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市舒州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月考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85475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57.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安庆市舒州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月考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安徽省安庆市舒州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月考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安徽省安庆市舒州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月考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安徽省安庆市舒州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月考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安徽省安庆市舒州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月考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安庆市舒州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月考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docx

《安徽省安庆市舒州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月考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安庆市舒州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月考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安庆市舒州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月考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docx

安徽省安庆市舒州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月考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

舒州中学11月份月考高三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50分)

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

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

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诸侯,诸伯,诸子”以及贵族朝会的信息可以推断出与西周分封制度有关,故A项正确;材料中虽有“三公”,但只有“九夷”而无“九卿”,不是三公九卿制,故B项错误;C项是秦朝推行全国的;D项是西汉初年的地方行政制度。

所以答案选A。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度

2.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答案】D

【解析】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故A正确;宗法制讲究嫡长子继承关系,故B正确;宗法制下体现血缘关系的继承关系,故C正确;D不属于血缘关系的选举,符合题意。

3.“宗”是一个会意字。

在甲骨文中,宗字作“”,“

”象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

A.祖先牌位

B.皇帝宝座

C.青铜兵器

D.铁制农具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宗是一个会意字,所以这个字的每个部分都有一定的含义,题干中

说表示宫室屋宇,所以“

”就有可能是摆在宫室屋宇内的祖先牌位,再结合我们平时所提到的祖宗、宗法制、宗庙等说法,就可以确定该选A。

皇帝出现在秦朝,铁制农具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字,故排除掉BD;

表示宫室屋宇,兵器象征战争,而战争不可能在“宫室屋宇”下进行,故排除C。

所以本题答案选A项。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4.在中央集权体制初创的秦朝,选用啬夫的是

A.太尉

B.皇帝

C.郡守、县令

D.丞相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郡县制。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尉名义上掌管军事,一般是虚职,故A项错误;秦朝皇帝直接任免三公九卿和郡守县令,故B项错误;丞相总揽六部百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故D项错误;啬夫是乡一级官吏,职掌听讼、收取赋税,因此选用啬夫的是郡守或县令。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考点定位】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

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汉代外戚干政的背景,意在考查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可知,皇帝母族得到重视,故C项正确。

A项是其目的之一,不是背景,排除;外戚干政违背了“家天下”的观念,排除B项;王国问题在汉武帝时期得到解决,排除D项。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外戚干政

6.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

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

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

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A.唐朝的门下省

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

【答案】A

7.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

田歆对他说:

“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

”这体现了

A.地方无选官权

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察举制的弊端

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可能出现任人唯亲的现象,说明察举制存在弊端,故答案为C项。

推举权力在地方,排除A项;B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根据所学,察举制的举荐方式是自下而上,而不是自上而下,排除D项。

8.雍正八年因西北用兵,特设军机处,经制规划,多为其(张廷玉)手定……军机处地处隆宗门内,严禁外人进入,且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办公场所只有几间值班用的平房。

此设置

①强化了君主专制

②提高了行政效率

③减少了行政运行成本

④保障了决策机密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具有“简、速、密”等特点可知军机处的设立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行政运行成本,保障了决策机密性,故②③④三项正确;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故①正确,因此答案为D项。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军机处

9.《明史》记载“居正为政……及史部左侍郎张四维人,恂恂若属史,不敢以僚自处。

……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谓当剖棺戮死而姑免之”。

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

A.皇权与内阁的矛盾不可调和

B.内阁成为制约皇权的中央机构

C.内阁权力源自于皇帝的旨意

D.内阁首辅演变为事实上的宰相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材料提到,“居正为政……及史部左侍郎张四维入,恂恂若属史,不敢以僚自处。

……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谓当剖棺戮死而姑免之”。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居正的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内阁权力自于皇帝的旨意,因此选C。

AB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内阁

10.古代雅典法律规定:

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

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

B.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

C.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D.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据材料提到,古代雅典公民自杀前必须提出申请,而未经允许的自杀将被视为犯罪行为,这充分说明古代雅典对公民个人自由的严格限制,C项符合题意。

A项不符合史实,雅典的法律体系在当时并不完备,故A项排除;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故B项排除;自然法则强调人的自由是天生的,故根据自然法则,自杀也应该是人自由选择的权利,故排除D项。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特点

【名师点睛】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是全体公民是统治者,参与政治,集体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公民集体内部相对平等;法律至上。

但雅典民主政治中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其实质和局限性是雅典民主政治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位和利益,其实质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是少数人的民主。

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11.雅典梭伦改革、秦朝实行郡县制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

①都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都有利解决社会矛盾

③都打破了世袭特权

④都奠定了民主政治基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雅典并不是中央集权,中国的秦朝和隋唐时期也并不是民主政治,所以本题凡是含①、④均是错误的。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梭伦改革、秦朝实行郡县制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的共同作用

【名师点睛】本题涉及到雅典的梭伦改革、中国的郡县制和科举制度,以三者的共同作用为载体重点考查了古代中国和古代雅典的不同的政治体制,本题关键在于对于两个国家的政治体制的显著特征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对于中央集权、民主政治的内涵要有正确的理解。

12.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屈维廉在他的专著里特别强调荷兰的威廉入侵英国的重要性,称这是“欧洲所有的新教徒共同汇合在一起来帮助拯救英国,并成为英国历史上的决定性的转折点”。

“转折点”在此主要是指

A.王权的结束

B.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

C.国王与议会之间形成了制衡关系

D.责任制内阁形成

【答案】B

【解析】英国“光荣革命”之后国王权力受到限制,议会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

A项说法错误,转折点之后依然存在国王;B选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C选项说法错误,议会权力凌驾于王权至上,不存在制约关系。

D项错误,责任制内阁开始形成于1721年。

13.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

这一规定违背了《独立宣言》中提倡的

A.主权在民原则

B.天赋人权原则

C.各州自治原则

D.各州平等原则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意在强调不是每一个人都算一个人的,是对黑人存在歧视的,是违背天赋人权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主权在民原则,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各州平等原则,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考点: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美国1787年宪法

14.1895年,一位中国外交官对当时四个欧美国家的政体分别作了如下评述。

其中对德国的评述是

A.“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

B.“君主能以事下会议而不能独断”

C.“议院主议法,政府主行法,察院主断法”

D.“上议院主用世爵,参以选举,君权仍重”

【答案】D

【解析】“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说明议会掌握主要权力,这是法国议会制共和制的特点,故A项错误。

“君主能以事下会议而不能独断”说明君主能组织召开内阁会议,但议会能限制君主的权力,避免其专断,这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故B项错误。

“议院主议法,政府主行法,察院主断法”说明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属于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三权分立,这是美国总统制共和制的特点,故C项错误。

“上议院主用世爵,参以选举,君权仍重”说明上议院主要成员是世袭的王爵,国王掌握国家大权,符合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德国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和决定对外政策等,故D项正确。

15.某学者说:

“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

”“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A.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

B.“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

C.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D.“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据材料提到,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属于“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故D正确。

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不属于根本原因,故A排除。

“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源于阶级局限性,故B排除。

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也源于阶级局限性,故C排除。

考点: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太平天国运动·评价

【名师点睛】太平天国历时14年,达到了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南方兴起而波及全中国的农民战争,也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农民战争,而且它在新的时代,有新的特点和水平还开创了中国农民战争不少先例,例如中国农民起义第一次遭到中外势力共同镇压、利用西方宗教发动起义。

16.从1895年5月底台北阻击战开始至台南陷落,前后五个月,日军共伤亡三万二千三百多名,比在整个甲午战争中损失的人数还要多。

作为侵台主力的近卫师团,死在台湾的官兵就将近半数。

敌中将师团长能久、少将旅团长山根等将领和大批官佐,亦在侵台战争中丧命。

材料表明

A.日本侵略者遭到沉重打击

B.清王朝统治的腐朽无能

C.台湾反割台斗争得到支持

D.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统治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日军共伤亡三万二千三百多名”、“比在整个甲午战争中损失的人数还要多”、“死在台湾的官兵就将近半数”等,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得出题干材料所要强调的中心意思,就是日本侵略者遭到沉重打击。

BCD三项表述与题干意思无关,排除BCD。

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A。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中国军民沉重打击日本侵略者

17.近代西方观察家曾将当时的一场战事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一国的战争”。

其依据是

A.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来侵略已无力反抗

B.甲午中日战争时中国民众民族意识未充分觉醒

C.清政府反对李鸿章因朝鲜问题与日本交战

D.力量弱小是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军战败的根本原因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材料,此题考查的是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相关史实。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当时已是一个现代化国家,中国在战争中所面对的是日本民族团结一致的力量。

在中国,这次战争没有影响到普通民众,这场战争几乎全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在作战。

西方观察家就精辟地将这场战争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之间的战争”。

由此,得出这样结论的依据就是指中国民族意识尚未觉醒,B符合题意,正确答案选B。

其余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近代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甲午中日战争

18.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

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

这表明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答案】B

........................

考点: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东南保护约款》

19.从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孙中山“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历史变迁,说明

A.专制与民主构成传统社会主要矛盾

B.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世界潮流

C.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

D.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是在强化君主专制,而“敢有帝制自为之,天下共击之”则说明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已经是历史潮流,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当然不能起决定作用,其他的两个选项是不能说明材料所说的“历史变迁”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选项。

考点: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顺乎世界之潮流·民主共和思想

【名师点睛】专制与民主是一对相对概念,这一对概念从西方引入到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开始逐渐流行起来。

对于中国近代的专制与民主的问题,最早起源于中国近代化的戊戌变法,在辛亥革命之后帝制消失,但是封建的思想和经济制度依旧存在,所以说专职的形式虽然不存在了,但是思想依旧存在。

20.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次日,即电告各省都督:

“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

”下面关于孙中山改历改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宣告了清朝统治的结束

B.含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思想

C.彰显了孙中山的共和观念

D.意在破除君主制度给人们的思想束缚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此题的能力层次比较复杂一些。

仅从A答案判断,属于知识再认再现,1912年3月宣统帝退位,清朝统治结束,此项符合题意;后面三个选项属于“三民主义”知识的理解和运用,B答案要熟知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理念,结合材料信息“黄帝纪元”可判断不符合题意,故不选;学生要熟知“民主主义”,知道孙中山是要推翻帝制,实现民主共和,所以不采用传统年号纪年,而以国家为主体,公元纪年,C.D就不符合题意。

所以最后选择A。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中华民国的建立;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民权主义

21.1923年,陈独秀说:

“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遂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实际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

”陈独秀所说的“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指

A.武装革命

B.无产阶级革命

C.民族革命

D.国民革命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据材料提到,五四运动……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逐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实际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指无产阶级革命,故B正确。

武装革命,没有突出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故A错误。

民族革命,也不符合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背景,故C错误。

国民革命,在1924年发生,不符合题干时间,故D错误。

考点: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五四运动

【名师点睛】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是五四运动的思想指导者;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是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创始人;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最主要的领导人;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个深刻总结、反思苏联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验、教训的人。

22.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

“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自由的权利的。

”据此可知,《宪法大纲》

A.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

B.全面贯彻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C.一定程度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

D.消除了俄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

国民革命运动开始于1924年国共合作,结束于1927年国共合作的破裂,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由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时间错位,故A项错误;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其目标是反帝反封建,并不反对资产阶级,而《宪法大纲》中剥夺“资本家、富农”的政治权利,同民主革命纲领是不符的,故B项错误;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属于进步的革命力量,《宪法大纲》中剥夺“资本家、富农”的政治权利,说明其含有理想化因子,一定程度脱离实际,故C项正确;江西瑞金时期,党的领导人很多还是从莫斯科回国者,因而此时苏联对中国革命影响刚还较大,故D项错误。

考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国共十年对峙·工农武装割据

23.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

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

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1928年这一时间信息分析可知,当时中共六大认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不足以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必须要联结“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这充分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仍然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名师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的革命道路,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的解读与分析,注意题干的时间“1928年”。

24.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

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从时间和地理位置看,完成重要塞区建设以及构筑工事,是做好对日抗战的准备工作,故答案为C。

A项从地理位置上看不符合,沿海和华北并不是当时反蒋激烈的地区;从地理位置上看,不符合“围剿”红军的目的,红军主要是在华南和西北活动,排除B;D项从材料看不出国民政府有这样的目的。

考点: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抗日战争·抗战的准备

25.假如以“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为主题收集相关资料,你应该选择

①1825年经济危机的状况

②马克思在柏林大学的求学经历

③圣西门的论著

④巴黎公社起义的经验教训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④

【答案】C

【解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加剧了工人贫困和社会动荡。

为了探究矛盾的症结所在,找到社会发展的良策,圣西门等有识之士提出了一些改造社会、建立理想社会的设想,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现实和理论基础,故①③两项的表述符合题意;马克思在柏林大学求学期间,阅读大量进步书籍并积极参与进步组织的活动,为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故第②项的表述符合题意;第④项中的“巴黎公社起义”发生于1871年,晚于题目中“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间“1848年”,故排除。

故选C选项。

二、非选择题(50分,26题26分,27题24分)

26.“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

”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中期写下了这句名言,创立了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

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列宁晚年在总结十月革命的意义的时候说:

“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

材料三

(1)材料一中图一到图三分别反映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体现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怎样的发展趋势?

(2)材料二中列宁所说的“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指的是什么?

俄国为什么能够成功地选择这条道路?

(3)材料三中图四、图五两个历史事件选择的革命道路有何差异?

简要说明选择道路差异的原因。

对此你有什么认识?

【答案】

(1)事件: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马克思主义诞生,巴黎公社成立。

发展趋势: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

(2)方法:

通过暴力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原因:

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无产阶级力量强大和无产阶级政党成熟。

(3)差异:

俄国通过城市武装暴动取得革命胜利;中国通过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

原因:

根本原因在于两国国情差异。

俄国是相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力量强大,城市里革命力量强大。

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农民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城市敌人力量强大。

认识:

马克思主义只有同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解析】试题分析:

(1)考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与实践,根据图片概括。

(2)考查十月革命知识点,分别从性质和背景分析。

(3)材料三反映的苏联与中国不同的革命道路,图4是苏俄的以城市为中心,而图5则是中国的农村包围城市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从两国国情来分析原因,认识围绕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来总结。

27.材料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