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90619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5.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docx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docx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

2017年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科学课程标准》的精神,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二、教学总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形成科学的学习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3、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以科学概念作为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和思想,逐步形成勇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引导学生亲近自然、珍爱生命,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学生情况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

五年级学生比较喜欢科学课,对科学实验很感兴趣,动手能力较强,但是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部分同学对死记硬背的知识记的牢,运用能力较差。

3、学习心理分析:

五年级的孩子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儿童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材分析、各单元目标:

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分四个单元,分别是“沉和浮”、“热”、“时间的测量”、“地球的运动”。

第一单元“沉和浮”。

本单元将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有关沉和浮的许多问题。

学生将探究不同物体的浮沉,形成他们关于对物体是上浮还是下沉现象的解释,而且能够明白物体与被放液体间的相互关系。

当学生开始理解了他们所观察的结果之后,他们将鉴别出导致物体上浮或下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本单元设计的对物体沉浮的解释有两条途径,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是用密度的概念解释沉浮现象。

因为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也有密切关系,因此,将物体的沉浮原因定位在物体的密度上。

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密度概念要求过高,因此,教科书没有直接出现密度概念,而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用同体积的重量作比较,帮助学生建立密度的前科学概念。

石块放人水中,沉下去了;木块放人水中,浮起来了。

沉和浮是学生见过的十分熟悉的现象。

一方面,学生对于“沉和浮”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

另一方面,对于“沉和浮”他们也有着许多似懂非懂的问题,例如“在水中,钢铁会沉下去,用钢铁制造的轮船却为什么能浮呢?

”“潜水艇为什么既能潜人水下,又能浮出水面呢?

人们对浮沉现象的关注已经有几千年了。

表面上看是一些物体在液体中上浮而另一些物体下沉,实际上涉及了许多变量。

这些变量包括物体的体积、重量和液体的密度,归根结底,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它排开的液体的重量有关(阿基米德定律)。

有许多人试图去寻找一个简单的规则来解释这个现象,如他们通常说:

“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这些不精确的概念同样存在于学生的认识中。

本单元将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有关沉和浮的许多问题。

学生将探究不同物体的浮沉,形成他们关于对物体是上浮还是下沉现象的解释,而且能够明白物体与被放液体间的相互关系。

当学生开始理解了他们所观察的结果之后,他们将鉴别出导致物体上浮或下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描述的语言可能和科学家精确的定义不很相同,但通过这些探究可以修正或完善他们的想法,使他们在理解上得以提高。

这个探究过程会使学生认识到他们也可以弄明白事物的规律。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有关物质的密度,它是物质固有的特性之一。

密度是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它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本单元还有一些很重要的具体概念:

当把物体放人一种液体,相同体积下物体与液体重量的不同将决定作用在物体上的浮力的大小。

相同体积下,比液体重的物体会下沉,比液体轻的物体会上浮。

本单元的编写思路是:

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继而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体积大小、重量、液体的密度),最后形成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有关沉浮现象的本质解释。

本单元设计的对物体沉浮的解释有两条途径,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是用密度的概念解释沉浮现象。

因为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也有密切关系,因此,将物体的沉浮原因定位在物体的密度上。

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密度概念要求过高,因此,教科书没有直接出现密度概念,而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用同体积的重量作比较,帮助学生建立密度的前科学概念。

第二单元“热”。

热是一种能量形式。

然而,在小学阶段,让小学生探究“热”,更主要的还是观察和思考一些与物体冷热程度有关的现象一热现象。

例如气体、固体和液体三态的转化及与温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摩擦生热及热传递等。

关于热现象,学生们已经有了不少的经验,尤其是在三年级下册“温度和水的变化”单元,学生们观察探究了温度和水的形态变化的关系,他们已经观察到了物质由于温度的变化而产生的显著变化一物体状态的变化。

物质的变化,是从渐变到突变的'。

在这一个单元,我们将继续观察探究物质在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不易察觉的变化,主要是热胀冷缩现象,以及热量转移(传递)的过程。

人们对热现象本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在19世纪以前,人们认为物体的温度变化是由一种没有质量、无色、无味,可以流人或流出物体的特殊物质一“热质”引起的,物体中的“热质”越多,温度就越高,反之,温度就越低。

但是,人们在用这种理论来解释一些热现象,特别是摩擦生热现象时,却遇到了困难。

例如,不论在哪种情况下(包括在00C以下的环境中)将两块冰相互摩擦,最后两块冰都会完全熔化,对于这一现象,“热质说”就无法解释,因为它不能回答摩擦使冰融化的过程中热从何而来的问题……到19世纪中叶,人们通过大量实验证明:

“热质”是不存在的;热是与能紧密联系的。

其他形式的能可以转变为热量,热能也能转变为其他形式的能。

现在我们认为,热的本质是大量粒子(分子、原子等)的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越剧烈,由这些粒子所组成的物体或系统就越热。

热是一种能量形式。

然而,在小学阶段,让小学生探究“热”,更主要的还是观察和思考一些与物体冷热程度有关的现象一热现象。

例如气体、固体和液体三态的转化及与温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摩擦生热及热传递等。

关于热现象,学生们已经有了不少的经验,尤其是在三年级下册“温度和水的变化”单元,学生们观察探究了温度和水的形态变化的关系,他们已经观察到了物质由于温度的变化而产生的显著变化一物体状态的变化。

物质的变化,是从渐变到突变的。

在这一个单元,我们将继续观察探究物质在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不易察觉的变化,主要是热胀冷缩现象,以及热量转移(传递)的过程。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

“时间”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时间运动的轨迹,是根据其他物体的有规律运动的轨迹来记录的。

所以,本单元学习“时间测量”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事物有规律运动”的认识活动过程。

本单元要让学生使用一些测量时间的重要设备做实验,从太阳钟、水钟到机械擒纵器……在“创造”(制作)计时工具的实践过程中,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认识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自人类具有“时间”这一概念以来,世世代代的人们经年累月不断地寻求着准确测量时间的方法。

古人经过长时间的观测和经验积累,发现太阳在天空规则地改变着位置,月亮在天空的移动也有一定的周期。

拥有了这样的认识,古代人类将天文现象与自己的生活进行了密切的联系。

根据天文现象固有的周期性,形成了历法和时间的概念--一年分为360天加5天,每天24小时,午前、午后各12小时,这就是我们能够追溯到的时间划分。

那么,一天内的时间进程如何把握呢?

古人想到了把竖直放置的表和水平放置的丰组合为丰表,根据表在丰上的投影来判断时间。

他们还通过不断地研究制作出了计算时间的机械,这就是我们现在已经知道的沙漏和水时计。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慢慢地人们感到精确计算时间是必要的。

17世纪以后,钟表工艺史发生了划时代的进步。

根据伽利略发现的单摆的等时性,惠更斯制造了第一个摆钟,使时钟的误差从每天15分钟减少到5分钟。

后来他又第一个制造出了*发条驱动的机械表,并由此导致了18世纪高精度航海钟的发现,解决了困扰人类近两个世纪的经度测定问题,大大推动了航海事业的发展。

不仅如此,机械钟的出现还促进了当时整个机械工业的发展,使钟表和罗盘、枪炮、印刷术一起构成的技术革命成为产生近代科学的动力之一。

回顾科学发展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时钟的改进历史是与整个人类文明史同步的。

本单元要让学生使用一些测量时间的重要设备做实验,从太阳钟、水钟到机械擒纵器……在“创造”(制作)计时工具的实践过程中,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认识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第四单元:

“地球的运动”。

本单元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

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多角度地、持续地收集地球运动的证据,如:

资料、理论、模拟实验的结果等,需要对证据进行批判性的逻辑加工,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

这些都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个较全面的挑战。

地球的运动是很复杂的,除了公转和自转以外,还有其他许多运动,例如,和太阳系一起参与银河系的运动。

严格地说,地球的运动是多种运动的复合。

即便是公转,也不是简单地绕太阳作椭圆运动。

由于本单元是针对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因此只研究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

自转与公转。

五年级的学生,通过电视或书籍,大多数都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

但如果让学生说出自转或公转的证据,那就太少了。

深人地了解学生有关地球运动的前概念,会发现一些真实、朴素但错误的观点:

1.太阳沉到地下去了,黑夜就来临了。

南北半球的昼夜相反(不知地球在自转和公转中的姿态)。

2.昼夜现象与月球有关,因为天黑了月亮就出现。

(简单地把两个现象相联)3.地球自转的方向可能是从西向东(不知道该如何确认自转方向)。

4.地球可能是在运动,但我们感觉不到(不知如何寻找参照物)。

5.四季的形成跟地球离太阳的远近有关,离太阳近时是夏季,离太阳远时是冬季……学生的诸多认识,和早期人类对地球及其运动的认识十分相似。

本单元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

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多角度地、持续地收集地球运动的证据,如:

资料、理论、模拟实验的结果等,需要对证据进行批判性的逻辑加工,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

这些都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个较全面的挑战。

教科书采用了多种学生所能接受的方式引导他们进行探究。

如模拟实验、游戏、代表性的资料等。

这些方式不仅会让学生感到有趣,而且还能促进他们的思考,使他们认识到:

复杂而不可直接观察的地球运动,是可以被理解和认识的。

“地球的运动”,共有8课。

前5课的教学内容,主要研究地球的自转,后面3课,研究公转和与地球运动相关联的现象:

四季和极昼极夜。

最终让学生认识到地球在逆时针自转和公转,自转产生昼夜现象,公转时由于地轴倾斜产生了四季和极昼极夜现象。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3、面向全体学生,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4、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5、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6、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7、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8、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以及各类竞赛活动。

六、主要教学活动类型:

搜集信息、现场考察、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实验、专题研究、情境模拟、科学小制作、讨论辩论、种植饲养、科学游戏、信息发布会、报告会、交流会参观访问、竞赛、科学欣赏、社区科学活动及家庭科技活动、角色扮演、科学幻想等。

七、主要导学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参观法、实践法、讨论法、谈话法、辩论法、实验、法、列表法、暗示法等。

教学进度表

周次日期教材内容

12.9-2.13始业教育;1、物体在水中是沉浮

22.16-2.202、沉浮与因素;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32.23-2.274、造一艘小船;5、浮力

43.2-3.6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53.9-3.138、马铃薯沉浮的原因;单元复习概念梳理

63.16-3.201、热起来了2、给冷水加热

73.23-3.273、液体的热胀冷缩;4、空气的热胀冷缩

83.30-4.35、金属热胀冷缩吗;6、热是怎样传递的

94.6-4.107、传热比赛;8、设计制作保温杯

104.13-4.17单元复习概念梳理;1、在流逝

114.20-4.242、太阳钟;3、用水测量

124.27-5.14、我的水钟;5、机械摆钟

135.4-5.8五一长假

145.11-5.156、摆的;7、做钟摆

155.18-5.228、制作一分钟计时器;单元复习概念梳理

165.25-5.291、昼夜交替;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176.1-6.53、证明地球在自转;4、谁先迎来黎明

186.8-6.125、北极星“不动”的秘密;6、地球在公转吗

196.15-6.197、为一年有四季;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周次教学内容备注

1上学期回顾及新学期开始\学习小组组成

2第1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第2课“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3第3课“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第4课“造一艘小船”

4第5课“浮力”

第6课“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5第7课“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第8课“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6第1课“热起来了”

第2课“给冷水加热”

7第3课“液体的热胀冷缩”

8第4课“空气的热胀冷缩”

第5课“金属热胀冷缩吗”

9第6课“热是怎样传递的”

第7课“传热比赛”

10第8课“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第1课“时间在流逝”

11第2“课太阳钟”

12第3课“用水测量时间”

第4课“我的水钟”

13第5课“机械摆钟”

第6课“摆的研究”

14第7课“做一个摆钟”

第8课“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15第1课“昼夜交替现象”

16第2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第3课“证明地球在自转”

17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

第5课“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18第6课“地球在公转吗”

第7课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19第8课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复习考试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教学计划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由“沉和浮”、“时间的测量”、“热”和“地球的运动”四个单元组成的。

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提供足够的材料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完成探究任务。

(2)帮助学生把现象、数据转化为证据,利用证据得出结论。

(3)科学概念的构建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长时间的学习才能达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要一步一步打好基础,让学生的认识沿着概念形成的规律发展。

(4)本册有许多动手制作的项日,一定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制作的过程,只有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才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1)第一单元沉和浮:

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

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二是从密度的层面解释沉浮现象。

(2)第二单元时间的测量:

学生制作计时工具并进行观测和测量,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及对“时间”的认识发展过程。

认识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计时工具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影响,感受人类为了不断改进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3)第三单元热:

学生在三年级“温度与水的变化”的基础上,将继续

观察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观察热量在物体中传递的现象,探索热量传递的规律,发现物体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也

(4)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让学生经历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学习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不断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终认识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的模式。

3、材料清单:

(1)第一单元沉和浮:

小石块、泡沫塑料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木块、小刀、透明胶带、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球、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立方体、玩具潜水艇、橡皮泥、刻度量杯(底部带定滑轮)、钩码、垫圈、弹簧秤、马铃薯、酒精灯、木夹子、食盐、白糖、烧杯。

(2)第二单元时间的测量:

钟表、小木竿、自制日暑、量筒、塑料瓶、铁架台、螺帽、细线、木条。

(3)第三单元热:

温度计、塑料袋、热水瓶、气球、水槽、试管、烧杯、烧瓶、橡皮塞、玻璃管、金属热胀冷缩演示器、酒精灯、铁架台、铁片、火柴、蜡烛、各种材料制成的杯子和调羹、毛巾、泡沫塑料块。

(4)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乒乓球、手电筒、地球仪、铁架台、演示用时区图、陀螺。

三、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不过两极分化很明显。

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对科学有种担忧感,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难度值增加,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科学素养发展态势一般。

我所任教的五年级,有27个学生,纪律好,但思维有些局限,发言积极,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认真,好奇心强,且思维活跃,科学的探究欲强,但其中部分学生的自我意识过强,倾听习惯有待培养。

四、教学目标:

有帮助的,教师要发展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能力,继续学习运用对比实验进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导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转化为证据,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构科学概念的抽象思维,仍然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因此在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从现象和事实出发,帮助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能够不断地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假设,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质疑,来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年级科学下册《导体与绝缘体》教学反思

四年级科学下册《导体与绝缘体》教学反思

《电》这一单元是四年级第一个单元,本单元的教学活动是从调查家中的电器入手,目的是让学生体验电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整个单元的安排是一个严谨的结构,从调查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始,到认识电路、电流、开关、导体、绝缘体的概念,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最终指向对电的概念。

《导体与绝缘体》一课是研究物体导电性能的一篇探究性课文,内容主要分两个部分。

一是:

检测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二是:

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材料和安全用电事项,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本课的教学设计经过多次的试教和几次改稿;最后执教的.过程中也是有得有失,感受颇多。

现反思如下: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

我们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对于《导体和绝缘体》一课的教学来说,不只是让学生记住两个抽象的概念——导体和绝缘体,引领孩子们亲身经历、亲身体验这两个概念“诞生”的过程,才是重中之重。

鉴于此,我是在上节学习的基础上和学生一起回顾电路检测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点。

之后的“检测材料的导电性”的教学环节,为了通过尽可能多的实物的检测让学生在检测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到材料的导电性。

我在材料包中给学生准备了14种材料,除此以外我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身边的物体进行检测。

在检测之前,为了使学生更规范地开展实验活动,我首先安排了提出实验要求这一环节。

在这一环节中着重强调先预测后检测。

在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中实现了由具体实物到抽象概念的过渡,学生的探究认真投入,有趣有序,学得轻松活泼效果好,对概念的理解更自然。

我想,这应是我以后上课努力追求的境界。

课堂上有机地融合了“安全用电”的思想教育,引导安全用电。

这部分设计的活动是第一部分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通过学生的讨论,例证,懂得了导体和绝缘体各有什么作用?

强化了学生们对导体和绝缘体的理解。

明白了安全用电的注意事项,形成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

而本节课的最大难点就是让学生知道并且理解人体和水也是导体。

当我问到人体、水到底是导体还是绝缘体时。

学生立刻就想到用刚才实验用的电路检测器来进行实验。

于是,有的学生用自己的手去连接电路了,……但是,无论他们怎样试小灯泡还是不亮,许多学生们似乎确信人体是绝缘体了。

这时一位学生说:

“水以及人体都是导体。

在下雨时,人站在树下躲雨会遭雷击,所以水是导体;一个人触电时,另一个人直接用手去拉他时,也会触电。

所以人体也是导体”。

用事实说话,这是科学的态度。

“但是我们怎样做实验来证明呢?

”学生们不禁陷入了苦思之中,我趁机提出:

“家里的电流是不是比干电池的电流高出很多呢?

我们在安全用电的前提下,我们增大干电池的电量比如说100节电池去“进行实验行不行呢?

”这时学生的思维又异常活跃起来了。

他们理解了人体和水也是导体只是电路检测器中电池电量太小,而家里的220伏电压对人体而言很危险了。

一节课过后,学生经历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另外反思这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

第一、在指导电路检测器检测物体的导电性的注意点时,过于心急进入下一个环节,导致后来学生子啊啊操作中有胳臂小组操作方法不能按照要求进行。

第二、对于我这名新手教师而言课堂掌控灵活度很不够。

没能及时发现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细微动态。

及时作出针对性的解答。

第三、运用表扬激励的手段还不够熟练,不能及时发现学生在互动中的精彩,并给以适当的表扬鼓励。

总之,经历了这次活动的摔打与锤炼,我又学到了一些新的理念和课堂教学中的先进经验。

我会再接再厉、不断进取,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从同学科老师们身上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发展学生的好奇心、探索的欲望,能够积极的解决各类问题,从科学的角度分析事物,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1.整体概述:

由“沉和浮”.“时间的测量”.“热”和“地球的运动”四个单元组成的。

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提供足够的材料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完成探究任务。

(2)帮助学生把现象.数据转化为证据,利用证据得出结论。

(3)科学概念的构建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长时间的学习才能达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要一步一步打好基础,让学生的认识沿着概念形成的规律发展。

(4)本册有许多动手制作的项日,一定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制作的过程,只有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才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单元简析:

(1)第一单元沉和浮:

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

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二是从密度的层面解释沉浮现象。

(2)第二单元时间的测量:

学生制作计时工具并进行观测和测量,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及对“时间”的认识发展过程。

认识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计时工具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影响,感受人类为了不断改进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3)第三单元热:

学生在三年级“温度与水的变化”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