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基础考试重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81177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基础考试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心理学基础考试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心理学基础考试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心理学基础考试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心理学基础考试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基础考试重点.docx

《心理学基础考试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基础考试重点.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基础考试重点.docx

心理学基础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

1.行为强化:

行为被紧随其出现的直接结果强化的过程。

当一个行为被加强时,它就更有可能在将来再次出现。

1)一个具体行为的发生2)有一个直接结果紧随着这个行为3)这导致了这个行为在将来被加强。

2.负强化:

是指在一辨别性刺激或情境下,行为者发出一种行为,结果可引起厌恶刺激(或称负强化物)的移去或取消,则以后在同样情境下,该行为的出现率会提高。

3.塑造:

强化一系列与期望行为相接近的行为,将目标分成小步子,逐步强化。

4.泛化:

对与先前条件反射中的刺激相似的刺激发生反应的倾向。

5.分化:

只对能导致强化的刺激发生反应、而不对那些相似的但无奖励的刺激发生反应的一种习得的倾向。

6.自我效能感:

指一个人对自己能够成功地表现某一成就行为的期望。

结果期望:

指人认为他的行为在多大程度上会导致某种结果。

效能期望:

指人们认为他们在多大程度上能完成某种行为。

7.班杜拉区分三种强化方式

外部强化:

即直接对行为结果的强化。

替代性强化:

人的行为不经过直接的外部强化,只要观察到榜样受到的强化,即可了解哪些行为是肯定的,哪些行为是否定的,从而形成与榜样相一致的行为。

自我调节性强化:

人在行动之前已先定好评价的标准,根据这个标准对获得积极性评价的行为进行自我称赞,对获得消极性评价的行为产生自我评价性惩罚,对没有什么意义的行为,则不会产生自我反应。

8.人格:

人格是习惯化的行为模式,一个人特质的独特模式,是人的构念系统。

是个人的性格、气质、智力和体格的相对稳定而持久的组织,它决定着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性。

是指个人内在的动力组织及其相应的行为模式的统一体。

9.气质:

是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胆汁多血粘液抑郁)

10.观察学习:

是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产生的学习,简言之,“通过观察榜样示范而进行的学习”。

这也称之为“社会学习”。

11.防卫机制:

是一种自发而无意识的反应,通过一种伪装的方式表达冲动,以降低冲动所带来的焦虑。

12.态度:

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态度是对人、事、物、理念等的评价。

态度的成分:

认知成分:

包括有关的事实、知识和信念。

情感成分:

指对一定态度对象的体验和情绪反应。

行为倾向成分:

指一种准备状态、反应倾向。

13.认知失调:

是一种紧张状态,当我们感到自己的态度与行为不匹配或者自己的两种态度不一致时,就会产生不愉快,并会努力减少不协调。

决策后失调:

一个人在做了决定之后所产生的失调。

消除失调的方法通常是:

提高被选择对象的吸引力,同时降低被拒绝对象的价值。

14.诱导服从:

个体被诱导说出或做出某些与他们真实态度不一致的事情的一种情境。

15.态度的预防免:

通过让人们事先接触少量反对其观点的论证,使其能够对改变他态度的企图产生免疫。

16.抗拒理论:

当人们感到自己的自由受到了威胁时,一种不愉快的抗拒心态被激发,反而使人们更要去从事被威胁的行为。

17.“门面效应”:

是另外一种说服别人接受自己要求的方法:

当你想让对方接受的是一个小的、但对方一般也不会答应的条件,那么你不妨先向他提出一个大的、更高的要求。

对方拒绝你大的更高的要求,一般会接受你再次提出的那个小的要求。

18.社会认知:

指人们如何思考自身和社会性世界,即,人们如何选择、解释、识记和使用社会信息来作出判断和决定。

控制性思维、自动化思维。

19.图式:

人们用来组织他们关于某个主题的知识、关于周围的社会世界的心理结构;这种心理结构会影响人们所思考和识记的信息。

自我图式个人图式团体图式角色图式、剧本。

20.自证预言:

人们对其他人怎么样产生一个预期,这会影响他们如何对待他人,而这种对待方式又会导致那个人的行为与人们最初的预期相一致,使得这一预期成为现实。

21.社会知觉:

是指人对各种社会性的人或事物形成的直接的整体性印象。

22.印象形成:

即是对他人形成印象的过程,它是指我们把他人若干有意义的人格特征进行概括、综合,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征的过程。

23.内隐人格理论:

人们将多种人格特质归入同一类的一种图式。

24.归因:

对他人和自己行为原因进行推论。

海德

25.心理学:

是研究心理活动的科学。

是研究行为的科学。

是研究心理和行为的科学。

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我们一般把它分为既相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即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三、人的心理现象

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

2.情感过程--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

3.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

1.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价值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四、心理学领域

1.基础理论领域:

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人格心理学。

2.应用领域:

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消费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法律心理学、心理测量学、临床心理学、运动心理学。

五、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冯特被称作“泥灰和砖头心理学”。

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意识,即对直接经验的觉知。

方法是内省法:

即在准确的实验条件下,准确的观察并描述经验到的心理状态。

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三种元素,这些元素通过联想和统觉就构成了所有复杂的意识经验。

2.机能主义詹姆斯。

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提出任何物种的特性必定是为某种目的服务的。

意识是人类的最重要的一个特性,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它的结构。

3.格式塔主义

“格式塔”意思是“完形”或“整体”,构造主义把心理活动分割成一个个独立的元素是不合理的,因为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格式塔三原则:

1.邻近性:

其它条件相同,空间上彼此接近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2.相似性:

视野中相似的成分容易组成图形。

3.封闭:

视野中封闭的线段容易组成图形。

图形的组织原则:

图形连续性、邻近性、相似性、图形封闭

六.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一)观察法

(二)实验法(三)调查法(四)心理测验法(五)个案法(六)经验总结法

八.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是探讨人们的想法、感觉及行为如何因他人真实或想象的存在而受到影响的科学研究。

社会心理学是系统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是探讨个体在社会情境中行为和思想的本质及原因的科学领域。

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进行研究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描述社会行为2.相关法:

预测社会行为3.调查4.实验法:

回答因果问题。

九、行为主义主要观点

1.强调心理学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在行为主义者看来,心理学是一个纯客观的、实验的自然科学分支。

研究方法:

反对内省的方法,用实验法代替。

研究内容:

反对研究意识,以行为为研究对象。

2、基本研究模式:

S-R 

黑箱研究/空机体研究/输入-输出分析

3、强调环境对人的决定作用

7、人本主义的基本观点

反对精神分析只把注意力集中在人的晦暗的、否定的、病态的和动物性的方面,是一种“伤残”心理学。

反对行为主义将人类等同于动物,只研究低级、简单的心理行为,是一种“机械”心理学。

人本主义的核心内容是:

1.个体现象学:

尊重个人的主观感受和体验;

2.人的责任:

人对自己最终要发生的事情负责,人可以作出选择;

3.此时此地:

人不应该成为过去经验的牺牲品,虽然过去经验会对我们产生很大影响,但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只有生活在此时此地,人才能充分享受生活;

4.人的成长:

人有一种成长和发展的倾向。

5.人本主义最大的贡献是看到了人的心理与人的本质的一致性,主张心理学必须从人的本性出发研究人的心理。

《个人形成论》(卡尔.罗杰斯)

人本主义理论倡导人们应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承认和接纳自己的自然存在经验,如各种欲望。

而社会应该更宽容,理解和尊重每个个体的独特性。

 

精神分析弗洛伊德的主要观点:

(1)无意识学说:

弗洛伊德把自己的心理学称之为深层心理学,他构筑的心理过程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潜意识系统、前意识系统(下意识)、意识系统。

意识活动在整个精神活动者中占20%-30%左右,70%-80%的都是潜意识的活动。

(2)人格的结构

1.本我:

处于潜意识中,是人的动物性一面。

是生而具有的人的本能欲望和需要,大部分与性和攻击性有关,追求实时满足和缓解紧张,它服从快乐原则。

2.自我:

是人的理性部分,1-2岁左右开始形成。

介于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是儿童与环境相互作用逐渐发展出来的。

使本我寻求享乐的要求置于它的控制之下,它服从现实原则。

3.超我:

是人格中的道德成分,5岁左右开始形成。

充分发展的超我由良心和自我理想两个部分组成。

良心是儿童受惩罚而内化的经验,自我理想是儿童受奖励而内化的经验。

遵循至善原则。

三者相互补充、相互对立。

自我起调节作用。

(3)释梦理论:

弗洛伊德按照精神分析的观点把梦的内容所表示的意义分为两个层次:

一个是表层意义,是梦的“显意”,指梦者可以回忆起来的梦的情境及其意义;一个是深层意义,是梦的“隐义”,指梦者通过联想可以知道隐藏在显意背后的意义

(4)焦虑和自我防御机制

焦虑的种类:

1.现实性焦虑:

是感知到环境中真实的、客观的危险而产生的情绪反应;

2.神经性焦虑:

是担心本我冲动会突破自我限制所产生的恐惧;

3.道德的焦虑:

是担心违反超我的价值观时体验到的恐惧。

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将可怕的东西控制于意识之外以减少或避免焦虑的装置。

自我防御机制的特点:

无意识的;曲解现实,具有自欺性质,是消除焦虑的非理性方法。

自我防御机制的种类:

1:

压抑:

是自我防御机制中最基本的一种,弗洛依德将它称为“整个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石”。

因为所有其它自我防御机制要发挥作用必须首先应用压抑作用。

压抑作用把那些激起焦虑的思想滞留在潜意识中,使个人意识不到它们。

2:

替代:

是用那些不会激起焦虑的目标替代会引起焦虑的目标。

如果移置作用有助与社会的积极发展,它就称为升华。

3.升华:

将可怕的无意识冲动转化为被社会接受的行为的防御机制。

4.否认:

指有意或无意地拒绝承认那些不愉快的现实以保护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

5.自居作用是把自己与能增加价值感的某人或某件事相联系。

6.投射:

将自己的无意识想法和冲动归为其他人的想法和冲动。

7.理智化:

一种防御机制,可怕的东西进入意识前,其情感内容已被抹去。

8:

反应生成:

人按照与他们的无意识欲望相反的方式行动的自我一种防御机制。

9.幽默:

是指以幽默的语言或行为来应付紧张的情境或表达潜意识的欲望。

10.退行:

当人受到挫折无法应付时,即放弃已经学会的成熟态度和行为模式,使用以往较幼稚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11.隔离:

将一些不快的事实或情感分隔于意识之外,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

12.补偿:

是指个体利用某种方法来弥补其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从而掩盖自己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

13.合理化:

是个体遭受挫折时用利于自己的理由来为自己辨解,将面临的窘境加以文饰,以隐满自己的真实动机,从而为自己进行解脱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8.合理情绪治疗法:

A:

诱发事件B:

信念C:

后果D:

辩论E:

效应

9.行为SRC分析

S情境/刺激条件:

所有在问题行为之前出现,且与此行为有一定关系的、持续性的或当下的、内在或外在的刺激条件

S+外:

外在情境因素、环境因素、他人行为;如:

排长队、塞车、被陌生人撞到、单独在寝室

S+内:

内在因素、念头、感觉、期望、目标;例如:

回忆起以前的伴侣、急着要办完事、无聊感、孤独感

S+内:

身体生理反应;如:

饥饿感、流汗、头痛

S-:

例外;如:

有室友在场、在图书馆

R行为反应:

问题行为/症状及克服问题行为所做的尝试

四个层面:

R认知:

主意、思想、念头、自动化思维、那一刻的意识流

R情绪:

心情

R躯体:

身体生理变化

R动作:

肌肉行动

行为匮乏(例如:

不出门、不说话)

行为过度(例如:

暴食、摔桌椅)

C行为后果:

问题/症状行为对个人、环境或他人带来的后果,这些后果具有稳定行为的作用,可影响行为出现的频率及强度。

三个层面:

出现的时间(短期、长期)出现的位置(内在、外在)出现的性质(正性的、负性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