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高考语文北京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80173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50.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高考语文北京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精品高考语文北京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精品高考语文北京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精品高考语文北京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精品高考语文北京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高考语文北京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docx

《精品高考语文北京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高考语文北京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高考语文北京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docx

精品高考语文北京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2019年高三二模分类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2019北京东城二模】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7题。

材料一

2019年春节,中国一汽总部成为春节联欢晚会分会场,各型汽车集体亮相。

汽车、钢铁、冰雪、歌舞等交相辉映,气势恢宏,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震撼。

中国一汽的前身是位于吉林长春的第一汽车制造厂,1953年破土动工,1956年第一辆汽车下线,毛泽东主席亲自为其命名——“解放”;5月,一汽试制成功中国第一部轿车——“东风”;9月,试制成功中国第一部定型高级轿车——“红旗”,由此揭开了中国轿车工业生产的历史。

一汽建厂初期,零部件设计、制造都没有经验,技术人员们把苏联车拆开,全厂的工人都去看零件,能做哪个部件就拿去仿制。

一个月的时间,红旗轿车就这样“摆地摊”似的造出来了。

自力更生制造出的轿车让新中国自立于世界汽车工业之林,但技术十分落后。

改革开放之初,老一汽人陈光祖曾经去外国考察,看到了正在被激光点对点焊接的电钮器,不禁唏嘘不已:

三十年前,他们只能靠手工打造。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汽车工业与世隔绝,轿车设计、制造水平长期处于极为幼稚的状态,逐渐被现代化的世界汽车工业抛在后面。

改革开放后,为了迅速提高中国轿车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一汽和德国大众汽车股份公司合作,引进奥迪车型,1991年合资成立“一汽-大众”公司,引进了先进的20气阀发动机制造技术,并向德国出口这种发动机的部件。

一汽一边合资合作,一边自主开发,完成工厂改造和产品换代。

目前,一汽与丰田等跨国汽车公司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业务覆盖48个国家;产品结构实现由单一向多样化转变,形成了具有12万辆中重型汽车年生产能力、15万辆轻型汽车年生产能力和18万辆轿车年生产能力的三大基地;技术方面已拥有汽车专利技术475项,位居行业第一,逐步形成“生产一代、开发一代、准备一代”的产品研发格局,在发动机这一核心技术领域也取得突破;同时,企业结构完成从单一工厂体制向公司体制的转化,架构起市场经营机制。

(取材于欧阳敏、王萌等人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中国一汽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一汽由第一汽车制造厂发展而来,是新中国汽车工业的起点。

B.一汽人不畏艰难,曾经在中国汽车制造史上创造了许多“第一”。

C.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一汽已经向德国出口奥迪汽车的发动机。

D.一汽在产品、技术、企业结构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亮相:

各种类型的汽车公开露面。

B.摆地摊:

形容生产经营的规模小。

C.与世隔绝:

不和外界往来,封闭。

D.幼稚:

形容技术能力差,发展不成熟。

材料二

红旗轿车诞生于一汽,整体车型“大、平、正、方”,通体黑色。

水箱面罩为中国传统的扇子形,前后灯为宫灯造型,发动机使用了当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V8液冷发动机。

红旗轿车1959年第一次参加国庆游行和阅兵,1964年起被国家确定为礼宾用车。

当时,坐红旗车成为很多到中国来的外国贵宾的一大心愿。

红旗轿车曾寄托着一个时代中国人的骄傲,在世界名车中占有一席之地。

然而,进入80年代,因身宽体重、油耗高、车速低、启动慢、不适于高速公路等问题,红旗轿车陷入供大于求的困境,1983年正式停产。

此后,一汽一直试图吸收外国先进技术来研发新车,曾改进奥迪100,推出被简称为“小红旗”的CA7220,主打平民市场。

销售量虽比以前提高,却伤害了品牌价值,接下来的系列产品,都铩羽而归。

从2008年起,一汽开启“后红旗时代”,充分挖掘红旗的品牌意义,尊重其与生俱来的“神圣感”,将产品定位于“中国式新高尚精致主义”。

在继承原有风格的基础上,融合现代造型设计理念,推出豪华车、跑车、主流车和高端商务车四大系列产品,保留标志性“高山飞瀑、中流砥柱”格栅和毛体汉字“红旗”字样尾标,新增贯穿车身中轴的发光红旗标志、象征梦想高飞的飞翼型前大灯。

新红旗的设计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汽车审美和具有历史感的情感体验,很好地体现了其品牌价值。

一汽采取开放式自主研发模式,先后组建了造型、前瞻技术等设计院,新能源研发、智能网联和体验感知测量等研究院,并在德、美设立了分院,汇集全世界顶尖技术人才,在技术上追求极致,给消费者带来舒适且不失动力的驾驶体验。

相继推出的红旗H7、红旗H5、红旗L5等车型,销量大涨;首款EV纯电动车在2018年北京车展引起一片赞叹;2019年燃料电池车开始批量实地运行。

新红旗计划2020年推出续航里程达600km的系列电动车,到2025年,电动车型达到15款。

目前,新红旗还在车辆远程控制、人车互联等领域持续开展自主研发。

(取材于张铁绵、余文娟等人的相关文章)

3.根据材料二,下列老红旗轿车的特点中,最能体现其品牌价值的一项是()(3分)

A.车型庄重B.设计典雅C.动力强劲D.地位特殊

4.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新红旗轿车成功发展的原因,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面向平民市场转为面向精英市场。

B.将品牌传统元素与时尚设计相结合。

C.增加科技投入,在技术上追求极致。

D.面向未来需求,持续开展自主研发。

材料三

汽车行业最能体现一个国家的制造业水平,一辆轿车约有1万多个零部件,涉及设计、安全、制动、电子、电路、发动机、变速箱等技术。

德、日等国汽车制造业已积累了60年以上经验,而我国汽车行业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全面发展,新世纪初逐渐自主创新,2015年开始集体发力。

四十年的时间,中国汽车工业逐渐形成了一个种类比较齐全、生产能力不断增长、产品水平不断提高的体系。

根据“中汽协”和公安部公布的数字,2018年我国乘用车产量超过2100万辆,小轿车保有量超过2亿辆。

2018年,中国汽车市场销量退坡,整体增速逐渐放缓,中国新能源车市场成为寒冬中的一枝独秀。

“中汽协”数据显示,2月份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53.6%。

续航更长、空间更大、驾乘更舒适的新能源车型正越来越受青睐。

2019年1月初,“中汽协”曾发布2019年国内汽车市场销量预测,预计全年新能源汽车销售较上一年度增长33%。

新能源是未来车企的重点发展方向,奔驰、宝马、奥迪、大众等纷纷发布2020战略和2025规划,以应对紧张刺激的全球市场。

而除了新能源,智能AI和向移动出行服务商转型也是未来一大发展趋势,2019年3月,海南开展“博鳌智能网联汽车及5G应用试点项目”活动,全球首次正式开展5G通信融合试点和智能网联汽车5.9GHz频段试验,集合中国一汽等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和5G领域的顶尖企业品牌,展示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及5G商用发展成果。

(取材于李永钧等人的相关文章)

5.根据材料三,下列对2019年中国汽车企业将面临的挑战,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汽车市场销量退坡。

B.新能源车销量逐渐减少。

C.奔驰等国际车企的竞争。

D.智能网联车结合5G商用。

6.根据材料三,下列做法不适应汽车行业当前发展形势的一项是()(3分)

A.加大生产投资,追求传统品牌市场保有量。

B.产品追求续航长、空间大、驾乘的舒适感。

C.依托互联网,提供网约车等移动出行服务。

D.放眼全球市场,加快新技术、新模式发展。

7.根据三则材料,简要说明我国汽车工业走向世界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带来怎样的启示。

(6分)

【2019年北京西城二模】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题。

材料一

20世纪中国散文,其基本面貌与唐宋古文、晚明小品、桐城文章大不一样,最明显的特征莫过于使用“白话”而不是“文言”。

借“文白之争”来理解这个世纪文章风格的嬗变,无疑是最直接也最简便的路径。

从晚清到“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大大拓展了散文驰骋的天地。

可“白话”的成功,不等于“美文”的胜利,这中间虽不无联系,却仍关山重重。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提倡“白话”反对“文言”发难,照理说得益最大的该是诗文;可革命的直接效果,却是“诗”的脱胎换骨,以及“文”的撤离中心。

从梁启超提倡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到胡适、鲁迅以小说为学术课题,都是借助西方文学观念来改变中国原有的文类等级。

伴随着小说的迅速崛起,散文明显失去昔日的辉煌。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散文的退居边缘,不一定是坏事,起码可以使得作家卸下替圣贤立言的面具,由“载道”转为“言志”。

这其实与传统中国不同文类功能的界定有关——处于中心位置的“文章”,属于“经国之大业”,因而无权过分关注一己之悲欢。

退居边缘,作家不必“搭足空架子”写“讲义体的文字”,小品文自然也就应运而生。

架子的倒塌与戒律的瓦解,使得原本正襟危坐、目不斜视的“文章”,一转而变得最自由、最活跃,因而也最为充满生机。

脱离象征权力和责任的“中心”,走向寂寞淡泊的“边缘”,20世纪中国散文不但没有消沉,反更因其重个性、讲韵味、洒脱自然而突破明清之文的窠白。

可以说,现代中国散文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较好地完成了蜕变和转型,并重新获得了无限生机。

(取材于陈平原《中国散文小说史》)

1.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嬗变:

这里是蜕变、演变的意思。

B.关山重重:

这里形容阻碍或困难众多。

C.正襟危坐:

这里形容装腔作势的文风。

D.窠臼:

这里比喻现成的格式或老套子

2.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四”白话文运动对现代散文的发展有推进作用。

B.“五四”文学革命之后散文的地位退居边缘

C.20世纪散文的功用从“载道”转变为“言志”。

D.20世纪散文写作的固有体系和规则彻底瓦解。

材料二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与小说、诗歌的大红大紫、亢奋热闹相比,散文创作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沉稳平静,甚至可以说是较为冷落萧条的。

而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的散文创作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善于在默默无闻中积蓄力量,在沉稳平静中奋起前进。

首先,是从“小美”到“大品”。

“五四”时期那些著名的散文,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周作人的《乌蓬船》,以及冰心、徐志摩、钟敬文等人的散文,基本上都是正宗的“美文”或小品”。

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杨朔、刘白羽、秦牧等人的散文沿袭的也是“美文》的路子。

但改革开放,特别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这种“以小为美”,以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取胜的格局逐渐被“大品”的散文取替。

这里所谓的“大品”,指的是这一类散文不仅篇幅长,结构大,而且作者思考的都是各种关于生命、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大命题,且自始至终透出一种理性思辨的精神。

自“五四”以来我国散文中的理性精神一直相对比较薄弱,而在九十年代,史铁生、韩少功、张承志、张炜、余秋雨等人的一些散文,却把这种理性精神的立足点上升到二十世纪现代人文的哲学高度。

其次,是艺术思维的多元化和文体的解放。

一方面是叙述方式的变化。

在传统的散文中,一般采用第一人称的“我”展开叙述,而且这个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我”具有不容动摇的牢固地位。

而现在不少散文中的“我”竟消失了;或者在一篇散文中,在“我”之外又有其他叙述视角,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祝勇的、《永和九年的那场醉等作品,就有这样的叙述特点。

另一方面则是散文结构的开放性。

九十年代以来的散文已经彻底告别了传统的“三段式”结构套路,而呈现出形态各异的结构状态,如周晓枫的《黑童话》、赵玖的《从这里到永恒》等散文,采用的都是以“情绪”、“意象”为线索的结构方式。

总而言之,改革开放特别是九十年代之后,散文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而散文的这种变化,是时代生活的变化使然,也是散文家们不断更新散文观念的结果。

(取材于陈剑晖《四十年散文:

走向阔大和遥远》

3.根据材料二,不属于改革开放四十年散文发展特点的是()(3分)

A.相对于小说和诗歌的火爆,散文发展偏于沉稳平静。

B.散文水平远超过“五四”时期的“美文”和“小品文”

C.散文格局更为宏大,且理性精神和思辨精神更为充沛。

D.散文的叙述方式变得更加灵活,结构方式也更加多样。

4.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作家作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自清散文多以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取胜。

B.杨朔散文“以小为美”,与“五四”时风格相似。

C.史铁生的散文均属于理性思辨的“大品散文”。

D.周晓枫的《黑童话》没有使用“三段式”结构。

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台港澳文学在大陆的传播与接受逐渐形成一股热潮,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其中台湾当代散文既是对中国传统散文的继承,又是对“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的延伸。

它在中国当代散文领域的创新和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文化乡愁是台湾文学的一大母题。

老一代作家如梁实秋、琦君、王鼎钧、余光中等人,缅怀故乡故土,营造精神家园、对台湾乡土散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而飘萍游牧的都市生活和异乡羁旅,催生了一批作家敏感心灵的寻根意识。

文化乡愁作为台湾散文民族情感的核心内容,几经变迁和发展。

它也折射出台湾作家从怀乡思亲到终于重回故土,乡情得以慰藉的心灵历程。

此外,从自我感悟出发,通过对人生和自然的观察思索,表达深刻、隽永的情思,这种饱含诗情和哲理的散文,是台湾当代散文创作的主体。

不少散文名家的作品多是充满了对现实人生的悉心体察和卓越见地。

而这方面比较有特色的是林清玄。

他在艺术追求上熔铸了更为丰厚的东方美学,正由于他这种独特的审美观念,使灵与肉、历史与现实、瞬间与永恒,在其作品中得到清晰、有机的辩证统一。

杂文也是台湾当代散文中很活跃的类型。

这种集议论、说理、思辨为一体的随笔、小品散文,非常令人瞩目。

作家们承续并进一步发挥了鲁迅杂文的特色,针砭社会弊端,揭示人生百态,平和中带有辛辣,令人思味。

海峡两岸的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发扬光大包括散文在内的民族文化传统,两岸文学的交流与传播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取材于许剑铭《台湾当代散文透视》)

5.根据材料三,下列关于台湾散文特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台湾当代散文的精神内核与“五四”时期的散文相同。

B.文化乡愁是梁实秋等老一代作家创作的不变主题。

C.诗情哲理类散文是台湾散文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

D.台湾杂文承袭了“五四”杂文特别是鲁迅杂文的创作特色。

6.根据材料三,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台港澳文学在大陆的传播与接受热潮是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

B.余光中的散文,有相当一部分表现了对故土的思念和缅怀之情。

C.林清玄散文中瞬间与永恒的辩证统一培养了他的东方美学观念。

D.从根本上来讲,台湾散文与大陆散文有着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

7.根据上述三个材料,请简述“五四”新文化运动对现当代散文发展的影响。

(5分)

【2019年北京海淀二模】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6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题。

材料一

路遥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位极其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他把目光投向变革中的现实生活,关注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情感与命运。

他用生命所建构的文学世界,呈现了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也照亮了无数人前行的路。

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主要反映1975年到1985年城乡广阔的社会生活。

他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这样说:

“这十年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时期,其间充满了密集的重大的历史事件。

我的基本想法是,要用历史和艺术的眼光观察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人的生存与生活状态。

作品中将要表露的对某些特定历史背景下政治事件的态度,看似是作者的态度,其实基本应该是那个历史条件下人物的态度,作者应该站在历史的高度上,真正体现巴尔扎克所说的书记官’的职能。

现实主义作品的创作方式,要求路遥一丝不苟、全方位地占有资料,熟悉所书写时代的特征与气质。

路遥用6年左右的时间,潜心阅读了一百多部长篇小说,阅读了大量政治、经济、历史、宗教、文化以及农业、工业、科技、商业等方面的书籍,还翻阅过这十年间的各类报刊杂手指头翻烂了,就缠上胶布翻。

他屡次重返陕北故乡,深入到工矿企业、学校、集镇等地,进行生活的“重新到位”,加深对农村、城镇变革的感性体验。

应该说,路遥在动笔创作这部“宏大叙事”的作品前就做足了功课。

但路遥所坚持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当时被文学评论界认为“过于陈旧”。

在新的文学潮流面前,路遥并没有选择迎合,而是坚定地固守传统。

路遥所以执拗地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按他的说法:

“生活和题材决定了我应采用的表现手法,文学的‘先进’不是因为描写了‘先进’的生活,而是对特定历史进程中的人类活动作了准确而深刻的描绘。

在中国这种一贯的文学环境中,独立的文学品格自然要经受重大考验。

在这种情况下,你之所以还能够坚持,是因为你的写作干脆不面对文学界,不面对批评界,而直接面对读者。

只要读者不遗弃你,就证明你能够存在。

就这样,路遥以极大的艺术自信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行,抱病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的创作。

198年12月30日,路遥给时任《文学评论》常务副主编蔡葵的信中,再次明确地宣誓了自己现实主义的创作观:

“当别人用西式餐具吃中国这盘菜的时候,我并不为自己仍然拿筷子吃饭而害臊……”

事实上,路遥用最在乎读者的创作方法为读者做出的“这盘菜”,果真赢得了大众的好评。

《平凡的世界》于1991年3月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其时的路遥仍保持着高度清醒的头脑,他强调“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活之中,在无数胼手胝足创造伟大历史、伟大现实、伟大未来的劳动人民身上领悟人生大境界、艺术大境界,应该是我们毕生的追求”。

路遥是地道的陕北农民的儿子,陕北文化大气、包容、担当、进取、利他的特点给予其特殊的熏陶与滋养。

他懂得自己的艺术创作在本质上与父亲的劳动并无二致,并由此生发出许多至理名言:

如“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有耕种才有收获;即使没有收获,也不为此而终生遗憾”……这些具有农民哲思的人生箴言,是路遥这位有着深刻农民情结与土地情结的作家人生体悟的真实流露,这也是他长期思考人生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由此,他才有“作家的劳动,绝不仅是为了取悦于当代,更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代”的响亮声音。

《平凡的世界》真实地记录了那个大转型时期,承担了“历史书记官”的功能;小说所传达出的精神价值,是对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传统的继承,提供了鼓舞读者向上与向善的正能量。

小说中的人物成为改革开放大潮下芸芸众生的缩影,人生充满挫折但自强不息,出身卑微但敢于追求爱情。

《平凡的世界》重构了中国社会的精神食粮,温暖了无数人心。

它尊重了大众并引导了大众、提升了大众,让无数读者在其间找到了精神寄寓。

(取材于梁向阳《路遥:

“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

1.下列词语在文中不能表现路遥“像牛一样劳动”的一项是()(2分)

A.潜心B.屡次C.执拗D.抱病

2.下列说法不属于路遥现实主义创作观的一项是()(3分)

A.关注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情感与命运

B.用历史和艺术的眼光观察社会生活

C.反映创造人类历史的劳动者的大境界

D.跟随新的文学浪潮描写“先进”生活

3.《平凡的世界》中的人物是“改革开放大潮下芸芸众生的缩影”,具有典型意义。

请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以孙少平或孙少安为例,分析其典型意义。

(4分)

4.作家梁向阳曾说:

“作品是作家生命的存在方式,也是作家最好的纪念碑。

”请根据材料一,为路遥《平凡的世界》这一“纪念碑”式的作品拟写题词。

不超过20字。

(4分)

材料二

对文艺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

文艺创作这一根本性问题,直接决定创作者的出发点、格局和境界,也从根本上决定其将沿着什么样的方向开拓自己的艺术道路,甚而决定能走多远

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文艺创作者必然不能与时代隔绝。

然而,在创作实践中,对许多作家、艺术家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现象和表象并不难,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

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也就是我们时代的根底,又是什么呢?

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能背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碑文,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是当之无愧的时代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

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罨藏的不竭力量,才能看到历史发展的大势所在,也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上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

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在认识生活、面对世界时,心中是不是有根,有没有可靠的、根基牢固的看待世界与生活的立场和路径。

创作者心中的这个“根”,必然涉及其身份和情感认同。

以文学为例,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上世纪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

他们内心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和某一个村庄、某一个人群,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

在各自的生命中,这些作家是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

这个共同体让他知道自己是谁,也时刻在提醒着他、告诉着他,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

英国作家拉尔夫·福克斯说:

“只要作者和他的群众隔离,忽视群众,或者不了解他的群众,那么就很容易患贫血症,就很容易使得想象的化学中缺少某种重要的因素。

这使得作者的思想变得贫乏,或者使他失去了力量。

”创作者和人民的关系,绝不等同于作者和读者的关系。

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

新时代为艺术提供广阔空间和无限可能,我们要倾力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把人民生活和实践中最深刻、最能体现一个时代理想和创造的部分提炼出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身为文艺工作者,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

这种认同,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认同,是对我们当下时代的认同,是与时代同步伐、与新时代伟大历史进程同频共振,将广大人民从精神上团结起来。

那些让人一见难忘、甘愿反复阅读的作品,一定蕴含着充沛的善与美的力量,给人以希望,鼓舞人的精神。

读这样的作品时,常会让人遥想作品背后站着的那个“人”。

那个“人”一定有着崇高的理想、宽阔的心灵和对未来坚定的信念。

他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热烈赞颂劳动和创造的人们,积极投身于人们争取美好未来的壮阔征程。

当读者或观众在心底为这样的作家、艺术家画像时,他同时也在雕塑自己,让真、善、美成为自己人生的底色。

前苏联作家肖洛霍夫说:

“艺术具有影响人的智慧和心灵的强大力量。

我想,那种把这一力量运用于创造人们灵魂中的美和造福于人类的人,才有资格被称为艺术家。

”只有这样的作家、艺术家才有能力创造出闪耀着明亮光芒的文学和艺术,才会像灯,照亮人心,照亮思想的表情,也照亮和雕刻一个民族的灵魂。

(取材于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

5.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中作者引用资料的意图,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引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的话,说明路遥秉持现实主义创作态度以承担“书记官”职能。

B.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说明人民是艺术创作的主体,是一切艺术创作的根底。

C.引用拉尔夫·福克斯的话,说明创作者只有联系人民才能创造出有思想有力量的作品。

D.引用作家肖洛霍夫的话,说明真正的艺术家应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艺术创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