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官衔与古代之对比从政必看.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85764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1.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现代官衔与古代之对比从政必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国现代官衔与古代之对比从政必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国现代官衔与古代之对比从政必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国现代官衔与古代之对比从政必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国现代官衔与古代之对比从政必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现代官衔与古代之对比从政必看.docx

《中国现代官衔与古代之对比从政必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代官衔与古代之对比从政必看.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现代官衔与古代之对比从政必看.docx

中国现代官衔与古代之对比从政必看

中国现代官衔与古代之对比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集各种权力于一身的皇帝,总结历史上各朝代的经验,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分化大臣权利,以防权臣篡位,建立了一套有别于以前各朝的官制。

  内阁「相当于国务院」:

明朝时为了进一步集权而不设宰相、中书省等机构,宰相的权利转移到内阁,由内阁来处理国家政务。

清朝继承了这一做法,内阁的首辅大学士以及协办大学士都被称为中堂,即宰相的别称,但实权则由军机处掌握,在军机处任职的官员称为军机大臣,统称大军机,军机大臣的僚属称为军机章京,又称小军机。

「这些宰相相当于政治局常委」。

  中央行政机构:

清朝沿袭明朝传统,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各部长官(管部的大学士及尚书、侍郎等)称堂官。

「由于部比较少,所以这些堂官相当于副总理兼部长」。

部下属各司的郎中、员外郎、主事以及主事一下的七品小京官称为司官。

  在六部之外和六部并立的中央行政机构有:

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国子监、钦天监、翰林院、太医院、理藩院、宗人府、詹事府、内务府。

「相当与中央的直属机构」。

  军事系统:

清朝军队主要分八旗和绿营两个系统。

八旗又分京营和驻防两部分,京营中侍卫皇帝的称为亲军「北京卫戍区」,由侍卫处(领侍卫府)领侍卫内大臣和御前大臣分掌,而御前大臣持掌乾清门侍卫和皇帝出行随扈「中央警备团」,权位尤重。

其他守卫京师的有骁骑营、前锋营、护军营、步兵营、健锐营、火器营、神机营、虎枪营、善扑营等。

骁骑营由八旗都统直辖;前锋营、护军营、步兵营各设统领管辖;健锐营、火器营、神机营由于都是特种兵,设掌印总统大臣或管理大臣管辖;虎枪营专任扈从、围猎等,设总统管辖;善扑营则专门练习摔角。

  驻防八旗「大军区」驻扎于全国各重要之地,视情况不同设将军、都统、副都统、城守尉、防守尉等官。

内地将军等只管军事,而驻扎边疆的将军等要兼管民政。

清朝的将军是满官的称号,战时则任命亲王为大将军。

  绿营即汉兵,驻扎京师的称巡捕营,归步军统领管辖。

绿营的建制分标、协、营、汛几级,标又分为督标、抚标、提标、镇标、军标、河标、漕标等,分别由总督、巡抚、提督、总兵、八旗驻防将军、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统率。

督标、抚标、军标、河标、漕标都是兼辖,实际各省绿营独立组织为提标、镇标,提督实为一省的最高武官,总兵略低于提督。

总兵以下,副将所属为协,参将、游击、都司、守备所属为营,千总、把总、外委所属为汛。

  行宪机构:

清朝沿袭明代设监察院「中纪委」,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为监察院长官,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则为总督、巡抚的加衔。

  地方行政:

清沿袭明制,大致分省、府、县三级,总督、巡抚为掌握行政、军事、监察大权的高级地方官员「省委书记」,布政「省长」、按察「政法委书记」两使为督、抚的属官。

与督、抚平行的有驻防将军「省军区司令」和提督学政,不过驻防将军只管八旗驻军;提督学政只管学校与科举考试,其权力不能与督、抚相比的。

省以下有道「地委」的设置,道为监察区性质,不算正式行政区。

道主要有分守道和分巡道两种,兼兵备衔,另有一些不属布政、按察二司的道,如海关道、管河道、督粮道、盐法道等。

省以下为府,设知府「市委书记」、同知、通判等官,与府平行的有直隶厅,设同知、通判。

府以下为县,设知县「县委书记」、县丞、主簿等官,与县平行的为散厅,设置同直隶厅。

在少数民族地区则设专门机构管理,即土司,一般分为两种:

一种由军事部门管辖,如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长官司等,长官为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等;另一种是由行政部门管辖,也设府、县等,官员称土知府、土知县,通常由少数民族头人担任。

  清朝官制(总表)文京内官武京内官武京外官大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正一品:

「正国级」

  文职京官:

太师、太傅、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殿阁大学士「政治局常委」

  文职外官:

无武职京官:

领侍卫内大臣「北京军区司令」、掌銮仪卫事大臣「中央机关事物局、安全局长」

  武职外官:

无从一品:

「正国级减」

  文职京官:

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副职」

  协办大学士「政治局委员」、各部院尚书「副总理兼部长」、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书记兼最高监察长」

  文职外官:

无武职京官:

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北京卫戍区司令兼北京市公安局长」、内大臣武职外官:

将军「八旗军大军区司令」、都统「八旗军首都及陪都军区司令」、提督「绿营军区司令」

  正二品:

「副国级」

  文职京官:

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荣誉称号,相当于总工会主席」、各部院左右侍郎「国务委员兼副部长」、内务府总管「中央办公厅主任」

  文职外官:

各省总督「大区书记,如以前的东北局、华北局等」

  武职京官:

左右翼前锋营统领「中央警备团司令」、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中央仪仗队」

  武职外官:

副都统、总兵「绿营集团军司令」

  从二品:

「部级」

  文职京官:

内阁学士「国务委员」、翰林院掌院学士「社科院院长」

  文职外官:

巡抚「省委书记」、布政使司布政使「省长」

  武职京官:

散秩大臣武职外官:

副将正三品:

「副部级」

  文职京官:

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副书记」、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信访办主任」、大理寺卿「最高法院院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文职外官:

顺天府府尹「北京市长」、奉天府府尹「直辖市长」、按察使司按察使「省纪委书记」

  武职京官:

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王府长史「军级军队领导」

  武职外官:

城守尉、参将、指挥使从三品:

「副部级减」

  文职京官:

光禄寺卿、太仆寺卿文职外官:

都转盐运使司运使武职京官:

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武职外官:

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正四品:

「厅级加」

  文职京官:

通政使司副使「中央信访办副主任」、大理寺少卿「最高法院副院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外交部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京职外官:

顺天府丞「北京市副市长」、奉天府丞「直辖市副市长」、各省守巡道员「地委专区书记」、武职京官:

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武职外官:

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从四品:

「厅级」

  文职京官:

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中央党校校长」

  文职外官:

知府「市委书记」、土知府「自治市市委书记」、盐运使司运同武职京官:

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二等护卫武职外官:

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正五品:

「厅级减」

  文职京官:

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各部司长」、太医院院使「首长医院院长」

  文职外官:

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武职京官:

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武职外官:

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从五品:

「副厅级加」

  文职京官:

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文职外官:

各州知州「直辖县书记」、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武职京官:

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三等护卫武职外官:

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正六品:

「副厅级减」

  文职京官:

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文职外官:

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武职京官:

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武职外官:

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从六品:

「县处级加」

  文职京官:

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文职外官:

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武职京官:

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武职外官:

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正七品:

「县处级」

  文职京官:

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文职外官:

京县县丞「首都县副县长」、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县委书记」、按察司经历、教授武职京官:

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武职外官:

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从七品:

「副处级」

  文职京官:

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京职外官:

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武职京官:

七品典仪武职外官:

盛京游牧副尉正八品:

「科级」

  文职京官:

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文职外官:

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武职京官:

无武职外官:

外委千总从八品:

「副科级」

  文职京官:

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文职外官:

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武职京官:

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武职外官:

无正九品:

「股级」

  文职京官:

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文职外官:

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武职京官:

各营兰翎长武职外官:

外委把总从九品:

「副股级」

  文职京官:

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武职京官:

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武职外官:

额外外委未入流:

「普通科员」

 

文官官职:

正一品:

文职京官:

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文职外官:

从一品:

文职京官:

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职外官:

正二品:

文职京官:

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

文职外官:

各省总督

从二品:

文职京官:

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文职外官:

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正三品:

文职京官:

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

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从三品:

文职京官:

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

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正四品:

文职京官:

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京职外官:

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

从四品:

文职京官:

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

文职外官:

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

正五品:

文职京官:

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

文职外官:

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

从五品:

文职京官:

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

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正六品:

文职京官:

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

文职外官:

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

从六品:

文职京官:

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文职外官:

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正七品:

文职京官:

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

文职外官:

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

从七品:

文职京官:

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

文职外官:

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

正八品:

文职京官:

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

文职外官:

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

从八品:

文职京官:

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

文职外官:

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

正九品:

文职京官:

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

文职外官:

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

从九品:

文职京官:

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

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

未入流:

文职京官:

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崇文门副使

文职外官:

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

 

武官官职:

正一品——领侍卫内大臣。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首都卫戍司令。

清代只有满族将领才能担任这个职务。

从一品——将军、都统、提督。

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军委委员、陆军各军区司令、海空军司令的级别。

正二品——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副将。

大致相当现在的各集团军首长。

正三品——参将。

从三品——游击。

大致相当现在的师级领导。

正四品——都司。

从四品——城门领。

也许相当于团级吧以下就不一一对比了。

这只是大致的比较不能与现在的级别一一对应。

正五品——守备。

从五品——守御所千总。

正六品——门千总、营千总。

从六品——部千总。

正七品——把总。

从七品——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外委千总。

从八品——委署骁骑尉。

正九品——外委把总。

从九品——额外外委。

这些武官都有自己设在军营内的住所但三品以上才能称为“府”。

他们也有另外的私宅有些就设在府邸后面但按规定在当值值班时只能住在军营里不能随便外出。

不过晚清军备废弛也就没人管了。

这些武官都随下属的部队驻扎在各地一般是比较固定的。

如果发生战事他们当然要按皇帝的命令率领所属军队参战但一般不迁私宅。

因为打完仗大多数还是要回原驻地的。

如果要长期换防也就不得不搬家了。

这些武官的出身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世袭的军职如贵族子弟或父亲因公殉职都可以被直接授予官职品级。

第二种是科举夺魁而得官。

科举分文武两种参加武科举考上进士以上级别者可以授予武职。

第三种是从士兵中选拔有才能的立功者授予武官品级也就是“行伍出身”。

清代早期的官场是很清廉的武官都凭才能和战功来获得升职。

即使贵族子弟也绝没有无功受禄的事。

但后期官场腐败贿赂成风武官升职的“渠道”也就很复杂了

 

清朝的爵位分宗室、功臣两种

宗室爵

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一至三等镇国将军、一至三等辅国将军、一至三等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共十二级,辅国公之前八等称入八分公,与之后的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等爵位不同。

册封嫡子共二级,分别为世子(亲王嫡子)、与长子(郡王嫡子)。

功臣世爵

乾隆十六年定制,功臣世爵为以下二十七等:

公,分一至三等,超品

侯,分一等侯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二等侯.超品;

伯,分一等伯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伯,超品;

子,分一等子兼一云骑尉,及—至三等子,正一品;

男,分一等男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男,正二品;

轻车都尉,分—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及—至三等轻车都尉,正三品;

骑都尉,分骑都尉兼一云骑尉及骑都尉二等,正四品;

云骑尉,正五品;

恩骑尉,正七品。

功臣世爵俸禄

 

太监的品阶

清代官位品级的标志是以在蟒袍外罩的天青色褂子上所绣的文禽、武兽的补子来显示的。

太监没有官位,不能穿补服,只能穿箭袖蟒袍.

但是康熙末年规定太监最高官位为5品,最低为8品,乾隆七年规定太监官位最高为4品而且永为定制!

慈禧太后因为宠爱李连英,打破了祖宗的定制,封李连英为2品。

这也是清朝历史上太监最高的品位!

清朝统治者开国后,汲取了前朝宦官乱国的教训,制定“祖制”,对宦官限制很严。

例如规定太监最高是四品官衔(在清朝只有一个太监是四品官衔,述有五品、六品至九品,然而被授到这一品级的太监也不出100人。

在清朝宫禁之内,太监总额为3000人,比明朝少得多),不准干预政事,不准和外官交往,不准离开京城,违者斩无赦。

所以,在清代的前期和中期,太监的势力不大,后期那个恃宠而骄的太监安德海被斩,其理由也是“违反祖制”。

总管太监:

四品,也有以七品执守侍充者,官衔为宫殿监督领侍,宫殿监正侍,计14人。

副统管太监:

六品,官衔为宫殿监副侍,也有执守侍衔者,计8人。

首领太监:

八品使监,也有无品级者,计43人。

笔贴式太监:

八品侍监,此品级太监只有敬事房才有。

太监:

从事扫除、守护之役者,无品级,人数不定。

不同品级的太监,穿着也不相同,一般来说,赏有太监顶戴的称为老爷,无顶戴的称为师父。

在清末,督领侍张德安,长春宫的大总管张谦和,二总管阮进寿就是二品顶戴--“红顶子”。

大总管、二总管依次往下排分为带班太监首领,御前太监,殿上太监,另外,是众多的小太监和从事劳作的下层扫殿太监,登记森严,一级压一级。

此外,在各宫殿太监中,还设有总管、首领、掌案的、回事的,以及小太监。

其他宫内各个处所,又分为首领、大师父、二师父、带班、陈人,最末一等就是徒弟了。

太监头目都收徒弟,下班后,捧洗漱用具、拿扇、持麝尾,都有徒弟侍侯。

到了晚清,随着各种需要,分管什么职责,就有什么名目的太监,如驮妃太监、侍膳太监等,连外国进贡来的自鸣钟,也有专门太监负责,称其为“自鸣钟太监”,可谓是名目繁多,令人瞠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