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述评.docx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述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述评.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述评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述评
摘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在综合当前学术界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对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演变过程进行分析,然后对当前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进行剖析,最后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农民工;子女教育;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户籍制度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因而,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认真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已经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部门、理论界、实践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演变过程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并随之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进城农民工子女,农民工子女教育也就摆在了各级政府部门工作的重要日程,相应地,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
吴新慧、刘成斌[1]认为,国家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态度、政策转变,是和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转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在中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农民工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对农民工的政策也经历了一个由紧到松、从无序到规范、由歧视到公平的过程。
相应的,国家在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政策上也经历了“限制—认可—重视—明朗化—强化”的过程。
贾波、王德清认为,农民工子女就学政策的重大转变:
从受户籍制度的约束向对职业身份的重新认识转变;从强调家长的监护义务向凸显政府的教育责任转变;从规约受教育义务的履行向依法保障受教育权的转变。
二、当前农民工子女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是一项影响范围广、涉及方面多、解决难度大的工作,需要全社会以及政府各部门的统一协调和齐心协力才能有效的解决。
中央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部课题组认为,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不能适龄入学及失学问题严重;入学、就学过程中的不公平问题明显;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频繁流动打乱了学校既有的教育教学及管理秩序;不同地区教育内容的衔接问题日益突出;简陋的民工子弟学校与大量的低成本入学需求成为政府管理上的难题。
沈茹认为,城市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家庭教育环境、条件差;家长文化素质偏低,家庭教育观念落后;家长忽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协调;社会对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关注太少。
李强、雒建江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其表现为教育公平的偏差,具体而言包括教育机会分配起点的不公平、过程的不公平以及规则的不公平,这种不公平会带来弱势地位代际间传承的后果。
张世文、王洋认为,当前中国农民工子女教育中存在着诸多社会排斥因素,主要表现为文化观念排斥和受教育机会、师资、教育教学设施等资源排斥。
三、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原因分析
目前,学术界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主要集中在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财政体制不完善、社会歧视等几个方面。
樊香兰、马丽认为,目前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面临处于边缘状态、学校教学条件差等问题,根源是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义务教育财政体制过度分权、农民工子女学校得不到政府的有效支持。
刘义程认为,制度是影响外来农民工子女受义务教育的最根本因素,造成外来农民工子女受义务教育问题的制度性因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依户籍地就近入学”的义务教育入学政策是妨碍流动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公办学校上学的最直接原因;“地方负责,分级办学”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是造成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的深层原因;传统的公共教育资源配置路径也是影响农民工子女享有义务教育国民待遇的重要因素。
孙玥等从公共财政视角对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
公共财政资金投入不足;现行公共财政制度不完善,主要包括政府间职能界限模糊、财力事权不匹配,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不规范,缺乏专门的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资金预算科目等。
朱凤丽[10]认为,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难,受到城市人的歧视,归根结底是源于农民工的非市民化,这种对农民工的歧视进而转嫁到其子女身上,使得他们被排挤到城市社会的边缘,得不到城市社会认可、最终导致在精神、文化层面不能融入主流社会,而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难正是这种边缘状况的重要表现形式。
四、政策建议
当前,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刘义程认为,要彻底解决流动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从根本上讲,就是要改革现有的不合适的义务教育体制,包括义务教育财政制度、入学制度和公共教育资源配置模式。
具体说来,就是:
改革“地方负责、分级办学”的财政投入模式,大幅度提升义务教育投入主体的重心,加大中央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形成“主要中央政府买单,地方政府管理”的义务教育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现有的义务教育财政资源配置模式,引入“教育券”制度;改革依附在户籍制度之上的义务教育入学政策,改“依户籍地就近入学”为“依居住地入学”。
朱镜德等[11]认为,要构建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资源供给机制并能够使之有效运作,就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免除无力提供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资源的地方政府相关责任和义务;必须通过制度安排确保有责任、有义务及有能力的地方政府提供充裕的义务教育经费;必须足额补偿正规学校为农民工子女提供义务教育的成本。
张旭亮、张海霞[12]提出了改善农民工子女教育不公平现状的社区教育协调模式,具体内容包括争取国家划拨的农民工专项资金,利用社区教育资源,针对农民工子女创建社区学校,开办中小学教育;社区教育中增加国民待遇、教育公平、农民工问题等方面的内容,彻底改变城市居民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偏见。
中央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部课题组认为,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起以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常住人口为服务对象的社区管理模式;以法律的形式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将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纳入城市教育整体规划中,充分挖掘公办学校潜力,努力加强公办学校接收能力;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建立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的经费投入机制;积极开展进城务工农民流出地政府与流入地政府间的沟通协作;积极扶持、强化管理,加快民工子弟学校正规化发展进程;转变教育教学管理理念,积极探索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教育教学规律;将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及其子女纳入社区管理体制,使社区成为流动儿童融入城市生活的重要载体;建立全国联网的电子学籍管理系统,完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信息的全面管理;开展针对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问题方面的信息服务;加强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的督导和评估。
参考文献:
[1]吴新慧,刘成斌.出路与保障——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国家政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7,:
19-21.
贾波,王德清.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变迁[J].福州党校学报,2008,:
72-75.
中央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部课题组.中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
129-134.
沈茹.城市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6,:
96-100.
李强,雒建江.机会平等与代际公正——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分析[J].沈阳大学学报,2007,:
82-85.
张世文,王洋.“社会排斥”视角下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
117-120.
樊香兰,马丽.切实关注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J].中国农业教育,2008,:
9-11.
刘义程.对流动农民工子艾受义务教育问题的制度性分析[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
54-55.
孙玥,等.公共财政视角下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及原因分析[J].中国市场,2008,.
[10]朱凤丽.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社会学分析[J].福州党校学报,2006,:
43-46.
[11]朱镜德,等.关于农民工子女在迁入地接受完全义务教育机制的构建[J].人口与经济,2007,:
12-16.
[12]张旭亮,张海霞.基于社区教育的中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探析[J].青年研究,2006:
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