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7年级下册 第三章 运动和力 14节 选择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300365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56.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教版7年级下册 第三章 运动和力 14节 选择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浙教版7年级下册 第三章 运动和力 14节 选择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浙教版7年级下册 第三章 运动和力 14节 选择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浙教版7年级下册 第三章 运动和力 14节 选择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浙教版7年级下册 第三章 运动和力 14节 选择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教版7年级下册 第三章 运动和力 14节 选择题解析版.docx

《浙教版7年级下册 第三章 运动和力 14节 选择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教版7年级下册 第三章 运动和力 14节 选择题解析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教版7年级下册 第三章 运动和力 14节 选择题解析版.docx

浙教版7年级下册第三章运动和力14节选择题解析版

浙教版7年级下册第三章运动和力1—4节选择题

一、机械运动

1.短跑运动员在某次百米赛跑中测得5秒末的速度为9.0m/s,10秒末到达终点的速度为10.2m/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前5秒内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4.5m/s                

B. 在后5秒内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5.4m/s

C. 在本次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10.0m/s  

D. 在本次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9.6m/s

【答案】C

【解析】【分析】平均速度等于路程与对应时间的比值,即

【解答】在前5s内无法知道运动员通过的路程,因此无法计算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故A错误;

在后5s内无法知道运动员通过的路程,因此无法计算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故B错误;

百米赛跑的路程为100m,总时间为10s,那么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2.如图所示的图象中,描述的是同一种运动形式的是(   )

A. B与C                                   

B. C与D                                   

C. A与B                                   

D. A与C

【答案】A

【解析】【分析】分析四个图像中描述的运动规律,哪两个相同,哪两个就是正确选项。

【解答】A图:

随着时间的延长,路程的值保持不变,说明物体是静止的;

B图:

随着时间的延长,速度保持不变,说明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C图:

随着时间的延长,路程也在不断增大,由于是一条斜线,说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一定,即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D图:

随着时间的延长,速度在不断增大,说明物体在做加速运动。

那么描述的是同一种运动形式的是B和C。

故选A。

3.流速为5千米/时的河流中有一只自由漂浮的木桶,甲乙两船同时从木桶位置出发,以如图所示速度计上显示的速度分别逆流、顺流面行,1小时后两船离木桶的距离(  )

A. 甲船25千米,乙船35千米                                      B. 甲船30千米,乙船30千米

C. 甲船35千米,乙船30千米                                      D. 无法确定

【答案】B

【解析】【分析】甲乙两船、木桶的运动速度都会受到水流速度的影响;木桶的运动速度与水流速度相同,这时可以木桶为参照物,分别判断出甲乙两船的运动速度,再根据公式s=vt计算它们到木桶的距离。

【解答】通过速度计可知,以地面为参照物,甲船和乙船的速度都是30km/h;

木桶的运动速度与水流速度相同,这时可以木桶为参照物,那么相当于水流速度为0,甲船和乙船的速度都是30km/h,根据公式s=vt可知:

1h后两船离木桶的距离:

s=vt=30km/h×1h=30km,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4.甲、乙两物体运动时,路程与时间关系的s-t图像如图所示。

其中甲为曲线,乙为直线,在t=5秒时两线相交。

则由图像可知(  )

A. 两物体在t=5秒时一定相遇                                  B. 两物体在5秒内通过的路程甲小于乙

C. 甲物体做曲线运动,乙物体做直线运动               

D. 甲物体做变速运动,乙物体做匀速运动

【答案】D

【解析】【分析】

(1)在s-t图像中,两个图像的交点,说明二者到起点的距离相同,运动的时间相同;

(2)在s-t图像中,如果图像是一条斜线,说明物体做匀速运动;如果为曲线,说明物体做变速运动。

【解答】A.据图像可知,甲乙同时同地开始运动,图像交点处二者路程相同,但是由于不知道二者出发的方向,因此不能说明t=5秒时一定相遇,故A错误;

B.两个物体在5s内通过的距离都是3m,故B错误;

C.通过s-t图像,只能知道甲的速度是变化的,乙的速度是不变的,因此甲做变速运动,乙做匀速运动,但无法判断它们的运动轨迹,故C错误;

D.综上所述,故D正确。

故选D。

5.质量相同但半径分别为r、2r和3r的甲、乙、丙三个小球,从不同高度分别竖直落下。

以砖墙为背景,当进入砖墙的区域时,用频闪相机拍摄,每隔相等时间曝光一次记录小球的运动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甲乙丙三个小球的阻力之比是1:

1:

1                     

B. 甲乙丙三个小球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C. 甲乙丙三个小球的速度之比为3:

2:

1                     

D. 在阻力相等时小球下落的速度与半径成反比

【答案】C

【解析】【分析】

(1)通过小球之间的间距判断三个小球的运动状态;如果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判断阻力和重力的关系,最后计算阻力之比;

(2)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

(3)根据图片判断三个小球的路程大小关系,然后确定时间的比例关系,最后根据

计算速度之比;

(4)如果速度与半径的乘积为定值,那么它们就成反比例关系。

【解答】三个小球,相邻的两个照片之间距离相等,时间相等,根据公式

可知,它们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可知,此时它们受到的阻力都等于重力;因为它们的质量相同,所以重力相同,阻力相同,那么它们的阻力之比1:

1:

1,故A、B正确,不合题意;

据照片可知,三个小球的路程都相同为s,即路程之比:

1:

1:

1;时间之比为:

3:

6:

9=1:

2:

3,根据公式

可知,它们的速度之比:

,故C错误,符合题意;

D.三个小球的半径之比为:

r:

2r:

3r=1:

2:

3,速度之比:

6:

3:

2,那么:

1×6=2×3=3×2,它们速度和半径的乘积相等,因此成反比例关系,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6.平直公路上并排停放着两辆汽车,一段时间后,坐在甲车上的小明感觉乙车向北运动,关于两辆汽车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以地面为参照物,甲车一定是向南运动               

B. 以甲车为参照物,地面一定是静止的

C. 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一定向南运动                  

D. 以地面为参照物,乙车一定向北运动

【答案】C

【解析】【分析】如果物体相对参照物的位置发生变化,那么它就是运动的;否则,它就是静止的,据此判断即可。

【解答】A.以地面为参照物,如果甲乙辆车都向北运动,且乙车的速度大,那么坐在甲车上的小明感觉乙车向北运动,故A错误;

B.根据上面的描述,以甲车为参照物,地面可能是运动的,故B错误;

C.根据“坐在甲车上的小明感觉乙车向北运动”可知,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肯定向北运动;而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肯定向南运动,故C正确;

D.以地面为参照物,乙车可能向南运动,但是乙车的速度比甲车小,故D错误。

故选C。

7.漂流时,游客乘橡皮艇顺水而下,出没浪端谷底,如图所示。

此过程十分惊险刺激,游客吓的都不敢动。

这里所说的“游客吓得不敢动”,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

A. 河里游动的鱼                    

B. 乘坐的橡皮艇                    

C. 河边的石头                    

D. 岸上的树木

【答案】B

【解析】【分析】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发生变化,那么它就是静止的;否则,它就是运动的。

【解答】漂流时,游客乘橡皮艇顺水而下,如果以两旁的河岸为参照物,人和橡皮艇相对于它们的位置不断变化,肯定在运动。

如果以橡皮艇为参照物,上面乘坐的乘客相对于它的位置不发生变化,因此是静止的,即所选择的参照物是乘坐的橡皮艇,故B符合题意,而A、C、D不合题意。

故选B。

8.甲、乙两物体同时向北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如图所示。

由图象可知(  )

A. 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                                       

B. 经过6s,甲在乙前面1.2m处

C. 以乙为参照物,甲向北运动                                

D. 以甲为参照物,乙向北运动

【答案】C

【解析】【分析】

(1)从图像中分别找到甲和乙对应的路程和时间,根据公式

计算出速度,然后比较大小即可;

(2)从图像中分别找到t=6s时,甲和乙对应的路程,然后做减法即可;

(3)根据参照物的知识对它们的运动状态进行判断即可。

【解答】A.根据图像可知,甲在8s内前进1.6m,那么甲的速度为:

乙在12s内前进了1.2m,那么乙的速度为:

那么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故A错误;

B.根据图像可知,当t=6s时,甲的路程为1.2m,乙的路程为0.6m,因此甲在乙的前面:

1.2m-0.6m=0.6m,故B错误;

C.以乙为参照物,甲在向北的方向上距离不断增大,因此甲向北运动,故C正确;

D.以甲为参照物,乙在向南的方向上距离不断增大,因此乙向南运动,故D错误。

故选C。

9.一位跳伞运动员在下落过程中,看到身旁的直升飞机在向上运动,则直升飞机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情况为(  )

A. 一定上升                           

B. 一定下降                           

C. 一定静止                           

D. 无法确定

【答案】D

【解析】【分析】以地面为参照物,结合物体的运动速度的大小不同,对飞机的运动情况进行分析。

【解答】一位跳伞运动员在下落过程中,看到身旁的直升飞机在向上运动,那么以地面为参照物,可能情况有以下几种:

①直升飞机在空中保持静止状态;

②直升飞机向下运动,但速度小于运动员的速度;

③直升飞机向上运动,

因此它的运动状况无法确定。

故选D。

10.关于运动和静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对接成功时,它们是相对静止的

B. 卡车和联合收割机收割庄稼时,它们是相对运动的

C. 两辆赛车在赛道上行驶时,它们是相对静止的

D. 加油机在空中给受油机加油时,它们是相对运动的

【答案】A

【解析】【分析】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发生变化,那么它就是静止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变化,那么它就是运动的,据此选择。

【解答】A.“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对接成功时,它们的相对位置不发生变化,因此它们是相对静止的,故A正确;

B.卡车和联合收割机收割庄稼时,它们的相对位置不发生变化,因此它们是相对静止的,故B错误;

C.两辆赛车在赛道上行驶时,它们的相对位置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它们是相对运动的,故C错误;

D.加油机在空中给受油机加油时,它们的相对位置不发生变化,因此它们是相对静止的,故D错误。

故选A。

11.摄影师抓拍了一个有趣的场面(如图):

一只乌鸦站在飞翔的老鹰背上休憩。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以乌鸦为参照物,老鹰是静止的                         

B. 以地面为参照物,乌鸦是静止的

C. 以老鹰为参照物,乌鸦是运动的                         

D. 以地面为参照物,老鹰是静止的

【答案】A

【解析】【分析】如果物体相对参照物的位置发生变化,那么它就是运动的;否则,它就是静止的。

【解答】A.以乌鸦为参照物,老鹰相对于它的位置保持不变,因此它是静止的,故A正确;

B.以地面为参照物,乌鸦相对于它的位置不断变化,因此它是运动的,故B错误; 

C.以老鹰为参照物,乌鸦相对于它的位置保持不变,因此它是静止的,故C错误;

D.以地面为参照物,老鹰相对于它的位置不断变化,因此它是运动的,故D错误。

故选A。

12.一人驾一小船逆流航行,河水流速为5米/秒,船在静水中速度为10米/秒,在途中掉下一箱可漂浮物品,5分钟后发现,于是掉头回追,回追上这只木箱还需的时间是(  )

A. 大于5分钟                     B. 少于5分钟                     C. 可能永远也追不上                     D. 等于5分钟

【答案】D

【解析】【分析】以河水为参照物,分析船的运动速度和距离物品掉落时的距离,进而判断追上木箱需要的时间。

【解答】如果以流动的河水为参照物,那么木箱和河水的速度相同,保持相对静止,即木箱在原地不动;船相对于河水的速度为10m/s保持不变,根据公式

可知,在路程相同的条件下,回追的时间与离开的时间相同,也就是5min。

故选D。

13.正在建设的武汉至宜昌的高速铁路全长约291km,计划2012年建成通车。

它的建成将会给沿途经过的仙桃、天门、潜江等市带来无限的发展机遇。

若通车后某列火车当日午夜从宜昌开往武汉的启程、到站时刻如图所示,则这列火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最接近于(  )

A. 120km/h                          

B. 150km/h                          

C. 200km/h                          

D. 580km/h

【答案】C

【解析】【分析】已知路程和时间根据公式

计算平均速度。

【解答】火车通过全程的时间:

t=1h57min-30min=1h27min=

那么火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故选C。

14.甲、乙两车,从同一起点出发,沿平直公路行驶到相同终点。

甲车在前二分之一时间里以速度v1做匀速直线运动,后二分之一时间里以速度v2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在前二分之一路程中以速度v1做匀速直线运动,后二分之一路程中以速度v2做匀速直线运动,v1≠v2,则(  )

A. 乙车先到达                      B. 甲车先到达                      C. 甲、乙同时到达                      D. 不能确定

【答案】B

【解析】【分析】将两A、B两地间的距离看成1,再设甲从A地出发到达B地所用的时间为t1,乙从A地出发到达B地所用的时间为t2,分别列出t1和t2的表达式,最后作差比较它们的大小即得。

【解答】将A、B两地间的距离看成1,设甲从A地出发到达B地所用的时间为t1,乙从A地出发到达B地所用的时间为t2,

因为甲车在前一半时间里以速度v1做匀速直线运动,后一半时间里以速度v2做匀速直线运动;

所以:

则甲从A地出发到达B地所用的时间

因为乙车在前一半路程中以速度v1做匀速直线运动,后一半路程中以速度v2做匀速直线运动;

所以乙从A地出发到达B地所用的时间

则:

 

<0,

即t1<t2;

所以甲车先到达。

故选B。

15.如图所示,空中加油机正在给战斗机加油的情境,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战斗机甲是静止的               

B. 以地面为参照物,战斗机乙是运动的

C. 以战斗甲为参照物,战斗机乙是运动的               

D. 加油机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

【答案】C

【解析】【分析】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变化,它就是运动的;否则,它就是静止的,据此解答。

【解答】A.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战斗机相对于它位置不发生变化,因此战斗机是静止的,故A正确不合题意;

B.以地面为参照物,战斗机乙相对它位置发生变化,因此乙是运动的,故B正确不合题意;

C.以战斗机甲为参照物,战斗机乙相对于它位置发生不变化,所以乙是静止的,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加油机与地面之间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所以它是运动的,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二、力的存在

16.构建思维导图是整理知识的重要方法。

如图是某同学复习力学知识时构建的思维导图,图中4个举例最合适的是(  )

A. 举例1:

用力踢足球,足球被踢飞                       

B. 举例2:

用力捏气球,气球被捏扁

C. 举例3:

用力推铅球,铅球被推出                       

D. 举例4:

用力击排球,手有痛感

【答案】D

【解析】【分析】将选项中的实例与对应的物理知识比较,二者一致的就是正确选项。

【解答】A.用力踢足球,足球被踢飞,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而不是“改变物体的形状”,故A不合题意;

B.用力捏气球,气球被捏扁,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而不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故B不合题意;

C.用力推铅球,铅球被推出,说明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而不是“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故C不合题意;

D.用力击打排球,手有痛感,是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7.如图是同一弹簧两次受力的情景。

通过此实验可以探究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  )

A. 大小有关                 

B. 作用点有关                 

C. 方向有关                 

D. 大小、方向、作用点都有关

【答案】C

【解析】【分析】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都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分析两次实验中哪个因素不同即可。

【解答】据图片可知,两个力大小相等,作用点相同,只是力的方向不同,因此是探究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的关系,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18.将一薄钢条的下端固定,分别用不同的力(F1=F3=F4>F2)推它,使其发生如图所示形变。

为探究力的作用效果与力方向的关系,应比较的两组实验是(  )

A. 甲和丙                                

B. 乙和丙                                

C. 丙和丁                                

D. 乙和丁

【答案】A

【解析】【分析】力的作用效果与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探究一个因素对它的影响时,应该保持其它因素相同改变这个因素,据此选择。

【解答】为探究力的作用效果与力方向的关系,应该保持力的大小和作用点相同;四幅图中,作用点相同的是甲、乙和丙,而其中大小相同的是甲和丙,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19.一物块沿斜面匀速下滑,如图关于该物块受力的示意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分析】从斜面上匀速下滑的物体,受到斜面的支持力,摩擦力和自身的重力,注意判断它们的方向即可。

【解答】从斜面上匀速下滑的物体,受到斜面的支持力,方向与斜面垂直且向上;受到斜面的摩擦力,方向与斜面平行且向上;受到重力,方向竖直向下,如下图:

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20.将弹簧水平放置测出其自然长度,然后竖直悬挂让其自然下垂,在其下端竖直向下施加外力F,实验过程是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进行的,用记录的外力F与弹簧的伸长量x作出的F﹣x图象大致为图中的(  )

A. 

                       

B. 

                       

C. 

                       

D. 

【答案】C

【解析】【分析】当弹簧竖直放置时,即使不受到拉力,它也会伸长,据此判断即可。

【解答】因为受弹簧自身重力的影响,当把弹簧悬挂起来后,它的长度会比放在水平桌面上长一些,那么当纵轴上的拉力为0时,横轴上弹簧的长度肯定不为0;当弹簧受到拉力后,横轴上弹簧伸长的长度随拉力的增大而增大,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21.如图所示,ABCD顺序表示了射箭的整个过程,运动员先将箭搭在弓上,然后慢慢拉弓,将弓拉满后松手,箭疾驰而飞,在以上过程中,弓的弹力最大的时刻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分析】在弹性限度内,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变程度成正比,据此判断即可。

【解答】在弓的弹性限度内,它的形变最大时,它的弹力最大,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22.小枫同学提一桶水时,他对水桶施加一个提力,同时水桶对小枫的手也施加一个拉力,则这两个力的三要素(  )

A. 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都相同                                

B. 大小相同,方向和作用点都不同  

C. 大小、方向都相同,作用点不同                         

D. 作用点相同,大小、方向都不同

【答案】B

【解析】【分析】分析两个力的三要素,然后进行比较即可。

【解答】小枫对水桶施加的力,作用在水桶上,方向竖直向上,大小等于水桶和水的重力和;

而水桶对手施加的力,作用在小枫的手上,方向竖直向下,大小等于水桶和水的重力之和。

因此二者大小相同,但方向和作用点不同。

故选B。

23.在弹性限度内的弹簧,原长10cm,5N拉力下弹簧16cm,8N的拉力下弹簧长(  )

A. 19cm                                 

B. 19.6cm                                 

C. 18cm                                 

D. 9.6cm

【答案】B

【解析】【分析】

(1)弹簧的伸长=弹簧的长度-弹簧的原长;

(2)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即:

【解答】根据公式

得到:

解得:

l2=19.6cm。

故选B。

24.小莉要自制两个弹簧测力计,她选择了甲、乙两根不同规格的弹簧进行测试,绘出如图所示的图象。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要制作量程较大的弹簧测力计,应选A弹簧

B. 若要制作精确度高的弹簧测力计,应选B弹簧

C. 若甲弹簧受到2N的拉力,弹簧伸长3cm

D. 若乙弹簧受到2N的拉力,弹簧伸长1cm

【答案】C

【解析】【分析】

(1)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2)在相同拉力的情况下,弹簧的伸长量越大,弹簧测力计越灵敏;弹簧伸长量越小,一般量程会越大。

【解答】A.在相同拉力作用下,弹簧B的伸长量小,弹簧比较“硬”,劲度系数较大,适合制作量程较大的弹簧测力计,故A错误;

B.在相同拉力作用下,弹簧A的伸长量大,弹簧A较灵敏,可以用来制作精确程度较高的弹簧测力计,故B错误;

C.由图象知,甲弹簧受到4N的拉力时伸长6cm;根据弹力和伸长的正比关系可知,2N是4N的一半,因此伸长的长度也是6cm的一半,即受到2N的拉力,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