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性2.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95944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58.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药性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中药药性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中药药性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中药药性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中药药性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药药性2.docx

《中药药性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药性2.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药药性2.docx

中药药性2

名称:

麝香仁

类别:

开窍药

拼音:

SHEXIANGREN

拉丁:

Moschus

别名:

当门子、脐香、四味臭、臭子、腊子、香脐子

药用部位:

分泌物

药材性状:

麝香仁:

野生者质软,油润,疏松;其中颗粒状者习称“当门子”,呈不规则圆球形或颗粒状,表面多呈紫黑色,油润光亮,微有麻纹,断面深棕色或黄棕色;粉末状者多呈棕褐色或黄棕色,并有少量脱落的内层皮膜和细毛。

饲养者呈颗粒状、短条形或不规则的团块;表面不平,紫黑色或深棕色,显油性,微有光泽,并有少量毛和脱落的内层皮膜。

气香浓烈而特异,味微辣、微苦带咸。

产地:

四川、西藏、云南

采收加工:

麝在3岁以后产香最多,每年8~9月为泌香盛期。

家麝直接从其香囊中取出麝香仁,阴干或用干燥器密闭干燥。

性味归经:

温;辛;归心、脾经

功能主治:

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

用于热病神昏,中风痰厥,气郁暴厥,中恶昏迷,经闭,瘕瘕,难产死胎,心腹暴痛,痈肿瘰疬,咽喉肿痛,跌扑伤痛,痹痛麻木。

用法用量:

内服:

入丸、散,0.03~0.1g,不入汤剂。

外用:

适量,研末掺、调敷或入膏药中敷贴。

禁忌:

虚脱证禁服。

本品坠胎,孕妇禁内服外用。

名称:

冰片(天然)

类别:

开窍药

拼音:

BINGPIAN

拉丁:

Borneolum

别名:

龙脑、片脑、梅花脑、老梅片

药用部位:

树脂加工品或叶中提取的结晶

药材性状:

为玉白色或灰白色半透明结晶,呈多角形片状或颗粒状。

质松脆。

气芳香,味辛、凉,嚼之则慢慢溶化。

具挥发性,燃烧时无黑烟或微有黑烟。

产地:

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广东、广西、贵州

采收加工:

从龙脑香树干的裂缝处,采取干燥的树脂。

水蒸气蒸馏升华,冷却后即成结晶。

性味归经:

微寒;辛、苦;归心、脾、肺经

功能主治:

开窍醒神,清热止痛。

用于热病神昏、痉厥,中风痰厥,气郁暴厥,中恶昏迷,目赤,口疮,咽喉肿痛,耳道流脓。

用法用量:

内服:

入丸、散,0.1~0.5g,不宜入煎剂。

外用:

适量,研末撒,或调敷,或吹,或点。

禁忌:

气血虚弱之昏厥及孕妇慎用。

只可暂用,不宜久服。

苏合香

(《别录》)

【异名】帝膏(侯宁极《药谱》),苏合油(《太平寰宇记》),苏合香油(《局方》),帝油流(《现代实用中药》)。

【来源】为金缕梅科植物苏合香树所分泌的树脂。

【药材】苏合香为半流动性的浓稠液体,黄白色至灰棕色,半透明,质粘稠,挑起则连绵不断。

体重,入水则沉。

气芳香,味略苦辣而香。

以黄白色、半透明、有香味者为佳。

主产土耳其西南部。

【性味】辛,温。

①《别录》:

"味甘,温,无毒。

"

②《本草正》:

"味甘辛,性温。

"

【功用主治】通窍,辟秽,开郁,豁痰。

治卒然昏倒,痰壅气厥,惊痫,温疟,心腹猝痛,疥癣,冻疮。

【用法与用量】内服:

入丸剂。

外用:

溶于酒精,涂敷。

【宜忌】《本经逢原》:

"阴虚多火人禁用。

"

名称:

石菖蒲

类别:

开窍药

拼音:

SHICHANGPU

拉丁:

RhizomaAcoriTatarinowii

别名:

昌本、菖蒲、昌阳、苦菖蒲、山菖蒲、石蜈蚣、水蜈蚣、香草、剑叶菖蒲

药用部位:

根茎

药材性状:

本品呈扁圆柱形,多弯曲,常有分枝,长3~20cm,直径0.3~lcm。

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粗糙,有疏密不匀的环节,节间长0.2~0.8cm,具细纵纹,一面残留须根或圆点状根痕;叶痕呈三角形,左右交互排列,有的其上有毛鳞状的叶基残余。

质硬,断面纤维性,类白色或微红色,内皮层环明显,可见多数维管束小点及棕色油细胞。

气芳香,味苦、微辛。

栽培要点:

产地:

四川、浙江、江苏

采收加工:

秋、冬二季采挖。

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

地道沿革:

性味归经:

温;辛、苦;归心、胃经

功能主治:

化湿开胃,开窍豁痰,醒神益智。

用于腕痞不饥,噤口下痢,神昏癫痫、健忘耳聋。

用法用量:

内服:

煎汤,3~6g(鲜品加倍);或入丸、散。

外用:

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禁忌:

阴血亏虚,阴虚阳亢,汗多及滑精者慎服。

安息香

(《唐本草》)

【来源】为安息香科植物安息香树或越南安息香的树脂。

药材】①苏门答腊安息香

为植物安息香树的干燥树脂,为球形颗粒压结成的团块,大小不等,外面红棕色至灰棕色,嵌有黄白色及灰白色不透明的杏仁样颗粒,表面粗糙,不平坦。

常温下质坚脆,加热即软化。

气芳香,味微辛。

产印度尼西亚。

②越南安息香

为植物越南安息香的干燥树脂,为微扁圆的泪滴状物或团块。

泪滴状物直径约1至数厘米,厚约1厘米。

外表面黄棕色或污棕色,内面乳白色。

常温下质坚脆,加热则软化。

气味与上种相似。

产越南、泰国等地。

【性味】辛苦,温。

①《唐本草》:

"味辛苦,平,无毒。

"

②《本经逢原》:

"辛苦微甘,平,无毒。

"

③《玉楸药解》:

"味辛苦,性温。

"

【功用主治】开窍,辟秽,行气血。

治卒中暴厥,心腹疼痛,产后血晕,小儿惊痫,风痹腰痛。

【用法与用量】内服:

研末,1~5分;或入丸、散。

外用:

烧烟熏。

【宜忌】阴虚火旺者慎服。

名称:

朱砂

类别:

安神药

拼音:

ZHUSHA

拉丁:

Cinnabaris

别名:

丹粟、丹砂、赤丹、汞沙、辰砂

药用部位:

矿石

药材性状:

本品为粒状或块状集合体,呈颗粒状或块片状。

鲜红色或暗红色,条痕红色至褐红色,具光泽。

体重,质脆,片状者易破碎,粉末状者有闪烁的光泽。

无臭,无味。

产地:

贵州、湖南、四川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挖。

采挖后,选取纯净者,用磁铁吸净含铁的杂质,再用水淘去杂石和泥沙。

性味归经:

寒;甘;归心经;毒

功能主治:

清心镇惊,安神解毒。

用于心悸易惊,失眠多梦,癫痫发狂,小儿惊风,视物昏花,口疮,喉痹,疮疡肿毒。

用法用量:

内服:

研末,0.3~1g;或入丸、散。

外用:

适量,研末搽,调敷或点眼。

禁忌:

内服不宜过量和久服。

孕妇禁服。

入药忌用火煅。

名称:

磁石

类别:

安神药

拼音:

CISHI

拉丁:

Magnetitum

别名:

玄石、磁君、吸铁石、铁石、处石

药用部位:

矿石

药材性状:

本品为块状集合体,呈不规则块状,或略带方形,多具棱角。

灰黑色或棕褐色,条痕黑色,具金属光泽。

体重,质坚硬,端面不整齐。

具磁性。

有土腥气,无味。

产地:

河北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

采挖后,除去杂石。

性味归经:

寒;咸;归心、肝、肾经;小毒

功能主治:

平肝潜阳,聪耳明目,镇惊安神,纳气平喘。

用于头晕目眩,视物昏花,耳鸣耳聋,惊悸失眠,肾虚气喘。

用法用量:

内服:

煎汤,10~30g;打碎先煎;或入丸、散;或浸酒。

外用:

适量,研末敷。

禁忌:

脾胃虚弱者慎服,不宜多服、久服。

名称:

龙骨

类别:

安神药

拼音:

LONGGU

拉丁:

OsDraconis

别名:

陆虎遗生、那伽骨

药用部位:

骨骼的化石

药材性状:

为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

表面白色、灰白色或黄白色,较光滑,有的具纹理与裂隙,或具棕色条纹和斑点。

质硬,断面不平坦,色白,细腻如粉质。

吸湿力亦强。

无臭,无味。

产地:

山西、内蒙古、河南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挖。

挖出后,除去泥土及杂质。

性味归经:

平;甘、涩;归心、肝、肾经

功能主治:

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

用于心神不宁,心悸失眠,惊痫癫狂,肝阳眩晕,滑脱诸证。

用法用量:

内服:

煎汤,15~30g,打碎先煎;或入丸、散。

外用:

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10~15g。

禁忌:

湿热积滞者慎服。

琥珀

(《雷公炮炙论》)

【异名】育沛(《山海经》),虎珀(《汉书》),虎魄(《广志》),江珠(《博物志》),琥魄(《后汉书》),兽魄、顿牟(《隋书》)。

【来源】为古代松科植物的树脂埋藏地下经久凝结而成的碳氢化合物。

【药材】①琥珀

为不规则的块状、颗粒状或多角形,大小不一,块状者可长达6厘米。

血红色(习称"血珀")或黄棕色,表面不平,有光泽。

质松脆,捻之即成粉末。

气无,味淡,嚼之易碎无沙感。

以火燃之易熔,爆炸有声,冒白烟,微有松香气。

②煤珀

又名:

黑琥珀。

通常为多角形不规则的块状物,少数呈滴乳状,大小不一。

表面棕色至乌黑色,略有光泽,若将表面黑色部分除去,则呈透明或半透明玻璃样体。

质坚硬,不易碎。

气无,味淡,嚼之坚硬无沙感。

以色红、明亮、块整齐、质松脆、易碎者为佳。

块碎小、质较硬、色暗棕者为次。

本品不溶于酸,微溶于乙醚、氯仿及温热的酒精中。

产云南、河南、广西、福建、贵州、辽宁等地。

【功用主治】镇惊安神,散瘀止血,利水通淋。

治惊风癫痫,惊悸失眠,血淋血尿,小便不通,妇女闭经,产后停瘀腹痛,痈疽疮毒,跌打创伤。

【用法与用量】内服:

入丸、散,3~6分。

外用:

研末点、撒。

【宜忌】阴虚内热及无瘀滞者忌服。

酸枣仁

(《雷公炮炙论》)

【异名】枣仁(《药品化义》),酸枣核(《江苏植药志》)。

【来源】为鼠李科植物酸枣的种子。

【药材】干燥成熟的种子呈扁圆形或椭圆形,长5~9毫米,宽5~7毫米,厚约3毫米,表面赤褐色至紫褐色,未成熟者色浅或发黄,光滑。

一面较平坦,中央有一条隆起线或纵纹,另一面微隆起,边缘略薄,先端有明显的种脐,另一端具微突起的合点,种脊位于-侧不明显。

剥去种皮,可见类白色胚乳粘附在种皮内侧。

子叶两片,类圆形或椭圆形,呈黄白色,肥厚油润。

气微弱,味淡。

以粒大饱满、外皮紫红色、无核壳者为佳。

主产河北、陕西、辽宁、河南。

此外,内蒙古、甘肃、山西、山东、安徽、江苏等地亦产。

【炮制】酸枣仁:

原药放入竹箩内,沉入清水缸中,使仁浮在水面,壳沉水底,将枣仁捞出、晒干。

炒酸枣仁:

取洁净的酸枣仁,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外皮鼓起并呈微黄色,取出,放凉。

焦酸枣仁:

取洁净的酸枣仁,置锅内用武火炒至有五成变黑红色,取出,放凉。

【性味】甘,平。

①《本经》:

"味酸,平。

"

②《别录》:

"无毒。

"

【功用主治】养肝,宁心,安神,敛汗。

治虚烦不眠,惊悸怔忡,烦渴,虚汗。

【用法与用量】内服:

煎汤,2~5钱;或入丸、散。

【宜忌】凡有实邪郁火及患有滑泄症者慎服。

名称:

柏子仁

类别:

安神药

拼音:

BAIZIREN

拉丁:

SemenPlatycladi

别名:

柏实、柏子、柏仁、侧柏子

药用部位:

种仁

药材性状:

圆形,长4~7mm,直径1.5~3mm。

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棕色,外包膜质内种皮,顶端略尖,有深褐色的小点,基部钝圆。

质软,富油性。

气微香,味淡。

产地:

山东、河南、河北

采收加工:

秋、冬二季采收成熟种子。

晒干,除去种皮,收集种仁。

性味归经:

平;甘;归心、肾、大肠经

功能主治:

养心安神,止汗,润肠。

用于虚烦失眠,心悸怔忡,阴虚盗汗,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

内服:

煎汤,9~15g;或入丸、散。

外用:

适量,捣敷。

禁忌:

便溏及痰多者慎服。

名称:

远志

类别:

安神药

拼音:

YUANZHI

拉丁:

RadixPolygalae

别名:

葽绕、棘葾、苦远志

药用部位:

药材性状:

本品呈圆柱形,略弯曲,长3~15cm,直径0.3~0.8cm。

表面灰黄色至灰棕色,有较密并深陷的横皱纹、纵皱纹及裂纹,老根的横皱纹较密更深陷,略呈结节状。

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皮部棕黄色,木部黄白色,皮部易与木部剥离。

气微,味苦、微辛,嚼之有刺喉感。

产地:

河北、山西、陕西

采收加工:

春、秋二季采挖。

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

性味归经:

温;苦、辛;归心、肾、肺经

功能主治:

安神益智,祛痰,消肿。

用于心肾不交引起的失眠多梦、健忘惊悸,神志恍惚,咳痰不爽,疮疡肿毒,乳房肿痛。

用法用量:

内服:

煎汤,3~10g;浸酒或入丸、散。

外用:

适量,研末酒调敷。

禁忌:

阴虚火旺、脾胃虚弱者慎服。

用量不宜过大,以免引起恶心呕吐。

名称:

合欢皮

类别:

安神药

拼音:

HEHUANPI

拉丁:

CortexAlbiziae

别名:

合昏皮、夜合皮、合欢木皮

药用部位:

树皮

药材性状:

本品呈卷曲筒状或半筒状,长40~80cm,厚0.1~0.3cm。

外表面灰棕色至灰褐色,稍有纵皱纹,有的成浅裂纹,密生明显的椭圆形横向皮孔,棕色或棕红色,偶有突起的横棱或较大的圆形枝痕,常附有地衣斑;内表面淡黄棕色或黄白色,平滑,有细密纵纹。

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呈纤维性片状,淡黄棕色或黄白色。

气微香,味淡、微涩、稍刺舌,而后喉头有不适感。

产地:

全国各地均产

采收加工:

夏、秋二季剥取。

晒干:

性味归经:

平;甘;归心、肝经

功能主治:

解郁安神,活血消肿。

用于心神不安,忧郁失眠,肺痈疮肿,跌扑伤痛。

用法用量:

内服:

煎汤,9~15g;或入丸、散。

外用:

适量,研末调敷。

禁忌:

溃疡病及胃炎患者慎服,风热自汗、外感不眠者禁服。

名称:

羚羊角

类别:

平肝息风药

拼音:

LINGYANGJIAO

拉丁:

CornuSaigaeTataricae

别名:

九尾羊角、角、羱羊角

药用部位:

药材性状:

本品呈长圆锥形,略呈弓形弯曲,长15~33cm,类白色或黄白色,基部稍呈青灰色。

嫩枝对光透视有“血丝”或紫黑色斑纹,光润如玉,无裂纹,老枝则有细纵裂纹。

除尖端部分外,有10~16个隆起环脊,间距约2cm,用手握之,四指正好嵌入凹处。

角的基部横截面圆形,直径3~4cm,内有坚硬质重的角柱,习称“骨塞”,骨塞长约占全角的1/2或1/3,表面有突起的纵棱与其外面角鞘内的凹沟紧密嵌合,从横断面观,其结合部呈锯齿状。

除去“骨塞”后,角的下半段成空洞,全角呈半透明,对光透视,上半段中央有一条隐约可辨的细孔道直通角尖,习称“通天眼”。

质坚硬。

气无,味淡。

产地:

新疆、青海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捉捕。

猎取后锯取其角,晒干。

性味归经:

寒;咸;归肝、心经

功能主治:

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散血解毒。

用于高热惊痫,神昏痉厥,子痫抽搐,癫痫发狂,头痛眩晕,目赤翳障,温毒发狂,痈肿疮毒。

用法用量:

内服:

煎汤,1.5~3g,宜先煎2小时以上;研末,每次0.3-0.6g;或磨汁,或入丸、散。

外用:

适量,煎汤或磨汁涂敷;或研末调敷。

禁忌:

脾虚慢惊禁服。

名称:

石决明

类别:

平肝息风药

拼音:

SHIJUEMING

拉丁:

ConchaHaliotidis

别名:

九孔螺、千里光、真珠母

药用部位:

贝壳

药材性状:

杂色鲍:

呈长卵圆形,内面观略呈耳形,长7~9cm,宽5~6cm,高约2cm。

表面暗红色,有多数不规则的螺肋和细密生长线,螺旋部小,体螺部大,从螺旋部顶处开始向右排列有20余个疣状突起,末端6~9个开孔,孔口与壳面平。

内面光滑,具珍珠样彩色光泽。

壳较厚,质坚硬,不易破碎。

无臭,味微咸。

产地:

我国沿海一带

采收加工:

夏、秋二季捕捉。

去肉,洗净,干燥。

性味归经:

寒;咸;归肝经

功能主治:

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用于头痛眩晕,目赤翳障,视物昏花,青盲雀目。

用法用量:

内服:

煎汤,15~30g,打碎先煎;或入丸、散。

外用:

适量,煅研末水飞点眼。

禁忌:

脾胃虚寒者慎服,消化不良、胃酸缺乏者禁服。

【中药名称】牡蛎(《本经》)

【异名】蛎蛤(《本经》),古贲(杨孚《异物志》),左顾牡蛎(《补缺肘后方》),牡蛤(《别录》),蛎房、蠔莆(《本草图经》),蠔壳(《浙江中药手册》),海蛎子壳、海蛎子皮(《山东中药》),左壳(《中药志》)。

【来源】为牡蛎科动物近江牡蛎、长牡蛎或大连湾牡蛎等的贝壳。

【药材】为不规则的卵圆形、三角形或长圆形贝壳,大小不等,通常长10~30厘米,宽5~10厘米,厚1~3厘米;外表灰色、浅灰棕色或灰蓝色,呈层状,并有弯曲的粗糙层纹。

壳内面多为乳白色,平滑而有光泽,基部有横纹,无光泽,边缘有波状层纹。

左壳较右壳厚而大,不平坦,壳外面常有海螺、苔藓等附着,表面并常有洞,洞内有小贝壳;右壳薄而小,较平坦。

质坚硬,不易破碎,断面白色,层状。

气无,味微咸。

以个大、整齐、里面光洁者为佳。

主产江苏、福建、广东、浙江、河北、辽宁及山东等沿海一带。

【炮制】生牡蛎:

洗净、晒干,碾碎用。

煅牡蛎:

将洗净的牡蛎,置无烟炉火上煅至灰白色,取出放凉,碾碎。

【性味】咸湿,凉。

①《本经》:

"味咸,平。

"

②《别录》:

"微寒,无毒。

"

【功用主治】敛阴,潜阳,止汗,涩精,化痰,软坚。

治惊痫,眩晕,自汗,盗汗,遗精,淋浊,崩漏,带下,瘰疬,瘿瘤。

用于惊悸失眠,眩晕耳鸣,瘰疠痰核,瘕痞块,自汗盗汗,遗精崩带,胃痛泛酸。

煅牡蛎收敛固涩。

用于自汗盗汗,遗精崩带,胃痛吞酸。

(1)益阴潜阳:

生用治阴虚阳亢之潮热盗汗、头痛眩晕、烦躁失眠等症。

(2)软坚散结:

生用治瘰疬、肿块。

(3)固涩:

煅用治多汗、遗精、带下、崩漏、泄泻等,常与龙骨配伍。

(4)也可用于胃酸过多,常配乌贼骨。

【用法与用量】内服:

煎汤,0.3~1两;或入丸、散。

外用:

研末干撒、调敷或作扑粉。

【宜忌】①《本草经集注》:

"贝母为之使;得甘草、牛膝、远志、蛇床良。

恶麻黄、茱萸、辛夷。

"

②《本草经疏》:

"凡病虚而多热者宜用,虚而有寒者忌之,肾虚无火,精寒自出者非宜。

"

珍珠母

(《饮片新参》)

【异名】珠牡、珠母(《本草图经》),明珠母(《中药志》)。

【来源】为珍珠贝科动物珍珠贝、马氏珠珠贝或蚌科动物几种河蚌贝壳的珍珠层。

动物形态详"珍珠"、"蚌肉"条。

【采集】全年均可收集。

将贝壳用碱水煮过,漂净,刮去外层黑皮,煅至松脆即成。

市售品有采自制钮扣剩下的废蚌壳加工而成。

【药材】为不规则的片状,大小不一,厚约5毫米。

一面浅粉红色,有彩色光泽,一面乳白色,平滑,有光泽;表面有白粉。

质松脆,可层层剥离。

气无,味淡。

以片大、色白、酥松而不碎者为佳。

主产江苏、浙江、湖北、安徽等地

【炮制】拣去杂质,敲成碎块,筛去灰屑。

【性味】咸,凉。

①《中国医学大辞典》:

"甘咸,冷,无毒。

"

②《饮片新参》:

"咸平,凉,微腥。

"

【功用主治】平肝,潜阳,定惊,止血。

治头眩,耳鸣,心悸,失眠,癫狂,惊痫,吐血,衄血,妇女血崩。

【用法与用量】内服:

煎汤,0.3~1两:

或入丸、散。

【宜忌】胃寒者慎服。

名称:

玳瑁

类别:

平肝息风药

拼音:

DAIMAO

拉丁:

CarapaxEretmochelydis

别名:

瑇瑁,瑇瑁甲、明玳瑁、文甲

药用部位:

甲片

药材性状:

本品为近圆形、三角形或多角形的板片,长10~20cm,厚1.5~3毫米。

边缘较薄,中央稍厚。

表面呈暗褐色的半透明体。

并有暗褐色与乳黄色的花纹,平滑而有光泽;内面密布白色的条纹或斑点,并有纵横交错的沟纹。

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角质。

气无。

产地:

台湾、福建、广东

采收加工:

全年可捕获。

捕得后,将其倒悬,用沸醋浇泼,其甲即能逐片剥下,去净残肉,洗净。

性味归经:

寒;甘、咸;归心、肝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镇惊。

用于治热病惊狂,谵语,痉厥,小儿惊痫,痈肿疮毒。

用法用量:

内服:

煎汤,9~15g;或磨汁;或入丸、散。

外用:

适量,研末调涂。

禁忌:

虚寒证无火毒者禁服。

赭石

(《本经》)

【异名】须丸(《本经》),赤土(《说文》),代赭(《伤寒论》),血师(《别录》),紫朱、赭石(《普济方》),土朱(《仁斋直指方》),铁朱(《纲目》),红石头(《河北药材》),赤赭石(《四川中药志》)。

【来源】为氧化物类矿物赤铁矿的矿石。

【药材】为不规则的扁平块状,大小不一。

全体棕红色或铁青色,用手抚摸,则有红棕色粉末沾手,表面有圆形乳头状的突起,习称"钉头代赭",另一面与突起相对处有同样大小的凹窝。

质坚硬,不易砸碎。

断面显层叠状,且每层均依钉头而呈波涛状弯曲。

无臭,无味。

在砖上摩擦显红色。

以色棕红、断面显层叠状,每层均有钉头者为佳。

能溶于浓盐酸,其溶液显铁化合物的各种特殊反应。

产山西、河北、广东、河南、山东、四川、湖南等地。

【性味】苦甘,平。

①《本经》:

"味苦,寒。

"

②《别录》:

"无毒。

"

【功用主治】平肝镇逆,凉血止血。

治噫气呕逆,噎膈反胃,哮喘,惊痫,吐血,鼻衄,肠风,痔瘘,崩漏带下。

【用法与用量】内服:

煎汤,0.3~1两;或入丸、散。

【宜忌】孕妇慎服。

名称:

钩藤

类别:

平肝息风药

拼音:

GOUTENG

拉丁:

RamulusUncariaeCumUncis

别名:

钓藤、吊藤、钓钩藤、钓钩勾、莺爪风、嫩钩钩、双钩藤、鹰爪风、倒钩刺

药用部位:

带钩茎枝

药材性状:

本品茎枝呈圆柱形或类方柱形,长2~3cm,直径0.2~0.5cm,表面红棕色至紫红色者具细纵纹,光滑无毛;黄绿色至灰褐色者有的可见白色点状皮孔,被黄褐色柔毛。

多数枝节上对生两个向下弯曲的钩(不育花序梗),或仅一侧有钩,另一侧为凸起的疤痕;钩略扁或稍圆,先端细尖,基部较阔;钩基部的枝上可见叶柄脱落后的窝点状痕迹和环状的托叶痕。

质坚韧,断面黄棕色,皮部纤维性,髓部黄白色或中空。

无臭,味淡。

产地:

福建、广东、广西

采收加工:

秋、冬二季采收。

去叶,切段,晒干。

性味归经:

凉;甘;归肝、心包经

功能主治:

清热平肝,息风定痉。

用于头痛眩晕,感冒夹惊,惊痫抽搐,妊娠子痫,高血压。

用法用量:

内服:

煎汤,9~15g;或入散剂,宜后下。

禁忌:

脾胃虚寒及无阳热实火者慎服。

天麻

(《雷公炮炙论》)

【异名】鬼督邮(《本经》),明天麻(《临证指南医案》),水洋芋(《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冬彭(藏名)。

【来源】为兰科植物天麻的根茎。

【药材】干燥根茎为长椭圆形,略扁,皱缩而弯曲,一端有残留茎基,红色或棕红色,俗称"鹦哥嘴",另一端有圆形的根痕,长6~10厘米,直径2~5厘米,厚0.9~2厘米。

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半透明,常有浅色片状的外皮残留,多纵皱,并可见数行不甚明显的须根痕排列成环。

冬麻皱纹细而少,春麻皱纹粗大。

质坚硬,不易折断。

断面略平坦,角质,黄白色或淡棕色,有光泽。

嚼之发脆,有粘性。

气特异,味甘。

以色黄白、半透明、肥大坚实者为佳。

色灰褐、外皮未去净、体轻、断面中空者为次。

主产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炮制】天麻:

拣去杂质,大小分档,用水浸泡至七成透,捞出,稍晾,再润至内外湿度均匀,切片,晒干。

炒天麻:

先用文火将锅烧热,随即将片倒入,炒至微黄色为度。

煨天麻:

将天麻片平铺于喷过水的表芯纸上,置锅内,用文火烧至纸色焦黄,不断将药片翻动至两面老黄色为度。

【性味】甘,平。

①《本经》:

"味辛,温。

"

②《药性论》:

"无毒。

味甘,平。

"

【功用主治】息风,定惊。

治眩晕眼黑,头风头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语言蹇涩,小儿惊痫动风。

【用法与用量】内服:

煎汤,1.5~3钱;或入丸、散。

【宜忌】《雷公炮炙论》:

"使御风草根,勿使天麻,二件若同用,即令人有肠结之患。

"

名称:

决明子

类别:

清热药

拼音:

JUEMINGZI

拉丁:

SemenCassiae

别名:

草决明、羊明、马蹄决明、还瞳子、狗屎豆、假绿豆

药用部位:

成熟种子

药材性状:

决明:

略呈菱方形或短圆柱形,两端平行倾斜,长3~7mm,宽2~4mm。

表面绿棕色或暗棕色,平滑有光泽。

一端较平坦,另端斜尖,背腹面各有1条突起的棱线,棱线两侧各有1条斜向对称而色较浅的线形凹纹。

质坚硬,不易破碎。

种皮薄,子叶2,黄色,呈“S”形折曲并重叠。

气微,味微苦。

小决明呈短圆柱形,较小,长3~5mm,宽2~3mm。

表面棱线两侧各有1片宽广的浅黄棕色带。

产地:

安徽、广西、四川

采收加工:

秋季采收成熟果实。

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

性味归经:

微寒;甘、苦、咸;归肝、肾、大肠经

功能主治:

清热明目,润肠通便。

用于目赤涩痛,羞明多泪,头痛眩晕,目暗不明,大便秘结。

用法用量:

内服:

煎汤,9~15g(大剂量30g);或入丸、散;或泡茶饮。

外用:

适量,研末调敷。

禁忌:

脾虚便溏者慎服。

全蝎

(《蜀本草》)

【异名】虿(《诗经》),虿尾虫(《说文》),杜伯(《广雅》),主簿虫(《酉阳杂俎》),蛜蚚(《蜀本草》),全虫(《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茯背虫(《山西中药志》)。

【来源】为钳蝎科动物钳蝎的干燥全虫。

【药材】干燥的全虫,头胸部及前腹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工作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