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之预习环节研究》结题报告.docx
《《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之预习环节研究》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之预习环节研究》结题报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之预习环节研究》结题报告
《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之预习环节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目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新课程改革硕果累累。
但是在当前的历史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教师重机械的灌输,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自主意识薄弱等等,因此每位教师都要更深入地学习,理解,贯彻新课程理念,积极探究改革初中历史“教”与“学”的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切实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预习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良好平台,因此加强对“预习”环节的研究是极其重要的。
2、我校在校生历史预习及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情况经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不尽理想。
统计数据显示:
在50名抽样调查的对象中,64%的同学只会“偶尔预习”,而20%的同学“基本上不预习历史”;60%的同学没有预习计划,历史预习完全处于一种盲目的状态;70%的同学认为“预习和历史学习成绩有一定的关联”,但并不认为“关联很大”,说明绝大多数同学对历史预习的思想重视程度不够。
在50名抽样调查的对象中,只有25%的同学在预习时会认真做好笔记,10%的同学会主动查阅资料辅助并深入自己的预习活动,42%的同学会主动查阅资料解决预习时遇到的问题,而其余的同学大都是等老师上课解决,这组数据说明我校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自主意识淡薄,“等、靠、要”思想严重。
和学生统计数据一样,教师统计数据也不尽如人意。
通过和历史教研组老师的个别交流,得出只有28.6%的老师每节课都强调同学们课前做好预习工作,真正把“课前预习”当成和“课堂小结”、“当堂巩固”、“布置作业”等一样重要的环节来对待,71.4%的老师对学生的预习持一种放任自流的态度,不加以规范和正面引导。
综合两组数据,我认为我们的历史老师应该好好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最好从一节课的初始阶段“预习”开始。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
本课题的研究是在新课程改革特定的背景下,体现新课程理念和具体操作要求。
以新课程“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理念出发,从“课前”和“课堂”两方面入手深入研究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之预习环节的内容、步骤、方法和效果。
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习惯和能力的目标。
三、 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找到一种“初中历史学科课前、课堂预习”的有效方案,形成“系列预习提纲”,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习惯和能力的目标。
(二)研究内容:
1、课前分散预习的内容、步骤、方法、效果研究
2、课堂集中预习的内容、步骤、方法、效果研究
(三)研究措施
1、采用实验法,专门上一堂以“预习”为主题的新授课;
2、采用“文献法”,研究相关理论知识,编订系列课题研究辅助材料;
3、以课堂教学实践和阶段性学科测试为载体,采用观察法、测验法、比较法等获取相关研究信息;
4、采用案例研究法撰写课堂实录、教学反思、教学案例等;
5、采用调查法,编制调查问卷、举行学生访谈,获取有效反馈信息;
6、采用个案研究法,对所选对象进行个案追踪研究,获取有效反馈信息。
(四)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XX年10月)制定研究方案、收集相关资料;
2、实施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9月)以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为主阵地,通过课
堂观察、案例分析、经验总结等方式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之预习环节”展开全面的研究。
3、总结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12月中旬)课堂展示研究成果,整理各类相关资料,总结并反思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五)研究概况及阶段性成果
1、20XX年10月:
制定出《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之预习环节研究》的研究方案;搜集有关微型课题研究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有关初中历史学科预习的现有研究成果。
初三(10)班开设研讨课——《第一次世界大战》,获得一致好评。
该教案荣获苏州市二等奖。
2、20XX年11月:
初二(5)班开设研讨课《学会预习历史》,明显改善学生预习行为;
初三(10)班开设研讨课——《近代化的探索》,与相城区阳澄湖中学校际交流中,获得一致好评。
3、20XX年12月:
对光福中学学生历史预习及自主学习能力情况进行抽样调查,并对统计数据进行认真分析。
参加学校微型课题研讨会议,提升自身微型课题研究理论水平。
20XX年1月被评为“苏州市指导学生自学先进教师”。
4、20XX年03月:
初二(9)班开设研讨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荣获光福中学“课堂教学大比武”(政史地组)一等奖。
参加学校微型课题研讨会议,进一步提升了自身微型课题研究理论水平。
5、20XX年04月:
以课堂检测和阶段性测试为依据,对初二(9)班A同学进行个案追踪研究,获得各类相关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初步处理,达到预期目标。
6、20XX年05月:
对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总结。
并认真准备参加苏州市说课竞赛,力求把此次活动和自己的前期研究所获有机结合起来。
课题:
《辛亥革命》,荣获苏州市二等奖。
7、20XX年06月:
以学校微型课题研讨会为契机,提升自己微型课题研究能力。
在学校微型课题研讨会上较好地展示了自己的前期研究成果,并通过此次研讨会,从别人的交流发言中受到很大启发。
8、20XX年09月:
积极准备区级“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并把自己前期研究所获成果全面渗透到本次公开课的设计中。
课题:
《辛亥革命》,荣获区“课堂教学大比武”一等奖。
积极参加校微型课题结题推进研讨会,了解微型课题结题流程,并准备着手进行资料的归类、整理。
09、20XX年10月:
微型课题研究成果总结和展示活动;悉心准备初一年级公开研讨课。
10、20XX年11月:
初一
(1)班公开研讨课——《“秦王扫六合”》,获好评;
初一
(2)班公开研讨课——《昌盛的秦汉文化
(二)》,获好评。
初三(5)班区级公开研讨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获区内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研究成果(多媒体课件、《预习学案》)被同备课组老师引用吸收,用于与长桥中学、横泾中学的校际交流中,获一致好评。
开展微型课题研究结题访谈活动;
认真总结和反思课题,撰写《微型课题结题报告》。
四、 课题研究的成果:
学科论文
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之预习环节浅谈
古人云: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常言道,“军队打仗要备战,农民耕作要备耕,工人建房要备料,”依此类推,“教师上课要备教,学生学习要备学”,这里的“备学”也就是“预习”。
《现代汉语词典》把预习解释为:
“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换言之即“学生对即将要学的功课事先进行自学准备”。
预习是整个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预习的主要任务是在复习、巩固相关旧知识的基础上,初步感知新教材,并找出疑难点,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
在这里,我要谈的是自己一年来在初中历史学科预习研究中的一点收获。
一、浅谈初中历史学科预习的重要性
历史属于人文社会学科的范畴,现用人教版历史教科书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阅读性,
总之,无论是从学科的角度,还是从现有教科书的角度看,初中历史学科都是一门非常适合于预习并能从预习中获得较高“回报率”的学科。
通过问卷调查得知:
我校有96%的学生不同程度地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有部分同学还在和别人的交流中发现,自己长期以来历史学习成绩不理想,关键就在于“预习环节”的薄弱或缺失。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和访谈记录的汇总,我初步概括出同学们眼中历史预习的四大好处:
1、“预习可以提高我的学习效率,从而直接提高我的历史成绩”。
同学们表示,预习能使他们对要学的新课做到“心中有数”,预习时出现的“拦路虎”就是上课要集中精力听老师讲解的部分,这样有针对性的听课,更有利于抓住学习的重点和突破知识难点,从而提高听课效率。
预习还能使他们迅速辨别出老师讲课内容中超出课本,拓展延伸的知识并抓紧记录,既提高了课堂笔记的有效性,又减少了因盲目笔记而浪费的大量课堂时间。
如有位初一年级的同学说,上《大一统的汉朝》前,他进行了认真的预习,上课时老师讲:
主父偃给汉武帝建议削弱诸侯王势力的措施,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推恩令”,由于预习的铺垫,他知道“推恩令”的表述在课本上是没有的,所以加以及时记录,后来在当堂练习中出现要填“推恩令”的填空题,当别的同学还在课本、板书中盲目地找答案的时候,他就能迅速准确地回答出老师的问题,这使他很骄傲,也倍增他学习历史的成就感和兴趣。
2、“预习可以培养我的自学意识和能力。
”“教育的真谛在于教会学生学习”,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总是把这句话当作自己的行动指南。
历史新课程理念也启发我们:
“历史是一种探究的方法,而不只是知识的载体。
”长远的说,我认为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几种能力”比“教给学生一些知识”更重要。
说到学生应具备的能力,首当其冲的就是自主学习能力,因为它可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初中历史教育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理念、习惯和能力,预习环节是必抓无疑的,因为预习本身就是一种自学,预习时,要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独立地接受新知识,可以说预习中的每个环节都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预习可以培养我的思维能力,上课时使我的思维紧跟老师。
”
由于预习中的独立阅读和思考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久而久之,那些坚持预习的同学的独立思维能力会得到锻炼和提高是毋庸置疑的。
清晰的记得,访谈活动中有位男同学说:
“预习使我能更深刻地理解老师上课讲的东西,可以使我的思维紧跟着老师。
”另外,课堂上预习过新课的同学总能因为又快又准地回答出老师的问题而得到更多赞许的话语和羡慕的眼光,这一切都能进一步激发他们思维的活跃性、创造性,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形成历史学习的良性循环系统。
”一位初三年级的女同学说的很好:
“预习能使我比别人更快地进入历史学习和思考的状态。
”
4、“预习可以促进我对历史知识的记忆。
”
同学们表示,预习时的独立思考使自己对新知识有了初步印象,再加上上课时老师的讲解、分析和自己的课堂学习,自己便很容易记住所学的新知识。
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看,早在上课前,预习中疑难点的发现,就在大脑皮层上引起了一个兴奋中心,这致使课堂上学生对该“兴奋中心”采取“高度关注”的态度,而这种注意状态指引学生的思维活动指向疑难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所以说,预习可以帮助学生记忆新知识是有科学依据的。
二、浅析初中历史学科预习的分类及类别概况
初中历史学科预习分类,有多种方案,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这里,我试以时间为标准,把初中历史学科预习分为“课前分散预习”和“课堂集中预习”两大类,并就该两大类预习的内容、方法、步骤等谈一些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一)课前分散预习
课前分散预习主要是指学生个体在课堂以外,一般说来是在具体的某节课之前独立进行的对新课内容的自学准备活动。
1、课前分散预习的内容
从由大到小的范围来说,新学期伊始,某位同学拿到一本全新的历史课本时,他对该书的第一次预习不应该是对第一课的预习,而应该是对整本书的浏览,并在浏览后重点预习本书的《目录》,以达到高屋建瓴,整体把握本书框架结构的目的。
其次在学习每一新单元之前,要对本单元的扉页认真预习,扉页上的文字和图片会给学生很大的启发,能帮助学生总体把握该单元的线索。
例如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的扉页中,文字部分所揭示的信息就是中国近代化探索中的四大历史事件: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所展示的图片也是这些历史事件中的风云人物,如戊戌变法的主将康有为、梁启超;辛亥革命的领袖孙中山等。
总之,对整个单元的科学把握是学好单元中每一课内容的前提和基础。
当然,课前预习中最常见的还是对具体某一课的预习。
我认为新课前的预习要“全”,学生要通读全文,注意课文的角角落落。
因为课文中的每个部分都有其特殊的功能,例如:
导言中生动有趣的故事,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彩色背景的宋体字部分,可以帮助学生对正文的理解;课文中的图片更是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的绝佳材料。
当然,“全”并不是让学生在预习的时候“眉毛胡子一把抓”,在布置预习任务的时候老师还是要强调,在通读的基础上重点预习正文基础知识部分。
2、课前分散预习的步骤
一节预习不到位的新课,学生是不能很好地参与课堂教学的,所以指导好学生“课前自学”至关重要。
“课前自学”我力争实现“具体化、可视化、结构化”。
“具体化”就是明确预习范围和目标。
“可视化”就是预习过程需通过文字、自制学具等形式直观再现。
“结构化”是从历史学科特点出发,使预习达到初步构建新课知识结构的目标。
这样就可使学生按教师的预先引导,有序地进入自学状态,同时也强化了教师对“课前自学”的控制性。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听:
学生要认真听清老师的预习要求,主要指预习的范围,要完成的“可视化”作业。
读:
包括通读课文的“泛读”和以研究正文部分为主的“精读”。
划:
以老师下发的《预习学案》为提纲,在课本中找出学案中的答案,划出来,但不能填到学案上去。
标:
在自己有疑问的地方,可以是课本,也可以是学案上标上醒目、特殊的符号。
测:
对自己的预习效果进行自我检测,尽可能完成学案配套练习中的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个别不能解决的题目可以空着,但要做好标记。
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部分是否完成,采取自愿,不做统一要求。
(查):
此环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学生对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想做进一步的探究,且条件允许,可以鼓励他们借助网络或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
(二)课堂集中预习
课堂集中预习主要是指学生们在课堂上,在老师的引领下,对老师即将要讲的新知识,进行的集体的、同步的自学准备活动。
1、课堂集中预习的内容
“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在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历史知识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获取能力、个性发展,树立科学意识和人文意识,形成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形成学习动机,树立理想和信念,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
”所以在课堂集中预习环节中,首当其冲的就是让学生明确自己本课学习所要达到的三维目标,可以说这是课堂预习的序幕,也是良好的开端。
老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的教学目标,包括基础知识目标、能力培养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以及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其次学生以《预习学案》为导引,集中精力预习课文正文部分,并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快速完成《学案》。
如果老师强调某环节独立完成,则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如果老师强调同桌两人为一个预习学习小组,则是侧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如果老师提出前后四人为一个预习小组,分工协作,并和别的小组展开预习成果的竞赛,则是着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总之老师上课时要不断变幻预习形式,不可僵化、呆板,但这种变幻一定是科学的、有规律可循的,而不是为了“变幻”而“变幻”的哗众取宠和标新立异。
2、课堂集中预习的步骤
“预习催生自信,展示激活快乐,检测收获成绩”。
第一步:
明确目标:
指学生通过集体朗读或自由朗读等方式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第二步:
预习环节
(一):
明确第一预习环节任务,学生独立完成或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
①重点、难点;②易混点、易错点;③新旧知识联系点。
第三步:
成果展示
(一):
通过积极思考、发言、回答老师问题等形式展示预习成果,在学习、交流、展示的过程中重新审视自己的预习成果。
第四步:
预习环节
(二):
明确第二预习环节任务,学生独立完成或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
①重点、难点;②易混点、易错点;③新旧知识联系点。
第五步:
成果展示
(二)通过积极思考、发言、回答老师问题等形式展示预习成果,在学习、交流、展示的过程中重新审视自己的预习成果。
第六步:
课堂竞技:
当堂完成《预习学案》中的《巩固练习》,并自告奋勇为同学们讲解。
重新审视自己的学案,快速订正缺漏和错误的地方。
第七步:
合作共赢:
互换学案,找出同桌的错误并互相指正。
学案返还本人,本人订正并掌握知识缺漏和错误的地方,互相问答。
达到“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目的。
五、课题的困惑与反思:
1、在研究过程中,每节课前下发给学生的《预习学案》是单张分散的,这就造成了不易保管的麻烦,部分粗心的同学,到了复习的时候,《预习学案》散乱、缺失,针对此问题我设想,今后,在每学期开学之初,就把本学期要用的所有《预习学案》一次性印刷好并装订成册,但这样学案散失问题迎刃而解,新问题又随之出现,那就是学生使用学案和老师批阅学案的矛盾。
同一本册子,课后同学们预习新课要用到,老师们批阅也要用到,这个时间差的问题很难解决。
2、在研究过程中诞生的《预习学案》,大致是老师的“智力成果”,学生以此为线索进行的预习活动,仍有“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之嫌,如何通过培养学生的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鼓励学生自编学案,并通过切实有效的评价、奖励机制,集思广益,用学生的智慧激发老师的灵感,最终达到优化学案设计的目的,这是本次研究中比较缺失的部分。
3、在研究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微型课题的首要特点:
“微小”的理解还不是很深刻,“微型课题既不是中观的,更不是宏观的;它的视域、论域和切口都比较小。
”本课题的切口“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之预习环节研究”还是有点太大,进入课题后,才发现其中别有洞天。
当初选题时,我忽略了初一年级、初二年级、初三年级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学习心理在动机、兴趣、感知、记忆、思维、态度等方面的差异,跨年级、大范围的做法使研究显得笼统化。
“吃一堑,长一智”,这个教训告诉我一定要加强微型课题理论知识的钻研,以使自己今后的研究能“更上一层楼”。
总之,一年来,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感悟的基础上,我积极进行微型课题教育科学研究,服务于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在实践中感悟,在感悟中实践”,虽不能说有沉甸甸的收获,但至少这一年我是进步的!
充实的!
因此,也是快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