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二十古代诗歌阅读二.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301164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时作业二十古代诗歌阅读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课时作业二十古代诗歌阅读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课时作业二十古代诗歌阅读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课时作业二十古代诗歌阅读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课时作业二十古代诗歌阅读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时作业二十古代诗歌阅读二.docx

《课时作业二十古代诗歌阅读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时作业二十古代诗歌阅读二.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时作业二十古代诗歌阅读二.docx

课时作业二十古代诗歌阅读二

课时作业(二十) 古代诗歌阅读

(二)

一、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2题。

过 岭①

苏 轼

七年来往我何堪,又试曹溪一勺甘。

梦里似曾迁海外,醉中不觉到江南。

波生濯足鸣空涧,雾绕征衣滴翠岚。

谁遣山鸡忽惊起,半岩花雨落毵毵②。

【注】 ①作者自岭南遇赦北归途中过大庾岭作此诗,时年66岁。

②毵毵(sān),毛羽细长,这里用来形容毛毛细雨。

1.下面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中的“七年”突出了被贬的时间之长,“一勺甘”突出了“甘”之少,与“七年”之长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感情更加强烈。

B.颔联对仗工整,诗意隽永。

“梦里”对“醉中”,似梦似幻;“海外”对“江南”,意蕴悠长:

南迁七年如睡梦,今日北归如醉里。

C.颈联用典。

用《楚辞·渔父》中“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濯足”一词表明在山涧泉水中洗去脚污,亦洗去心灵之尘。

D.尾联中“谁遣”一句笔调活泼,是谁让山鸡忽然惊恐地飞起;“毵毵”运用叠词,新鲜贴切地写出了山中细雨纷纷洒洒的样子。

E.全诗融写景和抒情于一体,既描写了云雾环绕下,波鸣空涧中的优美自然风光,又充分体现了苏诗气势恢弘、激情磅礴的特点。

A、E A项,突出的不是甘之少,而是甘之甜;E项,“气势恢弘、激情磅礴的特点”错。

2.本诗表现了苏轼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首词既有叙事,也有描写。

梳理作者的人生经历,从中把握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作答时,可逐联进行分析。

答案:

诗的首联,写作者贬官归来,再饮曹溪甘甜之水,尽显他热爱生活的乐观;颔联写南迁海外如一梦,北归江南如醉里,尽显他视世事如醉梦的洒脱;后两联波鸣空涧,雾绕征衣,山鸡惊起,花雨纷落,尽显他置身自然的畅快。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

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①

周邦彦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

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②。

凭阑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③,飘流瀚海,来寄修椽。

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④。

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

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注】 ①此词乃作者被外放任溧水县令期间在无想山消夏时所作。

②溅溅:

流水声。

③社燕:

即燕子,春社时飞来,秋社时飞走。

④尊,通“樽”,酒杯。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风老莺雏”三句,写夏初风物,取景典型,饶有特点,给人成熟饱满之感。

B.乌鸢乐、溪水响,作者笔下的景物蕴含活力,呈现出清新、自然、美好之态。

C.“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句是说遍地黄芦苦竹,仿佛自己像遭贬的柳宗元泛舟九江边。

D.“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句有暂时抛开个人荣辱,向酒杯中找寻寄托的意味。

E.“歌筵畔”三句,写在弦歌与美酒中意欲醉眠,表现出渴望归隐的决绝态度。

C、E C项不是柳宗元,是白居易;E项“渴望归隐的决绝态度”于词无据。

4.这首词的下片和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的下片都写了“燕”,请分析“燕”在这两首词中分别运用的表现手法及抒发的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道题属于比较鉴赏。

周邦彦的词以社燕自比,主要表达漂泊无定的孤寂之感;晏殊的词通过联想来结构全词,重在传达物是人非的慨叹。

答案:

①周邦彦的词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自己比作来往无定、寄人檐下的社燕,传达出长期宦海漂泊、无从把握自身命运的疲倦感。

②晏殊的词运用了联想的手法,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当诗人词人们看到一年又一年的燕子,联想到周围人事的变化,不由得产生物是人非、世事无常的感慨。

三、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5~6题。

【双调】沽美酒兼太平令

张养浩①

在官时只说闲,得闲也又思官,直到教人做样看。

从前的试观,那一个不遇灾难?

楚大夫行吟泽畔,伍将军血污衣冠②,乌江岸消磨了好汉,咸阳市干休③了丞相④。

这几个百般,要安,不安,怎如俺五柳庄逍遥散诞。

【注】 ①元代政治家、文学家,曾弃官归隐,朝廷七聘不出。

②伍将军:

指春秋时吴国大夫伍子胥。

③干休:

徒然被杀害。

④丞相:

指秦丞相李斯,后为赵高所害,腰斩于咸阳市。

5.下面对这首元曲的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此曲兼有“沽美酒”和“太平令”两曲牌,两者皆属“双调”这一宫调,依照曲牌对曲子句数的规定,本曲有13句。

B.开首两句作者写自己居官之时意欲归隐,待过上闲适的生活后,却因思恋官场而心有不甘,道出矛盾而悔恨的心理。

C.“直到教人做样看”是说作者于人前故作平静之状,来掩饰内心的纠结,能看出那时候作者的精神还未至自由之境。

D.作者大量用典,列举出屈原等古人从政得祸的例子,借此慨叹仕途的险恶,渗透出作者脱离官场、远祸全身的心理。

E.整首曲词句式参差中见整齐,整齐中而又富有变化,音韵畅达自然,用语平白如话,构成了和谐而婉约的艺术特色。

B、E B项“悔恨”错,应为“痛苦”。

E项“婉约”的评价不准确,应为“豪迈”。

6.曲子结尾四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是如何表现的?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怎如俺五柳庄逍遥散诞”,借用典故,暗含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第二问先答手法,再指出表达效果。

答案:

第一问:

这首曲词表达了作者归隐的快乐和欣慰。

第二问:

①用对比手法强化情感。

将屈原等人千方百计求得平安而终不可得的状况与作者隐居的状况对比,突出了作者的快慰之情。

②用典抒情。

借陶渊明自由、闲散隐居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归隐之乐。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

归王官①次年作

司空图

乱后烧残数架书,峰前犹自恋吾庐。

忘机渐喜逢人少,览镜空怜待鹤疏②。

孤屿池痕春涨满,小栏花韵午晴初。

酣歌自适逃名③久,不必门多长者车④。

【注】 ①王官,即王官谷,在今山西省永济县东南的中条山上,是司空图的故乡。

②鹤疏,书体名,古时用于招纳贤士的诏书。

③逃名,《汉书·逸民传》载:

东汉人法真恬静寡欲,朝廷四次征辟皆不就,遁形远世,世人谓之逃名。

④长者车,达官贵人的车。

7.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上句写诗人故居在兵燹之后受到的严重毁弃:

“乱”指战乱,“烧”让人想到大火熊熊的情景,“烧残”点明故居经过火烧,已洗劫一空,只剩下几架残破不全的书了。

B.首联下句表现诗人对故乡执着的热爱:

“犹自”充满着人世沧桑之感,“恋吾庐”表明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希望社会不要再有战乱发生。

C.颔联上句表现诗人归隐后在旧居中屏绝尘嚣、泊然宁静的心境:

“忘机”是不用机心、不计较一切贵贱荣辱,由于深居山中,不问政事,来往人少,所以用不着机心了,诗人因此很高兴。

D.颔联下句写诗人对过去生活的反思:

对镜自照,诗人看到自己如此衰老,后悔自己没有在更早的时间辞官归隐,表达了诗人不再做官的决心。

E.尾联通过用典,委婉但却坚决地表明,自己要像法真那样做逃迹的隐士,与扰攘争夺的政治绝缘,深隐故居,悠然自适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B、D B项,“恋吾庐”表明了诗人逃离官场、归隐田园之后的自足自适、轻松自得,但又饱含着一种愤慨。

因而“希望社会不要再有战乱发生”错误。

D项,“后悔自己没有在更早的时间辞官归隐”错误,从“鹤疏”分析,主要反思的是当年不应该急于出去为官,不是没有早辞官。

8.请简要赏析诗歌颈联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异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对两首诗歌诗句“异同”的分析应着眼于内容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

从比较的两联来看,二者营造的意境和作者表达的情感接近,但表现手法略为不同。

答案:

(1)相同点:

①都描写了春天的景色,营造了一种清新明媚、生机盎然的意境。

本诗描写了水满春池、孤屿留痕、春花盛开、雨后初晴的景色,白诗描写了春光和煦、早莺争树、春燕啄泥的景象。

②都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

(2)不同点:

①使用手法上,本诗颈联化静为动,用动词“涨”描写满池春水,下句静态描写,动静结合;白诗都是动态描写。

②表达情感上,本诗通过表达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来表达了归隐田园后的快乐之情,白诗主要表达对春天景色的喜爱。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长安月夜与友人话故山

唐·赵嘏

宅边秋水浸苔矶①,日日持竿去不归。

杨桃风多潮未落,蒹葭霜冷雁初飞。

重嘶匹马吟红叶,却听疏钟忆翠微②。

今夜秦城③满楼月,故人相见一沾衣。

【注】 ①苔矶:

水边突出的长满青苔的岩石。

②翠微:

青翠的山色,泛指青翠的山。

③秦城:

长安。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宅边秋水浸苔矶”描写了住宅旁边秋水浸湿苔矶的情景,既点明了时令特点,又渲染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气氛。

B.“日日持竿去不归”是虚写,回忆了当年在故乡的生活状态,“持竿”表现诗人生活的闲适,“去不归”表现诗人对持竿垂钓的喜爱。

C.“重嘶匹马吟红叶”使用拟人的手法,意思是马的嘶鸣也许是在吟唱红叶的美好吧,诗人以此表现对家乡风物的赞美之情。

D.“却听疏钟忆翠微”是对故乡风物的回忆,意思是诗人回忆起在故乡山中听到的钟声,还有那满眼的青翠欲滴的山色。

E.尾联回到现实,写诗人与友人相见,禁不住流下泪来,泪水沾湿了衣裳,这表现了诗人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的深情。

A、D A项“渲染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气氛”错,诗人回忆中的故山生活是轻松闲适的。

D项解读错误,“却听疏钟忆翠微”是说听到钟声忆起了故乡的山色。

10.本诗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首诗的颔联在意象的设置上很有特点,抓住自然中六种不同的意象组接成画面,表达出对故土的无限思念。

还可以从语言的角度来加以分析。

答案:

从意象上看,颔联两句各选三种富有特色的景物组接成画,描画故山风情,从侧面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无尽思念;从意境上看,用杨桃、大风、潮水、蒹葭、冷霜、飞雁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凄清、悠远的意境;语言上,这两句用白描的手法写景,朴素自然,更突出了对故乡景物的记忆之深。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

秋雨夜眠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甁②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注】 ①这首诗大约创作于832年(大和六年)秋,是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

诗人已六十多岁,体衰多病,官务清闲,亲密的诗友元稹也已经谢世。

②瓶:

烤火用的烘瓶。

11.下面对诗歌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歌首句诗人用气候环境给予人的“凉冷”感觉来形容深秋之夜,未见风雨,就已觉寒意袭人,这就给整首诗先抹上了深秋的基调。

B.颔联的“卧迟”体现了老年人的特性,瞌睡少,宁可闲坐养神而不喜早睡,免得夜间睡不着,颈联老翁三秋之夜就要烤火正说明他怕冷、体衰。

C.尾联与首句遥相呼应,风雨过后,深秋的气候更加寒冷,一个“寒”字交代了老翁“未起”的原因,只是反映出了老年人年纪大怕冷的特性。

D.诗歌对人物的描写极具层次,从老翁在秋雨之夜就寝写到老翁睡醒,又写到醒后起床赏景的情况,写得生动逼真,亲切感人,富有生活气息。

E.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仕途、境遇,但景与人关合,尤其“霜叶满阶红”一句表现了大自然的冷酷,从树木想到人,从自然想到社会,令诗人深有感触。

C、D C项“只是反映出了老年人年纪大怕冷的特性”错,“寒”也写出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失望,反映了诗人暮年政治上心灰意懒和生活上孤寂闲散的状况;D项“又写到了醒后起床赏景的情况”错,“霜叶满阶红”并非老翁晨起后所见。

12.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老翁形象?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从诗中看,“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说明老翁过着清静闲适的生活;“灰宿温甁火,香添暖被笼”写出了老翁年老体衰的状况;尾联“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则突出老人的闲淡和孤寂的心境。

答案:

①安闲清静的老翁形象。

颔联“卧迟”写老翁年老瞌睡少,不喜早睡;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却安然“睡美”,正说明他心无所虑,具有闲适的情怀。

②年老体衰的老翁形象。

颈联燃料经夜化为灰烬,夜已过去,老翁却“香添暖被笼”,打算继续睡,体现老翁的体衰闲散。

③孤寂淡泊的老翁形象。

尾联老翁“晓晴”时仍未起,漫不经心地看满阶红霜叶,突出了老翁的闲散无事、孤寂淡泊。

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14题。

感讽·其五

李贺①

石根秋水明,石畔秋草瘦。

侵衣野竹香,蛰蛰垂叶厚。

岑中月归来,蟾光挂空秀。

桂露对仙娥,星星下云逗。

凄凉栀子落,山璺②泣清漏。

下有张仲蔚③,披书案将朽。

【注】 ①李贺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这首诗是诗人秋天居住在昌谷家中,有感而作。

②璺(wèn)玉石上的裂痕。

③张仲蔚原是古之隐士,他博学有文才,“好作诗赋”,然而穷困不堪,“所居蓬蒿没人”。

1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二句写石。

石头下边秋水澄明,石头旁边秋草枯瘦,景象明丽而又晦涩,这正是作者当时矛盾心情的曲折反映。

B.五六句从仰视角度写空中美景,皎洁的月亮从东山升起,高高地挂在湛蓝的夜空,写出了诗人在家中赏月的闲适心境。

C.七八两句诗人想象月中美丽迷人的景象,与后面家中严霜的摧残下栀子花凋零的景象形成对比,写出了幽冷凄清的内心感受。

D.“山璺泣清漏”一句采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泉水从岩石的缝隙里一点一滴艰难地挤出来,仿佛伤心人的啜泣的景象。

E.诗人笔下的景物浑然一体,和谐统一,将这些景物放在一起彼此交相辉映,产生了一种极不寻常的艺术魅力,收到了奇特的效果。

B、E B项,“在家中赏月的闲适心境”理解错误,只是写月色迷人;E项,“浑然一体,和谐统一”错误,此处景物应是色调极不协调,彼此矛盾。

14.尾联在抒情上有什么特色?

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首诗的尾联运用典故,“案将朽”三字将诗人一事无成的苦闷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答案:

作者是以张仲蔚自况,委婉地表达感情,抒发了诗人成年累月在昌谷攻读诗书,书案都快朽烂了,还是一事无成的苦闷之情。

“案将朽”三字极为沉痛,把自己满肚子的委屈一古脑儿倾吐出来。

表达了不愿局促一隅,碌碌无为,希图见用于时的强烈愿望。

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6题。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②不见封侯印③,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 ①甲帐:

汉武帝所造的帐幕。

《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

甲以居神,乙以自居”。

②茂陵:

汉武帝的陵墓。

③封侯印:

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句“魂销”二字,真切传神地写出了苏武在异域渡过漫长岁月,骤见汉朝使者时,强烈复杂难以言表的激动心情。

B.颔联像两幅图画。

一幅是望雁思归图,表现了苏武在胡地对祖国的思念。

下一幅是荒塞归牧图,展现了苏武单调、孤寂的牧羊生活。

C.颈联写苏武在匈奴时与出使时的人事变换,流露出恍如隔世的感慨。

“非甲帐”意指不是武帝时的甲帐,隐含着对武帝的追思。

D.颈联用“逆挽法”,先说“回日”再说“去时”,调整时空顺序,“化板滞为跳脱”,在意思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诗的动荡离合之美。

E.尾联运用多种手法:

借喻,用“茂陵”喻指去世的汉武帝;化用,“逝川”是从“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化用而出。

C、E C项,“在匈奴时”错误,应为“从匈奴回国时”;E项,“借喻”错误,应为“借代”。

16.诗题为“苏武庙”,但诗中实写苏武庙的文字并不多,而是大量运用虚写来呈现内容。

请问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首诗考查虚实结合的妙处和作者表达的情感。

作者通过想象,叙述了苏武的人生经历,对于刻画苏武的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情感的抒发,可从写作意图来加以分析。

答案:

好处:

大量运用虚写,通过想象,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苏武出使时英气勃发的情景,苏武被扣留匈奴牧羊、思归的凄凉痛苦生活,以及回到汉朝后物非人也非、恍若隔世的感慨,以及对汉武帝的无限追思,塑造了一个爱国忠君、富有高尚民族气节的汉臣形象。

思想情感:

①抒发了作者对苏武的崇敬赞美之情。

②晚唐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作者表彰民族气节,歌颂坚贞不屈,也是顺应时代的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