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复习总结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300706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26.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寄生虫复习总结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寄生虫复习总结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寄生虫复习总结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寄生虫复习总结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寄生虫复习总结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寄生虫复习总结表.docx

《寄生虫复习总结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寄生虫复习总结表.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寄生虫复习总结表.docx

寄生虫复习总结表

形态特征

生活史

致病性

实验诊断

防治原则

成虫

虫卵

感染阶段

感染方式

体内移行

寄生部位

中间宿主

终宿主

致病阶段

临床表现

从粪便中查见虫卵是确诊的依据

1.直接涂片法:

2.浓集法:

饱和盐水漂浮法及沉淀法。

3.从呕吐物、粪便或其它部位查见成虫。

1.查:

查病治病:

消灭传染源

加强粪便管理

2.治:

使君子、苦楝树根皮

肠虫清

3.宣:

防止病从口入

蛔虫(似蚓蛔线虫)Ascarislumbricoides

寄生在人体肠道中体形最大的线虫。

长圆柱型,头端较钝尾端较细,体表有细横纹和2条侧线。

活时呈淡红色或微黄色。

口位于虫体顶端,口中周围有品字形唇瓣,唇内缘细齿。

雌虫尾端钝圆,双管型生殖器。

雄虫尾端向腹面弯曲,单管型生殖器,尾部有镰状交合刺1对。

受精卵:

椭圆形、卵壳厚而透明、卵壳表面有一层凹凸不平的蛋白质膜,被胆汁染成棕黄色。

内含物为圆球形卵细胞,与卵壳间有2个新月形空隙。

未受精卵:

长椭圆形、蛋白质膜和卵壳均比受精卵薄,内含物为大小不等的卵黄颗粒。

感染期虫卵

经口吞食

被人吞食进入食管、胃、小肠→幼虫(小肠中孵出)→血管或淋巴管→肝→右心→肺(肺泡中蜕皮两次)→气管→咽→食管胃小肠→童虫(小肠内蜕皮一次)→成虫

♀♂成虫交配产卵

↓(随粪便排出体外)

幼虫(卵细胞发育而成)

↓(卵内蜕皮一次)

感染期虫卵(感染阶段)

小肠

幼虫:

蛔蚴移行症、

蛔蚴性肺炎

发热、咳嗽、哮喘、畏寒、胸痛、胸闷

成虫:

1.损伤肠粘膜

引起营养不良

3.变态反应

4.并发症:

胆道蛔虫症(最常见)、阑尾炎、肠梗阻、肠穿孔

1.间歇性脐周疼痛、恶心、呕吐、腹泻、消化不良等。

3.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皮肤搔痒,头痛、失眠、兴奋性增强,磨牙等神经系统症状。

寄生虫复习比较表

形态

特征

生活史

致病性

实验诊断

防治原则

成虫

虫卵

感染阶段

感染方式

体内移行

寄生部位

中间宿主

终宿主

致病阶段

临床表现

从粪便中查见虫卵是确诊的依据

1.直接涂片法:

2.浓集法:

饱和盐水漂浮法及沉淀法。

3.钩蚴培养法4.服药后淘洗大便收集虫体。

 

1.查:

查病治病:

消灭传染源

加强粪便管理

2.治:

西药:

噻嘧啶、左旋咪唑(十二指肠钩虫),甲苯咪唑(美洲钩虫)

中药:

雷丸、槟榔、苦楝树根皮

3.宣:

做好个人防护,使用工具和个人

防护用品;涂防护剂(25%白矾

溶液、2.5%松香酒精、2%碘酊);左旋咪唑涂肤剂治钩蚴性皮炎。

 

钩虫

Hookworm

十二指肠钩虫Ancylostomaduodenale

美洲钩虫

Necatoramericanus

两端较圆,壳薄,无色透明。

内含2-4个卵细胞,卵壳与细胞之间有明显的距离。

丝状蚴

皮肤侵入、

经口吞食、胎盘

丝状蚴(感染阶段)

↓(随人体体温的刺激侵入)

人体皮肤

血管或者淋巴管→肝→右心→肺→肺泡→小支气管和支气管→咽部→食管→胃→小肠(小肠内两次蜕皮)

→成虫

♀♂成虫交配产卵

↓(随粪便排出体外)

第一期杆状蚴

↓(第一次蜕皮)

第二期杆状蚴

↓(第二次蜕皮)

丝状蚴(感染阶段)

美洲钩虫无迁延移行史。

小肠上段

幼虫:

1.钩蚴性皮炎(粪毒)、

2.呼吸道症状

1.灼热、针刺、奇痒感,继而出现斑疹或丘疹,1-2日内成为水泡,一般于数日内消失。

2.肺部的损害,局部出血和炎性病变。

大小(mm)

♀:

10-13×0.6

♂:

8-11×0.45

♀:

9-11×0.4

♂:

7-9×0.3

成虫:

1.消化道症状

2.贫血及异嗜症

3.婴儿钩虫病

4.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15%

1.成虫咬在肠粘膜上,造成散在性出血点及小溃疡,有时也可有大块出血性淤斑出现。

造成宿主消化功能紊

乱,加重贫血程度,油样黑便。

2.以钩齿或板齿咬附肠壁,使宿主长期慢性失血。

造成低色素性小红细胞型贫血、异嗜症、妇女闭经、早产或流产,并可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和智力发育。

3.急性便血性腹泻,大使呈黑色或柏油样,面色苍白,消化功能紊乱,发热,贫血,肺炎。

体态

头和尾向背侧弯曲,呈“C”形

头向背、尾向腹略弯,略呈“S”形

口囊

腹侧有两对钩齿

腹侧有一对板齿

交合伞

略圆

略扁

背辐肋

由远端分二支,每支又分三小支

由基部分二支,每支又分二小支

交合刺

二根、末端分开

二根,末端合并成一个倒钩

阴门

居虫体中部略后

居虫体中部略前

尾刺

线虫纲

形态

特征

生活史

致病性

实验诊断

防治原则

成虫

虫卵

感染阶段

感染方式

体内移行

寄生部位

中间宿主

终宿主

致病阶段

临床表现

——

——

蛲虫(蠕形住肠线虫)Enterobiusvermicularis

头端形成头翼。

咽管末端膨大呈球形,称咽管球。

大小:

55um×25um

形状:

不规则椭圆形

颜色:

无色透明

卵壳:

内容物:

一条幼虫

感染期卵

经口,

“肛门-手-口”自体感染

感染期卵→(食道→小肠→回盲部)→成虫→肛门处产卵→虫卵→(温度、湿度、氧气适宜)→感染期卵

回盲部

异位寄生,可引起阴道炎、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盆腔炎及肉芽肿病变。

雌虫产卵引起肛门及会阴部皮肤瘙痒及炎症,可导致患儿烦躁不安、失眠等。

肛周查虫卵:

透明胶纸法

棉拭子法

肛周查雌虫

夜间患儿入睡1-3后进行

1.卫生宣传教育,防止病从口入。

2.普查普治:

阿苯达唑、甲苯达唑等。

丝虫filaria

班氏丝虫Wuchereriabancrofti

乳白色,细长如丝

雌虫长5~10cm

雄虫长2~4cm

约宽0.1~0.3mm

头间隙长宽相等,

体核圆形,较小,排列均匀,清晰可数,

尾部无尾核,尾部尖细。

蚊喙中的丝状蚴

(蚊体内无繁殖)

经蚊叮咬

(微丝蚴→腊肠蚴→丝状蚴)(蚊内)→

→→→→

(成虫→微丝蚴)(人体内)

皮下—淋巴系统—血液循环

部及深部淋巴系统,深部淋巴管、结,如腹腔、阴囊、腹股沟、肾盂等

淡色库蚊、致倦库蚊

夜现周期性:

微丝蚴夜间大量出现在人体周围血,而白天则藏于肺毛细血管内。

22:

00~次日2:

00

成虫为主

急性期:

急性过敏及炎症

1.丝虫热:

出现畏寒、发热等症状。

2、上下肢体淋巴结/淋巴管炎:

皮肤表面可见一条自上而下蔓延的红线(离心性淋巴管炎),俗称“流火”。

3、丹毒样皮炎。

4、出现精索炎、附睾炎及睾丸炎。

慢性期:

1橡皮肿引起四肢及阴囊象皮肿

2乳糜尿

3睾丸鞘膜积液

(一)血液检查(注意采血时间及血量22:

00-2:

00)

(二)体液和尿液检查(三)活组织检查

1.普查普治:

及时发现病人,及时治疗病人

(1)少量结节者可手术摘除

(2)化学治疗:

海群生(乙胺嗪)→微丝蚴

苏拉明(Suramin)→成虫2.防蚊灭蚊

马来丝虫Brugiamalayi

头间隙长为宽的2倍,

体核卵圆形,较大,排列密集,不易分清,

尾部2个尾核,尾核处较为膨大

四肢表浅淋巴系统

中华按蚊、嗜人按蚊

人、猫犬猴等哺乳动物

20:

00~次日4:

00

主要引起四肢象皮肿,以下肢多见

隐性丝虫病:

也称热带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为夜间发作性哮喘或咳嗽,伴疲乏和低热,血中嗜酸性粒细胞超度增多,IgE水平显著升高。

旋毛虫Trichinellaspiralis

虫体微小,乳白色,头细尾粗。

雌虫直接产出幼虫,称新生蚴。

活幼虫囊包

经口,食入含活幼虫囊包的肉类

活幼虫囊包→→幼虫在小肠内逸出→成虫寄生于小肠→幼虫侵入肠粘膜→循环→骨骼肌内形成幼虫囊包

成虫:

小肠

幼虫:

同一宿主的骨骼肌

猪、人(人兽共患)

猪、人(人兽共患)

主要是幼虫。

潜伏期:

2~45天,多为10~15天

成虫寄生: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幼虫移行:

起病急,发热、水肿、皮疹、肌痛等

囊包形成:

显著消瘦,乏力,肌痛和硬结可持续数月

囊包钙化:

幼虫死亡,症状消失

1.活检幼虫囊包

2.免疫学检查

不吃未熟肉类

广州管员线虫

绦虫纲

形态

特征

生活史

致病性

实验诊断

防治原则

成虫

虫卵

感染阶段

感染方式

体内移行

寄生部位

中间宿主

终宿主

致病阶段

临床表现

——

——

链状

猪带绦虫Taeniasolium

猪带绦虫

牛带绦虫

囊尾蚴、虫卵

猪带绦虫病:

误食活的囊尾蚴

囊虫病(囊尾蚴病):

1外来感染

2外在自身感染[肛-手-口]

3内在自身感染[逆行感染]

(虫卵→六钩蚴→囊尾蚴)(猪、人)→(成虫→虫卵)(人)

成虫寄居于小肠上段

囊尾蚴寄居于全身各组织

猪、人

1.猪带绦虫病:

成虫

2.囊虫病:

囊尾蚴

1.猪带绦虫病:

肠道功能紊乱、腹痛

、腹泻、营养不良

2.囊虫病:

1皮下肌肉囊虫病2脑囊虫病、占位性病变

3眼囊虫病、占位、

机械刺激、炎性坏死

1.问诊:

生食猪肉史、排节片史、皮下包块史

2.病原学诊断:

粪检

、肛门拭子法(棉拭子法、透明胶纸法)

3组织活检:

找到囊尾蚴头节可以确诊3.影像学诊断

4.免疫学诊断

1.驱虫治疗:

吡喹酮

、南瓜子-槟榔煎剂

2.管理厕所/猪圈

3.加强肉检

4.“把好口关”

虫体长

2-4m

4-8m

节片数

700-1000节,较薄,略透明

1000-2000节,肥厚,不透明

头节

球形,有顶突和2圈小钩

略方形,无顶突和小钩

成节

卵巢分左右两叶和中间小叶

卵巢仅有2叶

肥胖带

牛带绦虫Taeniasaginata

囊尾蚴

(虫卵→六钩蚴→囊尾蚴)(牛)→(成虫→虫卵)(人)

小肠上段

成虫

消化道症状如腹泻、腹痛、恶心、呕吐

主要是夺取营养

同上

同上

孕节

子宫每侧7-13支,分支不整齐,4万个卵/节

子宫每侧15-30支,分支较整齐,7万个卵/节,活动力强,从肛门逸出

囊尾蚴

头节具小钩,可寄生人体

头节无小钩,不寄生人体

虫卵

大小颜色棕黄色形状球形

囊尾蚴

黄豆大小,卵圆形,灰白色

 

绦虫纲

形态

特征

生活史

致病性

实验诊断

防治原则

成虫

虫卵

感染阶段

感染方式

体内移行

寄生部位

中间宿主

终宿主

致病阶段

临床表现

——

——

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granulosus

2-7mm

头节(略呈梨形,具有顶突和4个吸盘)

颈部

链体(幼节、成节、孕节)

棕黄色,

球形(月饼状)

虫卵

(虫卵→六钩蚴→棘球蚴)(中间宿主)→(成虫→虫卵)(终宿主)

犬、狼的小肠上段

牛.羊.骆驼.人

犬、狼

棘球蚴病

又称包虫病

1.占位性病变:

肝、肺、脑……

2.毒性/过敏反应:

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发育障碍;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

3.继发性感染:

囊砂转移到其它部位,可引起多发性棘球蚴病

1.问诊:

在那生活?

是否到过牧区?

职业?

(皮革加工/动物饲养)

2.病原学诊断:

仅用于术后确诊;禁止穿刺

3.影像诊断

4.免疫学诊断

驱:

家犬/牧犬定期驱虫治疗

检:

加强卫生检疫工作

严格、合理处理病畜及内脏

加强宣传教育

曼氏迭宫绦虫Spirometramansoni

60-100cm

白色带状

头节指状

背腹面各有一纵行吸槽

椭圆形

灰褐色

卵壳较薄有卵盖,

内含一个卵细胞和许多卵黄细胞,

与吸虫卵相似

原尾蚴、裂头蚴

皮肤、伤口、口

1.局部敷贴生蛙肉*

2.生食/半生食蛙、蛇、鸡、猪肉

3.误食感染的剑水蚤

(虫卵→钩球蚴)(水中)→原尾蚴(剑水蚤)→裂头蚴)(蛇、蛙、人、鸟)→(成虫→虫卵)(猫、犬、人)

终宿主的小肠

中1:

剑水蚤

中2:

蛇、蛙、人、鸟

猫、犬、人

1.成虫

2.裂头蚴(主要)

1.成虫

腹部不适、微疼、恶心呕吐

2.裂头蚴:

裂头蚴具游走性

眼裂头蚴病、皮下裂头蚴病、口腔/颌面裂头蚴病、脑裂头蚴病、内脏裂头蚴病

成虫感染:

粪检查虫卵

裂头蚴感染:

问诊+影像+免疫诊断

1.不用生蛙肉敷贴患处*

2.不生食/半生食蛙、蛇、鸡、猪肉

3.不喝生水

绦虫纲

形态

特征

生活史

致病性

实验诊断

防治原则

成虫

虫卵

感染阶段

感染方式

体内移行

寄生部位

中间宿主

终宿主

致病阶段

临床表现

——

——

微小膜壳绦虫(短膜壳绦虫)Hymenolepisnana

5-80mm乳白色、

顶突上20-30个小钩排成一圈、100-200节片,子宫袋状,

颈部细长、节片宽大于长

圆或椭圆型,无色透明,卵壳很薄,胚膜较厚,胚膜两级发出弯曲丝状物(极丝)

虫卵

似囊尾蚴

孕节在肠腔内破裂,释放出虫卵,引起自体重复感染

虫卵→六钩蚴(小肠)→似囊尾蚴(肠绒毛)→成虫(肠壁粘膜)

小肠

可无中间宿主

犬蚤、猫蚤等藻类

鼠、人

成虫

肠粘膜坏死

溃疡

腹痛、腹泻、贫血、头痛

皮肤瘙痒

荨麻疹

直接涂片法

浮聚法检获虫卵即可确诊

注意个人卫生

加强灭鼠工作

缩小膜壳绦虫(长膜壳绦虫)Hymenolepisdiminute

200-600mm、

顶突上无小钩排成一圈、800-1000节片,子宫瓣状

椭圆形,卵壳较厚,卵壳和胚膜之间无丝状物

似囊尾蚴

食入含感染昆虫的面粉、麦片粥、干果等而感染

虫卵→六钩蚴(小肠)→似囊尾蚴(穿过肠壁进入血腔)(中间宿主)→成虫(终宿主)

小肠

蚤类、甲虫、蟑螂、鳞翅目昆虫

鼠、人

成虫

轻微的神经和胃肠症状,如头痛、失眠、磨牙、恶心、腹胀和腹痛等。

严重者可出现眩晕、精神痴呆或恶病质。

同上

同上

 

吸虫纲

形态

特征

生活史

致病性

实验诊断

防治原则

成虫

虫卵

感染阶段

感染方式

体内移行

寄生部位

中间宿主

终宿主

致病阶段

临床表现

——

——

华支睾吸虫

(肝吸虫)Clonorchissinensis

15-25mm,背腹扁平,

状似葵花子,雌雄同体,有口无肛

虫卵形似芝麻,淡黄褐色,一端较窄且有盖,卵盖周围的卵壳增厚形成肩峰,另一端有小疣状突起。

囊蚴

生吃或半生吃淡水鱼、虾

成虫在人的肝胆管→虫卵(肠道)→排出→入水被淡水螺吞食→毛蚴(消化道)→胞蚴(肠壁)→无性增殖(直肠外腮和淋巴腺)→雷蚴、尾蚴→成熟尾蚴→侵入淡水鱼虾的肌肉组织→囊蚴→终宿主消化道→童虫(十二指肠)→成虫(肝胆管)→虫卵

肝胆管

中1:

淡水螺

中2:

淡水鱼、虾

人或哺乳动物

成虫

1.急性:

上腹部疼痛、腹泻、进餐后加重,厌油腻。

2.慢性:

轻度。

中度:

消化不良,贫血

重度:

肝硬化、门脉高压,腹部积液,静脉曲张,黄疸,胆石症,胆绞痛。

1.病原学:

粪便或十二指肠积液中检获虫卵可确诊。

粪便直接检查,

十二直肠引流液检查,

胆汁检查。

2.免疫学

3.影像学

1.加强教育

2.忌用生鱼、生虾喂养猫犬等保虫宿主。

治疗用吡喹酮、阿苯达唑。

3.粪便管理,防止虫卵入水。

吸虫纲

形态

特征

生活史

致病性

实验诊断

防治原则

成虫

虫卵

感染阶段

感染方式

体内移行

寄生部位

中间宿主

终宿主

致病阶段

临床表现

——

——

卫氏并殖吸虫

(肺吸虫)Paragonimuswestermani

背部略隆起,腹面扁平,全身布满体棘。

卵巢与子宫并列于腹吸盘之后,睾丸左右并列位于虫体后端1/3.

金黄色,一端较宽,一端较窄,卵盖对侧有卵壳,卵壳较厚,卵内有十多个卵黄细胞,卵细胞常位于中央。

囊蚴

食入含有活囊蚴的溪蟹、蝲蛄。

成虫→虫卵(痰咳出或粪便排出)→毛蚴(水中,24-25℃)→侵入川卷螺→胞蚴→母雷蚴→子雷蚴→成熟的短尾蚴→被中2宿主吞食→囊蚴→人食入→童虫(腹腔)→成虫→虫囊(肺)

中1:

川卷螺

中2:

溪蟹、蝲蛄

人、猫、犬

童虫、成虫移行造成的机械性损伤、抗原引起的免疫病理反应。

童虫:

急性:

腹痛腹泻

慢性:

脓肿期、囊肿期、纤维瘢痕期

 

成虫:

肺:

咳嗽、痰中带血、铁锈色痰。

腹部:

腹痛腹泻

脑:

头晕头痛、癫痫

皮肤:

移行性皮下包块、结节

病原学:

粪便或痰中检获虫卵可确诊

吡喹酮、硫双二氯酚(别丁)

 

吸虫纲

形态

特征

生活史

致病性

实验诊断

防治原则

成虫

虫卵

感染阶段

感染方式

体内移行

寄生部位

中间宿主

终宿主

致病阶段

临床表现

——

——

日本裂体吸虫

(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japonicum)

雌雄异体,常合抱,方能发育成熟,产卵。

雄虫乳白色,长12-22mm,雌虫黑褐色,长20-25mm,前细后粗圆,形似线虫。

椭圆形,淡黄色,肉眼不可见。

卵壳薄而均匀,无卵盖,卵壳一侧有小棘,表面富有宿主坏死组织残留物。

卵壳内含有一个毛蚴。

尾蚴

接触疫水,钻入皮肤

雌雄合抱→虫卵→经初产期,空泡期,胚胎期11d→成熟期毛蚴→入水→毛蚴孵出(低渗透压,5-35℃,PH6.8-7.8,具向光性)→侵入湖北钉螺→母胞蚴→子胞蚴→尾蚴→入水(15-35℃,PH6.6-7.8)→钻入皮肤(脱去尾部)→童虫→皮下(3h)→肺7d→门脉系统(开始摄食红细胞)→成虫(合抱)

门静脉-肠系膜静脉系统

钉螺

人和多种哺乳动物

尾蚴、童虫、成虫、虫卵(主要致病因子,虫卵肉芽肿是血吸虫病的基本病变,Ⅳ型变态反应)

虫卵:

释放分泌可溶性虫卵抗原SEA—趋化—虫卵肉芽肿—经急性期,过渡期(何博礼现象),慢性期,瘢痕期—门脉高压,腹水,肝脾大,静脉曲张,肾小球肾炎

尾蚴:

尾蚴性皮炎,Ⅰ型超敏反应和Ⅳ型超敏反应。

童虫:

过性血管炎症、毛细血管栓塞或破裂。

成虫:

虫体更新脱落的表膜及分泌物及排泄物引起Ⅲ型超敏反应。

不可用盐水漂浮法。

粪便中查虫卵或虫卵孵出毛蚴可确诊。

尼龙绢集卵镜检法。

肠粘膜活体组织检查。

免疫学:

皮内实验,环卵沉淀试验,

间接血凝,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吡喹酮。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油膏、防蚴灵等皮肤防护药。

消灭钉螺,加强粪便管理。

 

吸虫纲

形态

特征

生活史

致病性

实验诊断

防治原则

成虫

虫卵

感染阶段

感染方式

体内移行

寄生部位

中间宿主

终宿主

致病阶段

临床表现

——

——

布氏姜片吸虫

(姜片虫、肠吸虫)

Fasciolopsisbuski

活体肉红色,死后灰白色。

20-75mm,长椭圆形,肥厚,是寄生人体中最大的吸虫。

有口、腹吸盘,雌雄同体。

椭圆形,淡黄色,蠕虫卵中最大寄生虫卵。

卵壳薄,卵盖小而不明显,卵内含1个卵细胞和20-40个卵黄细胞。

囊蚴

食入含活囊蚴的水生植物

成虫→虫卵→毛蚴(26-30℃,水中)→侵入扁卷螺→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尾蚴→逸出附在水生植物表面→囊蚴→食入→后尾蚴(肠粘膜)→成虫

小肠上段

扁卷螺

人、猪

成虫:

机械损伤

肠粘膜点状出血,组织坏死脱落,贫血,腹腔积液,智力减退,营养不良。

粪便中查虫卵或成虫可确诊。

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的水生植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