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下卷复习.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69820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1.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史下卷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中国古代史下卷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中国古代史下卷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中国古代史下卷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中国古代史下卷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下卷复习.docx

《中国古代史下卷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下卷复习.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史下卷复习.docx

中国古代史下卷复习

中国古代史下卷

第12章五代辽宋夏金时期各族联系的加强

和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907-1279)

Ø名词要点

1.北南面官P8

辽太宗耶律德光在取得幽云十六州后,为了适应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生产方式,在中央设置南面官和北面官的双轨统治机构。

南面官依汉制(唐朝制度)统治汉人和渤海人,杂用汉族士大夫和契丹贵族,掌民政;北面官依契丹旧制统治契丹和其他少数民族,一律任用契丹贵族,掌军政,权利大于南面官。

2.三衙P19

三衙是宋代掌管禁军的最高指挥机构。

有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合称三衙。

因唐后期,习惯称藩镇的亲兵为牙(衙)兵,五代至宋的皇帝多半是由藩镇而夺得帝位,故相沿称为三衙。

三衙互不统属,鼎足而立,直接听命于皇帝。

三衙的长官分称殿帅、马帅、步帅,合称「三帅」。

3.更戍法P19

北宋初年,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兵役制度。

禁军驻点每隔几年更换一次,将不随兵动,使得“兵无常帅,帅无常师”,防止将兵结合,地方割据。

此法虽对防止将领专权有利,但是兵将分离、削弱了军队战斗力。

4.澶渊之盟P26

北宋与辽经过长年累次的战争,宋真宗于公元1004年在澶洲城下与辽签订的一份屈辱的休战合约。

合约规定:

宋辽约为兄弟之国,两国以白沟河为界,宋方每年向辽提供银10万两,绢20万匹,俗称“岁币”。

5.庆历和议P31

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二年(1042)间,西夏连续对宋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战事,西夏虽屡胜,但是耗费巨大、损失惨重,向北宋提出议和要求。

于庆历四年(1044),宋夏重订和约:

夏取消帝号,名义上向宋称臣;宋朝每年给西夏银7.2万两,绢15.3万匹,茶3万斤;重开保安军和高平寨榷场,恢复了贸易往来。

6.三舍法P42

北宋王安石变法科目之一,为培养和选拔人才,用学校教育取代科举考试。

“三舍法”,即把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等。

初入学的外舍生不限名额;外舍生经过考试升为内舍生,名额200;内舍生经过考试升为上舍,名额100。

上舍生学行优秀者或直接授官,或直接参加省试、殿试,后来地方官学也推行此法。

7.瓦市P54

也叫“瓦子”“瓦肆”。

指北宋时期在城市的旷场上形成的交易市场,里面有“勾栏”(歌舞、戏剧场所)、酒肆茶楼,还有说书、演戏的,是娱乐的中心,是当时商业繁荣的体现。

8.交子P55

是北宋前期发行的货币。

北宋时期由于商品经济发展需要,成都出现“交子铺”,发行纸币,以代替缗钱流通,数年一换,称为交子。

被认为是世界最早的纸币。

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发过来又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9.猛安谋克P58

女真人在氏族社会末期的部落组织。

随着金政权的建立,阿骨打把它发展成金朝的社会基层组织。

其制规定:

三百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

猛安谋克是一种民兵合一的组织,其户平时从事生产,战时自备武器,以猛安谋克为单位编成军队,出兵作战。

这样不仅节省开支,又保证有较强战斗力。

10.海上之盟P59

宋金为夹攻辽国所订立的盟约。

公元1118年,以宋徽宗为首的统治集团看到金强辽弱的形势,想联合金人力量收复幽云十六州,于宣和二年(1120)与金订立“海上之盟”。

双方商定:

北金夹攻辽,金取辽中京大定府,宋取辽南京析津府,辽亡后,宋将原给辽之岁币转纳于金国,金同意将燕云十六州之地归宋朝。

11.黑契丹P60

中国古代契丹族建立的国家——西辽(1131年—1211年),亦称黑契丹,哈剌契丹。

由契丹贵族耶律大石在金朝灭辽后,于西北召集残部建立。

后来扩张到中亚,首都虎思斡耳朵,为西域大国,统治中亚94年。

1218年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灭亡。

12.靖康之难P62

北宋靖康元年11月金军攻破宋朝都城东京(今开封),占领开封四个多月,大肆搜刮后,于靖康二年撤兵北去。

掳徽钦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朝官等三千人,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北宋至此灭亡。

史称“靖康之难”。

13.绍兴和议P70

南宋与金在1141年签订的和议。

其主要内容有:

南宋向金称臣;向金岁输银25万两,绢25万匹;南宋和金以淮河至大散关为界,中间唐、邓二州属金。

绍兴和议确定了宋金之间政治上的不平等关系,结束了长达10余年的战争状态,但并和约没有给双方带来持久的和平,不久金军再度南侵,战事又起。

14.隆兴和议P72

南宋与金订立的第二个屈辱和约。

由于宋孝宗继位之后,张浚北伐,遭到了符离之败。

隆兴二年(1164年),金兵再次南下,宋军损失惨重,与金签订和约,史称“隆兴议和”。

和约规定:

①南宋对金不再称臣,改称叔、侄关系;②维持绍兴和议规定的疆界;③岁贡改称岁币,贡银20万两、绢20万匹。

15.朱熹P94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

朱熹哲学思想体系中的基本范畴是“理”;强调事物的对立与差别。

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著有《晦庵文集》《朱子语类》等。

16.金石学P100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一类考古学,于宋代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金石学家们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等古器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特别是文字铭刻及拓片,审定考释,证经补史,为史籍的考订提供了新的资料。

主要金石著作有欧阳修《集古录》、吕大临《考古图》、赵明诚《金石录》。

17.诸宫调P104

诸宫调是我国宋、金、元时期,在金统治区域内流行的一种以讲唱为主的戏曲,是唐宋说唱文学汇总。

它把多种宫调、套数编缀在一起用以叙述一个长篇故事,故称为“诸宫调”。

它音节多变化,文字韵文散文相间使用。

是说唱艺术上的超越,对后来元杂剧的音乐有直接影响。

Ø理解问答

●五代十国

18.十国时期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如何?

南方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土地的开发问题,而且主要是向水要田,南方各国都十分重视水利事业,提高抵御旱涝灾害的能力。

江浙地区的捍海石塘、圩田,表明此时中国人改造、征服自然的能力在增强,也反映了南方人口在增大。

正是由于五代的开发,后来才有宋代的“苏湖熟,天下足”之说,所以,人们对吴越政权的评价特别高。

此外,海外贸易在五代时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外贸往来有直接关系。

外贸的发展又带动了南方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进而又促进了南方手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蜀锦、吴绫、制茶业、冶金业、造纸业和雕版印刷业的水平较高,这些产品多用于出口。

围绕着十国的首都建设,南方地区的城市开始有了大发展,首都地区由于政治的需要也带动了商业、文化的大发展,形成了以苏州、杭州为中心的江浙地区、以成都为中心的四川地区、以扬州为中心的江淮地区的区域经济中心。

福建、两湖、岭南也在此时获得了显著的发展。

五代十国用今天统一的观念来看,固然不是好事,但它却带来了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大发展,为后来中国的统一奠定了物质经济基础,十国是个很重要的历史时期,其对农业水田的改造,为宋代以后的南方人提供了向水发展的宝贵经验。

五代十国,北部边界少数民族势力的再度崛起,导致了中国政治和经济重心向东部和东南部的转变。

与以前把目光转向内陆亚洲相反,从五代十国以后,中国将目光转向了海洋。

●宋

19.为什么说北宋出现“商业革命”?

城市的繁荣和市镇的兴起

突破了唐代的坊市制

繁华都市开封、瓦肆

行会地位

草市、集市,坊场

货币的多元化

大量发行金属货币

纸币交子发行

白银使用也比较广泛。

宋对辽、金之岁币,均以银计。

商税和专卖

由于商业发达,北宋政府对商税特别重视。

盐茶酒政府专卖制度。

对外贸易的发展

宋朝的海外贸易,规模超出唐朝

20.为什么说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在南宋时期完成?

P73

1 南方的水利建设、圩田面积、生产技术均超过北方,造成“苏湖熟,天下足”;

2 宋金对峙时期,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共同促进了南方经济重心的南移;

3 各种纺织业、造船业、造纸业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4 城市、商业、海外贸易以及新的交换方式的发展更带来了“商业革命”。

江南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东汉以来长江流域的社会经济已呈现上升趋势。

昔日地旷人稀的面貌正在逐渐改变。

南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社会经济在原有基础上迅速发展。

北方移民的南下为扩大江南的耕地面积提供了有利条件,江南湖泊纵横的自然条件为扩大耕地提供了来源。

隋唐时期继承南朝以来的发展趋势,江南经济有了较快的增长,成为重要农业生产区域。

唐后期,已有“军国大计,仰于江淮”之说,可见这里已成为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

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反而刺激了区域经济的开发与发展,江南的吴越尤其如此,太湖流域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显著发展,北宋时已有“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已成为定局。

到了南宋,江南农业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其最明显的标志便是“苏湖熟,天下足”格局的形成。

有关“苏湖熟,天下足”之说,几乎成为南宋文人的普遍共识。

宋金对峙时期,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他们与南方土著一起,共同促进了南方经济重心的南移。

靖康之乱后北方人口南迁,是继永嘉之乱、安史之乱两次人口南迁高潮后的第三次高潮。

人口南迁对南方经济发展起了巨大作用,南宋初年,闽浙地区已是“土狭人稠,田无不耕”的现象。

手工业发展也显示了同样势头。

南宋在苏州、杭州、成都设置了织锦院(官营丝织机构),P74私营作坊更多,说明丝织业中心已转移到了南方。

而江西的景德镇已成为全国著名的制瓷业中心,产品远销各地。

P75由于北方沦陷,对外交往必须通过海道,因此,泉州、广州、明州迅速发展,成为三大对外贸易港口,形成了通向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波斯、阿拉伯的海上丝绸之路。

南宋的首都临安(杭州)是当时世界之冠的大都市,北宋时只有39万人口,到南宋初年,人口超过124万人。

日本学者斯波义信在《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中认为,南宋时杭州城有150万人口,其中城内90万,城外60万。

这些人口应是定居的常住人口,而流动人口则更多,服务性行业的规模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马可波罗把它看作是9—13世纪发生在中国的商业革命、都市革命的标志。

21.简述北宋宋学各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P91

●宋初三先生

宋学开山鼻祖是被人称为“宋初三先生”的胡瑗、孙复和石介。

王安石的荆公学派、司马光的温公学派、周敦颐的濂溪学派、程颢与程颐的洛学、张载的关学、三苏(苏洵、苏轼和苏辙)父子的蜀学。

●胡瑗

总结出“苏湖教法”,把研究学问的重点转向讲究大义和时务;孙复强调尊王攘夷;石介借《周易》创造道统,开理学道统论的先河。

●王安石

提出研究经术要为现实服务,为此,他重视教育和对人才的培养,凡是符合义理的东西,无论释、道还是诸子百家,王安石都有选择的兼收并蓄。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是他政治改革的思想基础。

●司马光

政治上保守,思想上宣扬天道观和“礼治”,但强调“以史为鉴”,和“中和”之道,并把它看为士大夫的最高美德。

●周敦颐

认为宇宙的本源是太极,太极动和静产生阴阳,由阴阳而立天地。

周在思想上已具有理学的雏形,他宣传儒家的道统论,并开始使用理学的基本范畴“理”。

他还提出了“主静”的修养方法。

●二程

程颢程颐哲学体系的核心是“理”,或”天理”,认为理先于气而存在。

“理”不仅是自然界的,也是社会的最高原则,“三纲五常”就是“理”的体现,并提出“灭私欲”。

●张载

张载认为,宇宙的本原是气。

气有聚散而无生天,气聚则有形而见形成万物,气散则无形可见化为太虚。

在认识论方面,他提出“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的区别,见闻之知是由感觉经验得来的,德性之知是由修养获得的精神境界。

●三苏

苏洵、苏轼、苏澈善于吸取佛/道/和各家之说,对古代众多著作都有研究,但他们没有形成固定统一的思想体系。

22.简述南宋时期理学的形成。

P93

所谓理学,指的是宋代儒生阐释义理,探究道学而形成的一个哲学体系,也叫“道学”、“新儒家”,它们所以较之神学化的三纲学说为高,主要就是它已发展为一个哲学体系,涉及到事物的本源、自然界的起源等问题。

所谓的“理”在朱熹眼里就是精神性的万物来源,而“气”则是构成万物的材料,理是第一性的,气是第二性的,三纲即是“理”的表现,是先验的“天理”,是天经地义、万古不变的真理,而人欲是一个罪恶的根源,主张“存天理,去人欲。

南宋以后,随着政治形势的突变,宋学逐渐没落。

南宋在前期宋学的基础上,尤其是在洛学在基础上,发展出了理学,理学的正统地位确立是在南宋理宗时期,确认了周敦颐、二程、张载、朱熹的道统地位,肯定了从二程到朱熹是孔孟以来道统的真正继承人,程朱理学成为继孔孟以来的正统思想和钦定的官方哲学。

理学成为南宋时期宋学的主要学派,形成了通称为浙东事功学派的理学(包括吕祖谦的金华学派、薛季宣、陈傅良与叶适等的永嘉学派、陈亮的永康学派),所谓事功就是强调研究学问要经世致用。

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因为朱熹强调“道”,所以他的理学又称为道学。

是孔孟以来中国最大的思想家,其思想14世纪开始产生广泛影响,15世纪影响到朝鲜,16世纪影响到日本,17世纪引起西方注意,18世纪欧洲翻译出版了《朱子全书》。

这种理学化的“三纲”学说一直统治着自宋到近代的中国思想界,朱熹被称为“三代以下的孔子”,这种新儒学即道学有其有利的一面,如20世纪80年代末国学热中人们广泛论证的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地与新儒学的关系。

23.宋金对峙时期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

P78

农业:

南方水利建设发展;圩田面积扩大;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棉花、小麦的推广,使“苏湖熟,天下足”。

手工业:

农业的发展、北方手工业生产技术的传入,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的发展,南宋的手工业生产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纺织业、造船业、制瓷业等都相当发达。

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无数的旅店、茶馆、饭店、妓院遍布城市各个角落,商业性的城市遍布全国,墟市比北宋更加普遍,仅广东就有墟市800个;宋金边界的榷场贸易,面向世界的海外贸易也很发达:

商品经济的发展还催生了交子会子等新的交换手段。

24.*简述宋代户籍制度P21

宋代为了便于征取赋税,控制户口,把全国居民分为主户与客户。

就主体而言,宋朝的户口分类制度大致有以下三组户名所构成:

 一、按人户居住地区分,则有乡村户和坊郭户之别,分别居住乡村和城市。

 二、按有无田地等重要生产资料,房产等重要生活资料,则有主户和客户之别。

 乡村主、客户的区分主要在于有无田地,所以乡村客户又叫佃客;而坊郭户主、客户的区分看来在于有无房产,坊郭客户也叫浮客。

 三、依资产高下,乡村主户分为五等户、坊郭主户分为十等户。

乡村五等主户一般是第一、二等户称上户,属于大中地主行列;第三、四称中户,属于小地主之列;五等户称下户,属于自耕农,半自耕农之列。

宋朝划分户坊郭户的方法比较复杂,有地区差异(有的将主户分为十等,有的将浮客也分为十等,有的主客户混通分为十等)。

上五等户又称坊郭上户;下五等坊郭户叫坊郭下户且多为贫弱之家,与浮客十等坊郭户同为城镇中贫困阶层。

25.简述宋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突出表现在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三大发明的完成和发展上。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人工磁化技术的出现及航海的运用,火药在军事上的广泛运用。

另外,在建筑学、医学、数学、天文学、地理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显著的成就。

特别是沈括的《梦溪笔谈》总结了古代传统科学所达到的辉煌成就。

●辽西夏金

26.辽西夏金元时期签订了哪些盟约?

辽宋澶渊之盟、

宋金海上之盟、

宋金绍兴和议、

宋夏和议、

隆兴和议、

绍兴和议、

嘉定和议

27.辽西夏金元时期北方社会经济状况如何?

女真族的封建化过程

畜牧业为首,此外,手工业和商业,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破坏与恢复,粗放与精种

人民的反抗斗争

28.辽西夏金元时期政治制度有何特色?

南北面官:

辽朝建立之后,境内已经成为多民族活动的重要场所。

为了适应这一形势的需要,耶律德光在位时候,辽朝就制定了双重的行政管理体系,即用于契丹人和其他部落的北面官,用于对汉人统治的南面官。

北面官的组成全部为契丹贵族,而南面官的组成则由汉族士大夫和契丹贵族杂用。

地方建制:

辽朝在地方行政组织中,对契丹和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草原部族制,在原渤海和幽云地区则实行州县制。

此外,尚有投下军州,这是由辽朝的宗室、外戚、大臣和所属部族首领中立有战功的人,以其所分得的或被俘虏的人口设置的,相当于“私城”。

第13章元朝大一统(1271-1368)

Ø名词要点

29.大札撒P124

古代蒙古部落首领对众发布的命令称为“扎撒”。

成吉思汗建国前蒙古人还没有文字。

蒙古国建立后,创制蒙古文,并用这种文字书写了于1219年确立的“大扎撒”,将历来的训令、札撒和习惯都加以汇总。

30.四等人制P133

四等人制是中国元代法定的民族等级制度。

元朝统治者为维护蒙古贵族的特权,根据民族和被征服的先后推行的而民族分化政策,制造民族等级,将人分人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等。

这四等人在政治待遇、法律地位、经济负担以及其它权利﹑义务各方面都有种种不平等规定。

四等人制的实行﹐使元朝的社会矛盾更加复杂﹑尖锐﹐从而加速了元朝的灭亡。

31.宣政院P139

元代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和西藏行政事务的中央机构。

元初年设立,原名为总制院,后改为宣政院,地位与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相等。

其长官院使掌西藏实权,铨授官吏和处理大小机务,不必通过中书省,直接奏报皇上批准。

偶遇重大事件,设立行宣政院前往处理。

它的设立标志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32.驱口P147

指战争中“被俘获驱使之人”﹐元朝统一全国后﹐以战俘为驱口的现象显著减少﹐趋口成为奴婢的通称,当中有因债务或犯罪所致,也有迫于饥荒而卖身的。

趋口可以买卖,户籍与一般便民有别。

一部分从事手工业生产,大部分从事农业生产,是一种半农奴半奴隶的特殊阶层。

33.中统钞P153

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忽必烈登记后,革除各种行用钞法之弊,发行以丝为本的交钞,并在十月进一步推出以银为本的“中统元宝交钞”,简称“中统钞”。

它是货币史上一个伟大创举,也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由官方正式印刷发行的纸币实物。

34.斡脱钱P154

斡脱指蒙古和元朝经营高利贷的官商。

自大汗以下,蒙古贵族出钱委托善于经营的中亚商人经营商业和放债,谋取高额利息。

他们发放的高利贷叫“斡脱钱”。

斡脱钱高利贷的盛行给人民带来沉重灾难,加速了阶级矛盾的激化。

35.南坡之变P158

元朝建立以后朝政混乱,元英宗即位后,决意改革朝政,推行新政。

以御史大夫铁失为首的余党很震恐,于是于至治三年(1323年)八月,勾结诸王亲贵,以所领阿速卫兵为外应,于上都之南15公里的南坡刺杀丞相拜住和英宗。

随后,迎立晋王也孙铁木耳(泰定帝)即位。

史称“南坡之变”。

36.喇嘛教P171

又称吐蕃佛教,是指佛教传入西藏后与西藏原有的宗教本教相互影响、融合而成的教派,属大乘中观宗,崇尚密宗。

11到13世纪,由于吐蕃新兴封建领主的支持,日渐兴盛。

随着佛教在西藏的发展,上层喇嘛逐步掌握地方政权,最后形成了独特的、政教合一的藏传佛教。

自元世祖起,皇帝后妃尊称喇嘛首领为帝师,并成为全国佛教的最高统领。

喇嘛教的经典由《甘珠尔》《丹珠尔》组成,是世界上著名的佛教丛书,俗称藏文大藏经。

传入西藏的佛教分支。

Ø理解问答

●元

37.*元朝时期的商业繁荣?

P151

1 商业大都市:

大都、杭州、泉州

2 国家对贸易的管制:

元朝的重商政策。

3 钞币的统一。

中统钞流通全国,后又发行至元钞。

整个元代,只有中统钞和至元钞作为纸币,并行流通。

4 斡脱钱。

斡脱是蒙古和元朝经营高利贷商业的官商。

38.元朝时期的交通设施如何?

元政府继承历代驿递制度,在全国设置了数以干计的驿站和急递铺。

陕西等处行中书省、甘肃等处行中书省及西域的陆、水、马站接连不断以大都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站。

从内地到边疆的主要交通线上。

每一二十里到百里就设一个急递铺,铺有士卒5人,专门传递文书政令。

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大加强了元政府与西北包括西域各地的联系。

另外,政府还修葺疏通了京杭大运河,使南北直通;同时开辟海运航线。

39.元朝是如何治理边疆地区的?

●建立行省制度:

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管理全国的行政事务;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由中央派官吏进行管理;

●为加强对边远地区的统治,元朝在距行省较远的路、府、州、县所辖区域内设置了宣慰司都元帅府。

●在中央设立宣政院,负责西藏地区的行政事务;

●在澎湖设巡检司,加强对琉球的管辖。

●对南部的广大少数民族地区除设置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安抚司等机构外,大量任用土著首领对少数民族进行管理,即所谓的土官制度。

●元政府继承历代驿递制度,在全国设置了数以干计的驿站和急递铺。

第14章明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和资本主义萌芽(1368-1644)

第15章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1644-1840)

Ø名词要点

1.都察院P188

明朝创设的主管监察的中央官署,其前身为汉以后历代中央政府中的御史台。

长官为左、右都御史等,专职弹劾百司。

督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共110人,职纠内外官员,官低权重,号称“代天子巡狩”,选授严格。

维护明朝的统治秩序。

2.内阁P188、P217、P299

明、清最高官署名。

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废丞相,罢中书省,设“四辅官”,不久又罢。

十五年(公元1382年)仿宋代制度,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殿阁大学士,为皇帝顾问。

明成祖即位后,殿阁臣僚入午门值文渊阁,参预机务,称为内阁。

明世宗时,地位大大提高,实有宰相之权。

清代乾隆年间,内阁职权低落。

军机处成立后,内阁徒有虚名。

清末仿行君主立宪制,设责任内阁,以旧内阁与军机处合并为最高国务机关。

3.锦衣卫P189

明朝官署名,即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皇帝的侍卫机构。

明洪武十三年(1380)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十五年(1382)设锦衣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

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特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从事侦察、逮捕、审问活动。

4.胡蓝之狱P191

指的是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借口丞相胡惟庸谋不轨,后借口凉国公蓝玉谋反,株连杀戮功臣宿将的重大政治案件。

蓝玉案与胡惟庸案合称为“胡蓝之狱”。

经两个案件发生后,明朝元功宿将已屠戮殆尽。

朱元璋对开国元勋的杀戮,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实行集权。

5.靖难之役P193

明太祖为了巩固地方统治,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

他死后,孙子建文帝即位。

建文帝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严重威胁藩王利益。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坐镇北平的燕王朱棣以诛齐、黄为名,起名“靖难军”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取得帝位,改元永乐,是为明成祖。

这一事件史称“靖难之役”。

6.粮长制P198

明代在各州县设置的由粮长负责征解税粮的制度。

明太祖采取“以良民治良民”的办法,目的在于保证税收,大体上以每收粮万石为一区,挑选纳粮多的地主为粮长,负责该区税粮的征收,并都运到京。

及时运到者,太祖召见并授予官职。

一条鞭法推行后,粮长制已名存实亡。

7.里甲制P198

明朝里甲组织在洪武三年已创行于江南某些地区。

十四年,开始推向全国,以110户为一里,其中丁粮多者10户为里长,余百户为10甲,每甲10户,皆置甲首。

以里甲为单位所服的徭役为里甲正役,包括催征钱粮,逢大造册之年协助本里各户的人丁事产,清勾军、匠,根究逃亡,为政府提供物料,为各级衙门提供乡饮等。

服役办法是10年一轮,每年由一名值年里长率领值年甲首应役。

正德以后,随着人口的不断逃亡,里甲制遭到严重破坏,代之而起的是保甲制。

8.鱼鳞图册P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