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模块政治史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学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91710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41.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配套K1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模块政治史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配套K1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模块政治史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配套K1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模块政治史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配套K1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模块政治史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配套K1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模块政治史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配套K1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模块政治史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学案.docx

《配套K1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模块政治史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配套K1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模块政治史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学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配套K1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模块政治史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学案.docx

配套K1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模块政治史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学案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考点1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考纲

课标要求

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自主预习】

1、写出1840——1900年间列强发动的几次侵略战争结果(不平等条约),产生的影响(一句话概括)。

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及其附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探讨近代列强侵华的阶段性特点:

(1)19世纪40-60年代:

列强侵华的开始阶段

①主要侵华国家是英法,其次是美俄

②侵华的范围主要是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③侵略方式主要是武力侵略,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各种特权,加紧商品输出,掠夺原料。

(2)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

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西方国家对中国不断加紧侵略,在继续发动军事侵略的同时加紧资本输出,政治侵略方式从中外和好到瓜分再到“以华制华”。

(3)20世纪初到新中国成立以前

①美日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国家。

先是日本独霸中国,后美国逐步确立在华的优势地位。

②侵华的主要手段都是扶植代理人“以华制华”。

【课堂探究】

【探究一】

材料一鸦片战争前中英实力的对比:

(1)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

能避免的。

”试用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

19世纪是西方向全球进行殖民扩张的年代,殖民势力已经渗透到亚洲。

在西方国家中,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为了争夺原料产地和市场,亟需打开中国的大门。

此时的中国,在经历了康乾盛世的繁荣之后逐渐走向衰落,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西方主导的国际关系秩序与中国的朝贡体系产生了剧烈冲突。

围绕着鸦片贸易,中英矛盾不断升级。

可见,19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及全球的扩张,体现了近代工业文明与传统农业文明的碰撞,在这样的大势下,鸦片战争无可避免地爆发了。

材料二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有学者在谈到这次战争之后中外交往的历史时曾说:

“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2)“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指的是什么?

清朝前期盲目自大,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3)简要叙述中国在19世纪是如何受到“不平等待遇”的。

包括近代侵略中国的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及对中国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探究二】

材料一“我朝藩服分二类,其朝贡之事,有隶理藩院者,有隶主客司者……隶主客司者,曰朝鲜,曰越南,曰南掌,曰缅甸,曰荷兰,曰琉球,曰西洋诸国。

……自朝鲜至琉球,贡有额有期,朝有期。

西洋诸国,贡无定额,无定期。

——龚自珍(时任礼部主客司主事)

1793年英国马格尼使团来华,乾隆皇帝颁布上谕,宣称:

“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礼,即国王亲王,亦同此理;今尔国遣排尔(指马格尔尼)前来祝福,自应尊天朝法度,免失尔国王祝厘纳贡之诚。

材料二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

“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移步换形。

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

问题:

概括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不同时期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朝贡外交、屈辱外交。

中国曾长期在世界文明中居于领先地位,封建统治者养成了盲目自大心理;中国不断遭受列强侵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探究三】

帝国主义侵略确实使中国社会发生沉沦,……但是……因此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增加了“上升”的成分,“沉沦”不是中国社会的唯一标志,换句话说,近代中国社会也不是永远沉沦下去。

——《中国近代通史》

问题:

“沉沦”的表现?

“上升”的成分有哪些?

“沉沦”的表现:

使独立的中国社会变成半殖民地,独立主权、领土完整受到严重损害。

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

“上升”的成分:

民主革命的发展;在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刺激下逐渐生长了资本主义,特别是民族资本主义因素,产生了新的阶级力量;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不断传播,进步思想的产生。

【课时练习】

1.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

“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

”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答案:

B

2.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

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  )

A.中英战争B.鸦片战争C.通商战争D.夷匪犯境

答案:

A

3.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

“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

”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

B.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摄取更多的在华利益

C.清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

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

京的要求

答案:

B

4.1870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案频发。

民间传言,“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

此类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  )

A.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B.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

C.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答案:

B

5.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

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

“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

”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

“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

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

”这说明(  )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答案:

A

6.海疆,即是主权国家的领海,沿海国家的海洋国境,近代以来,中国海疆和海防历史的兴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衰败与复兴。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沿海水师,率皆老弱无用,军器率多残缺,并不修整。

又战船率用薄板旧钉,遇击即破,并不计及夷器之凶利坚固,作何抵御?

似此废驰,何以肃边威远?

——摘自《鸿胪寺卿黄爵滋敬陈六事疏》(1835年)

材料二御外之道,莫切于海防;海防之要,莫重于水师。

——摘自《江苏巡抚吴元炳奏》(1874年)

材料三“甲午一役,威海水陆之防,既毁于日本……”“东三省海防,奉天尤重。

自日占旅、大,辽东半岛藩篱尽撤。

——摘自《清史稿》

(1)指出材料一所揭示的问题。

从海权和海防的角度看,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什么严重后果?

请结合有关史实说明。

问题:

军队腐败,武器落后;海防废弛。

后果: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英侵香港岛,上海等五口开埠;附件中取得军舰巡查贸易权;中国海防洞开,领海主权遭破坏。

(2)分析材料二,吴元炳的这一奏议是否正确?

对此,清政府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

请结合有关史实说明。

奏议:

正确。

举措:

创办北洋舰队等海军,修建威海卫等海军基地

(3)结合有关史实分析材料三,甲午一役,中国新式海军竟惨败于日本,其根本原因何在?

对中国的海疆主权造成了哪些进一步的伤害?

根本原因:

清朝封建专制统治腐败。

进一步伤害:

威海卫军港遭日毁,渤海、黄海海防尽失,京畿门户洞开。

考点2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考纲

课标要求

太平天国运动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辛亥革命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自主预习】

1.结合教材,填出字母所代表的重大事件

A.金田起义B.天京陷落

C.军事极盛D.天京事变

E.《天朝田亩制度》F.《资政新篇》

2.列举太平天国运动具有的新时代农民战争的特点?

说出具有这些特点的原因?

(1)担负任务—

—反封建同时反侵略;

(2)治国方案——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3)失败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新特点的原因:

太平天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下,世界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3.甲午战争前后资产阶级有哪三种救国道路?

共同原因和条件是什么?

道路:

实业救国、政治改良、革命

道路;

原因和条件:

民族危机加深;民族工业发展;民资力量壮大。

4.辛亥革命的过程?

前期活动1894---1911:

兴中会、同盟会的成立;论战;多次武装起义

高潮1911---1912:

武昌起义、建立民国、颁布约法

结局1912: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课堂探究】

【探究一】

材料一“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婚丧嫁娶等事所需的费用,都由国库开支。

鳏寡孤独等丧失劳动能力的人,都由国库供养。

   

——摘自《天朝田亩制度》

(1)《天朝田亩制度》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这一方案能否实施?

为什么?

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具有革命性。

将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违背社会发展潮流,具有落后性,体现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无法实现具有空想性

材料二效法西方,兴建铁路、公路。

仿制火车、轮船;兴办邮政、银行,推广保险;兴办医院和学校,设鳏寡孤独院、育婴堂;奖励发明;实行专利制度;在平等基础上同各国自由通商、进行文化交流。

——《资政新篇》

(2)从内容上看,与《天朝田亩制度》相比,《资政新篇》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

材料三太平天国的人们对《资政新篇》中由“百万家财者”设立银行,“准富人请人雇工”等,不用说是极为不满的。

材料四19世纪五六十年代,江浙尚未诞生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和资产阶级,占据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依旧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结合材料三、四分析洪仁玕的主张在当时能否实施?

原因是什么?

不能。

原因:

①没有反映农民的愿望和要求,无法调动农民积极性;

②缺乏相应的社会条件,处于战争环境未能推行。

【探究二】

材料一“现在说到我朝祸害之源,即洋人助妖之事,自我军两位勇猛王爵英王、翼王死后,我军确受重大损失,但如洋人不助敌军,则吾人断可长久支持。

” 

——《洪仁玕自述》

(1)洪仁玕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主要观点: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洋人助妖”。

材料二(一组材料)

天父杀天兄,

江山打不通;

长毛非正统,

依旧是咸丰。

1853年3月,洪秀全大封将士:

王分4等,侯为5等。

为了显示森严的等级和宏大的仪规,规定出行时天王的轿夫为64人,东王为48人,其余各王依次递减。

天王府模型太平天国天王的宝座

(2)根据对图文材料的理解,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失败原因:

①客观: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②主观: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根本原因)

(3)有人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有人认为太平天国运动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

你同意哪种观点,结合史实说明理由。

观点一:

推动近代化

理由:

1、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时代赋予它反侵略的新内容和新意义,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

2、《资政新编》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观点二:

阻碍近代化

理由: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资本主义已成为时代潮流,而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却旨在建立小农经济的绝对平均的天国,因而是不利于中国近代化的。

【探究三】

材料: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选

第一章“总纲”,规定: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人民”,规定: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得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

第三章“参议院”,规定: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四章“临时大总统副总统”,规定: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六章“法院”,规定: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第四章第三十四条临时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

第五章第四十五条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1)根据材料说明《临时约法》的历史意义?

意义:

它肯定了辛亥革命的成果,彻底否定了中国数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原则,

(2)请从革命史观、社会史观和近(现)代化史观三个角度说明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革命史观:

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现代化史观:

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思想: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社会史观:

推动了社会习俗和社会风尚的革新。

【课时练习】

1.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正在进行,洪秀全写了一份御诏给英国特使额尔金,翻译官很艰难地把它译成英文,额尔金看后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作品,这份御诏充满着像“西洋番弟把心开,替天出力该又该,替爷替哥杀妖魔,报爷生养战胜回”这样的词句。

这反映了当时

A.国内阶级矛盾激化B.列强侵略导致民族危机加重

C.中外反动势力勾结D.强国御侮成为思潮

答案:

A

2.有学者在评论某部著作时说: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它第一次闪烁着具有近代民主色彩的精神火花,是中国近代化的先声,在近代中国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

”这部著作是

A.《海国图志》B.《资政新篇》C.《天朝田亩制度》D.《新学伪经考》

答案:

B

3.《重读近代史》一书中有这样的叙述:

“(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反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

”与这一叙述相关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D.国民革命

4.天朝田亩制度中规定生产者“除足其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由国家统一支配,甚至连鸡狗等禽畜也不例外。

这实质上表明太平天国

A.试图保持社会的公正无差B.实行绝对平均主义

C.安排一切经济和社会生产活动D.彻底消灭人们的私有观念

答案:

B

5.太平天国之所以是中国农民战争最高峰主要是因为

A.其规模和延续时间均属空前B.建立了与清政府对立的政权

C.制定了较完整的革命纲领D.对清政府的打击空前严重

答案:

B

6.近代某思想家说:

“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

革命未成,而国大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

”这位思想家主张()

A.民主共和B.改良维新C.暴力革命D.君主专制

答案:

B

7.虽成“空壳”,但仍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象征的是()

A.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B.中国同盟会中华民国

C.三民主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答案:

D

8.某同学在阅读课文及相关史料后,拟了一份有关辛亥革命的小论文提纲,请你帮他完成空缺的部分。

(标题)辛亥革命:

一次保守与激进的革命一场未完成的革命

(一)

1.以近代西方的政体模式取代旧王朝

(1)推翻清朝帝制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创立民国

2.以西方近代文明礼仪取代传统陋习·提倡人人平等

(1)改称谓

(2)废跪拜礼仪

(二)

1.新体制由旧政权中的当权人物所掌控

(l)袁世凯取代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北洋军阀掌控中央政权

(2)地方军队主要控制在晚清新军将领手中

2.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新政权没有解决原有的社会问题

(1)南京临时政府没有废除不平等条约

(2)南京临时政府没有解决土地问题

考点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

考纲

课标要求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新民主主义革命

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自主预习】

1、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经过

(1)根本原因: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导火线: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思想基础: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阶级基础:

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

(2)完成表格经过:

 

中心

主力

斗争方式

结果

第一阶段

北京

青年学生

游行示威

军阀镇压

第二阶段

上海

工人

“三罢”

罢免曹、陆、章;拒签和约

2.新旧民主革命的比较: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指导思想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君主立宪、民主共和)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群众基础

不广泛

广泛

革命结果

失败,没有改变社会性质

取得胜利

奋斗目标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都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原因、标志、意义?

原因:

中共认识到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共产国际的倡导

标志:

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展开;

意义:

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展

开。

4、说出红军长征的原因、时间、转折点、意义。

原因:

中央领导人在“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时间: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转折点:

遵义会议(1935年)

意义:

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铸就了长征精神。

【课堂探究】

【探究一】

材料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六大的报告中重点阐述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

在中国近代、现代史上,中国人民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进行了不断的探索。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辛亥革命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举什么旗?

走什么路?

结果怎样?

举三民主义的大旗,走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结果失败。

(2)新民主义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人的路”发展到“走自己的路”。

简要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走俄国人的路”和“走自己的路”各指什么?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走俄国人的路”,是指以城市为中心,举行大城市武装起义,推翻反动政府,夺取全国胜利;结果失败。

“走自己的路”,是指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

胜利;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3)你对中国“走什么路”的问题有何认识?

中国革命和建设所走的路,既要借鉴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又要立足国情,实事实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探究二】

材料一“北京大学发行杂志多种,专以提倡过激派伪说。

平时教授学生亦本此旨,此次罢学风潮,近因虽因政治问题发生,而其远因,未始不由此种学说有以致之……审查学生举动,几类俄国过激派之所为。

——1919年《北京政府教育部主事的条陈》

材料二自北京大学学生发动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命事业之预备。

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

国内各界舆论,一致提倡。

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

扬葩吐艳,各极其致,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致舆论大放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爱国之运动。

——孙中山《关于五四运动》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伪说”和“罢学风潮”各指什么?

“伪说”指社会主义学说;“罢学风潮”指五四运动。

(2)材料一中的“近因”指什么?

“远因”指什么?

“近因”指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远因”指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先进知识分子宣传十月革命,启发了青年学生的觉悟,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3)材料一与材料二对学生的态度有何不同?

料1污蔑学生运动,材料2支持赞扬学生运动。

【课时练习】

1.五四运动中,学生的表现日益激进,胡适和蒋梦麟联名发表《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文中写道:

“荒唐的中年、老年人闹下了乱子,却要未成年的学子抛弃学业,荒废光阴,来干涉纠正,这是天下最不经济的事。

”(《原来如此》)文中“中年、老年人闹下了乱子”指的是

()

A.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B.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C.袁世凯复辟帝制D.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答案D

2.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B.外交失

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答案:

A

3.依据上海警察局档案,1919年5月,上海许多学生家长都收到同样一份由上海华童公学校长发出的通知(见下框)。

引发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A.民族工业发展,劳动力需求增加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C.淞沪会战,逃避战火D.国民经济崩溃,难以维持学业

答案:

B

4.《剑桥中华民国史》说:

“如果它(指中共——引者)在1922年和1923年选择单独作战而不与国民党联合,它可能干得更糟;如果它较早地为最后的决裂做好准备,它也许会干得更好。

”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最后的决裂”责任在中共B.1922年中共已经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C.中共应该主动与国民党决裂D.“与国民党联合”有利于革命发展

答案:

D

5.与辛亥革命相比,国民革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A.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B.最广泛地发动了人民群众

C.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D.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答案:

D

6.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

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

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答案:

B

12.1936年,沈钧儒等人发表《团结御侮的几个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强调“中国共产党于去年……主张停止内战,联合各党各派,共同抗日救国”。

该“主张”最早见于()

A.“八一宣言”B.《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C.“国共合作宣言”D.《论联合政府》

13.20世纪30年代前期,“左”倾错误领导人把反对资产阶级同反帝反封建并列,企图毕其功于一役。

使中国革命遭受巨大损失。

“左”倾错误的表现有

A.把民族资产阶级作为革命对象B.坚持国民革命路线

C.放弃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D.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7.五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