻底调整方向,引发了两派历时十余年的辩论→20世纪50-70年代,美国平行研究与跨学科研究;各国比较文学复苏;三股热潮引发的当前趋势。

2.耶鲁大学韦勒克教授于教堂山会议上宣读《比较文学的危机》

(1)影响研究的狭隘性

(2)实证主义方法偏颇

(3)不赞成梵第根把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分开,把美学评价排斥在比较文学之外的做法

二、美国比较文学的兴起

1.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40年代后有长足发展

(1)1942年,克里斯蒂(当时在哥伦比亚任教)发起成立了比较文学委员会,同年创办《比较文学通用。

(2)1945年,弗里德里希(北卡罗来纳大学)提出比较文学教学改革计划

(2)1949年,《比较文学》杂志在俄勒冈大学创刊

(3)1950年,弗里德里希与巴尔登斯贝格合编《比较文学书目》出版

(4)1952年,《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年鉴》问世

(5)1960年,美国比较文学学会正式成立

(6)耶鲁大学、印第安纳大学成为美国比较文学的重镇

2.50年代后蓬勃发展

(1)雷纳·韦勒克:

著作有《文学理论》(与沃伦合著)、《批评的诸种概念》、《近代文学批评史》、《比较文学的危机》等。

耶鲁大学比较文学的教授。

(2)哈瑞·列文:

1972年出版《比较的基点》集中代表其观点。

提出文化相对主义、提倡主题学研究。

(3)亨利·雷马克:

全面阐述了美国学派的观点,为确定平行研究作出了贡献,被称为美国比较文学的“推动者和引领者”。

美国比较文学委员会2003年授予其终身成就奖。

《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一书收入美国第一本比较文学论文集《比较文学的方法和观点》

(4)奥尔·德里奇:

主要研究18世纪的英美文学,对美国文学理论贡献较多。

主编《比较文学:

内容与方法》是美国比较文学的一部重要理论著作,强调东西比较文学的研究,提出“环球文学”与文化多元主义。

(5)维斯坦因:

主要从事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理论研究。

著作有《比较文学导论》《比较文学—第一个报告》

三、两派的靠拢与融合(1960年呈现融合趋势,兼收并蓄)

1.理论上的融合:

巴达勇对历史主义观点(影响研究)和美学分析(平行研究)有兴趣

2.法国学者艾伯田:

提出“比较文学是人文主义的”观点,主张把各民族文学看成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看成一个整体。

主张“将历史方法与批评精神结合起来,将实卷研究与“文本阐释”结合起来。

四、各国比较文学的复苏

1.前苏联:

维谢洛夫斯基、日尔蒙斯基。

开创了历史类型研究,认为人类社会历史的共同规律是历史比较文学研究的前提。

2.东欧:

出现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者。

(1)匈牙利—肖捷尔·斯洛法伐克的朱星申《比较文学理论》

(2)罗马尼亚·迪马《比较文学的引论》

3.印度:

特化沃·巴苏,贾德沃普尔大学创建第一个比较文学系

4.埃及:

卡雷的学生,默罕默德,1983年出版阿拉伯第一本比较文学教材《比较文学》

5.日本:

坪内逍遥,莎士比亚研究专家。

四、美国学派与法国学派比较

1.美国学派的基本特征

(1)重视文学研究的文学性,注重作品的文学欣赏和美学分析

(2)高扬无影响,无实证的平行研究

(3)提倡不仅跨国界,而且跨学科的比较研究

2.法国学派基本特征

(1)提倡影响研究方法(强调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2)崇尚实证,重视依据

(3)不重视作品的美学欣赏和文学批评

(4)局限于文学范围内的研究,局限欧洲各民族文学的研究

五、苏联比较文学的复苏

1.历史类型学

(1)维谢洛夫斯基

(2)日尔蒙斯基:

提出了比较文学的历史类型学研究的观点与方法

(3)定义:

认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共同规律是历史比较文艺学研究的前提

2.俄国形式主义:

1918年-1930年俄国文坛风行的文学批评,以维韦克布森、什科洛夫斯基为首。

形式主义—指文学、艺术或戏剧中专门强调形势与技巧,而不强调题材的传统手法。

六、各国比较文学的复苏:

东欧、印度、日本、埃及、巴西

本节小结

1.20世纪50-70年代,随着二战的结束,国际文化交流空前繁荣,比较文学有了长足发展,进入其研究的第二阶段,其标志是1958年教堂山会议

2.代表人物:

韦勒克、雷马克、哈瑞列文、奥尔德里希、维斯坦因

3.主力军是以美国学派为代表的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

4.各国比较文学的复苏:

东欧、印度、日本、埃及、巴西

第三节当前发展趋势

一、理论大潮

1960年以来西方各国的诗学复兴现象—诸如现象学、符号学、结构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新历史主义等

二、文化研究大潮

1.出现原因

(1)国际形式与国际文化关系

(2)国际文学研究“向外转”的趋势

(3)比较研究深化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2.文化研究包含两个方面:

文化理论研究、比较文学的具体研究中引进文化研究

3.但必须认识到文化与文学毕竟是两个不同的范畴,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也是不同的学科。

两者不可互相替代。

作为文学研究的比较文学还是应以文学为中心,研究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自身的问题。

研究中可涉及文化问题,采用文化视角,联系文化背景的粗具有文化意义的结论。

但必须回到原点。

4.国际文化研究向外转趋势

(1)两次转向

作家研究——————————————→文本研究——→接受研究

弗莱主张的原理学精神分析批评接受形式主义

美学和读者反映批评,强调语境和背英美新批评

景对于理解和阐释作品的重要意义。

英美新批评:

关注文学文本主体的形式主义批评,认为文学的本体即作品,文学研究应以作品为中心,对作品的语言、构成、意象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

代表人物有[美]兰邑姆,[英]理查兹。

三、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

1.中国

(1)华裔学者

①叶嘉莹

②叶维廉《比较诗学》

③刘若愚《中国的文学理论》

(2)西方学者

①艾田伯纳《中国的欧洲》

②美国孟尔康《比较诗学—东方与西方》:

以中国跨文明研究为主

③加拿大米列娜·多列热诺娃《诗学—东方与西方》

(3)中国复兴

①60年代,台港地区

②1979年钱钟书《管锥篇》中国比较文学复兴的标志

③1984年《中国比较文学》正式创刊

④1985年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比较文学全面复兴

四、比较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重点!

1.第一阶段

(1)19世纪70-90年代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法国正式诞生,其标志:

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问世;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正式的课程进入高等学校的课堂;比较文学学位论文、学术专著与工具书的出现。

(2)其代表人物有布吕纳介、戴克斯特、贝茨、梵第根、巴尔登斯贝格、卡雷、基亚

(3)主力军是以法国学派为代表的影响研究.

2.第二阶段

(1)20世纪50-70年代,随着二战的结束,国际文化交流空前繁荣,比较文学有了长足发展,进入其研究的第二阶段,其标志是1958年教堂山会议,比较文学的领域也得到了拓展

(2)代表人物:

韦勒克、雷马克、哈瑞列文、奥尔德里希、维斯坦因

(3)主力军是以美国学派为代表的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

3.第三阶段

(1)1970年代,理论大潮、文化研究大潮、中西比较文学的兴起,三股世界性潮流为比较文学发展带来契机与挑战

(2)中西比较文学兴起代表:

叶嘉莹、叶维廉、刘若愚艾田伯纳、孟尔康、米列娜·多列热诺娃

(3)中国的跨文明研究为主

本节小结

1.1950年代起世界各国比较文学开始复苏

2.1970年代,理论大潮、文化研究大潮、中西比较文学的兴起,三股世界性潮流为比较文学发展带来契机与挑战

3.中西比较文学兴起代表:

叶嘉莹、叶维廉、刘若愚艾田伯纳、孟尔康、米列娜·多列热诺娃

特别章中国比较文学的贡献

绪论

一、史前史(西晋265年-316年-1949年)

1.萌芽期

2.发展期

3.成熟期

二、学科史(1970年后)

1.复兴从台湾香港地区地区开始

2.大陆《管锥编》

3.《中国比较文学》杂志正式创刊

4.《比较文学导论》

5.1985年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正式成立,标志着全面复兴

第一节史前史

一、萌芽期(影响、平行美化、互相阐发的各种类型的研究都有了萌生的痕迹)

1.西晋时期—“格义“法(中国比较文学的渊源)

2.格义法与况义法

(1)格义法:

用比较和类比的方法,解释和理解跨文化背景概念的方法,或者说是用中国固有概念翻译佛经典籍

①佛经传入之初,译介过程中为译文的晓畅和理解的圆通,借古典经籍如庄老诸子附会佛理

②僧徒间研习佛理,宣讲经典,也借汉字比附佛学

③支敏度等人创立了“心无义”法,乃“取外书之义,以释内典之文

④北宋后援儒入释的理学及历代儒道诸家阐释佛理的研究都是此法的支脉

(2)况义法:

以西方文化思想来阐释中国古代儒家观念的比较研究

3.合本

(1)定义:

把同一经典的不同译本合编,将一种译本定位为母本,其他译本以“子注”的小字形式夹于大字正文之中,以资对比互勘

(2)贡献:

开启了比较文学在研究文学影响与关系时,对同一作品不同译本进行对比研究的先河

4.小结:

自魏晋至唐宋中外文化开始较大规模交流的时期内,比较文学中探讨不同文学之间的渊源、影响、媒介,乃至平行美化、互相阐发的各种类型的研究都有了萌生的痕迹,然而它们毕竟是零散的、微弱的、不易察觉的。

(就格义而论)但以比较文学的眼光来看,这些痕迹尽管微弱,却很有意义,因为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痕迹才滋生了今天的繁华与硕果

二、发展期:

鸦片战争—五四前夜

1.中西关系特点:

物质上的大量引进,思想文化领域大量译介西方著作

2.译学盛行带来文学理论的变化,促进有关翻译理论的研究

(1)严复信达雅三标准最具代表性

(2)康梁改革派重视文学启迪人心和变革社会的力量

(3)学者们探讨前人论述,或从实际出发探讨译作得失,提出颇有价值的观念,以严复最具代表,其理论不仅在当时引起重视,而且成为后世探讨译事的起点。

此后有关此问题的探讨始终未能超出这一范畴

3.文学理念的变化,引出了中西学孰优孰劣之争

(1)如何正确向西方学习和继承民族传统的问题,也造就了文学比较研究中观点偏激的两派议论

(2)梁启超:

改良派看到小说影响人心道德,左右舆论之用,过分抬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