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练习单元质量检测一.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80579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1.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练习单元质量检测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年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练习单元质量检测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年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练习单元质量检测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年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练习单元质量检测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年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练习单元质量检测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练习单元质量检测一.docx

《学年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练习单元质量检测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练习单元质量检测一.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练习单元质量检测一.docx

学年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练习单元质量检测一

单元质量检测一

(时间:

150分钟 满分:

1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凝脂(zhī)     闲暇(xiá)

绰约(chuò)马嵬(wéi)

B.修葺(qì)联袂(mèi)

踯躅(zhí)祠堂(cí)

C.千载(zǎi)鹧鸪(zhè)

绸缪(móu)玉簟(tán)

D.寤寐(mèi)歧路(qí)

江渚(zhǔ)庑门(wǔ)

解析:

C项“簟”应读diàn。

答案:

C

2.下列词语的字形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城阙 萧索 娥嵋 连理

B.修葺 芳馨 逍遥 装饰

C.慷概 黄鹂 频繁 链接

D.瓜州 时事 阮籍 变换

解析:

A项,嵋-眉。

C项,概-慨。

D项,州-洲。

答案:

B

3.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怜光彩生门户  可怜:

可爱,可羡

B.与佳期兮夕张佳期:

好的日期

C.举杯断绝歌路难断绝:

停止

D.三顾频烦天下计频烦:

多次

解析:

B项,佳:

佳人,指湘夫人。

期:

约会。

答案:

B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新乐府》《长恨歌》等诗都是具有感伤色彩的叙事诗。

B.《楚辞》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

C.“明远《行路难》,壮丽豪放”中“明远”是称鲍照的“字”;而“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中“放翁”所指的是陆游的号。

D.“一剪梅”是词牌名。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

解析:

A项,“都是具有感伤色彩的叙事诗”错,《新乐府》是讽喻诗。

答案:

A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这是一条经典的旅游路线,既能让你饱览大自然巧夺天工般的美景,又能让你领略多姿多彩的异域风情。

②近年来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对商场里琳琅满目的高档电器也不再望尘莫及了。

③他在学习上坚持博学审问,对待工作更是兢兢业业,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终于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④由于过于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判断,不肯认真研究调查,他对群众提出的意见总是充耳不闻,所以常常受到大家的批评。

⑤有的同学过去对语文学习不重视,到了高中才发现既要补欠账,又要学新知识,被弄得左支右绌,狼狈得很。

⑥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这个温文尔雅的节目走红,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节目中一举夺冠的小姑娘更是成为谈论的焦点。

A.①②⑥B.①③⑤

C.②③④D.④⑤⑥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①巧夺天工:

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精巧、绝妙。

语境强调大自然的美景,用于此处对象错误。

②望尘莫及:

远远望见前面人马带起的尘土,觉得自己赶不上,比喻远远落后,赶不上。

比较的事物须是同类,用于此处不合语境。

③博学审问:

广泛地学习,详细地询问,指求学时的态度和应循的途径。

用于此处正确。

④充耳不闻:

形容拒绝听取别人的意见,也形容对某些事漠不关心。

用于此处正确。

⑤左支右绌:

原指射箭时左手撑弓右手拉弦的姿势,后转指应付了左面,右面又感到不够,比喻财力或能力不足,穷于应付。

用于此处正确。

⑥温文尔雅:

举止文雅,态度温和。

一般指人。

用于此处对象错误。

答案:

A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截至12月底,我院已经推出了40多次以声光电技术打造的主题鲜明的展览,是建院90年来展览次数最多的一年。

B.书法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近年来在教育部门大力扶持下,使得中小学书法教育蓬勃发展,学生水平大幅提高。

C.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使得这一古老的文明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D.这家公司虽然待遇一般,发展前景却非常好,很多同学都投了简历,但最后公司只录取了我们学校推荐的两个名额。

解析:

A项,搭配不当,“我院”不能是“一年”,应在“是建院90年来”前面加上“这一年”。

B项,成分残缺,应去掉“使得”一词。

D项,搭配不当,“录取”“名额”不搭配。

答案:

C

7.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我刚在姑姑家坐下来,她就有事失陪了,我只好无聊地翻翻闲书,看看电视。

B.这么珍贵的书您都毫不犹豫地借给我,太感谢了,我会尽快璧还,请您放心。

C.这种壁纸是最近才研制出来的,环保又美观,贴在您家里会让寒舍增色不少。

D.我们夫妇好不容易才得了这个千金,的确放任了些,以后一定对她严格要求。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A项,“失陪”,客套话,表示不能陪伴对方。

这里用错了对象。

B项,“璧还”,敬辞,用于归还原物或辞谢赠品。

用于此处正确。

C项,“寒舍”,谦辞,对人称自己的家。

句子中称别人的家,不得体。

D项,“千金”,敬辞,称别人的女儿。

此处用于说自己的女儿,不得体。

答案:

B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0分)

(1)《长恨歌》中采用浪漫主义手法用天地寄托心意,重申誓言,表达绵绵不尽的情思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长恨歌》中描写杨贵妃天生丽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在《长恨歌》中两个人表示情愿相爱永不变心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湘夫人》中,借秋景来渲染和深化这相约未见愁情,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鲍照在《拟行路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其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6)鲍照的《拟行路难》开头用比喻的手法对当时门第决定人生这一古代的血统论发出愤怒的控诉的两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拟行路难》中,作者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蜀相》中以幽静的春景衬托出的庄严肃穆气氛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书愤》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

(2)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无颜色

(3)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

(4)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5)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6)泻水置平地 各自东西南北流

(7)酌酒以自宽 举杯断绝歌路难

(8)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9)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10)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三、阅读题(共48分)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9~10题。

(8分)

塞下曲四首(其二)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注:

开元二年(714)旧历十月,吐蕃以精兵十万寇临洮,朔方军总管王晙与摄右羽林将军薛讷等合兵拒之,先后在大来谷口、武阶、长子等处大败吐蕃,前后杀获数万,获马羊二十万,吐蕃死者枕藉,洮水为之不流。

诗中所说的“长城战”,指的就是这次战争。

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此诗在构思上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的,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对战争的看法。

B.开头四句从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的景象。

诗人把描写的时间选在深秋的黄昏,这样更有利于表现所写的内容。

C.写苦寒,选择了水和风这两种最能表现环境特征的景物,浓墨重彩,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D.最后两句是说“今古”贯通,临洮这一带黄尘弥漫,战死者的白骨,杂乱地弃在蓬蒿间,一年四季,都是如此。

E.“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针对众人的这种说法,诗人不是直接从正面进行辩驳或加以评论,而是以这里的景物和战争遗迹来作答。

解析:

C项,“浓墨重彩”错,应该是“笔墨简洁”;D项,“今古”不仅指一年四季,还包括从古到今,此句是说临洮这一带常年四季黄尘弥漫。

答案:

CD

10.诗人对战争有什么看法?

他是如何表达这种看法的?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一问,把握作者思想感情,要抓关键句。

本诗卒章显志,但又没直接表达观点,可以从“白骨乱蓬蒿”的描写中看出作者态度。

第二问应该考虑本诗的构思特点,这里采用的是侧面描写的手法。

答案:

这首诗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战争的反对情绪。

此诗在构思上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的。

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1~12题。

(8分)

鹊桥仙

滕 宾

斜阳一抹,青山数点。

万里澄江如练。

东风吹落橹声遥,又唤起、寒云一片。

  残鸦古渡,荒鸡村店。

渐觉楼头人远。

桃花流水小桥东,是那个、柴门半掩。

1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万里澄江如练”运用夸张,把长江比作一条素练,突出了江水的澄澈。

B.上片前三句从大处、远处着眼,状写黄昏时江天澄净空阔的景象,共同构成了一幅宁静、空阔、幽远的画面。

C.上片后两句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采用化静为动的手法状写黄昏时的景象,营造了一幅寂寥冷清的画面。

D.下片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前三句写古道荒凉,乌鸦归巢,野外村店,鸡禽回笼,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热闹的乡村图景。

E.下片后三句与前面构成对比,有桃花流水小桥,这恰恰是词人理想中的世外桃源。

解析:

A项,“夸张”错,应该是“比喻”;C项,“化静为动”错,应该是“以动衬静”;D项,描绘的是一幅寂静残败的荒村图景。

答案:

BE

12.词的下片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赏析。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词,要分析词人的情感,须抓住诗歌描写的景物特点。

答案:

下片表现了词人想要从冷寂的境地中寻找可以逃避尘世的喧嚣,以求得内心安宁的隐逸的情怀。

(三)阅读下面的清诗,完成13~14题。

(8分)

白门感旧

汪 中

秋来无处不销魂,

箧里春衫半有痕。

到眼云山随处好,

伤心耆旧①几人存。

扁舟夜雨时闻笛②,

落叶西风独掩门。

十载江湖生白发,

华年如水不堪论。

注:

①耆旧:

年高而有声望之人。

②闻笛:

向秀的好友嵇康和吕安死后,向秀很怀念他们,一次经过嵇康的旧居,听到有人吹笛子,笛声触动了他对旧友的思念之情,于是他写了一篇《思旧赋》。

1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首联一发声就为全诗定下了悲苦的基调。

以“伤春”(半有痕)衬托悲秋之情(无处不销魂),突出了作者悲秋的心境。

B.颔联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强调的是年老的旧好多已弃世,这是令人何等“伤心”!

作者对人生短促充满了无可奈何的感伤。

C.颈联选取的“夜雨”“落叶”“西风”等景物具有凄清、悲凉的特点,构成了哀怨、萧条的意境,与作者心情的凄苦相契合。

D.颈联寓情于景,“独掩门”的动作突出孤寂落寞之感。

两句诗情景交融,其视觉意象和听觉意象有着鲜明的形象感和感染力。

E.本诗以写景为主,又辅以直接抒情,虚实结合,使感情既真切又形象,有骨有肉。

解析:

B项,“间接抒情”错,应该是“直接抒情”;E项,应该是“以抒怀为主,又辅以颈联的景物描写”。

答案:

BE

14.有人说,虽同为悲秋伤怀,但汪诗浅窄,杜诗深广。

请结合《登高》分析这样说的理由。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杜诗被称为诗史,因为杜诗中有一个“大我”,他的作品大都把个人的际遇和国家的安危联系在一起,所以,解答本题应该从这个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

杜诗主题(感情)更深广。

汪诗主要抒发的是华年不再、生命短暂的暮年感伤,是个人无可奈何的情绪抒发;而杜诗把个人颠沛流离、老病多愁的感伤写得浩茫深沉,而且这种感伤是建立在忧国忧民、担忧社会时局的高尚个人情操基础之上的,故其感情更显深广。

(四)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

(8分)

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其五)

岑 参

蕃军遥见汉家营,满谷连山遍哭声。

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

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其六)

岑 参

暮雨旌旗湿未干,胡烟白草日光寒。

昨夜将军连晓战,蕃军只见马空鞍。

15.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从“蕃军遥见汉家营”,可以看出战前呈两军对垒的形势。

从“暮雨旌旗湿未干”,则可知战事告捷有赖雨夜偷袭的成功。

B.“满谷连山遍哭声”是夜袭时的实况,但诗人没有完全按实况的顺序安排,而是将这遍地哭声安排在描写两军对垒句前,这就产生了一种先夺其志(斗志)的效果。

C.“万箭千刀一夜杀”展现夜袭的激烈战斗场面,字里行间充满刀光剑影;句中连用“万、千、一”三个数字,深刻地描写了战争的激烈和厮杀的残酷无情。

D.结合第二首诗来看,“平明流血浸空城”表现战血和泪水相掺和,红成一片。

在前句杀声哭声震天的描写后,出现这个红色恐怖画面,又产生了死一般沉寂的效果。

E.两首诗都突出了战争的情形,“暮雨旌旗湿未干”与“平明流血浸空城”,都以“湿”的场面显示出战事刚刚结束,杀气尚未全消。

解析:

B项,“在两军对垒句前”错误,应是“在两军厮杀句前”。

D项,“和泪水相掺和”错误,应是“和雨水相掺和”。

答案:

BD

16.这两首诗描写战争场景的角度有何不同?

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首,正面描写战争。

蕃军从梦中惊醒,已是杀声震天,战场一片哭声,血流成河。

诗人通过对战争的直接描写,表现戍边将士的英雄气概。

第二首,侧面描写战争。

诗人通过描写战斗结束后的天明时分,战场上失去主人的胡人战马“空鞍”,来暗示昨夜战斗的激烈,含蓄、内敛。

(五)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7~18题。

(8分)

再过金陵①

〔唐〕包 佶

玉树歌终王气收,雁行高送石城②秋。

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

石头城

〔宋〕刘 翰

离离芳草满吴宫③,绿到台城④旧苑东。

一夜空江烟水冷,石头明月雁声中。

注:

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

②石城:

指南京,又称为石头城。

③吴宫:

此指三国时吴国的宫殿。

④台城:

指六朝时的禁城(宫城),又称“苑城”,是当时的皇帝用于办公、居住的场所。

17.下列对这两首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金陵和石头城都指南京,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六朝古都。

吴、西晋、宋、齐、梁、陈合称六朝,都定都南京,故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

B.《再过金陵》是包佶重过六朝古都金陵时写下的吊古之作。

作者“再过金陵”时生发了“江山不管兴亡事”的惆怅,大概是因为那时国家的局势已不容乐观了。

C.台城曾经是六朝统治者追欢逐乐的场所,后来成了诗人凭吊、寄寓伤今之情的触发点。

这一类的触发点还有隋宫、乌衣巷、大运河等。

D.这两首诗都是怀古诗。

怀古诗一般都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诗人对某历史人或物的看法,这两首诗也不例外。

E.包诗《再过金陵》抒发了作者对江山依旧、物是人非的慨叹,表明六朝兴亡皆由人事的情感;刘诗《石头城》暗含古今盛衰对比,抒发了作者对金陵古城繁华不再、沧桑变化的深沉感慨。

解析:

A项,“西晋”错,应为“东晋”;D项,刘诗《石头城》没有运用议论。

答案:

AD

18.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金陵城,请结合诗句分析两诗景物描写的异同。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相同点:

两诗都描写了金陵城凄凉、衰败之景。

不同点:

①包诗运用拟人手法,写江山不管天下兴亡之事、任凭夕阳伴着客愁;刘诗运用动静结合手法(或答视听结合),写所见离离芳草、台城旧苑、空江烟水、明月高悬,又写所闻空中雁声。

②刘诗的景物描写有时间(从白天到黑夜)和空间(从吴宫到台城)的变换,写出了作者的所见所闻。

(或包诗写的是金陵秋景,写秋高雁飞、残照斜阳、江山依旧的凄凉萧瑟之景;刘诗写的是金陵春景,写离离芳草、台城旧苑、空江烟水、明月飞雁的悲凉寥落之景。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9~20题。

(8分)

野 歌

李 贺

1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解析:

B项,错在“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颈联中的“穷”并不是指生活贫困。

“屈穷”意指“不得志,处境艰难、窘迫”。

答案:

B

20.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

请简要分析。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首先解释诗句的含意,再点出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最后两句的表面意思是,冬天的寒风终会过去,春天将会到来,届时春风会把枯柳吹绿,柳条看起来好像笼罩在轻烟之中。

从表达的情感上看,北风呼啸,喻指诗人遭受了许多不公平的待遇;枯柳逢春、春柳笼烟的艺术遐思,表达了诗人虽处境艰难,但始终怀着乐观旷达的心态,不甘沉沦,在屡次受挫之后还能自我勉励。

答案:

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

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四、语言运用(11分)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0个字。

(6分)

为了保护自己,变色龙经常换上与环境接近的颜色。

人们对此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看法,以为变色龙__①__,就可以变成什么颜色。

其实,__②__。

蜥蜴类动物的皮肤变色__③__,温度和光线是其决定因素,而且每种蜥蜴能变什么颜色也是固定的。

答: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语言运用的连贯的能力。

解答时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①处根据上文“根深蒂固”“以为”和下文“就可以”可填出“想变成什么颜色”。

②处前“其实”表转折,横线处应填写与前面意思相反的内容。

③处根据下文“温度和光线”可知前文应为蜥蜴类动物颜色变化需要的条件。

答案:

(示例)①想变成什么颜色 ②事实并非如此

③是需要外在条件的

22.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5分)

“爆竹声声除旧岁”,说的是欢度春节时的传统习俗。

春节燃放烟花爆竹虽然喜庆,但会带来空气、噪声等环境污染问题,还可能引起火灾,一旦引起火灾,势必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

现在很多城市已经限制燃放,这样就可以避免发生火灾,而且只要限制燃放,就能避免环境污染,让空气新鲜、环境优美。

①火灾不一定会造成人身伤亡。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运用生活知识和经验推断问题的能力。

我们知道火灾的发生因素很多,燃放烟花爆竹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所以材料中的“限制燃放,这样就可以避免发生火灾”推断不当;另外,我们知道环境污染的因素也很多,燃放烟花爆竹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所以材料中的“限制燃放,就能避免环境污染,让空气新鲜、环境优美”推断也不恰当。

答案:

(示例)①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并不一定就能避免火灾的发生 ②不是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就能避免环境污染

五、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近年来,“海归”不再神秘已经是现实,关于“海归”找工作难、起薪低的新闻也时常见诸报端。

那些到国外走一遭,混个文凭就回国的“镀金式海归”正面临淘汰,归国留学生的年收入也从几万元到上百万元分化严重,区分点就在于“是否掌握独特技术或技能”。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

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时代发展变化、社会热点现象,都是高考作文命题关注的对象。

本道作文题目所给的材料以“海归”遇冷这一现象为依托,反映出当今社会人才培养方向的变化。

这一现象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体现出高考作文命题的方向性。

曾经顶着耀眼光环的“海归”,如今为什么会遇冷?

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整个社会思考,尤其是一些不惜一切将孩子送到国外去的家长,更应该深入思考。

综合材料内容,以下立意可作参考。

观点一:

确立明确目标,正确认识时代发展形势。

观点二:

能力不是镀镀金就可以提升的。

观点三: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实现留学人员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