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出师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94880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61.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出师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出师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出师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出师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出师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出师表》.docx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出师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出师表》.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出师表》.docx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出师表》

《出师表》诸葛亮

教学目的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学会翻译文言文。

3.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和亲贤臣、远奸佞,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等进步主张,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4.学习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的写法以及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同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2难点

1)理解作者的政治主张和政治愿望。

2)理解并学习本文议论、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设想

一、介绍背景和疏通文义结合起来,突破重点词句,然后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领会内容大意。

二、采用“读读,讲讲,议议”的教学方式,在读、讲、议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艺术特色。

三、课文的重点是第一部分,在讲清第一部分的前提下,第二部分可以采用练习法进行教学,第三部分让学生自读背诵。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

“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

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

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板书)

二、学生用多媒体展示课外收集的关于诸葛亮的资料。

  诸葛亮是汉末三国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是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人物,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称颂,让人生出无限的崇敬和无尽的怀念。

人们普遍评价诸葛亮为千古贤相、治国能臣、军事奇才和君子典范。

任何一个历史人物,即使得到其中一项评价,都是很值得自豪的,而人们对诸葛亮的评价可谓不吝其誉,涵盖了做人与做官、治国与治军的统一。

诸葛亮因感激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提出《隆中对》,为刘备争雄确定了东连孙权、北拒曹操的方针和先取益州荆州、再出师北伐兴复汉室的战略;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与曹魏、孙吴政权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这是诸葛亮的文治武功,但更让诸葛亮名垂千古的却是其智慧和人格力量。

《出师表》作为千古传诵的文学名篇,字字恳切,句句肺腑,处处关情,集中体现了诸葛亮的智慧和人格力量,一般认为,不读《出师表》,就不知道什么叫忠。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坚定地表达了为国家“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决心和情怀。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发行)

  “表”属于章奏一类的文体,是古代臣子对于君主陈情言事而使用的一种上行公文。

《出师表》有前后两份,前《出师表》是蜀汉建兴五年,诸葛亮率军北伐之前给蜀主刘禅的上表,主题是劝刘禅保持蜀汉政治清明,使他能够专责北伐,而没有后顾之忧;后《出师表》是第二年诸葛亮率军屯驻汉中给刘禅的上表,主题是说明在汉、贼不两立和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为了实现先帝刘备的遗志和确保蜀国的安全,应该抓紧出师北伐,希望刘禅不要因为有不同意见而动摇意志。

通观前后《出师表》,前者苦口婆心,讲君主“亲贤臣,远小人”之理;后者披肝沥胆,讲为臣“鞠躬尽力”之责。

诸葛亮在这里鲜明地提出了一个明君贤臣的政治标准。

《出师表》文风质朴,很少用典,但起笔峥嵘、文势跌宕,声调和谐、气韵流畅,首尾呼应、条理分明。

更重要的特点是“理周情切,志尽文畅”,字字句句饱含忠贞的思想情感和坚定决心,极富感染力,从而使《出师表》不仅存之典册,而且灿然于文苑,不愧为“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

  品读《出师表》,我们既为诸葛亮勇于进取的精神和修明政治的主张所折服,更为诸葛亮忠心报国、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所震撼。

《出师表》的核心是为国以忠,忠心报国。

虽然诸葛亮忠于的是一家一姓的刘家王朝,有着明显的历史局限性,但其中蕴含的为国以忠的爱国主义思想却是永恒的。

这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最为宝贵的组成部分,也是确保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撑。

因此,《出师表》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思想和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况且,《出师表》还展示了诸葛亮深刻的治国理政思想和丰沛的人格力量,每每读来,都为其凛然正气所感召,为其忠义之举所激动,为其智慧才华所倾倒。

  忠君报国是《出师表》的核心主题。

在封建社会,忠君报国是爱国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

在短短六百多字的前《出师表》中,诸葛亮先后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

“报先帝”、“忠陛下”思想贯穿全文,时时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期望陛下能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这就是“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诸葛亮的忠君报国固然有着个人的感情因素,他要报先帝刘备的三顾之恩和托孤之责。

因为诸葛亮原本是一介布衣,在南阳躬身耕作,从事农业劳动,只图在乱世之中保全性命,并不向往在诸侯间奔走以谋求显赫名声和地位。

但刘备不嫌诸葛亮年轻和出身卑微,以近五十岁的年龄三顾茅庐问计于二十多岁的诸葛亮,并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成就大业。

正是由于刘备以千古未有的求贤之诚深深打动了诸葛亮,才使他毅然决然步出茅庐,一匡天下。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这是三顾之恩,更有托孤之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所谓大事,是指蜀汉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因关羽被东吴所杀,大举伐吴,在夷陵之地被东吴大将陆逊战败,在白帝城气病而死,临终托孤,祈求诸葛亮辅佐刘禅,(诸葛亮请命北伐)实现兴复汉室的大业。

但是,诸葛亮的忠君报国主要不是出于个人的知恩图报,而是为了兴复汉室、实现国家统一。

这就使诸葛亮的忠君报国实现了超越,具有理想信念的支撑。

《出师表》说: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军阀割据,社会凋敝,民不聊生。

在这一分裂混乱的历史时期,兴复汉室、实现国家统一,不仅体现了儒家正统思想,也符合社会趋势和人民愿望。

  为了实现国家统一和人民安居乐业,在履职方面,诸葛亮忠于职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懈怠。

前《出师表》说: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意思是,自从接受先帝遗命以来,白天黑夜都在忧虑叹息,唯恐不能办好先帝托付的大事,从而损伤先帝知人善任的名节。

后《出师表》又说:

“臣受命以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更重要的是,诸葛亮忠于职守、勤于政务,不仅仅是托孤以来的四五年所作所为,而是始终如一,即“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在内政方面,诸葛亮坚持“信赏必罚”,整顿吏治,维护蜀国社会秩序和稳定,取得明显成效。

陈寿在《三国志》中评论蜀国政治是“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

在巩固后方方面,诸葛亮以怀柔为主,采取恩威并济的举措。

一方面,提出了“西和诸戎,南扶夷越”方针,运用怀柔手段,取得西部和南方少数民族的合作,使他们不至于牵制后方;另一方面,则是“思惟北征,宜先入南。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郡,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取得了七擒七纵孟获的战绩,平定了包括现今四川南部和贵州、云南的南中地区。

即使在对南方的征战中,也贯穿着怀柔政策,因而既有七擒孟获,又有七纵孟获,以致孟获投降时说:

“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保证了西南后方的稳定。

史书记载:

“自是终亮之世,彝不复反。

”在北伐中原方面,诸葛亮立志恢复汉室。

先后六次积极组织力量北伐曹魏,最后一次病死在军中,正是蜀军与魏军对阵于渭南五丈原时,真正做到了“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上述诸葛亮内政外交所作所为,尽管有着浓厚忠君色彩,但本质上可以理解为是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忠贞、忠心,因而千百年来始终赢得历史的赞誉。

  坚贞不屈是《出师表》的内在品格。

忠心报国,既体现在日常履职之中,更集中体现在国家困难和危急时刻的行为,需要有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意志品格。

三国时期,曹魏最强,孙吴次之,蜀汉最为弱小。

前《出师表》说: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面对敌强我弱的局面,有两种不同的策略可以选择,一是防御策略,另一是以攻为守策略。

这两种策略孰优孰劣,很难给予简单的评判,而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一般来说,以攻为守要积极一些,也需要更大的勇气和魄力。

诸葛亮正是采取了以攻为守的策略,表现出忠贞不屈的品格和矢志不渝的意志。

后《出师表》说: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在这段话中,诸葛亮不仅表达了“北伐中原”的远大抱负,而且也透露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苍凉悲壮。

无数人为之扼腕叹息、仰天长叹,“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应当指出,诸葛亮坚持出师北伐,并不是盲目的行为,而是审时度势的决策。

当时,蜀汉刚刚平定南中地区,保证了后方安定,武器也已经准备充足,而曹魏恰好正在疲于应付西部边境的叛乱,又与孙吴在东部作战,蜀汉所要进攻的关中地区比较空虚。

诸葛亮认为:

“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即按照兵法原则,应当趁敌疲劳时进击,现在正是发起攻击的时机。

同时,诸葛亮也清醒地看到战争结果的不可预测,“夫难平者,事也”。

诸葛亮为什么对战争结果不乐观呢?

一方面,是因为蜀国“民穷兵疲”,不可能长久地支撑战争;人才不济,“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即刘禅的能力水平比不上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手下的谋臣也不如刘邦的谋臣张良和陈平,这些年还损失了赵云等名将和部分精锐力量。

另一方面,是因为敌方强大,“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

孙、吴即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孙武和吴起。

诸葛亮还通过叙述蜀汉与曹魏此起彼伏的历史,说明风云变幻,战事难料。

这就是当年刘备在楚地兵败,曹操拍手称快,以为天下大局已定。

后来,刘备东面与孙吴政权联手,向西取得了巴蜀之地,出兵北征,大败曹操,眼看复兴汉室大业可期。

然而,孙吴却违背盟约,关羽战败身亡,蜀军在秭归受挫,接着曹丕称帝。

所以,诸葛亮感慨地说:

“凡事如此,难可逆料”,“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尽管如此,诸葛亮还是坚定地认为,北定中原,兴复汉室,实现统一,是他的职责所系、忠心所在,“此臣之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明确地表示: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意思是,希望陛下把讨伐贼臣、兴复汉室的大事交付给我,如果事情没有成效,就惩治我的罪过,以此禀告先帝英灵。

最后,诸葛亮在后《出师表》写出了“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这一震古烁今的名句,充分表现了尽忠报国的高尚情怀和坚贞不屈的顽强意志。

  修明政治是《出师表》的思想财富。

诸葛亮两次上表刘禅,都与蜀汉内部的政治形势不稳定有关。

前《出师表》是因为一些奸佞近臣利用刘禅的昏庸无能,有意挑拨宫廷与相府的关系,这很不利于诸葛亮安心北伐;后《出师表》则是因为蜀汉内部对北伐有不同看法,诸葛亮希望通过上表,坚定刘禅的北伐决心不动摇,也是为了安心北伐。

那么,怎样才能使蜀汉内部的政治稳定呢?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明确提出了修明政治的主张。

这些主张集中体现了诸葛亮的治国理政理想,是诸葛亮忠心报国的实践举措,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在诸葛亮看来,修明政治,首先是广开言路。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意思是,要广泛听取意见,以此光大先帝遗下的德行,发扬有志之士的正气,不应该轻率地小看自己而精神不振,更不该训喻浅俗、有失大义,以至于阻塞了群臣尽忠进谏的言路。

这一建议不仅对刘禅那样的昏庸君主有益,即使对比较圣明的君主也是有帮助的,很值得人们的重视。

这是因为人的能力和精力总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清楚和事事正确,而人总是有偏好的,总是愿意听顺耳的话、恭维的话。

“开张圣听”,就是鼓励人们讲真话,道实情,反对阿谀奉承、溜须拍马;就是要求不要偏听偏信,而要全面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不要只听好的消息和正面的意见,而要重视听取不好的情况和不同的意见,甚至是反对的意见。

其次是公正执法。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意思是,宫廷和相府是一个整体,对待两处的官员,赏善罚恶,不要有所不同。

如果有作奸邪之事和触犯法令的,或者有尽忠为善的,都应当交付有关部门评定他们的刑罚和奖赏,以此显示陛下的公正贤明,不宜有所偏袒,使得宫廷和相府在法度上不平等。

在这段话中,诸葛亮已经认识到依法办事、秉公执法的重要性,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诸葛亮的法治意识,这对一千多年前的政治家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其三是举贤任能。

在前《出师表》中,诸葛亮一一列举了宫廷和相府中的贤能之士,宫中有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人,他们志向忠贞、思想纯正,都是忠良可靠之臣;府中有将军向宠,性格贤良,行事公平,通晓军事,当年先帝也称赞其能干。

诸葛亮希望刘禅对宫中、府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则于宫中“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府中也“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也”。

其四是亲贤远佞。

这是诸葛亮反复叮嘱刘禅要牢记的原则,也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必须坚持的原则。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桓、灵,即指东汉末代皇帝汉桓帝和汉灵帝,两人皆宠信外戚和宦官,无道而昏庸腐败,为亡国之君。

刘备每与诸葛亮谈及桓、灵两帝,莫不痛惜感慨,深以为憾。

诸葛亮从兴复汉室的高度告诫刘禅,只要亲贤臣、远小人,“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古。

”《出师表》对后人的启示是多方面的,但更多的是给官员的启示,核心是要求官员为国以忠。

为国以忠,既是官员的本分和职责所在,也是官员的基本品格。

只有官员忠诚,才能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造福于民。

为国以忠,需要理想信念支撑。

当然,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理想信念。

凡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和群众愿望的,就是先进的理想信念。

诸葛亮的理想信念是兴复汉室、实现国家统一,这在当时有着积极意义,也反映社会上很多人的愿望。

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使官员在关键时期不动摇,在物欲诱惑面前坚守底线。

为国以忠,要求选贤任能。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只有选贤任能,才能保证国家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和骨干力量,为国家的发展进步和长治久安提供组织保证。

为国以忠,还要求官员廉洁自律。

诸葛亮在《自表后主》中说:

“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

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

”这段“自报家产”的话,让人看到了一颗坦然无私的赤诚之心,体现了诸葛亮清正廉洁的为政理念,也体现了诸葛亮安贫乐道的道德品质,充分展示其人格力量和道德感召力。

只有官员廉洁自律,才能发挥楷模表率作用,引领社会良好风尚,促进政治清明清正。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语音正确,节奏分明,语气流畅,感情充沛。

2.请学生翻译第一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中道】中途

【崩殂]死。

崩,古代指皇帝的死亡。

殂,死亡。

【疲弊】人力疲劳,物力缺乏。

【诚]实在,确实。

[来源:

学科网ZXXK]

【秋]这里是“时”的意思。

【盖]发语词,有“因为是”“原来是”的意思。

【殊遇】特别厚待。

【遗德】遗留的美德。

【妄自菲薄]过分地看轻自己。

3。

请学生翻译第2段。

【一体]指国家的官员。

【为忠善者]尽忠做好事的人。

【昭]显示,表明。

【平明之理】公平严明的治理。

4.请学生翻译第3段。

【良实]善良的人,诚实的人。

形容词用作名词。

【是以]以是,因此。

【愚]古时自称,我。

【广益]更多的益处、成效。

5.请学生翻译第4段。

【晓畅]通晓,精通。

【行阵]队伍,指军队。

【优劣]指才能高的人,才能低的人。

形容词用作名词。

6.请学生翻译第5段。

【亲]亲近。

形容词用作动词。

【远]疏远。

形容词用作动词。

【所以】表示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原因,可译为“…的原因”。

【兴隆]兴旺发达。

[倾颓]倾覆衰败。

【未尝]没有一次。

【痛恨]痛心遗憾。

[计日而待]计算着时间而到来。

指为期不远。

7.请学生翻译第6段。

【躬]亲自。

【苟全]苟且保全。

【闻达]闻名作官。

【由是]因此。

【感激】感动、激动。

[驱驰]快跑,喻奔走效劳。

[有]通“又”,表余数。

8.请学生翻译第7段。

【托付不效]托付的事情未能办到。

【三军]指全军。

【庶】差不多。

【职分]职责。

9.请学生翻译第8~9段。

【效]重任。

【不效]不能实现。

【兴德]发扬美德。

【察纳]观察采纳。

【不胜】不尽。

【涕零】流下眼了。

10.朗读课文,要求朗朗上口。

四、小结

1.古今词义

痛恨

古义:

痛心遗憾。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今义:

非常恨。

布衣

古义:

贫民百姓。

臣本布衣。

今义:

布的衣服。

卑鄙

古义:

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先帝不以臣卑鄙。

[来源:

学_科_网]

今义:

(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感激

古义:

感动,激动。

由是感激。

今义:

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

2.一词多义

重任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实现、完成不效则治臣之罪。

感激

感动,激动由是感激。

感谢。

臣不胜受

恩感激。

3.词性活用

光名词用为动词发扬光大以光先帝遗德。

恢弘形容词用为动词发扬扩大恢弘志士之气。

良实形容词用为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此皆良实。

优劣形容词用为名词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优劣得所。

亲形容词用为动词亲近亲贤臣。

远形容词用为动词疏远远小人。

[来源:

学.科.网Z.X.X.K]

奸凶形容词用为名词奸邪凶顽的人攘除奸凶。

慢形容词用为动词怠慢则责攸之。

讳、允等之慢。

[来源:

学科网ZXXK]

4.通假字

阙通缺缺点稗补阙漏。

有通又表余数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5.虚词

介词把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介词因先帝不以臣卑鄙。

连词表目的来,用来以光先帝遗德。

连词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

连词表时间以受命以来。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给下列多音多义字注音或组词。

1.薄

(妄自菲薄)

()

2.塞

(以塞忠谏之路)

()

3.行

(行阵)

(性行淑均)

4.否

(陟罚臧否)

()

5.遗

(以遗陛下)

()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益州疲弊2.盖追先帝之殊遇

3,恢弘志士之气4.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5.先帝不以臣卑鄙6.由是感激

三、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l,庶竭驾钝,攘除奸凶。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3.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