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82034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docx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docx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说课教案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说 课 人:

齐红梅

申请任教学科:

高中语文

预备申请编号:

640178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内容】

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是文化底蕴非常丰富的文艺论文,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力图使学生对文艺学论文的理解,分析能力有所提高,并运用所学理论初步分析文艺作品,《中国艺术表现的虚和实》是本单元担负这一使命的重要一课。

文章的主要内容是:

“全”和“粹”、“虚”和“实”辩证地统一,结合,是中国艺

1、能够运用课文中阐述的艺术观点去阐释中国传统艺术。

术传统中的重要表现手法。

中国绘画,戏曲空间表现方法: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里的空间和空间表现,都是由舞蹈动作延伸,展示出虚灵的空间,这是它们的共同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全”“粹”“典型化”“自然主义”“形式主义”“现实主义”、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实”和“虚”、“舞蹈精神”。

(理解这些文艺方面的术语,有利于理解课文内容,可以扫除阅读的文字障碍,有利于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

2、理解“虚”“实”的辩证关系: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这是本文主要的美学思想,也是我们理解鉴赏古代文艺作品的一把钥匙。

因此,需深入理解本文的这一观点。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从语文课本走向更加广阔的艺术空间,用所学知识探求未知领域。

2、鼓励学生在艺术创作中吸收借鉴中国传统艺术的表达方式。

(学是为了用。

在发现和欣赏美后,更重要的是创造美。

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艺术的情感。

(越是民族的,越具有世界性。

中国传统艺术独创了现实主义表达方式,热爱并研究我们古典遗产里的特殊贡献,可以有助于人类美学探讨和艺术理解的进展。

2、引导学生探究美、发现美、欣赏美、追求美。

(这是艺术的功能之一。

【教学重点】

1、理解“全”“粹”“虚”“实”“典型化”“自然主义”“形式主义”“现实主义”“舞蹈精神”这些术语。

(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这些术语,既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还可以训练语言的组织能力。

2、四处引文的理解。

(这四处引文,包含了作者的倾向和观点,课文中的不少内容,都是对这些引文的解释,发挥和分析。

3、领悟文中材料与观点的关系。

(文中所运用的材料,都是为证明观点的,也是领悟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的重要途径。

4、课文的观点阐释其他文艺现象。

(对课文观点的运用。

以课文中所举的实例赏析为准,拓展延伸欣赏能力。

【教学难点】

 1、“全”与“粹”、“虚”与“实”关系的理解。

(这些涉及到文章的主要观点,理解难度较大,需结合材料加以阐释,重点解读课文中所引《谈龙录》里的一段话,就能理解这一点,)

2、用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的观点去阐释其他文艺现象。

(对理论的应用是检查我们学习效果的最好方式,也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讨论法。

(这是个体认知获取信息的主渠道。

2、点拨法。

(四处引文,经过点拨个别字词,帮助学生理解文意,掌握重点内容。

3、合作探究,延伸拓展。

(这可以把课堂变为学堂,充分发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1、课前预习要求

  本文文化内涵深厚,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课前预习十分重要,就此,设此预习提纲如下:

①通读全文,利用字、词典排除字、词障碍,四处引文部分是重点。

实在不能理解的划出来,课堂解决。

②再读课文,解释“全”“粹”“实”“虚”“自然主义”“形式主义”“现实主义”“典型化”“舞蹈精神”等术语。

③三读课文,理清文章行文脉胳,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课前预习解决的这些问题,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初步的理解,而且重点解决了语言方面的障碍。

2、课堂教学环节

①激情导入

②阅读理解,采用分组朗读法、讨论法、提问法、点拨法、鼓励学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联系阅读经验和知识积累,利用课文注释,借助教师点拨,通过分析,了解课文所阐述的观点,就课文例举的艺术实例,展开讨论,使学生加深对作者观点的理解。

借此实现教学重点的大部分内容。

③活动与探究,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目的在于运用所学知识,开阔眼界,加深理解,提高分析,鉴赏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方法是延伸拓展,合作探究。

重点分析学生比较熟悉的中国诗歌,这样,预设的重点实现,难点突破了。

【教具】

录音机、插图、剧照

【教学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融会贯通,理解课文精髓。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在现实生活中,“虚”与“实”常常是“真”与“假”或“空”与“实”的意思,但在艺术世界中,“虚”和“实”却有不同的涵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艺术里的虚和实》。

二、检查预习:

①根据课文的具体讨论,解释下列术语。

全、粹、典型化、自然主义、形式主义、现实主义、实、虚、舞蹈精神

②学生口头翻译四处引文。

三、阅读教学:

学生分成三大组,每组阅读、讨论一部分内容,然后发言,交流认识。

第一组:

阅读1-6段,讨论的问题是:

1作者提出什么观点?

(需进一步明确虚、实,全、粹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②作者对文章所引《谈龙录》一段文字里报到的洪昇、王渔洋、赵执信三人观点评述了怎样的看法?

(说明:

作者肯定了赵执信的观点,因为前二人都片面地谈论了虚实的作用,只有赵执信表明了虚实相生的辩证观点。

③这段引文与作者的观点有何关系?

(进一步证明了作者的观点。

第二组:

阅读7-14段,讨论的问题是:

①这几段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

(中国绘画、戏曲的空间表现方法: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②《画筌》引文的作用是什么?

(阐释的观点: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是中国绘画处理空间的方法)

③作者如何用具体实例阐释中国绘画、戏剧里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这是深入理解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的生动例子。

第三组:

阅读第13-15段,讨论的问题是:

1找出能概括这部分内容的主题句?

(由舞蹈动作延伸,展示出来的虚灵空间,构成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里的空间感和空间表现的共同特征。

②用课文语句阐释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里的空间感和空间表现是如何由舞蹈动作延伸的?

(艺术是相通的,中国古代艺术中的舞蹈精神是很重要的,这是因为舞蹈可以更形象表现现实生活。

四、交流发言,教师做适当点评:

 1、通过第一组同学的讨论,我们理解了虚实及其辩证关系,并且引用赵执信的观点,证明了作者的观点。

 2、第二组同学的讨论,给我们深刻的启示:

在戏曲、绘画等艺术领域里,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是随处可见的,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深入思考,一定会深入理解艺术的精髓的。

3、通过第三组同学们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

中国绘画、戏曲、书法、建筑等艺术中,高度形象的舞蹈动作起到了拓展空间的作用,这是虚实相生的又一例证。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运用课文的观点阐释一些文艺现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重难点解决过程

1、进一步理解文中所举的有关中国绘画、戏曲里的虚实表现的例子,用虚实相生的观点,解释其表现技巧。

 2、引导学生欣赏课本插图中的三幅绘画。

(三幅绘画都是一片空虚的背景上突出而集中地表现人物行动姿态,删略了背景的刻画,而我们能从人物从容、优雅的姿态中,对画中人物所处的环境产生无穷的联想,这是以实见虚。

 3、让学生观看戏曲《游西湖》里众人乘船游西湖的剧照,理解这里怎样用虚现实。

(明确舞蹈动作在戏曲中所起的作用,理解戏曲中的虚与实。

 4、以杜甫的《春望》、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贾岛的《寻寻隐者不遇》,《商山早行》、李煜的《虞美人》等为例,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虚和实。

教师点评欣赏要点:

杜甫《春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通过春天的花鸟景物,表达了他在战乱年代的惊恐心理和恨别愁绪,既形象又深刻。

这就是景中寓情托物言志,把外在的客体物景与内在的主体情志依附在一起,沟通成整体,这是以实为虚。

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日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实景,语语如在眼前;“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由实见虚,把景物与心胸打成一片,从视野的开阔,可以想见抱负和气度的远大。

人们从这两句诗中还可以悟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生活哲理。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四句皆实,而过访不遇之情跌宕变化,“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不仅写出了隐者的品格,抒发了未见其人的怅惘之情和敬慕之意,而且从中还可以引申出某种哲理性的意蕴,人们在探寻真理或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往往会感到某种困惑,却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发现或得到。

这样,由实见虚,结实结合。

李煜《虞美人》: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把“愁”物化为“东流”的“一江春水”,多而不绝的愁绪被形容得淋漓尽致,这是化虚为实,即作者把情绪、心境和感触等物化,变无形为有形了。

《诗经·硕人》: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娥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前五句堆满了形象,非常“实”,是“错彩镂金、雕绘满眼”的工笔画。

后二句是白描,是不可捉摸的笑,是空灵,是“虚”。

这二句不用比喻的白描,使前面五句形象活动起来了。

没有这二句,前面五句可以使人感到是一个庙里的观音菩萨。

有了这二句,就完成了一个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美人形象。

三、小结:

生活有多宽广,艺术就有多丰富。

虚与实的理解与运用,只能在生活中不断深化。

本文教学只提供学生一个学习的例子。

四、布置作业:

举出一些文学作品中的例子,理解虚实的运用。

1、林冲“把被卷了,花枪挑着酒葫芦,依旧把门拽上,锁了,望那庙里来。

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

旁边只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2、“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药》)

 板书设计:

一、融会贯通,把握文章精髓。

二、用课文中的观点阐释一些文艺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