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订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结题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83168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5.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修订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新修订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新修订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新修订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新修订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修订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结题报告.docx

《新修订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修订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结题报告.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修订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结题报告.docx

新修订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结题报告

学校教育留守儿童体系及机制建设与实践

(结题报告)

法官镇中心学校马景山

【课题简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良性运转,加之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促使大量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

他们为改变生存状况而外出务工,一代接着一代,奔波于城市、矿区,忙碌于生活、生计。

但是他们很难拔寨而起,摇身一变而成为城市居民,更难以一夜暴富而举家安居乐业。

所以结婚生子后就把孩子遗留在家乡,更有甚者,婚姻离异和事故伤亡造成相当数量的单亲家庭子女也只能放在“家”中,托付给老年人养育——这些留在农村隔代管护或者寄养他家的孩子,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这就是农村留守儿童。

多年来,我校每学年300名左右的学生中,留守儿童持续保持在200名上下,约占学生总数的60%以上。

他们缺少必要的父母亲情和家庭监护,在生理上、心理上形成了种种缺陷。

农村留守儿童目前的教育现状如何?

学校又该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研究就自然成为教育工作者的研究课题。

2009年学校成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组,提出立项申请,当年报请县教研室批准立项,学校课题组制定实施方案和研究目标,开展留守儿童调查问卷,收集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分析,选择方法与对策。

经过两年多的研究,我们基本实现了预定目标,真实、全面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学习、生活状态,为学校和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背景资料和学术支持,学校留守儿童家长培训班被学校确定为家长学校,课题组相关科研论文多人次在刊物上发表或获县级奖励,学校形成人人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益。

 

 

第一部分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儿童是整个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成长中的小公民。

他们的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学习能力和发展状况,是整个社会道德水平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从长远看,公民道德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

帮助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既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

“播种一个行为,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从某种意义上讲,“习惯决定命运”。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

“教育无非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变成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巨大力量,终生受益;反之,从小忽略良好习惯的培养,而让不良习惯成为恶习,必将贻误终身。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改革体制高速发展,随着经济建设活动的风起云涌,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和经济效益好的工矿区,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加,其留守时间甚至贯穿于整个义务教育的学习时段。

而在山阳县法官镇这一边远落后贫困山区,本身文化程度、文明素质并不赢人的农民工,迫于生计和眼前利益,纷纷外出务工,造成留守儿童剧增的现象和不良后果更加严重。

这些儿童由祖辈或亲友监护,父母每月寄一些生活费回家,对子女的行为品德、学业成绩、心理健康等方面内容知之甚少,教导无方,无力管护。

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相比,他们与父母长期分离,缺乏亲情关爱,由于家庭监护力度不够,这必然给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许多问题。

一、隔代抚养和教育的弊端

1、隔代抚养较之父母抚养,更易养成孩子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的性格。

老人的心都比较慈善;再加上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由祖辈抚养,祖辈们更是备加关爱,真可谓“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

出于这种溺爱,什么事都依着孩子,迁就孩子,为孩子辩解。

而在这种溺爱、袒护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极易形成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的性格。

这实际上已经给孩子培植下了诱发心理问题的病灶,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2、隔代抚养常常使孩子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产生情感和人格的偏差,既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影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和关系。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感情所不能取代的。

即使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婆外公整天全身心地泡在孩子身上,将自己全部感情投到孩子身上,也是无法取代父母之爱的。

孩子缺少血肉相连的父母之爱,极可能使孩子因情感缺失而产生情感和人格上的偏差,导致产生诸如心理和行为障碍、对人对物缺乏爱心、易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等问题。

另外,隔代抚养也会影响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有时甚至是一辈子的。

笔者的一位同学,因觉得城市的教育条件较好,就将孩子送到在西安的姐妹家寄养,一直到孩子11岁时,才接回到身边。

可孩子回来后,与父母好像是陌生人似的。

开始孩子的父母以为与孩子还处于磨合期,就想尽一切方法拉近与孩子的距离,然而几年过去了,他们与孩子的关系仍处在开始的状态,令他们后悔不迭,痛苦不已。

3.隔代抚养最严重的危害还在于这种抚养方式极可能导致小孩心理变异,产生诸多心理问题和疾病。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隔代抚养一般会导致以下几种心理问题和疾病。

第一,孩子长期处于老年人的生活空间和氛围中,耳濡目染老年人的语言和行为,这对于模仿力极强的孩子来说,极有可能加速孩子的成人化,或更严重的造成孩子心理老年化。

第二,由于老年人大都喜欢安静而不喜欢运动与外出,极有可能使孩子的视野狭小,使孩子缺乏应有的活力和活泼,不利于养成孩子开阔的胸怀,活泼、宽容的性格。

这样使孩子长大后,为人心胸狭小,不善与人交际,易产生交际恐惧症。

第三,人老后,其思想很容易固定化,行为模式化,往往表现出固执、偏激、怪异的想法与言行。

这极不利于孩子的性格培养,可能导致孩子产生怪异的心理和行为、人格的偏离、暴力倾向加剧等等。

第四,老年人抚养孩子,常常是过分的关心和溺爱,包办孩子的一切事情,使孩子没有机会做自己的事情。

长此以往,会使孩子缺乏独立性、自信心和果断力,产生依赖心理和受挫力差的毛病。

这使孩子在成长中,稍微受挫,就一蹶不振,产生心理与行为的障碍。

二、留守儿童个性成长不健全的主要表现

1、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是与父母亲疏不同,遇到一些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

在调查中发现,有20%的外出务工父母一个星期左右和孩子联系一次,30%的一个月联系一次或很少联系。

很多父母半年以上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这种长期的父母分离导致孩子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

因此,他们性格上自卑封闭、自暴自弃、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不愿意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容易掉眼泪。

自尊心过强、内心较敏感,对老师亲友等的管教和批评容易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

总感觉有人在欺负他,斤斤计较,不合群。

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认为父母为了赚钱而抛弃了自己,对父母的外出不理解,甚至憎恨他们。

2、学习上往往变得消沉,课堂听课不能集中注意力;同时由于缺少家庭对他们学习的监督,留守儿童的学习往往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应付了事,有的干脆不做不交作业,导致成绩直线下滑。

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强烈的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好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不求上进。

据调查,仅有15%的孩子能够自觉学习,大多数孩子需要在督促下学习。

还有不少孩子上网成瘾,荒废学业,义务教育没有完成就流落社会。

据调查,留守学生的学习成绩一般都较差,倒数几名的大部分也是留守学生。

更令人担忧的是学习无用论在他们心里滋长,他们认为以后不管学历如何都是出去打工的,那现在学习好坏就无关紧要了。

3、行为上存有偏差:

一是学校的要求他们很难认真做到,比如,按时上课,按时完成作业等等。

二是在学校里受不得一点委屈。

特别是在班上和同学发生冲突时,往往喜欢去占上风,要是没有占到上风的话,就会想方设法去报复。

三是语言不文明,行为粗野,基本的日常文明礼貌规范都不遵守。

有部分留守学生,由于家庭教育是一片空白,长辈们只管吃的饱,穿的暖,其他的一切都希望学校来管。

不管孩子在家里多么不守规矩,多么横行霸道,他们都能忍让和迁就。

这部分学生在学校违反学校纪律,不服管教,总是大事不犯,小事不断,骂人,打架甚至是斗殴。

4、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

留守儿童因为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

对老师,临时监护人的管教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

调查显示,54%的留守儿童和他们的临时监护人有矛盾,其中15%经常有。

53%的留守儿童表示学习上遇到困难感到无助。

39%的留守儿童表示曾经受到同学的欺负。

还有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无情。

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环境和发展困境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成了一个非常现实的并且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

这不仅关系着亿万家庭的幸福和快乐,而且关系着社会的长久发展,更对学校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战。

三、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和探索留守儿童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

扎扎实实规划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协调和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推动农村走向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道路。

因此,学校德育建设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前瞻的眼光为国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精神动力,促进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和谐发展。

(二)研究和探索留守儿童人格和品德教育是新时期德育教育工作的需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阶段学生意识发生了变化,由简单走向复杂;整体上讲,独生子女多,心理较脆弱,生活上养尊处优,易偏激;家庭社会的期望值高,社会压力大,学生心理负担重,学生思想贫乏,价值观、人生观取向不定;娱乐方式多,信息渠道多元化,学生易误入歧途,学习压力大,每天只盯着课本,生活方式单调,思想与社会现实脱节。

而留守儿童在人格、品德、行为习惯等方面面的养成教育却更加缺失。

面对如此种种现象,学校教育工作与评价机制必须要有科学的体系、规范的内容和鲜明的主题,以引导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形成规范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个人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三)研究和探索留守儿童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以人为本是21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多元并重的培养目标,说明培养对象是完整的生命体,学校如何促进学生生命体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已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迫切的议题。

(四)研究和探索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对传统德育工作模式和德育评价体系实施改革的需要。

当前及过去的德育模式不全面,对学生忽视了其主动性,内容上单一,不合实际,形式上只注重说教灌输,评价上局限于过去既定框框,这样的德育教育过程学生个性得不到体现,学生的情感得到压抑,学生的生活被人为扭曲、异化,学生的人格得不到健全发展,所以德育工作模式与评价体系急需改革。

(五)研究和探索小学生特别是留守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积极矫正其人格不健全、学习有困难、品德有缺陷等问题,更是实施科研强校、质量兴校的战略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

坚持不懈地开展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不断提高小学生道德素养,大力养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德育工作者要认真贯彻实施《小学生日常日常行为习惯》重点进行遵守校规校纪、法律、法规教育,培养学生自觉遵守法律。

法规、社会公德和社会秩序的意识和习惯。

加强诚信教育,培养诚实待人,守时守信的优良品质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之一是增强德育的实效性、针对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结合我校现有的德育工作经验,我们研究探索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新途经,为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办学品位注入新的活力

第二部分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着眼于留守学生的教育发展,反思学校教育工作,探究改进教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

依据小学生日常生活行为习惯形成的规律,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坚持对留守学生进行《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教育,按年级分时段设计活动主题,从小事做起,从培养兴趣着手,从身边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增强积极的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品德。

2、改进教育工作根植于留守学生的现状与需求研究,从而体现新课程理念,让教育工作服务于社会。

通过探究留守学生日常学习习惯养成教育滞后的原因,探求素质教育及德育工作模式与评价体系的建立,教学内容与活动内容的更新,能力的培养和品质的形成,积极完善学校新课程教育工作具体目标、内容和工作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

3、以留守学生特定群体为单位,组织实验研究,通过对比寻求有效教育途径。

寻求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最佳整合,保证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与留守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充分发挥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对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开展及时的、有针对性的、注重实效的工作,全面开展留守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既可以提高学校德育整体效益,又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第三部分课题概念的界定

1、“农村小学”:

本课题主要研究山阳县法官镇中心学校及周边学区行政村初小(我校高年级生源单位)。

2、“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本课题主要研究如下几类家庭中的在校学生:

(1)父母一方外出,另一方与孩子一起留守的家庭,我们称这样的孩子为半留守学生;

(2)父母双方均外出,孩子与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属在一起的家庭,我们称这样的孩子为全留守学生;(3)父母离异或一方死亡,我们称其为单亲学生。

3、“教育现状及对策的研究”:

课题重点调查留守学生目前在学校的各种表现,以及学校教师在教育中面临的确实存在的种种问题,探究指导留守学生如何生活、如何学习,如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何形成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等方面的多种途径和操作性强的有效策略,以及挖掘留守学生成长方式中的积极因素。

 

第四部分研究现状及研究价值

一、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本课题研究、分析和解决学校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留守儿童教育研究问题,早已成为教育学家和教育工作者普遍关心的教育问题。

有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已开始并产生了一些影响广泛的成果,但这些研究基本侧重于高校学者们的理论研究,而针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智力的问题研究和教育实践还缺少的太多,是远远不够的。

已有的研究往往注重现状的分析,但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智力的教育还没有较完善的方案出台;已有的研究往往注重针对性矫治留守儿童问题,但从系统层面解决这一问题还鲜有涉及,譬如国家和地方的建章立制以及机制建设;在留守儿童大量存在的地区,社区教育及其十分必要的设施建设,包括留守儿童异地随父随母的入学就读问题,从而彻底解决择校问题等等。

本课题拟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借鉴教育理论,针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智力的教育作进一步的理论梳理和实践探索,以探索适合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二、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主要观点:

研究、探索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的过程就是构建更加和谐的育人环境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1、探索学校育人功能的新发展,构建更加和谐的育人环境。

2、进一步探索出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教育方法及发展方案。

4、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研究,适应当前农村现状的要求,对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新农村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本课题的研究价值:

基于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现有研究成果的理解和运用,在学校,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等方面加以引导、梳理、教育,促使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实现教育目标,构建和谐校园。

在家里,使家庭更加和睦、幸福,促进农村家庭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构建和谐家庭。

在社会,对促进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五部分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课题研究、实施的主要目的在于将留守儿童的这一特殊群体的问题与社会转型期少年儿童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区别开来,真实、全面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学习、生活状态,了解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分析留守儿童长远发展趋势,探索有效推进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的方法和手段,为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背景资料和学术支持。

一、课题研究总体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寻求有效的对策,改变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

2、开发留守儿童的情商,激励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社会,孝敬父母,提升亲情。

3、通过补偿亲情活动,使留守儿童缺失的亲情得以回归。

4、构建对留守儿童亲情补偿教育的模式。

5、通过研究解决如何使留守儿童健康地成长。

使留守儿童和普通儿童一样在爱的蓝天下快乐地学习成长,同时进一步丰富三位一体教育理论的内涵。

二、课题研究具体目标

1、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品德等各方面现状的调查。

通过对留守儿童实施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与途径的研究与实验,进一步增强师生的道德修养与情感素养,更新养成教育方法促进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掌握先进的德育方法,端正教育思想,推进学校德育工作改革,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2、影响学生各种现状形成的原因分析与思考。

通过对学生各种现状形成的原因分析与思考,研究与实验着力加强合作教育、理解教育、情感教育、自信教育、自主教育、尊重教育、责任感教育,重点进行遵守校规校纪、法律法规教育,大力开展自律教育和诚信教育,牢固树立起“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活动育人、育人为本,德育为首,全面发展”的观念,树立起“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才”的人才观,树立起“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关,树立起“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和终生幸福奠定基础”教育价值观,充分发挥学校在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3、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方法研究。

通过对小学生实施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法和途径的研究与实验,构建留守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模式和评价体系,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建立和健全多途径、多方位的养成教育和习惯培养教育网络,转化认知型。

养成教育观念,使养成教育生活化、具体化、系统化,将养成教育渗透、整合到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掘和构建校学生日常行为习惯教育体系,积极创建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模式及保障机制。

4、通过对小学生实施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法与途径的研究与实验,让受教育者了解掌握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培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尊感、友谊感、正义感、责任感、集体荣誉感,从而达到激励人、教育人、塑造人、规范人、指导人的目的,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提高学校德育整体水平,推进学校德育内容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建设。

5、校园环境建设、教育监护机制建设对于留守儿童成长帮助。

通过对留守学生行为习惯成因的研究,通过由各种环境对行为习惯形成的影响分析及各项主题活动对学生良好品德培养的助进作用的探讨,通过对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系统研究,探究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有相结合物有效方法和途径。

力求取得成功经验,不断扩大实验及辐射面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6、三位一体教育网格化建设在构建和谐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环境影响教育的深入探究,进一步拓宽教育渠道,构建“和谐亲近,自主体验,引导鼓励,循序渐进”的教育工作模式。

从学生自身行为习惯出发,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出发,引导学生团结友善、和谐合作、自主进取、积极探索,努力创造的情感体验、思想认识、行为习惯和优良品质,自觉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为他们的人生发展奠定基础。

三、研究重点:

在于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研究,核心是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寻求一套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和措施。

在学校形成人人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

第六部分课题研究的方法及对象

一、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以专题活动调研法、行动调研法和教育经验总结法为主,着重于序列中的活动内容研究,辅之以文献分析法、观察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实验法、理论综合法等。

具体操作规程:

第一步,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品德等各方面现状的调查。

采用问卷调查、座谈、日常观察等方法,客观分析当前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现状、原因,围绕活动主题设计相关问题。

第二步,影响学生各种现状形成的原因分析与思考。

①主观因素的分析(学生自身的心理、生理方面的因素)②客观因素的分析(家庭教育亲情缺失、教师关爱、学生之间的影响、社会等因素)。

采用观察法、问题研究法、理论综合法、文献分析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学习借鉴外校先进德育教育经验,结合本校活动主题目标,确定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法、手段形式、机制和评价体系。

第三步,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方法研究:

①、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研究;②、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③、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习惯。

创新各种教育方法,积极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对我校养成教育活动序列中的各阶段各主题通过调研法、行动研究法,实地考察法、教育经验总结法等方法,对每次活动进行一次总结,对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及能力迁移,情操培养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二、研究对象:

此次调查研究,确定了我校200名留守儿童为调查研究对象,他们分布在全校六个年级的9个班级当中。

 

第七部分研究过程

一、前期准备:

1、准备阶段(2009.3—2009.7)

学习有关理论资料,收集、调查有关留守学生的各种正面、负面的报道,结合本校实际制定研究方案。

2、调查统计阶段(2009.8—2010.2)

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统计我校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品德各方面的行为习惯,进行分析,形成共识,找出规律。

 

(一)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类型分析

 

表1:

留守儿童的家庭类型情况       

班  级

儿童总数

与母亲在一起

所占比率

%

与父亲在一起

所占比率

%

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一起

所占比率

%

与叔叔伯伯在一起

所占比率

%

与其他亲戚在一起 

所占比率

%

一年级

 18

 3

 16.67

 0

 0

 15

 83.33

 0

 0

 0

 0

二年级

 21

 8

 38.1

 2

 9.52

 11

 52.38

 0

 0

 0

 0

 三年级

 28

10 

35.71

5

17.86 

10 

35.71 

10.71 

四年级 

12 

12 

100 

 0

 0

 0

 五1班

 37

 12

 32.43

 4

 10.81

 10

 27.03

 8

 21.62

 3

 8.11

五2班

 29

 5

 17.24

 3

 10.34

 16

 55.17

 3

 10.34

 2

 6.9

 六1班

 33

 13

 39.39

 1

 3.03

 18

 54.55

 1

 3.03

 0

 0

六2班

 18

 7

 38.89

 2

 11.11

 7

 38.89

 1

 5.56

 1

 5.56

六3班

 27

 7

 25.93

 0

 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起诉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