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docx
《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文
浅谈幼儿园中师幼互动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中文摘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师幼互动”是这几年在幼儿教育中提出的一种教育观念,特别是在刚颁布的《纲要》中更是处处体现出师幼互动的教育理念。
如何将这一理念转化为我们的教育行为,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将直接影响积极师幼互动的建构。
本文通过对幼儿园中师幼互动存在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认真地探讨,并且在此基于此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如何建构积极的、有效的师幼互动,是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的趋势所在,也是每个幼儿教师必须学习和努力实践的。
英文摘要:
关键字:
师幼互动、现状、问题分析、对策
前言
师幼互动”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形态是幼儿园最核心的人际互动,存在于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领域,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并对幼儿发展产生难以估量的重要影响。
新纲要指出:
教育本身就表现为教师和孩子之间的互动,没有互动的教育是难以想象的,更谈不上是有效的。
有效的师幼互动能促进师幼双方学习、认知、和社会性的共同发展。
因此,建立并促进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是每个幼儿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并努力实践的。
一.师幼互动的概述
近些年来,有关师幼互动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备受研究者的关注,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
秦元东在《师幼互动过程的探析及其启示》一文中指出,师幼互动是指在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环节中教师与幼儿之间以师生接触为基础的双向人际交流。
从本质上讲,师幼互动是一个包括发生在多场景中的,具有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互动体系。
刘晶波在《社会学视野下的师幼互动行为研究——我在幼儿园里看到了什么》书中指出:
师幼互动是从师生互动分化出来的概念。
广义上的师幼互动既包括发生在托儿所教师与3岁前幼儿之间的互动,也包括发生在幼儿园的教师与3—6岁幼儿之间的互动,狭义的师幼互动专指发生在幼儿园的教师与3—6岁幼儿之间的互动。
鉴于对专家学者研究和学习的基础上,关于师幼互动,我个人认为:
师幼互动是教师与幼儿之间发生的一种双向、互为主体的人际互动,师幼互动不仅是一种静态的现象,更存在于动态的过程中。
因此,我本人更赞成将师幼互动看作是教师与幼儿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行为及过程。
二、师生互动的现状
师幼互动是幼儿园中教师与幼儿的人际交往关系,是幼儿园人际关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组成部分。
通过在幼儿园的实习观察,幼儿园师幼互动的和谐度远不如幼儿教育理论中所描述和要求的那么完美,而是存在诸多问题,并且问题的关键更多地在于教师。
研究和构建和谐良好的师幼互动,易于教师向幼儿传递知识技能时幼儿能够更好地接受理解,还有利于教师指导幼儿学习知识和社会行为,也有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并能帮组幼儿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
经过实习观察和与幼儿园园中老教师的交流记录,分析出当前师幼互动关系中存在的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师幼互动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
教师对幼儿缺乏了解,缺乏针对性。
由于幼儿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造成幼儿性格上的千差万别,有的幼儿生活在家庭和睦的环境中,而有的幼儿爸妈离婚生活在破裂的家庭环境中,还有的幼儿爸妈在外打工跟着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
不同的环境造就幼儿不同的性格,通过我自己的实习观察发现:
在第一种环境下成长的儿童大部分性格开朗,善于与人交流。
在第二种环境下成长的儿童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也不善于与人交流。
在第三种环境下生活的儿童大部分被长辈娇生惯养,生活习惯不好,好动,不爱学习,不好管理。
教师对幼儿进行家访和与家长交流的次数少,很多教师是在接送幼儿时与家长进行交流,但在那短短的几分钟内根本不可能充分地了解幼儿,最多只能是了解一些表面的东西,对幼儿在家的表现和个性不能充分了解,还有部分教师通过平时与幼儿的交谈能了解到幼儿的一些情况,但毕竟幼儿年龄小,语言能力有限,了解不到幼儿本质内心的东西。
所以好多教师在不能充分了解幼儿的情况下,教师往往对其眼中听话乖巧干净漂亮的幼儿关注度要高一些,对聪明好学的幼儿关注度高,而对调皮捣蛋的幼儿关注度很低。
这说明教师在对幼儿的关注度上存在着较大的不平等。
对于教师给予较多关注的幼儿往往会更喜欢亲近教师,使师幼关系较为融洽,更有利于师幼互动;而对于那些不容易被关注的幼儿则会对教师产生疏远感,害怕老师,不敢靠近教师,更有甚者讨厌老师,认为老师不喜欢自己,这些儿童可能会产生自卑心理,如此恶性循环更容易导致不和谐的师幼关系,也不利于师幼互动。
二、教师在师幼互动中占主导,忽略了幼儿的主体地位
在现实的幼儿园生活和学习中,无论是在互动的发起环节还是在整个互动的过程中,都是教师占主导地位,幼儿的主体作用远远没有得到重视。
无论是在教学活动、游戏活动还是在生活活动中,教师作为发起人的互动比例要远远高于幼儿。
师幼互动永远都是表现为一种教育与被教育、指导与被指导、管理与被管理、照顾与被照顾的方式。
教师左右着幼儿的行为,而幼儿常常处于服从、依赖的被动地位。
例如:
游戏课上,老师说:
“今天,我们要玩的游戏是《老鹰抓小鸡》,大家会玩吗?
”“会!
”全班幼儿异口同声的回答。
“那好,现在请小朋友站在小明的后面,他来扮演母鸡,我是老鹰。
现在我要开始捉小鸡了,准备好了没有?
”“准备好了!
” 全班幼儿在老师的指挥命令下,完成了这个游戏。
小朋友没有任何选择权和组织权。
教师是整个活动的主体。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幼儿是游戏的主体,在游戏活动中,只有让幼儿作为主体才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使其身心处于积极的状态中。
教师对幼儿的行为纪律约束较多,幼儿自由活动的空间小。
例如:
幼儿园上课的时候,教师总会说:
”小手背背后,小脚并并起,大眼睛看老师。
”不听话的孩子老师就会受到批评或者处罚,由于孩子们害怕,所以整节课都会把手背在身后,两只脚并的很齐,一动不敢动,像个罪人似的。
不能很好地跟老师互动起来。
只能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导致师幼互动形式僵化。
三、 师幼互动中,教师不能正确处理犯错的幼儿,对其批评惩罚。
由于幼儿这个时期的心理特点,好奇心强,对周围的事物都充满好奇,整天问这问那,摸摸这个碰碰那个,有时候可能会犯错误。
有些教师不会考虑儿童的心理因素,上去就是对其采取严厉的批评,甚至体罚、恐吓,这样就很容易使幼儿变得沉默寡言,失去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害怕老师,有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我就跟老师反着干,以后犯类似错误、搞恶作剧的频率就会大大的增大。
例如:
我在实习中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情,上游戏课的时候,一位儿童在玩积木的时候,由于过于兴奋把自己拼成的积木跟小朋友们炫耀,不小心把积木摔坏了,老师看到后对其严厉批评,甚至动手,并对其大声呵斥:
“以后游戏课再也不发给你积木,你自己在那看别的小朋友们玩吧!
”老师话音刚落,那位小朋友吓得哇哇大哭起来,老师立马大声指着他说:
住嘴,我再听见你哭一声,给你妈妈打电话带你回家。
别在这里了,我不要你了。
四、师幼互动枯燥无味、模式单一,不能激起幼儿的热情。
1、在幼儿园师幼互动中,教师与幼儿的互动主要表现为教师—规则的维护者,儿童—规则的执行者,教师成了儿童的“代言人”,而儿童则成了教师的“应声虫”。
尤其是在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提前备好课,计划好了整个教育过程,掌握着师幼互动的主动权,幼儿的任务就是保持安静,听从教师的教育与指导,而不准随意打断教师精心策划的教育进程,也不能随便在课上插话,更不能任意和教师或与同伴的进行互动。
所以幼儿的互动被严格地限制在一定的时间与范围内,而且主要是配合教师的教育内容与教育行为,没有自己的自由空间。
教师对幼儿行为上出现的问题过于关注,师幼互动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教师与幼儿之间为维护规则、处理幼儿犯的错误而进行的相互交往,而缺乏与幼儿积极、有效的情感交流,从而使教师的教育和与幼儿的互动陷入消极与被动。
幼儿在许多事情上,例如:
幼儿玩过一个玩具,感觉好玩,还想再玩一次;口渴了想喝水;上课时间想去厕所、、、这些都得听从教师的指令,没有任何主动权与自主权,老师说不让去就不敢去。
教师与幼儿只能在特定的空间内进行互动,这样严重降低了教师与幼儿互动的效率。
2、师幼之间的互动大多发生在集体教育活动中而不是在游戏之中;大多数发生在教师与幼儿集体之间,而不是发生在教师与幼儿小组、教师与幼儿个体之间。
比如人数较多的班级中,教师还是采用与幼儿集体的互动的方法进行师幼互动,那么将会比较困难,幼儿人数多,很难面向全体,而且无关因素的刺激也大大降低了教育的效果,班级人数多是我园一直以来存在的一个问题。
五、教师漠视幼儿,对幼儿发起的互动经常表现为不敏感。
教师面对幼儿抛过来的互动信号注意不到或没有反应,甚至听到不予理会。
在互动活动中,有些幼儿因为年龄小,所学知识和能力有限,对好多问题都很好奇,喜欢多问为什么,教师为了不打断她的教育计划或者认为幼儿提出的问题没有价值,往往忽略了幼儿在教学或生活中产生的各种质疑或疑惑,使其幼儿的各种问题被无形的抹杀掉。
例如:
老师在给小朋友们讲故事的时候,有的小朋友常常提出疑问,老师总是很生气的说:
“不要说话,认真听老师给你讲故事下课再讨论问题“,或者说:
”回家问你妈妈”、、、一些抹杀孩子兴趣的语句,不能巧妙的接过孩子们抛过来的互动信号。
三、师生互动的问题分析
一、教师自身的因素
1、教师教育观念:
包括儿童观、教师观、发展观。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往往将自己定位于幼儿的教育者、管理者、保护者,从而将幼儿置于被教育、被保护、被管理的地位,形成了不对称的师幼互动关系。
有的教师由于年龄大,教育观念落后,忽视幼儿的主体地位,不能够很好地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不能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实际情况、兴趣和需要来开展活动,造成师幼互动中一切都是以教师主动,幼儿被动。
2、能力上:
教师受教育程度和学历层次的影响,有些幼儿教师文化水平低,没有掌握前沿的教学理念,认为幼儿教育就是看好孩子,不让孩子出现安全事故就可以了。
还有就是教师的应急能力不好,在师幼互动中出现的突发状况,教师一时不知道怎么样处理,在那种状态下慌了神。
3、职业道德问题: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不高,没有遵循“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一切孩子”的教学宗旨。
二、.幼儿因素
(1)幼儿的外貌:
教师对那些长得漂亮可爱的幼儿自觉不自觉地进行较多的互动,和他交流。
而对那些长相不好,又不爱干净的幼儿则是不予以理睬。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通过自己的实习,可以深切的体会到。
(2)幼儿的性格特征:
教师对那些调皮、不听话、爱打架的孩子,在互动中多是批评为主;教师对那些开朗、善于交流且行为积极的孩子更多的进行表扬鼓励互动,而比较内向、不爱表现的孩子得到的互动和关注很少。
(3)幼儿的家庭背景:
幼儿的家庭背景一般指的是幼儿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包括父亲和母亲的职业、父亲和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及家庭的经济状况。
幼儿的家庭背景也会影响到教师对幼儿的态度。
教师对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孩子会更多的关照,有时候是自己愿意的,有时候是家庭经济好的家长给老师送礼,请老师多多关照自己的孩子。
在幼儿园,这也是一种常见现象。
三、社会环境因素
1、一个班级人数过多,班级规模太大,不利于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教师不能照顾到每个幼儿,对于幼儿新奇的发现、不懂的迷惑、提出的问题,也只能简单回答,甚至不予理睬,这样容易打击幼儿的积极性,以后就不再提问题,不利于长期良好的师幼互动的形成。
2、幼儿园教师不稳定,有的时候一个班一学期换好几个教师,让幼儿没有安全感,以为老师不要他们了呢。
这样不利于教师对儿童的身心的了解,更不利儿童健康的成长。
这样的班级不好管理,我深有体会。
3、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文化程度对儿童的影响很大,现在社会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家庭对幼儿得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家长与教师建立有好的合作关系,如果家长不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会导致教师对其孩子的教育松懈。
4、幼儿园制度因素:
幼儿园是否能够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让教师尽可能有时间和精力与幼儿互动,与每个幼儿进行互动、接触、交流,能够建立合理的评价体制和监督体制,让教师尽可能做到公平地对待每个幼儿,不存在偏心问题,让体罚学生的现象消失。
四、师生互动的对策
只有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我们才能“有的放矢”,采取有效的措施与方法,逐步改变师幼互动的现状,提升师幼互动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习对构建积极的、有效的师幼互动,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从教师角度出发
1、教师儿童观的改变
教师要放下架子接近儿童,倾听孩子们的声音。
俯下身来与孩子交流,关注幼儿表现,走进幼儿世界,做孩子们的朋友,与孩子们一起玩耍,细心观察幼儿,在适当的时候捕捉教育契机。
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平视”的眼光看待幼儿,把幼儿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来看。
满足幼儿的自尊,多以表扬鼓励为主,不伤害孩子的自尊。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能够从孩子的角度来提问、互动和交流,平等地倾听与回应,对幼儿发出的互动信号抛接住自如,灵活回应。
2、教师技能的改变
叫儿童名字的时候,变“小朋友”为“宝贝、宝宝”或亲切的叫其小名不要带姓氏,让孩子感觉到你对他们的爱。
少用指令性的言语。
教师应积极鼓励儿童主动提问,与儿童通过言语进行交流。
还有教师要注重提问的质量,多提开放式的问题,促进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发展。
⑤掌握师幼互动的方法
首先,保证教师施动的主导性,即依据幼儿实际,精心预设活动;围绕预设目标,突现重点的互动内容;根据活动内容,灵活选择互动方法;尊重幼儿需要,运用积极的互动方式,对幼儿发起的互动能够积极反应。
其次,突现幼儿施动的自主性,创设幼儿生成的空间(设计开放的问题情景、提儿自主的机会);捕捉幼儿生成的瞬间(教师要倾听孩子的心声、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幼儿、教师要等待幼儿的探索);有效回应幼儿的生成(及时回应与延时回应相宜、直接回应与间接回应结合、个别回应和集体回应兼顾)。
再次,以多元化的活动建构有效师幼互动,师幼互动不应局限于一种形式,可以在教学活动,游戏活动,幼儿探索、合作等活动中开展,互动可由教师或幼儿发起,也可二者同时发起。
最后,让教师成为促进师幼互动的支点,当教师发现幼儿对活动失去兴趣、已不能专心于活动中时,就应当进行师幼互动;当幼儿的活动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当进行师幼互动;当幼儿的探究只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进行时,也需要进行师幼互动。
⑥沟通策略:
与幼儿进行良好的沟通,可以用眼神与幼儿沟通,用心地观察幼儿,倾听幼儿的心声,面对问题放低心态,共同探讨,协同解题,以自己的真诚建立师幼之间的信任关系。
④建立多向的师幼相互作用模式:
如下所示
师幼、幼幼间相互作用模式图
注:
“T”代表教师,“C”代表幼儿
黄娟娟《社会学视野下的师幼互动类型及成因的研究》
⑤掌握师幼互动的方法
首先,保证教师施动的主导性,即依据幼儿实际,精心预设活动;围绕预设目标,突现重点的互动内容;根据活动内容,灵活选择互动方法;尊重幼儿需要,运用积极的互动方式,对幼儿发起的互动能够积极反应。
其次,突现幼儿施动的自主性,创设幼儿生成的空间(设计开放的问题情景、提儿自主的机会);捕捉幼儿生成的瞬间(教师要倾听孩子的心声、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幼儿、教师要等待幼儿的探索);有效回应幼儿的生成(及时回应与延时回应相宜、直接回应与间接回应结合、个别回应和集体回应兼顾)。
再次,以多元化的活动建构有效师幼互动,师幼互动不应局限于一种形式,可以在教学活动,游戏活动,幼儿探索、合作等活动中开展,互动可由教师或幼儿发起,也可二者同时发起。
最后,让教师成为促进师幼互动的支点,当教师发现幼儿对活动失去兴趣、已不能专心于活动中时,就应当进行师幼互动;当幼儿的活动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当进行师幼互动;当幼儿的探究只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进行时,也需要进行师幼互动。
⑥沟通策略:
与幼儿进行良好的沟通,可以用眼神与幼儿沟通,用心地观察幼儿,倾听幼儿的心声,面对问题放低心态,共同探讨,协同解题,以自己的真诚建立师幼之间的信任关系。
参考文献:
【1】刘晶波.社会学视野下的师幼互动行为研究—我在幼儿园里看到了什么.2006年版,第9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