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医学院预防医学儿童少年卫生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82688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41.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交大医学院预防医学儿童少年卫生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上海交大医学院预防医学儿童少年卫生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上海交大医学院预防医学儿童少年卫生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上海交大医学院预防医学儿童少年卫生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上海交大医学院预防医学儿童少年卫生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交大医学院预防医学儿童少年卫生学复习资料.docx

《上海交大医学院预防医学儿童少年卫生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交大医学院预防医学儿童少年卫生学复习资料.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交大医学院预防医学儿童少年卫生学复习资料.docx

上海交大医学院预防医学儿童少年卫生学复习资料

儿童少年卫生学复习资料

绪论

一、概述

1、儿童少年卫生学(childandadolescenthealth):

简称儿少卫生学,是保护和促进儿童少年身心健康的科学,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附:

临床医学是以个体为研究对象,其任务是诊断、治疗疾病;

预防医学是以群体为研究对象,其任务是预防疾病。

2、儿少卫生学的目的:

研究正在发育的儿童少年身心健康与外部环境及遗传的相互关系,制定相应的卫生要求和措施,预防疾病,增强体质,促进儿童少年健康。

目标:

保护、促进儿童少年健康

3、儿少卫生学发展特征:

⑴高度重视主要服务对象

中小学生三大特点:

①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②在学校接受教育;③集体生活。

⑵制定工作目标和提出干预措施时,关注其生长发育及其影响因素,常见病和伤害防治,还考虑其心理-情绪-行为发展特征和实际需求。

⑶核心任务是针对青春期少年的身心发展过渡性特点和特殊问题,提供良好的教育、保健和医疗服务。

4、儿少卫生学研究对象:

主要研究对象:

中小学群体(7-18岁儿童少年,即儿童期与青春期)。

年龄范围:

0~25岁,即出生婴儿到发育成熟的青年。

二、儿少卫生学的学科内容

1、生长发育:

⑴生长发育的特点及规律:

身体发育与心理发育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研究儿童少年心理发展及生长发育一般规律,从而提出预防干预建议。

⑵生长发育影响因素:

遗传因素、环境因素。

⑶生长发育的调查与评价。

2、疾病防治:

(以学生为主体)

⑴预防儿童少年常见疾病(包括新发传染病);

⑵成年期的早期预防;

⑶儿童少年伤害预防控制;

⑷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预防。

3、心理卫生:

⑴儿童少年心理卫生问题及表现(分学龄期和青春期两部分);

⑵儿童少年心理卫生服务;

4、教育过程卫生:

⑴与学习有关的卫生(脑力劳动卫生):

活动特性、变化、规律影响因素、评价方法、作息制度卫生;

⑵与体育课有关的卫生:

预防和正确处理运动性创伤;

⑶与劳动相关的卫生。

5、学校建筑设备卫生、学习用品卫生:

⑴设备:

学校选址、布局、采光、照明、课桌椅;

⑵学习用品:

书、笔、美术用品、涂改制品;

6、学校健康教育:

⑴卫生宣传=知识普及+宣传鼓动

⑵健康教育=知+信+行

⑶健康促进=健康教育+政策干预+社会支持

⑷三者关系:

后者包容前者,后者是前者的发展

⑸学校艾滋病/性病预防教育

7、学校卫生监督:

对学校环境、教学卫生、公共场所卫生、传染病防治。

三、儿少卫生学相关学科

1、基础学科:

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

2、跨学科:

教育学、发展心理学、临床精神病学、行为学、体育学、人类学、细胞分子生物学、性科学。

第一章儿童少年生长发育

研究意义:

①探讨生长发育规律、机制特点和动向

②研究生长发育的影响因素

③为制定发育评价标准及卫生政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一、生长发育概念

1、生长(growth):

指细胞的繁殖、增大和细胞间质增加,表现为组织、器官身体各部和全身大小、长短、重量和化学组成成分的变化。

——量变。

2、发育(development):

指身体组织、器官和各系统功能上的不断分化和完善过程,包括体力、心理、行为的成熟。

——质变。

3、生长和发育的关系:

在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两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生长是发育的前提,发育寓于生长之中。

细胞、组织、器官在形态增大、变化的同时,必然伴随功能分化和增强,而器官功能的完善须在生长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实现。

4、成熟(maturity):

指生长和发育达到一个相对完备的阶段,个体在形态、生理功能、运动能力和心理-行为等方面达到成人水平。

(具备独立生活和生养下一代的能力。

二、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1、生长发育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⑴人为地划分为六个阶段:

A婴儿期(infantperiod):

0-1岁

B幼儿前期(toddlerperiod):

1-3岁

C幼儿期(earlychildperiod):

3-6岁,也称学龄前期

D童年期(childperiod):

6-12岁

E青春期(addescence):

约10-20岁,女比男早1-2年

F青年期(youthperiod):

约18到25岁

⑵青春期与青年期在年龄划分时,存在交叉点,其原因是:

不同性别或同一性别的个体进入青春期的时间有所不同。

这样划分正是为了突出这一特点。

⑶分阶段划分的依据:

学科的特征,不同学科研究重点与工作内容都会有所差异。

分阶段的目的:

便于对各人群生长发育特点的研究。

⑷幼儿前期与幼儿期以3岁为分界点的原因:

3岁以前的儿童一般为散居的,而3岁以后的儿童一般为群居的。

因而对其研究方法会有所不同,如对其免疫的方式就不一样(卫生方式)。

⑸程序性(连续性):

①头尾发展律(cephalocaudalpattern)胎儿期和幼儿期。

特点:

由上而下,由远而近。

可分两方面说明:

⒈形态:

从生长速度看,胎儿期头颅生长最快,婴儿期躯干增长最快。

可见小儿的头颅发育早于躯干,躯干早于四肢,以保证神经系统优先发展,保障言语和运动的加快发育。

⒉粗大运动(纵向的):

按抬头、翻身、坐、爬、站、走、跑、跳程序。

②近侧发展律(proximodistalpattern):

横向的运动,如手的精细动作,特点:

由近及远,由粗到细、由简单到复杂。

③向心律(centripetalpattern)是指形态的发育,童年期和青春期,特点:

下肢先于上肢,四肢早于躯干,呈现自下而上,自肢体远端向中心躯干的规律性变化。

2、生长发育速度的不均衡性:

⑴个体的生长速度不均衡:

生长速度曲线呈波浪式。

①从胎儿到成人,可分为四个时期,先后出现两次生长突增:

第一生长突增期:

胎儿期,婴儿期(自胎儿4个月开始至出生后一年)。

身长:

胎儿中期4-6月。

体重:

胎儿后期7-9(高峰期)。

第二生长突增期:

青春期

女:

9-11岁至13-15岁

男:

11-13岁至15-17岁

②身高体重随年龄的增长中水平曲线男、女出现两次交叉:

⒈第一次交叉:

出现于10岁左右,原因:

女生突增期已开始,男生还未开始。

⒉第二次交叉:

出现于14岁左右,原因:

女生突增开始下降,男生突增开始。

③生长渐止期:

突增后身增高的生长速度再次减慢。

女17-18岁,男19-20岁左右停止增长。

④PHV身高突增高峰:

是身高增长突增最大值。

女:

11-13岁,男:

13-15,常作为一种标志青春期各种征象的发育顺序。

【掌握】突增高峰期的意义:

①补充适当的营养;②保证充足的睡眠;③保证足够的锻炼。

⑵身体各部增幅不均衡:

从出生后到整个生长发育,身体各部的增长比较大致是:

头颅2倍,躯干3倍,上肢4倍,下肢5倍。

3、各系统生长模式的时间顺序性与同意协调性(大致可归四类):

⑴一般系统型:

包括肌肉、骨骼、主要脏器和血流量等。

特点:

两次生长突增(胎-婴儿期和青春期)。

⑵神经系统型:

脑、脊髓、视觉器官和反映头颅大小的头围、头径等。

特点:

只有一次生长突增,先快后稳,其快速增长阶段出现在胎儿期至6岁前。

神经系统优先发育,对提高小儿的生存能力、保障其他器官、系统的有序发育有特殊重大意义。

神经系统是中枢,发育最早,其协调作用。

⑶淋巴系统型:

胸腺、淋巴结和间质性淋巴组织。

特点:

又一次生长突增,有升有降。

⑷生殖系统型:

对个体最为重要的系统,最后发展

4、生长轨迹现象和生长关键期(是前面三大规律的提升和归纳):

⑴生长轨迹现象(canalizationphenomenon):

由于人体的生长发育潜力及各系统发育的顺序受到遗传基因的控制,在外环境无特殊变化的条件下,个体的发育过程通常稳定,呈鲜明的轨迹性。

⑵赶上生长(catch-upgrowth):

在阻碍生长的因素被克服后表现的加速生长并恢复到正常轨迹的现象。

可分为完全赶上生长和不完全性生长。

能否恢复到原来的正常轨迹,取决于致病的原因、疾病的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

⑶关键生长期(criticalgrowthperiod):

某些机能或技能的获得也存在关键期或敏感期,此时,适宜的刺激或训练即可获得该机能或技能,否则无法获得或需付出更多的努力。

常见的发展关键期:

①0~2岁是运动发展的关键期;

②1岁半~3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③4~5岁是辨识字词的关键期;

④0~4岁是视觉发展的关键期;

⑤3岁前是良好习惯培养期(睡眠、饮食、排便、自理、社交)。

5、生长发育的长期变化(各种影响因素所产生的结果):

⑴定义:

生长发育变化是一代人与一代人的变化。

⑵生长发育长期变化的表现:

①身高、体重的增长。

②性发育提前。

③乳、恒齿萌出提前。

④儿童时期的某些疾病提早发现(龋齿)。

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

营养;异族通婚;传染病的有效控制;城市环境的刺激作用

⑶生长发育变化的意义:

①为预防和控制儿童少年时期的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②制定卫生标准。

③适时开展健康教育,促进儿童少年身心健康。

④合理营养。

【小结】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①生长发育的阶段性和连续性;②生长发育速度的不均衡性;③各系统生长模式的时间顺序性与统一协调性;④生长轨迹现象和生长关键期;⑤生长发育的长期变化。

三、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

1、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①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的过程;

②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③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④心理发展具有个别差异;

2、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遗传与环境

四种观点:

①遗传决定学;②环境决定学;③二因素论;④相互作用论。

3、儿童心理年龄特征:

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表现,由此表现出来的占主导地位、典型儿本质的特征称为儿童心理年龄特征。

4、.心理发展的阶段及特点:

㈠婴儿期(发展心理学指0-3岁):

最突出的心理发展是动作发育和言语发育。

⑴婴儿期的心理发展特点:

①学会了独立行走,手的动作也有了很好的发展。

动作的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

直立行走--发展直觉行动思维和独立性;

手的动作--发展了分析综合能力。

②言语能力获得很大的发展。

③开始了最初的游戏活动(社会化:

游戏是社会化的开始)。

④各种心理活动还带有明显的直觉行动性。

⑵婴儿期发展的几个问题:

①气质:

是个体之间表现出来的不同行为方式,是个体对环境应答过程中伴有情绪表现的行为方式。

(个体出生后最早表现出来的一种较明显而稳定的个体特征)。

气质类型:

托马斯和切斯对婴儿气质的分类。

①容易型:

脾气平和,情绪极为积极,易接受新事物和不熟悉的人。

②困难型:

大哭大闹,耐心,促使适应性提高。

③迟缓型:

安静,鼓励尝试,提高适应能力。

④混合型:

气质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教养意义:

教养方式应与儿童气质配合良好。

②成熟势力学:

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二,即成熟与学习,其中成熟最重要。

(双生子爬梯实验)

在儿童尚不成熟时,学习的效果很小,只有当儿童内在的条件准备好后,学习才起作用。

③母婴依恋:

依恋基本类型:

安全型、回避型、反抗型。

安全型依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回避型和反抗型依恋。

又称为不安全性依恋,是消极不良的依恋。

依恋发展阶段:

①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3个月);②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个月--6个月);③特殊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3岁)。

教养意义:

生物学意义——获得安全。

社会学意义——学习社会行为,适应社会生活。

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⒈感知运动阶段(0~2岁)

特征:

以基本感知和动作作为适应世界的主要方式;客体永久性的获得(物体恒常性)。

⒉前运算阶段(2~7岁)。

⒊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⒋形式运算阶段(11岁~)。

㈡幼儿期(3-6岁)

⑴心理发展的主要内容:

①心理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动作发育和言语发育;

②动作发育有赖于感知觉。

体格和心理功能发展,同时又影响智力、情绪个体发展;

③是完整的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④记忆以无意记忆,形象记忆和机械记忆为主。

⑤年龄越小,言语能力和记忆精确性的评价越能反映其智力发育水平。

⑵幼儿期心理发展特点:

①游戏是这个时期儿童的主要活动形式。

②幼儿的心理过程带有明显的形象性和不随意性。

③个体心理特征初步形成。

教养意义:

①无意注意,有意注意:

忽略与强化。

②自我中心:

忽略

③提高记忆力:

强化——直观的教具、图片、游戏。

⑶幼儿思维的基本特点:

①思维的具体形象性。

②思维的抽象性开始萌芽。

③言语在幼儿思维中的作业日益加强。

㈢童年期(6~12岁)

⑴心理发展的重要转折期:

①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全面发展。

②情绪发育,能控制情绪但仍容易激动。

③模仿能力强,成人的言行对其行为塑造起关键作用。

他律道德阶段(5-10岁):

道德判断受自身之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具有从他性和情境性的特点。

⑵童年期心理发展特点:

①学习成为主导活动。

②掌握书面语言,并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③儿童开始有意识的参加集体活动。

⑶童年期儿童思维发展基本特点:

①童年期儿童思维发展逐步完整。

②儿童的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

③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存在着一个“关键年龄”——四年级。

④童年期儿童的思维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平衡性。

㈣青春期

最宝贵、最有特色的时期,心理学上称为“断乳期”。

⑴青春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①身体发育上急骤变化。

②心理发育上错综复杂的矛盾时期,出现各种心理冲突及不平衡性,心理很不稳定。

③性意识觉醒。

⑵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①反抗性与依赖性。

②闭锁性与开放性。

③勇敢与怯弱。

④高傲与自卑。

⑤否定童年又眷恋童年。

⑶思维品质:

①思维的片面性和表面性;

②思维自我中心的再度出现。

自我中心:

虽然他们早已能区别自己的和他人的想法,但由于自我意识过度高涨,少年们有时不能区分自己所关心的焦点与他人所关心的焦点的不同,具体表现为:

假想的观众,独特的自我。

③思维的创造性与批判性。

⑷个性特点:

①自我意识高涨。

②反抗心理。

③情绪表现的矛盾性。

⑸情绪表现:

①狂暴性与温和性。

②可变性与固执性共存。

③内向性与表现性共存。

⑹人际交往:

①改变了集体性的交友方式。

②同龄朋友关系占主导地位。

③与异性朋友关系的变化。

④与父母关系的变化。

情感上的脱离、行为上的脱离、观点上的脱离、父母的榜样作用消弱。

⑤与教师关系的变化。

第三章生长发育的调查与评价

一、生长发育调查

1、目的:

研究生长发育规律;探索各种内外因素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制定本地区儿童少年生长发育正常值或评价标准;评价卫生保健措施的效果。

2、生长发育调查内容与指标:

⑴形态指标:

最基本的形态指标有身高、体重、坐高和胸围。

⑵机能指标:

包括生理和生化两方面。

生理功能指标:

反映肌肉力量的握力、拉力、臂肌力等,反映呼吸功能的呼吸频率、呼吸差、肺活量、肺通气量等,反映心血管功能的脉搏、心率、血压等。

生化功能指标:

反映肌肉代谢水平的尿肌酐、三甲基组氨酸;反映骨代谢水平的尿烃脯氨酸和总体钙。

⑶素质指标:

身体素质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性、柔韧性、平衡性和协调能力。

⑷心理指标:

包括智力、能力、人格、和情绪。

3、生长发育调查方法:

⑴横断面调查(cross-sectionalinvestigation):

是在某一较短时间和一定地区范围内,,选择有代表性的对象,对某几项指标进行一次大样本的调查。

目的:

制定该地区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水平标准;与其他地区、人群的结果进行比较,制定干预措施及干预效果评价;了解生长发育长期变化趋势。

缺点:

不能看到发育的连续过程和变化的关键期。

⑵追踪性调查(longitudinalinvestigation):

通过选择一定数量的对象,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进行的定期、连续多次的调查,观察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动态。

目的:

制定生长速度正常值;了解生长发育的规律性;探索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因素。

优点:

反映发育规律准确,可观察生长速度。

缺点:

耗时长,人员易变动。

⑶半纵向调查(semi-longitudinalinvestigation):

是将横断面和追踪调查两种方法混合,克服追踪调查所需年限太长。

研究样本易流失的缺点。

二、生长发育评价

1、生长发育评价标准(appraisalstandardofgrowthanddevelopment):

简称生长发育标准,是评价个体和群体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状况的统一尺度。

标准都是相对的、暂时的,只适用于一定得地区和人群;而且受生长长期趋势的影响,应每5-10年重新修订一次。

2、生长发育评价的基本内容:

发育水平、生长速度、和发育匀称度以及各指标的相互关系等三方面。

3、常用生长发育评价方法及应用:

⑴指数法(indexmethod):

是根据身体各部份的比例关系,将两项或多项指标利用数学公式转化成指数进行发育水平、体型、体质或营养状况评价的方法。

可分为三类:

①体型指数:

由身高、坐高、体重、胸围、肩宽、盘宽等指标组成,如胸围/身高、骨盘宽/肩宽。

②营养指数:

如体重/身高、BMI(体重指数,评价婴幼儿营养时)。

③功能指数:

如握力/体重、肺活量/体重等。

⑵离差法(deviationmethod):

是目前评价个体、群体儿童少年生长发育水平和现状较常用的方法,主要有等级评价法和曲线图法两种。

①等级评价法(rankvaluemethod)利用标准差与均值划分等级。

评价时将个体发育指标的实测值与同年龄、同性别相应指标的发育标准比较,以确定发育等级。

优点:

①可评价个体和群体儿童发育水平;②方法简单,便于推广;③曲线图法可追踪观察某项指标的发育动态。

缺点:

不能评价发育速度和发育匀称程度

②曲线图法:

是将某地不同性别-年龄组某项发育指标的均值、均值。

+1个标准差值、均值+2个标准差值分别点在坐标图上。

优点:

①方法简单,结果直观,使用方便;②能描述儿童的发育水平等级;③能追踪观察儿童某项指标的发育趋势和速度;④能比较个体和群体儿童的发育水平。

缺点:

不同性别的每一项指标都要做一张图,也不能同时评价几项指标、分析比较发育的匀称度。

③百分位数法:

原理过程与离差法相似。

缺点:

制定标准时对样本量的要求较高。

④标准差法

⑤相关回归法

⑥生长速度评价法:

进行个体和群体、群体和群体间发育速度的比较,了解儿童少年该指标的增长速度及其变化规律。

⑦发育年龄评价法

发育年龄评价法(developmentalageappraisal)是指用身体的某些形态、功能、第二性征指标的发育平均水平及其正常变异,制成标准年龄、评价个体的发育状况。

常用的四种发育年龄:

形态年龄、第二性征年龄、牙齿年龄、骨骼年龄。

⑧营养状况评价法

⒈身高别体重:

以““标准体重”为100%;90%-110%“标准体重”为正常;<90%“标准体重”为轻度营养不良;<80%“标准体重”为重度营养不良;<70%“标准体重”为重度营养不良;>110%“标准体重”为超重;>120%“标准体重”为肥胖。

⒉年龄别体重

⒊年龄别身高

⒋皮褶厚度

三、生长发育测量的实践

1、身高:

①脱鞋帽,仅穿内裤,立正姿势站在底板上,两手自然下垂,足跟靠拢,足尖分开约45度;

②足跟、臀部、肩胛部三点仅靠立柱,躯干自然挺直;

③头部保持眼耳水平,两眼平视前方(眼耳水平位:

指耳屏上缘与眼眶下缘在一水平面)。

2、坐高

3、体重:

①排空大小便,穿短内裤,赤足轻轻踏上秤台,直立于正中或坐于坐班上,手不能乱动或接触其他物体;

②调整砝码至杠杆平衡,记下读数至最小刻度,测量误差不超+0.1kg。

要注意的问题:

⑴身高:

早晨比傍晚高1-2cm(原因:

①足弓重力性压缩,②椎间隙重力性压缩③肌肉疲劳);

⑵体重:

受进食、饮水、排便、出汗影响。

第四章儿童少年心理卫生

一、儿童少年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1、心理卫生(mentalhealth):

又称精神卫生,是研究如何维护和促进人类心理健康的科学。

它包括一切诣在改善及保持心理健康的措施,使人处于能按其身心潜能进行活动的健康水平。

狭义的心理卫生指预防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广义的心理卫生指促进心理调节、发展心理潜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儿少心理工作目标:

⑴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训练,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情绪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为成年期的身心健康奠定良好基础。

⑵预防为主,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早期矫治各种心卫问题。

⑶为儿少创建良好的身心发展环境,件事会消除不良因素,使二手的发展潜力得到极大限度发挥,促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3、儿少心理健康的“标准”:

⑴智力发展正常;

⑵情绪反应适度;

⑶心理行为特点符合年龄;

⑷行为协调,反应能力适度;

⑸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

⑹个性的稳健和健全;

二、儿少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

1、概述:

心理卫生问题:

指主要发生于儿童青少年时期的行为偏异,它不是某种特定精神疾病的症状表现,多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少或消失。

特点:

①这些表现往往与儿童正常心理社会发展存在区别,但多数属于量变。

②这些表现可被看作是对待特殊状况的表现。

判定原则:

①必须将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和教育要求联系起来,才能合乎事实地判断是否存在心理行为问题。

②只有那些具有特殊性、直接影响心理发展的行为才是行为问题。

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暂时行为表现并不都是心理卫生问题。

流行特征:

检出率男孩高于女孩,青春期高于童年期,大城市多于小城镇,小城镇多于农村,工业化地区高于非工业化地区。

2、儿少行为问题对社会的影响

⑴学习和生活质量下降,增加学校和家庭负担。

⑵青少年品行障碍、违法犯罪等行为问题危害社会治安,多种反社会行为与心理不健全有关。

⑶传统儿科、儿保、精神卫生部门开展二手心理卫生工作的服务能力和规模有限,与实际需求不符。

⑷往往影响家庭的安定和谐及正常的人际关系,增加负担。

3、原因:

⑴生物学脆弱性:

发育原因、娶她原因、气质特征

①高危出生史;②早产低出生体重;③.出生缺陷;④先天异常;⑤原因未明先天易感素质;⑥发育迟缓;⑦行为发育异常;⑧出生后疾病影响;⑨慢性病;

⑵家庭环境:

①经济差、贫困;②单亲家庭;③养育者更迭(丧亲、离异、再婚);④家庭成员重病症;⑤缺乏科学育儿知识、迷信;⑥育儿环境恶劣;⑦母子关系不当、情感剥夺。

⑶社会环境:

①卫生条件差、贫困;②环境污染;③都市化;④城乡交界地带;

⑷学校环境:

4、常见儿少心理问题:

①学业问题;②情绪问题;③行为和品德问题;④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问题;⑤不良习惯;⑥广泛性发育障碍;⑦青春期问题。

5、青春期常见心理行为问题:

①物质滥用:

如吸烟、酗酒、药物依赖、吸毒;

②意外事故如交通事故、溺水、坠落、中毒

③暴力事件:

如家庭暴力、反社会行为、校园暴力、械斗、违法犯罪;

④情绪问题:

如焦虑症、抑郁症、恐惧症、癔症、强迫症;

⑤网络电子游戏问题

⑥自杀

⑦性心理障碍

⑧不良性行为

三、儿少心理卫生服务

1、方式:

家庭、社区、学校、专门机构。

狭义:

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

广义:

发展性教育

2、学校心理卫生教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