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五章 第二节地质灾害.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81962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4.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五章 第二节地质灾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新课标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五章 第二节地质灾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新课标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五章 第二节地质灾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新课标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五章 第二节地质灾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新课标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五章 第二节地质灾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五章 第二节地质灾害.docx

《新课标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五章 第二节地质灾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五章 第二节地质灾害.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标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五章 第二节地质灾害.docx

新课标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地质灾害

第二节 地质灾害

课标要求

教学建议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

运用资料,说明地震、泥石流等常见自然灾害成灾的原因。

                   

一、地震灾害

1.概念

(1)地震:

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或弯曲。

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聚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称为地震。

(2)相关概念

①震源 ②震源深度 ③震级 ④震中 ⑤震中距

⑥烈度 ⑦等震线

2.危害

(1)直接危害:

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间接危害:

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

3.频发地

板块与板块交界处,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4.我国

地震灾害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主要地区有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思考

 我国地震多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我国位于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二、滑坡和泥石流

1.滑坡

(1)概念:

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2)多发地:

岩体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度较差的山地丘陵区及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3)危害:

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

2.泥石流

(1)概念:

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多发地:

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区。

(3)危害:

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等。

3.我国

滑坡和泥石流分布广泛,发生频繁,西南地区最为多发。

判断

1.地震可能会诱发滑坡灾害。

(√)

2.我国西北地区松散物质多,是泥石流多发区。

(×)

3.滑坡和泥石流都可能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

(√)

探究点一 地震灾害

材料一 我国地震带和主要地震震中分布。

材料二 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31°N,103.4°E)发生里氏8.0级地震。

截至10月8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69229人遇难,374643人受伤,失踪17923人,直接经济损失1500亿元……

1.根据材料一,说明我国地震的分布特点。

答案 地震分布广;地震地区分布不均,西多东少;地震呈带状分布,地震带多与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一致。

2.请你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汶川地震的形成原因。

答案 位于我国南北地震带上,板块内部岩层突然断裂而形成。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汶川地震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的原因。

答案 自然原因:

地处地震带上,震级强,破坏力大;山区面积广大,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之正值雨季,滑坡、泥石流等相关灾害群发。

人为原因:

植被的破坏;建筑多为土木结构;人口集中等。

4.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但地震灾情为什么东重西轻?

答案 我国西部地区主要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相互作用区,不仅地质构造复杂,而且地壳运动特别活跃,是世界大陆地震最强烈、多发和密集的地区。

而东部地区除了沿海以及华北地区外,大部分地区相对稳定,故地震较少。

虽然我国西部地震频次高,强度大,但人口稀疏,资产密度小,因此灾情也就相应小得多;而东部地区有着占我国城市总数46%的城市,90%以上的人口,又是我国经济发达、资产密集区,这就决定了我国地震灾情必然是东部严重。

1.理解地震相关的概念

2.地震灾害的特点

(1)突发性强;

(2)破坏性大;(3)社会影响深远;(4)防御难度大。

3.中国地震灾害的特点与分布

多发的原因

特点

分布

灾情

地震灾害

我国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又处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挤压碰撞带的东北边界

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烈度较高

遵循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主要有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四个多发区

东重西轻,特别是地震多发的南北地震带、华北地区及台湾地区的地震灾情最严重

拓展提升

 我国地震多发的原因

2011年1月1日,3天内云南盈江县共发生小地震92次。

据不完全统计,地震受灾3.72万户,受灾人口14.8万人,紧急避险群众8.59万人,其中需要紧急转移安置群众5.4万人;房屋受损7836户、23645间,其中房屋倒塌37间;严重受损1700户、5378间;轻度受损6136户、18267间。

据此完成1~2题。

1.造成此次地震的主要原因是(  )

A.此地多火山而引起地震

B.平原地区,地壳较薄

C.印度洋板块向北挤压而形成构造地震

D.地壳运动引起的断裂活动

2.地震造成当地农村大量人员受伤,与之无关的原因是(  )

A.某些建筑抗震能力差

B.正值当地河流洪水期,引发洪水灾害

C.当地人口密度较大

D.当地居民防震知识缺乏

答案 1.C 2.B

解析 第1题,云南盈江县正好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即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印度洋板块向北挤压,形成地震。

第2题,地震造成农村人员的伤员较多,与当地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较低及当地人们的抗震、防震意识较差及密集的人口有关,地震与洪水没有直接关系,1月份也不是洪水暴发的季节。

探究点二 滑坡和泥石流

材料 2016年5月8日凌晨,福建泰宁县发生泥石流灾害。

截至5月14日,已造成35人遇难,仍有1人失联。

1.我国是滑坡、泥石流灾害频发的国家,为什么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频发?

答案 我国山地面积广大,约占国土面积的66%,山高沟深、地势陡峻,地质构造复杂,上层岩性相对松软,受到重力或水力的作用,很容易形成泥石流或滑坡。

2.我国哪些地区是泥石流的多发区?

答案 我国泥石流多发区主要是青藏高原的东南部、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及黄土高原。

3.我国滑坡的分布有何特点?

答案 我国滑坡的地理分布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为界,东部稀少西部密集;以大兴安岭—张家口—榆林—兰州—昌都为界,东南密集西北稀少。

两线之间为滑坡分布密集区。

4.我国泥石流和滑坡叠加区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为什么这些地区是泥石流和滑坡多发区?

答案 我国泥石流和滑坡叠加区在第二阶梯上的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

原因是这里是我国平原向山地的过渡区,斜坡多,又是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交互作用的地区,降水较多,还是黄土、喀斯特等物质集中分布区,同时人类活动广泛且程度大,这些都为泥石流和滑坡提供了有利的生成条件。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及特点

拓展提升

 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3.下面是“三种常见的地质灾害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上面三种地质灾害中属于泥石流的是__________。

(2)这三种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是什么?

(3)分析三种地质灾害的共同成因。

答案 

(1)B

(2)暴雨或地震。

(3)成因:

山坡较陡;缺乏植被保护。

解析 第

(1)题,利用图所展示的地质灾害的特点,即可判断出A为滑坡,B为泥石流,C为崩塌。

(2)题,这三种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都与暴雨或地震有关。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些灾害的发生都与地形较陡、植被较少等因素有关。

1.我国地震和地震灾情分布的特点分别是(  )

A.东多西少;东重西轻B.东少西多;东重西轻

C.东多西少;东轻西重D.东少西多;东轻西重

答案 B

解析 我国地震虽东少西多,但由于东部人口、城市密集,因此灾情东重西轻。

2016年2月21日,云南贡山县发生山体滑坡。

截至2月26日,贡山县近2200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70余公顷,30余间房屋倒损,直接经济损失1300余万元。

据此完成2~4题。

2.材料中的滑坡、泥石流发生在我国的川滇山地,其成因类型最有可能是(  )

A.冰川泥石流B.降雨泥石流

C.暴雨激发的黄土泥石流D.溃坝引发的泥石流

3.下列关于我国滑坡、泥石流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具有与地震相对一致的同步性

B.滑坡、泥石流主要发生在我国山区

C.青藏高原是我国滑坡、泥石流重灾区

D.在地域分布上具有广泛性和相对分散的分布特点

4.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严重的原因有(  )

①山区面积广大,地表起伏增加了重力作用 ②人类活动对地表结构的严重破坏 ③季风区夏季降雨集中

④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频发的国家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③

答案 2.B 3.B 4.C

解析 第2题,我国川滇山地的泥石流类型主要是降雨泥石流。

第3题,滑坡、泥石流具有与降水相对一致的季节变化。

主要发生在我国的山区,西南地区是我国泥石流、滑坡的重灾区。

滑坡和泥石流在地域分布上具有广泛性和相对集中的分布特点。

第4题,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泥石流是山区暴发的特殊洪流,它含有大量的泥沙、石块甚至巨大的砾石,破坏力极强。

①②③④都可使滑坡、泥石流灾害加重。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556年1月23日24时左右,陕西关中地区发生8.0级以上地震。

据《明史·五行志》记载:

“山西、陕西、河南同时地震,声如雷。

渭南、华州、朝邑、三原、蒲州等处尤甚。

或地裂泉涌,中有鱼物,或城廓房屋陷入地中,或平地突成山阜,或一日数震,或累日震不止。

河、渭大泛,华岳、终南山鸣,河清数日。

官吏、军民压死八十三万有奇。

据材料分析此次地震导致重大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

答案 地震震级高,烈度大;地震发生在午夜,人员来不及反应;地震波及的范围广、人口多,房屋倒塌严重;次生灾害(水灾)严重。

解析 根据材料判断,该次地震震级高,烈度大,破坏性强,而且地震发生在午夜,人员来不及躲避,加剧了地震的伤亡程度。

地震波及的范围广、人口多,房屋倒塌严重。

引发的次生灾害也是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的原因。

1.我国最主要的地质灾害种类有(  )

A.泥石流、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

B.地震、泥石流、滑坡

C.地裂缝、地面塌陷、地面沉降

D.地震、火山、海水入侵

答案 B

解析 影响我国的地质灾害有10多种,其中分布广泛、危害严重的主要有地震、泥石流、滑坡。

2.对我国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是(  )

A.地震B.火山喷发C.滑坡D.泥石流

答案 A

解析 地震是我国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

3.下面为“醉林示意图”,导致醉林现象发生的地理现象是(  )

A.崩塌

B.滑坡

C.水土流失

D.地震

答案 B

解析 由图中坡体整体滑动的特征,可以确定为滑坡现象,故选B。

下图是“我国不同时间地质灾害(泥石流、滑坡等)气象预报等级分布示意图”(3级表示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4级表示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5级表示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很大)。

据此完成4~6题。

4.2014年5月28日,我国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省(市、区)是(  )

A.粤、桂、滇B.滇、川、赣

C.浙、湘、鄂D.川、陕、鄂

5.造成5月28日与8月23日地质灾害发生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壳活动B.地形状况

C.雨带分布D.植被状况

6.从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看,我国发生这些地质灾害的主要时段是(  )

A.4~9月B.10月至次年3月

C.6~11月D.12月至次年5月

答案 4.B 5.C 6.A

解析 第4题,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及联系实际的能力。

第5题,读图可知滇川地质灾害等级为4级和5级,赣为3级,5月28日这三省可能发生地质灾害。

8月23日,易发生地质灾害的省区是川、渝、陕、鄂、鲁等。

不同时间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差异明显与气象条件有关,联系我国雨带的分布来解答。

第6题,我国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机制与夏季多暴雨分布有关,影响我国的夏季风4月份登陆,9月份南撤,10月退出大陆,因此A对。

7.下图所示为我国东南部某地出现的灾害现场,其灾害类型是(  )

A.泥石流

B.地面沉降

C.陨石坠落

D.滑坡

答案 D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图中地质灾害的类型。

图中信息显示该自然灾害是地质灾害中的塌方或者滑坡。

我国东南部降水较多,诱发滑坡的概率较高。

D选项正确。

8.我国东部最强烈的地震带与成因组合,正确的是(  )

A.台湾地震带——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B.燕山地震带——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C.秦岭地震带——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D.天山地震带——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答案 A

解析 解答该题要先搞清我国东部地区地震带和西部地区地震带,A、B、C三个选项是我国东部地震带,其中A项处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的最前沿,所以地震最强烈。

读“我国西南地区地震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分布图”,完成9~10题。

9.下列对该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A.位于板块交界处,现代地壳活跃

B.地形复杂,山体坡度大

C.降水集中,多暴雨

D.气温日较差大,岩石破碎

10.人类活动也可能诱发地质灾害,如破坏植被最可能诱发(  )

A.地震B.泥石流C.滑坡D.塌方

答案 9.D 10.B

解析 第9题,气温日较差大不是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且该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年较差、日较差都不是很大。

第10题,植被破坏后,地面因缺乏植被保护,易产生大量的松散堆积物,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基础条件。

下面为“2016年9月某地区地质灾害气象等级等值线分布图”。

读图回答11~12题。

11.图中反映的主要地质灾害是(  )

A.滑坡和泥石流B.地震和滑坡

C.火山和泥石流D.地震和火山

12.甲、乙、丙三地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高于周围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

A.地质构造活跃,地形破碎

B.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

C.河流众多,河道弯曲,排水不畅

D.丘陵地形,坡度大,地势起伏大

答案 11.A 12.D

解析 第11题,图示区域位于我国东南丘陵地区,图中地质灾害气象等级最高主要分布在武夷山处和台湾山脉处,因此图中反映的主要地质灾害是滑坡和泥石流。

第12题,甲、乙、丙分别位于武夷山、雪峰山、南岭附近,三地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高于周围地区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地区为丘陵地形,坡度大,地势起伏大。

13.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

读图回答问题。

(1)对比甲、乙两地,指出泥石流灾害发生概率较大的地点,并说明理由。

(2)若丙地发生泥石流,据图说明可能造成的主要危害。

答案 

(1)甲地。

地形坡度较大;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

(2)冲毁铁路;阻塞河道。

解析 第

(1)题,泥石流发生条件主要从地形坡度、植被状况、降水量及降水强度等方面思考;图中显示,甲处河谷等高线密集,位于太行山东侧,夏季风迎风坡,降水多。

(2)题,泥石流的危害主要有:

掩埋农田村镇,摧毁桥梁道路,阻塞河道等,结合图示信息作答即可。

14.2011年江西7个滑坡灾害监测点观测坡面促使滑坡复活的临界雨量值。

监测点的过程累积雨量即为滑坡复活的临界日雨量,当达到临界雨量时,滑坡有发生蠕动变形的可能。

读“监测点植被覆盖率和滑坡复活的临界日雨量关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滑坡复活的临界日雨量与植被覆盖率有何关系?

(2)在有森林覆盖的坡体,影响滑坡发生与否的主要自然因素有哪些?

答案 

(1)基本上呈正相关关系。

即植被覆盖率越低,滑坡复活的临界日雨量越小;植被覆盖率越高,滑坡复活的临界日雨量越大。

(2)主要有降水量及强度大小、地质条件的稳定性大小、地形的坡度大小等。

1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这次地震位于我国_______________地震带,它属于世界_____________地震带。

(2)图中断裂带呈________________走向,位于断裂带附近,受灾严重的城镇有________________(任举四例)。

受灾最严重的铁路线是__________。

(3)抗震救灾时,灾区多次发生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加大了救灾难度。

请分析该地形成泥石流的条件。

答案 

(1)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川滇西部 地中海—喜马拉雅 

(2)东北—西南 都江堰、映秀、汶川、茂县、北川等 宝成线(成昆线) (3)该地地形起伏大;降水集中多暴雨;地震的发生导致地表物质破碎松散;植被破坏严重。

解析 

(1)此处为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交界地带,属于我国的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川滇西部地震带,也属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2)据乙图左上角局部放大图可知,断裂带呈东北—西南走向,附近受灾严重的城镇主要有都江堰、映秀、汶川、茂县、北川等,受灾最严重的铁路线是宝成线(成昆线)。

(3)了解泥石流发生的条件——该地地形起伏大;降水集中多暴雨;地震活动导致地表物质破碎松散;植被破坏严重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