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综合检测三.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73431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10.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综合检测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综合检测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综合检测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综合检测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综合检测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综合检测三.docx

《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综合检测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综合检测三.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综合检测三.docx

历史一轮复习模块综合检测三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模块综合检测(三)(第十二至十五单元)

(6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韩非子在《五蠹》中把以往的历史时期划分为上古、中世、当今三个阶段,说“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这实际上表明韩非子

(  )

A.认识到历史的变化

B.要求继承历史传统

C.要求国策与时俱进

D.抨击社会礼崩乐坏

【解析】选C。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表明不同的时期应有不同的政策,故选C;他之所以“划分为上古、中世、当今三个阶段”是为了表明不同的时代应有不同的政策,排除A;“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不能体现对传统的继承,排除B;材料中没有抨击社会的描述,排除D。

2.董仲舒曾经提出三条主张:

一是在中央建立太学,地方设庠、序,广泛培养官吏人才;二是责令地方官每年推举二人给朝廷;三是朝廷对这些人才进行考察,量才授官。

他的这些主张(  )

A.建立起了自上而下的教育体系

B.为察举制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C.以“大一统”为根本指导思想

D.强调对官僚队伍进行全面管理

【解析】选C。

材料既强调建立学校,也有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的信息,故A错误;董仲舒的这些主张实际上是把培养选拔官员的权力收归中央,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以“大一统”为根本指导思想,故C正确;B不符合史实,D与材料无关。

3.(2020·武汉模拟)孔子坦言“吾从周”,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实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周道”,但是他在教育上却主张“有教无类”,推动了学术下移。

这一现象(  )

A.是战国儒学发展的产物

B.体现了孔子毕生对社会平等的追求

C.是当时社会转型的反映

D.体现了崛起中的士阶层的政治诉求

【解析】选C。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孔子致力于恢复周礼;“有教无类”的主张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适应了下层民众接受教育的要求,这些都是当时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反映,故选C;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排除A;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强调等级秩序,排除B;“有教无类”是教育主张,不是政治诉求,排除D。

4.(2020·皖江模拟)武则天称帝前后,按照“上有依于古体,下有改于新文”的设想,亲自创造了十八个新文字(如下图所示),史称“武周新字”。

“武周新字”的创造(  )

A.推动了唐代文学艺术发展进入新阶段

B.为后代唐朝文物考证提供了历史信息

C.标志着我国古代文字走向成熟

D.顺应了古汉字演变发展的趋势

【解析】选B。

仅凭十八个“武周新字”就推论得出推动唐代文学艺术发展进入新阶段,显然过于夸大其历史影响,排除A。

“武周新字”是武则天统治时期所特有的一种文化符号,据此可以明确判断出含有这些文字的文物所属时代,这能为后世若干文物考古提供直接的依据,故B正确。

我国古代文字成熟的标志是甲骨文的出现,排除C。

古代汉字演变趋势是由繁到简,而“武周新字”却是繁琐复杂,D错误。

5.明朝中后期,在理学的重重束缚下,早期启蒙思想和市民文学兴起,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引进了西方科技,并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补充。

说明了当时(  )

A.出现社会转型的倾向

B.传统文化得以革故鼎新

C.程朱理学的根基遭到动摇

D.早期启蒙思想传播非常广泛

【解析】选A。

A表述与题目中“在理学的重重束缚下,早期启蒙思想和市民文学兴起,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引进了西方科技,并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补充”相符,故A正确;B表述与题目中“并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补充”不相符,故B错误;由材料“在理学的重重束缚下”可知此时理学仍占统治地位,故C、D错误。

6.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

“我相信只有一种真正的不幸,那就是作恶;也只有一种真正的幸福,那就是行善。

”古希腊的这种文化对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历史产生深远影响,并积淀在西方人的心中。

那么古希腊这种文化的精髓是(  )

A.人文主义B.理性主义

C.对自由的追求D.注重文化外传

【解析】选B。

由材料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对什么是不幸、什么是幸福有着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这不仅体现了希腊文化中的人文主义,更体现了对理性的追求,故选B,排除A。

C、D虽是古希腊文化的特点,但与材料无关。

7.(2020·郴州模拟)从12世纪起,意大利的法律工作者,从一般的公证人到著名的法学家,在社会上都享有较高的地位,受到人们的尊敬。

民法律师在城市的政府机构中和君主们的宫廷里担任重要职务,教会法学者则受聘于教皇国。

意大利文化界最杰出的人士都离不开从事民法和教会法的工作。

这表明(  )

A.意大利继承了古代罗马的法律传统

B.意大利的工商业城市生活十分繁荣

C.意大利知识分子表现出世俗化倾向

D.意大利境内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解析】选C。

材料体现了意大利对法律的重视,使得意大利的文化发展更多倾向于为政府和管理部门的具体和实际的问题服务,这表明意大利知识分子表现出世俗化倾向,故选C。

8.在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中,“因信称义”开始被人们真正地接受。

所谓“因信称义”,就是内心真诚,外在不论,只要内心信仰上帝,都可以得到上帝的救赎。

“因信称义”被人们“真正接受”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渴望得到上帝的救赎

B.其符合基督教的信仰原则

C.马丁·路德的积极倡导

D.其蕴含了自由主义精神

【解析】选D。

“因信称义”体现了人的价值,摆脱了对教会的依赖,蕴含了自由主义精神,这才是人们“真正接受”它的主要原因,故D正确。

9.(2020·武汉模拟)有学者认为,宗教改革最终消除了对王权的制约,还消除了人们对跨国的天主教会的忠诚。

它使各个国家都陷入内战和动乱,从而迫使世俗政府来改变维持秩序和决定信仰的条件。

据此推知,宗教改革(  )

A.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基本原则

B.实现了西欧世俗王权的至高无上

C.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意识的发展

D.削弱了欧洲民众对基督教的信仰

【解析】选C。

欧洲民众对跨国天主教会忠诚的消除,背后折射的是对于民族观念的认同,而这种认同正是世俗政府权威确立起来的重要基础,所以综合起来,通过宗教改革,欧洲民族观念和民族国家都得到了发展,故选C;“教随国定”赋予了各邦国统治者在宗教信仰上一定范围内的选择权,至于各邦国的臣民,要听从君主的决定,以君主的信仰为自己的信仰,材料不涉及这一层面,排除A;宗教改革是世俗王权和教会神权关系转变中的重要环节,但并不是“世俗王权的至高无上”成为现实的标志,排除B;宗教改革矛头指的是天主教会,要求打破天主教会的权威,并不是反对信仰基督教,排除D。

10.18世纪的欧洲,法国人在反对教会和国家、争取言论自由和人道的斗争中获取快乐;英国的文人则对本国的社会政治体制比较满意;德国的启蒙学者则几乎完全回避政治。

这表明(  )

A.科学革命促进了思想的传播

B.政治环境影响启蒙思想发展

C.经济发展程度决定文化差异

D.制度构想与政治实践相背离

【解析】选B。

材料中反映的是各国对启蒙思想的态度,不是科学革命促进其发展,故A错误;材料反映了英国、德国和法国民主思想发展与国家的政治环境的关系,故B正确;当时三国均为资本主义国家,材料并未体现出经济发展的差异,故C错误;三国都实行了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制度构想与政治实践基本一致,故D错误。

11.英国学者李约瑟(1900—1995)曾说:

“也许,最现代化的‘欧洲’的自然科学理论基础应归功于庄周、周敦颐、朱熹等人的贡献,要比世人至今所认识到的更多。

如庄子‘通天下一气耳’,周敦颐通过《太极图说》等阐发宇宙的本原。

”李约瑟肯定的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内涵是(  )

A.人文精神B.多元包容

C.整体思维D.格物致知

【解析】选C。

通过题干中李约瑟所肯定的“通天下一气耳”和周敦颐的“阐发宇宙的本原”可知他认为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内涵是整体思维,故选C;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与题意无关,排除A;中华文化的多元包容是指以文化的多样性和互融性,与题意无关,排除B;格物致知是指通过接触世间的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与题意无关,排除D。

12.明代传奇作品中的许多商人既生财有道又知书达理。

他们一方面从事赚钱的行当,一方面又将自己的行为严格限定在儒学规定的范围之内。

这种创作表明(  )

A.传统的义利观影响深远

B.程朱理学束缚了文学思想

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

D.商人社会地位有极大提升

【解析】选A。

题干中商人“一方面从事赚钱的行当,一方面又将自己的行为严格限定在儒学规定的范围之内”,可知明代传奇作品中商人形象良好,同时,作品中将商人的行为严格限定在儒学规定范围内,显然是受到了儒学传统的义利观念的影响,故选A;程朱理学束缚了文学思想,这是负面影响,而题干提及的商人形象是正面的,排除B;题干中未出现雇佣关系,排除C;明清时期政府仍顽固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地位虽有提升但仍较低,排除D。

13.(2020·泸州模拟)自17世纪以来,由于弗兰西斯·培根和牛顿等人的著作,科学突飞猛进,每日都揭示新的宇宙法则。

有人认为自然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发展,会产生一个完美的世界,因此人类的政治干预和宗教干预应该越少越好。

这表明科学发展(  )

A.形成近代自然科学体系

B.推动了思想变革

C.摧毁了传统的宗教信仰

D.促使代议制建立

【解析】选B。

第一句话说明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因此人类的政治干预和宗教干预应该越少越好”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和宗教束缚,体现思想变革,为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故选B;近代自然科学体系形成的标志是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材料说的是科学发展的影响,排除A;“摧毁了”表述错误,排除C;欧美代议制建立的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排除D。

14.晚年的严复对天演论有所反思:

“万物流变、演进,自由、平等、博爱,就像庄子说的‘仁义’只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处。

”对严复上述言论理解准确的是(  )

A.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

B.运用西方进化论批判传统文化

C.更加客观评价社会进化学说

D.进一步宣扬西方社会进化思想

【解析】选C。

材料反映的是严复晚年对天演论的反思,故A错误;材料中严复更多的是对进化论进行反思,且未涉及批判传统文化,故B错误;根据材料“只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处”,一改过去对进化论的全面肯定,更加客观公正,故C正确;进一步宣扬西方社会进化思想,与材料“只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处”不符,故D错误。

15.早期维新人士宣传“西学中源说”。

王韬说“中国,天下之宗邦也,不独为文字之始祖,即礼乐制度,天算器艺,无不由中国而流传及外”。

黄遵宪认为,西方的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也源于先秦的墨家学说。

材料反映当时中国(  )

A.天朝上国观念仍未改变

B.顽固守旧势力依旧强大

C.出现西学思潮泛滥现象

D.中学为体思想成为主流

【解析】选B。

王韬、黄遵宪都是维新人士,这表明当时中国处于维新变法时代,当时思想的主流不会再是“中学为体”,故D错误;天朝上国观念在鸦片战争以后即已改变,故A错误;从他们认同中国文化是西学源头来看,并非是西学思潮泛滥,故C错误;他们之所以有上述言论,主要还是为了顺从顽固派的心理,这也恰恰表明顽固守旧势力依旧强大,故选B。

16.近代人物王韬说:

“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

”薛福成说:

“今诚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

”二者体现的共同观点是(  )

A.和魂洋才B.中体西用

C.维新思想D.兼容并包

【解析】选B。

王韬认为西方的先进仅在于形而下的器物层面,主张以中国正统思想观念为根本,学习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

薛福成主张“变器卫道”,认为西方是以具体的科技见长,但精神文明则远不及中国。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的“体”是根本的意思(形而上的东西,本质的东西),“用”即具体的措施(形而下的东西),B符合题意。

17.早年,孙中山认为:

“农政有官则百姓勤,农务有学则树畜精,耕耨有器则人力省。

”十月革命后,孙中山进一步指出:

“所谓得民心,最主要的是得农民之心……如果农民不来参加革命,就是我们革命没有基础。

”由此可以看出,孙中山(  )

A.认识到农民阶级是国民革命的主力军

B.以民生主义作为三民主义的核心

C.对农民的关注由经济上升到政治层面

D.实现了救国思想向社会主义转变

【解析】选C。

通过题干中“早年,孙中山认为:

‘农政有官则百姓勤,农务有学则树畜精,耕耨有器则人力省’”,到后期“孙中山进一步指出:

‘……得农民之心……如果农民不来参加革命,就是我们革命没有基础’”,可知其对农民阶级的关注由经济层面上升到政治层面,故选C;国民革命发生于1924—192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三民主义的核心不是民生主义而是民权主义,排除B;题干主要论述的是革命依靠的力量,没有涉及社会主义,排除D。

18.(2020·青岛模拟)近代有学者主张东方文化应该在保持自信的前提下,有选择性地学习有利于提升生活品质的东西,而非盲目否定自我、全盘西化。

这种认知出现的社会背景是(  )

A.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思想

B.清政府查禁《孔子改制考》

C.袁世凯提倡“尊孔复古”

D.新文化运动号召“打倒孔家店”

【解析】选D。

据材料结合新文化运动时代背景,可知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儒家思想、主张全盘西化,学者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提出了材料中的主张,故选D;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是东西方的结合,并非全盘西化,排除A;《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著作,要求在维护孔子的前提下进行改革,并非全盘西化,排除B;尊孔复古是袁世凯借助尊孔口号恢复帝制,与全盘西化无关,排除C。

19.1917年4月,李大钊在《动的生活与静的生活》中指出,当今不是西洋“动”的文明依靠中国“静”的文明以济穷救弊,而是要“竭力以受西洋文明之特长,以济吾静止文明之穷”。

这表明李大钊(  )

A.主张中西文明应相互借鉴

B.主张西洋文明与中国文明平等结合

C.全盘否定中国古代的“静”文明

D.主张以西洋文明推动中国文明进步

【解析】选D。

材料主张的是中国文明应借鉴西方文明,而不是两者之间的相互借鉴,故A错误;材料只是主张中国文明借鉴西方文明,并没有突出西洋文明与中国文明平等结合,故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全盘否定中国古代文明,故C错误;根据材料“竭力以受西洋文明之特长,以济吾静止文明之穷”可知,其主张以西洋文明推动中国文明进步,故D正确。

20.1898年,康有为在给光绪帝的《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没有提兴民权、设议院等维新派的核心主张。

变法开始后,他还劝说光绪帝在变法过程中应该“勿去旧衙门,而惟增置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惟渐擢小臣”。

这说明康有为(  )

A.试图通过妥协减少变革阻力

B.侧重于提倡除旧布新

C.实质上代表守旧势力的利益

D.并不认同君主立宪制

【解析】选A。

根据材料“没有提兴民权、设议院等维新派的核心主张”和“勿去旧衙门,而惟增置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惟渐擢小臣”得出康有为在实际变法过程中的措施比他当初主张要妥协或者保守了,设置新衙门和新官职,不废除旧衙门和旧官职,尽可能不触犯旧官僚的切身利益,从而减少变法的阻力,故A正确。

21.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开始了重要的战略转变。

这一转变主要表现在,中国共产党(  )

A.决定发动农民运动

B.与新的反革命势力做斗争

C.放弃了攻打大城市的目标

D.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解析】选B。

在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已在农村发动农民运动以配合国民革命军北伐,故A错误;八七会议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故B正确;当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并没有放弃攻打大城市的目标,故C错误;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故D错误。

22.(2020·德阳模拟)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年、1956年、1958年、1960年先后形成了四次扫盲运动的高潮。

从1949年到1960年约有1.5亿人参加了扫盲和各级业余学校的学习。

这些扫盲运动(  )

A.推动了义务教育的普及

B.强化了民众对国家的认同

C.促进高科技水平的提高

D.奠定高校院系调整的基础

【解析】选B。

题干中提及新中国前期的四次扫盲运动有利于提高普通民众的识字率,而其并非是一般的文化教育,是着眼于社会主义政治认同的塑造,强化民众认同新中国政权,故选B;义务教育的普及是在改革开放后才开始,排除A;高科技水平的提高需要大学科研人员的钻研,排除C;奠定高校院系调整的基础需要国家政策支持和经费的支撑,排除D。

23.1952年和1953年,国家通过从各方面调集专业人员,提前一年毕业分配理工科大学生,采取大规模培训等办法,迅速壮大了中国的地质勘探队伍,其人数由二百多人发展到数以万计。

这一措施旨在(  )

A.促进国民经济恢复

B.完善地质勘探工作

C.实现教育体制改革

D.服务国家战略需要

【解析】选D。

根据材料“1952年和1953年”“采取大规模培训等办法,迅速壮大了中国的地质勘探队伍”结合当时时代背景可知,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期,国家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材料中措施是为国家经济建设战略服务的,故D正确。

24.(2020·焦作模拟)“当我们从近处观察时,我们看到的是许多不同的色彩凌乱的点,但是当我们从远处观察它们时,这些点就会像七色光一样汇聚起来,给人光的感觉,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与此描述相符的美术作品是(  )

A.《日出·印象》B.《自由引导人民》

C.《拾穗者》D.《格尔尼卡》

【解析】选A。

根据材料“当我们从近处观察时,我们看到的是许多不同的色彩凌乱的点,但是当我们从远处观察它们时,这些点就会像七色光一样汇聚起来,给人光的感觉,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可知此派别追求强烈的个人感受和光色的运用,风格为印象派,故选A;《自由引导人民》为浪漫主义,排除B;《拾穗者》为现实主义,排除C;《格尔尼卡》为现代主义,排除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5分,第27题12分,共52分)

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董仲舒倡导的“独尊儒术”又把这个统一性推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

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正如汉宣帝所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中国古代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这个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

仅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深化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就表现为一个连续性与变革性的过程。

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步入近代,走向从旧向新、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也呈现出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

——摘编自张应杭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近代中国百年忧患,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当时的中华文化体系不能提供现成的现代化方案,我们必须在外来文化体系中去寻找。

从康有为到孙中山,无数仁人志士也曾向西方文化体系中寻找救国良方,但均未成功。

而中国共产党人运用了同样是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后,使中国从积贫积弱的困境中摆脱出来,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这就以实践证明了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与中国固有文化体系相结合,并不断吸纳全人类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和文化精华,使中华文化体系能与时俱进,永葆活力。

另一方面,也恰恰说明了中华文化体系有吸收、融汇并消化异质文化中合理成分的机制,也是中华文化强大生命力的具体体现。

——摘编自曾加荣《从“国学热”谈民族文化的振兴》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文化在近代发生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13分)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中华文化在近代发生的新变化。

(1)题,“特点”根据材料一信息可以概括得出,“原因”应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封建社会的突出特征来分析说明。

(2)题,“新变化”可根据材料二信息“当时的中华文化体系不能提供现成的现代化方案,我们必须在外来文化体系中去寻找”“救国良方”“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与材料信息之间的关系来说明。

“原因”应当从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民族危机加深、西方民主启蒙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先进中国人的探索等方面来说明。

答案:

(1)特点:

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连续性和变革性相结合。

成因:

中华文明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中国疆域广大,统一占主流;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积累;农耕经济占主导。

(2)新变化:

被动地吸收西方的先进文化;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学习内容以政治和思想文明为主。

原因:

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深;西方民主启蒙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先进中国人的不懈探索。

26.(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其号为通洋务者,又以巽懦为能,以周容为度,以张皇畏葸为功,言交涉则讲求语言文字、交际晋接之间,屈己伸人,以苟且无事;言海防则鳃鳃然敝精竭力于利炮坚台、鱼雷铁舰之属,岁掷帑金千万,以苟且侥幸于一时,弃其精英而取其糟粕,遗其大体而袭其皮毛。

——摘编自《庸书内外篇·自序》

材料二 我们想求社会进化,不得不打破“天经地义”“自古如斯”的成见,决计一面抛弃此等旧观念,一面综合前代贤哲、当代贤哲和我们自己所想的,创造政治上、道德上、经济上的新观念,树立新时代的精神,适应新社会的环境。

我们理想的新时代新社会,是诚实的、进步的、积极的、自由的、平等的、创造的、美的、善的、和平的、相爱互助的、劳动而愉快的、全社会幸福的。

——摘编自陈独秀《<新青年>宣言》

材料三 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

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

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

……这个革命的第一步、第一阶段,绝不是也不能建立中国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的社会,而是要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以完结其第一阶段。

然后,再使之发展到第二阶段,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

——摘编自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陈独秀提出这种思想的目的。

(2分)

(3)材料三包含了毛泽东的哪些思想主张?

这些主张有何意义?

(5分)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发展的历程。

(1)题,“历程”注意时间界限为“近代前期”,两则材料分别涉及洋务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但组织答案时,应该注意“近代前期”还包括维新变法时期;“原因”需要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考虑。

(2)题可结合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及内容来思考。

第(3)题,“思想主张”从材料三信息“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等归纳即可;“意义”从这些主张对中国革命的影响角度回答。

答案:

(1)历程:

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维新变法时期认识到需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期间则进一步主张学习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